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對林業局林下經濟有哪些相應政策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專,各地會出台相應的屬扶持政策,主要是組織申報「林下經濟示範基地」、「林下經濟示範項目」等,對於符合條件申報成功的,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
② 發展林下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一是制定發展規劃。組織開展林下經濟調研和發展林下經濟座談會或研討會,從調查研究入手,摸清林下經濟發展現狀,面臨的形勢和需要解決的政策、機制方面的問題。在充分挖掘現有林地林下經濟發展潛力的同時,將林下經濟與林業工程項目同期規劃,分步實施,協調推進。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出台扶持林下經濟發展的政策意見,強化宏觀調控,實施政策傾斜,加大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是培育龍頭企業。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盡快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充分發揮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優勢,培育種養大戶,促其上檔次、成規模,催生、扶強一批專業化林下經濟發展龍頭,增強林農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是強化服務指導。加強對林下經濟發展的指導和服務,為農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務與技術培訓,幫助解決資金、技術、生產、銷售等問題。積極培育適宜林下種植、養殖的新品種、好品種,不斷提高林產品產量和質量,為社會提供豐富的綠色健康林產品。
五是總結典型經驗。樹立林下經濟發展典型,加強宣傳引導和示範帶動。
③ 如何理解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健康森林
在近日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明確表示,「生態」與「民生」成為今後林業發展的關鍵詞。
改善民生、保護生態是近年來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兩大重點、熱點問題,其背後是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問題。而在以往的實踐工作中,人們重視前者勝於後者,兩大建設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況。
近年來,國家林業局提出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的思路,把生態與民生、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連,深刻認識兩大問題的關系、推動兩大建設協調發展,成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直接的體現。
生態與民生實現最佳結合
黨的十八大,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並將其作為執政綱領寫入黨章,並首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藍圖。簡單地說,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生態和諧,讓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生產與生活。民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主要表現為吃穿住行、養老就醫、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面。改善民生,目的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和諧,使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生態與民生原本是兩個不同的建設領域,它們的概念、內涵、任務與目的各不相同,但這兩大問題、兩大建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胡錦濤同志在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講話時曾指出,「大量事實表明,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影響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惡化,如果資源能源供應高度緊張、經濟發展與資源能源矛盾尖銳,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是難以實現的。」
可以說,生態建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民生的改善。同時,只有解決民生問題才能緩解生態問題。近兩年來,國家林業局從生態視角認識民生問題、從民生角度認識生態問題,提出了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為新時期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其中最核心的是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林業有多種功能、有多重效益,決定了林業在滿足人們的生態、經濟和文化等需求中,能夠發揮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林業的首要功能就是滿足人的生態需求、保障國家的生態安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享受良好生態、宜居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需求。林業通過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治理荒漠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可以生產出豐富的生態產品,營造出優美的生態家園,這些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至關重要。人們常說,環境美不美,要看綠和水。沒有森林和綠色,也就談不上美了。
在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需求方面,林業大有可為。可以說,人類的生產生活從來就離不開林業。「樹葉蔽身、摘果為食」和「鑽木取火、構木為巢」,生動描寫了先民們是如何依靠森林來生存的。到了今天,我們住的房子、用的傢具、吃的食品、穿的衣服等很多都取材於林業。林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可以生產出與人們衣食住行緊密相關的10多萬種產品,同時林業產業鏈條長、就業容量大,是現階段最適合農民增收致富的產業。正在深入推進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讓8700多萬農戶得到了26億多畝林地的使用權和價值數萬億的林木所有權,極大地改善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在滿足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林業作用獨特。古人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充分反映了森林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森林文化歷久而彌新,具有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品格與特徵,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當前,人們對森林文化更加渴望、更加追求,對森林文化產品的需求更加多樣、更加迫切。大力弘揚森林文化,生產出豐富多彩的森林文化產品,可以收到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影響人的良好效果。
趙樹叢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國家林業局要把發展民生林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更豐富更優質的林產品,讓森林更好地造福社會,讓林業更好地服務人民。
生態建設全方位融入民生
近年來,生態建設作為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一項重要強農惠農舉措,其使命不斷被強化。剛剛過去的一年,全國林業改革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業改革繼續深化。出台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全國確權集體林地27億畝,占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7.7%;發證面積25.78億畝,占確權林地的95.5%,8949萬農戶拿到林權證。林下產值達2300多億元。建立農民林業專項合作組織10.77萬個,林權管理服務機構1435個,林權流轉逐步規范,林權保護管理體系日益完善。森林保險投保面積14億畝,林權抵押貸款余額達676億元。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基本形成共識,重點國有林區改革試點穩步推進。
林業重點工程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一次性安置職工社會保險補助政策獲國務院批准,國務院決定在重點生態脆弱區繼續退耕還林,三北五期工程規劃獲批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建設范圍擴大到6個省(區、市)138個縣,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由200個擴大到300個。新增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處,啟動了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保護工作。全年恢復濕地2萬公頃,新增濕地保護面積9萬公頃和68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確認了11處國家重要濕地。截至去年11月底,全國完成造林9012萬畝。全年生產林木種子3000萬公斤、苗木300多億株。共營造珍稀儲備林165萬畝、速生豐產林981萬畝。
資源保護管理切實加強。全國林地「一張圖」拼接和入庫工作基本完成,16個省(區、市)成立了瀕危物種履約執法協調小組。截至11月底,全國共查處、偵破涉林案件27萬多起,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億多元。全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達1.2億畝,無公害防治率達87%,松材線蟲病、美國白蛾等主要有害生物危害得到控制。
森林防火取得顯著成效。截至11月底,全國共發生森林火災3883起,受害面積1.5萬公頃,傷亡21人,同比分別下降28.5%、48.8%和76.9%,連續4年實現「三下降」。
林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全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預計達到3.7萬億元,增幅21%,提前三年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全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全國木材產量達8088萬立方米,人造板產量達2.07億立方米,干鮮果品、木本油料等特色經濟林產量達1.46億噸。全國花卉種植面積1536萬畝,銷售額達到1068億元,出口創匯4.8億美元。油茶種植面積超過5500萬畝,產量超過37萬噸,實現年產值245億元。國家級森林公園達764個,全國森林公園旅遊人數突破5.1億人次、比去年增長15%。
生態文化引領作用日益顯現。新增10個國家森林城市、10個國家生態文明教育基地、2個全國生態文化示範基地和78個全國生態文化村。
支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全年中央林業投資達1400億元,比2011年增加180億元。國家級公益林全部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森林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范圍擴大到17個省份。
如今,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綠色增長和科學發展的主要標志之一。擁有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吃上豐富健康的綠色食品,享受健康的生態文化,已成為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願望。實現生態良好,改善民生福祉,是中國林業承擔的新使命,也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新航標。
改善民生促進生態保護
實現生態與民生的互促共贏,除了推動生態融入民生外,更重要的是實現民生生態化,就是通過教育、就業、分配、社保和住房生態化,實現民生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現代教育是經濟、政治、文化及生態價值的統一,而且生態價值日益融入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價值中。但我國現有教育尚未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工業文明教育理念與模式仍佔主導地位,生態文明教育理念與模式遠未形成。這就需要我們根據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將生態文明理念引入現代教育中,促使工業文明教育模式轉向生態文明教育模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生態文明素質,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為生態文明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就業難也是基本民生問題,擴大就業是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大力促進綠色就業和創業意義重大。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我國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下崗失業問題日益突出,而貧窮和失業的增加加重了對環境資源的壓力,因為更多的人不得不更直接地依賴這些資源。近幾年,我國綠色產業方興未艾,國家出台了各項立法及政策,為綠色創業提供了有力保障。據預測,最具前景的十大綠色職業是農場主、育林人、太陽能安裝師、建築節能工程師、風力渦輪機製造者、生態保護工作者、綠色企業家、資源回收商、可持續發展智能軟體開發者、城市規劃師。目前,國內出現了一批綠色創業領軍人物,為綠色創業者起到了良好示範作用。
勞有所得也是基本民生,分配不公加劇生態保護壓力。就個人收入差距而言,貧困人群急於擺脫貧困,又缺乏其他有利條件,只好用自然資源來改變生活狀況,向森林、河流求生路,濫砍濫伐,結果導致森林資源的破壞和水土流失,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增加,破壞生態平衡。就城鄉收入差距而言,城市擴張侵佔大量林地、耕地,城市垃圾運往市郊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壓力,城市廢水排放引發城市及周邊農村的水污染。有專家認為,農村面臨污染問題的加劇在很大程度上根源於中國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城鄉生態不和諧,既影響農村人的生活與健康,也通過水、大氣和農產品影響城市人的生活質量。要改變這一面貌,必須想方設法提高農民收入,盡快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從這一層面上來說,正在深入推進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貢獻巨大。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現實需要,也是加快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一直以來,我們視發展經濟為解決貧困的唯一出路,忽視公平分配和社會保障的作用,使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覆蓋面窄、資金不足、統籌層次低、城鄉反差大等問題, 進而導致部分民眾貧困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貧困使底層民眾迫於生存壓力而過度索取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農民原本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重要力量,但由於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欠缺,使其陷入毀林開荒、過度農墾、與森林爭地的境地。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加快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我國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尤其要建立並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只有確保廣大人民基本生活,才能避免貧困人群對破壞自然環境,從而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
住房難是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建設綠色保障性住房,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重視數量、忽視質量以及環境經濟效應,沒能切實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質量,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城市景觀、增加了節能改造的工作負擔。針對我國土地資源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等狀況,相關部門要求,政府投資項目率先發展綠色建築,即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發展綠色建築、建設綠色住房應成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的重要目標。
林業為改善生態改善民生貢獻力量
以2003年中央9號文件和2008年中央10號文件為標志,我國林業建設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迎來了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五位一體」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總體布局,並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執政綱領寫入黨章,開辟了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征程。
趙樹叢指出,保護生態、改善民生是林業轉型升級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和職責。必須科學認識並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協同推進,互動雙贏。一要始終堅持抓生態就是抓民生的思想。真正把生態建設放在林業的核心位置,努力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為科學發展提供生態保障,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二要牢固樹立服務民生抓生態、改善生態惠民生的思想。既要把改善民生作為林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林業建設成果,也要讓綠色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投身林業生態建設的熱情。三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堅決反對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野蠻掠奪式開發和生產,堅決反對漠視群眾生活、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如何運用生態文明理念統領中國林業發展,使林業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已經成為現代林業發展的根本任務和首要課題。
林業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承擔著保護森林、濕地、荒漠三大生態系統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生態產品生產的主要陣地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元素。林業不僅有生態功能的公益性,又是綠色經濟的寶庫,還擔負著重要的民生意義。林業主要分布在山區和丘陵地區,關繫到幾億人口的就業和生計,是「三農」的重要組成部分。剛剛召開的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林業的總目標,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林業的總任務,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林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領域。人類文明起源於森林,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對改善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起著決定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首要地位。林業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發達的林業、良好的生態,已經成為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林業是巨大的綠色資源寶庫。林業具有可循環可再生的獨特優勢,是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的潛力所在。豐富的林業資源,是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提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進綠色發展的優勢在林、潛力在林。林業要承擔起促進綠色發展的重大職責,要通過做大做強林業,充分發揮林業在推動綠色增長、保障市場供給、促進就業增收等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進綠色發展,是林業擔負的重要使命和根本任務。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既是實現農民「收入倍增」目標的最大潛力所在,又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最佳途徑。要堅持合理利用林業資源,大力發掘林地資源、物種資源和林產品市場的巨大潛力,發揮林業產業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努力滿足社會對綠色林產品的需求,增加綠色經濟總量。
林業是生態產品生產的主要陣地。黨的十八大強調,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產品是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優美環境、清新空氣、清潔水源、宜人氣候、安全生態和綠色產品等。生態產品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生態產品生產及生態服務能力,影響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決定著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必須努力建設和保護好林地、濕地、沙地及森林植被,充分發揮它們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林產品、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讓人民享受生態,興林致富。
建設生態文明,順應了人民群眾對改善生態的迫切願望和美好期盼。隨著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進步,綠色和生態成為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成為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是全體務林人的神聖職責與光榮使命。
美麗中國的夢想為林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畫卷徐徐展開,高舉生態和民生兩面大旗,林業發展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人民的幸福生活越來越近。
④ 林下經濟建設用地政策
發展林下經濟不僅有效推進了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為林區百姓增收致專富。目前,屬北京正大力開展百萬畝造林工程,充分利用林下閑置的空間發展養殖業,解決了養殖用地與種植業爭地的矛盾,節約了大量土地。林下養殖,使人禽隔離,減少禽類疾病的影響。林木也為畜禽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林木光合作用釋放氧氣聚集在林下形成林下動物的「天然氧吧」。動物排泄物產生的氨氣、二氧化碳等又作為林木的葉肥及光合作用原料促進其生長。除了養殖森林雞,林下還能種植板藍根、蒲公英等中葯材,產生更多經濟效益。
林下經濟首先是增加土地使用率,在有限土地資源下增大了產出;其次是林下養雞解決了除草、除雜、病蟲害等多方面的問題。第三就是林下產品的安全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最後就是雞糞及粉碎的玉米植株增強了土壤肥力,提高了苗木的長勢,在苗圃內部產生了有效的良性循環。林下種植養殖只要用心經營,肯定就有收獲。養雞不用鋤草、防蟲,這些都是雞營養豐富的食料;不用買化肥,雞糞就是地肥。林地生產投入減少,產值自然增加。
⑤ 請問如何申請林業專項扶持資金,謝謝!
國辦昨抄日發布《關於加快林襲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提出,要科學合理利用森林資源,促進林下經濟向集約化、規模化、標准化和產業化發展。該政策提出,對符合稅收相關規定的農民生產林下經濟產品,應依法享受有關稅收優惠政策。並將支持符合條件的林業龍頭企業申請國家相關扶持資金。專家認為,該《意見》將對擴大內需、促進就業起積極作用,並將對一批林業龍頭企業提高盈利能力產生實質性推動。
近年來,各地區大力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取得了積極成效。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林下經濟的產值已經達到2081.61億元。
《意見》提出未來林下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努力建成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的林下經濟示範基地,重點扶持一批林業龍頭企業和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增強農民持續增收能力,林下經濟產值和農民林業綜合收入實現穩定增長,林下經濟產值占林業總產值的比重顯著提高。
《意見》強調,要結合國家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制定專項規劃,分區域確定林下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和目標。
⑥ 淺談如何促進林下經濟發展
摘要:林下經濟是指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現有的林木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在林冠下開展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主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林、農、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關鍵詞:林地;發展經濟1 林下經濟的特點第一,林下種植林業經濟是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蔭空間為依託發展的產業經濟;第二,林下經濟是循環經濟,它在充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條件,既可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第三,林下經濟是一種高效經濟,它是以科技為支撐,具有投資少、產出值高,且見效快、優質、安全、節省勞動力等特點。
⑦ 什麼是林下經濟
(1)林下經濟的其重要意義。概括起來講,就是指以林地資源為依託,以科技專為支屬撐,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空間,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微生物和動植物種類,進行合理種植、養殖,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達到林地生物的多樣性,從而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子。其特點主要是:首先,它是一種林業經濟,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陰空間為依託發展的產業經濟,主要有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兩種基本模式。其次,它是一種循環經濟,在充分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的基礎上發展的,有效利用林下自然條件,既可以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而且可增加林地生物多樣性;第三,它是一種高效經濟,以科技為支撐,具有投資少、產出值高,且見效快、優質、安全、節省勞動力等特點。發展林下經濟是進一步拓寬林業經濟領域、促進農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目前,發展林下經濟還是一個新課題,全國各地林業部門都在積極探索和研究其發展的有效模式。
⑧ 什麼是林下經濟
林下經濟,主要是指以林地資源和森林生態環境為依託,發展起來的林下種植業內、養殖業、採集業和容森林旅遊業,既包括林下產業,也包括林中產業,還包括林上產業。
林下經濟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集體林地承包到戶,農民充分利用林地,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科學經營林地,而在農業生產領域涌現的新生事物。它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陰優勢從事林下種植、養殖等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
發展林下經濟是鞏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促進綠色增長的迫切需要,是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目前已經取得明顯成效。要認真總結經驗,科學謀劃,加強引導,積極扶持,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確保農民不砍樹也能致富,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改革目標。
⑨ 種植脫貧空間 指的是什麼意思
種植脫貧空間指的是什麼?也就是說那種脫發已經脫的連毛囊都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