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黃石市的經濟發展

黃石市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1 22:52:52

⑴ 想了解下湖北黃石經濟情況

08年人均22480元,總值來556.57億元
居住在城自鎮的人口佔比為49.61%;15-64歲的人口佔比為72.18%
2008年全國城市人口數量排行中居77位
市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4.8 與湖北省持平
恩格爾系數近幾年一直維持在35%--37%的水平
第一產業41.45億元,佔比7.45%
第二產業297.50億元,佔比53.45%
第三產業217.62億元, 佔比39.10%

⑵ 湖北省黃石市有多大啊`經濟實力怎麼樣啊``

黃石簡介
一 地理位置
擁有「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稱號的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漢市江夏區,西南與咸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市接壤。境內村村通公路,對外通往全國各地,滬蓉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寧滬;武(昌)黃(石)九(江)鐵路,東連浙贛線,西接京廣線;水路依託長江可出海對外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黃石市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嶺,海拔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拔8.7米。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里,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里。
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內岩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遊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綺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遊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區中心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拔18-50米之間。
黃石市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這些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黃石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

二 人口狀況
一、總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52.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239.9 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總人口與2000年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47.75 萬人相比,增加了5.05萬人,增長2.04 %;年平均增加 1.01萬人,年平均增長0.41%。
二、就業和失業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業人口140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 1.7 萬人;城鎮就業人口77.3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2.8萬人;城鎮失業人口5.7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個百分點。
三、城鄉構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5.4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7.39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為13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14 %; 女性為120.98萬人,占總人口的47.86%。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 108.9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性別比下降了1.61個百分點。
五、年齡構成
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54.05萬人,占總人口的21.38 %;15-64歲的人口為182.47萬人,占總人口的72.1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28萬人,占總人口的 6.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2.42萬人,占總人口的99.85%;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0.38萬人,占總人口的0.15%。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1萬人,增長了2.0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長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602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27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同口徑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學程度的人口減少775人。
八、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74.6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1.6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2人,農村為3.8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47人,城鎮減少0.03人,農村減少0.33人,家庭戶規模向小戶型轉變。
九、自然增長率
2005年全市總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長率4.16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個百分點, 死亡率上升0.55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個縣(市、區)(含開發區)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區 總人口 常住人口
全市 252.8 239.9
陽新縣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區 66.81 70.74
#黃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陸區 11.06 11.15
鐵山區 6.77 6.71
開發區 6.30 6.88

三 歷史沿革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隨後成立石灰窯工業特區辦事處、湖北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黃石市在此基礎上過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歸黃石市。
大冶縣始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發達,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新設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潯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16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27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範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民國31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37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轄黃石市。

四 黃石地區的氣候特徵

黃石地處中緯度,太陽輻射季節性差別大,遠離海洋,陸面多為礦山群,春夏季下墊面粗糙且增濕快,對流強,加之受東亞季風環流影響,其氣候特徵冬冷夏熱、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能豐富,雨量充沛,為典型的亞熱帶東亞大陸性氣候。
黃石年平均氣溫17℃。最熱月(7月)平均29.2℃,最冷月(1月)平均3.9℃。無霜期年平均264天,年平均降水量1382.6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32天左右,全年日照1666.4-2280.9小時,佔全年月日可照射時數的31℅-63℅。境內多東南風,年平均風速為每秒2.17米。全境氣候溫和、濕潤,冬寒期短,水熱條件優越,有利農作物生長。
但由於大氣環流、地形、季節變換,氣候各要素年際、年內變化較大,因而倒春寒、大暴雨、強風、伏秋連旱等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

五 行政區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黃石市轄4個市轄區(黃石港、西塞山、下陸、鐵山)、1個縣(陽新縣),代管1個縣級市(大冶市)。全市共有48個鄉級單位(20個街道、27個鎮、1個鄉)。

黃石市 面積4576平方千米,人口255萬人(2004年)。
黃石港區 面積 30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郵編435000。區人民政府駐磁湖路。
西塞山區 面積 100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編435001。區人民政府駐醫院街。
下陸區 面積 69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郵編435005。區人民政府駐石明甲。
鐵山區 面積 28平方千米,人口 6萬人。郵編435006。區人民政府駐廣友路。
大冶市 面積1566平方千米,人口89萬人。郵編435100。市人民政府駐東岳路街道。
陽新縣 面積2783平方千米,人口99萬人。郵編435200。縣人民政府駐興國鎮。

黃石地處楚頭吳尾,雄居長江中游南岸,襟江懷湖,依山傍水,資源豐富,人傑地靈。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創建"楚天杯"為契機,以提升城市品位為重點,以實施"潔綠亮美"工程為動力,不斷加大建設力度,從1999年的"城建改革年"到2000年的"城市建設年"、再到2001年的"城市管理年",一年一個主題,統籌規劃,循序漸進,經過幾年的努力,黃石城市面貌發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成就。

今日黃石,街道寬闊平坦,市容整潔有序,廣場芳草如茵,青山掩映綠水,夜景斑斕迷人,令人流連忘返,初步展現了山水園林城市的風貌。

----城市功能躍上新台階。近年來,我們圍繞實現黃石由中等工業城市向現代化大城市跨越在內的"三大跨越"的目標,搶抓機遇,克難攻堅。實施了30多項重點工程,一是實施了城市道路建設工程。先後拓寬改造了迎賓大道、湖濱路、沿湖路、磁湖路等十多條城市道路,新建了桂林路,啟動了快速路建設工程,全面拉開了大城市的城市道路格局,提高了道路等級標准,增強了道路通行能力,使人均道路面積由1998年的8.86平方米增加到2001年初的9.2平方米,增長3.78%,步入省內同等城市的較好水平。二是構築了一批城市配套設施。配合城市路網的拓寬改造延伸,我們對城市排水管道實行了雨污分離,供電、通信線路進行了統一下埋,新建了日處理能力16萬噸的磁湖污水截流、日供水60萬噸的花湖水廠一期、填埋期限20年的西塞垃圾處理場工程等重點工程項目,調整新增了一批城市公交線路,更新了一大批新式空調公交客運車輛,到2001年使城市排水管網密度比98年增長1.15%,達5.57公里;污水處理率比98年增長30.91%,達48.90%;垃圾糞便無害化處理率增長20.22%,達79.4%;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增長4.12%,達12.18標台。處於全省同類城市平均水平。三是提高了城市綠化品位。三年來,我們先後新建了迎賓廣場、人民廣場、湖濱綠化長廊等一大批城市廣場綠地,全市新增綠化面積達380多萬元平方米,使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06平方米,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5.35%,初步形成了點線面相結合的城市綠色敞開空間。同時,隨著堤路結合、城市電網改造、城市現代化郵電通信設施的完善和電視大樓等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以及總投資4500萬元磁湖路三期工程、總投資3000萬元的下陸大道拓寬改造工程、總投資4800萬元的大泉路二期拓寬改造工程在年底前按量化目標要求基本竣工;磁湖污水截流一期、花湖水廠一期、西塞垃圾處理場基本竣工;李家坊立交橋的,李家坊隧道建設工程前期准備工作的完成,我市大城市的道路格局初步拉開,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城市環境展現新面貌。二年來,我市以"楚天杯"創建活動為契機,以實施潔綠亮美工程為載體,開展了城市管理年的活動,使城市環境面貌明顯改善。一是城市投資環境逐步改善。我市加大了市容整治、拆牆透綠力度,實施了暢通工程,共粉飾臨街樓宇600餘棟,拆除各類違章建築、廣告招牌近千處,14.4萬平方米,取締市中心電麻木車170餘輛及臨街不具備經營條件,污染環境的修理、加工業、餐飲業門店100多個,更新了廣場路、交通路、勞動路人行道彩塊3萬多平方米,今年又在天津路更換了高檔次的花崗石人行道,設置了盲人道,取締搬遷了15處馬路市場,新建集貿市場12個,營造了良好的市容景觀和市場秩序、交通秩序;通過運用市場經濟的辦法,改造了38條道路的路燈,達8000餘盞,發動社會單位採取反射燈、電腦噴繪燈箱、霓虹燈等現代燈光技術,亮化城市樓宇190棟,橋梁6座、建設了20多處亮化景點和30餘個跨街彩虹,300餘處燈箱廣告,並在磁湖建起高達108米、20米兩處彩色噴泉和人民廣場濱湖大型音樂彩噴,形成交相輝映、流光溢彩的城市夜環境;通過整頓規范建築市場秩序,依法查處了層層轉包、違法分包、"陰陽"合同、"同體"監理等擾亂市場秩序的事件234起,以及會同公安部門打擊干擾建築工地施工黑勢力20餘起,營造了較好的城市投資環境。二是城市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我市在"楚天杯"創建活動中,還按照顯山露水,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的要求,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針對磁湖、青山湖水質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採取投資與投勞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全市各單位參與扒堤埂、拆違章、清淤泥、敞湖面的整治活動,並對環湖岸線進行護砌,、挑起棧台、建起漂台、組織綠化、改善了水質,美化了環境;為保護黃荊山的自然環境,有計劃地關閉了黃荊山北麓開山塘口14處,關停了華新集團紅旗水泥廠等一批工業爐窯;針對城區大氣污染嚴重的狀況,開展環境污染治理達標活動,使全市757家污染企業95%以上達到治理標准,氰化物、鉛、粉塵、煙塵排放量比"八五"末下降58%、33%和18%。大氣環境質量主要指標均保持在國家二級標准,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三是市民居住環境逐步改善。今年以來,我市在大力實施民心工程的過程中,開展了優秀住宅小區創建活動,通過清垃圾、拆違章、疏溝渠、布景點、建綠地、修道路、強化物業管理,逐步改變社區環境,使城市管理向小街小巷居民區延伸,僅通過消滅暴露垃圾消號法的專項治理,共消滅暴露垃圾5萬余噸,拆除小區違章建築2.5萬平方米,創建綠化達標居委會、工廠、學校300餘個,改造泥巴路17.5萬平方米,實施了規范化的物業管理。有磁湖社區、錦苑小區等5個小區列入省級優秀住宅小區行列。住宅小區創建活動的開展,使市民居住環境有了質的提高,也為文明社區的創建構築了物質平台。

----城市格局展現新形象。在"楚天杯"創建活動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進一步優化城市布局的要求,結合城市功能的調整,一是加大了城市規劃編制的力度。先後完成了《黃石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並經建設部專家組評審與正式批復,城市總體規劃設計工作,根據城市規劃需要,增補完成了海拔100米以上1:1000航測數字化地形圖100多平方公里;完成了開發區總體規劃編制,對石灰窯區、下陸、鐵山區的分區規劃進行了初審;城市綠地、環衛設施、城市公交、市區加油(氣)站、城市燃氣等專業規劃已完成編制並報審,城市道路、給水、排水等專業規劃已完成編制,並經省廳評審;青山湖綠化廣場、中窯灣片改造等67項修建性詳規已經完成;沿湖路、老下陸、團城山地區排水管網和青山湖污水管網及沈下路北側等控制性詳規已編制完成並報審。為拉動旅遊業的發展,市規劃局抓緊編制完成了東方山、西塞山風景區規劃,全面啟動了沿江景觀規劃工作,總體規劃、分區規劃、專業規劃、控制性修建性詳規體系的完善,和一大批規劃成果的涌現,為新世紀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描繪了藍圖。二是按照總體規劃要求加快了功能區調整步伐。對勝陽港中心商貿區內的鍋廠、一軸、造紙等廠礦企業實行了"退二進三"或整體搬遷,啟動了中窯灣老城區改造工程;劃定了西塞冶金電力化工業區內新建西塞電廠的紅線;精心打造了市經濟開發區和花湖商貿區的城市基礎設施,為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發展以及長江橋頭大型商貿批發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是城鄉一體化的城鎮格局初步形成。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頒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小城鎮建設的意見》,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和小城鎮建設整體推進的戰略,以中心鎮、口子鎮、試點鎮為突破口,堅持科學規劃、精心建設、嚴格管理三者並重,努力構築以市區為中心,大冶、陽新為兩翼,中心集鎮為支點的城鄉一體化城鎮網路格局。完成了所有鄉鎮總體規劃的編制和40%的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其中:還地橋等5個鄉鎮還完成了專業規劃和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先後投入資金5.62億元,新建了一大批鄉鎮基礎設施,目前鄉鎮綠化覆蓋率達到30%,道路長度達到353公里,道路硬化率達85%,鄉鎮自來水廠21個,供水普及率達79%。鄉鎮住宅面積達921萬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積達18平方米。特別是還地橋、靈鄉、陳貴、龍港、保安、富池等試點鎮和中心鎮,基本實現了供電、郵電、通信、環衛、公交、消防、教育、文化、衛生設施的配套。僅移民建鎮一項,就爭取國家資金1億多元,完成36個民垸的搬遷,新建了一批有地方特色、風格迥異的居民區。與此同時,陳貴等一批鄉、鎮嚴格規劃管理,整頓鎮容鄉貌,加大交通秩序整治、市場規范、環境衛生管理力度,營造了一批具有強烈的現代氣息、地域風格和文化品味,融實用、經濟、美觀於一體,與自然景觀和地方特色相統一、特色鮮明、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新型城鎮,其中:還地橋、富池被納入省級試點鎮,陳貴、靈鄉、保安、金山店、河口,龍港被列入市級試點鎮,還地橋、靈鄉兩鎮一舉奪得湖北省城鎮規劃建設方案。

----城建市場形成新機制。兩年來,我市結合"楚天杯"創建工作,不斷深化城建體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5大市場化運作新機制。一是城市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監理維護項目招投標機制。從98年開始,我市建築工程項目及監理項目全部進入公開招投標,99-2000年,城市規劃設計項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行了公開招投標。今年,又實行了城市基礎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環衛服務、道路管理"四位一體"公開招投標。98至2000年,累計招標項目383個,招標金額10.67億元。二是城建企業多種經濟成份並存的競爭機制,2000年,建設系統37家國有企業全部實行改組改制,形成國家、集體、個人多種經濟成份共同參與市場競爭的格局。三是城建事業公司化企業運作新機制。今年我市所有的基礎設施維護、環衛服務、綠化養護事業單位全部實行企業化運轉的維護服務公司和規范化的公司化運作。四是城市房地產項目市場化交易新機制。通過住房制度改革以及住房實物分配向貨幣分配的轉變,我市適時地建立起了房地產一級交易和二級交易市場,使房地產交易由隱形轉向公開、公平、公正,98年以來,房地產交易2.5萬起,交易額達57億元。五是建立了市場化多渠道籌措城市建設資金的新機制。通過成立城建投資公司和建立城建專項資金,以及市區兩級分擔的辦法,還有供電、通信、廣播電視等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共用於城市建設資金近30億元。而且,在實施城市維護、養護、服務項目的過程中,改傳統的維護按人頭撥付為按招標標的撥付,建立城市維護費用以費養事撥付新機制,不但使年維護費用節省30%,而且提高了城建職工的責任意識,增強了活力。

今日黃石,融江城之偉岸、山城之雄峻、水鄉之靈秀於一體,以她燦爛的古代文明和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都市風貌而倍受世人矚目。黃石未來不是夢,未來黃石更輝煌。黃石人民正在奮力建設黃石、美化家園,可以堅信,黃石這顆"江南明珠"將會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⑶ 黃石市經濟狀況怎麼樣

黃石建市60多年來,累計向國家貢獻近2億噸鐵礦、80萬噸銅精礦、6000萬噸原煤、5.6億噸非金屬礦,直接上繳利稅300億元。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經過建市以來

⑷ 在湖北省內黃石市的經濟怎麼樣能排第幾

勁牌算是個好的企業.
但黃石不可能靠他一個企業帶動經濟發展,

⑸ 黃石經濟發展怎麼樣

二是工業基礎堅實,歷史貢獻較大。黃石素有「江南聚寶盆」的美譽,境內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已探明礦產4大類78種,具有品種齊全、礦產集中、易采易選、共生礦產可綜合開發利用等特點。黃石建市60多年來,累計向國家貢獻近2億噸鐵礦、80萬噸銅精礦、6000萬噸原煤、5.6億噸非金屬礦,直接上繳利稅300億元。依託豐富的礦產資源,經過建市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黃石現已形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建材、能源、機械製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化工醫葯等8個主導產業集群,2010年全市1家企業(東貝)產銷量居全球前三位,2家(東貝、勁酒)全國同行業第一位,4家(新興鑄管、大冶有色、華新水泥、大冶特鋼)進入全國500強行列,產值過百億元企業2家,過10億元企業14家,過億元企業158家。湖北百強企業黃石占據10席,穩居全省第三。湖北名牌產品和湖北著名商標黃石已達71個。
發展形勢向好,基礎後勁增強。「十一五」時期,面對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雨雪冰凍自然災害等困難挑戰,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全市上下團結拼搏、克難奮進,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發展大產業、打造大園區、建設大城市」三大戰略,全面完成「十一五」發展目標任務。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690.12億元,同比增長15.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3.78億元,增長2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74.06億元,增長38.19%;財政收入71.46億元,增長19.5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1億元,增長31%;實現外貿進出口15.08億美元,同比增長26.91%,其中出口6億美元,同比增長26.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6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25元,分別增長11.8%和14.84%,為黃石「十二五」時期實現跨越式發展積蓄了後勁,打開了加速發展的上升通道。

⑹ 湖北省黃石市經濟條件怎麼樣

黃石市是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南岸。黃石的工資普遍偏低,但消費相較工資而言是較高的,成反比,這點上黃石是個怪事。

⑺ 黃石在湖北省的經濟排名怎麼樣

好於常德、益陽、邵陽,和株洲差不多。都是重工業較發達的中等城市,都有較強的工業實力,和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⑻ 菏澤市和黃石市那個經濟好些

菏澤市和黃石市這兩個菏澤市相對經濟好些
菏澤市近幾年的發展在山東都是屈指可數,藉助高鐵和機場的順利開通,菏澤經濟勢必更上一層樓。

⑼ 有誰知道湖北省黃石市詳細的歷史文化

地 理 區 位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北臨長江,與浠水縣、蘄春縣、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縣,西南與咸寧市、通山縣為鄰,東南與江西省武寧縣、瑞昌縣接壤。境內村村通公路,對外通往全國各地,滬蓉高速公路橫貫市區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寧滬;武(昌)黃(石)九(江)鐵路,東連浙贛線,西接京廣線;水路依託長江可出海對外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

黃石市地處幕阜山北側,為幕阜山向長江河床沖積平原,過渡地帶,轄地內多低山。境內較大的山有東方山、黃荊山、雲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為陽新境內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嶺,海撥860米,次高峰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處為陽新境內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撥8.7米。長江自北向東流過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灣,下迄陽新縣天馬嶺,全長76.87公里,市境內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還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馬湖、葛湖、荊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為陽新境內的富水水系,富水河發源於通山,由西向東,注入長江,全長196公里,流域面積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內陽新長81公里。

流域面積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內岩溶地貌發育,溶洞眾多,很多具有旅遊開發價值。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間盆地。崗地坡度一般較為平緩,沿江一帶標高較低。

市區形狀呈「入」字形,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風光綺麗的磁湖鑲嵌市區中心。有東方山、西塞山、飛雲洞等旅遊景點。磁湖面積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區中心一顆璀璨的明珠,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市區城市建設用地一般在海撥18-50米之間。

黃石市地質條件較好,地耐力一般較高,除個別軟土層低於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間。地下水含量豐富,工程地質性質良好,這些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有利條件。

黃石地震設防烈度為6度。
2006年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黃石市統計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不斷深化各項改革,狠抓項目建設,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了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406.47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2 %,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82 億元,增長3.9 %;第二產業增加值212.53 億元,增長16.5 %;第三產業增加值162.12 億元,增長13.6 %。經濟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例為7.8:52.3:39.9。與此同時,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6年,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044元,比上年增長11.7%。
在黃石市經濟增長中,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外需拉力有所增強。初步測算,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7.9%,拉動GDP增長6.8個百分點;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5.6%,拉動GDP增長6.48個百分點;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拉動GDP增長0.92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運行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3%,比上年上漲1.3%。分品種看,食品價格上漲1.5%,居住類價格上漲4.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6.9%,家庭設備及用品類價格上漲1.9%。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7%,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2.3%,衣著類價格下降2.1%;煙酒及用品價格與上年持平。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3.6%;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0.8%。
就業再就業工作成效顯著。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78.9萬人,凈增0.9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98萬人,幫助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94萬人,其中,「4050」人員1.85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增長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工業投資力度減弱,就業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大,部分居民生活還比較困難等。
二、農業
農業經濟形勢繼續好轉。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49.11億元,比上年增長3.5%。完成農業增加值31.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7.46億元,增長1.9%;林業增加值1.13億元,增長2.3%;畜牧業增加值5.74億元,下降0.6%;漁業增加值6.99億元,增長15.6%;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50億元,下降1.7%。
農作物播種面積穩步增加。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27.4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97千公頃,增長2.23%。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36.22千公頃,比上年增加4.22千公頃,增長3.2%;經濟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種面積91.22千公頃,增長0.8%。
主要農產品產量均保持增長。糧食總產量64.92萬噸,增長1.8%;油料7.12萬噸,增長2.3%;蔬菜67.6萬噸,增長0.8%;水產品產量10.66萬噸,增長7.7%;禽蛋產量1.62萬噸,增長3.2%。生豬出欄92.01萬頭,增長1.5%;牛出欄10244頭,增長25.29%;肉類總產量8.15萬噸,增長3%。
農村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6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6.94萬千瓦,比上年增加3.1萬千瓦。農村用電7.5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7.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4.0萬噸,增長1.5%。有效灌溉面積35.36千公頃,增長3.7%;旱澇保收面積28.93千公頃,增長8.1%。
三、工業、建築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28.06億元,比上年增長36.3%。重工業產值為486.17億元,增長37.8%;輕工業產值41.89億元,增長19.4%。規模以上工業中的輕、重比例為7.9:92.1。2006年,全市工業增加值195.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15億元,增長29%,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91.9%,比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加突出,2006年工業經濟的發展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2%。產銷銜接趨好,工業生產保持了產銷兩旺的發展態勢。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523.85億元,增長36.1%,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86.9點,比上年提高23.2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12.88%,提高3.51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5.92%,提高2.08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18.78%,提高3.27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23890元/人,增長5.2%;流動資產周轉次數2.57次,加速0.42次;資產負債率62.08%,下降0.53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88.57億元,增長30.3%;實現利稅總額52.38億元,增長53.1%;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26.39億元,增長84.2%。
大中型重點企業支撐作用增強。全市產值過億元的大中型企業達到71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共完成總產值469.57億元,增長34.3%,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4.1%上升到88.7%,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以上。主導產品產量大幅增長,鋼材產量283.15萬噸,水泥1483.76萬噸,分別增長15.7%和10.5%;鋁8.38萬噸,銅23.12萬噸,發電量63.7億千瓦時,分別增長13.8%、20.6%和20.7%;壓縮機產量608.17萬台,增長52%;鍍層板產量29.77萬噸,增長23.3%;磁卡產量2.05億片,增長7.9%。
建築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6.6億元,比上年增長6%。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產值59.6億元,增長24.8%。資質以上房屋建築施工面積620.8萬平方米,增長15.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8.05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123.88億元,增長35.4%。按投資主體劃分,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完成投資40.19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9.1%,比上年下降9.47個百分點;非國有投資97.86億元,比上年增長49.7%。
第三產業投資支撐作用增強。全年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5.3億元,比上年增長42.6%,對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一批重點項目進展順利,為黃石經濟發展增強了後勁。2006年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生鐵1.2萬噸/年、粗鋼20萬噸/年、熱軋鋼材29萬噸/年、鐵礦開采48.4萬噸/年、銅采礦14萬噸/年。
房地產開發高速運行。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6.96億元,比上年增長49.7%。全年房屋施工面積達到258.58萬平方米,增長27.3%。房地產交易市場活躍,全年商品房屋銷售面積達到99.73萬平方米,增長24.4%,商品房屋銷售額達到15.89億元,其中,住宅銷售額14.35億元,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從城鄉市場看,城鄉市場趨於同步發展,市、縣、縣以下零售額分別完成88.02億元、29.61億元和30.6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3%、13.9%和13.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121.86億元,增長13.8%。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1.19億元,增長21%。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2006年,消費品市場汽車、信息產品、教育服務型消費亮點頻現。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通訊器材類比上年增長38.8%;汽車類、金銀珠寶類銷售額分別增長28.3%和25.5%;書報雜志類銷售額增長13%。2006年全市超億元的消費品市場5個,全年成交額達到6.9億元,比上年增長3.2%。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完成10.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1%。其中,進口額6.35億美元,增長49.8%;出口額3.98億美元,增長33.4%。其中,一般貿易出口2.63億美元,增長70.3%,加工貿易出口1.35億美元,增長6.3%。2006年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外貿出口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穩步增加。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4億美元,同比增長7.1%。外商直接投資16809萬美元,下降12.1%。2006年,全市外商投資新批項目27個,其中,中外合資企業9個,外資企業16個,外商投資股份制企業1個,合同外資金額15296萬美元。
七、交通、郵電和旅遊
交通運輸業發展加快。全年完成貨運量6185萬噸,增長3.3%;客運量完成3839萬人,增長5%。全年完成貨運周轉量69.58億噸公里,完成客運周轉量13.23億人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3.5%和5.8%。
郵電業快速發展。全年郵電通信業完成郵電業務總量8.93億元。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43.17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27.91萬戶,農村電話用戶15.26萬戶。行動電話用戶達到97萬戶。
旅遊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年國內旅遊人數198.2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1.5%;國內旅遊收入8.45億元,增長41.3%。海外旅遊人數3969人次,增長59.5%;外匯收入145.71萬美元,增長55.39倍。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06年實現財政收入41.33億元,比上年增長30.3%,大大高於當年經濟增長速度。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33億元,同比增長28.3%。全年完成各項稅收36.57億元,同比增長29.1%,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88.5%。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改觀,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為10.2%,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全年財政支出32.8億元,增長37.9%。
金融機構存貸款繼續穩步增長。2006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27.24億元,同比增長17.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02.11億元,同比增長20.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72.34億元,同比增長27.3%;存貸差額154.9億元。現金收入777.97億元,增長14.4%;現金支出800.94億元,增長13.3%;現金凈投放22.98億元,下降14.4%。全年保費收入6.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保險賠付支出1.57億元,增長18.9%。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保持較快發展。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95萬人,比上年增加0.08萬人,增長2.78 %;成人高校在校生1.28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2所,在校學生3.16萬人,增長33.67%;普通中學146所,在校學生21.17萬人,增長1.14%;普通小學700所,在校生24.45萬人,下降9.87%。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8%。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專利申請量1100件,專利授權量 319件。組織申報國家、省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2項;爭取省和國家科技資金778萬元。市級鑒定科技成果40項,居國際領先水平2項,居國際先進水平1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和創新獎1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130.85億元,比上年增長24.7%,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4.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6.21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5.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11.37%,比上年提高1.12個百分點。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4個,公共圖書館3個,博物館4個,電影放映管理機構6個。廣播電台3座,電視台3座,有線電視用戶28萬戶。全年出版市級報紙2700萬份,其中,黃石日報1100萬份,內部期刊9萬余冊。
衛生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66個,衛生技術人員11102人,病床床位8080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4個,衛生技術人員320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運動健兒在國際比賽中有3人5項次獲世界冠軍。在全省十二屆運動會中,獲83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國民體質達標合格率90.5%,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十一、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 2006年,黃石市人口出生率為8.46‰,死亡率為4.2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24‰。年末全市總人口為253.8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26.3萬人,鄉村人口為127.57萬人。按常住人口計算,2006年黃石市城鎮化率達到49.75%。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長11.4%;農民人均純收入3182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長13.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用於吃的支出比重繼續下降,用於吃以外的居住、學習、文化娛樂、交通通訊等方面支出比重顯著上升。2006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6.3%和43.6%,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十二、資源和環境
全市水資源總量27.0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1070立方米。總供水量13.13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12.81億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32億立方米。
2006年,黃石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主要指標達到國家二級標准。其中,二氧化硫0.03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顆粒物0.12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31毫克/立方米。空氣污染指數為86(屬於優良),空氣達到或優於國家二級標準的天數290天,優良率為79.5%。
全市各級環境監測機構3個,環境監測人員69人。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28個,總投資1.67億元。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7個,控制區總面積75.9平方公里;建成環境雜訊達標區24個,環境雜訊達標區總面積73.6平方公里。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歷 史 沿 革

1949年5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隨後成立石灰窯工業特區辦事處、湖北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黃石市在此基礎上過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縣從黃岡地區劃歸黃石市。

大冶縣始建於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為南唐主時,以境內礦產豐富,冶煉業發達,升青山場院並劃武昌三鄉與之合並,新設一縣,取自殷商以來一直「大興爐冶」之意,便定名為大冶縣。

唐虞之世,市地屬二苗。

夏、商時,市地屬荊州之域。

西周時稱鄂,為鄂侯領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楊粵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紅為鄂王,市地為楚國鄂王轄地。春秋戰國屬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東及江南置江夏郡,從此鄂縣南移屬江夏,江夏郡統有鄂、下雉等14縣,市地在鄂縣境內。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魏黃初二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遷都於鄂(今鄂州),改鄂為武昌,並割鄂之南建陽新縣,以武昌、下雉、陽新、柴桑、沙羨、潯陽六縣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陽新兩縣之間的下雉縣境內。

魏黃初四年(223年),孫權將郡治遷至夏口(今漢口)。又改武昌郡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陽新縣境內。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縣、陽新、沙羨、沙陽、高陵等七縣屬地。市地在武昌、鄂縣、陽新三縣境內。不久,武昌與鄂縣合並,仍為武昌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東晉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潯陽。安帝義熙八年(412年),下雉縣並入陽新縣。市地在武昌、陽新兩縣境內。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陽新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為永興,市地在武昌、永興兩縣境內。梁置西陵縣於此,後廢。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興兩縣境內。唐末,南方九國興起,市地在吳國境內。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吳王楊行密將永興縣和武昌劃出一塊地盤置青山場院,進行大規模采礦、開爐冶煉。市地在吳國鄂州境內。

五代十國時市地在鄂州武昌縣、永興縣境內,梁唐時屬吳、晉、漢、後周北宋初時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縣。從此,自宋至民國市地隸屬興國路、興國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縣。

民國16年(1927年),大冶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縣蘇維埃政府,先後隸屬於湖北省鄂東革命委員會、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辦事處,湘鄂贛省鄂東南蘇維埃政府。民國21年(1932年)國民政府在省、縣之間設立湖北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市地屬湖北省第二專署大冶縣;1938年改屬第一專署。

民國27年(1938年)大冶淪陷,日軍在大冶建立偽政權,盜稱「中華民國湖北省大冶縣政府」,並在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建置「石黃示範區」,國民黨大冶縣政府則流亡至毛鋪等地。民國31年(1942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五師14旅,在大冶、陽新、鄂城等地先後建立大鄂政務委員會、鄂大政務委員會、陽大政務委員會,統屬於鄂南政務委員會領導。民國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國民黨大冶縣政府接管,復置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隸屬大冶縣轄。民國37年(1948年)將石灰窯和黃石港兩鎮合並為石黃鎮,隸屬於大冶縣。

1949年5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石黃鎮。不久,經中原臨時人民政府批准,設置湖北大冶特區辦事處直屬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礦特區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轄黃石市。

人口資源
(根據2005年黃石市1%人口抽樣調查公報)

一、總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總人口為252.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為239.9 萬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總人口與2000年底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總人口247.75 萬人相比,增加了5.05萬人,增長2.04 %;年平均增加 1.01萬人,年平均增長0.41%。
二、就業和失業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業人口140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 1.7 萬人;城鎮就業人口77.3萬人,比上年底凈增加2.8萬人;城鎮失業人口5.7萬人,比上年底減少2.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個百分點。
三、城鄉構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25.41萬人,占總人口的49.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7.39萬人,占總人口的50.39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個百分點。
四、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為13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14 %; 女性為120.98萬人,占總人口的47.86%。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 108.96。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性別比下降了1.61個百分點。
五、年齡構成
全市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54.05萬人,占總人口的21.38 %;15-64歲的人口為182.47萬人,占總人口的72.1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6.28萬人,占總人口的 6.44%。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全市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52.42萬人,占總人口的99.85%; 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0.38萬人,占總人口的0.15%。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5.1萬人,增長了2.06%;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長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為3602人,小學程度的人口為2927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同口徑相比,每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學程度的人口減少775人。
八、家庭戶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74.68萬戶,家庭戶人口為251.67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37人。其中:城鎮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2人,農村為3.83人。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減少了0.47人,城鎮減少0.03人,農村減少0.33人,家庭戶規模向小戶型轉變。
九、自然增長率
2005年全市總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長率4.16 %。與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個百分點, 死亡率上升0.55個百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個百分點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個縣(市、區)(含開發區)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區 總人口 常住人口
全市 252.8 239.9
陽新縣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區 66.81 70.74
#黃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陸區 11.06 11.15
鐵山區 6.77 6.71
開發區 6.30 6.88

⑽ 湖北省黃岡市與黃石市哪好

要看怎麼比呢
從經濟和城建上江黃石明顯優於黃岡 黃石市位於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是繼武漢之後湖北建立的第二座城市,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國務院批準的沿江開放城市之一,綜合競爭力全省第二。黃石無論是教育資源還是人才資源都明顯優於黃岡 黃石有兩所本科大學黃岡只有一所 黃石gdp幾年前已過千億而黃岡最近好像還沒過
從人文和風景上講黃岡是明顯優於黃石的 黃岡地區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黃梅縣]、五祖弘忍[黃梅縣]、六祖慧能[河北涿州],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英山縣],明代醫聖李時珍[蘄春縣],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團風縣],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浠水縣],國學大師黃侃[蘄春縣]、湯用彤[黃梅縣],哲學家熊十力[團風縣],文學評論家胡風[蘄春縣],著名作家廢名[黃梅縣]、《資本論》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譯者王亞南[團風縣],翻譯家、兒童文學家葉君健[紅安縣]等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革命傳統光輝燦爛。黃岡是中共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組建了紅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革命武裝力量,發生了「黃麻起義」、新四軍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為締造共和國先後有44萬黃岡兒女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林彪、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周希漢等200多名開國將帥,鑄就了「緊跟黨走、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老區精神。 人,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

閱讀全文

與黃石市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