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藏地區 氣候類型及特點
高原山地氣候
特點:海拔高、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地區差異大;太陽光照強,日照時間長。
② 西北青藏地區水文特點區別
【1】青藏地區:
1.青海西藏全部及新疆南部,甘肅南部,四川四部,雲南西北部
2.青藏版高原
3.高山氣權候區,①太陽直接輻射強,紫外線強;②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小;③降水多在迎風山坡,高原內部和背風山坡降水稀少④風力強勁⑤垂直氣候顯著。
4.長江、黃河、瀾滄江、印度河、雅魯藏布江、怒江等等;
5.大河發源地,河流落差大、水利資源豐富,含沙量較小,冬季有較長的冰期。
6.阿門
【2】西北地區
1.內蒙大部分地區、甘肅西北部地區、新疆大部分地區、寧夏全部地區、陝西北部地區
2.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脈、內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寧夏平原、黃土高原。
3.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冬夏溫差變化大,晝夜溫差變化大,全年降水較少。
4.黃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疏勒河、額爾齊斯河等
5.本區以內流河居多,補給靠季節性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水量小、含沙量大;外流河中含沙量大。冬季有冰期。
6.阿門
③ 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這種特徵對當地農牧業生產有哪些影響
特徵就是 有山脈 冰川 河流 湖泊
山脈
昆侖山脈、 喀喇昆侖山脈、 唐古拉山脈 、橫斷山脈、 岡底斯山 、念青唐古拉山 、喜馬拉雅山脈
冰川
地球上中低緯度地區的冰川主要集中在高原上,青藏高原冰川覆蓋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總面積80%以上。 喜馬拉雅現代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現代冰川、 昆侖山現代冰川、 喀拉昆侖山現代冰川 、橫斷山現代冰川、 唐古山現代冰川、 岡底斯山現代冰川 、羌唐高原現代冰川 、祁連山現代冰川。
河流
有黃河、 長江(金沙江)、 瀾滄江(湄公河)、怒江(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恆河 、印度河 。
湖泊
有班公錯、郭扎錯、 魯瑪江冬錯、 拉昂錯 、瑪旁雍錯、昂拉仁錯、 扎布耶茶錯、塔若錯、 扎日南木錯 、當惹雍錯、昂孜錯、 格仁錯 、錯鄂、 阿牙克庫木湖 、色林錯 、烏蘭烏拉湖、納木錯、普莫雍錯、 羊卓雍錯 。
這種特徵對當地農牧業生產影響:西北地區深居內陸,大部分位於中高緯地帶,是我國東西跨經度最大的地區。區內高原面積廣闊,有大興安嶺等山脈將其與東部平原地區相隔,受這種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乾旱」成為本區最突出的自然特徵。教材從高原、盆地為主的地形,風蝕地貌顯著;自東向西,地表植被呈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的變化;河流稀少,多內流河;農田、村鎮、城市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地呈帶狀或點狀分布等四個方面展示了其乾旱為主要特徵的地表景觀,以進一步揭示自然環境對人類生產與生活的影響。
乾旱、半乾旱的氣候,使西北地區降水稀少,廣闊的草原與山地牧場使這里成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肉、奶和毛皮等牧產品,並促進了毛紡織和畜產品加工工業的發展。但對耕作業來說,由於降水稀少,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要,發展「灌溉農業」成為其特色,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有河水、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可以灌溉的平原地區。長期以來,由於牧區的生產方式落後,主要靠天養畜,對草場利用多、建設少,因此草場退化和土地沙漠化現象十分嚴重,保護草原,防止土地沙漠化是保護本區生態環境,維持其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西北地區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煤、鐵、石油和稀土、鎳礦等為主,受其乾旱氣候的影響,給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和運輸都帶來不少困難,造成其開采、利用程度較低的特點,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其前景十分樂觀。但人們也存有憂慮,擔心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會導致西北地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因此,正確處理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問題,是西部開發面對的重要課題。
西北地區面積廣闊,但受氣候和水源的限制,耕地面積較少,因此生產的糧食和能供養的人口有限,使這里成為人口稀少的地區。水是影響西北地區區域地理特徵的關鍵因素,不但農田、村鎮、城市、「尋水」分布,就是古代的絲綢之路和現代的鐵路、公路也大都沿著有水草的綠洲和黃河谷地而建。
青藏高原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單元,地形成為其地理環境特徵形成的主導因素,「高」和「寒」是本區獨特的地理環境特徵。它直接影響著本區的其它地理要素,並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教材首先從地勢高引出了青藏高原獨特的高原地理景觀特色,如高原氣候、高原水文、高原生物,以及特有的資源優勢,並揭示了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然後,重點分析了各自然要素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及主要農畜產品。
青藏高原資源種類多,如水力資源、森林資源、動植物資源等。但教材重點突出的是太陽能與地熱資源,其目的是突出其優勢資源及資源的區域性特色。
給個滿意,謝謝!
④ 青藏地區的范圍及特點是什麼
。。青藏地區在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積佔全國的25%,人口僅佔全國的1%左右。
⑤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
遠看是山,近看是川,冰川廣布,雪山連綿。
高山高原氣候,降水較少,氣溫低。
高寒、缺氧、凍土。
⑥ 青藏地區的牧民有哪些生產生活特點
青藏地區目錄
簡介
自然特徵
河流
青藏鐵路
[編輯本段]簡介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區、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和新疆南部邊緣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四千米以上,是中國,也是世界面積最大地勢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湖區,分布大小湖泊一千多個,其中青海湖面積4340平方米 。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青藏地區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有「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的自然特徵是「寒」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冰川廣
[編輯本段]河流
黃河 長江(金沙江) 瀾滄江(湄公河) 怒江(薩爾溫江) 雅魯藏布江(布拉馬普特拉河) 恆河 印度河
[編輯本段]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全長1956公里,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凍土地帶。其最高點位於海拔5072米,常年白雪皚皚的唐古拉山埡口,被譽為「離天最近的鐵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鐵路」。修建青藏鐵路是黨中央、國務院在進入新世紀之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國家「十五」四大標志性工程之一,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工程之首。 青藏鐵路北起青海省西寧市,南至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全長約1956公里,其中西寧至格爾木約846公里已於1984年建成。將要動工修建的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從青海省西部重鎮格爾木市火車站引出,過南山口後,上青藏高原腹地,途經納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進入西藏自治區,再經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至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線路走向與青藏公路基本並行。青藏鐵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自然保護區,因其獨具特色的環保設計和建設,也被稱之為中國第一條「環保鐵路」。
青藏鐵路是當今世界海拔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線路經過地區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有96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線路最高處達5072米;經過多年連續凍土地段550公里,經過九度地震烈度區216公里。沿線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地殼運動活躍。在這樣的區域修建鐵路,具有很強的探索性和科研性,建設任務艱巨。風火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高的鐵路隧道;位於海拔4767米的昆侖山隧道,全長1686米,被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凍土隧道」。
青藏鐵路的修建,將結束西藏自治區不通鐵路的歷史,進一步改善青藏高原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促進西藏資源開發和經濟快速發展。對加強內地與西藏的聯系,促進藏族與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進民族團結,造福沿線人民,將發揮重要作用。
青藏鐵路東起青海西寧,西至西藏拉薩,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經過四年建設,於2006年7月試通車。它將成為世界最著名的高原黃金旅遊線路。9處世界級的旅遊資源,還分布著包括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金銀灘原子城、察爾汗鹽湖、玉珠峰、拉薩古城、八廓街等在內的23處國家級旅遊資源,以及6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193處普通級旅遊資源。在這些無以倫比的自然景觀背後,還映襯著千百年來積淀的以藏文化
⑦ 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發展農業的特點和限制因素,並說明其原因
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水源
青藏地區發展農業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氣溫或說是熱量
⑧ 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區的工業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
北方、南方工業特點和經濟發展水平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學特徵而言,我國南方人矮,北方人高。 據統計,我國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地區則是1.647米。從南北方的氣溫差異來講,由於南方氣候炎熱,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生殖器官發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於氣候寒冷,影響了體內酶的活性,新陳代謝慢,生命周期長;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長而寒冷,人們的戶外活動少,體內營養物質積累多,因而長得「人高馬大」些。
南輕北重:
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東南沿海地區資源貧乏,但是交通便捷,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便揚長避短,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南經北政:
從總體上看,我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發達。北方歷來是我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我國東南沿海傳入,促進了南方經濟的飛躍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經濟心態。
南繁北齊:
我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我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 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我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另外,我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出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台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南澇北旱:
我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為此黨中央實施了南水北調工程,以調節我國水資源的空間分配矛盾,這樣既可緩解南方的水急,又可解決北方的水資源危機。
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異的詞彙還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調、南柔北剛、南甜北咸等等。總之,南北差異表現在各個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復雜,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南北雙方應正視這種差異的存在,實現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創造祖國美好的未來。
⑨ 青藏地區河谷農業地域類型特點
青藏高原氣候高寒,只有河谷地帶由於地勢較低,氣溫較高,無霜期長,土壤比回較肥沃,又有河水答作為灌溉水源,因而適宜耕作,成為農業發達地帶,被稱為河谷農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區,以青海的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谷地也就是藏南谷地最典型.故選:A.
⑩ 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特徵對人類生產生活有何影響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約300—400萬年內,青藏地區大面積大幅度地抬升至現在的高度,經歷了由低海拔熱帶、亞熱帶環境向高寒環境發展的劇烈演變,除受到全球性冰期與間冰期氣候冷暖波動的影響外,海拔高度劇增對自然地理環境所產生的變化也起著主導的作用。因而,在我國形成了青藏高原區、西北乾旱區與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並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徵方面表現出十分明顯的差異。
(一)地勢高亢、歷史年輕
青藏高原的形成與地球上最近一次強烈的、大規模的地殼變動——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密切相關,表現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且有許多超過雪線、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在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總輪廓中有三級階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級地勢階梯,是亞洲許多大河的發源地,由此向東逐級下降,最後經由我國東部低地及淺海大陸架沒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強烈,高原南部及東南部是頻繁的地震區,又是強大的地熱帶,抬升運動一直延續至今。在高原邊緣普遍存在著地勢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縱剖面有幾個顯著的裂點與谷中谷的形態。其它如寒旱化趨勢增強、湖泊消退、水系變遷、內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簡單、礦物風化程度淺等都顯示出高原自然地理過程的年輕性。
(二)太陽輻射強、氣溫低、日較差大
空氣稀薄、大氣干潔的青藏高原上,太陽總輻射高達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緯低海拔地區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導致的相對低溫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氣溫低達—10——15℃,與我國溫帶地區大體相當。暖季,我國東部夏季風盛行,最熱月平均氣溫大多在20—30℃之間,且南北差異不大,唯獨青藏高原成為全國最涼的地區,7月平均氣溫竟與南嶺以南的1月平均氣溫相當,比同緯低地降低15—20℃。與同緯低地相比,高原上氣溫日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與高山的特色。因受強烈大陸性氣候的影響,氣溫年較差也不小,或與我國同緯低地接近,表明它與熱帶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溫度特點。因此,盡管氣溫較低、氣候寒冷,但由於形成低溫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陽輻射強和顯著的熱力作用,高原上的溫度條件對自然地理過程及植物生長發育而言,和高緯低海拔區域的相同氣溫數值有著不同的意義。
(三)冰雪與寒凍風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於冰川、凍土的發育和獨特的冰緣與寒凍風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緯度地區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現代冰川發育,佔全國冰川面積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廣布於極高山區周圍,部分地區還成為景觀的重要要素。凍土在高原上廣泛發育,其中多年凍土連續分布於高原中北部,厚達80—120米,成為中低緯巨大的凍土島。據研究,這里的凍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氣候的產物。因此,從冰川凍土發育的角度看,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沒有脫離冰期。
強烈的太陽直接輻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氣白晝強烈增溫,但夜間冷卻迅速,一年內有較長時間出現正負溫度的交替變化。因而,冰緣融凍作用及寒凍風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過程中有重要意義。
(四)高原動植物地理和生態適應現象
青藏高原上動植物區系分屬於不同的系統,動物方面高原內部屬古北界區系,東南部屬於東洋界區系;植物方面相應地分屬於泛北極區的青藏高原植物亞區和中國-喜馬拉雅森林植物亞區,即歷史古老的喜暖濕成分佔據東南部,而較年輕的耐寒旱種類則分布於高原內部。喜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顯屏障,而橫斷山脈的縱向谷地則便於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帶明顯,類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區系極豐富的區域,又是第四紀冰期中動植物的天然避難所,保存了許多第三紀以前的孑遺種類,成為現代不少種類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鵑屬、動物中的噪鶥等。
因強烈隆起,高原內部寒旱化增強,具有高原特有的動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墊狀駝絨藜、紫花針茅、小嵩草等;動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屬,氂牛則是第四紀冰期中冰緣環境下發展起來的種類。從構成自然景觀外貌的植被來說,高原上廣泛分布著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墊植被等類型,動物則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動物類群,它們都顯示出高原的獨特性。
(五)垂直變化普遍並與水平地帶緊密結合
青藏高原不僅邊緣高山環繞、高差懸殊,而且高原內部也廣布許多山脈,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帶普遍發育,可以歸納為海洋性系統與大陸性系統兩類性質不同的帶譜。另一方面,范圍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勢結構和大氣環流特點的制約,形成了自東南向西北由暖濕至寒旱的水平分異梯度,表現為從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帶性變化。這種區域差異又和垂直帶變化緊密結合,顯示出高原的獨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區。高原內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為主體的高原垂直帶呈現水平地帶變化則具有強烈的大陸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質上異於低海拔相應的自然地帶。可以認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帶是歐亞大陸東部相應水平地帶在巨大高程上的變體,由地勢和海拔引起的水熱條件的不同是變異的主導因素。
(六)人口密度小,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較弱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當於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歷史時期內,高原自然環境的發展演變過程中,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不僅不能與我國東部季風區相比,而且也遠較西北乾旱區微弱。有些地方還保留著天然的原始狀況,特別是在高原內部腹地,往往人跡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等可以從天然植被類型特徵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國開發程度較低的區域,自然資源的利用仍處於初期階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業為主,農林業次之。但是在近代由於經濟開發、交通改善,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逐漸增強。如雅魯藏布江中游谷地,墾殖歷史較長,農田基本建設較好,耕地大多有水利設施,是農業較發達、經濟較繁榮的地區。另一方面這里人口密度較大,燃料缺乏,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場的灌木充作薪柴,不僅影響冷季草場的數量和質量,還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風蝕現象。在高原東南部森林區域內由於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和經營管理,導致森林的破壞、乾旱河谷灌叢帶的擴大,引起自然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應當予以密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