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進步運動的經濟根源
19世紀後期,美國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城市迅速崛起,國民財富急劇增多。1884年,美國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成為工業國。到1894年,美國工業總產值超過英國,躍居世界之冠。城市化步伐加快,1860年~1910年,美國城市人口從621萬增為4464萬,由佔全國總人口的19.8%上升到45.5%。美國公民財富總值也從1850年的70 億美元增加到1900年的880億美元。工業化給社會帶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並沒有消除社會貧困,出現物質豐富與社會進步間的「二律背反」,引起民眾不滿和社會騷動。
首先,工商界和金融界的兼並狂潮方興未艾,壟斷組織迅速增多和擴大。到1899年,壟斷組織有185個,資本總額30億美元, 佔全國製造業資本的1/3;全國鐵路網在1901年已被六大壟斷公司控制。 壟斷組織壟斷生產和銷售,使大批中小企業被吞並或破產,廣大消費者也難逃被其奴役的厄運。經濟運行機制遭破壞,經濟活動陷入無序狀態。壟斷組織對森林和礦產資源的掠奪性開發, 使美國森林面積由內戰前的8億英畝銳減到1901年的不足2億英畝,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引起舉國關注。反托拉斯呼聲此起彼伏,在1888年大選中,兩大政黨都把反托拉斯列入競選綱領,並取得1890年謝爾曼反托拉斯法的勝利。其次,進入壟斷階段後,社會分配不公和貧困化問題更加突出。 據查理斯·B·斯布爾在1896年的統計,1%的美國人佔有近一半的國家財富;12 %的美國人擁有近90%的國家財富。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大工人、農民、移民和黑人卻日益陷入貧困的深淵。1890年,僅紐約市就有50萬居民住在貧民窟。著名社會活動家羅伯特·亨特估計, 在世紀之交,美國至少有100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4%)長期處於貧困狀態。再次,工農貧困化直接引發社會騷動和階級沖突。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工人運動進入高潮,如1886年「五一」運動及秣市慘案、1892年荷姆斯特德鋼鐵工人大罷工、1894年普爾門城工人大罷工等。小資產階級不再追隨兩大政黨,反映其願望的平民黨運動蓬勃發展,遍及全國。
面對社會矛盾和階級沖突,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主張通過政治經濟改革來緩和社會矛盾,抵制社會主義運動,阻止革命思想蔓延
『貳』 在柯林頓時期,還有財政盈餘,那麼美國的債務危機根源在哪裡
美國債務很多,要看美國債務變成了什麼東西?一是基礎建設;二是科學技術的積累。美國還有大量資源沒有開發,大量發展中國家對美國的技術翹首以待,拿錢買,他也不給你。所以美國債務他是有辦法能解決的。
其實柯林頓那個時期可以用康波周期來解釋,資本主義有點好的是能留的住人才,資本能推動技術進步從而又推動康波周期。以前蘇聯那個制度要不是沒有冷戰可能都不會有什麼像樣的發明研究出來,古代中國也是。
我們做歐美貿易的,經常去那邊,美國是富人超級天堂,至少窮人嘛,呵呵! 沒房子睡大街的流浪漢不要太多。 中國窮人,至少有一間摭風擋雨屋子。柯林頓的時代背景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龐大的軍費開支忽然沒有了對手,軍費大量裁剪,美國這才有財力和精力投入到經濟建設。否則柯林頓想發展經濟也沒錢。你以為歷屆美國政府不想發展經濟?沒錢怎麼發展?為什麼我們國家80年代軍費開支緊縮,所有的財力物力人力全面投入經濟發展,說到底還是資源問題。
失去了二戰後那種呼風喚雨的能力,加上曾經給中國幾次較量,沒有討到太多好處,要麼灰頭土臉,要麼吃啞巴虧,曾經最有機會把中國培養成自己非對手,但後來中國一直悶聲發大財,爭取了最有利的發展時機,這個已經就到了現在這個時代了。
里根用那些財政赤字,一是誘導蘇聯參加軍備競賽,干翻了蘇聯;二是星球大戰計劃的一些科研項目,給美國後來的高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這些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尤其和蘇聯開戰,准備死多少人呢?!多少財富灰飛煙滅?!
計算機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發展才讓赤字減少,里根時代讓計算機網路民用化,減稅後民眾有多餘錢買東西,出現了大量的創業公司,最傑出的就是計算機公司,老布希延續了這一政策,到了柯林頓時期計算機網路以經收割了大部分市場產生大量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所以被收割不很正常的道理嗎?
『叄』 試分析200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及其對我國國內經濟的影響。
用未來的來錢買東西 有勞動源力有實質性的原料才等於錢 未來的錢代表不了任何實體物質 比如未來的錢代表不了你以後上班所做的勞動 因為你還沒勞動過 , 也不代表沒挖出來的黃金。 你就是憑空印出鈔票來的。 如果用未來的錢買房子,那不是更慘。 有人用未來錢,就有人要先付出點東西給用未來錢的人,給出服務的人自己卻沒有馬上得到回報,可想而知了!~ 我夠白話的了把? 中國人沒習慣用未來的錢,幾乎都有存錢,都是血汗錢。不擅長開印刷機。 美國欠了那麼錢,服務商品早拿到手了,可是中國拿到的是無法兌現的破紙。
『肆』 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
★ 一個小故事看透經濟危機 ★
看下面一個小故事,3分鍾徹底明白經濟危機是怎麼來的:
從前有兩個國家:紡織國和飛機國。紡織國有一億人口,會織布做衣服,年產二億條褲子。飛機國也有一億人口,不僅會紡織,他們還會造飛機,年產二億條褲子,造十架飛機。
紡織國要賣給飛機國一億條褲子,才能買回一架飛機。兩國貿易之後,社會財富分配如下:紡織國擁有一億條褲子和一架飛機,飛機國擁有三億條褲子和九架飛機。紡織國一個人一年只有一條褲子穿,一億人只能擠一架飛機。而飛機國呢,一個人一年能穿三條褲子,九架飛機隨便坐,比紡織國的老百姓坐火車還便宜!兩國人民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和汗水,飛機國的人均財富竟然是紡織國的3-5倍。
第2年,飛機國改變策略,決定不生產褲子了,因為他們發現只要多賣幾架飛機,就能換回幾億條褲子,足夠全國老百姓的穿用。從此以後,飛機國的老百姓都解放了,每天泡吧、出國度假旅遊、喝咖啡、到紡織國投資。。。。。。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們呢,為了賺更多的錢,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生產更多的褲子:三億條褲子,四億條褲子,賣給飛機國賺取可憐巴巴一點生活費。
飛機國的老百姓生活越來越滋潤,工作時間越來越短,工人越來越少,喝咖啡的時間越來越長,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發達。而紡織國的老百姓工作時間越來越長,幾乎沒有喝咖啡的時間,娛樂業和服務業都是為少數有錢人服務。
幾年過去了,飛機國越來越發富了,連窮人,甚至流浪漢都能隨便買得起豪宅了,錢多得不得了,可是紡織國還在不斷的生產褲子,都快年產10億條褲子了,飛機國面臨危機了,面臨錢太多的危機,錢再多也不能都買褲子啊,錢太多花不出去。
看官可能糊塗了,錢太多也有危機啊?當然啊,銀行里存了幾十萬億美金的錢,對銀行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他得想辦法放貸出去才能賺錢啊,不然還要支付利息。沒辦法,銀行家拚命鼓勵企業和民眾貸款,鼓勵窮人和流浪漢也貸款買房子,沒辦法,錢多也難受啊。結果房地產先漲後跌,一些窮人還不起貸款,乾脆一元錢賣掉豪宅,繼續搬回豪華出租屋。
紡織國越出口越窮,看官更不明白了吧?紡織國並沒有因為出口而富裕,卻讓飛機國越來越富,因為把自己國家生產的50%以上的商品賣到別的國家,換來別人國家5%-10%的商品,結果是飛機國富得流油,紡織國依然活在最下層,最吃虧的是以多換少的紡織國。
紡織國面臨更大的危機,本來出口褲子就沒賺多少錢,一條褲子才賺1-2元,飛機國一旦減少進口,直接導致紡織國無數人下崗失業。
這個小故事道出了經濟危機的最高機密:沒有高科技產業,依靠以多換少的出口經濟,只能越出口越窮,是製造國家之間貧富分化的危機之源!
一個國家,只有掌握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才能真正變成一個強國富國,讓別國為自己打工,而不是為別國做嫁衣。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此主題共分: 1 2
第1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35.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唐朝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秘密:絲綢 ★
中國的唐朝為什麼富強?百國朝拜?因為唐朝有絲綢!
為了得到中國絲綢,在沒有飛機、火車、汽車的時代,當年全世界的商人們騎著駱駝不遠萬里,把幾萬里的沙漠戈壁,硬生生踏出一條絲綢之路,用他們國家最珍貴的黃金、珠寶、玉器,換幾匹絲綢,帶回國就能發大財。唐朝不僅繁榮富強,而且在全世界聲名遠播。
中國賣給各國商人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古代全球經濟的巨大貿易順差,唐朝是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歐洲和日本虛心學習的楷模。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中國古代各朝一直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看看美國中學歷史書是怎麼寫中國與西方的貿易問題:書中說,早在中國漢代,東西通商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逐漸形成,漢朝把大量昂貴的絲綢輸出到西亞。為了保護絲綢貿易,中國人一直保守絲綢製作過程的秘密。中國的統治者歷來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只允許他們在廣州活動。中國賣給他們絲綢、茶葉、瓷器,換來的卻是大把大把的黃金和白銀,造成巨大貿易順差。1793年,英國人要求增加貿易權利,被乾隆皇帝拒絕,他說:「西方的東西找不出一件中國用得著的。」
漢朝和唐朝從絲綢貿易獲得的經濟的空前繁榮,由絲綢之路,國外的葡萄、無花果、黃瓜、核桃從西亞傳入中國,義大利商人馬可波羅1271年來到中國再到鄭和下西洋從非洲帶回長頸鹿,書中頗下筆墨。書中摘錄了《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忽必烈皇宮的描寫:「宮殿屋頂很高,大廳都由金銀鑲嵌,牆壁上雕刻著龍、鳥、牧馬人和各種野獸以及戰斗的場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滿眼都是黃金和圖畫。廳很寬很長,可以容納6000人的宴席。」 足見當時的中國是多麼的繁華,遠遠超越當時世界各國的經濟水平
正因為唐朝、宋朝始終領先全世界的高科技產品銷售全世界:絲綢、瓷器,在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整個歐洲甚至包括俄國,掀起過一場「中國熱」。 當時的中國被全世界推舉為「模範文明」。 當時中國對西方的影響,遠遠大於西方對中國的影響。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只有壟斷別國沒有的高科技,才能實現經濟真正繁榮富強,自然會變成全世界羨慕的「模範文明」
假如張無常、歷以寧這樣的「經濟學家」回到唐朝,向朝廷獻策,主張絲綢做「世界工廠,引進外資」,唐朝的發展會如何?用不了幾年,就發現絲綢技術外泄,越南、泰國、印尼都開始大規模生產絲綢,唐朝拚命提高絲綢產量,但絲綢國際價格卻越來越低,原本一斤絲綢能賣一斤黃金,最後跌到一斤白銀、一斤銅、一斤鐵。
原本只有歐洲皇家、貴族、富商才能穿得起的絲綢衣服,到最後變成非洲難民都能買得起的地攤貨。唐朝發動全國人民瘋狂大生產絲綢,卻發現越來越窮,絲綢的利潤壓到幾乎不賺錢,不消10-20年,泛濫的絲綢造成世界發生經濟危機,全世界不再需要那麼多絲綢,唐朝大批絲綢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但富裕的是全世界人民,全世界人民都有絲綢衣服穿,連路邊要飯的都穿絲綢褲子,失業的唐朝人民自己卻不一定能穿得起絲綢了。
這就是真正的經濟學。。。。。。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2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1:52.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日本的強國之路 ★
日本二戰之前是世界的紡織工業大國,二戰之後轉型製造業大國,60-70年代轉型高科技大國。換言之,中國還停留在日本五六十年代的經濟發展思路!
有人說日本是外向型經濟,這顯然是一個無知的謊言。人們可以看到這樣鮮明的對比:日本外貿小小的(佔GDP15%),中國外貿大大的(佔GDP60%);
日本出口是高價出低價進,以少換多。中國出口是低價出高價進,以多換少;
日本外資法第一條,「只准許有利於日本經濟的自立和健全發展以及可改善國際收支的外國資本進行投資。」外資只佔1%。中國則門戶洞開,來者不拒,外資超過30%,國內28個產業有21個被外資控制;
日本有「國民收入倍增計劃」,從不依賴外國消費,始終國民優先國貨優先。中國則沒有類似計劃和政策,對外依存度高達70%,本國國民是二等公民。
由此可見,中國和日本的經濟政策毫無共同之處,而且完全是相反的。
世界上只有中國,拿國家有限的資源,人民的血汗,用來為世界服務。
美國用飛機換中國的褲子,日本用照相機和汽車換中國的褲子,中國最後的結局就如同上面故事中的那個紡織國一樣,一旦飛機國的消費下降,受傷最深的反而是紡織國。
歷史的內容在不斷變化,但歷史的規律永遠沒有變過,一個民族如果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高科技產品,不能製造別國沒有的飛機和絲綢,我們就永遠無法真正走向繁榮富強,生產別國都能生產的東西,拼價格,賣血汗,這個國家永遠富強不了。
美國、日本、德國為什麼富強?單單比較GDP總量,中國可能會在10-20年後超過美國,但是人均財富可能永遠也超不過這些國家!因為美國、日本、德國能造現代的「絲綢」:大飛機、高科技設備、電子、超導、液晶、汽車。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3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09.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重溫「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
當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何等高瞻遠矚!
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我們的科技水平還是趕不上去?今天的我們還停留在10萬個工人姐妹們辛辛苦苦一年做一億條褲子才能換回一架飛機的科技水平?心甘情願的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
世界上任何一個強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都牢牢控制著核心科技機密絕不外泄,中國的賣國經濟學家們「市場換技術」理論,不僅沒換到什麼技術,市場也丟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這兩年,美國的前GE總裁傑克韋爾奇很火,帶領美國通用電氣重新走向輝煌雲雲,被譽為世界企業管理大師。其實他的核心秘密只有一條:讓通用電氣放棄做別人一樣的產品,做GE獨家能做到最好的高科技產品!生產別人不會造的「飛機」和「絲綢」。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是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之後,為了大規模生產電燈而創辦,後來逐步退出照明產業,轉型生產電冰箱和電視機,後來GE又放棄了這些夕陽產業。在傑克韋爾奇時代,全面轉型生產大宗高科技產品:醫療設備、飛機引擎、發電設備等。GE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追求高科技產品,放棄低科技產品的歷史。至於他鼓吹的什麼管理理論其實大多都是成功之後的吹牛灌水,千萬別當真。所謂「真傳一句多,假傳萬言少」,正是此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成功的企業尚且如此,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歐美國家的科技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最高比例在1.5%至2.6%之間。而中國1950-1979的最高年份是2.32%,平均1.28%。那時候中國自己能造衛星、火箭、高產水稻、大飛機,現在卻忙著生產褲子、鞋子、玩具。
我們中國到了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科技投入連年減少,降低到了0.6%。汽車和電腦只能組裝和造外殼,貼個牌冒充國產貨。到了1999年,美國轟炸了中國的大使館。我們終於明白了:「歷史告訴我們,有些東西是花錢買不來的」。同年,國家召開兩彈一星有功人員的慶功大會,持續20年的「造船不如買船」的科技政策才開始慢慢扭轉
謝謝您的閱讀, 您是本文第 31511 個閱覽者 關閉窗口
第4條回復: 參與討論 推薦
作者:炎炎烈日 於 2008-12-29 09:52:27.0 發表 來自: 發送短消息
★ 貨幣沒有戰爭,戰爭的是科技 ★
再談談貨幣,中國真的窮么?真的沒有錢么?讓我們看看什麼是貨幣的本質!
更讓我們看看是什麼狗屁理論讓中國人手上沒錢的!
最近有一本很熱門的書,叫《貨幣戰爭》,說美國放棄金本位是陰謀,美元會不斷貶值,鼓勵大家收藏黃金保值。這個觀點其實是落伍的,黃金只是一種稀有的金屬而已,沒必要把它的地位抬那麼高。
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其實是別人沒有的高科技產品。貨幣只是一種易物貿易的符號,當唐朝能造絲綢的時候,不論唐朝貨幣是鐵幣還是銅幣,必定是最硬的硬通貨,所以,對唐朝和世界而言,絲綢就是黃金貨幣。當別的國家也能生產絲綢的時候,唐朝的貨幣立刻貶值,這時如果唐朝還堅持貨幣升值,腦袋一定進了水。
當年的唐朝和絲綢的關系,宋朝和瓷器的關系,就如同今天的美國和石油、高科技的關系,美國控制了高科技和石油,美元就變成了黃金貨幣,沒有石油和高科技、尖端武器支持的美元,就跟石頭一樣不值錢。這也是美國為了石油,不惜幹掉伊拉克薩達姆的深層原因。
凱恩斯的貨幣理論,貨幣發行不受金本位、銀本位的限制,每個國家都可以為本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貨幣資金,根本不需要依靠洋錢。解決了經濟發展最大的瓶頸:錢的問題。
凱恩斯還提出需求拉動理論,說明每個國家只要保護好勞動者,提高勞動大眾的消費力,擴大市場消費大盤,企業生產自然水漲船高,哪用得著依靠外需?
美國和西方國家早就看透了這一點,他們放棄金本位,是明智的,是高瞻遠矚的,不是陰謀,是陽謀!一個國家真正的黃金儲備,不是藏在銀行地下倉庫裡面的金磚,而是藏在國家專利局裡面的知識產權,是實實在在的高科技產品。當美國每造一架波音飛機,就相當於美國多了一噸黃金儲備。
我們要搞明白一件事情,貨幣只是一個易物交易的符號,一個國家能生產多少商品,就應該造出多少貨幣,鼓勵老百姓去消費。
所以,世界上不應該存在缺錢的國家,只存在缺商品的國家!一個國家平窮落後,不是因為他們缺錢,而是他們造出的商品太少,或者科技含量太低。
千萬不要相信外國經濟學家和賣國經濟學家們的狗屁理論,什麼股市不能有泡沫,國家要控制貨幣流通,其實這些理論,反而是讓中國陷入經濟危機的真正陷阱。
看看美國,一年GDP只有13萬億美金,卻有50萬億美金的國債。中國如果有膽子發行50萬億國債,促進內需,這次經濟危機也不會受傷這么重。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閉關鎖國到改革開發,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中國走市場經濟的道路絕不是為了回到解放前!讓我們走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老路。全球化、私有化、自由化、世界工廠、外向型經濟、比較優勢等,只是這條老路的新包裝。
當美國人開動他們的印刷機,源源不斷印出美元,就能買走中國的一切:褲子、鞋子、玩具、工廠、房地產、銀行、人力,這才是天下最大的滑稽之事,中國人將永無出頭之日!
『伍』 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麼如何認識當今全球經濟危機結合四川實際,談談該如何實現經
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結論,資本主義社會是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社會。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給經濟、金融領域帶來什麼影響,以往人們關注不夠,也少見學術文章考察它們的前因後果。這次全球性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促使人們不得不關注這個問題。
全球性的國際金融危機發端於美國,需要考察美國收入分配與金融危機的關系。美國是一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逐漸顯現,在20世紀90年代,收入的兩極分化更加劇烈。有數據表明:在此期間,「美國總收入的40%以上現在集中在10%收入最高的人手中。1999年收入最高的5%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19倍。而1979年時只有11倍多一點。最富裕的1%家庭,如今擁有包括住房和金融投資在內的總資產的40%,高於1929年以來的任何年份」①。按照五等份分組家庭收入佔比統計,從1990年開始,除了最高的20%家庭的收入大幅增長,由1990年的佔全部收入的44.3%增長到2000年的49.7%,提高了5.4個百分點,其餘四組的家庭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②怎樣認識這種變化?上個世紀來,學術界的認識主要歸結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認為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取代了土地、黃金、石油創造財富,社會需要重組,創造知識環境,讓知識創造財富,社會需要培育掌握知識技能創造財富的企業家。現在看來,這種論調實際上是為美國「新經濟」貼金,因為所謂「知識經濟時代」也就是「新經濟時代」,而「新經濟時代」指的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連續8年經濟增長的一段時期。在這個時期中美國經濟「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是二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專家們用「新經濟」去描述它為的是突出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科技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由於信息技術形成網路,所以又把知識經濟,新經濟表述為網路經濟。1996年,亞太經合組織把美國經濟增長的這種狀態稱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世界「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由此而生。把90年代美國收入分配的變化,歸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無非是指出了它的到來帶來了經濟巨大失調,經濟的新的不均衡,在這種環境下為一些人提供了可乘之機,財富就在這種形勢下產生和分割。本世紀初美國新經濟破產,其主要原因是新經濟帶來了股市泡沫。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很多國外資本流到美國投入到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的企業,使這些企業的股票價格上漲,產生經濟泡沫。但新經濟破產條件下,美國收入分配仍然兩極分化。
解釋美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加劇的原因,必須分析政府的基本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也就是說站到誰的立場上執政。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認為,美國的貧富不均加劇主要原因不在於科學技術發展、經濟全球化,因為「科技革新與全球化的力量對所有人都有影響,」而在於「政治文化」。他所謂的「政治文化」是指上個世紀70年代裡根執政以來,共和黨的「向右轉」。共和黨向右轉後,推行出一套有利於富人不利於窮人的政策措施。他指出:「極右派的掌權加劇了不平等狀況:增強了商界的膽量,使其敢於向工會運動發起全面進攻,從而大大削弱了工人議價的力量;將企業的執行層從舊日對其薪酬的政治與社會約束中解放出來;急劇削減了針對高收入的所得稅率,如此等等。」③里根時代除了放鬆管制,減少政府幹預外,還廢除房地產遺產稅和取消所得稅的累進制,而柯林頓掌權時期,他雖然是民主黨人,但他的政策措施仍然被共和黨佔主導的議會所左右,所以,並沒有改變共和黨右派左右美國收入分配的局面。小布希掌權後,還有進一步加劇了收入分化的趨勢,比如小布希曾打算取消社會保障制度等。克魯格曼指出,共和黨右派之所以推出有利於富人不利於窮人的政策措施,迎合一小部份精英階層的利益,「原因也許是:精英雖然人數不多,但有能力也有意願捐助大筆競選資金」④。克魯格曼的見解說明,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收入分配中貧富差距的拉大是不爭的事實,其背後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執政集團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文化。
在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輪換執政,應當說它們的目標是一致的,即維護大資產階級、壟斷集團的利益。但是,兩黨政治傾向在一定時期有所不同:共和黨傾向於減少福利,擴大自由;民主黨傾向於增加福利,減少自由。西方學者把前者稱為右派,把後者稱為左派。也就是說右派的政治主張傾向於減少福利,擴大自由;左派的政治主張傾向於增加福利縮小自由。據此可以認為,民主黨上台,有利於縮小收入差距,共和黨上台不利於縮小收入差距。
長期以來的美國政府實行有利於富人不利於窮人的政策措施,還與掌權者的價值觀念、崇尚行為以及當時所處的政治經濟形勢相關。里根掌權的時代是美國經濟面臨著「滯脹」的時代,制止通貨膨脹、發展經濟是里根上台以後面臨的重要問題。里根上台以後奉行的是供給學派的理論,其信條是:「政府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讓路,我們就是這樣做的。」也就是說他主張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加強市場的自由競爭。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里根政府放鬆了管制,在經濟、金融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刺激企業家投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義政策以效率優先為借口,大力「劫貧濟富」,並被描述為「里根經濟學」。以後,柯林頓、小布希一直奉行新自由主義的政策路線,並啟用了格林斯潘。格林斯潘1987年出任美聯儲主席,以後連任三屆,持續時期長達18年半之久,而美聯儲在美國經濟事務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格林斯潘是經濟自由主義者,在他自己寫的《我們的新世界》書中坦言:「早年我在學校時,我學會欣賞競爭市場在理論上的優雅。60年後,我學會欣賞理論運用於真實世界(有時無法運用)。我擁有特權,可以和上一代重要經濟政策制定者互動,也擁有前所未有的力量,取得所有資訊以衡量世界趨勢。」⑤這表明,他堅持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崇尚市場競爭行為,並標榜自己已經擁有左右世界的力量。應當看到在過去幾屆由共和黨執政的美國政府,主要稟承的是經濟自由主義的理念,執行的是「右」的經濟政策,在市場競爭中使貧富差距不僅沒有縮小,而且繼續擴大。1971年到2007年,美國企業平均工資從每小時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
『陸』 佔領華爾街發生的根源是什麼
隨著「佔領華爾街」活動的不斷發酵和蔓延,至7日,包括首都華盛頓在內的美國76座城市相繼暴發了大規模抗議遊行示威,原本「佔領華爾街」的口號也被「佔領美國」的口號所取代,這一迅速升級的事態讓原本「樂呵觀望」的美國政府措手不及、頓感不安。 此前美國政客為給民眾一個交待,竟把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引發的此次示威活動歸咎於人民幣被低估,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導致中美貿易失衡。大有轉嫁危機、嫁禍於人、尋找「替罪羊」之嫌。
探究本次美國大面積暴發的「佔領革命」活動根源在美國自身:
首先,是美國政治體治因素。一直以來,美國人都以為其政體是世界最好的組合模式,四處宣揚,滿世界傳播。然而,不幸的是正是這種看起來「民主」,但實際上極其虛假的美式政體孽生了美國「不可救葯」的競選制度。眾所周知,美國總統競選期間為得到選民的支持率四處拉選票,拉選票的方式就是極力討好選民,說選民最想聽的話,唱選民最想聽的「歌」,但這種為了總統而不計代價的「說唱」最終又能兌現多少呢?眼下的暴發的「佔領革命」已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其次,是美國經濟體制因素。300年的歷史,經過數代美國人的努力,美國是當今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最強大的綜合實力大國,然而,一直以來,美國一味地固守著資本主義傳統的「寡頭經濟」模式,即使在經濟蕭條的狀況下(如2008年以來爆發的金融危機),政府還大肆巨額救助沒有希望的大型企業,尤其是拿出巨額納稅人血汗錢救助那些毫無前途的金融財團寡頭們的行為著實讓美國民眾憤怒。究其原因:歷屆美國總統們無一不是富豪或靠富豪支撐起來的,所謂投桃報李,最後金融危機結果,一些企業紛紛導閉,導致失業率上升,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中產階級受到極大沖擊,不滿情緒積聚,從而爆發遊行示威、成愈演愈烈蔓延趨勢。
最後,是美國霸權主義思想。如今美國實力世界第一,軍事實力更是堪稱全球霸主,但孰不知,其光彩照人的背後所背負的巨額外債也是世界第一,尤其是近二十年來,美國為了實現和鞏固其全球霸業,從伊戰到阿戰,美國額外投入軍費近兩萬余億美元,這些原本可以用於改善民生的天文數字的金錢就這樣在美國膨脹的「私慾」中化為烏有。眼下參與「佔領革命」的普通美國民眾很多已窮困潦倒,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不少人在看病和吃飯間作著艱難抉擇。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也就不足為怪了
『柒』 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美國金融危機產生的根源及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啟示
不是學政治經濟學的。
只能說危機的產生根源不是所謂的財政或者貨幣政策,是資本主義固有的內在矛盾激化的表現。
另外,就大學裡面僅學的一丁點來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生產商品的過剩,通過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爆發出來。
對我國的啟示是市場經濟是有缺陷的,所以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
『捌』 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1、美國過度消費+亞洲過度儲蓄
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過度儲蓄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儲蓄一直處於低位,對外經濟表現為長期貿易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佔GDP總額達到6%的水平,且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單」。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居民則是儲蓄過度,長期貿易順差,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儲備。這些美國經濟體外的美元儲備需要尋找對應的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創造、美國本土資產價格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礎。
2、貧富差距加大,消費信貸迅速膨脹
先來看一組數據:從1971年到2007年,美國企業平均工資從每小時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國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從40:1擴大到了357:1;同期,美國民眾的消費信貸從1200億美元擴張至2.5萬億美元;2007年美國的房地產住房抵押貸款市場規模達11.5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3%。
中低收入的人群的收入顯著下降,那麼,美國人靠什麼維系原有的生活水平?答案很簡單:借貸!
3、所有者與經營者契約機制存在嚴重缺陷
最典型的所有者與經營者契約機制就是期權制度,期權這種東西被推而廣之,經常用於對基金經理的激勵。其實很多人已經做了研究,對經理的激勵的結果是一樣的,使得他選擇一些更冒險的投資策略,他的收入、他的獎金實際上和他的回報相關,你賺得越多,回報越多,你獎金越多。但是一旦賠了,經理並不能全部承擔,而是投資者承擔,他只是個打工的,你們把錢交到我手上,最後可能是一種失敗,所以對他來講,可能產生更強的冒險心理,很多基金為什麼倒掉了?我們看看美國的情況,他們為什麼做比較冒險的事情,這是一個系統性的錯誤,因為他們一旦贏了,他們會賺很大的獎勵,但是輸了,自己賠不了多少。
4、華爾街院外活動集團和美國轉嫁損失
為什麼從政府層次中,沒有對高風險金融交易有管制呢?因為華爾街不僅是賺錢的地方,也是很強的政治市場,如果美國的國會,採取一些對華爾街嚴厲的管制措施,他們會受到很大壓力。按照奧爾森的講話,華爾街的人數在美國的比重比較少,但是經濟勢力非常強,他們非常的有錢,所以一個更好的規則,對他們來講,更有利的規則,他們會比別的利益集團,更努力的爭取。第一他們人數少,比較好聯合,可以達成一致。第二,一旦有利於他們的規則能夠通過的話,對華爾街的動力非常的巨大。所以美國的國會很難通過一些很嚴厲的對華爾街的制度進行管制和改造。
從美國的高層政治上來講,他們其實可以考慮到,其實這些由華爾街創造出來的金融工具所帶來的損失,承擔者不僅是美國人,對關心整個美國利益的國會來講,他也不會那麼強烈的去約束華爾街,因為美國這些金融產品要向全球擴散,通過它的資本的全球化或者金融的全球化,讓其他的國家購買,包括歐洲、日本、中國,所以對於美國來講,假如有一半的損失是其他國家承擔的話,他們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動機約束華爾街了。
5、宏觀調控不當。美聯儲為了有效調控經濟,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從5%降到1%。降息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次貸買房,促成了房地產「泡沫」。而後美聯儲為了治理通貨膨脹,又連續13次調高了存貸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調到了5.3%。因為利息高了,還貸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滾利息,越滾越大,加重了還貸者的壓力。美聯儲主導貸款利息前降後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致使很多人次貸低息買房,而後又高息還款難,最終引發了危機。
6、房地產市場失衡。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後,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1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6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這使最終指望賣房子還貸款的人始料不及,房價下跌到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於浮出了水面,引發了金融危機。
7、金融機構推波助瀾。金融機構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競相炒作房地產貸款的證券和債券,炒來炒去,炒得擴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國家和銀行都卷了進去,從而引發世界性的金融波動和風險。
二、金融危機根源分析
1、為什麼會出現美國過度消費和亞洲過度儲蓄的局面。
從根本上講都是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的,但是為什麼國民收入分配不均造成美國過度消費,而亞洲過度儲蓄兩個看似非常矛盾的結果。在美國由於國民收入分配不均,使得大部分的美國人實際收入水平下降,但是他們為了保障自己相對高的消費水平,就只有藉助借貸,而美國的金融企業大部分都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問題,而美國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激勵兼容機制——期權是一種典型對經營者沒有有約束性激勵機制,所以這些企業就敢於給中低收入者貸款。在亞洲,比如中國,由於國民收入不均,收入集中到了少數人手中,而由於銀行嚴格受政府控制,而中國的所有者缺位沒有導致像美國那樣存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激勵兼容機制,對經營者採取是一種官僚體系的任命制,引發的是腐敗行為,這些經營者只有把錢貸給不法商人才能收得到賄賂。因此,中國的銀行的錢不是貸給國營企業就是貸給非法商人,窮人是沒有辦法帶到款的。而少數的富人的錢用不完,窮人又沒有能力消費,結果就導致儲蓄率過高。
2、關於激勵兼容機制。激勵兼容機制被創造出來就是用於解決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可以說正是所有者缺位引起激勵兼容機制被創造出來,而正是激勵兼容機制的存在的缺陷成為引發金融危機的重要誘因。
3、關於華爾街院外活動集團和美國轉嫁損失。
誠然,華爾街的活動力非常強,但最主要的還是美國政府認為這些由華爾街創造出來的金融工具所帶來的損失,承擔者不僅是美國人,如果從國家利益講,把別人賺的美元(實際上是美國的負債)通過金融衍生品轉移到美國來,再把通過合法的手段(破產)化為烏有,從本質上講是解決分配不均的問題。
4、關於宏觀調控力度不當、房地產市場失衡、金融機構推波助瀾。美聯儲的加息是宏觀調控的需要,降息加息都是在凱恩斯主義宏觀調控理論指導下必然產生的結果。房價是一個受市場控制的價格,房價是一個圍繞其價值反復波動的,這是幾百年前馬克思就告訴我們。事實上,這里引發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還是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導致大量的窮人需要借貸,而美國的金融機構普遍存在所有者缺位的問題,使得美國金融企業用於貸款給低收入者,並且不顧後果炒作金融衍生品。
綜上所述,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分配不公和金融企業的所有者缺位造成的。從本源上講,是市場機製造成分配不公的特性導致貧富懸殊,而美國政府在反壟斷、管制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等三件事情上完全缺位,在二次分配中也沒有遵循公平的原則來修復初次分配的不公,結果導致了這次金融危機。因此,不管是美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經濟要健康發展,其政府都必須把握 「市場機制效率高但導致收入分配不公;政府管理經濟的效率低、對資源浪費大」 市場和政府調節經濟的不同特性,遵循「市場機制適用於初次分配領域,但是要求政府做好反壟斷、管制外部性、消除信息不對稱影響等三件事維護市場機制運行的環境;政府機制適用於二次分配領域,在資金分配方面要實行近乎平均主義的公平,但是在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方面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高效率的特性」的原則。
『玖』 歐美經濟危機的根源及對中國的影響
美國金融危機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貸款衍生品中的問題引起的,深層次原因則是美國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失衡、經濟基本面出現問題。
金融秩序與金融發展、金融創新失衡,金融監管缺位,是美國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
此外,金融生態中的問題,也助長了金融危機進一步向縱深發展。
美國金融危機的另一原因還在於美國經濟基本面出了問題。20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調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線斷裂,出現了價格的上升。美國採取了單邊控制總需求的辦法,使得原有的供給缺口不斷擴大,物價持續上升,就業形勢出現逆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下降。
過去60年,美國經濟增長和國內消費超出了本國生產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國在實體經濟虛擬化、虛擬經濟泡沫化的過程中,實現不堪重負的增長;另一方面,美國把巨額的歷史欠賬通過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和資本市場的價值傳導機制分攤到全世界。這增加了美國經濟的依賴性,動搖了美國經濟和美元的地位和對它們的信心。
次貸危機之前美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進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導致經濟環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進口方面對發展中國家製造各種貿易壁壘,在出口方面又對技術性產品設限,這些政策直接推動了美國物價的上升,減少了美國的就業機會,抑制了國內的經濟創新動力,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誘因。
『拾』 歐美債務危機的根源
債務危機的根本問題抄是經濟增長放緩。自從2000年以後,美國依賴過度、不合理的金融創新來拉動經濟增長,這是爆發金融危機也是引發本次債務危機的根本原因。與美國過度依賴金融拉動經濟增長不同,高福利政策是拖垮歐洲國家的主要原因。由於歐洲國家實體經濟的活力不如美國,加上高福利的重擔,歐洲發生債務危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