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21 00:08:55

❶ 信用社迎新春銀企座談會企業代表發言稿

在2006年春節銀企座談會上的講話
同志們:
今天,縣委、政府邀請部分企業、金融部門和縣直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同志歡聚一堂,共賀新春,共同回顧過去的工作,謀劃新的一年我縣發展大計。此刻,我同大家一樣,心情格外高興。藉此機會,我代表縣[-找文章到網]委、政府,向在座各位並通過你們向企業界、金融戰線的全體幹部職工,表示節日的問候,給大家拜個早年!
去年,我縣緊緊圍繞三個「國字型大小」目標,強力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以改革、技改和強化管理為重點,以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為突破口,著力提高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經過各企業、金融部門和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推動了我縣工業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預計全縣限額以上工業完成銷售收入397億元,增長40%;實現利稅5億元,增長22%,實現利潤22億元,增長24%;工業綜合效益指數達到157%,居全市第一位。非公有制企業實現產值67億元,完成增加值225萬
……(新文秘網http://www.wm114.cn省略691字,正式會員可完整閱讀)……
台捻線機等項目已建成投產。三是金融部門對縣域經濟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金融部門積極爭取資金規模,重點扶持骨幹企業和支柱產業,有力支持了縣域經濟發展。人民銀行靈活運用貨幣政策,累計投放支農再貸款1億元,比上年底凈增2000萬元;信用聯社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和支柱產業發展,全年凈增農業結構調整貸款135億元,並通過中小企業擔保中心,為58家企業累計發放擔保貸款11億元,有效緩解了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中行貸款凈增4076萬元,累計辦理貼現1907萬元;建行貸款凈增7980萬元,為新紡公司提供流資貸款5000萬元,為法人帳戶透支2980萬元;農行為新紡公司累計發放貸款115億元,其中新增貸款1500萬元,辦理信用證業務300萬美元,為鵬升紡織公司累計發放貸款239萬元;農發行貸款凈增5688萬元,有力支持了糧棉油收購;工行為新紡公司發放流資貸款1億元,累計辦理銀行承兌7000萬元,金融部門都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上述成績的取得,既是各企業辛勤努力的結果,也是金融界不遺餘力、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向在座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縣工業由於產業層次低,大個項目少,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力還較弱;企業普遍缺乏流資的瓶頸制約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縣屬企業歷史形成的人員和債務包袱重,特困職工、下崗職工增多,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壓力較大,易引發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對此,我們必須採取積極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今年,我們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市委工作會議精神,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建設全國棉紡織強縣為目標,以發展棉紡織為主的農產品加工業為重點,深化企業改革,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強化企業管理,努力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企業競爭力。一是要扶優扶強,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縣委、政府將制定「扶優扶強」的政策和措施,選擇幾家投資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有發展潛力的優強企業,在項目、資金、技術、人才、服務等方面予以傾斜,促其做大做強,盡快培育一批銷售收入超億元、利稅超千萬元的大中型企業,提升工業整體發展水平。計劃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00萬元,用於對「優強」企業技術改造貼息和獎勵。要認真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創辦、領辦企業,引導和聚集社會閑散資金,大上項目,投資興業,掀起全民大辦工業的熱潮。
二是要以健全法人治理結構為重點,深化企業改革,實現機制創新。按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要求,大力推行股份多元化,逐步實現國有企業民營化。非公有制企業也要按照股權多元化要求,進行公司制改造,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科學、規范、高效的現代企業運行機制。要深化企業內部改革,推行中層競爭上崗和全員合同制,實行人事代理制,改革分配製度。要加大技改力度,重點抓好新紡公司新上劍桿織機和大提花織物技改、泰龍紙業公司鹼回收以及鵬升紡織公司、華星紡織公司新上精梳紗等項目,銀企兩家要精誠合作,密切配合,確保盡快建成投產。
三是各金融部門要研究政策,積極向上爭取貸款規模,加大資金投放和呆杯帳核銷力度,支持縣域經濟發展。農村信用聯社要加快改革步伐,增強為「三農」服務的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積極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信用戶和信用企業活動,提高信貸質量,

請參考

❷ 在全球金融危機形勢下 信用社如何實現自身的發展

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農村信用社如何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促進縣域經濟實現持續發展,是一個值得思考和解決的課題,就此,筆者談幾點淺見。

一、當前農村信用社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目前,由於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農村信用社存貸款營銷工作的市場環境更加復雜、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加之其他銀行和中小型金融機構紛紛落戶農村,使農村信用社的業務空間受到擠壓。在激烈的競爭形勢下,雖然面臨嚴峻挑戰,但農村信用社發展仍然有諸多積極因素和發展機遇,一是黨中央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局的重中之重,對「三農」工作作出重大部署,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農民權益,農村經濟將步入快速發展期,這些都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和發展空間。二是國家採取擴大內需、促發展、保民生等一系列經濟政策措施,為農村信用社的發展提供了十分難得的機遇;為應對金融危機,中央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放寬的貨幣政策,同時實施了汽車、鋼鐵、紡織、有色金屬和物流等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實行家電、農機下鄉補貼辦法,並投資4萬億元拉動內需,其中農業基礎設施資金達3700億元,這為農村信用社拓展存貸款業務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三是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啟動或開工建設,為農村信用社參與大項目建設帶來了重大機遇。就河北省豐寧縣而言,張曹電氣化鐵路、虎藍鐵路、張承高速、懷豐一級路、壩上二級路、蓄能電站、風力電廠、鑫源鉬礦、緣天然乳業等重點項目途經豐寧或落戶豐寧,農村信用社身處其中,擁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四是各級黨委、政府及各部門關心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的力度和重視程度增加,並對農村信用社支持經濟發展寄予厚望,同時各級各部門對農村信用社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大幅度提升,為農村信用社進一步加大市場營銷,搶占市場份額提供了濃厚氛圍和廣闊市場。五是農村信用社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存貸款營銷工作力度不斷加大。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通過統一法人產權改革、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兌付等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及通過開展「提效益、提質量、提水平、提素質、提形象」的五提活動,農村信用社員工思發展、謀發展的干勁進一步增強。

二、應對金融危機的對策及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當前,農村信用社要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為主線,敢於挑戰,善於應戰,抓住機遇,化危機為契機,逆勢而起,乘勢而上,調整信貸投向,大力支持優勢產業項目,加快各項業務發展步伐,提高綜合經營活力,只有農村信用社實力增強,才能有效地支持當地經濟發展。

(一)廣開門路,搶抓機遇,大力組織存款

一是強化服務,改善設施,提升形象。農村信用社越是在經濟發展困難時期,越要在提升服務水平上下功夫,越是要拓展客戶、留住客戶。只有樹立存款營銷理念,不斷改善服務設施和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和工作效力,才能拓展「黃金」客戶,留住優質客戶。二是抓時機、抓機遇,做到「顆粒歸倉」。農村信用社要抓住國家「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等一系列經濟拉動政策的發展機遇,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最大限度地爭取項目資金,爭取項目佔地補償款、退耕還林和糧食直補等財政性補貼資金在農村信用社開戶及發放;要抓住春節期間大部分農民工帶錢返鄉過節和春秋兩季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時機,開展「儲蓄宣傳月」或「存款突擊月」等項活動,大力組織存款,做到「顆粒歸倉」。三是抓信貸、扶項目,培植財源。信貸是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有效保障,農村信用社要在積極支持傳統農業的基礎上,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項目,增加農民收入來源。四是開展廣泛地宣傳活動,宣傳農村信用社的新知識、新業務,通過宣傳促進存款、貸款、個人結算、通存通兌等項業務的開展。

(二)選准優勢產業項目,全面開展信貸營銷

一是積極扶持「三農」經濟,大力開拓新的信貸領域。根據國家適度從寬的信貸政策和縣域產業發展政策及現狀,要在繼續支持傳統農業發展的同時,合理調整信貸結構,靈活調節資金頭寸,重點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綠色環保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經紀人、種養殖大戶等發展生產,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要強化工作措施,通過流動資金循環貸款、最高額抵押循環貸款、動產質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社團貸款等多種貸款產品,加大對技術進步型、科技實用型、產業優化型、環保節能型、區域特色型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同時,要勇於拓展和支持國家及地方重點項目建設。要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投資的戰略機遇,利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開展對重點項目的營銷工作,要認真研究客戶需要,根據客戶不同的融資需求,採取不同的營銷方案,量身定做相應的貸款品種,有針對性地開展營銷工作。要適時優化貸款結構,充分利用政策性銀行的業務平台,開展聯合貸款、間接銀團、直接銀團等多種形式的資產合作業務;要加強與當地同業機構的橫向聯系及合作,利用商業銀行的客戶資源和評審優勢,選擇優質的路、橋、電等項目開展銀團貸款,在此基礎上,對還款來源可靠、擔保足值有效的城市基礎設施、土地儲備、城中村改造等項目進行擇優支持。二是積極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廣泛開展貸款營銷活動。只有讓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政策及信貸產品,才能擴大正面影響,增強公眾對農村信用社的認知度和信賴感。宣傳金融知識,強化信貸服務,既是農信社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之舉,也是實現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村信用社除在日常辦理業務中要進行金融知識宣傳外,每年至少要組織兩至三次「送金融知識下鄉活動」,向城鄉居民宣傳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產品和業務品種,以此來提升形象,達到維護老客戶、拓展新客戶的目的。

(三)發揮現有貸款方式優勢,創新貸款方式品種

農村信用社要在繼續鞏固和完善信用、擔保、抵押、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的基礎上,對於富裕起來的農戶,嘗試開辦農戶投資型、消費型及住房類貸款。對於區域經濟較發達、二三產業較為活躍的鄉鎮,開辦「公司+專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公司+農戶」等項貸款業務,特別是要針對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新變化,探索建立農村信用社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兩社」合作機制,構建起千家萬戶小額貸款的服務平台;對農業龍頭企業,要利用政府政策的支撐平台,積極探索以開辦土地使用權、承包權質押方式發放項目技改資金和流動資金貸款項目;對具有當地特色、有發展潛力的林業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要結合《河北省實施林權改革配套優惠政策》,在明晰林業產權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拓寬有效抵押品范圍,為支持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❸ 經濟金融專業在農信社的工作是什麼

一、當前縣域經濟金融服務的狀況

近幾年來,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向大中城市轉移,金融機構網點紛紛收縮,放款的許可權逐級上收,資金大量流向城市,農村金融主體整體功能被削弱,已不適應農村和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主要表現:

(一)郵政儲蓄從縣城大筆抽走資金。如麻陽2004年末,郵政儲蓄余額為16503萬元,較年初增加4182萬元,增長33.9%。

(二)國有商業銀行機構紛紛收縮。國有商業銀行在麻陽鄉(鎮)的機構網點全部上收,縣城只保留幾家機構儲蓄網點,以儲蓄業務為主資金上存,放款許可權上收,服務「三農」的力度明顯減弱。

(三)政策性支農作用弱化。農業發展銀行開始專營農副產品收購資金的供應和管理工作,隨著糧棉購銷市場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銀行糧棉收購貸款業務出現大幅下降,而同時亟待政策扶持的農業開發,農業技術進步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政策金融支持。

(四)農信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是歷史包袱沉重,如麻陽農信社2004年末不良貸款余額3590萬元,占總貸款25%。二是信用社改革尚未到位,法人治理不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還未建立起來。三是服務手段落後,農信社儲蓄還末聯網,存款增長緩慢。

(五)對農信社的支持不夠。由於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少數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領導認為農信社是「小銀行」,對信用社關心和支持得少。

二、要充分認識農信社在支持縣域經濟中的作用

(一)農信社是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農信社機構遍及鄉(鎮)。麻陽全縣24個鄉(鎮)中信用社就有26個機構網點。服務於全縣37.05萬人。再從農信社的自身特點來看,農信社遍布縣以下各個鄉(鎮),離農民最近,服務最親,天天與農民打交道,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天然的聯系。農信社在長期支農過程中總結出了一整套適合縣域經濟特點的行業服務規范和管理的經驗。農信社無疑是「支農主力軍」職能的最理想的擔當者。只有農信社才能擔負起支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擔。

(二)農信社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最難之處不在城市,而是在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縣域是城市和農村的結合點,城鄉聯系的關節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載體。而農信社的金融服務對象是廣大農民。麻陽農信社近幾年來始終堅持「以農為本,為民服務」的方針,不斷轉變經營理念。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該縣農信社發放「三農」貸款3.2億元,積極發放了小額農貸,解決農民貸款難的問題,為「富民興民」、幫助農民增收起到了主導作用;積極支持農民開發本地資源,對有頭腦、有技術、有資源、有市場的種養大戶,採取送信息、送技術、送貸款、送服務活動,實行一戶一檔案,戶戶都有信用社人員的聯系和扶持,扶持出100畝以上柑桔570多戶,年出欄生豬100頭以上的養殖大戶800多戶,已建立柑桔、大棚蔬菜、烤煙、花卉、西瓜、葡萄、葯材、花生及養殖等商品基地330多個。據統計,2004年度全縣種植業實現產值31651萬元,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1494元,較去年增加66元,增長4.6%。麻陽柑桔和「東坡牌」臍橙多次在省市農博會上獲得金獎,2004年獲六屆湖南省國際農博會金獎,並獲得「中國冰糖橙之鄉」的稱譽。

同時,農信社積極支持山區工業化建設,近三年來累計發放農產品加工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及小城鎮建設貸款1.3億元。如舒家村信用分社三年來給兩家抽綉廠累放貸款431萬元,總產值達1860萬元,使周邊的長潭、江口、大橋江、文昌閣等5個鄉(鎮)3000多農民發了「綉」財。再如高村信用社支持湘鄂渝黔邊界冷凍中轉庫貸款220萬元,總產值達830萬元,上交稅金60多萬元,幫助200多居民及下崗職工再就業,並支持縣城環境改善發放550萬元幫助209國道及防洪大堤建設。

三、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

金融部門如何做好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農信社要積極為縣域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一)農信社要把握好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

1、要強化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市場競爭力。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服務意識和業務競爭思想認識。在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企業的競爭往往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吃掉慢的。企業要生存,一是要開展練內功及優質服務活動;二是盡快開通電子化網路。信用社因電子網路不通,嚴重地制約了信用社的業務發展。因此,要加大投入,加快電子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掌握競爭主動權,獲得更多的信貸資金,夯實農村經濟發展基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

2、要為解決農民貸款難辦實事,幫助農民增收。農信社要不斷完善小額農戶信用貸款,規范好小額農貸的程序管理,不斷完善「小貸」檔案的評估質量,按村組編號裝訂成冊,充分發揮貸款證的作用。貸款時要登記,還款要注銷,不走過場,做到農戶需要小額信用貸款時,憑貸款證就可以到信用社貸款,信用社要簡化貸款手續,為農民增收辦實事。

3、要支持農業產業化建設,搶佔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農信社要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目標,堅持走產業化道路,支持特色鄉鎮和專業村建設下功夫,以支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支柱」為重點,按市場要求培植特色主導產業,以龍頭企業帶動支柱產業。要推廣「公司+農民」科技流通一體化等經營組織形式,發展訂單農業,快速搶佔大中城市農產品市場。

4、要支持鄉村城鎮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小城鎮是城鄉聯動的節點,是以城帶鄉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步伐的重要保證,因此農信社要加大支持現有的縣城和中心集鎮建設力度。鼓勵富起來的農民、私營個體業主以及已在小城鎮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農戶在小城鎮建房落戶。運用市場機制積極支持個人私營企業等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小城鎮建設與開發,吸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鄉鎮企業等向集鎮集中,促進主導產業發展,盡快建立起支撐小城鎮的產業群體。

(二)農信社在支持縣域經濟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的關愛、部門的支持。

1、廣聚財源充實信貸資金力量。

一是通過人民銀行將現有的郵政儲蓄資金,通過拆借再貸款的形式充實農村信貸資金;二是要有計劃地規范縣以下的郵政儲蓄業務,避免大量地方資金「外流」;三是省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要明文規定財政涉農資金要存入農信社,廢除影響農信社發展的限制性條款,動員財政等有關部門盡快把賬戶開到信用社,現金存到信用社,壯大信用社的資金實力;四是人民銀行要加大對信用社再貸款的力度。對信用社的再貸款支持應真正做到力度加大,利率優惠,期限延長,使信用社按照縣域經濟運行的特點,適時足額,大膽地提供信貸服務。

2、創造寬松的經營環境。

一是當地政府要支持農信社的「三收」工作(收貸、收儲、收息),把「三收」工作納入黨政的目標考核內容;二要支持信用社創建信用鄉(鎮)村、組、戶的信用工程並動員村民、單位職員把錢存入信用社,支持家鄉建設;二是地方財政部門對信用社繼續實行劃撥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制度,並定期劃撥,讓風險補償專項資金及時用於信用社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發生的呆賬貸款核銷,切實減輕信用社的經營壓力;三是地方稅務部門要繼續實行營業稅及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四是規范企業改制行為,嚴禁隨意廢掉信用社債權,因為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組織,廢信用社的債就等於廢老百姓的債,廢地方政府的債。通過大家都來關心、支持信用社的發展,使信用社更有信心、更有力量來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

❹ 三農問題都是哪些問題

所謂「三農」問題,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實際上,這是一個居住地域、從事行業和主體身份三位一體的問題,但三者測重點不一,必須一體化地考慮以上三個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繫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繫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農業問題,主要是農業產業化的問題。市場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形態,農業的購銷體制不暢是農業不能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常常聽到農民兄弟抱怨種了東西賣不出去或賣得過於低廉,根子在沒有遵循市場規律。產供銷形成一條龍是當前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大有作為的一著好棋,黨和政府在創設「產―供―銷」鏈條的活動中起著關鍵作用。農業產業化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農業目前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沒有形成規模經濟。加入世貿組織後,如何應對國外的集約型農業的挑戰?這將是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面臨的嚴峻問題。從現在看來,目前中國應在解放剩餘勞動力的同時,通過加快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拋棄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迎接入世挑戰。

農村問題,目前突出表現的一個問題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往戶籍制度將城鄉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文化水平的較大差異。這種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已經受到理論界的一致質疑。目前,各地興起的戶籍制度改革紛紛向這種不合理的制度「開刀」,希望能夠藉此進一步解放農村剩餘勞動力。但需要前瞻的是:戶籍制度改革以後,解放的剩餘勞動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導,形成的移民潮會給社會治安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因此,城市化的步驟需要控制,小城鎮是消解城鄉二元對立、改革戶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農民問題,可以分為素質和減負兩個問題。農民素質問題,主要是指文化素質。據統計,截至2000年底中國義務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蓋率達到85%,在普九未能覆蓋人口中,農村人口佔大多數。同時,計劃生育政策在農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隻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錯誤觀念指導下形成的便是「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果沒有一定文化素質的國民如何與強國競爭?因此,提高農民素質是富民強國的重要舉措。

農民問題的另一個重大問題是減負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再三強調要減輕農民負擔,但個別地方「令不行禁不止」——農民負擔照原樣,引發農民抗交國稅和集體上訪等事件發生。農民負擔重直接影響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民負擔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夠,目前還有些地方政府部門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飯的人不少」。因此,減輕農民負擔首先應該考慮加大力度進行機構調整,減員增效,把農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佔全國人口70%;農業人口達7億人,占產業總人口的50.1%。「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考慮農業自身的體系化發展,還必須考慮三大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關系重大,不僅是農民兄弟的切盼,也是目前黨和政府的大事。

解決「三農」問題關系國民經濟全局,要把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雖然解決「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但是近幾年來的金融體制改革所存在的問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特別是對農村經濟的信貸投入相對不足。農業產業本身的體制問題也影響金融資本向其流動,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農業經濟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經營,加上基礎設施差,難於容納較多的金融資金
目前我國的農業體制主要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種經營方式只能容納少量的小額農貸資金。一是這種經營方式農戶的資產較少,不能承擔較大的信貸風險;二是這種經營方式限制高效農業和農業深加工的發展,農民不需要較多的貸款。因此,目前的農村信用社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還有不少農村信用社由於歷史的問題較多,加上當地的金融風險較大的影響,目前還出現支付的困難,沒有錢支農;二是部分農村信用社存款多,但又不敢支農,資金閑置;三是有的農信社實際上辦成了商業銀行,在城市裡與商業銀行爭存款,爭貸款,不願支農。
二、金融解決「三農」問題的幾點建議
目前的金融體制對農業的支持、對縣域經濟的支持相對來講嚴重不足,那麼,從金融的角度看,如何解決「三農」的問題?
(一)要盡快恢復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業務,同時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既想發展農村經濟、啟動農村市場,又不想付出代價,這是不現實的,只不過我們如果對政策性金融管理好一點,減少人為的失誤和腐敗,我們的損失就會少一點,以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對支持「三農」的政策性投入,國家要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在國家的財力允許的情況下,要及時向政策性金融提供貼息資金和呆賬損失的彌補,以及時化解政策性金融的風險,不要讓風險積聚過大。
(二)在政策性金融的帶動下,積極引導商業金融加大支農力度。一些農業高科技、規模化、產業化和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在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下形成一定生產能力以後,商業金融要及時給予配套資金。對於長期只存不貸或達不到存貸比例的商業金融營業網點,要強行退出市場,遏制從農村大量抽走資金的做法。
(三)扶持農村信用社建康發展,提高支農能力。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包袱,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解決,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共同負責。那些認為農村信用社不是國營的金融機構,就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的思想是對農村信用社的歷史不了解,其結果是導致農村信用社的風險越來越大,不但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極為不利,而且導致農村金融體系崩潰,甚至出現全國性的金融災難。
(四)郵政儲蓄組織的資金,大部分應通過政策性金融反哺「三農」。由於郵政儲蓄的存款大部分來自縣以下,主要是農村,這部分資金應通過政策性金融用於支持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村經濟。同時增加農村信用社的支農再貸款,提高其支農能力。這樣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內需,進而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五)適當改變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進行大規模的產業化生產,這樣才能吸納較多的資金,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改革開放的初期,對於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生產力起到巨大的作用。但是,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不能解決農民的小康問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以下弊端:一是不利於機械化生產,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二是不利於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生產,沒有資金投入搞科研,即使有科研機構研究出新的技術,推廣也困難;三是難於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現在農民的生產往往是生產出產品找不到市場,雖然有公司加農戶這樣的模式,但畢竟多了一個環節。當市場出現變化時,要麼是公司不講信用,要麼是農戶不講信用;四是不利於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一些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主要原因是難於有穩定的質量和數量的原料來源,一家一戶的農戶來生產,要麼是質量難於保證,要麼是數量難於保證。上述的四個問題,都是在市場經濟中生產遇到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農村經濟是不可能有質的突破,即使金融的改革能重構農村金融體系,加大對農村經濟的支持力度,農村也沒有很好的投資環境吸納較多的資金。硬性地加大對農村的投入也只是沒有多大效益的投入,最終又形成更多的不良資產。因此,要在農民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土地的再承包,使土地集中在懂經營的農業企業家手中,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大生產。農民既得到一定土地承包費,又可以干其他的副業,可以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低生產率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閱讀全文

與信用社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