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有什麼的地理位置優勢
在珠江三角洲過去近20年賴以高速發展的各項競爭優勢中,最值得強調的,莫過於其毗鄰港澳的地緣區位優勢和改革開放先行帶來的體制、政策優勢。事實上,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廣東最接近港澳,也是開放最早、最徹底的區域,深圳、珠海兩個特區分別直接與港、澳相連,沿海開放城市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與香港鼎足而立,穗港發展軸與穗澳發展軸分別縱貫珠江三角洲東、西兩部,而經廣州南沙-虎門的輪渡以及大橋連通了東西兩軸,更使穗、港、澳成了"鐵三角"。就地緣區位而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土地、氣候、物產資源等條件是基本不變的,而真正要發揮其毗鄰港澳的比較優勢則取決於是否實行改革開放這個政策條件。改革開放前,同樣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沒能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形成競爭力,這也說明了珠江三角洲過去所受到的政策以及體制上的約束是很大的。只是由於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才讓珠江三角洲地區得以利用自身的地理區位、土地、勞動力等條件,大規模地引進港澳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兩者的結合就轉換成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相對於內地,珠江三角洲地區首先就有"先行一步"的特殊政策,使其地緣區位得以發揮作用;而相對於沿海其他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又有著優越的地緣區位,在同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情況下,其地緣區位就成為政策得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前提條件。等到改革開放成為全國普遍實行的政策時,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通過在先行階段由比較優勢所引致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從而又得以繼續保持其領先於其他區域的比較優勢
B. 珠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與存在主要問題是什麼
珠三角地區的發展優勢在於它的交通非常便利,資源非常的豐富,所以說這種優勢還是不錯的
C. 建立「珠三角」經濟圈有何重要意義
首先,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構建有利於大珠三角競爭力的持續提升。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三角與港澳經濟合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種基於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前店後廠」式的區域合作模式,不僅使珠三角迅速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建立起對外開放的先發優勢,20餘年間獲得GDP年均16.2%的高速增長;而且也使港澳地區順利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延續了其國際競爭力,保證了回歸過渡期的穩定和回歸後的持續發展。
大珠三角地區不僅在全國經濟發展和對外經貿合作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且也是亞洲乃至世界上經濟最為活躍、競爭力最強的出口加工貿易基地之一。作為外向依存度最高的一個區域,大珠三角地區有可能再次率先獲得各種發展機遇。隨著國內其他城市密集地區的奮起直追,尤其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十年來的迅速崛起,已使大珠三角地區的先發優勢明顯弱化,競爭壓力顯著增強,整個大珠三角地區戰略腹地欠缺的弱勢日漸凸顯。因此,構建以大珠三角為龍頭的「泛珠三角」經濟圈,不僅有利於大珠三角戰略腹地的培育和建設,而且對大珠三角綜合競爭力的持續提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其次,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構建有利於推動我國中西部後發地區的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得益於東南沿海幾個發展較快的經濟區的推動。大珠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沿海地帶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拓展其發展的空間,直接把中西部若干省區納入其輻射腹地促其發展,實施泛珠三角經濟圈發展戰略,對於中西部若干省區的經濟發展將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從我國當前的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和長期發展戰略分析,大珠三角地區擔負著帶動周邊後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歷史重任。構建泛珠三角經濟圈,積極加強大珠三角與周邊後進地區的經濟合作,則多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將會出現,這將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此外,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構建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實施「一國兩制」。泛珠三角經濟圈將為CEPA的實施提供更大的組織化的合作空間,地緣鄰近優勢,有利於提高港澳與內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將為港澳經濟的持續繁榮提供有力支撐,對於我國更好地實施「一國兩制」的戰略方針將具有重要意義。
D. 改革開放至今,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經歷了哪兩個階段每一個階段有什麼特徵
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中山、東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及肇慶市的瑞州區、鼎湖區、高要、四會等地。全區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23.4%,人口佔全省總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來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地區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地區的社會發展呈現出農村工業化程度高、城鄉一體化進程快等特點。珠江三角洲地區各級團組織以當地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為背景,根據當地青年的實際情況,就如何推動共青團工作發展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辦公廳赴廣東調研組對該地區進行了調查研究,調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近年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所作的探索,從思路上可以歸結為:社會化運作,事業化發展。
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1.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
2.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佔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的特點
1.青年群體的構成為二元結構。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由本地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部分組成。據1997年底的統計,廣東省青年總數為1589萬,全省外來務工青年有500多萬。外來務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些城鎮,外來務工青年與當地青年的數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鎮或行政村,外來務工青年已經超過當地青年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幾十倍。如,廣州市東山區有外來務工青年6000多人,佔全區青年就業人數的65%。又如,深圳寶安區有外來務工青年90多萬,是當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區皇崗村有外來務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龍崗區愛聯村有外來務工青年近3萬,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體分化明顯。總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青年分為當地青年和外來務工青年兩個基本群體。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聯絡的日益廣泛,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群體的整合與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兩個引人注目的群體。「三高」青年是指高學歷、高職務、高收入的青年。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們的行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顯的導向和示範作用。「四不」青年是一個在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特殊青年群體。這部分青年不學習、不讀書、不經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業生活,具有明顯的寄生性。根據當地團組織的調查分析,從職業分類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穩定,青年職員一般嚮往體面和榮耀的生活,公務員則更希望前途順利,知識分子重在謀求發展機會。其中,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中各類金融機構、管理機構、新型公司的出現和迅速發展,青年職員群體迅速壯大。他們的知識水平、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比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與青年中的其他職業群體相比,有明顯不同。總之,不同職業青年群體的利益要求與精神追求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且,這種需求的多樣化引導著青年群體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中基於共同愛好與興趣而自發成立的專業社團比較發達,其活動表現出明顯的群體特徵。
3.青年在經濟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是物質財富的主要創造力量。在作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主導力量的新經濟組織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經濟組織中工作的規模龐大的外來務工青年,現在和將來都是當地經濟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高新技術企業中,青年是科技創新的排頭兵。中山市能夠被遴選為全國30個「科技興市」的先進城市之一,與該市有一支力量強大的青年科研隊伍是分不開的。據統計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十幾個百分點。
4.職業選擇注重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在選擇職業時,一般把能否給自己帶來發展機遇看得比較重。據當地團組織調查,珠海、番禺兩市分別有50.4%和37.3%的青年選擇職業時首先考慮的是長遠發展前景及個人興趣特長。在珠江三角洲這樣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社會能夠為各個層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選擇的就業機會,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勞動作為謀生手段與實現自身價值的統一。
5.注重社會生活。在調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年把「八小時」以外的社會生活看作是自己整個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把社會看作是自己活動的一個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會生活的領域十分廣泛,跨單位、跨團體、跨區域的社會行為,在青年的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青年社會生活的場所主要是社會公共場所。傳統的走親訪友,閑聊度日,被認為是浪費時間。在日常人際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該地區,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種亞文化,而成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文化的發展潮流。
三、社會化運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團組織所使用的「社會化」概念,有不同的含義。從運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區共青團工作的社會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面向社會設計活動。珠江三角洲團組織設計的活動有一個鮮明特點,就是面向全社會的青年及群眾,便於人們在「八小時」以外自願參與,從而使活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參與面。而團組織一般只負責活動的設計和宣傳,很少進行直接組織。如,廣東團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廣場」,深圳團市委創立的「大家樂」舞台,都是這樣。每周末在廣州市著名的商業網點天河城廣場開展的「青年文化市場」活動,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觀者如潮。現在,青年文化廣場活動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開。在深圳,以青年為主體,以「自願、自薦、自演、同樂」為原則的「大家樂」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開辦以來,僅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大家樂」舞台就已舉辦各類文藝演出2000多場,參加表演者4萬多人次,觀眾達450多萬人次。全市有不同規模的「大家樂」舞台100多個。對「大家樂」,社會各界有口皆碑,譽之為「特區平民夜總會」、「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藍的天」。在迎接香港回歸祖國期間,深圳團市委設計的「營造回歸紀念林」和「回歸的足跡接力跑」活動,也是面向社會開展的。
2.面向社會設置組織。團的組織建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發展的難點。在這方面,珠江三角洲團組織可以說在探索中邁出了新的步伐。他們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隸屬關系的限制和「一廠一支部」的格局,通過設置企業青年工作委員會以及興趣建團、員工宿舍區域建團、活動中心建團等途徑,探索國有企業建團的新途徑。通過依託工會建團、社區建團、行業掛靠建團等靈活形式,使新經濟組織建團工作取得了突破。在農村,形成了以村建團委為核心,以支部進廠和廠外建團為網點的以村帶廠設置模式。實現了農村團組織的良性運行。特別是注重調整和改革社區共青團工作體制,加強社區與行業、學校等不同戰線團組織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團組織的區域交流、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3.面向社會尋求資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時廣泛調動社會資源,是全團推動工作發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對此的理解則更為深入,操作上則更為系統。首先,他們注重向
社會尋求人力資源,以發展和壯大共青團的工作隊伍,形成以團幹部為骨幹,團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隊伍。如,在深圳,團的許多具體工作是義工在做。同時,他們還努力向社會尋求財力資源,形成政府撥款、社會贊助和實業創收三結合的經費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團組織把黨政部門在政策法規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種社會資源。他們認為,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青團工作同樣需要通過政策法規的支持來獲得法定的社會地位。他們說,過去靠文件,現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團工作社會化的意義,從根本上看,是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共青團工作找到了新的發展空間。市場經濟是一種打破行政隸屬、地域區劃和系統封閉的開放式經濟。共青團工作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也必須把視野由所隸屬和依託的黨政組織系統擴大到全社會,善於在社會舞台上扮演社會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內容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需求和青年需求的變化相一致,把為需求服務作為工作導向;力求使組織設置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結構和青年構成的變化相一致,哪裡有青年,哪裡就有團的活動和影響;力求使獲取資源的方式與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相一致,以服務市場的方式開發社會資源。
四、事業化發展
據當地團幹部講,「事業化」是各級團組織從實踐中得出的寶貴經驗。從「辦實業」到「辦事業」,團組織有過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訓。現在他們所形成的共識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共青團組織必須以辦事業為主,以辦實業為輔。而且,無論是辦事業,還是辦實業,都要圍繞青少年需求來辦,都要以服務青少年為出發點,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統一。
從珠江三角洲團組織的實踐看,共青團組織興辦的事業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青少年活動陣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青少年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建設,可以說已經成規模,上檔次,是共青團工作事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團市委直接領導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佔地面積3萬平方米,有幹部職工160人。他們堅持從事業帶實業,以實業補事業,發展事業,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爭創一流青少年活動陣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正在籌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宮,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項目,總建設面積為3萬平方米。建成後,將有大小教室、飯廳70多間,擬設培訓項目80多個,娛樂項目20多個,可以同時接待5000人學習、參觀和娛樂。又如,江門市現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動中心,運行狀況良好。一座規模更大、檔次更高的青少年宮將很快動工修建。廣州市青少年宮的佔地面積也達3萬多平方米。
2.文化產業。與青少年有關的文化產業,如報刊、雜志、藝術團,是事業化發展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產業的發展潛力很大。廣州、深圳兩市團組織創辦的青少年報刊和雜志,能夠覆蓋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可以輻射到臨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相應各級團組織籌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躍。如,列入《廣東團工作五大體系構建規劃要點》中已經建立或准備建立的基金達11項之多。廣州團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為依託,建立和拓展各類青少年發展基金。這些基金在支持團工作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如,由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出資建立的全國第一個專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務的非營利性輔導機構——廣州市手拉手越秀輔導中心,其工作對象是情緒起伏不定、發展有困難及經常在公共場所流連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響的青少年,其工作內容有11項之多。中心為青少年所提供的幫助,是一般團組織難以做到的。
從珠江三角洲共青團的實踐看,事業化發展對於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解決的是依託問題。有了與青少年有關的陣地、產業和基金等實實在在的依託,團的組織就擁有了自己的資源,團的工作就可以開展得扎扎實實。第二,解決的是機制問題。陣地、產業和基金作為一種工作機制,可以長期使用,長期發揮作用,推動工作持續向前發展。第三,解決的是工作覆蓋面問題。陣地、產業和基金組織的活動,是團組織開展的活動所難以替代的。陣地、產業和基金組織的活動所產生的輻射和帶動作用,也是團組織開展的活動難以相比的。
五、幾點啟示和思考
在調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區共青團工作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所進行的探索,給我們許多具有全局意義的啟示,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堅持發展的觀點。小平同志所講的「發展是硬道理」,同樣適用於共青團工作。共青團事業是一項不斷發展的事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工作面對困難和挑戰更需要發展。可
以說,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沒前途。共青團工作面對困難和挑戰,要實現發展,應當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務實的作風,敢試敢闖的勁頭。
2.強化共青團組織的社會服務功能。應從共青團如何發揮好國家政權重要社會支柱作用的高度來認識強化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說,共青團組織青年服務社會是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的具體化。共青團國家政權社會支柱作用發揮的如何,主要取決於社會服務功能的強弱。近年來,共青團的社會服務功能有很大拓展,但與政府在轉變職能過程中對社會組織提出的新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
3.形成共青團組織結構的新構架。共青團組織體系依託黨政機構建立於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在發揮黨建帶團建的優勢的同時,應努力推動團屬青年社團面向基層、面向新的領域、面向新興青年群體調整和完善組織機構,密切與非團屬青年社團的聯系,推動經濟部門和企業設置青年工作機構,培育和發展團屬社會中介組織,以此形成一個對共青團原組織體系具有補充作用的新的開放多元的社會化組織網路,從而覆蓋到那些原組織體系涉及不到的新體制下的新領域和新興青年群體,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和不同的層面上與青年進行聯系和溝通。原有的組織體系和新的社會化組織網路共同構成共青團組織結構的新構架。
4.把社區作為新的工作生長點。隨著社會的進步,社區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區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活動場所,可以為團的工作提供寬廣的空間和豐富的內容,應當成為共青團工作一個新的重點領域。全團有必要以整體推進的態勢來加大社區團工作的力度。實現團的有關重點工作和建設在社區的平衡發展,以推動新的工作領域的開拓。
5.在團的工作中加大有關青年事務的內容。青年事務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團服務青年的重要內容。適應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職能的轉變,主動地承擔和參與有關青年的社會事務,有利於共青團工作在促進社會發展中拓展領域,豐富內容,佔領陣地,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青年的成長成才服務。聯合國第50屆大會通過的《到2000年及其後世界青年行動綱領》,對我們加大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啟示意義。應在總結經驗和借鑒國外有關做法的基礎上,推動這方面工作實現新的發展。
6.爭取政策法規方面的支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共青團作為重要的人民團體,其工作職能、工作領域和工作內容,都有必要更多地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證。以此進一步明確共青團的社會職能和政府中的青年工作職能,把團的工作納入黨政工作的目標之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之中,保證團的組織在社會各個領域更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近年來,各級團組織在這方面進行了不少努力,而且收獲不小。同時,希望上級團組織在這方面予以支持的呼聲也比較高。各級團組織都有必要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
7.轉變機關職能。在機構改革中,共青團組織同樣面臨著轉變職能的問題。廣州團市委提出的「小機關、大事業」的思路頗具啟示意義。「小機關」的作用在於加強宏觀指導,「大事業」的作用在於能夠更多地承擔與青少年工作有關的社會事務。對各級團組織在機構改革中的機構設置和職能確定問題,團中央有必要提出原則性的指導意見。
8.注重研究和探索共青團工作的區域性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一個重要特徵。同一個區域內不同城市團組織的工作,會有諸多共同特點。加強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有利於更好推動共青團工作與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相協調,相一致。
E.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特點
一、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
1.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7.8%,不僅高於全省14.5%、全國9.7%的同期平均增長速度,而且高於亞洲「四小龍」經濟起飛階段的平均增長速度。
2.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出口貿易總額高達384.6億美元,佔全省當年出口貿易總額的76.6%;實際利用外資87.98億美元,分別佔全省、全國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8%和24%。
3.產業結構優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經濟向重要的製造業中心的轉變,並成功實現了第二、第三產業雙重主導的經濟社會全面聯動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第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80年的25.8:45.5:28.9發展為1994年的8.8:51.2:40。總體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已經基本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
4.農業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該地區農業的市場化、社會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格局很快形成。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形成了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以種養業為支柱,農工技貿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
5.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工業化的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加速城鎮化。70年代末只有幾十個城鎮,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個,1992年達到406個,1994年達到597個。15年增長近10倍。中山、東莞兩市,只轄建制鎮,而沒有縣和鄉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區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個百分點。現在,該地區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鎮。珠江三角洲地區在城鎮化過程中,將現代城鎮的服務功能優勢與現代鄉村的田園風情優勢相互補充、結合,推動了城鄉協調均衡發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區。
6.社會流動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全國最大的外來工聚集地。現在,在該地區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有數百萬,形成了規模龐大、富有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流動群。這種社會流動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邏輯,是人力資源優化配置的自然體現。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和勞務機構對外來務工者的管理,已經基本上實現了依法管理,使社會流動從無序走向了有序。
F. 珠三角經濟區形成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毗鄰香港、澳門。瀕臨南海,為珠江出口
1發展歷史長 毗鄰香版港、澳門近東南亞 是中權國對外開放的南大門
2交通條件
珠江水運發達 廣州 黃埔香港多個大型海港
廣州 香港、澳門多個大型航空港
京廣鐵路 京九鐵路 京港澳高速和沿海高速
4地形特徵廣闊平坦利於工業布局城市建設
5多華僑投資家鄉
G. 改革開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廣東最接近港澳,也是開放最早、最徹底的區域,深圳、珠海兩個特區分別直接與港、澳相連,沿海開放城市廣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中心與香港鼎足而立,穗港發展軸與穗澳發展軸分別縱貫珠江三角洲東、西兩部,而經廣州南沙-虎門的輪渡以及大橋連通了東西兩軸,更使穗、港、澳成了"鐵三角"。就地緣區位而言,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及土地、氣候、物產資源等條件是基本不變的,而真正要發揮其毗鄰港澳的比較優勢則取決於是否實行改革開放這個政策條件。改革開放前,同樣是珠江三角洲地區,沒能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形成競爭力,這也說明了珠江三角洲過去所受到的政策以及體制上的約束是很大的。只是由於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才讓珠江三角洲地區得以利用自身的地理區位、土地、勞動力等條件,大規模地引進港澳的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兩者的結合就轉換成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相對於內地,珠江三角洲地區首先就有"先行一步"的特殊政策,使其地緣區位得以發揮作用;而相對於沿海其他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又有著優越的地緣區位,在同樣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情況下,其地緣區位就成為政策得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前提條件。等到改革開放成為全國普遍實行的政策時,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通過在先行階段由比較優勢所引致的發展模式形成了較強的競爭力,從而又得以繼續保持其領先於其他區域的比較優勢
H. 珠江三角洲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勞動力資源豐富且很廉價
2.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地形平坦
3.地理位置優版勢:在我國的南端權,靠近東南亞
4.引進外資和先進的科學技術
5.這里是"僑鄉",歸國華僑為這里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5.國家政策:改革開放,建立經濟特區
6.沿海地區交通便利
I. 珠江三角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因為經濟開放,對外交流。
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成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得以接受海外先進的技術、大量的資金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生機活力的地區之一。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輕工業基地、外貿出口基地。
外向型經濟總體水平較高。珠江三角洲地區9個城市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和僑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條件,以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國內市場為依託,推動外向型經濟高水平、快速度發展。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經濟區,是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東江入海時沖擊沉澱而成的一個三角洲,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公里。
一般來說它的最西點定義在三水。 2009年1月8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 規劃范圍以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惠州和肇慶市為主體,輻射泛珠江三角洲區域。
「珠三角」概念1994年10月8日首次正式提出設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珠三角」最初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7個城市組成(不含香港澳門2個特區),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珠江三角洲。
後來,「珠三角」范圍調整擴大為由珠江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的區域,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珠三角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