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處長是什麼級別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樹,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處級其實對應的是縣級行政單位,同時縣所下屬的一些工作單位也存在縣處級。
⑵ 池州市九華山氣象管理處處長什麼級別
垃圾級別……估計正副科長之間吧。這種垃圾職位……
⑶ 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是什麼級別單位
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應該屬於縣級行政單位,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城建內環保處推進依法治山維護景容區穩定,為進一步優化景區環境,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景區。
九華山風景區建設環保部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山。
(3)九華山經濟發展處副處長擴展閱讀:
九華山風景區管委會需要做好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化解工作,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權益和社會穩定。嚴格按照「矛盾合力排查,問題一線化解」工作思路,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深入基層,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
實行月查、月報、季例會制度,推行開門接訪和帶案下訪,對重點信訪案件實行領導包案責任制。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盡最大努力把矛盾問題化解在一線。加快村(居)民住房建設,解決農民建房矛盾隱患。
⑷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意義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建造具有以下重大意義:
①九十九米地藏銅像是九華山風景區的一個標志建築,是拉動九華山柯村新區快速發展、擴大景區容量的重要工程。
②是加速柯村新區開發,構建大九華、大旅遊、大產業的發展格局,實施九華山二次開發、二次創業的標志性重點工程。是九華山成為國際級旅遊勝地的重要舉措。
③對於進一步拓展九華山的對外影響,促進池州乃至安徽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④以佛結緣促友好,地藏菩薩銅像不僅能促進安徽與韓國佛教界的交流,對中韓兩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⑤對弘揚地藏精神和佛教文化,振興佛教名山,使九華山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有著重要作用。
總之,九華山鑄造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是九華山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增輝江山、庄嚴國土的萬年之計,是中國宗教藝術的一大創舉。
⑸ 九華山菩薩為什麼這么靈
講到九華山菩薩靈就要講到九華山佛教,九華山佛教徒弘通世俗,導化、融合儒道的產物,九華山就是釋儒道互動下形成的佛化自然。作為一種文化化自然,九華山千百年來承載著民間對地藏精神的信仰,這種信仰及其活動又繁衍了特定的九華山的文化。誠然,九華山佛教及其文化的形成、發展並非單純的文化現象,有著極其復雜的經濟、政治和社會原因。本文試圖從文化學角度綜析現有關於九華山佛教的可信資料和研究成果,將"蓮花佛國"(微觀的宗教宇宙)及其佛教(以佛經和佛事活動為主要表現)置於東晉以來江南社會文化的歷史變遷中,通過對金地藏佛教思想和九華山佛教演變與發展的梳理,通過對九華山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關系的考察,揭示出九華山佛教文化所體現出的精神特質,探究其歷1600年不衰的文化底蘊,進而發掘、提升出它的當代文化意蘊。
一、歷1600年不衰的文化底蘊
九華山佛教傳播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期間它雖呈階段性地時盛時衰,潮起潮落,但跨1600年至今而未衰。這種周期性興衰交替與長程的總體上不衰現象,究其原因除了統治階級對佛教的態度與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與階級矛盾(如戰亂)狀況等直接相關聯外,還有作為文化現象的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內在底蘊。
(一)九華山佛教的傳入及其演變
限於篇幅,不可能對各個朝代的九華山佛教做一番詳細的考證,而只能對九華山佛教做粗線條梳理。大致分為五個重要階段:
1、早期傳入(東晉末至中唐之前)。雖然佛教從西漢末就傳入中國,但因九華山地處僻壤,遠離政治經濟中心,整個九華山只是道家修真的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地(1)。今天九華山的"真人峰"、"葛仙丹井"、"葛仙洞"被認為葛洪等人修行的遺跡。陵陽縣令竇子明,及其後的子安白日升仙等廣為流傳的神話,折射了早期九華山只是仙家修行地之一。據明代編《池州府志》,清代《九華山志》等文獻記載,"東晉隆安五年(即401年),天竺僧杯渡禪師來山傳經佈道,創立茅庵",《安徽通志》卷四十載,"晉隆安五年,杯渡禪師創寺於九華山"。百年後的503年,有僧人伏虎,居拾寶岩,建伏虎庵為道場。唐開元(713--741)末年,"有僧檀號,張姓,自郡館至,為鄉老胡彥請住,廣度男女;觸時豪所嫉,長吏不明,熒其居而廢之"。該時期,佛教憑"特異功能"(如杯渡)或憑"鄉老/舉薦(如檀號),雖播下了佛教的種子,但末能常住九華。
2、佛教立足九華(中、晚唐)。唐開元末,金地藏卓錫九華,"洞居澗飲"閉目苦修,感動諸葛節等人,買檀號舊地,建化城寺。金地藏圓寂後,肉身不壞,後人建肉身塔供奉,九華山化城寺被辟為地藏菩薩靈跡。地藏道場名聲漸播。此間,佛教靠苦行感化,靠名僧奠定根基,而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更增添了九華山的名氣。
3、南宋末禪宗的進入,明清"四大名山"之一。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先後傳入九華山,為九華山佛教輸入了血液。其間有希坦等一大批詩僧組成的"九華詩社"及《九華詩集》;因反秦檜並遇迫害而名聲大振,圓寂後被尊為"定光佛"的宗杲傳經化城寺;北、南兩宋,王安石、范成大等名臣墨客游覽九華山;清初四帝弘佛,尤其是明代無瑕和尚,百歲圓寂,肉身不壞,封為"應身菩薩",遂使九華山在明末清初為"江表諸山之冠",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此間佛教主要靠自身主動吸收新養份,名僧行持而興。文人騷客的雅助、帝王的扶助,遂使九華山佛教至於鼎盛。
4、九華山佛教"結社"護教(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前)。九華山成立佛教協會,結社護教。成立"九華山佛學院"加強佛學研究與交流,廣泛增進同朝、印、日等國外佛教界的交往。此間佛教對內主要靠自立自強、對外靠擴大交往,擴大國際影響。
5、建國後至今。從建國初"農禪兩不誤"到"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雖有佛教界鼎力支持"抗美援朝"的壯舉,但佛教的正常活動受干擾;改革開放後,九華山抓住大好機遇,成立協會、建立佛學院、保護文物、開展學術交流,九華山佛教也隨對外開放、旅遊產業的興起真正走向世界。
(二)九華山佛教文化與世俗文化關系
九華山古為"吳楚交流"(2),自遠古以來就有巫鬼原始信仰、原始圖騰崇拜。兩漢以降神仙方術及造神活動在民間廣為流行。儒家的聖賢崇拜、生殖等圖騰崇拜非常混雜。這為佛教傳入奠定了大眾基礎,加之金地藏的"至孝",甘願獻身、救度大眾的心願及其圓寂後肉身不腐等各種奇異,使得民間願意接受,並參與"金地藏"由人向神提升的造神運動。民眾甘願接受佛教的教化,誠心禮佛。佛教對世俗文化這種影響是無所不在的,如貴池儺戲"既展現著原始信仰的方方面面,也展現著後期宗教特別是宗法性宗教的滲透"(3)。再如九華山民間奇特的葷年素年,辦喪事時唱孝歌等,也無不體現佛教影響。
另一方面,九華山佛教也不斷順隨世俗而變通,並接受儒家與道家的影響。如佛教曾借道家的"清虛無為"傳教,稱道教徒為"道士",自稱為"道人"。借儒家的"教道"傳地藏菩薩信仰。這種影響在今天九華山佛教文化中仍然有很明顯的痕跡。如所有其它佛、菩薩的護法神都是佛教的韋馱等天王,唯有金地藏護法神為"玉皇大帝"殿前的王靈宮。這種影響甚至在佛教造像藝術中也存在。如旃檀林的大雄寶殿內,就供有兩個小雕像,一個是濟顛和尚,其造型有如天仙;另一個是風波和尚,左脅下有一掃帚,手揮拂塵,要掃的是殘害忠良的秦檜(4)。這些都見證了九華山的佛教文化是儒道交融的產物。
(三)維系九華山佛教千年不變的文化底蘊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維系九華山佛教的文化底蘊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佛教自身內部不斷弘通(或融合佛教內部新的養份或結社自衛,或增加交流,或不斷變化、兼融其它異質文化),促進其自身不斷"適者生存";二是名僧或名人(如金地藏、李白、王明陽等人)所產生的名人效應;三是佛教通過廟會、禮佛法事等滿足信眾的訴求,求神與造神運動造就了佛教信眾的大眾基礎;四是佛教塑像、建築等文化藝術增添了佛教神秘庄嚴的色彩。地獄和報業說,增強人們對佛教的敬畏感。
二、"蓮花佛國"的文化特質
(一)金地藏的宗教思想及其特徵
佛教稱之為"蓮花佛國"的九華山之所以名列中國四大名山之一,並享譽海內外,並非因其佛教理論研究著名,而是以"度盡眾生"的宗教活動場所--"地藏王道場"聞名。實際上,自開山祖金地藏以降,九華山歷代眾僧重修證、行願(地藏王菩薩在中國佛教四大表法菩薩中,代表的是"大願")而疏於對佛教理論與修證經驗的著述,加之年代久遠,以至於今天關於金地藏的名字、身世仍有爭議,這給完整把握金地藏的宗教思想帶來相當的困難,我們只能據現存有關資料、遺跡及考證來推斷其宗教思想。
1、金地藏九華山佛學思想背景
據劉永智先生考證,金地藏可能就是新羅聖德王之子金守忠(5),曾被遣入唐宿衛四年,"受唐玄宗禮遇和教誨,回國時攜有文宣王,十哲、七十二弟子圖,置於大學。"這說明其深受中國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教育熏陶"。(6)金地藏生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開元末來九華山,貞元十年(794年)圓寂(7)。其生活的八世紀正是就新羅佛教興旺時期。隨智詵(五祖弟子)、道義等禪師回國傳南宗禪,並在新羅逐漸形成九派三門。其家鄉的道義文禪師更被譽為"海東迦智山第一祖"。金地藏生長於崇佛的王族。來九華山時南陵一帶民間崇尚凈土信仰。據《九華山化城寺記》載,金地藏曾到南陵找人抄寫經書。"素願四部經,遂下山至南陵,……自此歸山,跡絕人里。"(8)據此,我們可推斷,其來華前後深受唐朝流行的"禪凈雙修"影響。
2、金地藏修行佛學特色
唐《九華山化城寺記》、宋贊寧《高僧傳》關於金地藏修證的記載,有以下幾個要點:(1)涉海,舍舟至九華山,(2)岩棲澗汲,以示高潔,(3)"端坐無念"。七十五年,(4)諸葛節等人發現時,其正"閉目石室,其旁折足鼎中,唯白土少米烹而食之。"(5)"夏則食兼士,冬則衣半火。……禽田米薪自給。其眾請法以資神,不以食而養命"(6)"中歲領一從者,居於南台、自織麻衣,其重兼釣,堂中榻上,唯此而已。"(7)圓寂時神異。(8)後被認定為地藏菩薩應化於世。據此我們可推斷其修行:跏跌而坐(坐姿),靜心坐禪(閉目石室)苦修(穿粗布麻衣,由"白土參少米",飲澗,居洞岩)、自食其力(農禪結合)。這正是唐代禪修的重要特點。同時金地藏遵奉《華嚴經》,傳說拜經台上留下的凹痕就是金地藏長年拜經所致,足見其奉持《華嚴經》的精誠。今天九華山仍留有"華嚴洞"、"華嚴井"等華嚴遺跡。《華嚴經》以信、願、行、證為四個修行次第,華嚴禪標榜"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為華嚴境界。"金地藏拜經參禪,體現了唐代僧人的風格,也是以'教禪會一'為內容的'華嚴禪'在佛國里進一步中化的體現(9)。
3、現存金地藏佛教思想的印跡
《九華山化城寺記》記有金地藏一段話:"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中國文化中將儒家經典稱"籍",六籍即儒家六經。"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為道家術語。"第一義":釋家將佛陀所宣講的"無上甚深之妙理"稱為第一義。方寸:心。這段話大意為:儒家的經義,道家的各種法術中,(沒有與我相契的),只有佛教的"無上甚深之妙理契合我心。這正是"靜慮"的心法,即禪法。陳岩《九華山詩集》中亦有金地藏談經論道的記載:"金地藏嘗攜道侶晏坐岩中,定起而還",在煎茶峰"招道侶於峰前汲泉烹茗",在羅漢峰,"昔有僧挈瓶持錫,常詣金地藏、竟日談論。"金地藏《酬米詩》中"溫飽忘思前日飢"正是當時流行的禪宗"飢來吃飯困來眠"語錄中禪味的流露。
綜合關於金地藏來九華山前後所受禪學思想的影響,修證上農禪及禪願結合的風格,及其禪學思想三個方面的引證,可大致反映金地藏宗教思想的濃厚的"禪凈雙修"、"農禪合一"、"願行合一"的特徵。
(二)九華山佛教的宗風:信、願、行、修合一
金地藏的"教禪合一"、"農禪合一"、"願行合一"的宗教思想與修行風格,正是"禪"的自覺自悟的"禪凈兼修。"它擺脫了經院式的講經論道,也克服了頭陀苦行又終難得解脫之累。九華山佛教強調內心反求(凈觀)回復本性(禪定),只此見性成佛無需達到彼岸,就在現實生活之中。觀聞賞知,一舉一動皆是禪機。如明代實庵和尚為旃檀林題楹聯曰:"門前青山綠水都成畫稿,檻外松聲竹韻悉是禪機"。(10)其坐化前:"歸來懸崖空撒手,溪山處處是蓮官"。(11)這使我們看到了中國式《維摩詰經》中的"自心凈土"。"若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12)可見"佛是要人來做的,佛國凈土也要人自己去創立",(13)"所謂凈土、穢土之分,並非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區別,而是人們心意差別的結果"。(14)隨南宋末臨濟宗、曹洞宗的傳入,九華山形成祗園等"四大禪林","願行合一","願禪合一"更成了九華山千百年來的宗風。金地藏"肉身不腐"。似乎成了修行圓滿與否的一大標志。明代的無瑕和尚、現代的大心、慈明和尚等高僧亦如金地藏肉身不壞。尤其是肉身不腐的比丘尼仁義師太,開了世界佛教史上"比丘尼修成肉身的先河"。(15)
(三)蓮花佛國的文化特質
金地藏傳承的九華山佛教,尤其是禪宗入九華後,不著文字,師徒間以心印心、口口相傳。這使得九華山文化大多以遺跡、文物和民間傳說方式傳承或憑信徒的佛事活動傳承,造就了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神秘、浪漫的色彩。這種文化隨名人、名僧活動足跡而不斷被神話,以致使九華山一山一水,一物一景,乃至一木一石都有著許多的傳說,它孕育成就了一部部《九華三寶三怪》、《九華山史話》等傳奇。九華山本身也不再是純自然,而變成了承載佛教、佛事活動、名人、名僧的佛化自然。一部佛學大辭典:一部記載著佛教變遷,儒釋道合融,佛事、人事活動的大辭典。
三、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當代意蘊
我們對維系九華山佛教文化的文化底蘊及其佛國文化特質的解析,旨在揭示其文化的當代的積極意蘊。如果我們推開、消解其宗教價值與宗教悲情,轉而以作為文化的九華山文化的視角,透過其形成、成長歷程的特點,就可以發掘並提升出九華山佛教文化的幾點當代的積極文化意蘊。
(一)九華山佛教文化是一種在主導價值觀導化下的消溶、兼融、創新文化。導化、消溶、兼融、創新構成了其內在成長、發展的動力機制。首先,它以自身主導價值觀導化並消溶異質文化的核心價值。在導化中消溶異質文化,在消溶異質文化中導化;其次,在消溶異物文化的同時,兼融異質文化為我所用;再次在導化、消溶、兼融中融匯貫通,創新出適應本土特徵的本土新文化;最後,它始終重視"機緣"(時機)的把握,強調"對機設教"。佛教傳入中國到禪宗的盛行,從佛教入九華到"蓮花佛國"的興盛的事實,充分顯現了佛文化在異地、異質文化中"適者生存"的生存、發展動因。這一點對於今天的文化建設尤其有著十分重大的啟示作用。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文化角度看)就是社會主義文化主導下的多元文化激盪時期。所謂文化建設,實質上就是各種文化如何在主導文化下整合,並進而創建出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新文化。作者並非要美化佛教,也無意用佛教"啟示"出新文化。但如何面對市場經濟、全球化、知識經濟條件、面對不同文化主體的利益、需求,文化地倡導(即不是簡單抽象的說教)主導價值,"對機設教"導化、消溶異質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兼融各種文化的精華,融匯貫通並創新出合乎時代主流的社會主義新文化;這正是我們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問題。
(二)九華山佛教文化是一種有約束的,可協調的生態文化。佛教以靈魂的最終解脫為訴求,它貶低物質利益乃至肉體,視慾望、需求為"無名"。這固然是對現時代的反動。"無我"的主張更是對主體的徹底消除,也與現代社會的"個性"張揚相悖。但佛教並不主張離開世間別有解脫,正所謂"佛教出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16)"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17),人之在世,肉身之累,欲求之苦,不僅無可免,而且甚至是必需的,否則何人要求解脫?可見,佛家之言生命虛幻、話"無我"是為破除世人"妄執"假我,以求般若解脫之智。然而未解脫前,身心健康是絕對必需的,無法得道。因此佛教反對自殺和殺生。只是教人看淡自我的同時正身、正語、正意、真正地善待生命:出家人要"清靜少欲",修頭陀看行要"少欲知足",菩薩"於欲而離欲",不起貪著。實際上菩薩亦多情(菩薩為菩提薩的簡稱,意為有情的覺者),只不過菩薩之悲情是無私的、廣大的,即所謂"同體之悲,無緣之情"。佛教反對殺生不只是為了不"造業",而更重要的是培養慈悲之心。至此,佛教就以消極的方式造成了一種特定的生命文化觀:生命的最終圓滿"解脫",是般若智慧的解脫。以智慧之光,透脫欲求之無名,消融人、我、他者於同一體性,人、我、眾生徹底平等。雖然這種般若智慧是神秘的,其對欲與需求的理解是片面的,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生命文化觀導致主體的徹底失落,但是它蘊含的節制不合理的需求,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思想,在今天無疑仍有價值。實際上這種文化導致了對寺廟處動植物的保護、而環境的保護又吸引人們觀光游覽,擴大寺廟的影響,這樣,在不經意間形成了佛教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文化。
(三)它又是一種開放性文化。九華山文化本身就是中印、中韓文化交流的產物,是釋道儒融合的產物。也是佛教內部相互交流的結晶,這種開放性對於文化發展的價值在今天已為婦孺皆知的常識。
(四)九華山佛教文佛誠信,踐行(願)與修證合一的悲情文化。撇開其宗教悲情,地藏精神就是徹底地、無私地服務眾生的精神,並且哪裡最困苦,哪裡最需要幫助,便出現在哪裡,其表現就是累劫中所表現出的"孝道"和舍已救人的精神。金地藏"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對佛陀的教示的義理的獻身誠信與修證精神贏得各階層,尤其是就下層群眾的供奉與膜拜,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道德傳統的形成。對理想,對真理誠信與求證乃至捨身踐行對人類的進步,對社會文化建設都具有永恆的文化價值。一個民族缺乏理想,缺少對真理的信念必將盲行、若沒有文化的踐行,則理想必將落空,若無求證的勇氣與行為,則文化必定陷入僵化與迷信
⑹ 河北省財政廳各處長,副處長簡歷+電話
河北省財政廳 黨組書記 廳長 齊守印 1951年8月生,河北省遷西縣人。1971年10月參加工作,1976年入黨。1986年7月四川大學經濟系碩士研究生畢業,2001年12月獲財政部財政科研所財政專業經濟學博士學位。1986年7月到河北省財政廳工作,歷任財政科研所副所長、所長、預算處處長。1995年8月任廳黨組成員、副廳長,1999年9月任黨組副書記、副廳長,2003年1月任黨組書記、廳長。1988年評為高級經濟師,1993年評為研究員。1989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優秀知識分子稱號,1994年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5年被評為河北省首屆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主要兼職: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財稅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河北省財政廳 黨組成員 副廳長 郭秀堂 1953年5月6日生於河北省大名縣,1977年9月畢業於河北大學財經系計劃統計專業,同年到財政廳工作,歷任河北省財政廳企業一處副處長,河北省財政廳工業交通處處長。1998年任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總會計師。1999 年任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 副廳長。 河北省財政廳 黨組成員 省農開辦主任 喬滿 1951年10月16日生於河北省張北縣,1969年5月參加工作,並在工作中不斷學習。1994年12月取得中央黨校領導幹部函授班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歷。其間,1983年9月任張北縣縣委副書記,1986年10月任張北縣縣委書記。之後,1995年12月任河北省農開辦黨組成員,副主任。2000年4月任河北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開辦主任。 河北省財政廳 黨組成員 副廳長 高志立 1962年10月生於河北省邯鄲縣。1984年畢業於山西財經學院。1984年7月到河北省糧食幹部學校任教。1988年至今在河北省財政廳工作,先後任秘書科副科長、辦公室副主任、預算處處長兼預算編審中心主任。2001年9月任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青年專家。 河北省財政廳 黨組成員 紀檢組長兼監察專員 徐立海 1951年6月生,江蘇省通州市人。1969年12月參加工作,1970年5月入黨。1971年應征入伍,歷任班長、排長、政治指導員、宣傳幹事、政治教導員。1988年轉業至河北省監察廳工作,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紀檢、監察合署辦公,歷任監察綜合處副處長、案件管理處處長。2001年8月任省紀委副廳級紀檢員、監察專員。2004年6月調河北省財政廳,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監察專員。 河北省財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趙文海 1965年7月生,河北欒城人。1991年5月參加工作,1995年1月入黨,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社科系工業經濟專業研究生畢業。歷任省財政廳科研所副主任科員,預算處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預算處處長兼預算編審中心主任,2007年6月任省財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 河北省財政廳副巡視員 王秋民 1948年8月生,河北唐縣人。1968年2月參加工作,1971年3月入黨,1995年12月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歷任省財政廳行政事業財務處副處長,財政監督處處長、財政監察員處處長、省稅收財務物價大檢查辦公室副主任,辦公室主任,2006年2月任省財政廳副巡視員。 電話找不著了,希望有用!!
滿意請採納
⑺ 處長幹部是什麼級別
一般處長是七級幹部。
我國《國家公務員法》 第十六條規定: 公務員職務分為領導職務和非領導職務。領導職務層次分為:國家級正職、國家級副職、省部級正職、省部級副職、廳局級正職、廳局級副職、縣處級正職、縣處級副職、鄉科級正職、鄉科級副職。
職務與級別如下:
1、國務院總理:一級;
2、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二至三級;
3、部級正職,省級正職:三至四級;
4、部級副職,省級副職:四至五級;
5、司級正職,廳級正職,巡視員:五至七級;
6、司級副職,廳級副職,助理巡視員:六至八級;
7、處級正職,縣級正職,調研員:七至十級;
8、處級副職,縣級副職,助理調研員:八至十一級;
9、科級正職,鄉級正職,主任科員:九至十二級;
10、科級副職,鄉級副職,副主任科員:九至十三級;
11、科員:九至十四級;
12、辦事員:十至十五級。
處級具體舉例:
一、縣處級正職。包括縣(縣級市、區、旗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級等)委書記、(區)縣長、(區)縣人大、(區)縣政協主席、市各單位局長(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
1、國務院部委各司所屬處室正職幹部(如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經濟作物處處長)。
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廳局所屬處室正職幹部(如江蘇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
3、副省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副職幹部(如西安市衛生局副局長、藍田縣副縣長)。
4、副省級市所屬各局處室及區縣各局正職幹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處處長、玄武區衛生局局長、XX區XX街道辦事處書記、主任)。
5、地級市(新疆兵團各師)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正職幹部(如綿陽市勞動局局長、三台縣縣長)。
6、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團正職幹部(如新疆兵團農八師142團團長、政委)。
二、縣處級副職。包括縣(縣級市、區、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級等)委副書記、縣(區)委常委、副縣(區)長、副(區)縣人大、副(區)縣政協主席、市各單位副局長(如市公安局、司法局等)。
1、國務院部委各司所屬處室副職幹部(如農業部獸醫局防疫處副處長)。
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廳局所屬處室副職幹部(如江蘇省教育廳人事處副處長)。
3、副省級市所屬各局處室及區縣各局副職幹部(如南京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處副處長、玄武區衛生局副局長、XX區XX街道辦事處副書記、副主任)。
4、地級市所屬各局及各區縣政府副職幹部(如德陽市民政局副局長、佛山市順德區副區長)。
5、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團副職幹部(如新疆兵團農八師150團副團長、副政委、工會主席、總農藝師、總會計師)。
⑻ 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遊經濟區的開發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有哪些機會點
兄弟你是想來發展地方自經濟(政府行為)還是想發展私人經濟(企業行為)啊,如果是想發展地方經濟的話可以大力度發展旅遊業,如果是私人經濟,在旅遊業的基礎上可以發展酒業,旅店業,餐飲業等.但是最重要的一點,不要為了只注重經濟而忽略了環境保護或者資源保護(礦,林等).
⑼ 九華山99米大佛像在什麼位置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坐落於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華山的大願文化園。地藏菩薩露天銅像高99米,與九華山99座山峰、金地藏享年99歲的寓意相一致。
地藏菩薩因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世中,曾經幾度救出自己在地獄受苦的母親。並在久遠劫以來就不斷發願要救度一切罪苦眾生尤其是地獄眾生。
所以這位菩薩同時以「大孝」和「大願」的德業被佛教廣為弘傳。也因此被普遍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並且成為了漢傳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像身高度84米,加上蓮花座底盤高度99米,整個銅像連同底座高155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之一。
地藏菩薩為比丘相,右手持錫杖,左手持摩尼寶珠。面向西北方,端莊慈祥,以示昭示眾生,國泰民安。
(9)九華山經濟發展處副處長擴展閱讀
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的建造具有以下重大意義:
1、九十九米地藏銅像是九華山風景區的一個標志建築,是拉動九華山柯村新區快速發展、擴大景區容量的重要工程。
2、對於進一步拓展九華山的對外影響,促進池州乃至安徽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3、以佛結緣促友好,地藏菩薩銅像不僅能促進安徽與韓國佛教界的交流,對中韓兩國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將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4、對弘揚地藏精神和佛教文化,振興佛教名山,使九華山成為國際性佛教道場有著重要作用。
九華山鑄造地藏菩薩露天大銅像,是九華山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增輝江山、庄嚴國土的萬年之計,是中國宗教藝術的一大創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華山地藏菩薩露天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