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近年我國有少個區域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談談這一舉措對我國區域經濟格局的影響
目前,中原經濟區建設已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這為中央企業在河南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這次不僅是簽一批項目,更是感受到央企的力量。中央戰略決策支持中原經濟建設已上升到國家戰略,支持中原,支持中部,是央企對新時期國家戰略發展真正的全力支持。」盧展工說。
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的河南,以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為契機,突出項目、品牌、創新、服務「四個帶動」,深入實施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總體戰略,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路子。
河南與中央企業淵源深厚,把河南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板塊,與央企的聯姻直接推動了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而且帶動了新興產業發展,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這是多年來我省舉辦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簽約項目和金額最多的與央企對接合作活動。」河南省省長郭庚茂告訴本報記者,「大批央企投資河南,不僅可以加快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對河南的振興也將起到奠定基礎的作用。」
這次合作體現結構調整。在引進央企繼續加強河南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同時,積極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並著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擬簽約項目包括工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社會事業、生態環保等領域的項目100餘項。
肖新明表示,河南省2011年與中央企業合作簽約項目呈現出幾大特點。
「首先是突出了園區建設。」肖新明說。在簽約和推介項目中,各省轄市突出了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區和重點產業集群項目,鄭汴汽車產業集群、洛陽動力谷和石化產業基地、新鄉和焦作裝備產業集群,中原電氣谷、鶴壁煤化工和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安陽建材和醫葯生產基地等區域產業優勢將進一步增強。
此外,河南省著重促進存量優化。簽約項目中,有10多項企業重組及技術合作項目,通過與央企合作,可促進困難企業解困,獲得技術和資金支持,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發展能力。如中建總整體收購河南路橋公司,可注入資金20億元,中煙公司整合省內4家煙草復烤企業,可有效提升企業規模效應。
另一方面,突出了市場主體。在擬簽約推介項目合作主體中,既有省市重點國有企業,也包括一批民營企業。它們通過合作投資、相互持股、並購重組等市場運作方式,積極與中央企業開展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陳雪楓表示,在「十二五」開局之年,此次與央企的合作意義重大,對河南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將起到關鍵作用,河南與央企之間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已經形成。
培育造血功能
可以預見的是,河南與央企將在更廣闊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
一場央企與地方政府「聯姻」的大戲已在全國展開。
去年先後有貴州省與央企簽約近3000億元,涉及47個大項目以及40多家央企次第進入福建省,投資總額高達4700億元等大手筆。
天津、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東部省份見識早、動作快、力度大,其中上海市已經爭取到大飛機、造船、電子信息、高新科技等20多家央企在滬安家落戶。
湖北、湖南、安徽等中部省份接連舉辦了一系列與央企對接的大型活動,活動組織的很有特色,效果也很突出。
四川、甘肅、寧夏等西部省區行動迅速而且富有成效。
在山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藺棟華看來,央企強大的投資能力與積極擴張投資的動力,與地方政府抓投資拉動、擴內需、保增長的熱情相結合,使得國有資本在全國區域經濟熱點上和關鍵投資領域疾進。
目前來看,央企與地方經濟對接的突出特點是多以產權為紐帶的並購重組,建立以增資擴股為主要形式的股份制公司和以產業升級換代為標志的新型企業,發展以技術為先導的高新產業,形成以開發區為平台的產業創新和集聚。
有專家建議,地方與央企在進行對接合作的過程中,應各自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發展優勢和發展需求,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央企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戰略,圍繞主業進行投資和並購,不能盲目「鋪攤子」。
同時,地方也要根據自身發展優勢與央企科學對接,要有全局性、戰略性和長期性,不能盲目引進項目或盲目鼓勵地方國企與央企重組。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在與央企的對接合作中,可根據自身條件和發展階段,有針對性地引進項目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推動地方產業體系建設,尋找新的產業發展空間。
另外,央企除了擁有巨大的資產規模和廣闊的市場體系外,還擁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地方在與央企合作中,要注重與央企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交流,通過共建研發中心、共同培養人才等措施,促進地方自主創新體系的建設。
事實上,以前地方企業和央企合作,一來是參股,二來是地方企業做配套,現在合作形式已經演化成共同建立生產基地等模式,「這就證明了央企和地方合作不再是虛的了」。
未來,如何加強「造血」功能、資源性產業合作以及如何求解央企和地方對接中大規模的跨行業、跨區域的資產整合和資本管理,或許是央企和地方都要深思的問題。
「河南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任召集人、省直有關廳局和中央駐豫機構負責同志任成員的省與央企合作聯席會議,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省政府國資委。」肖新明向本報記者介紹說,河南省為加強與央企戰略合作建立了長效工作機制。
可以預見的是,河南與央企將會在更廣闊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 抄的不錯吧,!!!
❷ 長江經濟帶歸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發展布局上的特點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但是,由於地區差距的擴大是多重因素導致的,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會繼續存在。
第二,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數量將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區競爭日益表現為地區城市間的競爭。
第三,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今後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
第四,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將通過資產重組和市場擴張,推動地區間資源重新配置和分工與協作。
第五,隨著沿海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變化,沿海地區產業將向內地和中西部地區轉移;但是由於制約中西部發展的因素(包括客觀環境、體制、市場、配套產業等)短期難以弱化,中西部地區難以很快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
第六,隨著「十五」計劃的進一步實施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骨幹工程的相繼完成,全國各大區域之間的聯系將更為便利,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
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發展成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將成為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力量。
第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阻礙產品和要素區域間流動的障礙將不斷被突破,國內市場一體化趨勢增強,但是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
第九,中央政府更加關注問題區域的協調發展,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中西部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戰略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可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❸ 如何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對經濟地理格局塑造的影響
如何理解區域發展戰略與政策對經濟地理格局造塑造的影響?對於這個經濟格局的我組長是有影響的,經濟在不大的區域發展戰略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❹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大板塊是什麼
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❺ 現階段我國提出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是什麼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戰略。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區域 發展不平衡的國家。不僅東、中、西三大地帶之間,而且同一地帶的不同省市區之間,甚至同一省區的不同地域之間,都存在較大的發展差距。縮小差距是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黨中央陸續制定的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強調繼續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同時,明確提出了「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的新思路。這種新思路對於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是對我國縮小地區差距戰略的重大創新與完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新中國成立以來,處理不同區域的發展關系一直是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的主線。「十一五」規劃正式把「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確定為我國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重申了這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但這種調整並不是向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均衡發展戰略的回歸,而是體現了充分發揮各地區的發展優勢和潛力,促進區域間共同發展和統籌互動的非均衡協調發展的思路。國土開發格局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所講的協調,不僅僅指要形成區域差距縮小和區域協調互動的發展格局,而且也要求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自身的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因此,根據各地區的自身條件和特點,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形成合理的國土開發格局,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建設的核心目標,就是扭轉長期以來我國國土整治工作不力、區域開發秩序混亂、區域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的現象。黨的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所提出的形成主體功能區的基本思路,明確提出要「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布局」。這一區域開發戰略思路是對我國區域開發模式的重大調整。區域一體化戰略 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范疇。一個國家內部的區域一體化主要是指開展跨行政區劃的經濟協作、經濟聯合以及經濟帶和經濟圈建設等。在傳統市場經濟體制下,各級地方政府都追求本地區相對均衡和自成體系的發展,致使條塊分割嚴重、區際產業聯系薄弱。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區域分工正在不斷深化。但不容諱言的是,地區封鎖和地方保護在一些領域還比較嚴重,區域分工仍處於不合理、不經濟狀態。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帶動力強、聯系緊密的經濟圈和經濟帶」,為我國推進區域一體化指明了方向。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扶持戰略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等特殊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民族地區一直給予特殊照顧。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將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著手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經過不懈努力,許多貧困地區人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根本改善。資源枯竭地區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出現的新型貧困地區,經濟轉型異常困難,也需要國家給予大力扶持。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加大對各類特殊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確定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中國特色城鎮化戰略 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與城鎮空間分布格局,對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確定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城鎮體系建設總方針。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和「十一五」規劃調整了我國以往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戰略,提出了堅持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思路。十七大報告確認了上述城鎮化戰略思想,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這種城鎮化戰略思想准確地把握了我國城鎮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科學地提出了我國城鎮化的發展方向。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政策保障措施一個合理、有效的戰略體系不僅需要有明確、科學的戰略目標,而且必須有一系列的實施手段,即政策支撐體系。在當前各級地方政府財力差別巨大的情況下,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是要以財政體制改革為前提的。主體功能區建設包括以下主要內容:為了長遠利益和國家整體利益,限制或禁止生態嚴重脆弱區、生態價值較高地區、具有特殊生態與人文價值地區等的開發活動;經濟發展潛力較大並且綜合承載力較高的地區,要盡快發展成為吸納人口遷移和經濟建設的重點地帶;開發密度高且綜合承載力開始減弱的地區,則應該在適度控制規模擴張的基礎上走優化發展道路。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地區所付出的犧牲必須得到必要的補償。為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確定為當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的一個基本方針。此外,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重大項目布局要充分考慮支持中西部發展」,也是全面落實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的重要政策保障措施。總之,中國特色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精神解決區域發展問題的集中體現。它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始終貫穿著區域發展這一主題;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凸顯了以人為本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緊緊把握住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堅持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區域發展思路。
❻ 如何看待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格局
區域發展戰略是我國現代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拓展了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大的迴旋餘地,也有利於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增強,東中西呈現出相互促進、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一、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全面提速,我國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開始得到遏制
國家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快了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近年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出現減緩,而中西部地區發展速度加快,多項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從2007年開始,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地區。2008年以來,西部、中部、東北地區連續五年超過東部地區,這是我國區域發展進程中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2013年,位於西部地區相對落後的省份貴州經濟總量達到8000億元,增長12.7%,居全國第一。西部地區省份的經濟增長都保持在高位,如西藏經濟增長12.5%,重慶經濟增長12.3%,雲南、甘肅經濟增長12.1%,新疆經濟增長11.1%,青海、陝西經濟增長11%,廣西經濟增長10.3%,寧夏經濟增長10%,都高於全國經濟平均增長水平。中部地區也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態勢。安徽經濟增長10.5%,湖北、湖南、江西經濟增長10.1%,山西、河南經濟增長9%。中西部地區投資增速快於東部,2013年東部地區投資增長17.9%,東北地區投資增長18.4%,中部地區投資增長22.2%,西部地區投資增長22.8%。中西部地區工業呈加快發展之勢。2013年東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佔全國59%,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佔24.5%,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16.5%,提高0.1個百分點。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中西部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經濟發展有了更大的迴旋餘地。這一趨勢有望繼續保持下去,我國區域發展開始呈現出地區發展差距相對縮小的良好態勢。
二、區域發展正在形成一些新的經濟增長極,呈現出區域發展的新局面
我國產業轉移由東部到中西部不斷推進。如在西部地區,成渝地區、關中地區、北部灣地區發展提速。世界500強企業中許多企業先後到重慶、成都投資創業,加快形成了西部地區新的增長極。東北地區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區域實力明顯增強。中部中原城市群正在崛起,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提出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帶,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皖江城市帶,正在培育發展中國經濟「第四極」。各地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新局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一批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形成,成為引領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三、區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形成你追我趕的新態勢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地區的經濟總量已相當可觀。如果我們把一個省份作為一個單獨經濟體,那麼我國許多省區市的經濟總量就超過不少國家。2013年,我國廣東省經濟總量達到6.23萬億元,率先超過1萬億美元,接近韓國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排名第二的江蘇省經濟總量達到5.9萬億元,排名第三的山東經濟總量達到5.5萬億元,排名第四的浙江經濟總量達到3.75萬億元,排名第五的河南經濟總量達到3.15萬億元。全國有12個省份經濟總量超過2萬億元,有24個省份經濟總量達到1萬億元。201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1805元,相當於6800美元。天津、北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5萬美元以上,上海人均接近1.5萬美元,江蘇、內蒙古、浙江、遼寧人均都超過1萬美元,廣東人均接近1萬美元,福建、山東人均超過9000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江蘇、浙江提出,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其中蘇州、無錫提出到2015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些區域的快速發展,正在引領和帶動其他區域加快發展。
四、區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正在形成
國內區域合作方面,泛珠三角地區合作領域不斷拓展,包括雲南、貴州都加入這一區域合作范圍。安徽提出融入長三角,江西提出借力珠三角和長三角。東中西對口支援西藏、新疆和四省藏區,以及其他民族地區。對外開放和國際區域合作方面,國家除了繼續推進沿海開放外,沿邊開放、向西開放、內陸開放步伐大大加快。近年來,國家先後設立了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以及內蒙滿州里、雲南瑞麗、廣西東興等沿邊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支持建設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啟動了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規劃工作。西南地區抓住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機遇,擴大與東盟國家合作;新疆向西開放,加強與中亞國家合作;東北地區開展東北亞經濟合作。隨著我國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我國區域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相當突出。總體上看,區域差距擴大趨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如2013年,東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平均的133.9%,中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相當於全國平均的75.8%,西部地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當於全國平均的74%。東部地區城鎮化率達到62.8%,而中部地區只有48.5%,西部地區只有46%。中西部地區雖然近年來投資規模、經濟增長速度等項指標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在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社會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我國各地區之間由於在自然稟賦、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生產要素等各個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區域發展差距問題將長期存在。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任重道遠,需要付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❼ 明清時期的經濟格局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自然條件差異很大,發展背景各不相同.
1.高效農業與絲、棉紡織業並重的江南經濟。以太湖平原為中心的江南,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明清時期江南的發展主要是合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進一步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經營方式是江南經濟的特色之一;農副產品加工業,特別是絲、棉紡織業的發達是江南經濟的又一特色;市場發育起步較早,以農副產品加工、集散為主的市鎮密布;城鎮人口和非農業人口比例較高,其都市化程度遠遠走在全國前列。
2.以外貿為導向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開發大體始於宋代,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到清代中葉已躍居全國先進之列。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市場機制的初步形成,經商人口急劇增長,一個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3.華北平原區。華北平原的冀魯豫三省地處黃河下游,是中國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12-14世紀的數百年間,這一地區屢經戰亂兵燹,經濟發展受到破壞,經濟地位逆轉。進入明代,政府的移民屯墾等項政策使華北平原經濟重新崛起,清代又有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華北平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種植結構的調整、農副產品加工業的興起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4.長江中上游地區——全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區。長江中上游地區以江西開發最早,從元末起江西開始向湖廣移民。兩湖地區的開發正是隨著江西移民的大量湧入開始的,明代中葉形成第一次高潮,清代前期為第二次高潮,並進一步推進到四川盆地。「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的移民與開發過程相伴隨;到清代前期已形成「江浙糧米歷來仰給湖廣,湖廣又仰給於四川」的糧食供求格局。長江中上游地區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輸出區的確立,不僅提高了其自身的地位,對於江南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5.明清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王朝建立之後對邊疆地區進行了大力開發和治理。其中,經濟效益較著者當屬東北平原和台灣。經過近二百年的移民開發,到清代中葉東北和台灣的農業經濟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新的糧食生產基地;農產品加工業、商業等也有了初步發展,從而為以後更大規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商品流通的發展。
1.流通范圍的擴大。明代長時期禁海,長江航運也不甚發達,南北貿易以運河為主幹,東西貿易主要局限於長江中下游。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華北平原、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以及東北與台灣等新區的開發,沿海、沿江貿易都有大規模的發展。
2.流通規模的擴大。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品種和數量都較明代有大幅度的增長。稅收額的增長可從另一個方面反映流通規模的擴大。關稅在全國財政收入中所佔比例也是越來越大,清代前期全國各主要稅關的稅則未見重大變更,稅率也未見有大幅度的提高,故稅收額的增加主要是商品流通量增長的結果。
3.流通布局的變化。在鈔關設置和稅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像 明代的禁海。清代的閉關鎖國!
第三,城鄉市場網路體系的形成。
明代南北物資交流主要依賴京杭大運河,流通樞紐城市也多集中在運河沿線;清代,沿海、長江航運逐漸取代運河成為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干線,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迅速崛起,如上海、天津、廣州、廈門、重慶、漢口、九江等等,這些城市大多成為鴉片戰爭後的第一批通商口岸。農村集市的發展,是明清時期經濟發展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
❽ 為什麼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西南的巴蜀之地必須成為一極
山川網:「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一句,最早見於明末歐陽直公的《蜀警錄》。原句本是針對明末農民軍領袖,荼毒四川甚劇的張獻忠而言,但卻為後世統治者奉為治國密寶。
首先,關於這一句中的「蜀」地范圍,小川需要在這里普及一下。對於現在很多人而言,一提起這個字,大家都能夠想到四川。但是在古代蜀地的范圍顯然不僅僅是當下四川省所轄范圍,還要加上現在的直轄市重慶和屬於陝西治下的漢中。
那麼「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是否有歷史根據呢?小川舉例說明:
天下未亂蜀先亂:東漢末年,劉焉為避世亂而自請益州牧,後以米賊作亂阻斷交通為由中斷與中央聯系,呈半獨立狀態,甚至私做輿車千餘欲稱帝,成為三國時代最早的一批割據勢力。西晉末年雖有「八王之亂」在先,但在晉朝疆域內率先割據稱帝的卻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漢政權。
天下已治蜀後治:光武平定中原而得隴望蜀,最終消滅公孫述政權實現統一,同樣,明太祖在南方殲滅陳友諒與張士誠後命徐達北伐,攻克元都,奪取中原,而後平定四川大夏政權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甚至新中國建立後也是平定大西南才使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徹底失去威脅。
而蜀地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就要數後漢三國年間,在蜀地建立的劉備蜀漢政權。劉備未成事前,曾三顧孔明於茅廬,最終得隆中對,知三分天下之策――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後來的事情,我想多數看過《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的朋友,都是了解的,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所以最後的蜀漢,僅守住了益州(蜀地)。但饒是如此,魏蜀吳三國中,勢力最小,實力最弱的蜀漢能夠與另外兩國周旋數十年。最大的依靠,就在於蜀地的地利優勢。
遠的不說,我們就說距離我們最近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大片土地,幾乎盡數陷於敵手。而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川渝之地,自然就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後方。
抗戰前,中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是行政院直轄市,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形勢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國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撤離南京,並於三日後在武漢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從1937年1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還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間,重慶一直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此外,在國府於1940年9月6日定重慶為「陪都」至解放軍於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的九年多期間,重慶也是中國的陪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21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作戰期間,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外事機構,並建立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隨著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廠及大批商業,金融,文教,科研機構遷渝,加上戰時需要興建的大批工商企業及科教文衛單位,使重慶由一個地區性中等城市一躍成為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川軍,是對民國時期四川地方軍隊的稱謂。抗戰時期,加上出川抗戰的川軍,總計約350萬四川人走上了抗戰的戰場。也就是說,當年大約每15個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線;全國抗日軍人中,每5個中就有1個是四川人。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僅有四川等少數幾個省份未遭受日本人的鐵蹄踐踏,但四川卻向全國提供了20%的兵源,和50%的錢糧。
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已經數十年不曾經歷過大的戰爭。中國的經濟與民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從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間,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這其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由分散的區縣經濟,逐步發展成為以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為主驅動力的發展模式。
我們縱觀目前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十座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第一是環渤海的北京、天津;第二是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第三是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第四是中部地區的武漢;第五是西部地區的重慶、成都。
如果我們再整理一番就會發現,前三種全部位於中國的沿海地帶,尤其是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無一例外位於沿海。沿海地利之便,非常適合發展經濟。但同樣,由於面朝大海,無險可守,從國家戰略的層面而言,如果國家的經濟中心城市,全部位於東部沿海,將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並不是中國和平穩定了數十年,就表明中國可以高枕無憂,未來永遠不會有戰事威脅。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朝鮮問題、印度問題、新疆西藏問題,統統都是中國未來國家安全的隱患。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的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因素,導致戰爭的發生。
而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毫無疑問,中國東部沿海經濟重鎮,必然會成為敵人首要攻擊的目標。而參考抗日戰爭時的經驗,中國的廣大中部、西部腹地,尤其是四面環山的西南腹地,將成為戰時最重要的國家壁壘。
從這個角度說,國家無論如何都應該重點扶持中國的西南區域,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成渝都市圈城市經濟發展。因為只有中國的大後方安定、繁榮,這樣一來,在遭遇危機與困難時,才可以有備無患,隨時切換國家臨時政治中心,應對局勢與變化。
更為難得是是,川渝之地,人口數量龐大,總數超過一億人,具備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未來,人口數量將直接決定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成都有四川盆地之優勢,重慶有長江貨運之便利,對於承接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非常適合。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件事。從另一層面說,就是易守難攻的代名詞。
❾ 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1)促進新的世界經濟關系格局的形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歐洲、北美、亞太三個經濟集團的形成和發展,使世界經濟日益呈現「塊式」結構和「網路」狀態的新格局。所謂「塊式」是指這個大區域一體化形成三個經濟圈;這三個區域集團又與非洲、中南美、中歐、北歐、東南亞等其他大、小區域一體化組織組成一個相對峙、抗爭而又聯系合作的世界經濟網路。這種新的格局必然使各國對外經濟關系的重點發生轉移,即國與國的經濟關系和對外貿易格局被區域經濟合作以及區域國際貿易所代替,各國必須更多地以自己所處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為依託、謀求發展。同時這種格局也必然促使各國更加註重自身發展,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基本戰略
(2)有利於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世界各國經濟日益增強的相互依存性和經濟活動的國際化、全球化趨勢和態勢。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在世界各個角落發展起來,並呈滾雪球似的發展勢頭,各大集團都在吸收更多的成員,對外經濟貿易交往並沒有停止,同時在加強彼此的溝通和聯系。這種情勢經過較長時期的發展,各區域集團融合在一起,可能會形成一個包容世界大多數國家在內的單一的世界經濟共同體,在共同體內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因此,從長期來看,從總體來看,區域經濟一體化會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3)推動經濟國際化加速發展,提高世界科技開發水平。自由市場的建立必然會推動和加強集團外國際壟斷資本在這些市場的競爭,如「跨國直接投資」的興起。目前西歐、北美、東亞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而世界直接投資的高速增長,不僅推動了國際資本的互相滲透和交融,使集團內部優化配置資源,也使國際化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提高了世界科技開發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