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世界近代經濟發展史

世界近代經濟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0-12-20 12:14:01

① 簡略分析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與世界經濟體系的關系

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受到了世界經濟體系的深刻影響。兩次工業革命專使西方工業文明屬崛起,而此時的中國依然是典型的農業文明,所以中國的近代化歷程烙上了深深地殖民化的印記。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近代化離不開西方的工業化,離不開當時的世界經濟體系。

②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系

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分析
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解和掌握其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有助於我們加深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全面認識。

一、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分析

第一階段(鴉片戰爭爆發至洋務運動興起):中國經濟開始出現半殖民地特徵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前者對後者起防洪堤壩的作用,後者對前者有瓦解作用。

2. 成因:列強發動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出現,中國被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和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使得滿清王朝日益腐敗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不斷加深。

第二階段(洋務運動興起至國民大革命失敗):封建經濟為主體,四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呈現出愈來愈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壓制後三者,而後三者瓦解自然經濟;洋務經濟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瓦解自然經濟、刺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洋務經濟又壓制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2. 成因:19世紀60年代,因洋務運動的開展而出現了洋務經濟;稍後,在外商刺激和洋務運動透導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是外國列強、晚清王朝、北洋軍閥無論懷著怎樣的動機,它們都要保護自然經濟。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封建自然經濟逐漸走向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軍閥統治走向歷史盡頭;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並逐步控制中國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確立和深化;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曲折前進,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運動遭受挫折;洋務經濟走向衰落,地主自救道路破產。

第三階段(土地革命戰爭開始至新中國成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占支配地位、五種經濟形式並存的經濟結構

1. 形式與關系:封建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而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經濟,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都對其有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既相互勾結又相互斗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但具有革命性與依賴性;新民主主義經濟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卻是最革命、最進步的經濟,它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2. 成因:中共在蘇區、敵後區、解放區採取措施,發展經濟而出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始終控制著全國的政權,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又是它的經濟基礎。

3. 發展趨勢及政治走向: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日益萎縮,舊民主主義革命和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完全走向末路;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於衰落、消亡的過程中,外國列強和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

二、基本認識

從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徵、成因及趨勢來看,民族獨立是實現近代化的根本保證。我們可以有如下基本認識:

第一,中國從落後的封建社會到近代化,是與資本主義分不開的。因受外國入侵,中國近代化由此陷入困境。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促使中國封建自然經濟解體,客觀上給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某些條件和可能,但它入侵的本來目的是要變中國為殖民地,是要阻止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和實現工業化。所以,沒有民族獨立,不能實現近代化。

第二,民族獨立從根本上說是要解決生產關系的問題,近代化從根本上是要解決生產力的問題。近代中國有工業救國、教育救國、物質救國等主張,都從發展資本主義入手實現近代化,結果行不通。其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封建勢力、官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勾結,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因此近代中國面臨的民族獨立和近代化這兩個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事實證明,近代中國不可能首先解決近代化問題,只有首先解決民族獨立問題,才能談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

③ 世界近代歷史的基本特點

世界近代現代史階段特徵
1、14——16世紀:資本主義在歐洲興起時期
經濟:自然經濟開始解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資本原始積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模式是手工工場;新航路開辟,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國際關系:早期殖民擴張。
思想:文藝復興。
2、16——18世紀: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以手工勞動為主,生產模式依然是手工工場。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展開,資本主義的議會民主制度開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只是在少數國家確立,大多數國家仍處於封建制度統治之下。
國際關系:爭奪殖民霸權和歐洲霸權。
民族解放運動:中心在美洲(北美獨立運動和拉美獨立運動)
思想:啟蒙運動,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政治構想。
3、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工業化初期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經濟: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向其他地區擴展;生產方式由手工向機器轉變;生產組織形式由手工工場向工廠轉變;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初步形成。
政治: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確立統治地位。
國際關系: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初步形成。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思想:自由主義(亞當斯密)、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
4、19世紀後半期——20世紀前期: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經濟:第二次工業革命;生產關系的變化,壟斷組織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
政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發展不平衡,呈現兩種基本類型。
國際關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形成三對基本矛盾和兩大軍事侵略集團;一戰。
民族解放運動:亞洲覺醒;
思想:列寧主義誕生。
5、1917——1929年:十月革命到二十年代的東西方世界
經濟: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恢復和發展;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霸主,日本崛起為東亞霸主;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政治:資本主義世界進入相對穩定時期;第一個社會主要國家蘇聯的建立和鞏固;
國際關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峙與斗爭。
6、1929——1945年:大危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
經濟: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開始發展;蘇聯從1928年起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
政治:政治發展不平衡,英法美等國家保存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德日等國建立法西斯專政。
國際關系:歐亞戰爭策源地形成;凡——華體系解體;法西斯國家的局部侵略戰爭發展為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民族解放運動:與反法西斯斗爭緊密結合。
7、1945年——20世紀70年代初: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冷戰共處和激烈競爭時期
經濟: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高速發展時期,日德發展尤為突出;戰後亞洲經濟的發展;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建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
政治: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繼續完善發展,民主化和科學化趨勢加強,但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日益加深;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國際關系: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美蘇兩極格局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冷戰」;美蘇爭霸。
8、20世紀70年代初——現在:新舊世界格局的交替時期
經濟:1973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70年代,西方經濟陷入「滯脹」狀態;布雷頓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70年代,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成為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
國際關系:美蘇爭霸,互有攻守;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解體,當前世界替時期。

④ 本人想研究歷史的 各國經濟發展,和近代經濟發展,求高人指點,我怎麼找答案

我覺得首先要對世界總體發展有個基本認識。
推薦《全球通史》 俄羅斯籍 美國人寫的 名字忘了, 很長的名字。 寫的很有意思,我一口氣讀完了。

關於近代, 哎 小弟也只了解點皮毛,最好能問下本專業的,我有個同學學的是 近代國際關系史 南開的。

書店這樣的書很少,網上的書雖然多 但是很雜, 最好能去高校圖書館,裡面這方面的事書很多,雖然不一定全。

其實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不是你看幾本書就能理解的,看幾本書我覺得最多有個大概的了解,而且看的書少,會被作者的思想影響,看得多,就會有思想碰撞,從而產生自己理解。這屬於研究生研究的內容。

我本人看過關於朝鮮現狀,朝鮮戰爭,蘇聯解體,美國南北戰爭的。

你可以順著一戰前的國際大事表研究。每個重大事件都看看專門的書籍。

⑤ 求有關世界近代經濟發展史的書籍,

9月23日 15:07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慮經濟利益、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內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容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⑥ 世界近代史上歐美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

發展趨勢,我認為要看你指的是什麼,我認為有2種趨勢1,經濟是從自然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發展2政治是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但要注意的是,美國是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時期的,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幫助

⑦ (10分)近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成為世界發展的一種趨勢,在此過程中,歐美一些國家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起

(1)新航路的開辟或地理大發現;政治: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經濟條件:率先開始和完成工業革命。(3分)
(2)飛機;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掃除了發展障礙,工業革命的成果,羅斯福新政,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戰勝國等;推行馬歇爾計劃(3分)
(3)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時代(2分)
(4)先進的社會制度,科技革命,對外進行殖民掠奪,重視教育等。(2分)

⑧ 世界近代史論述題西歐和亞洲政治經濟發展各有什麼特點

(1)歐洲經濟: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壟斷組織,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各國經濟內發展的不平容衡性加強,德國較快,英、法較慢。政治: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德、英、法向帝國主義過渡,資產階級議會制度,政黨政治得以完善,國家機器加強。②爭奪世界霸權的矛盾尖銳,逐步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
(2)亞洲經濟:①完全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成為西方國家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資本輸出的場所。②主要國家中的民族資本主義開始發展,但受阻礙,只有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完成工業革命並向帝國主義過渡。政治:①除日本外,
主要國家都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②亞洲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高潮,標志著亞洲的覺醒。③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並領導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
(3)根源:①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西歐普遍確立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極大地促進了西歐經濟的發展。②落後的封建生產方式,腐朽的封建制度
和西方的侵略嚴重阻礙了亞洲經濟的發展,東西方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

⑨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是什麼

世界近代史的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手工業時代(16世紀——19世紀初)

資本主義經濟:資本主義形態在16世紀成為一股顯見的潮流,這個世紀出現的宗教改革,德國的農民戰爭,新航路的開辟、尼德蘭革命、英圈地運動的擴大、文藝復興運動的擴展、重商主義的興起等現象,無一不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影響和後果。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還處在童年時期,工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還沒有明顯分開,基本上商業資本控制工業,兩種類型的手工工場,即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都是由商人開辦的(分散的手工工場是多數,集中的為數甚少)。商人作為早期的資產者,不僅控制著工業,而且其上層即大富翁還逐漸成為金融家,這就是金融資產階級,也被稱為大資產階級(金融資產階級主要是通過包稅和放國債發跡並形成為一個階層的)。他們是整個資產階級當中的最富有、經濟實力最雄厚的階層。商業資本控制工業,金融資產階級在資產階級中雄踞首位,並不意味著工商業發展平平,少有起色;當時工商業的發展水平已相當可觀,進出口貿易也相當發達,17、18世紀的商人們,尤其是組成海外貿易的商人們,奔波於世界各地擴張殖民,謀求霸佔市場和原料場地。三次英荷戰爭,英法十年戰爭等國際戰爭,本質都是商業戰爭,爭奪市場,達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過來也可證明工商業的發展已達到了前所沒有的高度,國內市場的容量已難以滿足其需要了。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封建自然經濟走向瓦解是當時經濟領域的大趨勢,以圈地運動為例,說明英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瓦解過程。

土地所有制的變化:封建土地所有制被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經營方式的改變: 建立資產階級農場和牧場,僱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

階級結構的變化: 新貴族的形成,在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中起了領導作用。

勞動力條件: 造就了大批的資本主義發展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

政治: 那時的資本主義力量也同樣處在童年時期,已建立起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才四個,其餘國家和地區都還處在封建主義或封建主義之前的發展階段,從力量對比來看,資本主義所佔的分量實在是微乎其微,不過,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強勁的,它終將取代前資本主義制度的大趨勢是無法阻擋的.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轉變,基本上不外乎革命與改革兩種方式,英、法等國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入資本主義時代的,但是多數國家走的是改革的道路,革命常常能顯示出將封建統治一舉擊潰的威力,這是改革的方式難以比擬的,因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頭腦和長遠眼光的原封建統治者進行的,由於不發生政權易手的斗爭,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著演進、溫和的特色,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從經濟方面著手進行,一時間極少涉及政治方面。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資本主義過渡,必定是個較長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還會留下較濃厚的封建殘余,但改革很少引發大的動盪,有利於保護生產力,這一階段還沒有通過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過渡的事例。

民族解放運動:當時的殖民主義者實行的統治政策並不完全相同,一種是偏重於把殖民地當作自己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場地;一種是以搶劫掠奪財富為主。前者是資本主義經濟較發達的殖民者,如英、荷;後者是封建國家,以西、葡為代表,兩者都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財富,給當地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只是目的、手段有所不同.由於這種不同,就使殖民經濟的後果有了區別.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商企業,而在西葡的殖民地,這種情況極為罕見。這就使得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的結局顯而不同,在美國建立了資本主義合眾國,而拉美各國建立的是獨裁性質的有濃厚特點的專制政權(考迪羅制)。盡管如此,推翻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仍然是進步現象,是民族運動的勝利。

意識形態:這一時期的主潮流同樣體現了封建制度的衰亡和資本主義興盛的客觀規律,17世紀時啟蒙運動從英荷興起。18世紀更是被稱為「啟蒙時代」或「理性時代」,一大批法國的偉大思想家將啟蒙運動推向頂峰。

國際關系:這一階段之中,發生了一場震撼全歐洲的國際戰爭——拿破崙戰爭。不管對拿破崙及其政權作出什麼樣的評價,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拿破崙代表的是資本主義勢力,他的對手反映的是各國封建王朝的意願,至於英國,只要是將法國視為競爭對手。拿破崙的失敗表明:即使是在資本主義力量最為強勁的歐洲,也還是封建勢力更強大些,更不用說世界其他地區了。從資本主義本身的情況來看,工場手工業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無力將封建制度徹底消除,資產階級要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業革命後的工業資本主義時期才能夠實現。

第二階段:蒸汽機時代(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的歷史實際是在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開始的,這兩大事件的影響,從經濟和政治上極大的加強了資本主義力量。尤其是工業革命,使有關國家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對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力量的加強,推動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義運動日趨強大;工業革命造成的新階級——無產階級從誕生後不久便開始了爭取自身利益的斗爭,工人運動使商品輸出成為資本主義的生命線。資產階級掀起了殖民擴張的狂潮,引發了民族運動的高漲。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成為19世紀三股交錯存在的歷史潮流。其中自由主義潮流是主流。也就是說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勢力、以及工業革命前老式資本主義體制的矛盾。

自由主義:即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在還處於封建統治下的國家裡,其根本任務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在已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裡,主要是工業資產階級勢力與工業革命前的舊體製作斗爭;從國際范圍看,則是推翻1815年維也納會議炮製的反動秩序。

史實:19世紀20年代的西班牙革命,義大利革命和希臘獨立革命,30年代法國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響下的比利時革命。

1848年歐洲革命,英國則進行了一系列適應工業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如1832年第一次國會改革,1846年廢除「穀物法」,40年代開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國會改革。

19世紀60——70年代俄國廢好,德、意統一,法蘭西第二帝國推行的新型經濟政策,(這是工業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1867年奧匈二元制帝國建立,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一切都是蒸汽時代資本主義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即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范圍內最終得以確立。資本主義確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國家進入資本主義時代,還包括世界上的大片領土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獨立、卻在經濟上被資本主義列強所左右的國家(如拉美),這樣,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是工業革命的直接後果,真正的工人運動是從三大工人運動開始的。

史實:三大工人運動即1848年巴黎工人六月起義,1864年第一國際的成立及其活動,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這一階段的工人運動大體有如下的特點:

(1)自發性;(2)暴力多;(3)政治斗爭為主。

出現這樣一些特點,是當時的社會條件造成的.在19世紀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之外,其餘開展工業革命並出現了工人運動的國家。在政治上並未進行大的順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的變革,依然保持著以往傳統的統治方式,有的國家(如德國)還是封建性質的.這些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社會立法,處理社會反抗運動時,以高壓政策為主,即使是新型的工業資產階級,也受到壓制。資產階級當然更不被當權者放在眼裡,政治上沒有權利,公民的選舉權也受到各種各樣的限制,包括財產資格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廣大工人很自然的認定,自己的悲慘遭遇是由於沒有社會地位、缺乏政治權利造成的,一旦起來斗爭,便將爭取政治權利和選舉權利的口號喊了出來,甚至要求對政治體制進行改革,或者直接去爭取政權.所以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多半是政治斗爭。

同時,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資產階級仍然保留著以榨取絕對剩餘價值為主的剝削方式,如延長工時、壓低工資、增加勞動強度,僱傭童工、女工等手段,這也是勞動生產率相對不高的反映。這種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充滿憤怒,一旦起來斗爭,滿腔怒火便爆發出來。這是工人運動多採取暴力斗爭的原因。(巴黎公社革命典型的體現了上述特點)。

民族起義:最為突出的地區是在亞洲,即亞洲革命風暴。

工業革命開始以後,尋求和擴大海外市場成了資本主義的當務之急,列強的殖民擴張基本上是將商品輸出放在首位。在西方列強使被侵略國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中,都把開辟通商口岸放在首位,正表明了這一時期殖民主義的特點。

亞洲革命風暴有其時代局限性所造成的特點。這些特點往往就是造成其失敗結局的原因。總的來說,這些斗爭都是傳統的中世紀反抗斗爭的繼續,缺乏近代的內容。

①有些運動仍帶著改朝換代的封建性傳統;

②一些起義打著宗教的旗號;

③所有的運動都沒有提出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綱領;

④運動的領導者都是農民領袖或王公貴族。

指出這些特點,決不是貶低亞洲革命風暴的意義,那些反抗者及其領袖們,仍是名垂史冊的英雄.這些特點是時代的局限性造成的,其根源是那時亞洲各國除日本之外還沒有自己的民族資本主義,這說明民族運動有一個從舊類型向新類型演變的過程,並不因為發生在近代史時期便都是一個模式。

意識形態:第一階段的啟蒙運動將「天賦人權」當作主題,幾乎完全是針對封建專制與特權的,突出反封建的主題。進入蒸汽時代以後,機器生產將商品輸出提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由競爭的學說隨之興盛起來。同時要求進行政治上的改革,以適應工業資本主義發展也提上了歷史日程.反映到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思潮也就增添了新內容,即不僅要反對特權和封建傳統,而且要將自由主義當作管理經濟和治理國家的導向性理論。

還有一股是社會主義思潮,工人運動興起後,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此外還有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類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等.科學共產主義誕生後,也只是眾多社會主義流派中的一個,並未能取得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指導地位,只有一些先進分子接受了馬克思學說,如威廉,李卜克內西,倍倍爾等,他們建立了第一個工人階級政黨——德國社會民主工黨。《共產黨宣言》所闡述的基本原理是正確的,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估計上有誤差,未能預計到大工業的發展,生命力的迅猛提高,使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能力大為增強。所以在半個世紀以後,恩格斯非常實事求是地宣告,原來的估計是不對的,「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證明了這一點。巴黎公社的失敗早已註定。即便不犯任何錯誤,也必然要失敗,其根本原因在於:法國當時處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小生產還占絕對優勢,法國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處在向上發展時期,遠沒有進入成熟階段,無產階級奪權的時機並不成熟,這次革命並不是由於生產關系阻擊了生產力的發展,上層建築阻擊了經濟基礎的演變而爆發的。而是由於第二帝國晚期的腐敗和普法戰爭的失敗,以及「國防政府」的無能,激發了巴黎人民的義憤而引起的。

國際關系:為爭奪殖民地和歐洲霸權,列強之間展開了激烈的角逐,甚至爆發了一些局部性的國際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就是典型代表。

第三階段:電氣化時代(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形成,標志著資本主義已演變到了帝國主義階段。經濟上以科學技術為先導,以壟斷組織作為組織經營的手段,政治上以民主代議制為主要政治體制,實行政黨政治,公民參與,自由競選,可以說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資本主義的對外侵略擴張變本加厲,將整個世界瓜分完畢。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也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特點上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是有組織的斗爭增多了,其次是合法性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斗爭幾乎不現,最後是經濟斗爭已多過政治斗爭。(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資,勞動保護,工傷賠償等)這主要是西歐、北美的情況.東歐的俄國另當別論,那裡盛行專制主義,既沒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自由,也不允許隨意罷工,更不用說抗議和反對政府了,因而那裡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只能以秘密的地下斗爭方式開展,走武裝起義道路。西歐、北美工人運動出現這些特點,是社會環境與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經濟大大發展,工人的生活狀況也大為改善,工資提高的速度明顯超過了物價上漲的速度。根據人之常情,人們生活上能夠維持溫飽,必需的方面還差強人意,那麼誰還肯甘冒死亡、坐牢的危險去進行斗爭呢?歷史上的武裝起義、暴動,都是「逼上樑山」的結果.政治上,各國的政治改革使男公民基本上獲得了普選權,集會結社和出版報刊的權利也已獲得.第二國際曾在法、德、英、瑞士等國開過多次代表大會,從未受到官方的禁止和侵擾,既然當年奮力爭取的政治權利已基本獲得,且以成為工人運動正在運用的工具和手段,那麼斗爭目標自然就更多地集中到了經濟要求方面。

民族主義:這一階段民族解放運動的性質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的舊式民族運動演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與革命。同時19世紀末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侵略,以資本輸出為主,使得民族資本主義和無產階級在殖民地、半殖民地誕生,通常是無產階級誕生在資產階級之前,因為先行設廠的外資企業所僱傭的工人都是當地人。

民族資本主義是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落後國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新生事物。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民族運動的旗手,提出了資本主義性質的奮斗綱領和口號,這就改變了民族運動的性質,其突出事件是亞洲的覺醒和古巴、墨西哥的資產階級革命。

體現新型特點的民族運動,常常有個從改良到革命的發展過程,印度國大黨溫和派19世紀末領導的運動,以及20世紀初國大黨激進派以提拉克為首進行的斗爭,就體現了這種發展趨勢。中國近代史上19世紀末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和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更是由改良轉變為革命的典型表現。

意識形態:同樣,由於環境與條件的改變,社會主義思潮也有了一些變化,主張以漸進的、和平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的學說興起並流傳開來,這就是修正主義學說。另外還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誕生(哲學領域中的民眾的權力意志哲學和超人哲學,體現帝國主義爭霸的背景)。

國際關系: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形成了三對基本矛盾,矛盾沖突愈演愈烈,導致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集團瘋狂擴軍備戰,終於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⑩ 世界近代史,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歷程

政治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版政權不斷鞏權固。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經濟上: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需要市場和原料,所以開始向全世界進行侵略擴張。落後的亞非拉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迫捲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之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過度到帝國主義,全世界已經被帝國主義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與世界近代經濟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