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瑞典市場經濟體制
瑞典政府審計制度及其評析
發表時間: 2006-8-10 08:53 作者: admin 來源: 千變萬化滕王閣(南昌)大學BBS(論壇)-前湖論壇&考研論壇&二手市場
字體: 小 中 大 | 列印
一、 政治,經濟背景
瑞典全稱瑞典國(Kingdom of the Sweden)。是北歐的經濟強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其經濟均未遭受太大損失。二戰後,瑞典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不穩定,40年代未,60年代和80年代屬於經濟增長相對較快的時期,50年代、70年代經濟增長緩慢。進入90年代,瑞典經濟保持了一定的增長,1997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為1.8%。瑞士是世界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的國家,1997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25932美元,居第十位。
瑞典的經濟是一種混合經濟。國有企業在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和工礦業中均佔有較大的比重。瑞典是西方國家中社會福利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由於社會福利的不斷擴大,即使政府財政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越來越大。
瑞典是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國王是國家之首。其政府組織形式採取議會內閣制,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其議員通過競選產生。議會的主要職責是:制定法律,決定稅收和公共資金的使用,監督政府行為和國家行政。內閣是行政機關,由首相和若干內閣大臣組成,首相由議會提名,經議會批准後任命。內閣由議會委託管理國家,並對議會負責。全國設立平行的且相互獨立的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大系統,均屬司法機關。
二、 瑞典政府審計的起源和發展
早在1539年,瑞典就成立了皇家審計廳,負責皇家的財政及審計與控制工作。以後瑞典政府審計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直到1920年,瑞典成立了中央政府的審計機構,後經改組稱為瑞典國家審計局,一直延用至今。瑞典國家審計局負責國家審計工作,同時負責政府會計和政府管理工作。進入20世紀,瑞典向福利國家邁進,國家直接干預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教育、衛生、醫療、老年保險等。在這個過程中,政府一方面增加稅收,一方面擴大支出,因此瑞典國家審計到 80年代的工作重點一直放在對政府各項撥款與支出的審計上,以保證政府福利國家目標的實現。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是瑞典國家審計發展的重要時期,標志有兩個:一是發布了《瑞典國家審計局法》,使國家審計有了法律依據,同時也有了審計行為的基本規范。二是開始發展績效審計。60年代,國家審計組織就已經開始實施績效審計,到80年代,績效審計已成為國家審計普遍實施的主要內容之一。
三、 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
(一) 政府審計機構
瑞典的政府審計是由下列人員和部門來進行的。
1. 議會審計師
議會審計師由國會從國會議員中選出,每年選舉12人,任期一年。國會審計師負責對國會和內閣各部的審計工作,其常設機構是秘書處,成員為國會審計師的助手。
2. 國家審計局
國家審計局是政府所屬機構,向政府負責並報告工作,它不負責內閣審計,只對政府下屬機構進行審計。國家審計局除進行審計工作外,還從事政府會計管理工作。因此,它不但具有監督機關的性質,還具有管理機構的某些特點。
3. 地方審計機關
瑞典地方審計機關與國家審計局在各自政府級別中的地位和隸屬關系不同。國家審計局是中央政府行政部門的組成部分,而地方政府審計機關則獨立於地方政府行政部門,直接受地方立法部門負責並向其報告工作。瑞典地方審計機關分兩個層次,一是省級,二是市級。兩級地方審計機關負責對各自政府行政部門的財政及管理活動進行審計監督。瑞典國家審計局與兩級地方審計機關沒有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適用於國家審計局審計的法律是《瑞典國家審計局法》,而適用於地方兩級審計機關的法律是《地方政府審計:指導原則》,前者由議會制定,後者由地方議會制定。
(二)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機構設置
瑞典政府審計活動主要由瑞典國家審計局來進行,故本文以下涉及瑞典政府審計的內容均以國家審計局為背景。
瑞典國家審計局是瑞典國家最高審計機關,也是政府會計的管理機關。它從屬於內閣,向內閣負責並報告工作。
國家審計局的領導機構是領導委員會,成員包括:審計長(領導委員會主席)、瑞典政府開發部部長(領導委員會副主席)和其他不少於6名的成員。領導委員會的所有成員均由政府任命。審計長任期6年,可無限延期。其他委員會任期4年。
領導委員會有權決定下列問題:
1. 國家審計局工作范圍內有關計劃與執行等重大事項。
2. 有關立法的重大事項。
3. 有關的重要組織事務、內部工作方式或工作制度。
4. 國家審計局向國會提出預算申請和其他重要經濟問題。
5. 職員的健康檢查、懲處(包括開除)、起訴、外遷及離職等事宜。
6. 由審計長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家審計局設有五個處,分別是秘書處、行政管理處、財務管理和會計處、財務審計處、績效審計處,各處下設若干個部門,此外,政府設立一個委託審計局代管的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會主席由審計長兼任,另有一名政府部長。其他成員由政府任命。通常若干名國會議員為咨詢委員,以便國會更好地了解國家審計局的工作情況。
瑞典政府審計在機構設置上有下述特點:
1. 議會和政府分別設主審計人員和審計機構,且分別有各自的工作范圍。這一做法無論是與「立法模式」的英、美等國,還是與「司法模式」和「獨立模式」的法國、西班牙、德國、日本等均差異較大。當然這與瑞典審計局的地位有關。
2. 建立了獨特的「行政模式」的政府審計制度。瑞典的這一模式與前述提到的美、英、法、西班牙、德、日等國均存在較大的差異,它們的最高政府審計機構或者獨立於議會,或者隸屬於議會,但都獨立於政府,瑞典的國家審計局則是一個純粹的內閣機構。因而,其地位相對較低,其審計的獨立性亦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3. 採用集體領導的方式。與美、英、加拿大等國不同,瑞典國家審計局不是採用個人領導,而是採用集體領導,其最高領導機構是領導委員會。瑞典的這一做法與日本會計檢查院相同。
4. 按業務內容設置審計部門。瑞典按照審計的業務內容設置了財務審計處和績效審計處,這種機構設置方法,與前所述及的美、英、加、日等國大相徑庭,它們的內部機構都是按行業或部門設置的。瑞典國家審計局的這一做法,易於按審計類型實施審計,易於審計人員掌握某類審計的規律,從而更有效、深入地開展審計。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1)不利於對被審單位進行系統的審計;(2)容易浪費審計資源;(3)不利於全面培養審計人員。
(三) 人員配備
瑞典國家審計局除設審計長外,還設副審計長一人、審計長助理若幹人,處長5人,其他審計、會計及辦公人員300餘人,大部分從事審計工作。從絕對數來看瑞典審計局的工作人員並不算多,但就相對數而言,瑞典則是審計人員比較多的國家。
進行審計人員培訓是瑞典國家審計局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工作人員一般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良好培訓,但培訓時間較短。
四、 工作職責與審計范圍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審計職責是《瑞典國家審計局法》賦予的。瑞典國家審計局有以下三方面職責:
1. 會計管理方面
(1) 開發政府部門計劃管理、會議管理的方法,並確定相應的管理標准。
(2) 確保政府會計制度的有效性。
(3) 為政府會計頒布規章制度。
(4) 管理中央政府公共會計,審定會計報表和預算報告。
(5) 檢查中央政府在瑞典銀行中的帳戶。
(6) 進行財務統計。
2. 預測管理方面
(1) 預測下一財政年度國家收入,用於編制國家預算。
(2) 預測本財政年度國家支出情況,預測經修訂的下一財政年度國家收入情況,用於補充國家預算。
(3) 向政府和國會審計師提交年度報告。
(4) 向政府提交國家決算及帳目摘要。
3. 審計方面
(1) 檢查中央政府行政管理工作。
(2) 檢查接受國家資助的單位對資助金的使用情況。
(3) 檢查中央政府行政管理的費用情況。
(4) 檢查中央政府采購部門的采購活動。
(5) 監督政府經辦機構內部審計活動。
(6) 監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內部審計活動。
(7) 監督其他政府機構行使頒布重要規章條例權力的情況。
4. 國家審計局在審計、會計和有關方面幫助中央政府培訓有關人員。
從瑞典國家審計局的職責范圍可以看出,它和美國的會計總署和英國的國家審計署一樣同時肩負審計職責和其他職責的國家,但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其他職責無論是從廣度和深度都是英、美所望塵莫及的,它不僅進行會計管理,而且參加預算管理。這雖不能說是絕無僅有,但也是鳳毛麟角。一般而言,審計部門是有多種職責,不免要分散精力,甚至相互干擾,但瑞典的立法者們對此卻有著獨到的見解,他們認為,會計和內部控制所採用的標準是提高財務質量的先決條件,正因如此, 他們才把會計管理和預算管理的部分職責劃歸了國家審計局。
從審計內容來看,長期以來瑞典國家審計局主要開展財務審計,自60年代以來,績效審計日益受到重視,80年代以來,績效審計與財務審計比翼齊飛,共同構成瑞典國家審計局審計工作的主旋律。瑞典審計局與美、英、澳、日等國一道共同推動世界范圍內政府績效審計的發展。
五、 績效審計
瑞典中央和地方審計機構都開展績效審計,其中國家審計局開展績效審計已有20多年的歷史。80年代以來,瑞典的績效審計成果顯著並積累了豐富經驗,已經成為一種比較規范的審計方式。隨著法律規定的日益完善和績效審計的日趨成熟,績效審計在瑞典已經取得了與財務審計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國家審計局的工作中,績效審計與財務審計、財政管理已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績效審計主要包括兩個階段,調查階段和深入調查階段。
1. 調查階段
在調查階段,審計師的主要任務是找出被審計單位存在的問題,從而形成自己對以下問題的看法:
(1) 被審計單位的活動目標是什麼?是否有與目標相適應的業務活動。
(2) 被審計單位的業務活動中是否存在問題或薄弱環節。
(3) 被審計單位有無建立保證業務活動正常進行的管理制度。
為此,在這一階段,審計師主要做以下三項工作:
(1) 目標分析。在作目標分析時,審計師要評價被審計單位是否了解領會了議會或政府為其業務活動規定的目標,被審計單位業務活動方向是否與目標相一致;業務活動進展中環境變化因素對達到規定目標的影響;工作結果是否達到了規定的目標。
(2) 業務活動分析。業務活動是指資源通過生產轉換而形成成果的過程。這里所說的生產過程即指製造產品過程,也指行政管理過程,國家審計局進行的業務活動分析主要是指行政管理過程。
對業務活動分析時,審計師要評價被審計單位的工作效率和生產率的高低;工作或生產效果是否達到了計劃規定的目標。
(3) 管理制度分析。管理制度的分析重點是要確定被審單位的管理制度能否提供作為管理決策依據的信息和方法,被審單位的組織結構能否適應組織目標的實現。
在作管理制度分析時,審計師要評價被審計單位是否建立並不斷完善發展了應有的經濟或行政管理制度;外部的各種規范對被審計單位履行職責的影響程度;被審計單位的組織結構、人事管理、內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等。
2. 深入調查階段
如果在調查階段發現了需要進一步分析研究的問題,審計師就要進行深入調查。否則,審計即於調查階段結束。深入調查階段的工作一般限於在調查階段就目標分析、業務活動分析和管理制度分析中發現的問題,而且在哪些方面發現問題,就深入調查分析哪些問題,而不必再重復全部事項分析。深入調查階段的工作具有下述幾種共性:①核實調查階段發現的問題。②結合效果、效益對所核實的問題做出解釋。③提出糾正或改進的建議。
近些年來,國家審計局在績效審計方面優先考慮的審計事項包括:
(1) 政府管理控制系統。
(2) 需要改進組織管理、控制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政府活動。
(3) 需要進一步明確作用和任務的經辦機構。
(4) 政府采購部門的工作效率。
(5) 政府部門使用電算系統的效率。
根據上述瑞典國家審計局績效審計的程序和內容可以看出,瑞典國家審計局的績效審計與英、澳、日等國家的績效審計及美國「三E」審計的內容是基本相近的,但它們有自己的側重點,主要強調業務活動的效果性、效率性和組織、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和合理性。從效果性而言,比美國「三E」審計中對效果性的界定要寬,美國「三E」審計中的效果性僅據計劃項目效果,而瑞典績效審計的效果性則涵蓋了生產活動的效果性和行政管理過程的效果性。
在績效審計方法上,瑞典國家審計局與英、美等國的最高政府審計機關一樣,廣泛運用調查的方法,在績效審計程序上,瑞典國家審計局注重後續檢查。為了確定被審計單位是否採取了相應的改進措施,國家審計局還要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後續檢查。審計局一般要求被審計單位在6個月內向其匯報落實審計建議和採取措施的情況。如果對被審計單位的落實情況不滿意,或被審計單位對落實未有動作,審計局還可實施一個專門的落實計劃,或通知政府採取適當行動。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這一做法與英、澳、日等國的最高政府審計機關的做法相同,為充分發揮績效審計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保證。
與財務審計相比,績效審計不是年度定期性檢查,內容不是固定在財務報表所列示的財務信息,不是運用固定、單一的方法。因此,對審查內容與方法以及何時進行審計完全由國家審計局決定。
六、 審計程序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財務審計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 制定審計工作計劃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審計工作計劃包括:
(1) 認真分配全部審計工作,系統地把此項工作分成若幹部分,並應將審計的資產分成幾個部分,並說明當務之急應做的事項。
(2) 為每一部分訂出審計項目,為每一個審計步驟預定時間,並為全部審計項目分配審計人員以及適合的咨詢人員。
(3) 通知被審計機構內部的人員,由審計人員佔用的時間、意料外的事項不列為審計程序的要點。
2. 評價內部控制
審計人員對現行的內部控制系統必須進行檢查,以便評價其可靠性和為確定其他審計程序的范圍及目的提供論據。
對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價可使審計人員判斷某項存在有意或無意的會計錯誤。在具有完善的內部控制系統的機構,審計人員在很大程序上可能依靠這個系統,以便保證會計記錄的准確性和可靠性,並且相應地限於他檢查個別的會計事項。對內部控制系統較差的機構,審計人員必須在很大程序上進行檢查,以便對會計記錄的可靠性作出正確的判斷。
3. 評價與證明文件
審計人員的結論必須取決原始工作文書和得到的憑證。還須清楚表明該工作文書已經審計人員考查。憑證應該是充分的、相關的和確鑿的。
完整性表明,憑證必須是全面的,不必認為審計人員所作的結論已經基於這一點或代表一些事實。
相關性表明,審計人員必須把作為其結論基礎的憑證合乎邏輯地列入結論中。
確鑿性意味著,就審計人員所作結論的重要性而論,倘若憑證失去查詢的有效期,則該憑證應受批判性檢查。
4. 形成審計報告,報告審計結果
審計人員在取得充分、相關和確鑿證據的基礎上,形成審計結論,編寫審計報告。審計報告屬於公共文件,它一般送給:
(1) 議會。
(2) 行政部門的主管部門。
(3) 行政部門的經辦機構通常是被審計單位。
(4) 新聞媒介(報刊、雜志、電台、電視台)。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財務審計程序與英、美、澳、日等國的最高政府審計機構的審計程序相比,雖然在階段劃分上存在不同,但就其基本內容而言,還是大體相同的。這些國家在審計程序上的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都十分重視審計計劃,這對審計工作計劃實施是不可殘缺的。與作為司法模式的法國的司法性審計的審計程序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表現在:法國的審計法院有裁決程序,而瑞典國家審計局則無此程序。
就審計報告的報告對象而論,瑞典有其獨特之處。美、英等「立法模式」的國家和法國西班牙等「司法模式」的國家其審計報告的報送對象是議會或國會,作為法、日等獨立模式的國家審計報告一般向議會和政府同時報送。而瑞典國家審計局除需報送議會、行政部門的主管部門之外,還同時報送被審單位,這可以說是瑞典國家審計局報送程序上的一大物色。這一做法利於被審單位及時了解國家審計部門對其的評價,以及所發現的問題,及就此提出的改進建議,利於被審單位及時予以改進。
七、 審計報告
瑞典是通過多種途徑促使審計報告充分發揮作用的國家之一,它象美、德、日等國一樣。注重發揮立法部門的監督和新聞媒介的社會輿論監督的作用。議會把國家審計局提交的審計報告有選擇地在報刊或政府公報上公布,並根據議員和公眾的反映,對被審單位的負責人或當事人進行處理。瑞典在發揮立法部門監督和輿論監督的同時,積極發揮行政監督的作用,向被審單位的主管部門報送審計報告,以加強其對被審單位的監督。另外,在績效審計中國家審計局利用了後續檢查程序來保證審計建議的落實,由此可見,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審計報告雖不及法國審計法院的審計報告那樣具有司法效力,但仍具有相當的強制性。
八、 與民間審計、內部審計的關系
瑞典民間審計由皇家貿易委員會確認資格的特許會計師進行,也可由較低等級的注冊審計師進行,它與瑞典國家審計局之間不存在聯系,各自獨立地開展工作。
瑞典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在政府內部設有內部審計機構,大型公司亦開展內部審計活動。政府內部審計機構不歸國家審計機構,與國家審計局之間也沒有組織上的關系,但業務上可以協調工作。
九、 總結與評析
瑞典是北歐經濟強國,政治上實行君主立憲制,採取「三權」分立的組織形式。由於其政治、經濟、國家及歷史傳統等諸方因素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政府審計制度模式———「行政模式」、這一模式的典型的特點是最高政府審計機構隸屬於政府,受其領導,並對其負責,與「立法模式」、「獨立模式」和「司法模式」下的政府審計機構相比,地位偏低,其活動明顯帶有政府影響的烙印。但由於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審計對象是政府各部門的經辦機構和公共機構等,故其獨立性並不會受到太大幹擾。瑞典所代表的「行政模式」的政府審計制度與「立法模式」、「司法模式」、「獨立模式」。共同構成世界政府審計制度的四大模式。前蘇聯和我國均屬於這種模式。
瑞典政府審計制度與其他國家審計制度另一個迥異之處,是它在國會設有國會審計師,負責國會和內閣各部的審計,這一設置與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地位較低有關,並在一定程序上彌補了這一欠缺,毋庸置疑,在政府審計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瑞典國家審計局。
瑞典國家審計局在機構設置上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重視集體領導的作用,它的最高領導機構是領導委員會:二是按業務類型放置業務部門,此法易於按業務類別開展審計工作,但不利於對某個單位系統開展審計和對審計人員的全面培養。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工作職責非常廣泛,既包括審計工作,也包括會計管理和預算管理工作,如此廣泛的職責,在世界各國的政府審計機構中是極為罕見的。過寬的審計職責容易分散精力和出現工作間的相互干擾。就審計范圍而言,無論是從審計對象來說,還是從審計內容來看,與美國、加、澳、日等國一樣,都是屬於范圍廣泛的國家。
績效審計是瑞典國家審計局積極倡導的一種審計類型,就其內容而言與前述大部分國家的績效審計及美國的「三E」審計基本相同,但它更強調效果性、效率性審計,以及組織、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審計。從審計程序上,注重後續檢查,這對於充分發揮績效審計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保證。
瑞典國家審計局的審計程序雖與英、美、澳、加、德、日等國的審計程序基本相似,但仍有差別,主要表現在報送對象上,它除了要向議會、政府主管部門報送審計報告之外,而要向被審單位報送,這在其他國家中是極為少見的。
瑞典是通過立法部門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和行政監督及後續審計等方式共同促使審計報告充分發揮其作用。上述方式作用的結果,使得審計報告具有相當程度的強制性。
瑞典國家審計局與民間審計組織是相互獨立的,對政府部門內部審計機構不存在領導關系,但要接受其監督。
Ⅱ 瑞典這個國家主要的收入是什麼
瑞典只有900萬的人口,六分之一的國土在北極圈以北,以諾貝爾獎,金發美女、ABBA樂隊和「從搖籃到墳墓」的堪稱世界上最慷慨的社會福利制度聞名,在瑞典,公司幾乎從不裁員,悠長的假期,彈性的工作時間,很多人推崇「The Art of do nothing」(什麼都不做的藝術),而這個國家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在2005年排名第三,它的製造業生產力的效率為世界第一。它也是IDC調查中的全球最佳信息化社會,科技創新指數排第一。在二戰之後的幾十年中,瑞典模式讓無數信奉自由市場的經濟學家撓頭。高稅率、高福利和經濟增長近乎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盡管期間也有過兩三次短暫的經濟衰退,但每當人們開始預言「瑞典模式破產」時,它又奇跡般地再次調頭向上。不僅是瑞典,效仿它的另外四個北歐國家也都名列在全球競爭力的前十位之列。
瑞典擁有豐富的鐵礦、森林和水力資源。瑞典已探明的鐵礦儲量為36.5億噸,是歐洲最大的鐵礦砂出口國;森林覆蓋率為54%,蓄材26.4億立方米;每年可利用的水力資源有2014萬千瓦(約1760億千瓦時)。瑞典工業發達,主要有礦業、機械製造業、森林及造紙工業、電力設備、汽車、化工、電信、食品加工等。主要出口商品有各類機械、運輸通信設備、化工及醫葯產品、紙張紙漿、造紙設備、鐵礦石、家用電器、能源設備、石油製品、天然氣和紡織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食品、煙草、飲料、原材料(木材、礦石)、能源(石油、煤、電)、化工產品、機械設備、服裝、傢具等。瑞典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全國生產的糧食、肉類、蛋和奶製品自給有餘,蔬菜、水果主要靠進口。其主要農畜產品包括:穀物、小麥、馬鈴薯、甜菜、肉類、禽類、蛋、奶製品等。瑞典是高度國際化的國家,經濟發達,電子和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瑞典在推動經濟持續發展、重視科技研發、促進社會公平、建設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經驗豐富,並在電信、制葯、金融服務等方面具有國際競爭優勢。
而在瑞典比較著名的跨國企業有:愛立信公司和沃爾沃集團。
Ⅲ 挪威、丹麥、芬蘭、瑞士、瑞典這些國家為什麼經濟發達
1.這幾個國家在二戰中都屬於中立國家,在戰爭中所受的損失比較少。
2.注重科技創回新,專注於某些領域,答如瑞士手錶、軍刀。
3.社會福利比較好,人民的安全感高。
4.位於歐洲,服務業比較發達,多發展旅遊產業,比如挪威的海灣風光、瑞士阿爾卑斯滑雪場等等,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所以相關產業發展也就比較好。
5.國家制度比較完善,移民政策較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精英移民。
Ⅳ 挪威和瑞典,哪個經濟更發達
挪威人均收入更高一些,但感覺瑞典綜合來講更好一些。兩個都是很不錯的國家。
Ⅳ 請介紹一下北歐四國的政局和經濟!
瑞典
兩周前,瑞典全國選舉否決了過去十二年來的政黨,也就是社會民主黨。這是瑞典政局中相當大的變化,因為社會民主黨——是過去74年中,65年的掌權者。
瑞典,有著令人羨慕的社會福利制度。也是世界上征稅最高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有著不錯的經濟成長率,但是,瑞典人還是有所憂慮。這也反映了其他歐洲國家的類似情況。
對外界人士來說,瑞典政局的變化可能令人感到困惑,但是,將是瑞典下一位首相的林費爾德(Fredrik Reinfeldt,音譯),在競選中表達了瑞典人的憂慮。
林費爾德先生,他領導保守中立的的溫和黨(Moderates),如同其他的瑞典人,他擔憂瑞典長期競爭的能力,特別是全球的市場效應。
最令人擔憂的是瑞典的失業率。表面上看,情況還不錯,大約是百分之六。但是由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所做的調查顯示,真正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十六。這是因為政府並沒有把生病的人、正在受訓的人、早期退休的人或是那些因為沒有工作只好在學校念書的學生計算在內。
瑞典大量的社會福利,以高稅額作為交換,這在1930年代是可行的。那時候瑞典人多是教育良好的人群,也有著高道德的工作標准。
林費爾德先生在競選中,提出了瑞典沒有新創設的工作。瑞典自從1950年起,就幾乎是沒有新創設的私人企業工作了。百分之三十的瑞典人是在政府機關工作,小生意因為勞工規則而受到不少的限制。
為了刺激工作成長率,林費爾德計劃對僱主減稅,鼓勵他們僱用長期失業的年輕人,並計劃賣出政府在通訊和航空的股份。為了引誘人們去工作,他計劃減少對一般失業的人們的社會福利,並對窮人減稅。
林費爾德,這位斯德哥爾摩人,有斯德哥爾摩大學M.B.A的學位。他的雙親,都是企業家,在他的成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林費爾德十八歲加入溫和黨青年團。1984-1990年,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就學期間,他擔任反對黨學生會的主席。畢業一年後,他於1991年被選為瑞典國會議員,專門從事改善瑞典經濟的工作。
林費爾德在三年前領導溫和黨後,即展開改革工作,拉近與中間選民的距離,採取措施鼓勵人們工作。因此,該黨新政策得到很多年輕人的支持。
所以,為何社會民主黨會失去瑞典政權呢?分析家指出,這個政黨因為對高失業率的忽視而遭到懲罰。
社會民主黨幾乎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ㄧ直主宰著瑞典,社會民主黨在瑞典的挫敗對其他歐洲國家的右派團體而言,將是一大激勵。如法國內政部長尼可拉斯史塔(Nicolas Sarkozy,音譯),他是法國下一屆總統選舉的保守派候選人。
芬蘭
『芬蘭-Overview』
壹,社會制度---該國人口制度
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5)報告中顯示芬蘭截至2002年12月的總人口數為5,206,295,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39人,其民族主要發源於西伯利亞俄羅斯東部大平原之頓河-伏爾加河流域(教育部,2005).除此之外,位於西南沿海的亞蘭群島,則居住一群以瑞典人為主的民族.芬蘭的少數民族除了瑞典人外,還有一些居住在北部的拉普人,以及6千名左右的吉普賽人(陳秋伶,雷素梅,王麗敏,呂鴻賓,張煥糖,嚴立楷,1996).
貳,經濟結構---經濟概況與該國產業發展
一,重要之經濟指標
按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5)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d.)報告指出2002年芬蘭重要經濟指標為:
(一)GDP: 1,323億美元
(二)平均每人所得:25,517美元
(三)經濟成長率:1.6%
(四)工業成長率:2%
(五)失業率:9.1% (2002年12月)
(六)消費者物價指數:+1.6%(以2000年為基期)
(七)外匯准備(12月):94.4億美元
(八)進口:360億5千7百萬美元
(九)出口:479億5千6百萬美元
二,經濟發展與重要經貿措施
依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1)和芬蘭的政經體系(2001)指出芬蘭經濟發展於七十年代以前以傳統產業-林業及農牧業為主,如造紙,紙漿,建材及傢具等,八十年代芬蘭經濟結構改變,主要是建立在知識產業的根基上.近年則逐漸轉移至以金屬,電子,通訊等工業為重心,芬蘭同時也是歐洲銅及鎳之主要生產國.1995年以來,芬蘭經濟保持穩定增長.芬蘭政府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改善就業,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政策.其重要產業分別如下(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1):
(一)森林開發
森林芬蘭約佔全國總面積60%,故伐木,木材加工,傢具向為芬蘭重要產業,出版,印刷,包裝,環保,營建等亦極為發達,亦系該國外匯之主要來源.UPM-Kymmene及Enso公司目前分別為歐洲第一及第三大森林造紙集團.
(二)化學工業
系芬蘭第三大出口產業,出口金額占芬蘭出口總額之10%,近年來石化產品出口略顯衰退,但在葯品及其他方面則出現顯著之成長,在基因工程,生物科技及抗癌葯物等方面亦有不錯之成就.芬蘭國營企業Neste則為該國最大之石化集團.
(三)通訊產業日益壯大
Nokia系芬蘭電信零件及代工製造,設備及相關服務,電信經營及加值網路服務最重要企業.Nokia目前朝第三代行動電話,以及媒體,資訊,通訊的整合,未來個人通訊將由行動電話所主導.因此,Nokia未來仍有相寬廣之成長空間.另外,芬蘭在森林工業用之機械及運輸設備方面,亦相當專業,大型造紙機械設備約佔全球市場三分之一,在伐木設備及曳引車方面亦居領先地位,另在采礦設備方面亦具實力.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芬蘭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機構在衡量一個國家未來中長期經濟持續成長潛力的「成長競爭力」總指標中蟬聯四次世界第一的殊榮.經由WEF首席經濟學家AugustoLopez-Claros及芬蘭經濟研究院(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Finnish Economy簡稱ETLA)研究主任Pekka Yla-Anttila對芬蘭的經濟之所以能站上世界頂峰的分析,認為有幾點重要因素(黃貞貞,2005):1.芬蘭政府強調知識經濟;2.各政黨以創造芬蘭最大利益為最高原則,建立共識積極推動相關政策;3.擁有全球最佳的商業創新經營環境,提高生產效能並帶動領先發展;4.和其它歐洲國家相比,芬蘭的總體經濟環境良好;5.芬蘭政府堅守承諾將政府的預算盈餘,推動照顧年老者的計畫.不僅如此,芬蘭政府的遠見也令人折服,目前國會已設立一個「未來委員會Committee for the Future」,著眼於資訊產業議題,並評估科技發展可能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及未來芬蘭所需要的社會改革.充分顯示芬蘭政府「好還要再更好」,持續追求完美的決心.
參,政府組織---如:國會,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省,直轄市,縣市結構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05)芬蘭系民主共和體制國家,采三權分立,政治制度采總統與內閣雙首長制.而總統由全國人民直接選出,任期為六年一任.國會為單一國會制,議員二百席,四年一任.
現任總統何樂仁(Ms. Tarja Halonen)屬社民黨,於2001年3月1日就任,是芬蘭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任期至2006年.現任國會系2003年3月選出,由中央黨(55席),社會民主黨(53席)及瑞典人民黨(9席)組成聯合政府,現任總理由中央黨凡哈能(Matti Vanhanen)擔任,保守黨則成為第一大在野黨.內閣下設十二部,由十八位部長組成國務會議(Council of State)處理重要行政事務及決策.芬蘭現有五個省,省長由中央政府任免.另有一特別自治區Aland.
芬蘭政局安定,歷來均屬多黨聯合內閣,執政黨與反對黨所提出政見均大同小異.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n.d.)提及目前芬蘭政府要務為:振興經濟,維護芬蘭在歐洲聯盟及國際之安全利益以及重塑北歐社會福利模式.
肆,文化特色
芬蘭擁有獨樹一格的文化,其語言和文化有別於其他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人與東歐的斯拉夫人.雖然芬蘭人長久以來受到外敵的欺凌,但卻仍保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從民族史詩「卡勒瓦拉」(Kalevala,即英雄國度)到作曲家西貝流士(Sibelius,1865-1957)的音樂,皆為芬蘭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陳秋伶,雷素梅,王麗敏,呂鴻賓,張煥糖,嚴立楷,1996).
陳等(1996)還指出由於芬蘭獨特的天然環境及歷史文化,使其在人文,藝術方面頗具特色.此外,芬蘭的設計和建築廣受國際的矚目,其中以建築師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和阿爾扥(Alvar Aalto,1898-1976)為最.而另一個展現芬蘭特殊文化的是「芬蘭浴」,其基本上是一種熱氣浴.作法為在浴室中放置火爐與石塊,用火將石頭烤熱,沐浴者裸身坐在石塊上,等到汗流浹背,再用冷水沖淋全身,然後以樺樹枝拍打全身,刺激皮膚,最後走下滾燙的平台,用肥皂刷洗全身,再以清水洗凈,完成正統的芬蘭浴,這是芬蘭人用來洗鍊精神生命的最佳儀式.
伍,教育制度---包含基本學制與該國特色
一,基本學制
芬蘭教育部長哈泰妮恩女士曾言:「學習好比玩冰上曲棍球,不分男女,所有人都可以玩,不一定只有好手才能玩.」,其是指學生有權接受相同的基礎教育,於平等的起跑點上發展,不應因為家長所擁有的資源不平等而影響了學童的學習性向,並且避免太早限制其學習范圍,宜待學生性向確定後再從中發掘長才(陳思先,2005).因此教育部(2005)及陳思先(2005)說明芬蘭學制並沒有國小,國中,高中之分,學生在16歲之前都在同一所學校接受九年一貫教育,且沒有多元開放的學習選擇,直到學童16歲之後再根據其學習性向,決定接受學術教育或是職業教育.
芬蘭學制主要目的是保證所有國民能接觸教育和接受訓練.而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重要原則,是從基本的學校教育到成人教育,國民能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學習到新東西(維基網路全書,2005).芬蘭認為辦好「教育」是國家強盛的基石.其學校系統有以下幾個階段,茲分述如下(教育部,2005;許智偉,2002;維基網路全書,2005):
(一)學前教育
芬蘭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責任主要落實於家長的家庭教育上,以塑造家長陪伴孩子閱讀極致圖書館尋找資料作研究的文化.因此在芬蘭的學制中,七歲以前的幼童並沒有所謂的義務教育,但是近年來兒童教育家認為:為了補足家庭教育在兒童人格上的發展,主張應讓兒童接受幼稚教育,因此正在推廣國校班的幼兒班,讓五至六歲的兒童開始入校就讀.
(二)國民教育
1970年代開始,芬蘭的教育制度已從雙軌學制改成單軌至的綜合學校(The Comprehensive School),但仍分成兩階段,一為「低階(Lower Stage)」一至六年級;另一為「高階(Upper Stage)」七至九年級.低階教師采級任制,使用大單元教學,每周上課二十一至二十六小時;高階教師采科任制,以合科教學為主,每周上課三十小時.課程內容有低階的宗教知識,芬蘭文或瑞典文,歷史地理自然,音樂…..等至高階還增設第二外國語,理化及選科.
(三)高級中等教育
分成以升學為主的文理科高中(Lukio or Gymnasium)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高中兩種.無論是升學或是就業學校的申請方式,都可採用之前學校成績或是舉辦入學考試決定.而就業導向的學習除了學校教育途徑外,學生也可接受學徒訓練.由學生和僱主簽訂契約接受訓練,完成後可以接受「能力本位測驗」(Competence-based test),以證明所獲取的相關職業技能.而從業人員也可接受這種測驗,以獲取「特殊職業證照」(Speci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及「進修職業證照」(Further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目前在芬蘭境內有200多個職業學校或私人單位提供職業訓練.
(四)高等教育
芬蘭高等教育系統是由兩個平行的部門組成:大學和技職體系的工藝學校.大學強調在研究和教學之間的連接,他們的基本目的是進行科學研究並且提供與它有關的高等教育.大學的學生可以選擇取得學士或者更高的碩士學位,甚至取得開業資格的醫生課程或研讀博士等等.大學也有開設終身學習課程以及教育課程. 反之,技職體系的工藝學校亦是地區高等教育的機構,提供學生學習更進階的技術,可讓生活和工作更為緊密結合,並有專業度更高的教育學位.芬蘭的大學以及工藝學校遍布各地,最終的目的是保證那些未能上大學的學生,不管他們居住何處,也都有相等的學習機會.
再者,芬蘭大學教育實行全民免費教育,大學,工學院除免除學費,住宿費外,芬蘭政府給每個在校大學生的補貼每年為35,000芬蘭馬克,按此數額給大學支付費用.既使是透過免學費交流計劃的學生亦享有同等待遇.另外,芬蘭各大學為推行"教育國際化",目前已開始在各大學開設以英語為教學媒介的各科課程,目的在使提升國際競爭力.
(五)師范教育
從1970年代起,芬蘭各級學校師資的養成與進修,均由大學的教育系所負責.設有七所芬蘭語的教育學院,一所瑞典語的教育學院,負責培育中小學師資,另有五所幼稚教育師范學校,負責培育學前教育師資.教師資格取得除了專攻主修科目外,仍必須修讀教育學分包括心理及輔導諮商.芬蘭大學還鼓勵初任教育者修讀教育學分及參加教材教法研究,輔導諮商理論及技巧等進修課程.而在高級職業學校的教師資格上,除須具備專業文憑外,並應具備相當的工作經驗.
(六)成人教育
芬蘭政府認為訓練成年人是相當重要的,可以讓他們更加精進自己的能力,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因此給予免費的再教育,希望他們可以靠新的能力來養活自己.另外,政府也意識到成年人會有時間上的問題,因此設立「數位學習」(e-learning)的方式,以使得民眾能快速且便利的獲取知識,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數位學習」所佔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維基網路全書,2005).
芬蘭在1889年成立民眾高等學校,其設置的目的在於幫助每一個國民都能使用生活語言,以促進國家之政治,文化的發展.其設置一系列有系統的課程,畢業時有考試及證書制度,雖保留了自由學習的精神,卻已儼然成為正規學校系統以外的令一種學校系統.
丹麥
【政 治】 2004年丹麥政局穩定,自由黨、保守黨聯合執政合作良好。政府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養老、移民及稅收等領域改革,推出地方行政改革方案,並於10月對內閣成員進行調整。主要反對黨社民黨民調支持率止跌,力量有所恢復,但無法對現政府執政地位形成有力挑戰。2005年2月8日,丹麥舉行全國議會選舉。在極右的人民黨支持下,自由黨、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繼續執政。
【行政區劃】 全國分14個郡、275個縣和格陵蘭、法羅群島兩個自治領(其國防、外交、司法和貨幣由丹麥負責)。14個郡分別是:哥本哈根郡(Koebenhavn)、菲特烈堡郡(Frederiksborg)、羅斯基勒郡(Roskilde)、西希蘭郡(Vestsjaelland)、斯多斯特姆郡(Storstroem)、博恩霍爾姆郡(Bornholm)、菲茵郡(Fyn)、南日德蘭郡(Soenderjylland)、里伯郡(Ribe)、維厄勒郡(Vejle)、靈克賓郡(Ringkoebing)、奧胡斯郡(Aarhus)、維堡郡(Viborg)、北日德蘭郡(Nordjylland )。
【經 濟】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農牧漁業及食品加工業發達,在許多工業領域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近年來,政府堅持適度緊縮的財政政策,採取積極措施穩定金融市場及匯率。2000年9月28日丹全民公決否決加入歐元區後,仍堅持以「匯率掛鉤」和「利率緊隨」為主要特徵的「准歐元政策」。2002年在全球經濟緩慢復甦的形勢下,丹經濟逐漸擺脫「9·11」事件帶來的不利影響,呈現出穩中有升的發展趨勢。政府的主要經濟政策是,放寬對國家電力等能源市場的調控,對部分國家公司採取私有化措施,實行停止稅收增長政策,推行積極的勞務市場政策,努力促進就業,並給予民眾在福利領域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以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匱乏問題。1.自然資源
已發現有開采價值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量為50多億當量噸,其中天然氣2萬多立方米。其他礦產資源蘊藏量為:煤2-5億噸,鐵0.3億噸,鈦0.18億噸。水力資源豐富,可開發的水電資源約3100萬千瓦,已開發90%。北部沿海是世界著名漁場。
2.經濟簡史
19世紀以前挪威經濟比較落後,但航運業發達。二次大戰以後,已經進入工業發達國家行列。60年代以來挪威經濟增長較快,始終高於西方工業國的平均增長率。例如,1960—1969年挪威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增長率為5.04%,工業國平均為4.9%:1970—l975)年挪威為4.8%,工業國平均為3.3%; 1980一1987年挪威為3.2%,工業國平均為2.7%; 1988一1992年挪威為1.5%,工業國平均為1.1%,目前挪威已經成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
3.經濟概況
挪威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挪威是擁有現代化工業的發達國家。經濟部門以海上石油、航運、水電、電氣冶金、化工、造船和木材加工業較為發達。70年代挪經濟發展速度較快。進入80年代後,在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沖擊下,經濟遇到困難。90年代初挪取消了石油生產限額,石油收入急增,外貿順差大幅度增加。後受西方經濟衰退影響和歐洲貨幣危機沖擊,挪威克朗於1992年實行自由浮動。1993年挪金融形勢開始好轉,外貿及對外收支繼續呈順差。近年來,由於石油連年增產,出口獲巨額收益,挪經濟復甦加快,失業率下降,通膨率維持在較低水平。1996年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國家財政收支均有巨額盈餘,成為戰後西方少有的無外債國家。挪經濟易受西方經濟形勢波動影響,同時存在過分依賴石油生產和福利開支大等結構性問題。挪威是混合型經濟,國有或國家控制的企業在關鍵性的石油和可燃氣工業、電信及商業金融業中占據主導地位,然而私有企業在航運業、非銀行服務業以及中小型製造業中保持著明顯的優勢。隨著出口量的日益增加,挪威的國際收支的前景是樂觀的。
累死我了,賞我點兒分吧
挪威
Ⅵ 瑞典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和壞處分別是什麼呀 急
瑞典經濟全球化的好處:其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它會促使瑞典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品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瑞典生產力的發展,為瑞典經濟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瑞典經濟全球化的害處:
(1)瑞典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資本主義者為主導的。
(2)瑞典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個人經濟發展
Ⅶ 瑞典的經濟發達嗎
瑞典是發達經濟國家。
Ⅷ 瑞典經濟怎麼樣
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采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醫葯保健、信息、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度作為瑞典主要出口部門的鋼鐵,木材加工業已逐漸被機械製造,電子精密儀器和汽車等工業部門所代替。造船、紡織等工業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進行補貼,改組或收歸國有。 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瑞典的機械產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藝水平高的特點。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鋼鐵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部門之一。 化學工業是瑞典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在化學工業內部,尤以石油化學,石油精煉最為突出,塑料、化纖、葯品和化肥也有較大發展。汽車工業戰後發展迅速,除生產小汽車外,還生產各種卡車。小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能源工業在瑞典經濟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業發達,能源密集企業居多,加上冬季漫長和交通線很長,是一個能源高消費國家,僅電力消耗每人年均達1.3萬度左右。瑞典的農業和服務業也較為發達。瑞典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主張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
瑞典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運輸設備、機械和儀器、電子產品、木漿紙張、醫葯化工和鋼鐵及金屬製品。瑞典進口貨物的60%以上為製造業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電子產品、機械和儀器、汽車和運輸設備、食品、紡織品和鞋類等。
瑞典人口稀少,不足九百萬,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市場,這一特點決定了對外貿易對瑞典尤其重要,主要天然資源有森林、水力發電、鐵礦等。
私有企業占工業生產九成,其中50%是輸出或輸入的工程項目。農業只佔2%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國亦只有2%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因政府著力緊縮開支,2001年有大額盈餘;但2002年的盈餘因全球經濟衰退而大幅下降一半。
通信、機械製造、建築工程及運輸業是瑞典重要的基礎產業。
瑞典有很多國際知名的品牌,沃爾沃汽車、薩博汽車和愛立信通信、伊萊克斯電器、ABB、哈蘇相機、宜家傢具和H&M服裝等等。按人口比例計算,瑞典是世界上擁有跨國公司最多的國家。
愛立信公司1876年成立於斯德哥爾摩的愛立信公司(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是瑞典最大的一家從事電子、通信等業務的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電信生產企業,其固定和移動通信網、行動電話及信息通信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在國際電信業中居領先地位。愛立信的業務體系包括:通信網路系統,專業電信服務,技術授權,企業系統和移動終端業務(擁有索尼愛立信移動通信公司50%的股份)。截至1999年7月,擁有職工約10萬多,分布在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愛立信公司同中國在電子和通訊領域進行了長期的友好合作。它在中國的業務集中在3個領域:公共網路的程式控制交換機、行動電話系統和辦公交換系統。1985年,愛立信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辦事處。1994年4月,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成立,它完全歸屬瑞典愛立信公司,是愛立信的中國協調人,總部在北京。截至2000年底,愛立信公司在華已擁有4000多名員工,24家辦事處和10家合資企業。
沃爾沃集團(AB volvo,又譯「富豪集團」)創建於1927年的是世界最大的卡車、客車及建築設備的生產商之一,在海洋及工業能源系統方面和飛機發動機元件領域佔有領先地位。該集團是北歐最大的企業,也是世界60家大公司之一。其業務包括沃爾沃卡車、邁克卡車、雷諾卡車、沃爾沃客車、沃爾沃建築設備、沃爾沃發動機、沃爾沃航天航空和沃爾沃金融服務。此外,還有多個商業機構在工程、研發、IT、零部件和物流等領域提供全集團范圍內的支持。集團總部設在哥德堡,在全球25個國家擁有生產基地,產品銷往130多個市場。約有員工共7.6萬人。沃爾沃集團2003年的凈銷售額達191.51億歐元。集團的下屬公司有:沃爾沃轎車公司 (volvo cars)、沃爾沃卡車公司 (volvo truck corp.)、沃爾沃大客車公司 (volvo bus croup)、沃爾沃施工設備公司、沃爾沃發動機製造公司 (volvo penta)、沃爾沃飛機(航天)發動機製造公司等。
ABB公司ABB是電力和自動化技術領域的全球領導廠商,致力於為工業和電力行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以幫助客戶提高業績,同時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ABB集團的業務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擁有107,000名員工。
宜家家居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家居供應商,截至2006年12月為止宜家在全世界的34個國家和地區中擁有250家大型門市(其中221家為宜家集團獨自擁有)。每年印刷量高達一億本的IKEA商品目錄中,收錄有大約12000件的商品,號稱是除了《聖經》之外最被廣為散布的書籍。
伊萊克斯電器1919年創建於瑞典,總部設在斯德哥爾摩。目前在60多個國家生產並在160個國家銷售各種電器產品。
薩博汽車薩博(Saab AB)是位於瑞典的一家航空及武器製造商,已被通用汽車公司收購。
哈蘇相機是位於瑞典哥德堡的一家高質量膠卷照相機生產商,做為一家商業公司建立於1841年。
Ⅸ 瑞典市場經濟模式
公平市場經濟-瑞典模式,其特點如下:(我贊同專家觀點)
(一)獨特的混合經濟。社民黨從功能社會主義的理論出發,注重對私人資本功能的限制和改造,而不是將其實行國有化,因此瑞典商業之85%,製造業之94%在社民黨執政40多年後仍屬私人所有。同時政府建立了龐大的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機構,並通過公共部門對65%左右的國民收入總值進行社會再分配。這種生產領域內的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與分配領域內的高度計劃調節相結合,形成了瑞典模式的最大特點。
(二)高就業與高效益相結合。由於社民黨在重視發展生產的同時,創造並堅定執行積極的勞動就業政策使得瑞典成人就業率60年代即躍居西方國家首位,1982年又上升到81.2%,遠遠超過了OECD平均水平(69.3%),而其失業率長期保持在2%上下。但瑞典並沒有因此而犧牲企業效益,而是利用稅收、工資和勞動就業政策等積極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結構變革,從而使瑞典這個小國出現了十多家大型跨國公司,其中有六家之主要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曾經長期佔有較大份額。
(三)全面的社會保障。社民黨把建立全面的社會福利作為實現社會主義的「中間站」,並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將其推廣到人生的全過程和全國人民。企業每年按法律為職工交納社會保險費後即不必再為其生老病死操心。而職工無論干什麼工作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可享受到大體相同的社會保障,因而對經濟結構變革和社會變革持歡迎態度。
(四)社會差距較小。長期以來瑞典在個人所得稅中實行超額累進制(最高時邊際稅率曾達85%),在收入政策上照顧低收入者,加上福利制度中一些扶貧措施,從而有效地抑制了社會兩極分化。1977年瑞典全國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最低的10%的人的收入差距經稅收和福利相平衡後由10比1降到大約4比1。這一政策使國民收入分配產生了有利於勞方的變化,勞動所得(工資加僱主為其支付的相當工資總額約40%的社會保險金)與資方所得(利潤加折舊費)相比已由戰後初期的1比1,上升為六十年代的2比1和七十年代的3比1,有些年頭甚至達到4比1。這種發展使財產佔有的差距也在縮小。1930年至1970年間占家庭總數1%的最富有者的財產占家庭總財產的比例由47%降到23%。社會結構因此開始由傳統的金字塔型向棗核型演變。
表1: 以1920年價格計算,1920年、1945年和1970年瑞典年收入總額處於同一收入段上的民眾占納稅人總數的比例[4](P85)
單位:克朗 1920年 1945年 1970年
1000-300064% 45% 16%
3000-6000 28.7%41.6% 25.4%
6000-10000 4.4% 9.2% 23.3%
10000-150001.4% 2.3% 24.7%
>15000 1.5% 1.8% 10.3%
(五)勞動人民組織程度高。由於勞動人民生活不斷有所改善,瑞典總工會會員50多年來持續增長。約90%的藍領工人(220萬人)和80%(130萬)的職員分別組織在統一的工會組織中,瑞典勞動人民因此成為發達國家中最有組織的一支隊伍。社民黨100萬黨員中75%是集體入黨的工會會員。瑞典工人運動「這棵大樹上的兩個主幹」的血肉相連的關系,使得它們相互依存,共同團結職員中央組織(白領工會),與私人資本及其代表既斗爭又妥協,推動了社會變遷大體上朝著有利於勞動人民方向發展。
社民黨長期執政並堅持進行社會變革的結果使瑞典在西方國家中成為社會差距最小、社會再分配程度最高,而工資和獎金收益之類的市場收入占職工可支配收入比例最低的國家。社會主義因素較多是瑞典模式的另一個顯著特點。
表2:西方九國民眾實際收入差距(基爾系數)、社會再分配程度和職工來自市場的收入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5](P138)
基尼系數 再度分配 市場效益
澳大利亞 0.286 32.7% 83%
加拿大 0.290 24.7% 80%
荷蘭 0.266 43.2% 52%
挪威 0.231 37.5% 66%
英國 0.263 32.8% 71%
瑞典 0.194 52.8% 49%
瑞士 0.319 16.1% 73%
德國 0.251 37.8% 51%
美國 0.312 29.6% 77%
Ⅹ 瑞典經濟模式對瑞典本身的影響
瑞典政黨和議會在維系原有君主立憲制的情況下引入比較多的社會版主義元素,實行比較強的國家權干預政策,把一些對國家發展和安全戰略起關鍵作用的經濟領域(比如土地)實行逐步的國有制或公有制,做到糧食自給有餘,成為西歐發達國家中僅次於法國的第二大糧食凈出口國,發展起強大的公立教育、公共醫療制度、國民就業保障等福利制度,促進該國科技和工業的發展,加上本土長達200多年的和平狀態,瑞典逐漸成為歐洲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其軍事工業尤其在歐洲乃至全世界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