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城市化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城市化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0-12-20 17:51:11

❶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❷ (18分)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城鎮化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城鎮化速度過快也會帶來一系

(1)城鎮化水平較高;各省區城鎮化水平差異大;城鎮化速度較快;城鎮化發展速度不專均衡。(任答三屬點.6分)(2)交通擁堵;住房緊張;就業困難;生態惡化;污染加重等。(任答三點.3分)(3)江蘇總人口不斷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城鎮人口比重增加;家庭規模有變小的趨勢。(3分)江蘇經濟發展較快,鄉鎮企業較發達,外省人口遷人較多;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營養狀況大有改善.老年人口增多;鄉鎮企業發展.小城鎮發展快.大量鄉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婚育觀念改變.少生優生使家庭規模變小。(任答三點6分)

❸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讀「西歐某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比較圖」,回答問題。

1、D
2、C

❹ 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意義

對中國城鎮化問題的幾點認識

鄒 德 慈

近年來,城鎮化幾乎成為舉國上下極其關注的一個重要熱點問題,他不但是學者們在論文中經常討論的主題,而且成為眾多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項重要選題。通過傳媒,社會各界人士也越來越關心中國的城鎮化問題。尤其重要的事,自從1998年中國政府關於解決我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決策和在國家「十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和對我國幾十年不變的城市發展方針作了一定調整後,人們普遍認識到推進和加速城鎮化,使農村富餘勞動力和過量的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鎮化」從學者們的論壇走上了各級政府的計劃和議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青睞。很多地方的領導開始注意本地的城鎮化率,與國內、國外多方比較,找差距,訂目標,提出提升城鎮化率的計劃,表示了若干年後要達到或超過某某水平的豪邁決心。前不久,某特區城市(在特定條件下)提前「消滅」了農村人口,達到100%城鎮化,曾得到媒體的大力宣傳,就是這方面社會心態的一種反映。

城鎮化市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一種社會變遷過程的反映,是客觀規律的反映,中國也不例外。但是縱觀世界,各國的城鎮化過程無不和他們各自的國情(包括經濟、社會、歷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關,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城鎮化道路和不同的特點。城鎮化是受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所帶動,但是它的推進,也反過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對待城鎮化,既不能「人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長」。根據世界各國和我國自己城鎮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以此指導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這是比當前紛紛「提指標」,「搞攀比」更有意義的事情。

20世紀是全球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二戰以後,全球城鎮化率到20世紀末達到48%,而20世紀初只有13%,100年間提高35個百分點。全球城鎮人口達到28.6億。這個時期的特點是:大量發展中國家開始城鎮化,其中一部分國家出於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民缺少生計,大量湧入缺乏就業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謂「過度城鎮化」現象,一部分發達國家則基本達到了城鎮化相對停滯的階段。這些國家的城鎮化率不再上升,但並不意味著城市停止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紀全球城鎮化過程中,隨著城鎮人口數量的增長和他們在國家和地區總人口中所佔比重的提高,城鎮的空間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斷增長。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過1000萬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後半期出現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的上海、北京)。這種巨型城市無一例外地都是「區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圍」就是一個「區域」,其影響范圍就更大了。從區域范圍看,有些發達地區出現了以一個或幾個大城市為核心,周圍分布著成組成群中小城鎮的都市連綿區。這種特大城市組群形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特別是交通運輸條件發展所促成。可見,全球城鎮化不僅表現在數字上和比重的提高,還包含著豐富的、空間形態上的發展變化,表現出多樣的形勢和特點。

中國的城鎮化,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和特點。自建國時,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從1953—1958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國家開始進行工業化。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吸收大批農民進入工廠,城鎮人口有計劃的增長,是城鎮化穩步進行的時期。全國城鎮化率從10.6%提高到16.3%,年均提高0.63個百分點。第2個階段從1958—1978年是城鎮化徘徊、停滯的階段,由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干擾,指導思想搖擺和一度曾試圖走「非城市化的工業化道路」,城鎮化率20年至提高1.6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08個百分點,還有幾年是負增長。第三個階段從1978年至今,是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至2002年提高到39.1%,年均增長0.88個百分點,1998年後幾年超過1個百分點。這同中央指出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和在「十五」計劃中明確提出推進城鎮化的戰略,調整部分限制和不利於農民進城的政策等因素有關。中國50年的城鎮化歷程表明:①工業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帶動了城鎮化,城鎮化又會從正面或負面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②國家的有關方針和政策,對城鎮化進程有很大影響;③至2020年或更長時期,中國的城鎮化還將經歷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中國城鎮化的顯著特點是:就全國而言,城鎮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是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遷移。其「動力」來自兩個方面:農村存在大量富餘勞動力;城鎮存在吸引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包括正規和非正規的)。從1980年代開始的「民工潮」最能說明這個問題。這個「潮」並非經過組織,基本上是自發形成,至2003年底,全國已形成近1億人的「潮流」。起初是沿海城市發展「外向型」工業,農村富餘勞動力是「廉價勞力」的巨大源泉;鄉鎮企業的興起則是另一個吸引農村勞力的塊體。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從「離土不離鄉」到「鄉村城鎮化」,從「小城鎮戰略」到大規模「跨區流動」,都是不同形式的城鎮化的表現。當前的情況時,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每年要「吸納」相當數量的「流動人口」,其中滯留半年以上的被視為「城鎮人口」(按照全國「五普」的統計口徑)。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和城鎮,則是「輸出」流動人口,涇渭分明。據有關部門調查,幾年來這類流動人口中,只有17%左右在城鎮「定居」下來,成為「真正」的城鎮人口,80%以上是「候鳥型」的流動人口。他們每年到城市打工掙錢,年終帶錢回家過年,這是造成我國規模罕見的「春運潮」的根源。大量農民工願意去城鎮「打工而不久居」是反映了當前城鄉經濟水平差異的現實狀況,包括城鎮(特別是大城市)生活居住的「門檻」過高是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當前的城鎮化主要是依靠農民的遷移(多種方式),與歐洲某些國家在早期城鎮化時期依靠農民破產而進城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國,黨的政策保護農民擁有耕地的使用權,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的權利,也是中國的特點。但是從長遠看,只要農村還存在源源不斷的富餘勞動力,城鄉的生活和收入水平還存在顯著的差距(這種差距近幾年還有所擴大),農民流向城鎮,「候鳥型」和「留下久居型」都會長期存在。從理論上講,只有當這種差距基本消失,流動才會停止。總的看來,我國城鎮人口的增長,除了主要來源是農民之外,還有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高校畢業生和復轉軍人中原農村生源、兵源的留城等,境外移民數量很少。就單個城市而言,城鎮建的流動逐年增多。可見,實際上「化」的過程是多種形式的,甚至每個城鎮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不像有些同志想像得那麼簡單。至於當前比較普遍存在的,在城市人口規模上盲目主觀地「做大」,顯然是沒有道理的。

其次,中國地區差異很大,情況比較復雜,表現在分省(區)的城鎮化水平上差別也較大。總的說來,城鎮化率的高低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但具體分析起來不僅如此。例如,以全國分省(區)2000年的城鎮化率做個比較,除4個直轄市外,在27個省(區)中,廣東高達55%,雲南為23%,數值相差1倍多。這種差距並不正相當於兩勝競技水平的差距。東北三省城鎮化率均達50%上下,內蒙40%左右,新疆35%,均高於不少內地省份,但並不正好反映經濟水平的相互關系,而是由於各省(區)本身地理、歷史、政治、農業結構、人口密度等提點不同所致。國外的城鎮化也有類似情況。例如,以1999年世界城鎮化水平而言,高收入國家平均7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75%,指數很接近,但兩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差很大。這是由於拉美一些國家存在「過度城鎮化」現象的緣故。可見,當前國內一些地區和城鎮簡單化地在城鎮化率的數值高低上搞「攀比」,不如結合自己地區的特點,從實際出發,很好研究如何在經濟發展、城鄉建設上實實在在地多做工作有意義的多。

最近,國家正在研究制定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與城鎮化」被列為重要專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教授把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並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並認為城鎮化是新世紀對中國的第一大挑戰[1]。這位學者的論斷是正確的。中國2002年的城鎮化率39.1%,低於世界平均水平(48%),全國城鎮總人口5億,總量為世界第1位,大約是美國全國人口1.8倍。21時解除其對我國是一個戰略機遇起,解決「三農」問題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原有城鎮也需要發展和提高。從各方面分析,把城鎮化看作是中國21世紀(初、中期)最巨大的一項社會工程是不為過分的。專家們認為,根據對今後一段時期全局情態的分析,我國至2020年城鎮化率預期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是較為適當的。以此推算,我國至2020年的城鎮化率可能達到57%,城鎮人口年均增加1800多萬人,總共有3億農民轉為城鎮人口(比美國現在的全國人口數還要大),如果計入城鎮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城鎮總人口將達到8.4億。這是一個巨大的數量。

3億農民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轉移到城鎮,成為城鎮人口,在世界城市發展歷史上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不少學者指出:真正意義的城鎮化,不僅是農民「身份」的改變,還包括從市的產業、生活居住的方式、文化素養等各方面的變化。這無疑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變化是漸進的。即使第一步——「身份」的變化,也不僅只是戶籍的改變,而是有很多基礎性的條件需要准備。經過一定研究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影響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主要「瓶頸」,不是戶籍、政策等問題,排在首位的是「就業」問題。其後是資源問題,即水源、能源、土地等問題。我國城鎮的就業形勢一直比較嚴峻,從1978~2020年,全國城鎮年均增長就業636萬人,近幾年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9%,如果加上「隱性」事業,數字將更大一些。如果今後按照年均新增城鎮人口1800多萬人計,需要新增的就業崗位為年均800多萬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為此必須進一步發展城鎮經濟,擴大規模,開拓新的產業,在結構調整上注意發展能過提供較多的就業崗位,生產鏈較長的企業。

資源問題是另一個重要「瓶頸」。我國大部分城鎮存在「缺水」問題。有些城市盲目「做大」,往往「盲」在不顧水資源的制約,指望國家來解決燃眉之急(包括遠距離調水等)。這是一種只顧局部、不顧全局,不計成本,不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片面觀點。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城鎮合理的布局和合理的發展規模,把推行「節水型」城鎮,作為一種戰略性的措施。能源問題也是嚴峻的。每年新增1800多萬城鎮人口,對電、石油、燃氣、煤等能源消耗的增量是很大的。僅以石油而言,我國現在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我國的城鎮,特別是大城市已開始進入「汽車時代」,勢頭方興未艾。面對這種態勢,唯一的選擇是大力發展多種交通方式的城市公共交通,與私用汽車「比」便利,「爭」客流;從長遠看還要調整城市的能源結構,採用「綠色」的、可再生的新型能源,比堅決推行「節能城市」戰略等。土地是城鎮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我國現有城鎮的土地利用與世界各國比較,是屬於「中等高密度」的。大量農民成為城鎮人口,他們的居住形態將從分散、低層、獨居為主變為集約型、多層為主的城市社區,如果原來的宅基地也能轉換為城鎮居住用地,那麼城鎮化並不比農村多佔土地。城市本來就是一種集約型的居住方式。近幾年那種盲目圈地造成的耕地流失和浪費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相信會逐步得到糾正。但是新增城鎮人口總要佔用一部分土地,包括耕地。年均新增1800多萬人,如果按現行規劃用地標准簡單測算,則需要2000km2左右的土地(合300萬畝)。數字也是很大的,並且超過近幾年土地供給的規模。中國的城鎮應該提倡和利用低,在合理的基礎上節約用地,做到「精明增長」。在空間結構上採取「緊湊發展」的模式,但要保證必要的生態環境條件,合理的密度。項目建設(包括工業、交通等在內)要滿足衛生的要求,採取合理的用地標准。

如何應對我國今後20年左右的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是一項重大的課題,需要長期的研究。現在僅就近幾年學術界和領導層經常關注和討論的幾個問題,談一下筆者的看法:

1. 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似乎直到今天,「道路」還不清楚。道路不清怎麼走?或者說,先把道路搞清楚在開始「化」,這都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就在我們的租下,如果從「改革開放」算起,經濟走了20多年,問題是需要很好地總結經驗,不斷提高和完善。中國的城鎮化就得從農民進城開始,一步一步地「化」。別國的道路可以借鑒,但不能簡單地搬用。

2. 城鎮化從「數量」到「質量」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當前的傾向之一是,只求「數量」,滿足於城鎮化率的提高;傾向之二是,追求所謂「理想化」的、「正規的」城鎮化,一蹴而就,一步到位。這都是不夠全面、不夠實際的。從前面的分析看,如此快速的城鎮化,要把大量農民在較短時期轉移到城鎮,而且在還存在嚴重的「瓶頸」和巨額城鎮化成本的現實情況下,只能接受「正規」和「非正規」並舉並存的事實。可能在今後一段時期,「候鳥型」農民工、大城市的流動人口,「非正規經濟」的就業的等,會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城市長期存在。從城市規劃和管理上,不要把這些一概看作「臨時」和「不正規」,而是應該妥善的予以統籌和安排。因為它正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一種反映。

3. 中國城鎮化採取什麼樣的空間模式。這個問題涉及到:「化」到城鎮的農民主要向什麼樣的城市集中?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還是「農村城鎮化」?我國實行了幾十年基本不變的城鎮發展方針在1990年代末作了調整,概括說來就是不同規模、不同等級的城鎮協調發展。這種調整適應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和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城鎮的發展受到經濟規律的影響和作用,往往不是人們主觀意志能過左右的。今天全國農民向城鎮遷移的大動向,一定程度上是這種規律的反映。但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規劃、調控)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特別在資源和環境保護,重要的制約的開發引導,基礎設施的綜合規劃等方面一定要較強宏觀的監測和調控,包括做好區域城鎮體系的規劃和城鎮規劃,使中國的城鎮化走向健康發展之路。

注釋:

[1]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列茨(J.E.Stiglitz)1999年7月23日在北京「城市發展高級圓桌會議」上的講話。

❺ 城市化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9. (1) 關系:城鎮化水平快速增長的同時GDP亦在增長,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原因:一方面,城市化促進人口和生產力高度集中,集聚效應好,帶動產業結構向現代化發展,從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經濟發展,輻射能力增強,吸納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 城市各類用地規模擴大;工業區不斷向城市外緣布局;原來的工業用地轉變為商業和辦公用地或居住用地;城市交通線路不斷擴大,日趨便捷。 (3) 該市工業區不斷 向城市外緣布局,沿主要交通線布局,主要分布在市中心主導風向垂直的郊外,這有利於因地制宜利用不同區域的空間位置、基礎設施和資源環境條件,因此其變化是合理的。 (4) 城市化的發展會將部分原來的農業用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地面大面積硬化,導致地表水下滲減弱,地表徑流增大,地下徑流減少。水汽輸送環節:城市下墊面粗糙,阻礙了降水雲系的移動,延長了降水時間,增大了城市降水的不均勻性。 解析:(1) GDP增長表明經濟發展水平在 髙,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基本與GDP增長成正相關,兩者是相互促進的。城市經濟發展吸引人口流入城市,使城鎮化水平提升;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城市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和人才。 (2) 從圖2中可以直觀看出該城市的發展變化,包括城市面積、工業區位置及面積、交通線密度等。 (3) 城市土 地利用空間結構原理: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應該是從城市中心向外圍依次出現商業用地、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和農業用地。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保護城市環境,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區外圍,且沿交通線布局。 (4)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對水循環過程的影響,主要從對地表徑流、下滲、地下 徑流、蒸發、降水等水循環環節的影響來分析。

❻ 簡述國家或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城市化水平之間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❼ 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1.城市化,更能夠吸引投資。帶來資金的流入。
2.城市化,能夠擴大城市經濟的發展的空間。
3城市化,能夠帶帶來更多的就業。緩和就業壓力。
4,城市化,能促進區域特色發展,發展區域經濟。
5城市化,能帶來區域的融合,優化資源的配置。
6城市化,能給地區的基礎設施的發展。改善生活條件。
7城市化,能夠促進人群的流動,促進區域的文化發展,加強區域人們的溝通,對經濟發展有幫助。
8城市化,能擴大城市人口,提高區域的城市化水平。對於人民素質的提高有意義。

❽ 城市化與經濟發展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❾ 工業化與城市化是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下圖是我國四個地區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讀圖回答


小題來1:C
小題2:A

❿ (26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城鎮化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區域


(1)城鎮化水平較高(2分);各省(區、市)城鎮化水平差異很大(2分);城鎮化發展速度不均衡(2分)
(2)遼寧省的重工業比重大,產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鎮發展慢,城鄉居民收入較少,鐵路交通網路密度大,而公路網密度較小,省外人口遷入少;廣東省的輕工業比重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迅速),小城鎮發展迅速,工業化發展速度快,城鄉居民收入較多,公路網密度大,吸引大量外來人口。(說明:從工業結構或輕重工業比重差異、小城鎮發育程度差異、對外來人口吸引力差異、居民收入差異、公路交通網密度差異五個方面評分,每要點差異表述恰當,賦2分,滿分10分)。
(3)(第一產業比重降低)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小,第三產業比重增加值佔GDP比重大。(4分)
(4)優勢自然條件:海岸線漫長曲折,島嶼眾多,多優良港灣(深水港)(2分);海洋資源(能源、化學資源、礦產資源、漁業資源)豐富等(2分)。新興產業:海洋化工、海洋生物醫葯、海水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能源利用等領域(2分)。(答出其中兩個方面,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給分)

與城市化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