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情況請幫忙
英國全稱大不列抄顛及北愛爾蘭聯襲合王國,是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組成的聯合王國,一統於一個中央政府和國家元首。英國位於歐洲西北面,本土位於大不列顛群島,被北海、英吉利海峽、凱爾特海、愛爾蘭海和大西洋包圍。英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為一個具有多元文化和開放思想的社會。它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20世紀下半葉大英帝國的崩潰。英國仍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舉足輕重的強國。英國也是公認的資本主義第二強國。首都倫敦是歐洲最大和最具國際特色的城市。
http://ke..com/view/3565.htm
㈡ 新加坡被英國殖民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
最初新加坡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開始為大英帝國產生利版潤。1824年,新加坡的殖權民地地位進一步得到確立,2個新的條約正式簽署,並於1826年成為海峽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由位於倫敦的殖民地辦公室直接管轄。20世紀初的新加坡從沼澤遍布的荒地,躍升成為第7大港口,她也成為英帝國極為重要的據點之一。
㈢ 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分析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原因英文版
主要是因為英國在工業革命後,經濟最發達。再加上伊麗莎白的擴張政策,大力支持海外侵略。
㈣ 英國崛起的原因 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分析
大約3個時期吧
第一個時期,從伊麗莎白女皇登基執政到光榮革命結束。英國開始從事海上殖民活動,並且打敗先後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和荷蘭的海軍,從此英國的海上力量崛起,成為歐洲之首。以英國當時的海軍實力,能與其相提並論的只有中國明朝的海軍了——軍事
資本主義發展,而君主專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所謂「殉難者」的查理一世,在被送上斷頭台後,用自己悲劇性的生命終結宣告了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力量的登頂。光榮革命後,英國正式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政治經濟
第二個時期,從光榮革命結束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這期間,英國成功吞並了蘇格蘭,並且在英法七年戰爭中取得勝利。這為英國日後的高速發展奠定了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和廣闊的殖民地空間的基礎。
第三個時期,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十九世紀末。伴隨第一次工業革命而來的不僅僅是豐富的原材料、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和日新月異的科技,還有思想上的偉大成就——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發表。他的思想,是自由資本主義的第一聲號角聲。是英國國庫日益充盈的另一個原因,就是蒸汽動力的推廣。這主要應歸功於瓦特,是他改造了蒸汽機,使蒸汽的使用從煤礦中解放出來。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盡管英國不再是世界舞台上的主角,但這絲毫未影響它日益鞏固的霸主地位。可以說,維多利亞女皇見證了英國在落日前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時光。維多利亞時代是每一個英國人都難以忘卻的流金歲月。
㈤ 英國文化對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影響,具體點啊
美國人信仰:
有78.4%的美國人信仰基督教
(含新教徒51.3%、
福音教派26.3%、
主流教會18.1%、
天主專教23.9%、
摩門教1.7%、
耶和華見證屬人0.7%、
希臘或俄羅斯東正教則不到0.3%),
4.7%的人信仰其他宗教
(包括猶太教1.7%、
佛教徒 0.7%、
穆斯林教0.6%、
印度教0.4%、
其他1.3%),
16%「不屬於任何宗教或信仰」。
唯一不信馬克思教。
——————————————
美國人信上帝,
受耶和華保護的,
遵守《聖經》神十誡,
不敢做壞事,
2.5萬美元屬於特大tan官,
所以有華盛頓盛世至今。
發達國家歷屆總統班底家庭世代信仰耶和華神,
100美元上面印著——我們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
諾貝爾獎得主大多數出自基督教國家,沒有宗教信仰的或信仰淡薄者21人,佔3.29%, 信仰各種宗教的有618人,佔96.71% ,
㈥ 英國歷史上的黑奴貿易對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有什麼重大影響
簡單的說 黑奴貿易是歐洲現在的發達的墊腳石
㈦ 二戰後的英國.想要詳細的回答,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
樓層: 1
戰後初期,德、日、意戰敗而不再是國際舞台上的主角;由於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專利,反法西斯盟國屬成為左右國際局勢力量,但勝利的盟國由於戰爭的影響,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力量消長。在資本主義世界中,西歐各國的力量普遍削弱。
英國雖然獲得了戰勝國的桂冠,卻輸盡了財富,它在戰爭中損失兵力120萬,消耗大量資金,外貿瀕於停頓,黃金儲備幾乎枯竭,海外投資也大部分變賣。戰爭結束債台高築。難怪丘吉爾在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期間就已意識到「英國是一個多麼小的國家」。他曾這樣描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實際上二戰後的英法已降到二流國家的地位。二戰後的英法不僅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歐洲和世界舞台上指手畫腳,而且在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都不得不依附於美國,唯美國馬首是瞻。
㈧ 19世紀後期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狀況
18世紀,在英國上層社會中興起了一股赴歐洲大陸游歷學習的熱潮,這在英國歷史上被內稱作大陸游容學(the Grand Tour)。大陸游學被視為是貴族青年教育的必經階段,為英國上層社會普遍接受;後來其他富裕階層也紛紛效仿。這一現象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也對英國和歐洲的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本文首先介紹了大陸游學的基本研究狀況、對其概念進行了界定,接著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梳理了大陸游學的基本歷史事實,然後對大陸游學興起的主要歷史原因作了分析,最後闡述了大陸游學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大陸游學提高了英國貴族的文明程度,促進了英國文化、藝術和科技的發展,加強了英國與大陸歐洲的聯系。同時,大陸游學也擴大了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影響,並從整體上加強了歐洲的內部聯系
㈨ 1949至今,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急!!!!!!!
1688年光榮革命後,英國享受著長期的國內和平,社會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對外,經過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合稱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英國戰勝了主要對手——法國,獲得並鞏固了海上霸權。市場需求的擴大引起了工業技術乃至產業結構的革命。這場工業革命在形式上是漸進的,從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前後歷經近一個世紀,但就其本質和後果而言,乃是歷史大飛躍。它使英國首先步入工業化社會。
工業革命使英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變化。兩個新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誕生了。早在18世紀下半期,工業資產階級就掀起了以爭取選舉權為目的的激進運動。從19世紀30年代起,他們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並藉助工人階級的支持,節節戰勝土地貴族,通過一系列改革,如1832年、1867年和1884年擴大選舉權的國會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等,消除了上層建築中腐朽過時的部分,最終在20世紀初使英國建立起現代資產階級民主政治。
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過程充滿了苦難,遭到工業資本剝奪的手工工人奮起斗爭,從毀壞機器的盧德運動發展到聲勢浩大的爭取政治權利的憲章運動。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在斗爭中形成。工業革命完成後,合法斗爭成為工人運動的基本特徵。工會運動和工聯主義在19世紀中後期佔了支配地位。此後,社會改良主義有決定性的影響。
19世紀中、後期,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最繁榮的國家,有「世界工廠」之稱。英國的海外殖民活動曾因北美殖民地的獨立而受到打擊,一度踟躕不前,但在工業革命後,獲得了更大的動力。英國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向全球擴張,建立了最大的殖民帝國。
在歐洲國際舞台上,英國憑借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海上霸權,長期採取「光榮孤立」政策,不與任何大國結成持久的、有約束的同盟,而是竭力維持、利用和操縱歐陸國家間的均勢。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開始出現相對衰落的跡象。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嚴重的挑戰。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生產都超過了英國。由於在商業、殖民地和海上都遇到激烈的競爭,英國被迫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法、俄結成協約國,最終被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近代歷史上,英國對世界文明有極其重大的貢獻。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型,革命後形成的政治制度成為各國競相效仿的楷模。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人類從此開始了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歷史飛躍。幾個世紀里,英國產生了璨若群星的文化名人,如科學家牛頓、達爾文,哲學家培根、霍布斯、洛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馬爾薩斯,文學家拜倫、狄更斯,社會主義思想家歐文等。英語逐漸成為國際交往的通用語言,對世界文化的交流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對各地的文明發展既有客觀進步的意義,也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㈩ 二戰後英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的英文短文
給你說幾個地方吧,裡面有這些,你可以找你需要的,希望對你有用:
http://www.infoplease.com/ipa/A0108078.html
http://www.answers.com/United%20Kingdom%20
https://www.cia.gov/cia/publications/factbook/geos/uk.html#Econ
http://www.mapsofworld.com/country-profile/united-kingdo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