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馬克思認為文化文學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

馬克思認為文化文學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

發布時間:2020-12-22 00:01:27

① 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解中國文化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內涵之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所決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內在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過程。因此,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意義重大。
一、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必要性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本身就內在的包含了兩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前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內容,後者結合構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形式。兩者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都至關重要。
但長期以來,由於我們在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時候,忽視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文化實際的結合,造成我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自己的歷史、哲學、文化缺乏應有的學習和研究,這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翻開今天的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和專著,見到的大量的是外國人怎麼說,從中難尋中國傳統哲學的蹤影,甚至在形式上引用中國古語以作點綴也很少。
而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起到指導作用。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源地來說,馬克思主義產生於歐洲,是西方文明的思想成果。其著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打上了歐洲民族的烙印。要使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並在中國的社會實踐中應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必須賦予這些理論以中國傳統文化的形式,通過理論創新來獲得強大的生命力。恩格斯曾強調,「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其次,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特點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要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針對某一國的學說,而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歷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早在1872年《共產黨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要付諸實踐,只有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實現其指導意義。
因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繫上,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需要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加強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的學習與研究。只有這樣,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在中國生根、開花和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幾大理論成果,無一例外的都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巧妙的結合。事實上,毛澤東很早就意識到要注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就是要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一)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典範
毛澤東的著作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合,具有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民族語言形式。例如,毛澤東用中國古代哲學的「矛盾」概念表示「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用「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說明對立中有統一;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來說明新生事物是不可被戰勝的;用「愚公移山」來說明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用「路遙知馬力,馬力是質,路遙是量」,來說明質和量之間的辯證關系;用「看菜吃飯,量體裁衣」來說明具體情況必須具體分析;用「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來說明群眾有偉大的創造力等。由此可見,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就不可能形成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和風格的毛澤東思想。
(二)鄧小平理論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也非常鮮明
鄧小平理論在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但它又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中。比如,鄧小平沿用中國古代的「小康」概念,創造性地把「小康」理想運用於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明確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最早對傳統小康社會給予系統闡述的是《禮記·禮運》。《禮記·禮運》把「小康社會」與「大同世界」聯系起來,作為未來社會的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小康」理想的基礎。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並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子認為統治者要順應民意,提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荀子也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賈誼則提出了「無民不為本」的思想,其重視民眾巨大作用的基本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點有相通之處。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闡述的,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精華的整合。 (四)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和諧」文化相融合的精華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思想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相結合,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根源是儒家文化。其中,「和諧論」是儒家和平文化的核心,包括天人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與群己和諧。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中國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把馬克思主義的和平發展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推向了新階段。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中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概念和思想,都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因此,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應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經驗的總結和概括,而且也應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總結和概括。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
那麼,現階段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結合?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就哲學而言,較為普遍的理解和做法是,在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時引用一些中國古代的思想資料以證明原理的普遍性、真理性;或者以現行的哲學體系為框架去整理中國哲學。這種結合形式,對於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有一定意義。但它是一種淺層次的結合,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中國哲學關系的理解上是片面的,實質上是把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當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註解和證明,而不是以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去補充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
因此,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需要在實踐基礎上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從內容到形式上進行全面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義和實質與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把握好三項要義:第一,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應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努力發展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作風的社會主義文化。第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立足於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始終與各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第三,培育開放兼容的世界眼光。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涉及中西方不同的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文化心理等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需要我們樹立一種開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既立足中國又面向世界,從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
當然,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終究是不同時代的、不同國度的文化,所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中,不可能沒有矛盾,不可能是絕對一致的,因此我們需要在其相互結合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② 馬克思主義文化和儒家思想有什麼共同點

1 二者都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狀態進行透視,進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新的觀念和前途。馬克思考察的是以工業化分工生產、私有制、僱傭勞動、自由市場競爭為經濟基礎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其目的是實現人的解放。

而當時的儒家和道家面對的則是以中央權威和分封制為基本形式的上古氏族體制走向崩潰,整個社會陷入混亂和大變革之中的早期農業社會。所以,對於現實社會的批判、對於新的社會狀態的憧憬、對於人所處的各種關系及其主體性的思考,成為二者共同關注的理論主題。


2 二者都排斥尋找世界始基和構建終極體系的「形而上學」,自覺地將歷史作為其理論閾限。馬克思哲學不是一個抽象的邏輯體系,而總是與具體的社會歷史過程相聯系。同樣,中國古代儒家道家對於中國文化的最大貢獻就是將上古氏族社會的巫術禮儀理性化、經驗化和情感化了。

天、帝、神、鬼等超越人事的神秘存在和神秘力量在先秦儒家的理論內容中看不到了,代之而起的是以祭祀祖先為核心規定性的「禮」和明確人際關系和人格尊嚴的「仁」、「義」、「忠」、「孝」、「信」等經驗化的社會歷史范疇。

3 二者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人提供現實的生活智慧和終極關懷。 馬克思具體考察了人類的創始史和壓迫史,並且在歷史的這種矛盾中揭示了人類獲取自身解放的現實途徑,不遺餘力地考察人類獲取自身解放的前提、可能性、方式和未來。而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儒道哲學則表現的更明顯。

(2)馬克思認為文化文學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作者邴正,主要內容為人與文化的矛盾是人的自我矛盾。文化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成果。人與文化的矛盾是人自我分化的結果,是發展性的矛盾。

人與文化的矛盾是人的自我矛盾。文化是人的本質對象化的成果。人與文化的矛盾是人自我分化的結果,是發展性的矛盾。人與文化的矛盾是實踐造成的,只能通過實踐的發展來解決。人與文化的矛盾的主觀方面,表現為人的自我意識與文化的矛盾,人通過創造文化實現自我意識並完成自我認同和自我否定。

人的自我意識與文化之間存在互相批判的關系。文化彌補了人的存在的非理想性,是人追求的自我完善的動力。因此,文化又是人的自我否定的過程和表現。文化是二重性的,既是人的自我肯定,又是人的自我否定。

人與文化的矛盾已成為當代社會發展的主題。現代精神的實質也就是人的自我批判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現的主體意識,就是這種現代精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標志著人類自我意識從自我迷信進入了自我批判、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階段。研究人與文化的矛盾,也必然成為當代哲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

儒家思想,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創立,最初指的是從事喪葬行業的司儀,後來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深遠。它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

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儒學」、「儒家」、「儒教」這些概念要分清。儒學作為一種學說,儒家作為一個階層,儒教作為一種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區分開來。

對於中華民族寶貴的傳統文化,中國現有的一切都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代很多外國思想家正在反思社會的運行模式和走向,並感覺到了其中的潛在危機。很多思想家反思的結果就是:把目光投向中國,而他們關注的焦點就是中庸思想。

中庸精神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重要性必將日益顯現出來,這一點已經有所表現。中庸之道是世界上最具有連續性的文化,也是中國眾多文化流派中最具有價值的核心精神和觀念。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領導哲學從闡釋世界與人生最本源的規律出發,得到了對領導理論最精闢的闡述和分析,並且對領導的內涵做出了最為本質和精準的界定。「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③ 馬克思之所以能夠中國化的原因在於 A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 B 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中國化的原因,首先在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內在要求。

1、恩格容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就是結合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的具體實際,將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加以具體化,故A項正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華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實現馬克思主義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並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現出來。因此B項正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中國化的原因還在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在中國這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不能機械套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國經驗。

④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發展的過程

定義: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為指導,以馬克思的文藝論著為參考,對文學作品做出的分析解讀.既包括馬克思恩格斯的文學批評,也包括二十世紀在馬克思主義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各種西方馬克思主義批評.

經典馬克思主義批評的觀點:高度重視文學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將藝術視為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它使人們注意到社會的生產方式及經濟力量在文學發展中的作用.
代表人物:馬克思
代表作品:<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
這種屬於政治的模式.

義大利馬克思主義批評的觀點:文化霸權理論
較為重視文化的作用,文化自身有實踐性和物質性的潛能.國家在市民社會行使文化霸權的功能.
代表人物:葛蘭西
代表作品:<獄中札記>

威廉斯的觀點:質疑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二分法.看重文化本身的作用,要求用一種更為復雜的方式來處理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把文化看成是各種力量妥協,商談與相互滲透的一種過程.
代表人物:威廉斯
代表作品:<關鍵詞>
以上兩種屬於經濟的模式.

人類學的觀點:提出根本性問題.在社會進化過程中,藝術的功能是什麼?藝術與人類勞動的關系是什麼?這些問題橫跨於諸時代和諸文明之間,設定了某些永久的同一性,往往用進化代替歷史.把歷史簡化為變化.
代表人物:普列漢諾夫,考德威爾,費舍爾.
代表作品:<藝術的必然性>
這種屬於人類學模式.

意識形態的觀點:意識形態批評著力於文學作品與社會意識形態的關系.探索什麼是可以稱為形式的意識形態.
代表人物:本雅明,戈德曼,阿多諾,托洛茨基.
代表作品:<文學與革命>
這種屬於意識形態的模式.

⑤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主張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不過是狹隘的唯物主義和狹隘的辯證法版而已。比如說,馬克權思主義哲學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強調看待資本主義時,一定把私有制視為走向自我毀滅的萬惡之源,視公有制前途光明必然將人類帶往理想的桃花源。事實上,私有制至今生機勃勃,公有制、大禍飯妨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可以說,除非擴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涵,允許正確看待私有制和公有制,否則它與當今的政治經濟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將繼續脫節。
個人看法,真正用唯物主義和辯證法來看待事物,那麼私有制和公有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兩種所有制並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才是最好。

⑥ 文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認識和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迴文化就是上層建築答的一部分,他決定於經濟社會的發展。而文化又對經濟社會起推動作用,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 有什麼樣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就有什麼樣的文化。文化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而獨立存在。

⑦ 馬克思說權力永遠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所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這表明

A+C

⑧ 世界文學發展過程

世界文學的形成,實質上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學建構了一種普遍聯系的關系。世界文學存在於世界各民族文學的關系中,沒有民族文學也就沒有世界文學,一百多年來的文學歷史就是各民族文學走向世界化的歷史。每個民族的文學都不可能不同其他民族的文學相互交往,但經濟全球化並沒有帶來大家所希望的相互依賴、平等共存的文學共同體的出現。大家看到的各民族文學的交流本質上是一種非對等的交流,民族的經濟強勢必然賦予該民族的文化與文學以交流與對話的強勢和優越感。如果在交流與對話之中出現了一方強勢話語,交流與對話就極有可能異化為一種不平等的賦予和傾聽。民族文學的個體性與世界文學的普遍性在相互關繫上的實際狀況依然無法抹去文化上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義,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個性,這是第三世界各民族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只有以胸懷寬廣的對外交流才能給民族的文學注入永遠創新的強勁活力。
一、「世界文學」的提出
文學發展有自己的規律,世界文學作為文學發展進程中的一種現代現象,世界市場和世界交往的形成是世界歷史和世界文學或文化形成的前提與條件。當資本主義社會的機器轟鳴引發了工業革命、建立了世界市場的時候,各國文化之間先前的聯系和交流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奠基人所說的各國文學或文化的發展進入了「世界文學」或世界文化的時代。「世界文學」這個概念是由德國著名的文學家、文藝理論家和美學家約翰•沃爾夫岡•歌德(1749--1832)提出來的,它產生於特定的歷史語境之中。《少年維特之煩惱》、《浮士德》等是歌德留給我們的文學名著,而《論德國建築藝術》、《說不盡的莎士比亞》、《評述溫克爾曼》、《與愛克曼的談話錄》等著述則體現了歌德的文藝和美學思想。而要理解歌德的「世界文學」思想,必須首先了解歌德對建設德意志民族文學的不懈努力和深入思考。歌德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各民族紛紛統一,而德意志民族卻處於四分五裂狀態的時期。在德國內部,從啟蒙主義者(如萊辛、高特雪特等)開始,有識之士都在追求德意志民族在近代意義(語言、地域、政體、宗教、民族性格等方面的統一)上的真正形成,力求實現17世紀以後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主要民族那樣的統一和強盛。但實際上,受經濟落後、連年戰爭、宗教對立、市民階級庸俗軟弱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德意志在經濟、政治、宗教上的統一是困難重重。而新古典主義在17世紀的義大利、英國、法國等國的近代民族的形成和統一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就成為德意志啟蒙主義運動者關注和仿效的一個中心,因而從文化上尤其是文學藝術上為形成和統一近代民族的努力就成為德意志啟蒙主義運動的最主要內容。
在這場運動中,歌德深受萊辛的思想影響,他在回憶錄《詩與真》中曾經把萊辛的《拉奧孔》等著作中的啟蒙主義思想比喻為「像電光一樣照亮了我們」。也正是這種時代任務和啟蒙主義思想的強烈影響,使得歌德始終將建設德意志民族文學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在他擔任魏瑪公國的宮廷大臣以後,他將這一使命感付諸於實踐。而到了1786—1788年和1790年兩度游歷義大利之後,歌德回到魏瑪後辭去了一些宮廷要職,僅僅擔任藝術科學事務總監,並於1791年任魏瑪宮廷劇院的領導。從1794—1805年歌德與另一位德國美學家席勒的合作歷程來看,建設一座民族的劇院,繼承萊辛在漢堡民族劇院未竟的統一民族的事業,成為這兩位偉大美學家共同的理想。在將這一理想付諸現實的歷程之中,文學與民族的關系自然也就成為歌德關注並深入思考的主要美學問題。歌德在刊於1795年5月號《時代女神》上的《文學上的暴力主義》(又譯為《文學上的無短褲主義》)一文中,針對當時一位名叫耶尼斯的人所寫的《德國人的散文和辯才》中所鼓吹的「德國人缺乏卓越的古典散文作品」的論調進行了駁斥,集中論述了民族與文學發展的關系問題。歌德這樣寫道:何時何地才能產生民族古典作家呢?他需要具備下列條件:他能在自己民族的歷史中看到偉大事業及其結果形成幸運而有意義的統一體;他並不感到自己同胞們的思想缺乏偉大性,情感缺乏深度,行動缺乏堅強性與一貫性;他為民族精神所滲透,通過內蘊的才賦,感到自己能夠同過去和現在的事物發生共鳴;他的民族處在高度的文化水平,以致他自己的培養變得容易;他能收集到許多材料,能得到前人已完成的或未完成的試驗,能看到許許多多外界的和內在的情況匯合在一起,使他不必付出昂貴的學費就能在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預見到一項偉大的工作,加以安排,並在某種意義上予以實行。……每一個人,包括最偉大的天才在內,都在某些方面受到時代的束縛,正如在另一些方面得到時代的優惠一樣。一個傑出的民族作家,只能求之於民族。[1]91-92歌德以一個文學家、美學家對養育自己土地的摯愛之情,全面分析了民族作家產生的必備條件:第一,民族在歷史上有偉大的、有影響的事件。此為歷史條件;第二,民族成員思想具有偉大性,情感具有深度,行動堅強一貫。此為人員條件;第三,作家為民族精神所滲透,並融貫古今。此為精神條件;第四,民族的文化水平高。此為文化條件;第五,豐厚的民族生活經驗積累。此為傳承條件。這些條件概括起來就是歌德的一句話——「一個傑出的民族作家,只能求之於民族」。任何文學都是一定時代、一定民族的文學,離開了民族的滋養就沒有民族作家和民族文學。而最值得重視的是,歌德並不是一個視野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是一個視野寬廣、具有世界胸懷的文學家、美學家。歌德曾經指出:「並不存在愛國主義藝術和愛國主義科學這種東西。藝術和科學,跟一切偉大而美好的事物一樣,都屬於整個世界。只有在跟同時代人自由地和全面地交流思想時,在經常向我們所繼承的遺產說教的情況下,它們才能得到不斷的發展。」[2]84正是這種難能可貴的世界胸懷,使得歌德很早就敏銳地預言到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降臨。1825年1月18日,歌德的一段論述,可以視為他的世界文學觀念產生的內在依據——「世界總是永遠一樣的,一些情境經常重現,這個民族和那個民族一樣過生活,講戀愛,動情感,那末,某個詩人做詩為什麼不能和另一個詩人一樣呢?生活的情境可以相同,為什麼詩的情境就不可以相同呢?」[3]55在歌德看來,世界文學的產生來源於世界的共通性、民族生活的相通性、人類情感的共同性、生活情境的共通性,這些現實的共通性使得不同民族的詩人有可能創作出情境相同的詩作。
19世紀前期,歌德熱衷於研究東方文學,陸續出版了《東西方合集》(1819年)、《中德四季晨昏雜詠》(1830年),他強調東西方文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歌德是第一位正式以德文提出「世界文學」概念的學者,1827年1月31日,歌德在與其秘書艾克曼的談話中,首先稱贊中國傳奇小說《風月好逑傳》,然後首次使用了「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一詞,寫下了這樣一段文論史上的著名文字:我愈來愈相信,詩是人類的共同財產。詩隨時隨地由成百上千的詩人創作出來。這個詩人比那個詩人寫得好一點,在水面上浮游得久一點,不過如此罷了。……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說,詩的才能並不那樣稀罕,任何人都不應該因為自己寫過一首好詩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不過說句實在話,我們德國人如果不跳開周圍環境的小圈子朝外面看一看,我們就會陷入上面說的那種學究氣的昏頭昏腦。所以我喜歡環視四周的外國民族情況,我也勸每個人都這么辦。民族文學在現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學的時代已快來臨了。現在每個人都應該出力促使它早日來臨。不過我們一方面這樣重視外國文學,另一方面也不應該拘守某一種特殊的文學,奉它為模範。我們不應該認為中國人或塞爾維亞人、卡爾德隆或尼伯龍根就可以作為模範。如果需要模範,我們就要經常回到古希臘人那裡去找,他們的作品所描繪的總是美好的人。對其他一切文學我們都應只用歷史眼光去看。碰到好的作品,只要它還有可取之處,就把它吸收過來。[3]113-114這是一段天才的、具有相當說服力的、蘊涵了豐富美學思想的文字!歌德認為,第一,每個人都有詩歌創作的才能(可能),詩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這一觀念為世界文學的產生奠定了共同人性的基礎。第二,民族文學的發展在當時已較為成熟,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來臨。這是文學發展的趨勢和必然。第三,世界文學的發展得益於各民族文學的交融貫通,兼收並蓄,而不是僅僅以某一個民族的文學作為範本。此為世界文學的發展基礎。第四,如果要為世界文學尋找一個典範,那就是古希臘文學。這是歐洲文化和文學的根源所在。歌德是在正確理解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的前提下來闡發自己的世界文學的觀念的。在歌德看來,越是民族的東西,越具有世界性,並為世界各地人民所歡迎。各民族的作家應該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借鑒,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貢獻。歌德一方面強調各民族文學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時又提倡各民族文學之間應互相認識,互相了解。他指出:「我們重復一句:問題並不在於各民族都應按照一個方式去思想,而在於他們應該互相認識,互相了解;假如他們不肯互相喜愛,至少也要學會互相寬容。」[4]178每個作家都應該重視外國的文學資源,而不只是拘泥固守某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歌德說:「我們的發展要歸功於廣大世界千絲萬縷的影響。從這些影響中,我們吸收我們能夠吸收的和對我們有用的那一部分。我有許多東西要歸功於古希臘人和法國人。莎士比亞、斯泰恩和哥爾斯密給我的好處更是說不盡的。但是這番話並沒有說完我的教養來源,這是說不完的,也沒有必要。關鍵在於要有一個愛真理的心靈,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3]178這是多麼博大的胸襟!歌德預見了文學發展的正確方向和趨勢,這就是在融合民族文學的基礎上發展世界文學。對歌德的「世界文學」這一提法,19世紀俄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在《詩歌的分類和分科》一文中作了回應,並在1834年的一篇文章中進行了發揮,他指出:「每一個民族都表現了人類生活的某一方面。」[5]17此後,別林斯基多次論及民族文學和人類文學的相互關系。他寫道:「只有那種既是民族性的同時又是一般人類的文學,才是真正民族性的;只有那種既是一般人類的同時又是民族性的文學,才是真正人類的。一個沒有了另外一個就不應該,也不可能存在。」[6]187這是十分精闢辯證的觀點。
二、馬克思主義所理解的世界文學
與歌德對世界文學的一種天才的、敏感的、空泛而又充滿文學家色彩的詩意描繪相比,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二十一年之後所提出的「世界的文學」的論斷,則是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經濟學的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具體而言,馬克思是從世界的社會經濟的矛盾運動以及資本主義發展所形成的世界市場的這一最為基礎的層面來思考「世界的文學」這一意識形態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馬克思對世界文學的理解,最為大家熟悉的是他在《共產黨宣言》(1848年)中的那段著名的文字: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使反對派大為惋惜的是,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並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本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7]35馬克思的這段文字體現了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1847年至1848年,這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兩位革命導師戰斗生涯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美學和文藝思想發展的極為重要關鍵的時期。馬克思在1847年上半年即6月15日以前完成了《哲學的貧困》,恩格斯在1-4月完成了《真正的社會主義》。在這兩部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進一步闡發了他們在1845年確立的科學世界觀的基本原理。而這一思想原理發展的巔峰標志,就是《共產黨宣言》。而《共產黨宣言》在1848年2月最初在倫敦出版之時,幾乎沒有受到人們注意,但很快就成為全世界無產者的必讀「聖經」。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思想,明確地確立了無產階級的核心觀念,即以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作為基本線索並以反對私有制為綱領,字里行間閃耀著為人類解放而奮斗的思想光輝。《共產黨宣言》中的上述著名的關於「世界的文學」的論述,始終貫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原則與方法,對包括「世界的文學」在內的社會意識的分析建立在生產關系與經濟關系的分析之上。兩位革命導師明確地指出:「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彷彿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這里說的「魔鬼」,就是聳立在整個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與意識形態體系。這個體系一旦成立,它就有自己的運轉規則與變化秩序,有自己的獨立性。從這個基本立場出發,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批評了18世紀的德國作家脫離實際生活地介紹法國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品的做法——德國的哲學家、半哲學家和美文學家,貪婪地抓住了這種文獻,不過他們忘記了;在這種著作從法國搬到德國的時候,法國的生活條件卻沒有同時搬過去。在德國的條件下,法國的文獻完全失去了直接實踐的意義,而只具有純粹文獻的形式。它必然表現為關於真正的社會、關於實現人的本質的無謂思辯。這樣,第一次法國革命的要求,在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看來,不過是一般的「實踐理性」的要求,而革命的法國資產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在他們心目中就是純粹的意志、本來的意志、真正人的意志的規律。[7]57-58馬克思、恩格斯此處所說的「純粹文獻的形式」,是指那些與社會現實脫離的詞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德國的「真正的」社會主義進行具體分析之後指出,這種效果猶如「一件用思辨的蛛絲織成的、綉滿華麗辭藻的花朵和浸透甜情蜜意的甘露的外衣」[7]60的文學。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本質的深入思考始終貫穿的思想核心就是——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這難道需要經過深思才能了解嗎?思想的歷史除了證明精神生產隨著物質生產的改造而改造,還證明了什麼呢?任何一個時代的統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治階級的思想。[7]50-51馬克思、恩格斯對「世界的文學」的產生所做分析的理論基礎即為上述思想核心的一個具體運用。革命導師異常敏銳地看到,19世紀中期以後的資本主義發展使市場成為世界性的共同體,地域、民族、國家之間的界限被資本和自由貿易打破了。作為思想意識形態組成部分的文學藝術也已不可能是完全獨立、自我封閉的一個世界。正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闡述的:「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也是成為世界歷史。」[8]540-541馬克思、恩格斯對世界文學的論述可以視為對這段文字的進一步的具體闡發,他們的這一思想,對理解現代文學藝術和美學思潮的發展變化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啟示:要在世界范圍內來看文學藝術和審美思潮的相互影響與滲透。世界市場的形成與文化視野的拓展,是資本主義生產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積極影響及其資本主義生產所帶來的全球范圍的一種開放和進步。
三、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的關系
隨著人類生活的發展變化,各國家、民族的文學藝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融合日益增強。如果說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學藝術交流是局部的、偶然的和自發的話,那麼,近代社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各民族文學的相互影響與交流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綜合歌德、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世界文學的理解闡釋,觀照具體的文學藝術發展實際,筆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文學與民族文學的關系的理解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第一,民族文學是各個民族生活與情感的表現,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生活內容、風土人情和情感體驗,這就決定著不同民族的文學必然呈現出其他民族所不具有的風格特點。民族文學是不同民族的生活多樣化、復雜化的具體體現,是文學發展與繁榮的基礎。從文學發展的級次上來看,民族文學相較於世界文學,是更為基礎的、本源的。不同的民族文學,共同構成了世界藝術畫廊的美妙天地,是人類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喪失了民族個性的作品,特別是不優先關懷民族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作品,不可能形成對人類的真切關懷。缺少民族個性,便喪失了文學的本質特徵。文學的民族特性的發展越鮮明豐富,就越具有世界性。優秀的民族文學常常能突破時代、民族、階級的界限,表現世界范圍內的人們的某種普遍的思想感情,表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階級的「共同美」。不同時代、不同階級、不同民族的人們都可產生共鳴,都能受到某種啟示和教育,都能獲得審美愉悅。第二,由民族文學走向世界文學,是人類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文學唯有置於世界性的文學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發展與繁榮,民族文學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與發揚,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斷發展、豐富,不斷成熟而贏得世界意義和世界地位。這種趨勢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各民族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逐漸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例如,以莎士比亞、但丁、塞萬提斯為代表的文藝復興時期文學,開始在歐洲產生影響,以後逐漸成為世界共享的文學財富。
18、19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文藝思潮,也從歐洲走向世界。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學作品,長期因為農耕經濟的自給自足和閉關鎖國的狀態,其影響一般局限在亞洲地區,直到18、19世紀中國古代文學才慢慢影響到全世界。歌德就是看到了中國傳奇小說《風月好逑傳》之後,對中國文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並勸告德國作家要重視對外國文學的學習和研究,要跳出自己周圍環境的小圈子,吸收外國文學的好的東西,積極與其他民族文學進行交流,共同促成世界文學的新時代早日到來。其次,各民族文學藝術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其他民族文學藝術的影響。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文學藝術創作中,要善於吸取其他民族包括文學藝術在內的文化的有益成分。例如,印度的佛教文化、歐洲的啟蒙主義文學、浪漫主義、現代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以及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對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任何一個民族在進行民族文學建設的過程中,都不應拒絕吸取外來民族的優秀文學傳統,但吸取外來民族的東西,又必須始終與本民族的文學發展實際相結合,與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與審美習慣相結合,並轉化成本民族的東西。我們正處在多元文化沖撞、溝通、對話的歷史時期,現代通訊傳媒的發達便捷,使我們時時都能感受到世界的瞬息萬變,同時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這是發展民族文學的機遇,當然也隱含著被西方強勢文化同化的危險,抑或是對強勢文化的盲從。辯證的看,對「文化全球化」作文化上互補互促的解讀理解,民族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發展的大前景還是值得展望憧憬的。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加入國際世貿組織、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更多、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經濟、文化格局這一最為基礎的大背景下,在正視文明沖突、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因素、始終緊緊把握住對主流文化的控制權的前提下,必須以海納百川的胸襟迎接世界文明的洗禮,以扎實的工作、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形式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的現代文化事業。

⑨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發展中經歷了哪些階段

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資源。 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與新文藝經驗。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 五四」新文化運動  新民主主義革命 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 以 魯迅 為代表的新文化傳統  李大釗 、 瞿秋白 、 周揚 、 馮雪峰 、 胡風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 主要著作: 小說集: 《 吶喊 》《 彷徨 》 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散文詩集: 《 野草 》  魯迅的思想和藝術的創造力是驚人的,他在短篇小說、散文、散文詩、歷史小說、雜文各種類型的創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創造。 魯迅 1881—1936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河北省樂亭縣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 主要著作: 《 庶民的勝利 》 、《 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  他宣稱: 「 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 李大釗 1889~1927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江蘇常州人。曾任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 主要著作: 《 餓鄉紀程 》 、 《 赤都心史 》  首次向國內介紹俄國十月革命後的社會生活。 瞿秋白 1899~1935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湖南益陽人。文藝理論家、文學翻譯家、文藝活動家。  主要著作: 《 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 》 、 《 新的人民的文藝 》 、《 堅決貫徹毛澤東文藝路線 》 等。  被人稱為 30 年代左翼文藝的宿將,40 年代解放區文藝的組織者, 50年代文藝斗爭的領導者, 60 年代毛澤東文藝思想的代言人,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思想解放的先驅。 周揚 1908—1989 文檔僅供參考,如有不當之處,請聯系改正。  浙江義烏人。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  主要著作: 《 湖畔 》 、 《 鄉風與市風 》 、 《 回憶魯迅 》  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理論中國化的過程中,馮雪峰是最有代表性的

⑩ 文學理論課後答案

文學理論教程
第一章
基本概括:
1.文藝學: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
2.文學活動:把文學理解為一種活動,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要素組成,是人類的一種高級的特殊的精神活動。
3.文學理論: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准等問題的研究。
4.文學批評: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專門地去具體分析和評論一個個作家、作品。
5.文學史:是一門以研究主流文學為對象的,清理並描述文學演變過程,探討其發張規律的一門學科。
思考問題:
1.試從學科歸屬、對象任務和學科品格三個角度,說明文學理論的性質
答: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的三個分支之一,與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於研究文學中帶有一般性普遍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
從對象任務上看,文學活動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顯示出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從總體上來研究文學活動區別於其他活動的特殊性質。社會生活是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經過作家的藝術創造,成為文學文本。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和相互關系,文本一定要經過閱讀、鑒賞、批評。
從學科品格上看,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
2.文學理論的幾種基本形態?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答:基本形態有:文學哲學,文學社會學,文學心理學,文學符號學,文學價值學,文學信息學,文學文化學。
劃分依據是: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接受和文學創造——藝術價值——文學消費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美學、文藝學的基礎上創立的。
2.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
3.文學反映論: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4.藝術生產論: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5.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6.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
思考問題:
1.作為馬克思文學理論的基石是什麼?試作簡要說明。
答:文學活動論:馬克思主義首先把文學理解為人的一種活動,並建立了「文學活動論」。文學藝術活動作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動,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通過文學藝術的創造和欣賞展現和外化出來。文學是作為主體的人的能動的創造,它塑造人,是一種「人學」。
文學反映論:馬克思主義從哲學的存在與意識的相互理論出發,把文學活動看成是一種人的主體對於客體的認識與反映,文學是對於生活的反映,是一種藝術的反映。
藝術生產論:人學作為人的活動之一,進入社會就成為一種藝術生產活動。因此,馬克思隨著時代發展把文學活動理解為「藝術生產」活動,「藝術生產」是把物質生產與作為精神生產的藝術生產相比較,藝術生產是指實際的藝術創作過程。
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文學藝術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是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把文學藝術看成是「審美意識形態」,意味著文學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體,它既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又具有審美的性質,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
藝術交往論:把文學藝術理解為一種交往和對話。文學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藝術,更是主體與主體之間對話與交往的理想之域。文學活動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讀者所構成的一個交往結構。
2.試概括出馬克思主義對文學的理解的特點。
答:由於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構建其革命學說時創立的,因此,這種理論的創立,總是與革命實踐的需要密切相關的,同時也是被實踐證明了的。
3.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注意幾個方面的問題?
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理論指導;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應具有中國特色;建設中國當代的文學理論,要具有當代性,體現時代精神。

第三章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動:是以生產活動為基礎的,人類生存、繁衍和發展的活動系統的總稱。
2.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生產勞動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變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時,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豐富所改造。
3.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在文學活動中形成形成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體關系。
4.文學活動的對話性結構:指文學活動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圍繞作品這個中心,作者與世界、讀者之間建立起來的是一種話語夥伴關系。其中,分別夠成了若干對主體間性關系,包括自我與自我、自我與現實他者、自我與超驗他者以及自我與潛在他者。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和對象的關系始終處於發展與變化之中。一方面是主體的對象化,另一方面是對象的主體化,正是在主體對象化和對象主體化的互動過程中,才生動地顯示出了文學所特有的社會的和審美的本質屬性。
5.文學本體論:英美新批評強調文學作品的本體地位提出這一觀點,代表人物是蘭塞姆,認為文學活動的本體在於文學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6.勞動說:文學原始發生的主要學說之一,把勞動作為文學的起點。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的形式。
7.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不平衡關系」:指文學進程、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並不總是同步的。有時甚至是反方向的發展。這種不平衡有兩種典型的體現:一是某些文藝類型只能興盛在生產發展相對低級的階段隨生產力的發展,它的繁榮階段也就過去了。另一種情況是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的發展水平並不是呈正比例,經濟落後的國家或地區可能在文學藝術上反而領先。
思考問題:
1.文學活動與生活活動是怎樣的關系?文學活動在生活活動中處在什麼位置?
答:人的生活活動是文學活動的前提。生活活動導致人與對象之間的詩意情感關系,生活活動導致人的自覺能動的文學創造。生活活動使文學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
位置:作為一種審美精神活動在人的生活活動中處於重要地位,並且具有意識形態特徵。
2.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各自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請簡述之,並指明它們的片面性。
答:文學活動的四種理論視角分別從文學活動的四個要素為依據。從作品角度出發的本體論(形式主義);從作家角度出發的接受論(接受美學主義);從世界角度出發的再現論(現實主義);以及從讀者角度出發的表現論(浪漫主義)。
3.簡要論述文學起源上的「勞動說」。
答:勞動提供了文學活動的前提條件:人類的生產活動是一切其他基本活動的前提,這一方面在於人要滿足基本生存需要後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另一方面,在於人就是在這種生產活動中生成的。
勞動產生了文學活動的需要,人的活動都伴隨著一個自覺的目的,而這一目的又是源於某種需要而設定的。史前人類在勞動中,為了協調行動,交流情感信息,減輕疲勞等,就由這些需要產生了語言和最初的文學。
勞動構成了文學描寫的主要內容。遠古遺存的作品中大都描寫了當時人們勞動生活的內容。
勞動制約了早期文學形式。早期的文藝形式同勞動過程直接相關,所以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結合體。
4.試辨證說明文學發展的諸多原因。
答:文學發展的動力、動因問題有如下觀點:有的認為是社會風氣的變化。有的認為文學的發展與時代的變化密切相關。有的認為是某種非人力可改變的因素。另有學者從文學內部來探求文學發展動因,以為文學的發展像自然界運行一樣只在於它的內在動因。另外有學者認為文學的發展只是文學固有的因素的不同組合引起了形態變化。另有大部分學者認為文學發展的根本力量在於勞動。
以上原因各有側重,但在終極意義上應說是經濟因素決定了文學發展,直接意義上往往是上層建築各部門的相互影響制約文學的發展。總的來說,各種觀點由於所處的歷史時期,社會意識形態及分析角度雖各有不同,但都在某個方面以獨有的方式闡釋了文學發展的原因。

第四章
基本概念:
1.文學的含義:簡言之,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中的審美意識形態。當然文學的含義是變化發展的。
2.話語:話語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存在形態,是指與社會權利關系相互纏繞的具體言語方式。是特定社會語境中人與人之間從事溝通的具體言語行為,即一定的說話人與受話人之間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文本而展開的溝通活動。
3.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
4.審美意識形態:是指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纏繞的審美表現,其集中形態是文學、音樂、戲劇、繪畫、雕塑等藝術活動,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態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審美表現過程中審美與社會生活狀況相互滲透,侵染的狀況。
5.文學: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是話語蘊籍的審美意識形態。
思考問題:
1.文學有哪兩種含義?現在通行的文學含義是什麼?
答:文學的兩種含義是文化含義和審美含義。文化含義是指一切口頭或書面語言行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學,以及政治、哲學、歷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態。審美含義是指具有審美屬性的語言行動及其作品,包括詩、散文、小說、劇本等。
現在通行的含義是 審美的語言作品。
2.怎樣理解文學的一般意識形態性質?
答:文學是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一般社會本質。
文學在社會結構中處於一個重要位置。現在人們把社會結構分為三大層次,即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基本結構。文化結構是指哲學、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觀念、宗教觀念、藝術等社會意識的聯結方式。意識形態屬於社會意識范疇,在文化結構中,各種意識形態各有特點,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構成了文化結構的整體。
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和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第一,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理論和實踐上講,文學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經過能動創作的文學作品顯然要高於生活。第二,社會心理是文學反映生活的中介環節
3.怎樣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態屬性?
答: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文學成為具有無功利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話語與社會權力結構之間的多重關聯域。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態,在無功利、形象、情感中隱含功利、理性和認識。
4.什麼是話語蘊籍?怎樣理解文學的話語蘊籍屬性?試結合具體作品加以說明。
答:話語蘊籍是指文學活動的蘊蓄深厚而又餘味深長的語言與意義狀況,表明文學作為社會話語實踐蘊涵著豐富的意義生成可能性。進一步看,文學作為話語蘊籍,有兩層含義:第一。整個文學活動帶著話語蘊籍屬性。第二,在更具體的層次上,被創造出來以供閱讀的特定文本帶有話語蘊籍屬性。

第五章
基本概念:
1.主導性與多樣性:社會主義的文學活動在社會主義時期各種不同層次的文學活動中居於主導地位,社會主義文學活動的主導地位並不排斥其他有益無害的文學活動,不應是單調的,模式的化,概念化,公式化的,而應該是主導性、多樣性的。
2.社會主義新人形象:是體現時代精神和人民審美理想的具有新穎生動的個性和豐富多樣的性格內涵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創業者和建設者形象。是有血有肉的,內心世界豐富的文學新人。
3.雅與俗:文學藝術的雅與俗的界限僅是相對的,往往是俗中有雅,雅中有俗,並且隨著時間的流變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4.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社會主義文藝大發展、大繁榮的總綱和靈魂。就是以最廣大人展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
5.繼承與創新: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藝術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推進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和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著名的雙百方針。是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時期科學文化和文藝事業的一個根本性方針。藝術上的不同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
思考問題:
1簡述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基本屬性。
答: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性,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的主導性、層次性、多樣性。
2 談談你對社會主義文學藝術的價值趨向的認識.
答:滿足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提高人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這是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活動主要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藝術活動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就是要充分發揮文藝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審美需要。
3 以人為本的豐富內涵及其對文學發展的意義

4 簡論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答:繼承是發展的基礎,創新是發展的動力,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是促進持續發展進步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系,就能在繼承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取得突破,在不斷突破中得到提升。

第六章
基本概念:
1.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
2.藝術生產:馬克思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把藝術活動稱作「藝術生產」,將其與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動一起列入「精神生產」的范疇。
3.文學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課題主要有兩種解釋,一是客體即「自然說」,認為文學的課題是地利與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另一種是客體即「情感」說。 認為文學客體是人的心靈,是情感。我們認為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
4.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是具體的社會人。
5.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主體能動的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體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有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6.文學創造的主體「客體化」:主體從選擇客體開始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作家對客體的選擇要受到當時社會情勢的規定和制約,甚至在創造過程中客體還會改變主體原先的構思,從這個角度說,客體也是使主體「客體化」了。
思考問題:
1.「藝術生產」的概念是怎樣提出來的?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關系如何?
答:從社會生產活動的角度看,文學創造是一種生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藝術活動稱為藝術生產。
關系:物質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基礎,也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力,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從屬於物質生產或直接為物質生產服務。精神生產總是受到物質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並隨之發展。
2.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與科學、宗教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科學活動的特點是揭示客體的真實本質,它通過理性思維力求如實地把握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把直觀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疇的活動。目的在於獲取關於客觀世界的真理知識,以滿足人的理性需要。文學活動則是通過人對世界的情感體驗、感受、評價、力求表達主體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認識,並將這種感受和認識傳達給別人,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其生產成果,主要體現為的情緒,情感的形象形態,科學認識的因素在文學創造及其作品中已被情感化、詩意化、及審美化了。
文學創造於宗教的本質區別:文學創造是一種具有話語蘊藉的審美意識形態生產,建立在對現實世界的真實感受的基礎上,力圖揭示人的豐富性,弘揚人的價值,是要導向能充分地體現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力量。宗教是建立在對世界的顛倒的認識和虛幻的唯心主義臆想的基礎上,以虛無的情感去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通過對神的虛無世界的歌頌把人引向不可知的彼岸,使人忘卻現實世界和否定人自身價值,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形態,是要導向超驗的彼岸世界。
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的原因:文學創造屬於精神生產,精神生產始終保持著「精神的自律」,表現為「精神個體性的形式」有利於個體的自由創造。並且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作品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所以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3.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說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
答:文學話語作為一種「言語」與日常言語、科學言語的區別:科學話語作為科學領域使用的言語,強調嚴謹的邏輯和風格,顯得素樸單純、千篇一律。日常言語由於發生在具體交往中,受到現實人際關系和具體語境的影響,較富於感情色彩和個人風格,但總的來說還是服從於說明的需要。文學言語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比日常言語更富於藝術性、技巧性、個體風格,同時也更含蓄、多義、模糊、有限的言語中往往包含著無限的意蘊。
文學言語是一種創造性語言的原因:突破了語法結構和邏輯要求,強調個人感情色彩和風格。一般不作為說明的手段,而是作為描寫、表現、象徵的符號體系。與普通的言語有一定程度的背離,採用隱喻、暗喻、轉喻、暗示、象徵等形式來反映外部世界,表達主體的情思。
4.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它具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只有經過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才是文學創造現實客體?
答:特點:整體性的社會生活,具有審美價值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原因: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當它處於自在狀態時,仍不能成為文學創造的真正的現實客體,作家對生活的體驗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是一種情感體驗,情感體驗比任何別的體驗更具主觀性。經過體驗的生活才成為主客觀統一的具體生活材料。
5.能否說「凡是寫作的作家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如何理解「作家是美的體驗者、評論家和創造者」?
答:不能說。因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理解: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也是一種觀念活動,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
6.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答: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感情體驗的心理特徵,文學創造主體對客體的審視總是以情觀物,在這種情感體驗中去發現自身與對象的情感關系。一旦主體與客體發生某種詩意情感聯系時,主體就會對它傾注全部熱情。
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思維特徵。文學創作作為一種審美活動,主要是一種感性活動,主體不以概念為中介而以形象為中介去連接客體。不揚棄客體的個別性。客體始終以具體形象向主體展現自身。
7.如何理解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答:首先是主體能動地審美的反映客體,即主動的選擇客體和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文學創造的客體「主體化」與主體「客體化」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
8.為什麼說文學創造中作為主體的作家始終處於主導性地位?
答:創作客體的社會生活,是經過作者體驗過後選擇的;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綴合、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都是由作為主體的作者完成的。

第七章
基本概念:
1.材料:是文學創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學創造過程的第一起點。文學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來從社會生活中有意接受或無意獲得,因而具有主體性的一切生動豐富但卻相對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2.藝術發現:是作家被內在積累的材料所引發,並與主體當前由於某種「關注」而形成的心理趨向、優勢興奮中心相聯系,突然間向外在事物、事件、現象的投射。
3.創作動機:驅使作家投入文學創造文學活動的一股內在動力。
4.藝術構思:作家在材料積累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在某種創作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回憶、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動,以各種藝術構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藝術思維過程,是創造過程中最實際、最緊張、最重要的階段。
5.靈感:創造性思維過程中認識發生飛躍的心理現象。它的外在形態是圍繞某一主題線索在思考中突如其來的頓悟。她來臨時的突出特徵是非預期性和轉瞬即逝性,不及時捕捉就難以再現。
6.直覺:本意指視線、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過程而對事物的底蘊或本質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7.綜合:圍繞某種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許多舊材料,使之糅合成一個能夠體現自己意圖的完整的有機的藝術形象的構思過程。
8.突出:作家在構思時從紛繁蕪雜的思緒中抓住一個形象,調動各種材料加工手段為其服務,使之明確、清晰、與眾不同的構思方式。
9.簡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說幾句,略去具體細節而抓住主幹,形神兼備的傳達出形象的大致輪廓與內在精髓的構思方式。
10.變形:是指作家在構思中極大的調動想像力與創造力,以違反常規實力創造形象的方式。
11.陌生化:詩意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見過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實地描寫它以消解「套版反應」進而使讀者產生某種新奇感的構思方式。
12.即性: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內在沖動的作用興會來臨,在文字操作過程迅速地創造出某作品的狀況、特點是趁熱打鐵。
13.推敲:是指作家在語言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單詞、調動語序,以求准確、妥貼的把形象或意念具體化的操作手段。
思考問題:
1.為什麼說文學材料具有主體性特徵?
答:因為文學創造的主觀性很強,所以文學創造的主體特徵很明確,對於文學創造來說,真正的材料是那些進入了作家大腦並在記憶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刺激和信息。因為只有這些刺激和信息可以直接參與藝術構思,並通過無意識地「改頭換面」之後悄無聲息的進入未來的文學作品中。
2.藝術發現的心理特徵是什麼?
答:藝術發現是作家心靈的驀然領悟;藝術發現是作家獨特眼光和非凡觀察力的凝合,體現著深層的心理內容;藝術發現雖然是對外在事物一種獨特的把握。但在這種把握中,外在事物只是一個機緣,使這個機緣的某一突出之點與作家個人體驗的契合;藝術發現並不改變原來的事物,而只是把透過獨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注入其中,從而在直覺中出現一個新的創造物。
3.自己是否從事過文學創作?是否發生過靈感?若有,試述靈感特點與個人體會,並嘗試與直覺比較.
答:比較:靈感是長久思索、艱苦勞動之後的成果,直覺都是從整體上對事物作出突兀判斷;靈感發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後,直覺卻往往發生在第一次碰頭之時;靈感獲取成熟的答案,只覺則是得到推測性的洞察。
4.意識和無意識在文學創造中的意義何在?
答:無意識在暗中組合材料;一是在藝術構思中起主要作用,無意識承擔大量的工作;一切形象、情節、結構等及材料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有意識完成。
5.為什麼說即性不是憑空出現的?
答:即性需要足夠的材料儲備和情感積累;即興創作要有氣氛和契機;即興的外在表現是突發性和一瀉千里的沖動,但實際上卻是作家綜合心力的集中爆發,是長久醞釀的產物;即興不是作家的理智所選擇的,他和其所稟受的天賦、氣質等先天因素以及後天所掌握的本領、技巧有關。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認為文化文學的發展與經濟發展成正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