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經濟復甦對有色金屬有什麼影響
美國復經濟復甦一般會提制升金屬工業屬性,但同時壓制其金融有色金屬。因為經濟復甦金屬需求增加,但美聯儲收緊流動性及美元指數上行預期,又將壓制金屬金融屬性。 直觀的講,美國消費佔比大的金屬,在美國復甦中消費量提升較快。我們看到,美國金屬消費佔比大小依次是鉛(29%)、鎢(22%)、鈦(20%)、錫(18%)、鉬(18%)、銻(13%)、銅(10%).
更細分析,受益金屬還最好符合以下特徵:(1)金屬本身供需面較好,對需求上升敏感;(2)金融屬性偏弱,可以避免受美元上漲和收緊流動性的壓制;(3)主要下游與美國復甦行業相重合;(4)如果能與中國需求復甦契合更好。但顯然沒有金屬完全符合這些條件,我們比較優劣定性的判斷金屬受益排序為:鎢>錫>鉛>銅>銻>鉬>鈦。其中,最受益房地產復甦的是銅、錫、銻;最受益汽車產業復甦的是鉛、鎢;最受益電子產業復甦的是錫。
2. 物權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物權立法為國富民強、社會和諧奠定堅實法律基石
國家、集體、個人;住房、車位、存款……物權法,與十三億人的利益息息相關。歷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審議的物權法草案8日將提請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
「制定物權法是國家法制建設的一件大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胡康生說,這對於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順應改革大潮服務現代化建設大局
追溯到13年前,我國物權法起草工作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2002年12月,物權法草案作為民法草案的一編,與其他部分一起提請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行初次審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我國進入了發展機遇期與矛盾凸顯期相互交織的關鍵階段。我們的身邊不難發現,在城市,房主和物業公司為樓梯、車庫等空間的所有權爭吵已不鮮見;在農村,有農民為宅基地權屬不明起紛爭結下怨仇;全國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逐年上升……
根據2001年的統計,全國各級法院當年受理的刑事案件50萬件左右,行政訴訟不到10萬件,而民事案件大約500萬件,占各類案件的80%以上。新的形勢下,加快制定綜合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民法典已成為各方共識。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研究……切實化解不安定因素,解決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
2004年10月,物權法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進行再次審議。這表明,中國民法典草案將以分編方式審議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胡康生說:「考慮到民法涉及面廣、內容復雜,一並研究修改歷時較長,以分編審議通過為宜,應抓緊制定修改物權法。」
「我國的民法通則、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法律對物權作了不少規定。」民法學家王家福說:「但對涉及物權制度的共性問題和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亟需作出規定,從而進一步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因此有必要依據憲法,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物權法。」
制定物權法總的原則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從我國的國情和實際出發,全面准確地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依據憲法和法律規定,對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給予平等保護;加大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力度,防止國有財產流失;全面准確地體現現階段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維護農民利益;針對現實生活中迫切需要規范的問題,統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促進社會和諧。
彰顯憲法精神體現憲法原則
物權是一種重要的財產權。在草案制定過程中,保護公、私財產的對立成為主要爭議之一。有人認為,物權法是私法,應以保護私有財產為主,有人則認為應突出對公有財產的保護。
公私財產對應的是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許多常委會委員和法律專家都指出,制定物權法應當把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兩個「毫不動搖」作為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並體現在整部草案的始終。
物權法草案第一條開宗明義,將「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置於立法宗旨的最前面。草案還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王勝明認為,物權法通過明確國有財產和集體財產的范圍、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的行使、加大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力度等規定,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通過明確私有財產的范圍、依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等規定,以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胡康生曾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匯報時指出:「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對國家財產、集體財產和私有財產給予平等保護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
憲法規定,「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尹田說,制定物權法是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物權法草案規定平等保護原則,是由市場經濟的特點決定的,符合憲法精神。公平競爭、平等保護、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循相同的規則、承擔相同的責任。如果市場主體不平等,我國的市場經濟肯定就沒法搞下去。
「實行平等保護,有助於完善我國平等競爭、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只有實行平等保護,才能堅持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說,「如果國家的財產和私人的財產受到同樣的侵害,而保護不同,老百姓也不會答應。至於非法的財產,當然不受法律保護。」
3. 中國經濟復甦,對世界有什麼樣重大的意義
首先,中國是在世界上非常大的一個經濟體,屬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那在這樣的。疫情高發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逐漸復甦對世界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從不同的層面來說,不管是在政治、經濟還是社會各方面,中國經濟的復對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非常大的聯動效應。
所以,中國經濟發展能對中外經貿合作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也對我們全球整體經濟復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4. 文化對經濟的影響有哪些談談自己的理解。莫從百度上搜。
1文化決定抄一個民族的品味襲,品味決定消費,有文化修養高的人,會追求高的精神消費,
2本民族文化如果能影響到各國各民族,可以加強文化輸出,
3文化決定民族性,好的文化素質,可以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對經濟發展也是利好的
4加強與各國文化交流,可以促進經濟合作!
現階段,要加強本民族文化建設與創新,文化強,經濟強,則國富民強!
5. 美國經濟復甦對中國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
我同意樓下觀點。美國經濟復甦,利大於弊。美國欠下的國債,其實也不是債版主國完全採取主動去權放債的,而是形式不由得他不放債,美國和中國的經濟鏈規模佔世界經濟比例的不是幾個點而已。不救美國,不僅放出去的債回不來。就連原先投入的也血本無歸。所以從長遠來看,這個債是必須放的,沒有一點錯的,符合中國的利益。就是所謂雙贏,也不用擔心美國不還,或者還不起。因為以美國的國際地位,「美國」這兩個字,比欠下的所有外債要值錢的多很多。有人說拋售外債,先不說拋了不會對美國造成威脅,這做勢必引起兩國敵對,經濟不能往來,會把自己虧得經濟倒退N年。美國本錢大,倒退的起。中國可倒退不起了。往小了說,政局動盪,往大了說就得亡黨,最輕也是要改革換制。
美元增值和貶值的利益其實是把雙刃劍。要看在什麼時候增,什麼時候漲,像人民幣,10年前的時候,都想漲,因為那時候各項經濟政策剛剛落實,需要提高在國際人民幣的地位,和資金周轉,招商引資,引進外匯充實被經濟建設掏空了的國庫。而現在經濟建設已經走上了平穩的道路,不能再一味的漲了,再漲就會把國內市場打亂。消費者和商家會激起矛盾了。所以要壓制人民幣,不讓它動。動則亂。
6. 唐朝在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上有什麼貢獻及對世界的影響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葯王孫思邈的《版千金方》是不權可多得的醫書;公元868年,中國《金剛經》的印製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遠傳到西亞、歐洲。
唐朝由於經濟發達,文化在當時
唐朝對外交往主要路線圖
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142] 與世界許多國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朝鮮、日本派來許多留學生到長安學習。唐朝同阿拉伯地區的友好往來,使綠寶石、胡椒、伊斯蘭教先後傳入中國
7. 德國央行對德國的經濟復興有什麼作用嗎
德國央行對德國的經濟復興有什麼作用嗎?銀行對經濟的復甦肯定是有重大的作用的,銀行就相當於一個經濟復甦的一個紐帶
8. 金融危機下,中國經濟的復甦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許多西方經濟學家和市場觀察家對最近上漲的市場行情和全球經濟復甦仍然缺乏信心。他們簡直不敢相信,商品價格會從2009年初的低位如此快地反彈,而全球股市會在美國實體經濟復甦極為緩慢和勞動力市場仍為負面的情況下,繼續不斷創反彈新高,連10%的回調都沒有。 據報道,在美國抵押貸款中,目前拖欠債務已經超過總債務的10%,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每個月仍會有幾十萬人失去工作,失業率已經接近10% (如果包括那些因為工作難找而放棄找工作的人和找不到正式工作而被迫作低收入臨時工的人,失業率已經到達16%)。 根據過去的經驗,如果沒有美國經濟持續而全面的復甦,世界經濟是不可能全面復甦的。 這種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觀,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已成形,大約在一次大戰期間,美國通過向當時的歐洲參戰國出售戰爭資料,迅速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世界上經濟最強大的國家。從此以後,「只要美國經濟打個噴嚏,世界經濟就會感冒」的言論便成為了事實。 直到最近,美國信用市場出現的問題擴散到了全球,美國消費需求的崩潰導致了自經濟大蕭條以來世界經濟最大的衰退,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經濟觀仍然是適用的。 然而,從這次全球經濟大衰退的廢墟中,中國開始接替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全面復甦的引領者。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已經認識到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人認為,中國經濟要想接替美國經濟,成為具有最大影響力的經濟體,還需要5年、10年或者20年時間。他們這樣認為的理由是基於以美元來衡量的GDP的計算。到2008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依舊只有美國GDP的1/2,如果按照名義貨幣匯率來計算,中國的GDP不到美國GDP的1/3。 以GDP衡量全球影響力是種誤讀 然而以GDP作為衡量中國經濟規模和其全球影響力的方法,是對現實的錯誤解讀。 第一,GDP的計算是包括商品和服務的,雖然商品可以很容易地進口或者出口,而服務通常是不可以的,所以包含在GDP中的美國服務業部分其全球影響力是很小的。 我們知道,美國經濟80%是服務業,而醫療服務業又佔了美國服務業的20%。所以如此大的美國GDP部分並沒有多少全球影響力。眾所周知,美國的醫療服務出奇的貴,在醫院生小孩,即使一切正常也要7000~8000美元,全靠保險或政府埋單,而在中國的費用只有其十分之一。而醫療服務是很難跨國進出口的,但是在美國醫療服務的價值應該同中國一樣,不可能美國的GDP會因為生了一個小孩而增長7000~8000美元,而在中國生一個小孩GDP只增長700~800美元。用GDP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對全球影響力的時候,這種偏重於服務業所計算出來的GDP顯然是不能說明問題的。 第二,姑且不說源於高的勞動力成本而被誇大的服務價值,即使在商品部分的GDP中,美國的GDP跟中國的GDP相比較也是被誇大的。 一件商品從購買原材料,到組織生產,再到運輸、倉儲及銷售,要經歷許多工序及過程,這中間包含了多次運輸、租金及勞動力成本。由於美國較高的勞動力及服務成本,導致同樣一件商品在中國反映到GDP中的最終售價要比美國便宜許多。所以,當用商品的最終銷售額算入GDP時,美國的GDP又比中國誇大了。 第三,實際上,因為兩個國家在商品和服務價格上的巨大差距,還有中國政府宏觀調控匯率的政策,用GDP來衡量兩國的經濟規模,是很難說服任何一方的。通過估算消耗的商品和提供服務的總量,而不是其總價值,來衡量美國經濟和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是一個更為簡單而准確的方法。 當我們計算消耗的商品和提供服務總量的時候,中國很明顯在很多重要方面都超過了美國。例如,在所有重要的商品中,像鋼材、銅、水泥、棉花、大豆(0,-3760.00,-100.00%)、小麥(0,-2241.00,-100.00%)和玉米,中國已經變成了這些商品的最大消費國,甚至在其中某些商品中成為最大的進口國。2009年,隨著美國汽車市場的崩潰和中國汽車市場爆炸性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的最大市場。2007~2009年,中國平均每年竣工的民用商品房面積5億或6億平方米,而同期美國在最高峰時每年竣工的民用商品房面積不過3億平方米,目前已經跌落到1億平方米。據統計,全世界40%的吊車是用在中國的工地上。 所以,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廠,中國旅遊者的數量和消費量也已經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的群體。總之,從商品消費和提供服務的總量來看,中國已經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其全球影響力在2009年明顯超過了美國。 應該注意到,中國經濟不僅在很多方面是最大的,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經濟領域中國的發展是最快的。 以原油為例,雖然中國的原油日消費量是美國的1/3,但是中國的原油消費量是以年10%的速度增長的,而美國的原油消費量,即使在美國經濟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增長速度只有每年1%~2%。這樣計算下來,中國每年的石油消費凈增長量已經超過了美國。 再以零售銷售為例,2008年中國的零售總額約為1.5萬億美元,而美國的零售額大約為4.5萬億美元。我們姑且假定這兩個數據是具有可比性的,然而中國的零售增長率過去3年約每年超過15%,美國的零售增長率即使不算2008年和2009年的衰退,過去3年也只有每年大約3%。這樣一來,中國每年增加的零售額將近2200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的零售額只增加大約1400億美元。因此即使從以美元價格計算的商品需求的角度來看,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或者說影響力也已經超過了美國。經濟學家都知道,商品市場的規律是,邊際需求及供應的增加及減少而不是總需求量是決定所有商品價格變化的決定性的因素。而中國的需求變化正是通過這種邊際效應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壓倒性因素。 中國增長依靠對美出口是另一種誤解 在經濟學家的觀點中,另外一種誤解是中國的增長是依靠對美國的出口,沒有美國經濟的復甦,中國經濟的增長是沒有支撐的。在過去的十年裡,中國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和外匯儲備,所以中國有充足的財政資源去刺激國內的消費而不是僅僅依賴美國市場的復甦。即使在中國出口市場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在2009年的上半年還是保持了大約每月200億美元的順差。 只要中國政策制定者願意, 中國有財政能力,就會通過著眼於國內消費來維持經濟的增長。當然,如果美國經濟能夠盡快復甦,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將更加迅猛而世界經濟的復甦步伐也將更快。到那時,新一輪全球加息緊縮周期也將到來。 因此,作為結論,我們認為中國能夠並且已經在接替美國成為全球經濟全面復甦的引領者。 隨著中國政策制定者刺激國內投資和消費的政策逐一落實,中國經濟正在進行著從以出口為主,轉變成以內需為主的增長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中國通過對大量原材料、機器設備、奢侈商品和服務的進口,推動包括許多高科技領先的發達國家和擁有大量原材料資源的發展中國家的世界經濟一起全面復甦。 美國經濟因為在結構上的一些問題,在復甦中可能會落後,但是它已經不能阻止世界經濟的全面復甦了。鑒於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逐步所起的壓倒性作用,經濟學家與市場參與者應當在未來更加聚焦中國經濟,而不再是美國經濟,才能辨別清楚世界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走勢。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引領的全球經濟比以前更可能會大起大落,因為中國經濟是高度政策引導型的經濟,政府是整體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中國強大的政策干預將會推動經濟和市場向一個方向或者是另一個方向發展,而沒有正常的停止或者回調。這一特徵已經在最近全球股票和商品市場的上漲中表現出來。 按照對目前中國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政策研究判斷,今年底到明年初全球股市與商品市場將繼續震盪上行。(作者系美國奧普拓全球宏觀對沖基金創始人兼基金經理)
9. 洋務運動對中國偉大復興的影響
1,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
2,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人才
3,從客觀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4,對外國經濟入侵起到一定的抵製作用
5,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
10. 經濟復甦對中國哪些行業有影響
先是資源類,然後是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