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簡析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1957~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和國家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必須以經濟建為中心並以堅持,妥善處理好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可照搬別國模式。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失誤(即建國以來「左」傾錯誤的發展)
探索在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經歷復雜的考驗。當時面臨的主要是兩大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問題,一個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速度問題。在前後約達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時間內,我黨在這兩個大問題上連續發生嚴重失誤,主要表現為將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盲目追求經濟建設的高速度。更嚴重的是兩方面的失誤相互影響,使探索過程出現了歧途和曲折,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巨大的損失。
①1957年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產生的主要影響,是從理論上修改了八大關於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科學論斷,認為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斗爭,社會主義道路同資本主義道路的斗爭,始終是我國內部的主要矛盾。這就成為後來黨在階級斗爭問題上連續犯錯誤的理論根源。
②1958年提出的「總路線」,忽視了客觀規律,片面突出和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單純地宣傳「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盲目求快,壓倒了一切,從而改變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③「大躍進」的提出,標志著黨力圖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打開一個嶄新的局面。在「大躍進」運動中,毛澤東和黨的一些領導人,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於是在一個多月內全國大部分地區就實現了人民公社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又一次嚴重失誤。
④1959年「反右傾」斗爭,中斷了糾正「左」傾錯誤的進程,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
⑤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雖然毛澤東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但對社會主義階段階級斗爭擴大化的錯誤認識不足,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這時已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它沒有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性質,只是一場破壞社會主義發展的內亂。
8.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失誤的原因及從中應吸取的經驗教訓。
1956年至]966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對蘇聯經驗的迷信;八大正確方針的指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開展整風運動,積極聽取黨內外人士的批評和建議;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調整國民經濟。黨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傾錯誤,是「文革」期間經濟建設取得一定成績的主要原因。
失誤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歷史傳統的影響。中國是封建專制存在時間很長的國家,皇權思想、封建家長制思想很容易侵蝕我們黨的機體,民主法制觀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現對權威的盲目服從。②急於改變我國落後狀況的主觀願望與經濟發展的實際嚴重脫節。黨在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後,迫切需要領導人民盡快擺脫貧窮落後狀況,廣大人民群眾信任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強的參與意識。在這種氛圍中,大多數人易犯急躁冒進的錯誤,誇大主觀意識的作用而忽略客觀經濟規律的制約作用。③毛澤東在「左」傾錯誤發展過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擁有崇高的威望和絕對權力,他的言行直接影響到黨和政府的政策的執行。1957年以後,處於晚年的毛澤東在關於階級斗爭、經濟建設方面的很多錯誤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於毛澤東成了「左」傾錯誤的主要代表,「左」傾錯誤的發展更無法遏制。④反右派斗爭擴大化和「反右傾」斗爭使黨和國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嚴重削弱和破壞。
經驗教訓:在經濟建設上:①要實事求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不應片面追求高速度。②尊重客觀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能只憑主觀願望和意志辦事。在階級斗爭上: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解決先進社會制度同落後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②對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後的階級斗爭要作出科學、合符實際的分析,不能擴大化;③必須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和神化領袖的作法;④必須進一步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9.在20世紀50~70年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值得總結?
經驗:
黨勇於探索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犯了錯誤,就嚴肅對待,勇於正視,努力糾正,體現黨對國家、人民的忠誠態度和負責的精神。並且在50~70年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豐碩的成績。
教訓:
①必須對社會主義的矛盾和基本國情有一個科學的認識,這是堅持和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基礎。
②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誇大主觀能動性
④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確處理領袖、政黨和群眾關系,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防止個人崇拜,保證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
⑥ 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
★經驗教訓——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經濟建設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國民經濟建設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的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難題;「文化大革命」長時期的社會動亂,造成中國國民經濟緩慢發展,拉大了中國同發達國家這間的差距,使中國失去了一次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
10.1956—1976年,我國在關於社會主要矛盾和經濟建設方針的認識和實踐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誤?從中可總結出哪些經驗教訓?
答:(1)成功之處:
①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於
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與現實落後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
②經濟上,提出把中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主要任務,並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堅持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2)失誤之處:在經濟上,片面追求建設的高速度。提出社會主義總路線,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3)經驗教訓:
①搞經濟建設必須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國情,不能照搬別國模式。
②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③經濟建設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不可超越生產力水平,片面追求高速度,同時經濟比例也要協調發展。
④必須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發揚黨內民主,堅持群眾路線。
⑤調整生產關系的同時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⑵ 新中國60年來都有哪些讓世界為之震撼的成就
1,-1957年為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這一階段中1949-1952年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3-1956年底為三大改造時期(社會主義制度確立)。2,1958-1962年為十年探索時期(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前半段,中共從「八大」的正確決策到1957年反「右」傾斗爭擴大化和1958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出台,經濟領域內「左」傾錯誤不斷(如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給國民經濟帶來嚴重損失,隨後中國出現了1959-1961年的三年困難時期。但中共從1960年-1962年採取系列措施糾「左」(如農業工作中的《農業六十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出台,「七千人大會」的召開等),到1962年國民經濟恢復生氣。3,1963-1965年為國民經濟在曲折中前進時期,我國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均有發展。1964年原子彈研製成功。1966年氫彈研製成功。4,1966-1976年是文革十年。這一時期階級斗爭嚴重,黨內的左傾錯誤泛濫,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社會動盪,但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下,國民經濟也有所發展。5,1976-2000年這一階段中1976-1978年為國民經濟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這一時期,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過中國,計劃經濟體制變為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社會主義蓬勃發展。
軍事戰爭上:七次戰役基本全勝。對越、對蘇、對印、對美等。
軍事科技上:核彈爆炸成功、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等。
其餘科技上:很多華裔獲得諾貝爾獎,中國科學家在某些高科技領域的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但基礎科技水平還是落後於歐美發達國家。
政治地位上:聯合國五大常委之一,隨著國力的壯大,中國在國際上地位也越來越高。
經濟上: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漸漸地使全國人民都富裕起來(還沒有最終完成)。
社會文化上:雖然教育體制不對,但比建國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種文藝水平越辦越高,漸漸地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會也在中國舉辦。
影視文化上:這個我就不用多說了吧,國內影視製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兒有這么多豐富的電視節目可看呢?藝術水平也在提高。民間藝術也在保護。
體育上:中國的成就太輝煌了,已經連續幾屆人類奧運會名列前三甲了,中國的優勢項目稱霸全人類。最近的劉翔、姚明還有冰上項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響力。逐漸舉辦世界級別各大體育賽事:奧運會、F1、亞洲會等等非常多。
疆土上:收復香港、澳門。
民族自信心上:隨著國力的壯大,人民也越來越富裕,越來越自信,越來越講究。但最近極端排外的民族主義有抬頭現象,不理智的憤青也對社會產生一定民族情緒的影響。這都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不利。我們現在還不能有濃重的民族主義。時機未到。
政治體制上:總的來說也在進步。
總的說來,就這些方面,但政治體制上還是很不完善,腐敗現象嚴重。執政黨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國力的的增強,我們中國未來會更好。
很詳細了O(∩_∩)O謝謝
⑶ 如何看待新中國六十年來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經濟總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名列前茅;對外貿易長足發展;外匯儲備迅速增加。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國際地位大幅提高,國際影響顯著增強。 一、經濟增長率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三。新中國成立60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期。1949年以前,我國戰亂不止,貧窮落後。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經濟恢復和建設,國民經濟獲得長足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1979-2008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8%,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發展水平快6.8個百分點。
195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300億美元。1960年,達到614億美元。之後,每年的GDP總量呈穩步小幅上升態勢。1972年突破1000億美元,之後用了10年的時間達到2021億美元(1982年)。從此以後,我國GDP總量逐年穩步大幅增加,2008年達到38600億美元。從1960年到2008年,我國GDP佔世界的比重大幅上升。1960年,我國GDP佔世界的比重為4.6%,1987年曾一度跌至1.6%,此後逐年上升,從2000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6.4%。
1978年,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國GDP超過義大利,居世界第6位,是美國的12.3%,日本的25.7%,德國的63.1%,英國的83.1%,法國的90.2%。2005年,我國GDP超過英國和法國,居世界第4位,是美國的18.1%,比2000年提高5.8個百分點;是日本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國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個百分點。2008年,我國GDP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3位,但已是位於世界第2位的日本的78.6%,比2005年提高29.3個百分點。6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與主要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
二、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增長了38.6倍。建國6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1962年,我國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也只達到190美元。但改革開放後,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邁上新的台階,達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長了38.6倍。人均GNI水平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1978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8年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比1978年提高了22.2個百分點。在世界銀行209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8年的130位。
⑷ 新中國60年經濟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舊中國滿目瘡痍的廢墟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已經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GDP年均增長8.1%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價格因素,我國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增加77倍,位次躍升至世界第3位。
城鄉居民儲蓄增加2.5萬倍人民生活由貧困邁上總體小康
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2008年底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余額達21.8萬億元,比1952年底增加2.5萬倍。
1978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仍還約有2.5億人,約佔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到2007年末,減少為1479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6%。聯合國和世界銀行認為,近25年來全人類扶貧事業成就中,三分之二應歸功於中國。
財政收入增長985倍有效提高了政府宏觀調控能力
1950年國家財政收入只有62億元,到1978年上升到1132億元,到1999年達到11444億元。進入新世紀,財政收入連續跨越新台階,2008年達到61317億元,比1950年增長985倍。
糧食產量增長3.7倍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而且支撐工業化進程
2008年我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3.7倍,達到52871萬噸;豬牛羊肉類產量達到5337萬噸,而1952年只有339萬噸。
粗鋼年產從16萬噸到5億噸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
2008年與1949年相比,我國粗鋼產量由16萬噸增長到50092萬噸,紗產量由32.7萬噸增加到2149萬噸。我國由一個只能製造初級工業產品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根據聯合國資料,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份額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對外貿易增長2266倍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方位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走上了對外開放之路,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三對外貿易大國。
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45.7%走向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很低,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0.6%,城鄉之間處於嚴格的分割狀態。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入加速發展時期,2008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45.7%,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文盲率降至6.67%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教育關繫到國家的未來。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人口80%以上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左右。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23.3%,高中毛入學率74%,初中毛入學率98.5%,小學凈入學率達99.5%,文盲率降至6.67%;當年高中階段在校生人數4546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057萬人。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
2008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4570億元,佔GDP1.52%,比1991年提高0.87個百分點。科技成果大量涌現。
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35歲提高到73歲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
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村地區缺醫少葯,人民健康水平低下。經過60年建設,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體系初步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2008年年末全國每千人口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8張,處於發展中國家中等偏上水平,而1949年為0.15張。居民平均預期壽命由1949年的35歲提高到2005年的73歲,在世界同等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中居於領先地位。
⑸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最大的國外經驗就是我們不能照搬西方的經濟模式,不能過於相信西方經濟學的
課本。西方的經濟現實已經告訴我們他們自己都搞錯了,提示我們要思考如何學習西方。
⑹ 簡析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
堅持經濟的客觀規律辦事,不因個人的主觀意願來隨意決定經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同時不斷摸索和鑒戒西方的好的經驗!
⑺ 新中國已經走過了60年的發展發展歷程在這60年的風雨兼程中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經歷過坎坷和試著更有過乘
可以從以下方面做答,一句理論,一句聯系材料,1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回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答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發展具有普遍性,要求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3發展的趨勢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們既要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准備走曲折的路 4發展的狀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又要抓住時機促成質的飛躍 5發展的原因是內因與外因.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又不能忽視外因。望採納,謝謝!
⑻ 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的目錄
林崗
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國有制結合的內在依據及其他
諾斯與馬克思:關於制度變遷道路理論的闡釋
關於理順國有制經濟內部的產權關系
林凌
關於擴大企業自主權的幾個問題
中心城市改革及其在新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
林毅夫
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
一個制度變遷的經濟學理論:誘致性和強制性變遷
林兆木
關於宏觀經濟政策的建言
經濟周期的成因及其啟示
論新型工業化道路問題
劉鶴
沒有畫上句號的增長奇跡
前十年產業結構的變化和矛盾
為高速增長潛力轉為現實創造條件
劉詩白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與企業產權
論產權構建
論產權自主轉讓
劉世錦
結構轉換缺口: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選擇
中國國有企業的性質與改革邏輯
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中具有一定普通性的重要經驗
劉樹成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周期性初探
論中國的菲利普斯曲線
我國五次宏觀調控比較分析
劉偉
經濟學為什麼研究價值理論
所有權的經濟性質、形式及權能結構
劉遵義
非競爭型投入佔用產出模型及其應用
呂政
結構調整的任務
對中國與俄羅斯經濟體制改革差異的分析
國防工業的發展及其現代化
駱耕漠
論按勞分配原則的兩重性
補論按勞分配原則的兩重性
關於如何正確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生產、交換、分配關系的論述
馬洪
關於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商品經濟的再探索
關於改善我國經濟結構的意見
向市場經濟轉變是一場深刻的經濟社會大變革
⑼ 影響新中國60年經濟建設的100位經濟學家的介紹
林崗、林凌、林毅夫、林兆木、劉鶴、劉詩白、劉世錦、劉樹成、劉偉內……他們都是影響新中容國六十年來經濟建設的我國重量級經濟學家。本書收錄了他們在我國經濟學研究中的經典之作。其中的很多作品,雖然時光已經流逝,但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和深刻的思想啟迪。它們是我國經濟學文獻庫中的寶貴財富,對我們今後進一步開展相關領域的專題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文獻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