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對社會產生的影響
宋代的科舉考試非常發達;教育事業在民間有了較大發展,各地普遍設立學校;士人地位提高,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條件。
提高官員文化水平 削弱武將權利
在宋朝建立之初,為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趙匡胤除了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之外,還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大力實施「強干弱枝」政策。為防止武將篡弒重演,太祖以「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大將對軍隊的控制,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提倡文人典軍,嚴禁武人干政。取消禁軍最高統帥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職務,朝廷設樞密院掌管凋動軍隊,但無統兵權。三帥統兵權和樞密院調兵權職責分明,相互制約,直接對皇帝負責。軍隊實行更戍法,定期換防,將帥常調,以防止官兵「親黨膠固」。另外,宋沿襲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書令)實權,宰相下設數名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以分其軍、政、財三權,使宰相無法獨攬大權,這樣就使皇帝掌握的權力超過了歷代王朝。為消除藩鎮割據的局面,對獨霸一方的節度使,採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方法。逐步從地方調回都城任閑職,其原領州郡由朝廷控制,委任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對朝廷負責。
但重文輕武的結果卻造就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軟弱無能的朝代,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對外侵一味忍讓造就,造成大量國土流失,人民游離失所。最後發展到連皇帝都被別人捉了。
當今社會要引以為戒,重文固然重要,但武決不可輕。
② 宋代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國策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唐末五代,軍閥飛揚跋扈,影響到政局的穩定。宋初統治者吸取了唐末五代專藩鎮屬割據,武將權重,乃至操縱政權、廢立皇帝、改朝換代的教訓。
影響:
1、宋代的科舉考試非常發達;教育事業在民間有了較大發展,各地普遍設立學校。
2、士人地位提高,為文人世界的多姿多彩提供了根本條件。
3、造就了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軟弱無能的朝代,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對外侵一味忍讓造就,造成大量國土流失,人民游離失所。
(2)宋朝重文輕武對經濟政治文化的影響擴展閱讀:
朝野上下對武將就缺少了平等的尊重。當時的朝廷風氣就是文尊武卑,文官瞧不起武將。宋朝崇文抑武,對武將猜忌壓制,一直是主旋律。
整個宋朝的歷史,沒有因內部兵變而改換門庭,的確維護了政權的穩定。但也帶來了惡果,在外族入侵時,抵禦乏力,最終被外族徹底滅國。
宋朝的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在同期的世界歷史上,都是登峰造極的,卻同時有著「積貧積弱」的歷史名聲,其實和它在軍事上失敗的治國方略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③ 宋朝為何採用重文輕武的政策,有何利弊,造成了什麼後果
中國一直都是以歷史文化悠久著稱,在發展的進程中自然也是誕生了很多盛世王朝,這些王朝或多或少都有著不一樣的特點,就比如元朝的游牧打獵,漢朝的強大軍事能力,這些特點雖然都大不相同,但是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使得這個王朝能夠持續的發展下去。宋朝是其中比較特殊的存在,這個朝代在經濟和文化上基本實現了大繁榮,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是他的軍事實力卻是一直讓人們詬病的地方。宋朝以往朝代大力發展軍事實力不同,他採用了重文輕武的政策。
史上哪有兩全的決策國家的軍事實力強大了常常會造成地方勢力和中央抗衡,但是刻意削弱了軍事實力就會受到外來勢力的侵擾,重文輕武政策確實對宋朝的繁榮和穩定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過於極端的政策最終的結果只會是慘敗,可以說宋朝是興也重文輕武,亡也重文輕武。
④ 宋朝有哪些對後世政治,經濟文化有影響的
強化了中抄央集權制,打造文官體系和文官集團。在中央削弱了相權,又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牢牢控制在皇帝本人手中。在地方削弱了地方武裝力量,地方長官均由文官擔任,地方財政另設「轉運使」直接向中央負責。並在朝野上下增強文官的社會地位,比如同品級的文官比同品級的武官在地位和待遇上要高一級,這樣就在全社會范圍內創造了「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重文輕武」在政治上影響到清末,文化上的影響,就請自己體會吧。科舉考試實行「糊名制」,就是現在考試還在使用的密封試卷制度;並且殿試自他而起都開始由皇帝親自主持。
⑤ 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影響是什麼
宋朝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這是由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制定的,宋朝的重文輕武國策帶來的後果還是非常巨大的,宋朝雖然經濟文化都非常繁榮,但是戰鬥力薄弱,最後間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⑥ 宋朝的重文輕武對後世產生了哪些影響
我覺得宋朝最後亡國,與他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宋太祖趙匡胤當時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所以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再次出現,登基不久他就召集舊部,美其名曰喝酒,實際就是隱隱威脅而後借機解除他們的兵權。
除此之外,重文輕武也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宋朝政府支持文教,培養了大批人才,比之前的莽夫武將,他們更具備戰略性的眼光,但缺點是大部分都在紙上談兵。
⑦ 北宋時期中國重文輕武的政策有何影響及原因及表現。
重文抑武是宋朝基本國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八)。原因: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輕而易舉地從後周世宗的孤兒寡母手裡奪取了政權,開始了宋代的統治。但是,這種奪取政權的方式,趙匡胤並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趙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後周太祖)和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就是利用這種模式登上帝位的。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統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並作為基本國策予以執行。這些基本國策也為後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響貫穿整個宋代。
影響:開國之初,由於功臣宿將的存在,重文輕武政策的消極作用尚不明顯。對兵力較弱的南方諸國,包括北漢,還能取得軍事勝利。但在宋初的對遼作戰中,就顯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戰前對將領賜陣圖,不信任他們。所謂「權任輕而法制密」,使他們「不能奮於一戰」。對於他們進行限制、牽制,最終導致高粱河、雙歧溝戰役的失敗。在這樣的政權下,這樣的氛圍下,名將輩出確實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將也確實是鳳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楊業,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雖被譽為宋初名將第一,也不過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瑋,在丁謂的排擠下,只能默默無聞地死去;狄青雖功勛卓著,位至樞密,但由於出身武將,最終也只能是外調;最冤莫過於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死,「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表現:第一步是通過杯酒釋兵權剝奪中央及各地節度使的兵權;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職,剝奪節度使的行政權;第三步,派專人任轉運使,剝奪節度使的財權。這樣就初步解決了自唐後期以來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問題。進而對武將實行種種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時人曾這樣描述它的消極作用「而又移換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軍員仕伍未及識,吏民士俗未及諳,已復去矣」(張方平語),其結果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矯枉過正的結果是以後發展成為可笑的「恐武人症」。
⑧ 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有什麼影響(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回答)
積極的方面是北宋在文化方面有著很好發展,比如在書法方面和繪畫方面,並且北宋綜合囯專力在當時世界都屬是領先的,由於重文輕武,統制集團相對穩定,百姓生活比較幸福。
消極方面由於重文輕武,北宋在和北方小國發生戰爭時勝少付多,很失中原大國顏面,後來導致北宋被金滅亡。
⑨ 宋朝實行重文輕武政策,其影響有
個人覺得 3.政治穩定,沒有大規模的內亂 並不應該選
理由:重文輕武的確實版減輕了封建的割權據勢力 但是 自宋以來 封建帝國基本延續重文輕武策略然而後來仍然有內亂 所以重文輕武並不能減輕內亂 宋面對北方民族的威脅 使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上升到民族矛盾 弱化了內亂的可能性 個人認為這個才是3的原因
重文輕武後果主要應該是 提高官員文化水平 削弱武將權利 因此C
⑩ 北宋政治重文輕武的政策帶來怎樣的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
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就是指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積極是扭轉了五代專十國時期屬尚午輕文的風氣,杜絕了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於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的安定。
弊端就是文臣掌兵,不熟悉軍務,而將不穿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鬥力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