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辨析題:我國社會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區域、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答:錯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存在內著種種矛盾。在這些矛盾中,容居支配地位、起著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其它各種社會矛盾,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由社會生產落後造成的。
B. 如何解決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城鄉互助
C. 我國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浙江省杭州灣跨海大橋,長達36公里,總投資約118億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這是在中國。
雲南省瀘水縣六庫鎮,當地村民只能通過滑索掠過怒江江面去對岸,在江上架一座橋僅需四五十萬元,但對於貧困地區來講十分不易。這也是在中國。
重慶市解放碑商業區,高樓林立,商貿雲集,夜幕下斑斕閃爍的霓虹燈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這里的繁榮與活力。這是在中國。
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慶市武隆縣大山深處一個貧困村,對這里的大多數村民來說,每月幾元錢的電費已是一筆不小的支出。這仍然是在中國。
……
也許要問,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其實,它們都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總體快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漸突出。由此帶來的種種現象和問題,像一個個謎團一樣,讓人們充滿了探究的熱情。
● 發展不平衡問題為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我們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促改革,就是為了讓全國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民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題,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推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中華大地上創造了震古爍今的人間奇跡。——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增強。2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3.5萬億元,比1978年增長近12倍,年均增長近10%。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從1978年的1.8%,提高到2009年的近7%,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對外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二,出口總額居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1978—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4元增加到17175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133.6元增加到5153元,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並正向更高水平的小康邁進。
——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依法治國深入推進,教育、科學、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日益繁榮,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空前增強,全社會煥發出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但我國在方方面面都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同時,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凸顯,引起了人們的擔憂。
比如,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改革開放後城鄉收入差距曾一度有所縮小,1983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82∶1,但後來又逐步拉大,2009年擴大到3.33∶1。從絕對差距來看,197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差209.8元,1992年差距突破千元大關,達到1242.6元,2009年達到12022元。
比如,區域發展差距明顯。30多年來,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長,但不同地區間收入差距在拉大。2009年我國東部地區年人均收入為38587元,西部地區為18090元,差距達2萬余元。從省際差別來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為76976元,最低的貴州省為9187元,兩地相差67789元。目前全國4007萬貧困人口中,中西部地區所佔比重高達94.1%。
比如,除經濟差距外,城鄉、區域之間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差距也較大。目前西部地區人均教育經費支出僅為東部地區的73.5%;城市擁有約70%的衛生資源,而廣大農村只擁有約30%的衛生資源,農村居民人均衛生費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再比如,同經濟發展相比,社會事業等發展相對滯後。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育公平的問題比較突出;醫療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人民群眾對看病難的反映仍比較強烈;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一些基本保障制度有待健全;等等。
應該說,目前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很多方面和不同層次,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D. 我國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
1.貧困群體巨大.
(1)農村貧困人口.截至2004年,中國有2610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4977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他們處於絕對貧困線與相對貧困線水平.同時,失地農民已達幾千萬人.
(2)進入城市的農民工.農民工是中國傳統戶籍制度下的一種特殊身份標識,其農村戶口阻礙著其真正融入城鎮社會和工業勞動者群體,並被面向擁有城鎮居民的相關制度(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制度等)所排斥,而且因缺乏相應的保障更易遭遇各種意外風險以及陷入生活困境等.
(3)城市中以下崗失業者為主體的貧困階層.隨著中國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大批城鎮職工因企業的關、停、並轉而失業、下崗,城鎮的貧困發生率有了較大的上升據統計,全國城鎮貧困人口估計約有三千萬人,貧困面為8%左右.
(4)殘疾人群體.中國有6000萬殘疾人口,其中1700萬處於絕對貧困中,1200萬是農村絕對貧困人口.
2.失業問題比較嚴重.
「十一五」期間,我國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下崗失業人員1300多萬人.2300多萬人需要就業安置.加上每年需要安置一大批退伍軍人、幾百萬大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幾年登記失業率一直接近5%,實際失業率可能更高一些.我國現在還有1.5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隨著城市化加快,失地農民的增多,意味著1億多農村勞動力還需要轉移.2003年大學本科畢業生一次就業率為70%,專科生僅為40%.
3.社會貧富差距過大.
一是以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承受線.2004年為0.458.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0%;最富裕的20%人口與最貧困的20%人口之比為10.7.
二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城鄉居民收入之比擴大到3倍以上.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民基本上不享受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而城鎮居民享受了各種福利和補貼,如加上社會保障中的福利和補貼,實際上的城鄉收入差距在6倍上下.
三是地區間差距擴大.最高的省與最低的省差距超過3倍.
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2004年同期則達到4.25倍.
五是不同經濟性質的單位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2001年發展到1.77∶1.
六是城鎮內部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的擴大速度明顯加快.收入最高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將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財產總額占城鎮居民全部財產的比重僅會維持在1%上下,80%中等收入的家庭僅佔有財產總額的一半.
市場經濟肯定要有差別並讓一部分先富起來,廣大群眾對憑自己的誠實勞動和依法經營而富裕並沒有意見,主要對以下幾個問題關註:一是詬病那些通過旁門左道而暴富者;二是一些暴富者為富不仁、富不思進,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感不強;三是一些輕松暴富的群體富不思源,把自己的成功完全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和稟賦,缺乏對社會的感恩心理.四是現在的一些貧富差距是由機會不均等、起點不公平、體制不合理造成的,一些壟斷行業和「油水」部門的畸形高收入.
4.有的地方工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和保護.
勞動者的工資偏低,且常常被隨意地剋扣和拖欠.目前中國9400萬進城務工農民,被拖欠工資竟高達1000億元. 勞動時間延長.勞動條件惡劣,職業安全保障不足.勞保福利欠缺.勞動合同制度亟待完善.工人的合法權利乃至人身權利受到侵害.
E. 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原因:
一、經濟與社會發展方面的不平衡,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始終保持高速或中高速增長,但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
二、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態之間的不平衡,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資源、環境和生態的承載力,確實付出了過高的資源、生態與環境的成本。過去一些地方一度存在著重視增長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
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卓有成效,但與一些國家相比,在空氣質量、森林覆蓋率、能源資源保護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
三、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東中西各個區域的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體系、收入增長率都穩步推進與提升,但是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中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還有不小的差距,近年來東北地區的經濟又出現了增速明顯下滑的問題。
四、城鄉之間在收入、醫療、教育、就業、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存在較明顯差距。「不充分」發展問題,主要指一些地方、領域等還有發展不足的問題。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必須下功夫認識並加以解決。
(5)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擴展閱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由此可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的瓶頸,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要求。
F. 怎樣充分認識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
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可以分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社會事業發展建設的不平衡兩個方面。
從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來說,農村經濟的附加值依然不高,組織化程度不夠高,抗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樣不高。比如昨天早晨河北電視台農民頻道「三農最前線」欄目播出的今年棉花收購價格下滑嚴重,就直接導致了農民豐產難以豐收,很多包地種棉的農戶反而虧損嚴重。再如,很多種農用生產資料是以城市工人的工資、設備折舊等計價標准進行定價投放到農村市場,但是農產品最低保護收購價過低,這塊成本就嚴重侵蝕了農民的種糧純收入。農民生產的絕大部分農產品最終以初級原材料方式納入農產品精深加工的產業鏈,定價權掌握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組織手中,農民基本上缺乏定價的話語權和決定權,這也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因素,造成農業生產越是增產,供過於求,越可能導致不增收。從城鄉生產、服務業的工作特點看,城市的生產和服務業基本上沒有季節性,這樣全年都可以開展,勞動者全年都獲得收入。農村各種生產經營的季節性、農時特點比較顯著。即使在農忙季節打工、農閑季節到附近的城鎮打零工,農民的收入依然遠遠比不上城市。
從城鄉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來說,就更顯著了。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遠遠高於農村。城市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的工資補貼保障程度很高,但農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農村「兩委」班子成員的補貼收入、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就低得多。城市的教育、醫療資源也遠比農村優質和豐富(很多原本在農村基層的教育、醫療人才紛紛湧入城市),所以農民到城市的大醫院看病、農民的子女到城市受教育,就會把賣農產品或為城市提供勞務獲得的大量收入迴流到城市,形成農村金融狀況的更加緊縮。農村的生產生活用電隨時面臨拉閘限電的風險。城市的廢水、廢氣、廢渣治理力度比較大,而農村的水土保持、環境污染治理投入就小得多,很多工業污染廢水、廢氣正嚴重侵蝕著農村,大量優質農田被用作工業、建築用地,但宜農荒地的開發、遏制和治理土壤沙化的進程卻極其緩慢,投入不足,激勵機制不健全。農村的柏油路、自來水、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通訊系統、電等的「村村通」進程與質量,比起城市來,差距還相當顯著。由於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農民可支配收入嚴重不足,優質價高的物資在農村沒有消費市場,極易造成質次價低的商品甚至假冒偽劣、質量沒有可靠保障的商品流向農村市場,如劣質奶粉、返修的電器電子產品等,威脅到農民群眾的生活安全和身體健康。
G. 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具體表現
1、東西部城鄉差抄距大: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東中西各個區域的城鄉居民生活得到不斷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保障、收入增長都在穩步推進與提升。
但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受市場機製作用以及某些政策效應的影響,我國經濟資源的配置仍然偏重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部、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2、基礎設施差異大:
城鄉之間在收入、醫療、教育、就業、衛生、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存在較明顯差距,社會整體的貧富差距還有待進一步縮小。
(7)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擴展閱讀: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可以看到,作為社會矛盾主要方面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的瓶頸,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我國「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