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你分析烏克蘭危機和亂局對中國的影響.
歷史的轉折點。。。這個不細說
俄羅斯這個民族缺乏戰略意識。。。。烏克蘭內事件本身本質是容亞太的一環。。。。
老美從中東抽手,然後那幾年就是亞太事件,但那段時間老美連個屁都沒撈著。。。。。反而對各個小國做了不少空頭支票,軍演呢?軍演一來,俄羅斯也來了,所以嚇也嚇不了誰。。。。
亞太突然戛然而至,而後烏克蘭事件就來了。。。。。烏克蘭事件不過是美國用軍事、政治手段,然後在用經濟的方式從俄羅斯掠奪錢而已。。。並解決掉俄羅斯
所以歸根到底,烏克蘭只是亞太戰略性開始的一環
而烏克蘭亂局本身對中國沒用太多意義,但是由影響俄羅斯卻對中國意義深遠。。。。
你看看現在的盧布匯率,俄羅斯經濟完蛋,美國得利。。。。但其實也幫助了中國,俄羅斯自顧不暇,中國的東亞一體化就快來了。。。美國雖然想在烏克蘭事件後對付中國,其實是最大的失算。。。。
B. 關於二戰與現在烏克蘭危機的聯系和影響
二戰前,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與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侵略瓜分了波蘭。
二戰結束後,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侵佔的波蘭領土,依然保留在蘇聯版圖內,波蘭恢復了其餘被佔領領土,重新復國,但是處於蘇聯軍事控制之下。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被冷戰消滅,波蘭擺脫了蘇聯軍事控制,加入歐盟,人民生活有了幸福感。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侵佔的波蘭領土,稱為西烏克蘭地區,其實就是東波蘭。當地人民當年反抗蘇聯佔領,曾經打死蘇聯紅軍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元帥不得不從統帥部赴前線接任。現在,波蘭人民生活有了幸福感,引起東波蘭--如今西烏克蘭地區人民的無限嚮往,所以發動街頭革命。
由於西烏克蘭地區沒有黨的領導,造成烏克蘭危機,普京的俄羅斯帝國主義復活,侵略烏克蘭,在割裂奪走克里米亞半島後,俄羅斯帝國主義進一步要吞並接壤的烏克蘭東部地區。
二戰形成的世界秩序不容否定。普京的俄羅斯帝國主義,收復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的克里米亞領土,這是沙皇俄羅斯帝國主義的祖業。俄羅斯接壤的烏克蘭東部地區, 蘇維埃社會主義聯盟佔領過統治過的西烏克蘭地區,也是沙皇俄羅斯帝國主義的祖業。
盡管歷史上俄羅斯佔領了中國的領土,中國把俄羅斯作為好鄰居,好夥伴,好朋友。
C. 2015年烏克蘭危機牽動著世界大國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烏克蘭危機的主要原因
一、烏克蘭危機的歷史因素
烏克蘭地區因其置身於各國疆界之中的特殊位置,而在古羅斯語中被稱為「烏克蘭」,意即「邊陲之地」,「國界相接之處」。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烏克蘭成為周邊列強爭奪、瓜分的對象。歷史上,烏克蘭從未作為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獨立存在過,其現有的國家版圖是二戰後重新劃定的。1991年8月,烏克蘭脫離蘇聯宣布獨立,是烏克蘭有史以來第一次擺脫從屬地位而成為獨立國家。烏克蘭局勢之所以愈演愈烈,與其國家形成的復雜歷史息息相關。烏克蘭的歷史就是不斷被周邊列強肢解和瓜分的歷史。它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18世紀以來一直被俄羅斯統治,而西烏克蘭的部分地區一直以來屬於奧匈帝國,20世紀又屬於波蘭和匈牙利。
後來,東、西烏克蘭先後加入蘇聯。因此,以第聶伯河為界劃分的東西烏克蘭由於受不同歷史和文化的影響而逐漸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地域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差異。東部地區多為俄羅斯族,這里的居民大多信奉東正教,並以俄語為母語,以工業為主要產業,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深受俄羅斯影響,重視與俄羅斯的傳統親密關系。
而西部地區居民則以烏克蘭族為主,信奉天主教,通用烏克蘭語,從事農業者居多,具有強烈的烏克蘭民族意識和「去俄羅斯化」傾向。據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東、西部地區居民對烏克蘭加入歐盟或關稅同盟的態度截然不同,東部地區居民贊同加入俄羅斯主導的關稅同盟,而西部地區居民則截然相反。獨立廣場上成千上萬的示威群眾,之所以甘願忍受嚴寒,就是因為他們不希望烏克蘭被「拉入」俄羅斯的勢力范圍。長期以來,東、西部之間的這種隔閡不僅沒有彌合,反而呈現出日漸擴大之勢,這對烏克蘭政治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巨大障礙,也對其外交政策的選擇產生了深刻影響。
東、西部地區的隔閡使烏克蘭政壇形成水火不相容的兩大勢力集團,代表不同陣營的政治精英們在選擇國家戰略方向上經常難以達成共識,2004年爆發的「橙色革命」更是加重了這一趨勢。美歐等西方國家為達到北約、歐盟「東擴」的目的,不斷在烏克蘭培養親西方勢力,使烏克蘭內部兩派的斗爭愈發激烈。季莫申科被視為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的代言人,與亞努科維奇在「橙色革命」中結仇,2011年季莫申科因涉嫌在2009年越權簽署烏克蘭與俄羅斯天然氣購銷合同被判處有期徒刑7年,盡管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表示對季莫申科的審判完全是按法律進行的,但季莫申科堅持認為這是一種政治報復。許多學者認為,歐盟將釋放季莫申科作為與烏克蘭簽訂聯系國協定的條件是導致亞努科維奇進一步靠近俄羅斯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支持加入歐盟的抗議者聚集在獨立廣場之際,季莫申科曾發表一封公開信,聲稱「不要讓你我之間的不共戴天左右你的政策」。烏克蘭政治上層的矛盾可見一斑,領導人之間的分歧導致國家憲法數度修改,政體在總統制、議會制、議會總統制之間不斷切換,政府人員的貪腐行為更是司空見慣。烏克蘭民眾對政府不作為的不滿,對經濟社會秩序的失望情緒積壓已久,這種情緒恰恰被西方國家利用,致使烏克蘭危機一發不可收拾。
二、烏克蘭危機的現實因素
烏克蘭國內政治危機出現後,俄羅斯立即行動起來,同時運用「蘿卜和大棒」兩手政策,以軍事壓力為主,經濟壓力為輔,試圖維持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的地位。但在西方國家支持下的反對派卻動員了更大的力量,迅速推翻了舊政權,此後危機的中心就轉移到俄羅斯與歐美之間,衍變為一場舉世矚目的國際政治危機。
從烏克蘭獨立到2004年的「橙色革命」,再到此次烏克蘭危機,隨著歐盟、北約東擴進程的一步步推進,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影響力被迫一步步縮小和弱化。在危機伊始,與西方國家領導人公開支持反對派相比,普京政府表現的較為克制,但在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權被取代之後,俄羅斯政府迅速做出「出兵」克里米亞、支持克里米亞公投、高調宣布克里米亞加入俄羅斯聯邦等一系列舉措,甚至面對歐美國家的經濟、外交制裁也依然不為所動。俄羅斯在面對烏克蘭危機問題上之所以由慎重轉為「激進」,是由俄烏之間唇齒相依的關系以及俄羅斯的強國戰略所決定的。
首先,從歷史的角度看,俄烏關系源遠流長,他們同屬東斯拉夫民族,都繼承了古基輔羅斯文化傳統和歷史遺產。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那樣:「西方必須明白,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絕對不是簡單的另外一個國家。俄羅斯歷史的開端是所謂的基輔羅斯公國,那裡是俄羅斯宗教的發祥地,烏克蘭在數百年的時間里是俄羅斯領土的一部分。」其次,烏克蘭是俄羅斯重要的安全屏障,也是俄實現大國復興的戰略支點。冷戰結束後,烏克蘭成為了東、西方之間的「安全真空」地帶,保住這一地帶對俄來說至關重要,一旦失去烏克蘭,俄羅斯的戰略縱深將被嚴重擠壓,並且整個俄羅斯西部都將淪為北約的可打擊范圍。
不僅如此,俄黑海艦隊還駐扎在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半島,一旦失去,俄還將面臨失去南方出海口的重大損失。此外,普京總統復任後,加速推進歐亞一體化建設,而烏克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第三,從經濟方面看,俄烏之間的經濟相互依賴十分明顯。由於前蘇聯對其加盟共和國的工業進行統一布局,俄烏之間的許多工業部門至今一直處於配套生產和一體化發展的狀態。烏克蘭被稱作是俄羅斯的「糧倉」和「兵工廠」。與此同時,由於烏克蘭的特殊地理位置,烏克蘭一直是俄羅斯能源出口的重要通道,俄歐之間80%的能源交易都要通過烏克蘭運輸。因此,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便不難理解普京在烏克蘭危機中一系列強硬甚至冒險的舉動,因為與美歐相比,烏克蘭無疑更接近俄羅斯的核心利益。烏克蘭是俄羅斯的重要緩沖地帶,拿破崙帝國、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帝國都曾越過烏克蘭的廣袤平原侵略俄羅斯。因此,沒有一個俄羅斯領導人會容許烏克蘭加入西方陣營。
美歐也十分看重烏克蘭的地緣戰略價值,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曾直言,烏克蘭「對整個歐洲的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意義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美國學者布熱津斯基也指出,「大力援助蘇聯解體後形成的獨立國家,是我們阻止俄羅斯帝國野心的唯一出路,而烏克蘭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因為有了烏克蘭,俄羅斯就自然會成為一個帝國。」
對美歐來講,如果烏克蘭可以加入歐盟,進而加入北約,無疑可以實現遏制俄羅斯的戰略目標,北約的槍炮實際上就放在了俄羅斯的家門口。因此,美歐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與烏克蘭的關系,不斷在烏克蘭培養親西方勢力,致力於將其拉入西方陣營。在危機開始之初,歐美國家即表現得十分活躍,美國不僅向烏克蘭反對派提供大量資金,而且公開表示支持,還一味譴責烏克蘭政府當局用武器對付示威民眾,要求其撤走警衛人員,否則將進行制裁。
D. 烏克蘭危機對法國的影響
對法國最直接的影響是法國為俄羅斯建造的4艘驅逐艦決定不交付俄國,現在還不知道有多少損失。
E. 烏克蘭危機對俄美關系的影響
首先確定關系:有毛關系。。。。其次是
烏克蘭危機啟示錄
烏克蘭政局並沒有隨著蘇聯解體、烏克蘭獨立並交出世界第三大核武庫而消停,恰恰相反,這些年來成為冷戰最後的戰場,甚至在引發第二次冷戰。烏克蘭又倒向了西方,克里米亞地區則公投要重回俄羅斯。俄西地緣政治拉鋸戰進入最後階段,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啟示一、政治斷裂帶易引發大國政治的悲劇。俗話說,弱國無外交。但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家,並非弱國,為何自古以來難以獨立自主?正如地殼板塊連接處常常爆發地震一樣,洲際板塊交接處和文明斷裂帶,也常常導致政治地震的爆發。烏克蘭就不幸坐落在天主教與東正教文明的交界處,烏克蘭西部大多數居民為天主教徒,東部大部分居民信奉俄羅斯東正教,經濟危機引發文明的沖突,導致國家處於破產和分裂的邊緣,為大國插手提供可能,並最終以自身悲劇引發大國政治的悲劇。這再次折射出歐洲分與合的宿命。歐洲的邊界——政治邊界、經濟邊界、(文化)宗教邊界不重疊,始終是歐洲動盪、碎片化的根源。何處是歐洲的政治邊界?烏克蘭危機難以給出明確答案。
啟示二、基督教文明的擴張性從未停息。作為西方世界最具宗教色彩的美國,如何搞垮蘇聯,又如何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再清楚不過地表明這一點。烏克蘭危機是美國肢解俄羅斯帝國夢想的戰略舉措。在歐盟調停下,烏國內局勢一度出現轉機,但不符合美國徹底排擠掉俄的戰略構想。美國助理國務卿特別是努蘭德承認,美國已經為此「投資」50多億美元,並用粗話咒罵准備與俄國妥協的歐盟,表明美國試圖通過烏克蘭政變達到以下戰略目的:
首先、消除俄羅斯從文明道統上挑戰基督教文明的合法性。俄羅斯敢於向西方叫板,不只是普京的彪悍作風,或俄羅斯注重軍事、能源等硬力量使然,更在於俄羅斯作為第三羅馬帝國的底氣。這從其宗教「正教」(「東正教」是誤譯)名稱即可見一斑。何況東正教不受教皇管制,有自己的獨立而分散的教派體系。對俄羅斯而言,烏克蘭永遠不是外國。俄羅斯的歷史發端於「基輔羅斯」(Kievan-Rus),俄羅斯的宗教就從那裡起源。烏克蘭幾百年裡都是俄羅斯的一部分,即便此後烏克蘭成為獨立的個體,也一直與俄羅斯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歷史上看,烏克蘭西部1939年並入蘇聯;烏克蘭東部克里米亞60%的居民是俄羅斯人,1954年才加入烏克蘭。沒有作為俄羅斯文明發源地的烏克蘭,俄羅斯成為亞洲色彩更濃的歐亞國家,「歐亞聯盟」破產,文明道統上便無法挑戰西方。
其次,消除俄羅斯復興的可能。蘇聯解體以後,美國不斷擠壓俄羅斯復興空間,這是最後的關鍵戰役。烏克蘭是「俄羅斯帝國的鑰匙」,這是西方政界的通識,也是華盛頓「策反」烏克蘭的主要動機。美國外交戰略家、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烏克蘭對俄國的地緣政治意義:「失去了烏克蘭,俄羅斯將不再是個帝國;有了聽從使喚且服從(俄國)意志的烏克蘭,俄羅斯自動成為帝國。」俄羅斯能源通道經烏克蘭輸往歐洲,俄不時「斷氣」制約烏克蘭、歐盟。烏克蘭倒向西方,將掐斷俄進入西歐油氣管道。進一步,美通過烏變天試圖趕走俄羅斯黑海艦隊,使之在克里米亞無法立足,砍斷俄羅斯藉此影響中東事務的地緣-軍事途徑。目前斗爭焦點集中於此。
再者,離間德俄,控制歐盟。離間德俄關系,進一步控制歐盟。正如前國務卿布熱津斯基所承認,美國推動歐盟和北約東擴,重要動機是稀釋德國對歐洲的支配,華盛頓極力在烏克蘭推動歐盟和俄國對立,是預防德國和俄羅斯組成經濟乃至政治聯盟,抵消美國霸權。歐盟安全上靠美國,能源上靠俄羅斯,烏克蘭危機後能源上轉而依賴美國。這使得美國全方位控制歐盟,尤其是德國。
啟示三、政治危機源於經濟危機,對外經濟依存是國家安全的軟肋。近年來,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從發達國家向新興國家,以及依賴西方經濟的經濟困難國家轉移,引發全球覺醒時代和阿拉伯之春。此次,西方為避免刺激俄羅斯和中國,未用「烏克蘭之春」或「橙色革命」等口號,但實質無異。烏克蘭國內經濟困難,處於債務違約及破產邊緣,為外部操控提供可能。烏克蘭政變是西方所一手策劃,西方利用的是烏克蘭不想過於依賴俄羅斯的傾向。
啟示四、對歷史的錯誤解讀,是戰略折騰的誘因。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讓西方得意忘形,美國更是得出「歷史的終結」的結論。新保守主義、新帝國論一度甚囂塵上,結果導致美國陷入阿富汗、伊拉克泥潭十餘年而難以自拔。歐盟也乘勢大規模擴張,光2004年一年就吸納十個國家,迄今消化不良。這些都是錯誤解讀冷戰結束的歷史在作怪。其實,蘇聯並非被西方自由民主所搞垮,而是自行解體的。將歷史的偶然性,賦予必然性意義,往往導致自我實現的預言。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文中曾說,「一切歷史事變與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去年,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贏得西方一局,讓美國知難而退。今天,美國再次發力,弄掉亞努科維奇,當然也是報復。現在,美國又遇到可能失去克里米亞的戰略困境。正如一戰沒有打完,再打二戰;冷戰沒有打完,現在開啟第二次冷戰,焉知禍福?!
啟示五、西方的雙重標准再次折射其虛偽性。以前支持科索沃公投,現在反對克里米亞公投。以前倡導人權高於主權,現在又說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可分割,教人無所適從。原因當然是自身的利益決定價值觀:科索沃從獨裁的塞爾維亞獨立,是合法的;克里米亞從民主的烏克蘭獨立,則是非法的。且俄羅斯並非自然形成的民族國家,現在又吸納克里米亞,也是違反西方國家觀念的。真所謂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在俄羅斯問題上一再得以體現。蘇聯解體前夕,西方欺騙耶爾辛,北約不會東擴,波羅的海三國不加入歐盟,現在情形如何?俄羅斯怎麼能信任西方?俄當然可以認為,西方可以策劃烏克蘭政變,我為何不能策劃克里米亞獨立?!
啟示六、國際法只有在勢力均衡時起作用;失衡的世界裡,仍然是實力說了算。克里米亞16日舉行公投,但本身遭遇法律問題挑戰。七國集團與美歐明確表示不會承認公投結果,稱俄兼並克里米亞將明確違反《聯合國憲章》,違背俄關於赫爾辛基最終法案;俄烏1997年《友好、合作與夥伴關系協定》;俄烏1997駐軍協議以及1994年《布達佩斯備忘錄》等承諾和責任。但是,克里米亞公投並入俄羅斯,西方又能拿俄怎麼樣?美國沒有戰略決心、歐盟更無實力與俄對抗。
啟示七、一旦遭遇俄羅斯這樣的強大對手,歐盟的尷尬地位一再暴露。在歐盟斡旋亞努科維奇與烏反對派達成妥協後,英國《金融時報》曾發表社評:自蘇聯解體以來,從來沒有哪個事件比這場從基輔開始的革命更加明確地昭示著「歐洲時刻」的到來,結果美國根本不買賬,直接插手搞掉亞氏,成功實現烏克蘭轉變。危機由烏克蘭未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引起,歐盟積極介入調停,但最終演變為美俄博弈,再次表明歐盟難以成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由於歷史和地緣政治原因,歐盟預計不會跟隨美國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一遇到俄羅斯等外部威脅的重大問題,內部分裂就暴露出來。歐盟超過四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德國外長警告稱將俄羅斯踢出G8有風險。卡內基歐洲主任揚·特介稱,烏克蘭危機可以說是跨大西洋夥伴關系的一次重大失敗。歐盟對外關系委員會德籍俄羅斯問題專家馬伊斯特稱,歐盟策劃了一場連自己都沒有做好准備的沖突,目前根本沒有對危機作出合適反應的手段。由於烏不是北約成員國,克里米亞被俄「保護」之後,西方不可能擅自出動軍隊。歐盟和美國最終必將認可俄對克里米亞任何形式的控制。雖然歐美官員已開始討論制裁俄羅斯,但鑒於歐元區最近才逐步從歐債危機中走出來,如果現在制裁俄,無疑會把自己的經濟拖下水:第一,歐盟是俄第一大貿易夥伴,俄是歐盟第三大貿易夥伴,其中德國對俄出口占歐盟對俄出口的30%。制裁俄無疑會拖累歐盟貿易。第二,歐盟高度依賴俄油氣資源。俄對歐盟出口80%是能源,歐盟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尤其嚴重。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芬蘭、捷克、斯洛克和保加利亞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度高達100%,而義大利和德國對俄天然氣的依賴度也超過25%。2006年以來,俄曾兩次以斷供天然氣施壓烏克蘭和國際社會。天然氣是俄的王牌,一旦斷供將是歐洲經濟不能承受之重。歐盟宣布將在未來幾年向烏克蘭提供至少110億歐元(約合150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不過大部分資金有附帶條件,並且需要歐盟成員國和其他機構批准。還不清楚歐盟的援助資金有多少能夠立即到位。
啟示八、烏克蘭危機只是美國全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一書中指出,歐亞大陸的聯合或為一種力量所支配,將成為真正的世界島。倘如此,兩面靠洋不再是美國的戰略優勢,而是戰略劣勢,因為美國將成為孤島,這將是美國的戰略噩夢。這就不難明白,作為海洋文明的美國,視歐亞大陸文明的復興為夢魘。為此,烏克蘭危機只是美國的戰略三環之一部分:其一是徹底終結俄羅斯復興夢想;其二是離間俄歐,尤其是德俄關系。歐盟的戰略目標是建立從里斯本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自貿區,讓夥伴國不必「在莫斯科和布魯塞爾之間做出選擇」,因為歐盟是歐洲歷史的終結選擇。換言之,俄羅斯加入歐盟,是歐盟的夢想;其三是離間俄中關系。此次烏克蘭危機中,中國努力不站隊,在聯合國表決克里米亞公投時再次棄權,就部分達到了美國目的。
F. 烏克蘭危機爆發的原因及深層次影響。論述題
從外部看,烏現政權過於依賴美歐,而過於敵視俄羅斯。這帶來的結果就是專,烏俄之屬間的矛盾越來越大。
分析人士認為,對於烏當局來說,要從根本上化解危機,需要從兩方面著手。在國際上,烏克蘭應該堅持走自己的路,改變一邊倒的對外政策,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所有鄰國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在國內,應停止武力行動,與東部抗議者對話,同時加快進行憲法改革,合理擴大地方自主權,保障俄語地位,化解分離主義情緒,特別是要把發展經濟放在首位,改善民生,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G. 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1.改變未來世界中的經濟格局,未來世界的經濟增長中,中國將越來越重要
2.發展中國家和轉型經濟體在國際金融方面的話語權將增多
3.各國都將會加強金融方面的監管,不會放任貪婪的投資家胡搞
4.金融危機讓一些一向是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國家轉型,包括中國,擴大內需越來越重要
5.美元的地位將會下降,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尋找可替代美元的貨幣來進行國際貿易。
由於金融危機向歐洲和新興金融市場持續蔓延,特別是隨著全球信貸渠道的乾涸,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於為後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也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並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
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盡管美元仍佔全球24%戰略儲備,佔11%世界貿易份額,然而全球外匯儲備的幣種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1995年到2008年第2季度,美元比重降至62.48%,歐元從8.54%大幅升至26.99%。
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在1977-2006年,鑄幣稅對經常項目逆差的覆蓋比率高達86.2%,美國絕大多數的經常項目逆差通過國際鑄幣稅得以「抵消」,這也解釋了巨額經常項目逆差和財政赤字為何沒有導致美元大幅快速貶值的原因。而在近兩年隨著美國經濟走軟,美國的國際鑄幣稅減少,使美元貶值逐步喪失了制動閥,國際鑄幣稅已無法挽救美元信心的危機,表現為美元的加速貶值。隨著近年來美國國際鑄幣稅的抵消能力的降低,美元趨向疲軟是大勢所趨。
美元走勢受制於日益嚴重的雙赤字。雙赤字始終是決定美元走勢的長期根本性因素。隨著美國大規模救市行動的展開,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國負債率急劇上升,美聯儲資產負債表日益失衡,主權違約風險加大,據統計,2008年聯邦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4550億美元,2009年更會攀升至7500億美元,因此美元救市債的發出極有可能成為美元貶值的導火索。
綜合以上判斷,美元走勢的逆轉和幣值內在的不穩定性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新的動盪,加劇實體經濟惡化的風險。
金融大亂之金融大治。短期來看全球金融局勢岌岌可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在美國財政狀況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旨在緩解金融危機的救助政策將對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長期政策產生「擠出作用」;而貨幣政策自2007年9月以來8次降息的效果也逐漸減弱,聯邦基準利率無力引導金融市場利率,再加上金融危機期貨幣乘數的杠桿收縮,消滅貨幣購買力的速度極快,貨幣政策也面臨失效。
然而從長期看,對國際金融秩序進行全面改革的時機因為這場危機的加深而提前成熟。亞歐首腦會議和即將召開的G20全球金融峰會,就是重建新體系的萌芽。可以預期,這些會議的召開將在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制約主導貨幣國家本幣擴張,建立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與協調機制;以及平衡國際收支格局三個方面,對未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產生深遠影響,為全球化向結構均衡發展創造條件。
但是必須認識到國際金融新秩序和金融貨幣體系的重塑是一個全球性的博弈過程,美國為了維持在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的獨霸地位,顯然不肯輕易將美元的發行權拱手轉讓,歐盟也正在尋求歐元勢力的上升,未來針對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制度的重大難題並非短期內能夠解決。
由於本輪世界經濟金融周期面臨的長期結構性問題已經累積了大量風險,當經濟危機對金融危機的「反沖擊」時,很可能使全球經濟步入一個時間為3~5年含有兩次衰退的「W」型調整期。
金融大動盪需要金融大治理。結構性失衡問題不僅是全球金融體系也是中國自身所要解決的最核心問題。中國如何因勢利導借這次金融危機參與重塑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格局?中國需要採取怎樣的金融改革戰略?如何完善現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面對未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調整和中國發展轉型的趨勢,中國要有長期的准備,僅僅為了應對危機和經濟下滑頻繁地動用貨幣財政政策是不夠的(我國利率下調空間已經不大,財政赤字逐月擴大9月份 732億元人民幣,為8月份的3.89倍),應該轉向更為堅決的結構性治理模式,將內部失衡與外部失衡問題的解決統一起來,從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的高度,將「促進發展轉型,深化金融改革與維護金融安全」通盤考慮,思考全方位金融發展與穩定的總架構.
.
H. 烏克蘭危機會對中國有好處嗎
烏克蘭的動盪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對中國是有好有壞的。
壞處便是中國在烏克蘭有巨額投資,烏克蘭的動盪和未來的有可能加入歐盟,對中國相當不利,會造成大量的投資收不回來,而且親美的政府也不會像前任政府那樣將技術和武器賣給中國。俄羅斯雖然和中國走得很近,但俄羅斯也非常不願意看到中國的崛起。對於中國來說,烏克蘭是對俄羅斯的牽制,過去俄羅斯不願意賣給中國的,烏克蘭願意給,只要給錢。一個親美的烏克蘭,對中國是不利的,那樣不僅烏克蘭會倒向歐盟,與中國的訂單減少,而且中國也失去了與俄羅斯講價的籌碼。
好處便是中俄的能源貿易談判由來已久,當然價格是一直未落實合同的主要因素。烏克蘭危機讓美國與歐盟以及其他地區盟友一道發起對俄經濟制裁,包括之前與中國競爭的主要對手韓國和日本,而中國目前成了俄羅斯保障能源出口維持國家經濟和社會運轉的唯一方向,所以俄羅斯加大與中國能源合作力度是美國逼出來的,而從價格上看,中國也沒有對俄羅斯實施壓價等落井下石的手段。
中國獲得了更加穩定的能源供應渠道,而是中俄的優勢互補不但大幅降低了美國主導對俄制裁效果,同時美俄在東歐前途未卜的軍事對抗趨勢,可能讓中國重新獲得在亞太安全穩定的發展機遇期,在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上取代美國成為亞太總體格局中的主導。
I. 烏克蘭危機的經濟影響
自2013年11月國內動盪後,烏克蘭貨幣格里夫納(Hryvnia)已貶值10%,對美元匯率大幅跳水,跌至歷史低點。1格里夫納約合0.123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