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北京的經濟發展靠的是什麼
應該靠旅遊,運城地區的文化沉積厚,文物多,景點多,並且處於山西南端,地理位置優越!
⑵ 北京 經濟狀況
京是中國抄的政治、襲文化與國際交往中心,是綜合性產業城市。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首都經濟」的概念。循著北京經濟發展要立足北京、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思路,對經濟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經濟實力保持在全國前列。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
2008年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10,48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人均GDP達到63,029元人民幣,在中國大陸僅次於上海市。北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98億,2217.2億和5405.1億元(2006年),第三產業規模居中國大陸第一,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0%。當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19978元,比2005年實際增長12.2%,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620元,實際增長8.7%。北京居民具有較高的消費能力,2006年全年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32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依據最新的國家統計局資料,2005年,北京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已經降低到31.8%,按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標准,北京已達到「富裕型」社會,但貧富差距拉大問題在北京同樣存在。
⑶ 求北京經濟發展簡史,和一些具體數據,高分懸賞,急!
經濟發展簡史
1950—1960年,北京開始實施工業化發展北京經濟的計劃。到50年代末期,初步形成了四大工業區:東郊的棉紡織工業區、東北郊的無線電工業區、東南郊的機械、化工工業區和西郊的重型工業區,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46億元,基本奠定了北京工業的初步基礎,並形成了北京經濟以工業經濟為主的格局,在後來的20年發展中,北京冶金工業和重化學工業得到重點發展。到1979年,北京重工業總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例上升到63.7%,僅次於遼寧而居全國第二。隨著北京經濟社會的發展,重點發展重工業與北京城市性質和功能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從80年代初期,開始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工業」和「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經過長時期的探索,北京市第八次黨代會首次提出了發展「首都經濟」的概念。在1998年1月召開的北京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新一屆市政府正式確定把大力發展「首都經濟」作為本屆政府工作的重心。首都經濟的內涵,就是立足首都、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經濟;是充分體現北京城市的性質和功能,充分發揮首都的比較優勢,充分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經濟;是向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技術密集、高度開放、資源節約、環境潔凈方向發展的經濟;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首都經濟是在首都建設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經濟;是中央在京單位和本市形成整體、共同開拓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是發揮首都科技優勢,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對外開放重要內容的經濟;是第三產業發達,涉外服務貿易成為對外開放重要組成部分的經濟;是在經濟運作方式上與國際規則接軌的經濟。
濟最新發展
北京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之一,經過40多年的建設,北京已從一個消費城市轉變為中國重要的具有綜合性產業的大城市。進入「九五」以來,北京工業保持良好的增長勢頭,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從「八五」末期的1174.4億元增至1999年的2081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前四年平均年遞增18.7%,比「八五」加快5.5個百分點。
外向經濟
近年來,北京市對外經濟貿易迅速發展。1999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為84.4億美元,是1986年前的3.9倍,其中出口32.6億元,約是1986年的5倍,年平均遞增約13%,超過了北京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速度。北京市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己由1978年的4.8%提高到1999年的26.8%。
截至1999年底,北京市共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4729家,合同外資金額276.9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6億美元。從投資企業類別劃分:中外合資經營企業10299家,中外合作經營企業1167家,外資企業3237家;股份制企業9家,外資銀行17家;全世界已有96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京投資,其中:香港5731家、美國2422家,台灣1656家,日本1257家,歐盟752家,韓國563家,新加坡513家。
近幾年國際跨國集團紛紛在北京設立投資性公司或地區總部,全球最大500家跨國公司中,累計已有154家來京投資。在京注冊登記的外國企業駐京代表機構達6177家。在京設立的研發機構20家,投資性公司105家。
已投入生產、經營的外商投資企業5351家,總體經營情況良好,效益不斷提高。據1999年底對5351家已開業投產外商投資企業的統計,職工總人數約42.42萬人。
高新技術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目前已成為北京市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和首都經濟的核心,並已形成一定的總量規模。高新技術在「九五」期間在經濟增長中的拉動性日益突出,逐漸成為全市經濟的增長點。「八五」末期與1999年底相比,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由79.0億元增加至164.9億元,增長1.1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也從「八五」末期的17.2%上升到1999年的25.4%。截至今年上半年,高新技術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上升為33.7%,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以上,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5%左右。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16.6億元,同比增長39.9%;實現銷售收入463.8億元,同比增長50.1%;實現利稅40.5億元,同比增長1.2倍;實現利潤27.8億元,同比增長2.1倍。
1.2.5風險投資
到目前為止,在北京市注冊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有18家(不包括國外風險投資公司),佔中國國內新成立的風險投資公司總數(94家)的19.15%,資金數量佔50%以上。
⑷ 北京市總部經濟發展狀況如何
1、北京總部經濟領跑全國穩居全國之首
2、科技創新勢頭強勁自主創新能力增強
3、商務設施環境優回化升級夯實總部經濟答發展基礎
4、專業服務能力穩步提升促進總部經濟高端發展
5、國際開放水平程度高區域開放水平仍需提升
6、完善管理模式,構建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⑸ 十三五時期 北京要進一步強化首都經濟特徵,優化發展什麼經濟
服務經濟、知識經濟、綠色經濟、總部經濟
⑹ 北京市經濟的發展狀況
朋友,你想進一步了解北京嗎?這里有權威的信息和咨詢,希望你能夠滿意,同時也祝福你在新的一年裡有所收獲呀!!
http://www.beijing.gov.cn/(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務門戶網站)
⑺ 北京市各區經濟排名
NO.1 海淀區,現在和未來20年,北京各區的老大,首都兩大巨無霸城區之一,國家智力中樞,高校雲集,北大,清華世界知名。中關村是中國的矽谷,地處京西風景秀麗,上風上水,皇家園林,西山覽聖.海淀區大部分經濟指標居城八區之首.
No.2 朝陽區,和海淀一樣,未來20年內,穩座第二的位置,並有超越海淀的趨勢。和海淀並列首都兩大巨無霸城區,實力與海淀在於伯仲之間,但以面積人口來算,朝陽略遜色於海淀。朝陽是首都國際交往中心,使館,寫字樓,豪華酒店,跨國公司總部雄居北京之首.朝陽區商業發達,城市建設一流,是北京首屈一指的高品位生活區域.2008年奧運會將在朝陽區為主戰場.國家空港首都國際機場亦是朝陽區的一塊飛地..
NO.3 通州區,1990年,全國百強縣第九名,1995年通縣撤縣升區後,並未得到較大的發展,因此,通州的城市建設,GDP水平,曾經一度在北京各區中倒數。不過今日的通州不管是從定位,建設上都已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通州憑借自己出色的地理位置,以成為朝陽CBD的後花園,因此這里聚集了很多素質較高的白領階層,通州宋庄鎮更聚集了一大批的的國家級藝術家,在這里定居的有國畫大師韓美林,評書藝術家單田芳,著名導演和平等,最值得標榜的是,通州是北京2008年奧運吉祥物福娃的家鄉,福娃誕生於通州韓美林工作室中。目前通州憑借自己發到的交通,無可替代的地理位置,現在通州房地產過熱化!目前通州房地產業一路向錢,現在通州區是北京遠郊區第一個通地鐵的,未來將有3條地鐵,一條城際列車經過通州,使得通州越來越通。進入2005年以來,通州可謂雙喜臨門,國務院正式把她定位成北京新城區,北京商務辦公區,北京綜合產業基地等等,更有言談,未來首都行政區,將東遷通州!加之每年300億的城市建設投入,以及引進了寰球影城主題公園,無疑,通州將成為北京未來20年中的最大新貴!也是北京目前最重視的地區。
NO.4 西城區,政治中心的政治中心,自古西城就是達官顯貴的底盤,中南海在西城區轄區內,大部分國家機關也都建在西城,金融街是國家金融調空中心.金融街這個不足2公里的街區,卻占據著國家60%以上的金融資產。老北京的優秀代表,胡同故居保護最完整,檔次最高.後海,西單地區更是國際化大都市北京重要的組成部分.
No.5 亦庄開發區,經國務院批準的首都三大重點新城之一,原屬大興區一個鎮子,現已獨立設區,亦庄屬於國家級開發區,這幾年發展迅速,主要發展晶元產業,制葯產業,以及汽車製造業,房地產業,這里集中了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賓士汽車生產基地,等一大批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廠房,這里的GDP增長率是北京最高地區,2005年GDP增長率高達35%以上。
NO.6 順義區,與通州,亦庄並稱首都三大新城區,順義工業基礎較好,起步較早,經濟結構較發達,這里最大的企業是我國最大的空港首都國際機場的,經過10年的發展,順義已經形成已首都機場,北京現代,北汽福田,燕京集團等大企業為首的首都現代製造業基地。並且這里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場地之一。順義別墅區,聚集了不少明顯,王菲,趙微,李連傑等很多大陸,港台明星均在此安家。
NO.7 東城區--四大舊城之一,地域范圍較小,是北京重要的商業中心,王府井大街地處東城.東城區歷史上同西城有東富西貴之說,是富商的居住地,東城區的三產業比重已經達到99%.世界文化遺產故宮,雄偉的天安門廣場屬東城轄區。
NO.8 石景山區--排名第10主要是以前空氣污染比較嚴重,首鋼,燕山石化排污嚴重,隨大有改觀得到響應的綜合治理,但在北京人的觀念中,還不太適合居住,雖然石景山是比較發達的。如2010年以前,這些能夠得到合理治理,石景山區的實力將起碼連升3名。
NO.9 豐台區是歷史上皇家部隊駐地,現在是首都北京重要的工商業城區,隨著豐台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生活環境逐漸改善,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定居。
NO.10大興區,本來大興是很強的,但因為把亦庄分出去了,所以才顯得後勢不足。不過好在大興的面積較大,並且全部為平原,這里發展空間還是蠻大的,這里是首都北京最大的城市發展空間預留地。
NO.11 昌平區位於北京上風上水的北部地區,世界遺產十三陵的所在地,中關村園區之一,北京人口最密集地區之一,以旅遊,科技研發,房地產,為支柱產業,這里風景宜人,水源充裕,環境優良,但昌平目前的發展不容樂觀,她既沒有大興這樣的平原優勢,也沒有通州順義這樣的交通,國家定位優勢,這里號稱北京的卧成,臭名昭著的回龍觀文化居住區坐落與此。制約昌平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高達70%的山區空間,這嚴重製約了昌平的發展。如果昌平境內全部是平原,這里很可能成為第二個海淀。
NO.12 房山區,首都產煤大區。房山境內琉璃河鎮一度被憑為中國示範鄉鎮,中國最富裕鄉鎮的典型。
NO.13 門頭溝區,工業實力一般,農業發到,首都的西部生態區。
NO.14 密雲縣,距北京市區70公里,縣城建設國內一流,生態環境國內一流,經濟實力很一般。2005年全國百強縣第56名,首都生態保護區,北京最大的密雲水庫坐落在該縣內,北京的一片凈土,這里好似與北京這樣一座繁華大都市隔絕,這里沒有喧囂,沒有繁忙,人們悠閑的生活,很慢的生活節奏會使你認為,這是在北京嗎?
NO.15懷柔區,城市建設,實力和密雲基本一致,生活安逸,祥和,經濟一般,區容漂亮,森林覆蓋率高,旅遊資源及其豐富,生態環境中國一流,不過距北京市區的距離比密雲還遠15公里,但行政級別高於密雲一級,姑且排17名
NO.16 平谷區,首都糧倉,號稱京東綠谷,和密雲,懷柔並稱首都三大綠色屏障,森林覆蓋率高達80%,不過區貌以及旅遊開發遜色於密雲,懷柔。
NO.17 延慶縣,塞外名城,兵家必爭之地,與匈奴,突厥用兵的古戰場,古稱右北平,民國出年屬京兆,後分與察哈爾省,共和國成立後隸屬河北省,1958年歸屬北京管轄,這里有世界知名的文化遺產八達嶺長城,不到八達嶺長城非好漢很多人都聽過,可有幾個人聽說過延慶這個名字呢?這里可以找到異域的感覺,茫茫無際的康熙大草原彷彿把你帶入了內蒙古!這里距內蒙僅僅40公里,距離張家口僅僅50公里,而距離首都北京的市區遠達130公里,這里山區面積高達90%,可用面積極少,不過就這種情況,延慶在全國百強縣排名第80位,實屬沾了北京光。延慶屬北京最差地區,但與周邊相鄰的河北,內蒙村落相比,可謂「天堂」這里的人和北京人不管是口音,風俗上均差距很遠.
⑻ 北京經濟規模、特點及產業結構
一、北京經濟的基本特徵
首都北京在60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與國家戰略息息相關,在遵循城市經濟發展普遍規律的基礎上,始終將服務於國家戰略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心,經歷了工業化城市、現代綜合服務中心與國際化都市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新中國建設的初創時期(1949-1978),在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要求下,北京大力發展重工業,率先完成了城市重工業化的進程。
第二階段是在改革開放的推進階段(1979-1998),在中央明確的首都定位下,北京重點發展服務經濟,形成以服務經濟為核心的產業格局,完成了由工業化城市向現代綜合服務中心城市的轉化。
第三階段是全球化階段(1999年至今),在大國崛起戰略的要求下,北京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實現了建設以現代高端服務業為核心、科技創新為動力、經濟節點功能為特徵的國際化都市的目標。
(8)北京市經濟發展情況擴展閱讀:
發展優勢
北京商務中心區作為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城市功能區,首都經濟結構調整將有利於大量現代服務性企業進駐,提高服務業的知識含量和整體水平,充分發揮首都經濟的集散效應,促進商務中心區的快速發展。
北京商務中心區作為首都經濟發展的三大功能區之一,既要順應新經濟發展潮流,還要有首都特色,能夠充分發揮北京市及朝陽區的優勢和潛力。
北京商務中心區確立的主導產業是金融、保險、電信、信息、服務和咨詢,同時,以優美的環境,便捷的交通,方便舒適的配套設施,成為首都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新城區。
⑼ 北京經濟靠什麼發展
暈~北京的工商業還少啊???北京的工商業算是很發達的了,此外北京發達的還有製造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多了
⑽ 您知道2007年北京市經濟發展狀況嗎
答:2007年全市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006.2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市場價格穩定內,容消費品市場增勢平穩。2007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2.3%。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800.2億元,比上年增長16%;全市職工平均工資39867元,比上年增長10.4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89元,增長13.9%。扣除價格因素後,全市職工實際平均工資增長為7.8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2%;2007年,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