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

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1 01:52:37

1. 20世紀70年代,中國處在什麼時期經濟如何

20世紀70年代前期中國正處在文革時期 國民經濟狀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行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經濟開始起步。

(1)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至1978年為止,盡管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倍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並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人民依然貧苦,技術比較落後,並且經過文革後,中共出現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

為盡快加快經濟發展,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逐一解決這些問題,並試圖改變人民心目中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根深蒂固的形象。

這場改革運動的目的是以維持社會主義制度為前提,改變生產中不適應生產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政策,並建立社會主義下的市場經濟體制。這場改革的經濟方面在農村取得了率先突破,並隨之迅速在全國各經濟領域內推行改革。

鄧小平第三度上台,嘗試對當時國內的經濟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並試圖將中國的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移到市場經濟上,鄧小平的付出及其改革嘗試得到了民眾的熱烈擁護。

2. (21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經濟呈現明顯的變化...

【答案】
(1)特點: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不斷發展;由沿海向內地擴展;輕工業發展迅速。(3分)
成因: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鼓勵發展工商業;「實業救國」思潮興起;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由沿海深入內地;輕工業投資少、見效快等。(4分)
(2)特徵:①中國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4分)
②現代化加快,進出口貿易的發展。(4分)
(3)經濟上:經濟上推動工業化;政治上推動政治民主化進程;思想上形成思想解放潮流;生活習俗近代化等。(答出其中3點即可,6分)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1)從材料一表格的數據可以看出,1895—1899年,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民族工業由沿海向內地擴展;輕工業發展迅速。聯系這一時期國內外背景,分析這些特點的成因。
(2)分析材料二《甲午戰爭前後中國進出口商品種類比較》可知,這一時期中國進口的商品以直接消費資料、消費品原料和機器等為主,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農產品和手工產品為主。一方面說明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已經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3)該問屬於論述型的問題,考查學生分析和論證問題的能力。通過列舉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貢獻論證題乾的觀點。答題時要注意史論結合,論據充足、論證充分。
考點: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3. 進入20世紀以來,為什麼中國的經濟能快速發展

20世紀以來,中國逐漸摒棄高度集中的集體制經濟,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內的市場經濟體制容。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出口本國優勢產品,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科學技術,提高本國的勞動生產率,加快生產發展。再者,完善農村耕作制度,

希望採納

4. 20世紀世界和中國經濟學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信息經濟學作為正式學科概念是在20世紀50年代。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信息經濟學概述: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宏觀信息經濟學。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5.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是

1、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實行國有企業改革;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⒋、調整內經濟結構容。(官方版本)
另外這些年來我們靠壓低資源、勞動力價格來活得比較優勢競爭。1990-2010年我們犧牲了大量的資源環境帶來了GDP,農民工和打工者的低工資促使經濟繁榮,這對勞動者是不公平的。2008年起,黨中央國務院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與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日益緊密地結合。

6. 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和經濟

辛亥革命後至19世紀20年代頭一二年,私人資本主義工業呈現了快速發展的狀態。

「革命就是解放生產力」。辛亥革命成功後,封建君主專制的推翻,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極大地激發了資本主義投資建廠、振興實業的熱情。提倡實業建設的社會團體紛紛建立,提倡工業建設的雜志、報紙紛紛出版,新的私人資本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幾乎每天都有新公司注冊,令實業部應接不瑕。據農商部統計。辛亥革命前後歷年設立的資本額在10 000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1911年為40家,資本額576萬元;1912年為85家,資本額1 038萬元,1913年為79家,資本額1 358.7萬元;1914年102家,資本額l 486.8萬元。革命後的設廠數為革命前的兩倍半①。

然而,辛亥革命畢竟是一場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它所產生的對社會生產力的推動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其他重大因素發揮作用,由革命引發的新一輪發展實業熱潮不會持續太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顯著改變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生存條件和外部環境,加之國內外各種因素的作用,推動了辛亥革命後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浪潮繼續高漲。

棉紡織、火柴、機器製造等行業在大戰期間因進口銳減而獲得快速發展。其中,以棉紡織業的發展最為顯著。「一戰」爆發前,中國棉紡織業受英國產品的壓抑,步履維艱,發展甚慢。「一戰」爆發後,英國忙於戰爭,向中國出口的棉紗數量明顯減少。進口日紗想乘機取而代之,但受到了抵制外貨運動的有力鉗制。進口棉紗的銳減,引起了國內棉紗價格的猛烈上漲,但棉花價格和工人工資的上漲幅度不大,這就給生產廠家帶來了豐厚利潤。以全國平均計算,廠家每生產一包16支棉紗,1915年尚虧損3.13兩,1919年已有盈利50.55兩之多②,各紗廠無不獲利萬千。於是棉紡織行業出現了一個擴大生產、更新設備的熱潮。據統計,全國華商紗廠擁有紗錠數量1914年為50.2萬枚,1921年猛增到123.8萬枚,布機數量1914年為2 566台,1921年達到6 675台③。實收資本從1913年的1 423萬余元,迅速上升到1921年的9 842萬元,增加了六倍之多④。在利潤積累較快、資本較為充裕的條件下,不少紗廠對廠房建築和技術設備進行了更新改造,其中最重要的是改蒸汽引擎為電力馬達,不但節省了燃料費用,還使原來使用人力的工序改用動力。經過一戰及其後幾年的發展,棉紡織行業的面貌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

麵粉,榨抽、銻鎢開采等部門在大戰期間因出口大增而加速發展,其中麵粉業尤為顯著。「一戰」爆發前,我國為麵粉入超國,1915年起開始出超,出超1.92萬擔,1918年猛增至200萬擔,1920年達到344.98萬擔,總計1920年出口麵粉396萬余擔,是1913年出口量的33.14倍⑤。麵粉價格也呈上升趨勢,上海市場每包麵粉的價格1914年為21.08元,1915年上升到2.;2元,1920年再上升到2.75元⑥,而小麥價格由於產量穩定增長,市場供應充足,反而呈下降趨勢。這就給麵粉業帶來了高利潤,麵粉業由此迅速發展起來,新的機器麵粉廠不斷出現。1914年至1921年累計新創辦麵粉廠100家,資本總額2341.3萬元,日產能力達229 453包⑦。老廠也不斷增添設備,擴大生產。截止1921年,全國實存麵粉廠總計137家,資本總額3286.9萬元,日產能力312 643包⑧,形成了中國機器麵粉業發展的最好時期。

「一戰」時期出口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無暇生產,許多物資依賴進口,外國洋行紛紛向中國采購,促成了中國產品在國外市場的暢銷。另一方面,由於世界金融貨幣體系的變革,發生了金貴銀賤的現象,1915年銀價降到從未有過的低谷,倫敦每盎司大條銀價由1912年合28.03便士,下降到合23.69便士⑨。中國雖無本位貨幣,但主要通貨為銀幣,出口按銀元計價,利潤大增。也帶動了出口的發展。1916年以後銀價回升,但國外物價水平也不斷高漲,仍然有利於出口。同時,由於進口貨價位高昂,也有利於民族工業品的國內銷售。

民族工業得以發展的另一個因素是抵制外貨運動的持續不斷,外貨受到沉重打擊,國貨得以不斷暢銷。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建於1905年抵制美貨運動的高潮中,1915年正式向中國政府注冊。在廣大民眾爭買國產卷煙的愛國熱潮推動下該公司獲得迅速發展,1918年增資為500萬元,1919年再擴大為1 500萬元,銷售額由1912年的43萬余港元增加到1921年的2 800萬港元,同期的公司盈利也由5.2萬港元增加到400餘萬港元,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卷煙企業。

總之,「一戰」期間及其後的幾年間,是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高速發展的時期。1914年至1920年私人產業資本平均年增長率為10.54%,一些主要行業的增長率更高,麵粉業為22.8%。卷煙業為36.7%,棉紡織業為17.4%。至1920年,私人資本的產業資本總額已達5.8億元。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私人資本主義工業獲得長足進步

7. 20世紀年代50~70年代的資本主義與中國經濟發展有何明顯的不同

蘇聯在戰後經濟恢復得很快,1953年工業生產已達到戰前生產水平的%。日本在1946-1955年的1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2.2倍,經濟發展進入高速增長時期。西歐主要國家在1950年就基本恢復到戰前的水平,並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聯邦德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1955年達3.9%,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4.7%。法國在1950——1960年間,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為4.8%。與此同時,西歐的聯邦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從1952年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到1958年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開始走上以經濟為主的聯合道路。1955年,美國的工業產值是英、法、西德和日本的2.04倍,而到1960年是這4國的1.64倍。這意味著美國在戰後世界經濟中的特殊地位已經開始改變。

20世紀60年代,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進一步發生變化。盡管美國經濟在此期間出現了從1961年1月到1969年10月長達106個月的持續增長,60年代被稱為美國「繁榮的十年」,但其他經濟力量的迅速增長,改變著經濟力量的對比。

首先,蘇聯經濟實力迅速上升,成為在一定程度上能同美國相抗衡的力量。1960年,蘇聯的國民生產總值、工業產值、和農業產值已分別達到美國的45.1%、55%、70%,進一步縮小了同美國的差距,成為世界經第二大國。在整個60年代,蘇聯的發展也較快。蘇聯還通過在經互會中占據主導地位,加強了蘇聯的影響力蘇聯成為世界經濟的另一個中心。

其次,從資本主義內部來看。西歐的經濟力量進一步增強,1970年英、法、西德和義大利4國的工業生產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上升到25.6%。西歐6國通過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合並建立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經濟上的一體化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能向美國挑戰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中心。1970年日本的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已達9.5%,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連續在1966年、1967年、1968年分別超過英國、法國和西德,躍升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三個經濟中心。因此,可以說這一時期美國的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已搖搖欲墜了。

當今世界經濟的多極化還體現在中國、印度、巴西等地區經濟大國的發展以及潛力很大的俄羅斯的經濟回升上,這其中中國的發展上升引人矚目。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前經濟增長率連續多年達到兩位數,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有所下降,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擴大內需戰略的成功實施,經濟增長率仍然超過7%。1990-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為10.3%。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長,2005年增長達9.9%。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六位,進出口貿易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二位。中國的發展前景也被看好。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里茨教授已將中國與美、歐、日一起看成是世界經濟的四個支點。近年來中國的迅速崛起成了世界熱議的話題。當然,我們應該看到,中國要真正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8. 20世紀初中國的狀況

20世紀初,受民主思想的影響,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中國中央政府,不得不順應歷史潮流,採用西方的民主政治體制來維護其統治地位。

這期間主要經歷了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它們形式上打著西方的君主立憲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政治體制的進步,但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先天不足和後天畸形發展,資產階級沒有真正掌握實權。

所以這種所謂的民主體制實際上只是地主階級為扼製革命而採取的自救措施。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陷於苦難的深淵。

(8)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辛丑條約簽訂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

背景

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進兵中國。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佔領北京。

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乞和。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主要內容

1、中國賠償11國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成立或參加反帝組織和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設防的所有沿海炮台;

5、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重要城鎮。

9.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局限

近百年中國現代化的探索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化萌動的歷史動力。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人們吃驚於「天朝上國」敗於「蕞爾小國」的同時,也認識到中國不是敗於人力,而是敗於英國的「堅船利炮」。於是有了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以及由此引發的洋務運動。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單是軍事的現代化是不夠的,於是又出現了維新變法和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中國的現代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方面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由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仍然根深蒂固,氣象初顯的現代化未能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資本主義文明弊端開始暴露,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社會主義文明興起,此時,走西方的道路已不是中國現代化的唯一選擇。特別是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和各種社會主義思潮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一場關於中國富強和現代化發展道路的思考和爭論開始了。從孫中山的「以俄為師」,到毛澤東「走俄國人的路」,都表現出了學習對象的轉變和現代化意識的變化。但歷史證明了:「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參見《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頁。
20世紀30年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成為當時現代化萌動的社會基礎。世界現代化的起始動力在於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在中國也是如此。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於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紀末甲午戰爭後,清政府為了償付賠款、擴大稅源而放寬民間辦廠的限制,外國資本大肆侵入在客觀上進一步破壞了自然經濟,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新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法令發展實業,涌現了「南張北周」(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等著名企業家,在此期間還出現了1912—1913年成立工商公司的經濟熱潮。經濟的發展引起了社會階級和階層的分化:工商階層迅速增加,開始要求根據現代化進行政治民主和經濟文化上的變革;新興知識分子階層迅速增長,歸國留學生構成社會領導階層的重要部分,如魯迅、蔡元培、胡適、丁文江、詹天佑、陳省身、顏惠慶等人均成為學術界和社會活動領域的領軍人物;軍閥和士紳階層迅速變化,盡管這些人與舊制度的關系千絲萬縷,但為了生存、不被淘汰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大多從本集團利益出發,或發展經濟、開明政治,或重視文化、提倡教育,都對現代化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農民的分化以及無產階級的壯大,都為20世紀30年代的現代化萌動提供了廣闊的社會基礎。
資本主義世界大危機、日本侵華和蘇聯的迅速發展成為其國際誘因。資本主義曾經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並在一段時期內代表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但是它無法解決自身的痼疾和跳出經濟危機的怪圈。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濟危機也更為嚴重,這在1929—1933年的大危機中得到證實。大危機由美國爆發,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並導致了德國和日本法西斯的上台。日本為了轉嫁危機和建立世界霸權計劃,開始大舉侵華。中華民族危機的加深使長久以來人們「實業救國」、「救國圖強」的願望重新激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帶著對西方文明的質疑,人們被蘇聯欣欣向榮的社會景象和巨大的建設成就所引導。資本主義「神話」的破滅以及蘇聯社會主義輝煌造成的巨大反差,使思考和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先進人士們更具有務實性和傾向性。

10.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經濟有什麼發展

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開放力度由沿海城市增加到內地,社會主義市場全面開發,中國的重工業高速發展,已趕超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國。2011年初數據顯示,中國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1994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1994–2010)》制定了依託中心城區發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區(包括塘沽城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天津港保稅區)為中心,向漢沽城區、大港城區和海河下游工業區輻射,形成「一心三點」組合型城市布局結構。

1995年10月天津機場正式被命名為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1995年9月《天津濱海新區總體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提出濱海新區最終向以港口為中心的國際自由貿易區發展。

1997年4月國家「九五」重點技改攻關項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開通。

1998年1月濱海新區1998年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1998年濱海新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計劃》。

1999年11月經濱海新區十五次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市領導審閱同意,《濱海新區前五年建設成就及後五年發展思路》印發。

(10)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歷史作用

中國的國際市場自古以來就是世界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武帝執政期間,漢武帝派張騫打開了通往西域三十六國的絲綢之路,使得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中東地區來往密切,通商不斷,因此中國和中亞、西亞以及中東地區的經濟迅速提高。

一直到東漢末年,由於中國境內諸侯割據,戰爭不斷,所以中國和外界的通商屬於低下階段。到了中國唐貞觀年間,中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階段,唐朝廷迅速發展國內經濟,與鄰國日本、越南、印度、高麗(隋唐時期在朝鮮半島的封建強國)和阿拉伯帝國關系友好,商業來往不斷,達到了經濟貿易的鼎盛時期。

直到清朝末年,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義大利和德國等國都躋身於侵略中國的行列,但他們的根本目的仍是與中國通商,企圖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完全占據中國的國際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

閱讀全文

與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