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的影響

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的影響

發布時間:2020-12-21 00:18:50

⑴ 俄羅斯經濟政治發展前景

俄羅斯未來經濟發展的障礙分析

---------------------------------------------------------------

景維民 王永興
[內容提要] 20世紀90年代初的那場震驚世界的劇變至今仍然讓我們記憶猶新,幾乎在一夜之間,一個曾經堪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就這樣轟然倒下了,留給人們無盡的遐想空間,也讓我們對社會主義改革和發展的路徑選擇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出路在哪裡,俄羅斯何時才能真正地走出經濟衰退、社會混亂的泥沼?這些都成了俄羅斯國內乃至世界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思考的問題。本文著眼於未來,力求對未來制約俄羅斯經濟發展的因素做出准確、客觀的分析,希望能以「他國」為鑒,對我國的改革大業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關鍵詞] 俄羅斯 私有化 休克療法 地下經濟
[作者簡介] 景維民,1956年生,南開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永興,1981年生,現就讀於南開大學經濟學系99級基地班。(天津 300071)

一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的簡要回顧

1992年,俄羅斯選擇了「私有化」的道路,受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這種私有化沒有採取「漸進式」的方法,相反,當時的領導者接受了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的建議採取了所謂的「休克療法」 [1] ,妄圖通過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迅速實現所有制形式的變革,從而完成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然而事實卻證明,這種激進式的改革方案不但沒有起到預想的作用,甚至還激化了舊有的一系列社會矛盾,把俄羅斯人民拖入了苦難的深淵。現在,俄羅斯的領導人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身的改革歷程時才認識到,經濟體制轉型是一個極其復雜、困難和長期的過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然而,由於巨大的政策慣性,「休克療法」的傷痛至今難以抹平。
從1991年俄羅斯出現明顯衰退開始(當年GDP比上一年下降9%),俄羅斯經歷了連續6年的經濟負增長,到1997年剛剛出現復甦跡象(GDP比上一年增長0.4%),1998年8月17日起又遭受了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據統計,俄羅斯在整個90年代GDP下降了50%多 [2] ,截至1998年,俄羅斯的GDP僅相當於美國的1/18強,中國的1/2弱 [3] 。居民的人均實際收入甚至下降了80% [4] ,約有60%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通貨膨脹極其嚴重,物價上漲了6 000多倍,很多人的存款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俄政府面臨的債務問題也十分嚴峻,俄羅斯現在的負債率極高,每年都有上百億美元的債務到期,使國家經濟發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資本外逃現象卻極為嚴重,基本每年都有200億美元左右通過「地上」和「地下」的各種途徑流失,這對原本資金就十分短缺的俄羅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
經濟上的動盪必然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經濟狀況的持續惡化導致社會失業率急劇上升。與此同時,貧富差距也迅速擴大,20%的人佔有社會總財富的60% [5] ,而這種差距多數是由於少數人利用手中特權產生的,這種收入的不公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也導致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和黑社會組織的猖獗。俄羅斯的政局也處於不斷的動盪之中,反映了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利益矛盾沖突。這種現象又反過來進一步使經濟趨於惡化 [6] 。
總之,1998(包括1998)年以前俄羅斯經濟發展的道路可謂是荊棘叢生,這種狀況直到1999年才有所改觀。1999年俄羅斯的GDP出人意料地增長了3.2%,達到44 760億盧布,這種增長勢頭使一些人相信,俄羅斯經濟將要走出低谷。隨後兩年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證了這一點,2000年和2001年俄羅斯GDP分別增長了7

⑵ 中國對比俄羅斯(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國際影響力來說明)註:詳細

中國和俄羅斯抄的關系襲從表面上看是不錯的 根椐評論分析:中國和俄國表面上關系友好,但永遠不可能不可能真正消除相互之間的疑慮。中國和俄羅斯其實就是因為共同的威脅—美國而站在了一起。因為相互之間的戰略需要而合作在一起。中國的武器比較依賴於俄羅斯。同樣,俄羅斯也在國際軍火市場及戰略上需要中國。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政治集團對中俄等後起之秀眈眈以待。所以中俄友好實質上只好戰略需要。如果這種需要不存在了。中俄之間的關系或許不會壞到哪去,但只不過是一種友好睦鄰的關系。其實我個人認為。別看老俄給中國賣武器。也跟中國靠的挺近。其實老俄也不是什麼好鳥,當年蘇聯撤走援中專家。後來差點跟中國打核戰。中國還是要靠自己製造的武器才能真正站起來。毛主席老人家說的對: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經濟上來說:中國的支柱產業是製造業 俄羅斯的支柱產業是資源開發 美國的支柱產業是服務業 這就註定了俄羅斯經濟的弱勢地位 蘇聯本來的工業實力很強 經濟是資源和製造業兩條腿 解體之後工業體系被徹底打亂只能靠資源產業拉動國家經濟 政治上來說:中國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 而俄羅斯的是多黨制

⑶ 俄羅斯的政治經濟現狀

俄聯邦的經濟現狀

據「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在11月26日公布的對俄經濟前景的分析結果顯示,俄羅斯在2003年的經濟增長率會達到6%,將超過2002年的4.3%。俄羅斯有這樣的經濟增長表現取決於該國石油工業的迅猛發展,同時與其機械、建築、運輸、交通及零售商業的綜合發展密不可分。家庭消費的增加、投資的增長和多種儲備的成型是帶動內需的關鍵。

「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的專家認為,俄羅斯經濟的良性增長勢頭將在一定時間內將有所保持。但是,這種增勢將會因尤科斯事件的影響而有所停滯。尤科斯事件的後繼問題將導致俄經濟的發展比預期的速度要慢。從今年頭10個月看,俄羅斯的實際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個百分點。另外,目前俄官方統計的失業率佔到了其人口數的8.3%,比9月份的7.7%有所上漲。

俄對其預算政策的憂慮

「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俄羅斯10月份作出的可支配消費額將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0.4%,這顯示出俄羅斯政府一直被動擴大開支,盡管其預算政策顯得很嚴謹。

同時也能看到,俄大選前的競選資金預算也是為數不小,並有其存在的意義。專家估計,俄今年的開支將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0.5%。之所以比計劃的要高,是因為把今年石油價格變動的因素考慮了在內。目前,世界石油價格偏高,如果油價恢復到10年來的平均水平,即20美元一桶的話,將對俄經濟產生一定影響。

俄將加強其在中亞的軍事影響力

繼蘇聯解體後,「獨聯體」於1992年成立,包括俄羅斯、亞美尼亞、卡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等。2003年,「獨聯體」也表現出了新的「沖動」。「獨聯體」通過了「自動軍事援助協定」,即聯盟中某國受外力侵犯時,其他幾國須援手。同時,「獨聯體」還建立了一支快速反應部隊。這支部隊駐扎於吉爾吉斯斯坦的康德軍事基地,距美軍的馬那軍事基地僅50公里。俄總統普京於10月份參加了康德軍事基地的開幕典禮,「獨聯體」其他五國則為基地提供了大批設備與武器。「獨聯體」近期還簽署了一項補充協定,規定其各盟國不得向第三世界國家出售武器。

今年10月份,俄羅斯的新軍事學說(盡管尚未得到克里姆林宮的正式認可)已嶄露頭角,放棄了後蘇聯時代的特點,取而代之以「先發制人」的策略。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10月中旬在北約防長會議上指出,「當處於俄羅斯的利益要求或是俄須對盟國盡義務時」,俄將應用這一軍事打擊策略。

⑷ 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對世界經濟政治的影響

世界的油氣地緣中心,經歷了從墨西哥灣到波斯灣以及現今環裏海地區和俄羅斯對波斯灣地區的挑戰。世界石油工業經歷了150年的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中東的波斯灣、環裏海大中亞、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三大產油區以及以北美、亞太、西歐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域格局。上述三個地區消費世界近80%的石油,據世界組織預測,到2030年世界對能源的需求將達到163億噸。目前,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費結構為:石油佔35.3%,煤佔24%,天然氣佔21%,核能佔6.5%,水力佔2.1%,太陽能、風能及地熱佔0.5%。發達國家,生物再生能源佔10%以上。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石油仍將是一次能源中最主要的能源。至2015年天然氣將成為第二大能源產品,煤是第三大燃料。目前乃至2030年,這三種仍然是世界最主要的能源。

俄羅斯石油總儲量約440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10,天然氣儲量為127萬億立方米,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3,其中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的石油儲量佔全國的60%,天然氣儲量佔全國的40%,遠東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國的6%和7%。俄羅斯出口的燃料超過4.8億標准噸,佔世界一次能源載體出口總量的12%,2003年則超過20%。俄羅斯經濟增長或衰退與其在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市場上的地位息息相關。

石油天然氣既是現代經濟的命脈,也是全球地緣政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石油天然氣資源能給出口國帶來巨大的利潤;另一方面,擁有並經營這些資源已成為國家對外政策的有效工具。能源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具有特殊的戰略價值,世界能源中心已成為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焦點。石油安全問題、石油供需、油市波動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成為世界能源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許多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或停滯不前都與石油供應及價格波動直接相關。美俄兩個大國為此都採取了相應的策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無外乎是為了中東海灣地區的石油,一是經濟發展需要石油,二是把石油作為戰略來維護其世界霸權地位的長遠意圖。」俄羅斯更是制定了「突破北美、穩定西歐,爭奪裏海,開拓東方,挑戰歐佩克」的石油戰略,逐步確立了其能源大國的地位。俄羅斯擔心,「其如此高的能源出口將導致自身對世界能源市場的高度依賴,會對經濟安全構成威脅,因此,一再強調俄羅斯發展經濟不單純是為了擴大能源出口,利用現有能源的收入去優化未來的俄羅斯經濟結構,是俄長期優先發展方向」。此外,「強調俄羅斯在世界能源市場的特殊作用;俄羅斯的目標將准備改變世界能源體系」。這就意味著俄羅斯將挑戰歐佩克,最終達到壟斷世界能源的目的。

歐佩克成員國遭到美國的打擊和以俄羅斯為主的非歐佩克產油國的挑戰。歐佩克成員除委內瑞拉外,全是伊斯蘭國家,其石油剩餘探明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68.7%。伊斯蘭國家2003年的石油產量為24.06975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70.1%,但遺憾的是伊斯蘭石油輸出國大部分集中在敏感的中東地區,這就為俄羅斯挑戰歐佩克創造了可能。當今世界依次出現了以北美、亞太、西歐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域格局。這三個地區佔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近80%,但其石油剩餘探明儲量僅佔世界總量的22%,歐佩克成員國石油探明儲量佔世界的2/3,自身消費量卻不到10%。世界石油消費區域構成與資源區域構成的嚴重失衡,使全球圍繞油氣資源的爭奪一直非常激烈。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伊拉克戰後,美國仍難主導海灣能源供應,為俄羅斯挑戰波斯灣地區帶來了契機。俄羅斯非常想在世界能源市場上起特殊作用,擔心如此高的能源出口會對世界能源市場高度依賴,將會對俄羅斯經濟安全構成威脅。為此,俄羅斯一直把能源作為政治武器,為其經濟服務。為防止變成單純的能源出口國,俄羅斯極力利用現在出口能源的收入去優化未來的俄羅斯經濟結構。俄羅斯准備為建立世界能源安全體系作出貢獻。俄羅斯不僅想出口石油而且還極力想在出口石油的同時附加出口石油加工產品。

俄羅斯能源外交的本質就是「國家利益至上主義」,即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普京大力推行能源外交,以豐富的油氣資源為武器在國際市場上開展能源攻勢、奮力角逐,並制定了長期能源戰略:與歐盟簽署戰略性能源協議,旨在擴大俄羅斯在歐洲能源市場的份額,參與獨聯體國家油氣企業的私有化。參與裏海國家油氣合作的實質是控制獨聯體與中亞國家的油氣開發權與定價權。與美國建立長期的石油供應關系,企圖取代沙特佔領美國市場,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經濟合作並與中日韓建立新的能源夥伴關系。俄羅斯利用手中豐富的油氣資源,欲面向亞太佔領能源市場,進而有意取代歐佩克。俄羅斯把能源作為國家對外政策的有效工具。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視石油、天然氣為「能源外交」的資本。俄羅斯是能源生產和出口大國,而世界主要經濟大國對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因此,能源外交無論對於全面振興俄羅斯經濟,還是提高俄羅斯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的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源產業是俄羅斯經濟支柱之一,產值約占其工業總產值的30%,為政府創造54%的年預算收入和45%的外匯收入,俄羅斯也希望通過對外能源合作大規模吸引外資。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奉行遏俄戰略,俄羅斯戰略空間收縮,在政治、軍事安全和國際事務中備受西方擠壓。因此,如何利用手中的能源,改善各方與俄的關系,成了俄羅斯外交當前的重點。「9·11」事件後,隨著俄美關系升溫,兩國在能源領域加快了合作的步伐。中東動盪的局勢促使美國開始加緊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美國選擇了與俄羅斯能源合作的政策。俄羅斯不僅要藉此佔領一份市場,同時也欲利用石油天然氣資源確立與美國的「新戰略夥伴關系」。

⑸ 俄羅斯政治經濟情況

還是專制獨裁,我們不能聽NC的媒體記者說俄羅斯沒有恢復原氣,得說它還沒有改邪歸正

⑹ 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與經濟發展模式

俄羅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聯邦國家,在外資、進口商品及其現代工藝密集湧入的浪潮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要快速完成結構調整和實現民族經濟現代化是不現實的。

據1995年的統計,沒有一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這里「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以世界上市場經濟發展得較好的國家為標准,世界銀行按照這個標准把28個實行經濟轉型的國家分成四組,其中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喬治亞、哈薩克屬於第三組(屬於第二組的有波蘭、埃斯尼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魯梅尼亞、蒙古和阿爾巴尼亞),而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則屬於最後的第四組。也就是說,所有友好國家在改革過程中都沒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經濟轉型任務。獨聯體國家應採取統一行動,協調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並在此基礎上集中或分階段地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獨聯體國家現階段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是努力恢復已中斷的國家間生產與技術合作,首先應在礦物原料領域協調政策,進一步發展生產協作並實行聯合設計、聯合規劃,以形成自由貿易區和海關聯盟。

俄羅斯的內外政策應主要著眼於恢復在地理空間上的統一經濟聯盟(指獨聯體——譯者注),以形成世界地域政治的一個軸心;努力擴大並多方面發展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系,以形成一個穩定的極。為了執行這個內外政策,首先應在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上從西到東重新配製基本能源的流向。不要向東方國家出口能源,而應把這些能源用於遠東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發展。計算表明,如果把石油、天然氣能源用於國內企業,其單位能源的收入和對國內總產值的貢獻是按國際價格把能源賣給其他國家的10倍。而購買這些能源的國家,如果它在加工業和能源利用方面擁有新技術,那麼它獲得的收入將是購買這些資源費用的20倍。

有的俄羅斯專家指出,出售能源將給我國造成隱性的雙重損害:一是影響了我國的生產穩定,擴大了我國的失業率;二是促進了能源進口國的生產穩定,增加了他們的就業崗位。這將導致降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劇國內社會的矛盾,同時增強我國能源購買國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實力,最終仍將削弱我國對外的政治力量,有損於國家安全。

在資源開采總量下降的前提下,過分增加出口不僅將加劇生產和需求之間的比例失調,而且會破壞宏觀經濟結構,使我國的經濟模式走向原料出口型。例如,俄羅斯有60%~80%的銅、鎳、金、鉑、金剛石、鋅、鈾、鋁、鉬和稀有元素用於出口,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出口可維持企業的生產規模,增加國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將干擾經濟結構轉型的任務,並加深我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

我們應適當調整俄羅斯的礦物原料政策,在礦物原料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又不損害當代人民和子孫後代利益的前提下,把礦物原料的剩餘部分用於出口。但出口的數量應精確地與我國地下資源的規模相適應,應遵循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

必須看到,一個文明國家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應檢查自身的方針與戰略是否適應於變化著的世界。在新的世紀里,世界的格局將出現巨大的變化,全球經濟體系的結構正面臨大的調整。蘇聯的解體使一些原加盟共和國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得企業之間大量的協作體制和技術合作中斷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水平的下降已造成整個地區的衰退。對俄羅斯而言,最迫切的問題是喪失世界大國的地位。

讓我們按世界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指標把獨聯體和當前世界上其他地區性聯合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進行一下比較:獨聯體在世界國內總產值中(按等值購買力計)所佔的份額為3%,歐盟為24%,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6%,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不含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為29%;獨聯體在國家支出方面佔1.5%,而歐盟為4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1%,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1%;獨聯體在出口方面佔2%,歐盟為43%,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5%;獨聯體在投資方面佔3%,歐盟為19%,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9%,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36%;獨聯體在軍事開支方面佔3%,歐盟為22%,北美自由貿易區為3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18%。

上述數字與獨聯體各國在原料、能源、工業和新技術方面的巨大潛力很不相稱。加強獨聯體地域范圍內的一體化,肯定可明顯加強俄羅斯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作用。改革後的獨聯體國家在世界指標中所佔的份額到2015年可達到4%,到2030年可達7%~8%。當然,還低於另外三個主要經濟組織的水平,但這已經是單兵作戰的俄羅斯聯邦指標的1.5倍左右。

對於俄羅斯來說,首先應盡快在實力雄厚的部門,即能向國際市場出口礦物原料、金屬、木材和軍工產品換取外匯的那些部門中形成強大的跨國組織。跨國組織形成的過程不僅可促進獨聯體內部的一體化,而且有助於東歐、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國家的一體化趨勢。必須看到,在前蘇聯時期,如果當時建立跨國組織,繁榮地域經濟的可能性比現在的俄羅斯大得多。

為了使俄羅斯國民經濟能順利向地域經濟模式過渡,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認真分析國際戰略形勢,首先是我們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威脅和挑戰,同時要認真分析國家現有資源的潛力。在威脅當中,首當其沖的是西方後工業化文明對前蘇聯范圍內新發現礦產資源的企圖。例如,最近在土庫曼、哈薩克、亞塞拜然和俄羅斯發現了一批油氣田。為了合作開發新油氣田,世界經濟力量出現了重組。相關的信貸金融資源、生產資源、智力資源走向聯合,出現了擁有最新工藝技術和地面永久設施的跨國財團。二是要關注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著重尋找能促使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基本突破口。進行理論研究時,必須考慮影響世界地域經濟發展的所有因素——全球化、區域化、世界地域經濟的轉化條件、威脅和挑戰等特徵,保證我們在戰略上的靈活性。

在制訂俄羅斯21世紀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到地域政治因素、地域經濟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所謂地域經濟因素指的是,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在制訂發展戰略時必須盡量反映其在該地區的重大經濟利益。遺憾的是,俄羅斯錯過了曾籠罩在歐洲大陸的一體化進程。冷戰之後,建設歐洲一體化大家庭的過程沒有讓俄羅斯參加。歐洲在歐盟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了。現在「歐洲」和「歐盟」實質上已成了同義詞。

我們看到,一方面歐盟加強了自身的功能,進入了一個質變的發展新階段。在通過了建立統一貨幣(歐元)的決議之後,共同的稅收政策已獲得巨大成功。歐盟的預算大約已達到1000億美元。另一方面,近年來歐洲實現了歷史上最大的擴張,幾乎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成了歐盟的成員。而在亞洲出現的情況是,東亞國家正按7+3的模式(東南亞國家聯盟,加上中國、日本和韓國)開始相互配合協同行動。這些國家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32%,國民生產總值的19%,出口總量的25%和進口總量的18%,還擁有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5%。

俄羅斯「未來研究小組」提交的報告中稱,歐亞對話的第二個階段已經來臨,亞歐高峰會將在所有全球性的團體中發揮作用,因此亞洲和歐洲將成為世界上兩個最有影響的地區。報告中還提到,必須更好地促成北美—歐洲—亞洲這個三角形地區的平衡。亞歐高峰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於21世紀共同發展的世界,為2025年最終實現自由貿易創造條件。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制定建立亞—歐共同市場的方案。

而俄羅斯能幹什麼呢?俄羅斯可以利用自己難得的地理位置在服務業的全球化市場中爭取主導位置,首先是交通運輸方面。因為,在世界市場中,服務業幾乎佔了世界商品流通總額的四分之一,發達國家僅運輸服務業的產值已超過2500億美元。在交通運輸服務業中發揮的僅是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的地理優勢,而俄羅斯最大的地域優勢是地下埋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原料,號稱世界頭號礦業大國。

2000年9月,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韓國的代表簽署了關於建設從科威克靜斯克氣田(位於伊爾庫茨克州)到中、韓的輸氣管並共同開發的三國協議。該氣田的潛在儲量估計為15000億~20000億立方米。設計每年開采300億~35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在礦物原料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潛力還大得很。如果我們能把友好國家的力量聯合起來,用聯合取代過去的競爭,創造跨洲際的能源-運輸軸線,則俄羅斯更容易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2000年10月簽署的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協議可能成為蘇聯解體後發展俄羅斯和其他前蘇維埃共和國合作關系的轉折點。歐亞經濟共同體實質上就是拓展各國的共同市場。

如果我們不理睬亞歐高峰會,就意味著把俄羅斯聯邦排除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之外,等於在我們邁向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設置了一個非常不利的壁壘。而俄羅斯加入亞歐高峰會必然是利遠大於弊。通過高峰會可以在互利的基礎上吸引大量外資,以便加速運輸業、通訊業的發展,恢復西伯利亞干線、貝加爾—阿穆爾干線、北方海上通道和航空網的建設;同時可加大燃料-能源部門的投入。這樣一來,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將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單一原料供應國,發展為具有現代交通運輸技術與服務體系的合作夥伴。

總之,世界發展到今天,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形成。俄羅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僅取決於其歷史形成的地域政治意義,還取決於她的地域經濟地位。俄羅斯仍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具有豐富能源、礦產、高素質人口和其他資源的大國,具有自己的地域政治利益、地域戰略和經濟利益。盡管近年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振盪,但俄羅斯仍將在新的戰略平衡當中扮演一個營造世界新秩序的積極參加者。

俄羅斯科學院宏觀經濟分析與短期預測中心的報告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地適應地域政治的經濟政策調整,而是要從客觀需要和主觀能動性兩方面促使經濟發展模式產生質的變化。各個分階段的任務如下。

第一階段(2000~2002年),維持從1998~1999年開始的經濟上升勢頭,使國內總產值的年增長率不低於3.5%~4%。要點是加強出口(包括某些商品、半成品的出口),強化促進商品生產的財政基礎(取締欠債、易貨的交易方式,使資金周轉正常化)。總之,這個階段俄羅斯國民經濟只能以比較適中的速度增長,三年裡增長11%~12%。同時,應注重克服地方分離主義,使經濟環境明顯好轉。最近國家的金融儲備總量增長是好消息,至2002年可能達國內總產值的30%~31%。

第二階段(2003~2006年),盡可能加速俄羅斯經濟物質基礎的恢復,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在這個階段末使國家的總儲備額增長為國內總產值的32%~33%,而使基金的積累(同時限制資金出境)從國內總產值的16%增到20%~21%。這樣就可使經濟領域的投資增長率維持在每年13%~14%左右的水平,並使本金投入總量在4年中增加三分之二。這個階段的經濟總增長率可達4.7%~5.1%。在這個階段的初期(2003~2004年)人口可能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平均總量。這時通貨膨脹應穩定在年均7%~8%的水平。在2005~2006年間俄羅斯經濟將遇到更嚴格的資金限制,這樣一來,生產部門必然努力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此後,「能力因素」就形成了進一步加速增長的支撐點。

第三階段(2007~2010年),在嚴格的資金限制條件下維持工業生產的增長勢頭,並使重心從投資轉向消費。在這個階段,經濟增長必然會有所降低。必須指出,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是調整需求結構,引導社會朝著非能耗型和非資金密集型消費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與我國的自然資源供給狀況相適應,從而保持經濟增長的動平衡。此外,應加快社會改革的步伐,減輕預算的負擔,使生活水平達到較高的水平(在這個階段初期比1999年增長20%)。可以預計,因為減緩了投資力度,主要資金的投資增長約為6.6%~6.8%,國內總產值的平均增長率將下降至4.4%~4.7%,而居民生活水平將以每年4.9%~5.1%的速率提高。

我們認為,上述方案考慮了俄羅斯的經濟現狀和財政可能性,以「穩定發展」和「為人民謀福利」放在首位,是合理的方案。

⑺ 俄羅斯對中國的政治影響

俄羅斯自經濟轉軌以來,生產下降和通貨膨脹一直是兩大難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少、經濟結構畸形、外債規模大、投資規模小、人力資源短缺制約著俄羅斯經濟,使之難以出現
奇跡。而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鄰邦,也是在經貿、能源等方面的重要合作夥伴,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因此,俄羅斯經濟的強大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雙方的經貿合作。

1.貿易方面

俄羅斯重工業基礎雄厚,中國輕紡工業發達,結構互補。兩國地理毗鄰,中俄邊境貿易和地方貿易在中俄貿易中占重要地位。2004年以來,雙邊貿易規模擴大較快,其中中國對俄出口增長迅速。邊境貿易成為中國與俄羅斯貿易的主要形式。中俄邊境貿易已從單純的貿易發展為多種形式的合作,雙方還決定建立邊境自由貿易區,但就目前而言,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雙邊貿易服務體系不完善,欠缺切實可行的結算體制,保險、信貸領域合作水平不高。其中,商務仲裁、風險擔保等部門工作不力,沒有能完全介入雙邊經貿合作是主要因素。

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貿易不平衡,中俄互市貿易區目前還只是中方單向開放,經營的基本上是低檔的日用品;雙邊貿易商品結構單一的局面尚赤明顯改善,基本以初級產品為主,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進出口商品結構中所佔的比例總體較小,雙邊貿易的增長方式還有待於進一步轉變,雙方在合作領域缺乏大型合作項目作為支撐。

雙方經貿合作「互補性」的實現缺乏必要的條件;兩國部門及地方各自為政,政策不配套,不協調,地方乃至企業問自相競爭,內耗嚴重。也有觀點認為,俄羅斯經濟改革失誤頻頻、經濟體制轉軌艱難、多數經濟部門持續危機以及生產全面下滑,是制約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俄羅斯經濟長期危機,市場無序和政策多變,是雙方貿易發展緩慢和起伏的重要原因。

中俄貿易秩序問題突出。俄羅斯的高關稅和灰色清關使得中國商品難以進入俄主流高端消費市場。中國的假冒偽劣商品在俄羅斯造成不良影響。由於信任度不夠,雙方有實力的企業普遍不願意到對方開展業務活動,不規則的民間貿
易也給雙方帶來各種難題等。此外,兩國相互投資規模不大,對貿易的拉動作用不明顯,雙方利益沖突增多,貿易摩擦加劇。

因此,盡管中俄經濟結構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但雙方的潛在貿易能量還沒有得到發揮。

2.能源方面

俄羅斯把能源工業確定為經濟的增長點,石油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俄羅斯經濟走勢與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走勢息息相關。美國能源專家菲奧納·希爾估算,20年後,俄羅斯必然在天然氣領域成為能源超級大國。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遠東大陸架是2l世紀俄羅斯油氣儲量新增和產量接替的重要地區之一,擁有構築21世紀東北亞油氣平衡格局體系不可替代的資源國、能源供應國地位。中國則將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西非和俄羅斯成為中國進一步實現石油進口多元化的重要突破口。由此可見,中俄保持良好的貿易關系能降低中國的能源風險,菲奧納·希爾指出,俄羅斯與中國在經貿關繫上相互需要,發展能源戰略合作是雙方長遠利益之所在,具有極好的發展前途。

但諸多制約因素使雙方的能源合作也面臨困難,如俄羅斯政府在兩條輸油管道線路上在中日兩國之間搖擺。近年來,俄羅斯對中國眾多的人口感到壓力,擔心大量吸收中國勞動力會導致中國在遠東做大,對俄的安全形成隱患。

⑻ 美國歷史上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制裁有幾次,分別是哪些內容是什麼影響如何

冷戰就不談制裁了,因為雙方基本互不通氣,自給自足,雙方基本上對對方專的經濟進行相對屬隔絕政策。當然在蘇聯後期,尤其是戈爾巴喬夫時期進行了一些開放政策,蘇聯士兵在紅場上喝可口可樂的照片有見過吧。 冷戰後基本上俄羅斯每反抗一次美國就要制裁一次。從最早的車臣,到喬治亞,再到最近的烏克蘭。制裁無非就是限制出口與進口特定商品,或者像這次壓低石油價格以讓俄出口石油就虧損,以達到在經濟上打壓對方的目的。 說點題外話,都說俄羅斯攻擊性太強以招致西方國家報復。其實大局不是這樣的。從車臣,伊拉克,喬治亞,敘利亞,北非伊斯蘭之春革命再到烏克蘭,西方國家用十幾年的時間把政治立場傾向或直接屬於俄羅斯勢力范圍的國家顛覆了個變,通過或唆使政變或直接參戰的手段試圖將這些國家由親俄轉為親美。許多國家由於俄實力不濟所以管不了,只能放任美國顛覆,在涉及到俄核心利益的烏克蘭和喬治亞(原蘇聯加盟共和國對俄來說即如朝鮮之如我國,是區別外部勢力的藩屏),俄稍作抵抗即遭制裁。奧巴馬真是賊喊捉賊。

⑼ 俄羅斯政治制度對對外貿易有哪些影響

俄羅斯的改革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年。在此時期俄羅斯經歷了許多震盪與磨版難,現已成功解決了發權展道路上的許多社會 經濟和政治問題。俄羅斯的政治和政黨制度的一切變化幾乎都是激進的社會經濟轉型進程導致的。政治變化反映了建立國家經濟潛力的復雜經濟進程。 俄羅斯的發展潛力是在改革期間建立的。這里我們可以把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社會經濟變化進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6-1991年,這是「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第二階段:1992-1999年,這是葉利欽的新自由主義激進改革時期;第三階段:2000年至今,這段時期被稱作是「新時期」,即普京的「社會新自由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徵就是,在既定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關系自由化方針的基礎之上對新自由主義改革重新進行社會與國家定位。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的特點,其中自然也包括經濟政策方面的特點。此外,俄羅斯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進程有著一定的邏輯,從上述各階段中可以看出來。2007和2008年將分別舉行俄羅斯議會和總統選舉,這兩年很可能會成為俄羅斯社會經濟和政治改革的第四個時期。

⑽ 俄羅斯的經濟和政治

這問題問的……
俄羅斯政體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結構形式是復合制
不管了……這問題問的稀里糊塗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的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