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經濟全球化怎麼影響文化

經濟全球化怎麼影響文化

發布時間:2020-12-21 05:32:49

A.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簡述經濟全球化對 國的影響: 「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 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 正是經濟全球化使發展問題上升為全球問題。 一般來說,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勞務、技術、貨幣、資本在全球大量流動, 使各國經濟緊密聯系,日益互相依賴的經濟現象。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的不斷加深,發展中國家自身所面臨的困難具有了新的意義,像債務、人口、能源、環境這樣的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整個世界資 源合理分配及合理使用的問題。 中國也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 展,處於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體聯系日趨緊密。可以肯定, 經濟全球化對 國的建設和發展必將產生越來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既有積極有 利的一面,也是新的發展機遇。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外資。 2.有利於擴大對外貿易。 3.有利於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 既有消極不利的一面,也是嚴峻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經濟全球化為以發達國家為主的國際資本開拓了尋求更高利潤的地域和空間。 2.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 3. 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 4. 經濟活動從來都不是孤立進行的。 在這一艱難的實踐進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則: 1.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適度保護,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有條件地參加經濟全球化。 3.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4. 高舉和平與發展的旗幟,促進經濟區域化。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歷史進程,是不可逃避的。對於發展中的中 國,參加經濟全球化是手段,不是目的。 只是要通過經濟全球化的手段,來 達到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鞏固和發展 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B. 經濟全球化必然會走向政治文化一體化嗎

雖然,一定的經濟決定一定的政治和一定的文化。但是政治與文化都具有相對獨立性。
上述觀點是錯誤的。
一國的政治發展道路、文化發展道路,政治體制和文化形態,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具有多樣性。

C. 全球化對不同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和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不等於政治、文化一體化,因為
經濟全球化與政治、文化一體專化是本質截屬然不同的概念.經濟全球化指跨國經濟活動、跨國經濟組織、跨國經濟規則普遍化的客觀發展趨勢.這個客觀發展趨勢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既是一個發展機會,同時,又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挑戰.只要能正確認識和把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採取正確的對策,發展中國家就能乘勢而上,並能有效地抵制和化解經濟、政治、文化的挑戰.政治、文化一體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單一化、同一化和無差別化.其實質就是西方大國在經濟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條件下,利用其經濟和軍事優勢,採用經濟、政治、文化,甚至軍事手段,阻撓世界各國政治和文化的多樣性選擇和發展,推行全球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觀念的全盤西化.顯然,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

D. 全球化帶給文化,社會,經濟上的好處。。請舉實例~

經濟全球化對文化的積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帶動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經濟資源概念的外延不斷擴大,不僅自然財富是經濟資源,精神財富同樣也是帶動國家經濟發展的資源,而且是越來越重要的資源。中國作為具有五千年光輝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化資源豐富多彩,以致西方國家的娛樂業也開始窺視、爭奪中國的文化資源。1998年夏季,美國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蘭》,就借用中國的傳說故事表現美國的文化理念。在美國各地的百貨公司、玩具店、書店,木蘭紀念品佔有顯著的地位,光是根據這部動畫片所出的書、畫冊、練習本就有10多種。如果從知識產權的角度說,迪斯尼製作的動畫片,產權當然屬於美國。但是,國人誰不知道,《花木蘭》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感人的故事?我們必須接受的事實是,中國文化財富已經成為美國文化增值的手段。倘若人們不重視中國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不進一步深入挖掘和保護中國的文化遺產和資源,任憑他人隨意掠奪,早晚中國的文化資源會被挖空。
經濟全球化對經濟的積極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整體,促進全球生產力的增長;有利於藉助國際合作從而更好地應對當前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有利於發達國家獲得更大的銷售、投資和勞動力市場;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可以藉助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求得發展。
「博帕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座中等城市,人口約50萬。在那有一座屬於美國的聯合炭化物公司的大型化工廠,該廠生產的大量殺蟲劑和其他葯物,毒性很大,在生產、儲備、運輸的各個環節都有很大的危險。在美國,設立這樣的工廠,要受到嚴格的限制。美國資本家為了達到直接在印度銷售殺蟲劑、利用當地廉價勞動力和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在印度設立了這家工廠。
1984年12月3日凌晨1點,這家化工廠的三個地下儲氣庫,由於化學反應失去控制,安全閥門沒有關上,造成大量毒氣的外泄。博帕爾全城的居民受到毒氣傷害的多達20萬人,10萬人被送入醫院治療,5萬人有失明的危險,幾千人受重傷,25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許多天真爛漫的孩子,成千上萬的家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博帕爾慘案震驚了世界!」
利:1獲得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
2參與國際合作,促進本國經濟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當前,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的影響,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第一,在影響的方向上是國際國內雙向互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產生直接的影響,我國經濟政治發展也對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穩定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雙向互動過程,集中表現為「國內經濟政治國際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國內化」。第二,在影響的內容上是經濟、政治和文化交叉滲透、相互轉化和全面擴展的一體化發展態勢。經濟全球化直接地推動各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世界一體化,不僅是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一體化發展,而且是一個國家內部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一體化發展。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國際政治經濟化」和「國際經濟政治化」。但在文化上仍然是文明的沖突與文化的整合並存,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還沒有出現一體化的可能性。第三,在影響的機制上是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既有功能性影響,更有結構性影響,是一個結構功能關系的整體互動或者制度化發展過程。總的表現為以市場調節為基礎、政府控制為核心、文化整合為歸屬,使經濟全球化與我國社會穩定之間的關系逐步達到制度化的發展格局。第四,在影響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並存。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生活穩定的影響,既有破壞安定團結的不利一面,也有促進政治穩定的有利一面。總起來看是有利因素大於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壞性。第五,在影響的趨勢上是政治穩定與政治不穩定交替發展。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存在。我們以新的姿態推進改革、擴大開放,保證持續穩定發展是回應經濟全球化帶來各種不穩定挑戰的必然選擇。這是一種「沖擊—回應」互動關系,其運動軌跡和結果總的說來就是一種「不穩定—穩定—不穩定」、不斷循環發展以至無窮的過程。

經濟全球化對發展 中國 家的影響
積極影響 分析
(1)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的進入,有助於解決發展中國家資金不足和技術落後的 問題 ,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最大特徵之一就是資本流動的國際化。發達國家利用雄厚的資本,對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掠奪和市場擠占的同時,也為發展中國家吸收發達國家的資本輸出創造了條件。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發布的《2003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數據,200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為6510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25%, 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560億美元,增長了32%,亞太地區吸收950億美元,非洲吸收110億美元,中東歐經濟轉型國家吸收290億美元。
(2)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產業水平的提升和產業結構的優化。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產業的轉移是非常明顯的,發達國家首先要將一些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會將一些層次較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給發展中國家,當然也會有一些高新技術的轉移。而且轉移的形式主要是合資、獨資、入股等,並伴隨著對發達國家的許多優惠條件。因此,發達國家將那些傳統產業包括資金和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時,勢必有助於發展中國家改進技術和設備,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3)促進了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貿易比重的逐步提高,以及發達國家逐步擴大向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這一切都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依據自身條件,開展本國的國際貿易,並在世界貿易市場中依據市場機制來調整本國貿易政策,以期獲取更大利益。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國民收入較低,故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在 工業 化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就更加突出。而經濟全球化使發展中國家面臨一個開放的國際大市場,使他們可以在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同時,不斷開拓國際市場,不斷解決產品的銷售問題。
(4)經濟全球化有助於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盡管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起步較晚,但是,由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依據其全球經營戰略,在發展中國家不斷擴大規模,增加資本輸出,帶來更多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水平,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也由於經濟全球化向著一體化發展進程的加快,因而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廣泛地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利用經濟全球化包括西方跨國公司發展所帶來的這些機遇,組織本國企業進行國際化生產,依據市場需求,擴大國際化生產規模,加快資本、商品的國際性流動,組織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參與經濟全球化,提高本國經濟的整體水平。

E.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積極消極的實例,對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中國文化的影響

F. 面對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應怎樣做

對於西方文化學習其思想(要與我國漢文化相結合)學習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在其他方面不受西方文化的影響。2.建立起民族自信心

G.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哪些

「『去中國化』很悲哀」說與誰聽?筆者認為,就是那些肆意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自以為是的所謂現代文化精英們,那些講英語十分流利、說中文已經口吃的「假洋鬼子」們。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與傳承,是經歷史長河洗煉與淘漉後沉澱下來的最純粹的文化精華。特別是那些最核心最燦爛的部分,直接構成了中華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作為炎黃子孫,把老祖宗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好、發揚好,不僅能培養溫潤儒雅的氣質、樂觀豁達的胸襟和高潔的人文情懷,而且,能提升藝術品位,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那些自以為是的現代文化精英們,為什麼會一步一步地把那些膾炙人口的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剔除出學生課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崇洋媚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西方文化的逐步融入,一些人出現了「思想上的沙漠」,極力排斥國內文化,極度推崇國外文化。比如,同樣是學術論文,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都會被判定不如境外期刊發表的。講課水平再差的學者,只要在境外期刊發表過學術論文,就會被捧為學術大師。在這種背景下,學生課本中的古典詩詞,被一些編撰課本的學人驅趕刪除,就很容易理解了。
其實,一個民族或國家真正得到世界高度認同的是其文化。這種認同主要表現在對其民族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普及。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的古典文明的偉大民族,如果今天我們自己都懷疑甚至拋棄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那又怎麼讓他人高度認同我們?我們又拿什麼來與世界進行文化交流?因此,我們斷不能幹自我割斷民族傳統文化的蠢事。
當然,中國傳統文化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種文化一樣,既有精華也含糟粕,我們在弘揚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也必須批判揚棄其中的糟粕。只有這樣,才能造就傳統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單就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而言,只要我們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就會既學到儒家修身經世的深邃理路,又學到道家恬淡無為的放達情懷;既能感悟先秦、兩漢古樸瑰麗的神話和鋪陳宏闊的大賦,又能領略魏晉慷慨沉鬱的古詩和唐宋剛健清婉的詩詞,既能汲取唐宋清雅哲思的散文精華,又能品評到元代雅俗共賞的元曲,使我們在古代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和感人心魄的藝術魅力的熏陶下,更好地把握古典詩文的精神命脈,使之與民族文化、民族情感和民族命運渾然融為一體,傲然物外。

H. 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我來試試回答,我隨便說說而已,也沒辦法長編大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有什麼影響呢版?首先我覺的是對權我國文化的沖擊,從現在新青年崇尚西方節日這一個現象看,雖然08年起,我國已經做了節日的調整,但這也是從中看出,我國的傳統文化在慢慢受到威脅。經濟全球化加快了中國的發展,對中國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這也密切了中國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我國文化能不能從中崛起也是個問題,現在的少年都不喜歡接受傳統教育,都有類似於反叛的心理,這也導致了不少人對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這時有外來文化的填補,這不利於我們對中國文化的繼承,經濟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礎,如果經濟全球化,有可能對任何國家都產生沖擊,畢竟經濟的接觸也必定會產生文化接觸。所以我個人很贊成鄧小平的中國特色。~~~~~隨便亂說,有點答非所問~~畢竟我的知識還是有限

I. 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全球化是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徵。
全球化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講,從物質形態看,全球化是指貨物與資本的越境流動,經歷了跨國化、局部的國際化以及全球化這幾個發展階段。貨物與資本的跨國流動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態。在此過程中,出現了相應的地區性、國際性的經濟管理組織與經濟實體,以及文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精神力量的跨國交流、碰撞、沖突與融合。
總的來看,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含各國各民族各地區在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為科技、經濟、政治、法治、管理、組織、文化、思想觀念、人際交往、國際關系十個方面的全球化。

2.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個具有煽動性的詞。擁護者憧憬它會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批評者斷言它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什麼是全球化?我們真的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以往的全球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

什麼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個進程,指的是物質和精神產品的流動沖破區域和國界的束縛,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全球化還包括人員的跨國界流動。人的流動是物質和精神流動最高程度的綜合。

科技進步是一切社會變遷的原動力,交通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是全球化的依託。交通的進步促進人員和物質產品的全球化,通訊的進步促進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當然,兩類技術的作用經常分不開。互聯網能調動資本,輪船也能傳播精神。

拋開技術進步因素,全球化是資本的全球化,亦是關於資本之「主義」的全球化,即利潤至上觀的全球化——馬克思在150年前就討論了全球化的這個本質。除了戰爭時期,資本在全球范圍里瘋狂地追逐利潤,每天24小時,從不疲倦。所以,到目前為止的全球化體現為市場經濟體系在全世界的擴張。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國際化的共產主義運動,都從資本全球化衍生而來。若世界市場的擴張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響到地球上每個角落的生活,人們當然希望擁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全球化問題的復雜性在於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間和不同的時間里能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四類變數無限多。既然人們無法預知所有的變數,只好依賴意識形態決定自己的立場。

對眾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種基於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識形態。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場規律」,順應歷史潮流。對眾多的反對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種基於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識形態。反全球化就是反對擴大貧富差距,反對霸權。意識形態傾向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然而,筆者在這里不想談論意識形態,只想就事論事。

我們正在經歷空前的全球化?

「日不落」帝國時代的全球化比美利堅時代遜色嗎?如果麥當勞、肯德基能體現全球化,中餐館可是在上上個世紀就在世界各地登陸了,如今其普及程度遠非美國快餐能比。我懷疑,今天的全球化被迅速膨脹的「新聞界」給誇張了。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訊技術的飛速進步引起的,交通技術並沒有飛躍的進步。自19世紀後半期到20世紀初,以輪船、鐵路、汽車和飛機為代表的交通技術出現了質的飛躍,人員和物資的國際交流呈幾何級數增長。那個時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並不嚴格,護照也可有可無。美洲就是在那個時代開始住滿移民,中國人就是從那時開始改穿西式服裝,改用西式筆墨,扛洋槍、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釘,以及下南洋、闖西洋、赴東洋。

即便是資本流動,舊時代恐怕也未必差得遠。100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在外國人開辦的銀行里存錢、取錢、借錢。那時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資本輸出被列寧看成傳統帝國主義的主要特徵之一。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體現為驚人規模的「金融資本」流動。每天全世界有1萬多億美元在世界金融市場上進行賭博投機,每年全球「熱錢」高達400萬億美元。可那又能說明什麼呢?當今的國際貿易量才8萬億美元。國際金融賭博能影響地球每個角落的生活?資本是經濟的三要素之一,其根本意義在於促進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效率。可是,用於國際賭博的「資本」促進多少效率呢?全球化的脊樑是工業和商業資本,不是「賭博資本」。

電力的使用,廣播的興起,電話的出現,新聞出版的普及,乃至後來的電視時代,上述任何一種通訊技術的進步,其意義未必低於互聯網。因此,過去精神產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亞於今天,精神產品的多元化也不亞於今天。否則,民主思想、共產黨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識形態怎樣傳遍19和20世紀的世界?除了巨額的「金融資本」,據說今天的全球化還體現為互聯網的興旺普及。互聯網使得信息傳輸變得快捷和方便。但擁有信息與擁有知識顯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觀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國人的觀念並不比越戰時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國知識界今日的觀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戰國時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學,上個世紀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難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國人現在的觀念當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並不是互聯網的結果。

兩次世界大戰加上冷戰,綿延80年,切斷了世界的全球化進程,使冷戰後開始恢復的國際交流顯得突然和新穎。筆者不是歷史學家,但倘若某個歷史學家告訴我,在上上個世紀和上個世紀早年,人員、物資、資本和精神的國際交流程度高於今天,我不會感到驚奇。

當然,我並沒有說未來的全球化不會超過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帶來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處在一個空前的全球化過程里,以往的經驗都具有啟發性。全球化的歷史經驗可以分成四大類:道義問題;收益問題;趨同與逐異問題;國際主義與民族主義問題。而以下四個全球化特徵正對應著這四個問題。

1.缺少法治道義的全球化。任何國家內部的市場化都是隨著法治環境的逐漸成熟而成熟的。國際的市場化卻不是在法治環境下進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謂國際市場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當立法、司法和執法都歸於一家,只有理想主義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從不公平中獲利的國家才去奢談國際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沒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體現國際公義的治理。

2.無法預知國家損益的全球化。抽象談論在全球化中獲益或受損的條件非常困難。強國、弱國、大國、小國都可能獲益,也都可能吃虧。傳統的中國是被全球化擊敗的,卻也是從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國是從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國,雖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獲益國,卻呈現冷淡全球化的傾向,因為美國開始感受到代價。

3.刺激追求差異的全球化。全球化導致的「趨同」是淺薄的,全球化導致的「逐異」卻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時代最深刻的特徵。全球化的資本毫無人性可言,它帶來激烈的社會變遷,刺激形形色色意識形態的興起,也必然伴隨激烈的社會集團、意識形態乃至民族國家之間的沖突。以往的全球化帶來了繁榮和進步,也帶來了大革命,帶來了國內戰爭,帶來了「世界大戰」。

4.促進民族主義和國家疆界的全球化。毫無疑問,近代以來形形色色的國際主義都產生於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帶來了更強大的民族主義,帶來了護照和海關,帶來了人員交往的阻隔,帶來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國家疆界,帶來了更先進的武器和更強大的國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獲勝的不是國際主義,而是國家主義,特別是民族主義。在今天,我們看到了「歐洲合眾國」主義的興起,歐洲貨幣的使用,歐洲邊界的鞏固,歐洲海關的確立,歐洲防衛的統一。是什麼刺激出這種新「西歐民族主義」?美國、日本、西歐……哪一個還在談論國際主義?當人們已經把保衛疆界安全的戰場延伸到外太空,誰還能說全球化消滅國家疆界呢?曾幾何時,為普世歡樂而設立的奧林匹克和世界盃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場,國家之間的競爭,甚至成了在民族國家內部進行競爭的資本。

結 語

為了「經濟效益」,人們從遼闊分散、自給自足的鄉村走入了城市。他們密密麻麻地住在一起,近在咫尺,相互依賴,但只有依靠斤斤計較、彼此競爭、相互傾軋才能生存。城裡的人們看上去沒什麼不一樣,可每個人都從骨子裡在追求與眾不同。惟有不同才能在生存競爭里脫穎而出。殘酷的市場競爭使越來越多的「村民」逐漸變成缺少道德感、失去了正義觀的人,他們崇拜資本所帶來的一切「文明」,或者根本就是崇拜資本本身。人們很自然便忘記阿富汗貧民的生命與世貿大廈里的生命是平等的。他們會為紐約2000多條「文明的」生命燃起祭奠的蠟燭,但絕想不到為阿富汗那4000多個「野蠻的」殉葬者焚一炷香。人類可以公然聲稱自私自利和弱肉強食是其本性,並能導致「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如此的人類,只好用鋼鐵製造的防盜門來取代分隔家庭的籬笆,用武裝到牙齒的警察來取代調解鄰里糾紛的長老。當貧窮遼闊的地球村變成了繁榮細小的地球城,各自的「國家利益」理所當然地成為國際關系的最高准則,武力也自然成為安全和秩序的前提

當國際化開始傾向於代指這樣一個過程時???,今天的全球化用來區別一系列的趨勢,很多是在二戰後變得尤為突出。它們包括:

全球范圍內的通用標準的數目的增長,例如:版權法

國際貿易以比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更快的速度增長

由跨國公司控制的世界經濟的股份的增長

全球金融體系的發展

更多的國際間的文化影響,例如通過好萊塢電影的出口

文化多樣性的減少

國際旅遊業的發展

通過諸如互聯網和電話等的技術使得共享的信息資源不斷增長

移民的增長,包括非法移民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個樣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得自由貿易可以使得資源分配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得到相當大的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提升自由貿易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在國家間對知識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跨國界承認知識產許可權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認識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

1.對外開放的基本原則
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獨立自主是指國家的主權是獨立的,不允許任何外來的干涉與侵犯。每個國家有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自主地處理本國對內對外的一切事務。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賦予獨立自主原則以新的內容,主要表現在提出了真正的不結盟。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文選》3卷57頁)中國不同任何國家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中國珍視自己的獨立自主,也尊重他國人民的獨立自主和道路選擇。我國堅持獨立自主,也積極爭取國際支援,發展國際合作,把堅持獨立自主的立場與盡量爭取外援,加強平等互利的國際合作原則有機結合和統一起來。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中國作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國之一,始終堅持這些原則。在國際事務中主持公道,不謀私利,為和平解決國際爭端、推動國際合作、維護地區與世界和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看作是處理國際關系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則。
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遵循睦鄰友好原則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創造和維護和平友好,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外交方針之一。
2.對外開放理論的主要觀點
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指出:「對外開放」是我提出來的。「對外開放」這一提法,是對國際分工、國際經濟合作發展開放型經濟理論的高度概括,易於為我國人民所理解,現在已經被世界各國所認同。這一提法,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一定要發展生產力。要發展生產力,關起門來是不行的,必須對外開放。(2)對外開放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對內開放,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的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的開放。(3)對外開放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中包括建立經濟特區,開放14個沿海城市。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4)經濟特區姓「社」不姓「資」,從深圳的情況看,公有制是主體。「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判斷姓「社」姓「資」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5)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要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的企業改造也要採用先進的方法。(6)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敢於冒風險,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7)開放以後,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進來了,中國的一些地方也出現了丑惡現象,要注意很好地抓,決不能任其發展。(8)改革開放要貫穿中國整個發展過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現在生產力不發達要對外開放,將來生產力發達了,要更加開放。對外開放的政策不可改變。
對小平的這些論述,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對外開放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性、迫切性、艱巨性和長期性。

閱讀全文

與經濟全球化怎麼影響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