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鄉的變化」作文,贛州安遠的。
孩子。還是自己寫吧!
都是安遠人,還會寫不出來,想當年我讀五年級時就寫過!
② 以「我愛新贛州「為主題的作文
假如說贛江源頭、東江源頭讓我們觸摸到了贛州的山水脈搏,綠色家園讓我們閱覽到了贛州的美麗生態,世界鎢都、稀土王國讓我們感知到了贛州的資源富饒;假如說客家故園讓我們領略到了客家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宋城流韻讓我們品讀到了宋城璀燦絢麗的城市歷史,紅都瑞金讓我們感受到了紅都豪邁悲壯的歲月風采,那麼,可以說,這是歷史的贛州、人文的贛州、經典的贛州。今天的贛州,尤其是近五年來,通過主抓「一個主線」「六個重點」,「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 發展戰略已從理念嬗變成實踐,完美實現了與長珠閩,尤其是珠三角的平台對接,正演繹著追趕理想、跨越高度的宏闊大戲。今天的贛州是時尚贛州,它呈現給人們是時代風采,是一番簇新的景觀,這一景觀,主旋律是發展,內容是創新,色彩是和諧。
五年前,當長珠閩沿海發達地區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標志之時,具有良好地緣優勢和產業梯度承接優勢的贛州,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戰略發展的歷史機遇,迅速亮出了發展新路的基本框架,鮮明地提出集約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一切為民謀發展的新理念,確立了「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為主線的發展戰略。
歲月從來沒有這般如歌似唱,贛州從來沒有這般思路清晰,一個高起點地演繹大對接、實現大跨越的時代就這樣如朝陽般,熱烈如火地撲面而來了。
2004年9月,贛州在全市農村開展了以 「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新農村建設活動,令人鼓舞的是,贛州與之後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針竟然不謀而合。新農村建設給贛州農村帶來了翻天覆地地變化,農民生存、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呈現出充滿時代內涵的農村新風貌,提練出富有典型意義的「江西模式」、「贛州經驗」。
贛州得天地之造化,歷百年之磨勵,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整合與培植,形成了鎢都、稀土、臍橙、氟鹽化工四大產業集群。如今,宛同一艘巡洋艦,贛州四大產業正以集群態勢,承載著新時期贛州經濟發展的重大使命,勇破堅冰,駛向彼岸,駛向光明、美好的未來。
近幾年來,贛州市集中精力抓了一批高速公路、鐵路、國省道、電力、市政、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重點工程建設,特別是加快構築以高速公路為重點的大交通,大力拓展通向東南沿海的通道,以大交通促進大流通。目前,贛州境內有京九、贛龍兩條鐵路、贛粵高速公路和4條國道貫穿全境,開通國內多個大城市航班的贛州新機場年內將竣工,另外有5條高速公路和一條鐵路將開工建設。在贛南近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環網相連、縱橫交錯、大開大合、輻射八方的現代化立體交通圖正噴薄而出。隨著以高速公路為重點的立體化大交通格局的形成,贛州將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全面提升與珠三角的對接水平,重現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
今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已經從宏大而縝密的理論體系演繹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建設場景,贛州正朝著和諧文明的現代化進程邁進。
在2007年「中部最佳投資城市」評比中,贛州赫然有名——「一個將天然資源與產業轉移巧妙結合,一個承東啟西,將地利轉化為活力和財富的城市,縱深推進的『對接長珠閩』戰略,16個省級工業園的輻射力,超乎尋常的發展速度,當驚世界殊!」
贛州正在努力,十年內實現贛州中心城區人口達到100萬,面積達到100平方公里,躋身國內著名旅遊城市之列。 (未完,請看下篇!!!)
③ 寫江西贛州的傳統文化作文
江西是文化大省,在古代,江西文化發達.從全國看,江西是文化大省.說江西是文化大省,這是因為江西歷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革命發源地的緣故.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雅片戰爭以後,遭受戰亂和帝國主義侵略,江西文化受到破壞,損失慘重.在廣大人民群眾努力下,還保存著相當豐富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悠久的文化傳統.現從總體上看,分如下十二個方面作簡略的介紹:
讀書成風
江西古代形成了讀書成風的優秀傳統.不讀書,就不能傳承歷史文化.這種讀書的傳統起於何時呢?相傳最早在江西傳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臺滅明,他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他的品德才學都好,但貌不揚,孔子不喜歡,於是離開孔子,「南遊至江,從弟子三百人」.孔子知道後,作了自我批評,說: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後來,江西人建友教書院紀念他,他的墳墓在南昌二中校園內,文革時被毀(據《史記正義》說子羽墓在山東鄒城縣,待考).至今,南昌二中仍然是全省最好的學校.江西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文化名人是陶潛,即陶淵明,他的品德操行才學都非常好,魯迅稱譽他是「偉大的作家」.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他讀書馬虎.他的意思是指漢代經學家們大搞訓詁學,作繁瑣的考證,浪費大量精力時間,沒有必要,提出批評.他如果不「好讀書」,不認真讀書,怎麼能夠寫出那麼多好詩好文來呢!一篇《桃花源記》沒有人能超過,包括蘇軾這樣的大家,模仿的文章,都達不到他的意境.而全國仿製的世外桃源勝境,竟有14處之多,還有人在繼續仿製.至於學習、模仿他的詩,那就更多了.陶潛讀書,有優良的家庭傳統.他的高祖母湛氏,新幹人,陶侃的母親,是中國古代的四大母親之一.陶侃父親早逝,她教育陶侃成才,「停杼教子」、「削發留賓」、「土碗送子」、「歸還干魚」等,都是感人的故事.陶侃、陶潛都有珍惜寸陰的精神和傳統.陶侃常說:「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是自棄也.」陶潛在一道《雜詩》中也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歐陽修的母親,也是中國四大母親之一,歐陽修父親早逝,歐母「畫荻教子」,成為千古佳話.清代詩人、劇作家蔣士銓的母親,「鳴機夜課」,也是教子成龍的賢母.宋代時,饒州人讀書,蔚然成風,洪邁在《容齋隨筆》中的記載:饒州「為父兄者,以其子弟不文為咎;為母妻者,以其子與夫不學為辱,其美如此.」明代時,在吉州,「序塾相望,弦誦相聞」,「人無貴賤,無不讀書」,以至「三尺童子,稍知文章」.母親督促兒子勤奮讀書的風氣,一直世代相傳.至今高考成績,江西青少年仍居全國前茅,繼承了二千多年讀書成風的優良傳統.
科舉成名
中國從隋唐以後,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安置官吏.科舉制規定:讀書數年的生員,在縣一級考試及格者為秀才,在州(郡)、隨後為在省一級考試及格者為舉人,在京城由禮部主持考試及格者為進士,其中由皇帝親試,確定為進士中的前三名者,稱為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進士考試,原則上三年一輪,所以民俗有「狀元三年一個」的說法.考中進士者,一般可獲得知縣的職務,也即有七品官銜.通過文化考試,出任封建社會的官職,比由官員鄉紳推薦出任官職,顯然是一種進步.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下詔,從光緒三十二年起停止科舉考試,改由學校教育代替科舉制度.由隋至清,歷代全國進士計98689人,江西進士10506人,佔10.7%.全國狀元724人,江西狀元41人,佔5.6%.江西另有武狀元6人.進士最多的縣是吉安縣,有500餘名,擁有400名進士以上的縣有南昌、吉水、豐城、安福、婺源等縣.這些縣在全國一直都是享有盛名的文化縣.
作家成派
在歷代讀書成風的基礎上,江西的詩人、詞人、作家、戲劇家、文章家眾多.如《全宋詞》收入江西詞家174人,佔全書作者的12%,居全國第二位,略少於浙江.在眾多的作家中,開基立派的有:以陶潛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隱逸詩派,以晏殊、歐陽修為代表的江西詞派,由歐陽修、王安石奠基的主張以理入詩的宋詩派;由黃庭堅開創的倡導言必的據的江西詩派,由楊萬里首創的致力清新自然的誠齋詩體,由文天祥、劉辰翁等興起的愛國詩體,由湯顯祖開創的以情代道的臨川劇派,由楊士奇等興起的整潔端正的館閣書體,由陳三立等興起的不推崇盛唐詩而模仿江西詩派的同光體等.這些文學方面的派別,各有優劣長短,但在歷史上影響很大,都有不同的作用和價值.
學者成林
首先是哲學家多,在《哲學大辭典》中收入江西宋明時期哲學家50人,佔全國同期哲學家的16%以上.理學是儒家哲學的新發展.周敦頤是理學的奠基者,又是教育家,原為湖南道縣人.他長期在江西從政為官,後隱居廬山北麓蓮花峰下,創濂溪書院講學,他自認為是江西九江人.理學兩大派的開創者朱熹、陸九淵,都是江西人.宋、元、明三代,追隨他們的學者很多,形成理學的強大陣營.其次是史學家多,在《二十四史》中,江西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揭斯、歐陽玄主修《宋史》、《遼史》、《金史》,江西人共主修五史.大型史學著作《三通》,即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元朝江西樂平人馬端臨的《文南通考》,《三通》的三位作者,江西佔了一位.還有好幾位作者有重要的史學著述.宋、元、明有三部大類書《冊府元龜》、《經世大典》、《永樂大典》,主編王欽若、歐陽玄、解縉都是大學者,都是江西人.再次是文學家多,前面已有介紹,這里補充一句的是,唐宋八大散文家江西有三家,即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文、史、哲是古代的三大學科.在其他學科也都有許多傑出人才,如自然科學家奉新人宋應星,天文學家婺源人齊彥槐,地理學家崇仁人樂史、吉水人羅洪先,農學家泰和人曾安止,醫學家樂安人董起潛、安福人王以斌、南昌人喻昌、新幹人洪金鼎,建築學家永修人雷發達,書畫家進賢人董源、徐熙、南昌人朱耷,音樂家永新人許禾子,風水學家寧都人曾文口、廖、廖均卿,空想社會主義學家永豐人何心隱(原名羅汝元)等等,在全國都是各學科的第一流人物,甚至是開創性的人物.
仕宦成群
在隋唐以前做官,要靠推薦.被推薦者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須要有相當的地位、身世和聲譽.江西那時世家大族少,做高官顯宦的也就少.如東晉陶侃出身貧民,做到大司馬兼八州刺史,是靠個人奮斗,是亂世出英雄.隋唐以後,科舉代替推薦,由科舉選拔人才,江西士人奮發,在朝中和地方上做官的漸次增多.自唐至清,江西人任宰相的28位,任副宰相的62位.任尚書、巡撫、翰林、御史的數以百計,在《二十四史》上列傳的有500餘人.上述人物中,當然也有不足稱道者,如嚴嵩等人,既貪污,又做了許多壞事,但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能奉公守法、清廉勤政,許多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所貢獻,不少人物具有崇高的地位和重要的影響,如歐陽修、王安石、朱熹、文天祥這些傑出人物.先賢、先哲、先烈們留下的文化遺存,雖經歷次浩劫,仍然保存了大量著述、文物、建築和遺跡,供後人學習和憑吊.
著述成山
江西是文獻之邦.這里的文指典籍,獻指宿賢,或稱文章節義之邦.江西有古籍1萬余部,有許多著名的文集、專集、全集傳世.據《四庫全書》記載,吉安、豐城、泰和、安福、臨川等縣,均有文集一二千部之多.有許多全國第一流的作品.至今中學、大學語文課本,所選江西人的優秀作品,佔有相當的比重.
志士成山
江西有一大批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漢晉以來,即擁有眾多的慷慨節義之士.宜春的陳重、鄱陽的雷義、南昌的徐稚,是其中的著名者.唐宋以後,節義之士更多.高尚的士風,必然影響民風、官風.各州縣方誌,普遍反映「民風強悍」,影響所及,歷代農民暴動此起彼伏,綿延不斷.近現代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和紅軍革命戰爭的人士也特別多,以致有名有姓的紅軍烈士有近25萬人.
佛道成宗
江西是佛道兩教的源流之地,形成寵大的宗教派別.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江西龍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發源地,創始人為漢代張道陵和他的曾孫張盛.張道陵被張盛尊為掌教、正一天師,因而又稱天師道或正一道,為中國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後,正一派與全真派南北對峙,正一派在中國南方,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諸國,有著廣泛的影響.晉代的許遜,在道教中形成萬壽宮系統,成為獨樹一幟的道門分支.許遜實際上是位治水專家,受到江西老百姓愛戴,各處建萬壽宮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凡有江西人到的地方,就有萬壽宮的存在,尤其明清時期,隨著江西商人的腳跡,萬壽宮遍布全國,它幾乎成了江西的象徵.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宗教.道教主張修今生,希望長生不老;佛教主張修來世,希望轉生西方極樂世界.廬山東林寺,是中國佛教十派之一凈土宗的發源地,創始人是晉代慧遠和尚,他放棄繁瑣的念經禮佛,提出「口念彌陀,心注西方,坐禪修定,息心忘知」十六字真言,代替念經禮佛,用簡單方法修行,從而使佛教普及化、大眾化,使佛教由上層人士傳入普通平民.至今,國內及日本、韓國仍有眾多凈土宗信徒.中國佛教最大的派別是禪宗,他們使佛教普及化、群眾化的步子走得比凈土宗更遠,他們既放棄念經禮佛,也不要坐禪修行,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在江西獲得很大發展.禪宗尊印僧達摩為第一代祖師,其駐錫地為河南嵩山少林寺,至唐代武則天時,第六代分為漸悟派的北方神秀和頓悟派的南方慧能.江西安福人行思和尚,到廣東韶州曹溪南華寺,拜六祖慧能為師,成為他的大弟子,被稱為七祖.行思回到吉安青原山靜居寺傳法,後分為三宗,他五傳至宜豐洞山良價,六傳至宜黃曹山本寂,稱為曹洞宗;七傳至韶州雲門山光泰禪院文偃,稱雲門宗;九傳至金陵清涼院法眼大禪師文益,稱法眼宗.另有禪宗第八代馬祖道一,本為四川什邡人,師從六祖慧能另一位大弟子南嶽衡山懷讓,得法後,至江西傳法,廬山馬祖洞、靖安寶豐寺、鷹潭馬祖岩、贛州馬祖岩等,都是他傳法修行的場所,他創立的門派稱為洪州宗,其後分為溈仰、臨濟二宗.禪門五宗(曹洞、雲門、法眼、仰、臨濟)廣為傳播,為中國佛教主流.雲門、法眼二宗,至南宋時逐漸衰落,但卻傳入日本、朝鮮.時至今日,中國和東亞的佛教徒,仍多出自禪門五宗之下.因此,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廬山東林寺,吉安凈居寺,雲山真如寺,九江能仁寺一直是全國重點寺院,受到國家保護,多年前即對外開放.近年來,宜豐洞山,宜黃曹山,宜春仰山,靖安寶峰寺等,多有外地和日本、韓國佛教徒前來朝拜.
④ 作文 美麗的家鄉江西贛州
我的愛好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在書中尋找樂趣,在書中豐富自己的大內腦,因為書中自容有黃金屋。
我呀喜歡看書。因為書能給我帶來樂趣和知識。我家裡的書很多,有《窗邊的小豆豆》《弟子規》《月亮寶石》《金色少年》等等。每一本書都會給我帶來無窮的樂趣和知識。雖然書本不會講話,但是它像個有無窮知識的小精靈,都會給我帶來力量。
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能給人類帶來許多科學、天文、地理、歷史等知識。
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的讀著《皮皮魯和病菌老大》,我完全被這本書豐富多彩的內容而吸引。連媽媽喊我吃晚飯的聲音都沒聽見。那時的我正在知識的海洋里游泳。媽媽又大聲叫了我幾聲後,我才在知識的海洋里如夢蘇醒,我才去吃晚飯。
書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認識了許多不知的知識,懂得了很多道理,開動了我的腦袋,所以,我要更加勤奮的讀書。
⑤ 關於贛州新變化的作文
改革之風吹家鄉 喜看鄉村展新顏
信豐縣大橋逸揮基金學校五(3)班 廖金英
2004年,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吹進了我家鄉,一個個新村就在全市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中拉開了改造升級的序幕。如今,兩邊的山嶺鬱郁蔥蔥,走進村莊,讓人心曠神怡,一排排整齊的房子,一條條平坦的水泥路,一棵棵桂花樹均勻地分布在道路兩旁,道路兩旁商店林立。這,就是我的家鄉——信豐縣大橋村的新風貌。
村裡的張大叔是咱們鎮有名的「農民詩人」,肚裡的墨水真不少。每次往大樹下一坐就詩興大發:「而今老表真有福,出門就是水泥路。灰塵泥漿沾不著,摩托汽車好舒服。」的確如張大叔所說,現在大橋村的交通條件可好了,幾年前修通了6公里長的鎮村水泥路,近兩年又將13公里水泥路修通到組、到戶。說起過去的交通,張大叔還來了段順口溜:「坑頭老表實在苦,高山崬上眼鼓鼓(沒辦法),服料難進谷難出,肩挑手提難致富。」在改革開放前,大橋村通往村外的只有一條崎嶇山路。上個世紀80年代,村民投工投勞,修通一條簡易公路,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騎個破單車,跌進黃土堆」。到90年代,在路上鋪上一層沙子,路況稍有改觀。這幾年,村裡開展新農村建設,沙子路又變成了水泥路。「過去村民步行進出村莊要走一個小時,如今只用幾分鍾。」張大叔又感慨地說。
張大叔的兒子大牛哥哥也是全村出了名的「能人」。 瞧,他正拿著手機與村裡的經紀人聯系蔬菜銷售。「搞定了,今年栽種的兩萬公斤蔬菜一個電話就解決了,真是『有線電話蠻方便,移動手機更超前。不管十萬八千里,手指一按在眼前』。」打完電話,他一臉笑容地說,「要是在70年代,村裡『三不通』(不通路、不通電、不通訊),『捎個口訊滿村吼,寄封書信半年游』。」如今,家家差不多都有兩部手機,有些人家還用上了電腦,「寫信發封郵件,聊天就上QQ」,多好啊!
最讓我驕傲還是咱們的學校——大橋逸揮基金學校。,解放初,村裡目不識丁的群眾比比皆是。解放後,大橋人民大興讀書教育之風,村民們都把孩子送進學堂。教育成為他們改變孩子命運的大事。「村中校園真美麗,寬敞教室新桌椅。義務教育不收費,如今學生好福氣。」張大叔告訴我們,70年代讀小學則是這樣一番情景:「從前讀書進爛廟,有漏不檢留光亮。看得外頭落大雨,漏濕凳子一身水。」
你瞧,對比過去,我的家鄉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可真是讓全村人民都歡天喜地啊!而我們,身負建設家鄉的重任,在如此幸福的環境下成長,家鄉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
⑥ 關於贛州的作文
朋友,您到過我的家鄉——贛州嗎?您也許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小城鎮,人流稀少,道路狹小、破舊;城內池塘星羅棋布;卵石街巷青磚灰瓦,房屋不超過三層樓高。其實,您如果聽我娓娓道來的話,就會發現我的家鄉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當您走進我的家鄉,您會發現一條清澈的贛江水穿城而過,一座挺拔的峰山擁抱著城池,一座座木船浮橋,一幢幢古色古香的騎樓建築,一道道歷經風雨的宋代古城牆,構成了一幅完美的水墨丹青卷。如今的贛州城真是「街道寬敞瀝青鋪面,霓虹閃爍商城興旺;立體交通方便快捷,鱗次櫛比高樓大廈。」
以前,走進我的家鄉,您會發現貨郎挑擔,手執搖鼓,遊街串巷,大聲叫賣,送貨上門。而如今,矗立的高樓大廈中,商業店鋪一家挨著一家,裡面是明亮的的燈光,攢動的人頭,密實的貨架,琳琅的商品……
當您走進我的家鄉,您會發現原來庸俗的過節習俗和落後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
趕新潮;健身休閑成時尚。瞧!在奧林匹克廣場,從晨曦微露到夜幕降臨,鍛煉身體的人絡繹不絕。他們有的跑步,有的練拳,有的做操,有的舞劍,有的打羽毛球……偌大的體育場如春潮湧動,熱鬧非凡。
當您走進我的家鄉,您會有更多驚喜的發現……
贛州的變化,在我們年輕一代有力的書寫下,變得更宏偉,更美好!
⑦ 描寫富饒的贛州的作文
經過龍泉府遺址時,從車窗向外望去,只見那斷殘的石柱與雄偉的宮牆殘骸,默版默地佇立在夕陽之中。雖然歷權史的余韻在他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滄桑,歲月的車輪已經無情地把他碾進了人類記憶的史冊,但他依然還在疲憊地眷守著這片土地,證實著曾經有一個古老不屈的民族在這里存在過,經歷了盛衰榮辱。渤海國是滅亡了,但後來不是又出現了大金的盛世與滿州八旗的崛起嗎?無一不在向人類昭示著鞨鞨是個不甘寂寞的民族。千百年來以磅礴的氣勢與不屈不撓的精神,撰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塞外歷史。
王羲之故居位於臨沂市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築。一期佔地面積約28畝,建築面積300餘平方米。洗硯池正對大門,佔地5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後即到池中洗刷硯台,長時間後以至於池水呈墨色,於是人們名曰「洗硯池」。在洗硯池的北面約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曬書台,有150平方米,為當時王家曬書之所。在曬書台北面約10米處,有5間仿古建築,佔地200平方米,是現代人修的琅琊書院,裡面珍藏的王羲之的碑貼、碑刻,以及書法名家的真跡。在故居西側是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均為當代書法名家的手跡。東側則是亭榭、小橋及一片片竹林,景色宜人。
⑧ 贛州的變化 作文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贛州歷屆領導班子團結帶領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立足贛州實際,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用勤勞和智慧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使革命老區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08年底,贛州GDP突破800億元,達到834.77億元,是1949年的376倍,人均GDP突破1萬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成為江西第二個財政總收入過百億元的設區市。 一、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49.10-1978.12) 解放初期,贛州經濟極為落後,農業處於自然經濟狀態,工業幾乎空白,交通不便,商業蕭條,教育文化衰落。經過3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經過土地改革、「三反」「五反」運動、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等,建立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國民經濟加快恢復,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 (一)國民經濟迅速恢復,並有所發展(1949.10-1952.12) 1949年8月、9月,把官僚資本企業接管為國營經濟,實行「三原」(原機構、原職、原薪)政策,組織恢復生產;並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使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1950年秋至1952年春,在農村開展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運動,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真正實現了「耕者有其田」,並鞏固了農村政權。同時,在工礦、交通等國營企業逐步開展民主改革,使工人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這些都使生產力得到解放,勝利地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任務,並有一定的發展。1952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4.08億元,社會總產值6.07億元,國民收入3.83億元,工農業總產值6.22億元,全民所有制單位基建投資總額2313萬元,三年年均分別遞增19.92%、15.19%、21.93%、15.92%、139.5%。 (二)完成「一五計劃」,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1953.1-1957.12) 根據中央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1953-1956年,全區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掀起了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合作化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合營的高潮,使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居於絕對統治地位。1953-1957年,實施「一五」計劃,在穩定農業的基礎上,開展了大規模的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建項目 61個,完成了九大礦山改造以及上猶江水電廠、江西一糖廠等重點工程建設,實現了縣縣通公路。1957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5.99億元,社會總產值8.94億元,國民收入5.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9.06億元,全民所有制單位基建投資總額為2.44億元,五年年均分別遞增4.44%、7.43%、6.19%、7.83%、43.2%。國民經濟呈現穩步協調發展態勢。 (三)在挫折和整頓中繼續發展(1958.1-1978.12) 「二五」時期,在「左」傾錯誤和自然災害的影響下,全區經濟遭受嚴重挫折,國民收入、工農業總產值、全民所有制單位基建投資年均分別遞減0.74%、1.64%、2.4%,國民經濟比例關系嚴重失調,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難。經過1963-1965年的第一次國民經濟調整,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均恢復或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工農業總產值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經濟迅速得以恢復和發展。但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不但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造成極為混亂的局面,也使國民經濟遭受了嚴重干擾,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經過1975年的全面整頓,國民經濟又有所恢復和發展。1978年,全區國民生產總值11.59億元,社會總產值22.21億元,國民收入10.5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9.55億元,全民所有制單位基本建設投資總額1.1億元,兩年間年均分別遞增8.58%、9.66%、9.11%、10.14%、34%。 同時,30年來,贛州黨的建設取得顯著成績。經過剿匪反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和「三反」「五反」、整黨整風運動等,全區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有了很大發展,黨支部由1950年的155個增加到1977年的10478個,黨總支由1950年的12個增加到1977年的506個,基層黨委由1954年的19個增加到1977年的461個;黨員數由1949年的1149名增加到1978年的186488名。這為建國後加快恢復國民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的政治保障。 二、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12至今) 改革開放30年,贛州經濟社會取得快速發展,各方面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重大成就。全市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翻了近六番,工業增加值翻了六番多,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升級,實現了由欠發達農業地區向現代化工業城市的歷史性跨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了近九番,利用外資翻了十番,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加快推進,實現了向贛粵閩湘四省通衢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的跨越;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翻了近五番,消費結構加速升級,實現了由溫飽型社會向小康型社會的跨越。目前,贛州已逐步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一)起步階段(1978.12-1984.10) 這一階段,家庭聯產承包制在全區農村逐步推開,城市中進行了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試點,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全區經濟和社會面貌都有很大變化。 1、學習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全區各項政策的落實。 2、貫徹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縮短基本建設戰線,調整工業生產計劃,使國民經濟更好地有計劃、按比例發展。 3、全面開展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改革。從1979年開始,當時屬贛州地區管轄的廣昌縣(現為撫州市管轄)恢復實行的「常年作業組」,拉開了贛南農村第一步改革的帷幕。一是調整全區農村政策。二是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三是改革山林權屬。到1982年底,全區農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此後,全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進程進一步加快。 (二)全面展開階段(1984.10-1992.1) 這一階段,贛州的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入,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主要著眼於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全區以企業改革為中心,逐步開展了流通與價格、科技、財稅、社會保障體制和金融方面的改革,加快了產業結構、經營機制調整步伐。 1、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入,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全區經濟體制改革從對國營工業企業簡政放權、減稅讓利開始。不久,以擴大企業自主權、搞活企業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區全面拉開了序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區得到推廣,並在林、牧、漁業等領域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1986年5月制定《關於進一步增強國營企業活力的暫行規定》,更是要求加快全區工業發展的步伐。 2、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推進全區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1987年12月15日,省委八屆五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決定贛州地區為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並從1988年1月1日起,在經濟體制改革、計劃管理、技術改造、財政、等十個方面進一步擴大贛州地區經濟管理許可權。這一決定使贛州這個比較貧困、封閉的地區,通過政策傾斜,區域性經濟改革試驗,走上了加速新舊體制轉換、實現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道路。一是全區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有二是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三是不斷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四是制定《贛州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綱要》,確立全區今後十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目標。這一時期,全區國營工業企業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三)邁出新步伐階段 (1992.1-2002.10) 這一階段,特別是撤地設市以來,全區(市)改革有了實質性、突破性的進展,宏觀經濟體制改革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1、圍繞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全區(市)經濟體制改革力度更大,步伐更快。國營企業改革深入開展。在完善公有制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2、在堅持、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上,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實現農村經濟大跨越。農村體制改革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 3、圍繞全省經濟體制改革試驗區的發展目標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贛州的各項改革穩步推進。這一時期,全區(市)把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穩定增長,贛州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建設得到全面發展。 (四)追趕跨越階段(2002.10-至今 ) 這一時期,贛州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在發展思路、理念和戰略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新的成效。2003年10月,根據省委、省政府「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的發展方針,市委、市政府適時地提出了「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2004年3月,贛州市第二次黨代會提出了「集約發展,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一切為民謀發展」的理念。2005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打基礎、管長遠的舉措,並具體落實到「一條主線,六個重點」的操作實踐中。2006年11月,市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縱深推進「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的發展戰略,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的追趕型、跨越式發展。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提出用5年的時間,把贛州打造成「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區」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第一城」的發展目標。當前,贛州經濟社會逐步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1、各項改革穩步推進。一是以服務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體制機制改革。「十大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二是縱深推進農村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改革。三是工業主導型格局初步形成。四大優勢產業集群穩健發展,推動贛州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 2、基礎設施建設邁出歷史性步伐。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承載能力逐步提高,城市整體功能不斷增強,高速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對外交通更加便捷,並成為國內內陸航空通達性試點城市。一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居住環境顯著改善。二是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加速贛州都市區一體化進程。初步建成市、縣、鄉、村四級規劃體系構架。7月,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提出,力爭用3-5年的時間拉開贛州特大城市框架,再用20年左右的時間把贛州建設成為建成區面積200-300平方公里、人口200萬-300萬的特大城市;9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發了《贛州市中心城區六大片區建設實施方案》,全面啟動了中心城區六大片區建設。三是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2008年3月26日,新贛州黃金機場投入運營,贛州民航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3、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全市各級黨組織在市委的領導下,圍繞「對接長珠閩,建設新贛州」發展戰略,使黨的建設工作得到加強,成就、特色、亮點頻現。一是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和作風建設不斷加強。二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取得實效,尤其是首創的「銷號整改」工作責任制在全國推廣。三是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明顯,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提高。在全國率先實行離崗考察制。從2005年起連續五年面向全國公開選拔1000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煉。四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深入。2005年3月,制定出台了《贛州市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制度建設總體方案》。 經過60年的發展,贛州由封閉落後走向開放繁榮,經濟社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實現了由經濟小市向經濟大市的歷史性巨變,邁入全國百強城市方陣;實現了由農業大市向工業強市的歷史性巨變,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格局形成;實現了由偏遠內陸向開放前沿的歷史性巨變,投資發展環境成為區域最優;實現了由落後山區向中心城市的歷史性巨變,步入全國大城市行列;實現了由城鄉二元向城鄉統籌的歷史性巨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國領先;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歷史性巨變,社會事業和社會治理給群眾帶來福祉。因此,客觀、正確、全面、科學地回顧和總結贛州解放以來的發展歷程,才能在新的更高起點上又好又快地進一步加速推進贛州經濟的追趕與跨越發展
求採納
⑨ 贛州的要寫一篇家鄉的作文200字
我的家鄉很美!來
我的家自鄉有一片樹林。這里的樹長得非常強壯,就像穿上盔甲的戰士,站得挺直的,守衛著我們的家鄉。
我的家鄉還有長長的葡萄藤。到了夏天,這片葡萄藤長得格外引人注目,茂密的葉子隨風舞動,像給我們打招呼呢!
家鄉最美的地方就是媽媽的小花園,那裡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各樣的花花草草,引來了美麗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我愛家鄉美麗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