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發布時間:2020-12-20 11:06:56

Ⅰ 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會給環境帶來那些負面影響

我方認為環保教育比自覺更重要
首先,教育是自覺的前提,實踐證明,只有當教育達到一定程度時,自覺才會產生。自覺不是天生的,人天生是不會有環保觀念的,所以必須接收教育,從小到大的環保教育才是環保的根本。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環保做的很不夠,就是因為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群體從小就沒有接受到良好的環保教育,他們不知道我們國家的資源是多麼寶貴,他們不知道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環境到今天會成為一種奢侈,他們也不知道環保對國家戰略和子孫後代是多麼重要。不是因為他們在環保上不自覺,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歸根結底就是教育的缺乏。我們可以看到,在經過十幾年的環保教育,特別是近些年來的環保教育後,中國的環境事業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下一代的環保觀念普遍增強,他們能有今天這樣的自覺靠的恰恰是教育
其次,教育擁有比自覺更大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把環保這樣一個浩大工程完全寄託於公民個人的自覺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我們知道,自覺是人的內心,是外力所無法有效控制和約束的東西,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誰能保證他的內心世界不會動搖,當他一個人在野外郊遊時,當他面對巨大誘惑時,當他心情極差時,試問對方辨友誰能保證他會把環保這根弦還綳的那麼緊,垃圾可能也就隨手扔在荒草叢中,而教育則不然,教育的背後實質上是一種外力強加的約束,本身是有高低級位階的,這也就保證了被教育者的某種遵從,就像學生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育,企業接受環境主管部門的教育,他們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所以與自覺相比,它的約束力和執行力更強,新加坡就是例子,如果不是得益於健全乃至嚴苛的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背後是法律的尊嚴,是巨額罰款,刑罰乃至對身體的鞭笞),試問新加坡真能如今天這般美麗嗎?答案毋庸置疑,所以我們認為,任何一種制度完全凌駕於美好的道德之上,那麼最終這種制度必然遭到破壞。
最後,反駁對方辨友的觀點。沒有教育的自覺在人類學看來是人的本能,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是繁殖,是餓了要找飯吃的本能,環境的保護是這樣嗎?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本能嗎?只有一種情況下,它會成為本能,那就是環境破壞已經走到了絕路,人類為了求生存而激發出環保的本能,我們目前沒有這個條件也沒有這個必要創造出這種本能。所以自覺的環保在生物學和人類學上都是講不通的。教育很多次沒有用,這個觀點更站不住腳,這是以偏概全的看法,教育無用要看對誰了,對學生,對下級,可以說他們是言聽計從的,對無賴,或許沒用,但是我們還有法制教育,他們不遵守,那麼就把他們隔離起來,這就是教育比自覺的高明之處,而且,自覺與教育相比,更不可靠,一群人中,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到達這個社會的整體自覺,倘若有一個人不自覺,這個制度就難以為繼。
所以我方認為對於環保而言,教育更勝一籌!

Ⅱ 一. 當前中國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

一、我國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質量現狀

1、現階段我國礦產資源、能源和水資源 等主要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巨大

「十五」期間,中國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從2001年的13.5億噸標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億噸標准煤,增長了64.4%。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總量的6.5%,用水總量佔世界總量的15.4%,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已分別高達70%、60%和90%。

而國際上公認的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應低於40%,否則將危害河流健康和流域安全。過去幾年間,我國主要資源消費的增加量佔世界總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鋼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資源開發利用的規模巨大。

2、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不高

目前我國的原材料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單位產值的消耗強度大大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於美國的1/10、日本的1/20。

以水資源為例,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占水資源總消耗量的70%,但由於輸水方式、灌溉方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農業用水的利用率不高,渠道灌溉區只有30%—40%,機井灌溉區也只有60%,低於發達國家水資源利用率80%的水平。

3、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嚴重

我國的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單位GDP SO2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能源消費量和CO2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日耗水量和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有機污水排放量相當於美國、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總和,單位GDP污染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幾倍。

4、環保投入不足,歷史欠賬大

從總體和全局上來看,我國現階段環境污染的治理緩慢,治理的速度趕不上破壞和污染的速度,重點環境治理工程成效不明顯且容易出現反復。我國環保投入雖然總量上有所增加,但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仍然偏低。

我國資深環境問題和環境管理專家、新中國第一任環保局局長,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先生認為我國環境保護的階段性任務,從來就沒有實現過預期目標,他在2006年4月份參加同濟螄匯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領導人研修班開幕論壇上表示「25年間環保計劃中定下的指標從未完全完成過」。

環保投入不足造成歷史欠賬大,有限投入的使用效益又不高,加上環境污染的時間跨度長、地域范圍廣、污染物總量大、污染類型復雜,加劇了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的難度。

二、我國資源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1、政績考核過分注重經濟指標

改革開放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被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位置,長期以來,經濟指標已成為黨政領導政績考核的主要依據,使黨政領導過分地注重GDP的增長,甚至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得短期經濟量的增長。

由於在政績考核中缺乏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明顯約束,地方政府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的積極性不高,往往預算內的環保配套資金都難以到位,加上社會資本投入有限,使得我國環保投入長期不足。

2、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和不合理的能源 結構造成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在當前的國際市場分工中,我國已成為世界加工廠,承接了國際市場上勞動密集性高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型經濟的產業轉移。多年來經濟增長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發展道路,經濟總量的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和環境嚴重污染的基礎上。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少數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的國家,目前我國煤炭生產量和消費量均佔到世界總量的30%以上。據估算,全國煙塵排放量的70%、SO2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的67%、CO2排放量的70%都來自於煤炭燃燒,燃煤是造成我國煤煙型大氣污染和酸雨污染的重要原因。

(2)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擴展閱讀:

造成中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主因,是伴隨著急速發展而來的一次能源消耗大幅上升,而且當中基本上都是燃煤的。

就像其他東亞國家,中國是以出口帶動經濟發展的;而在注重提升工業生產力的情況下,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生態保護和污染控制措拖基本上是沒有的。在生物資源方面,中國發展了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以保護受威脅的物種及棲息地。

對於中國每年因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存在不同的統計數字:國家環保總局指出2004年污染損失達到GDP的3% ; 另有估計認為環境損失達到GDP的5-10% 每年因空氣污染死亡的人數達35.8萬人。

據報道,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謝伏瞻證實,政府不會再公布綠色GDP數據。華爾街日報稱,有關中國經濟增長環境成本估算數據,有礙地方官員的政績考核及形象,而備受爭議和過於敏感,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官員的抵制。

Ⅲ 列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生態,資源,環境,人口問題,以可持續發展

由於工業發展的操之過急,導致了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經常處於先污染,後治理的被動狀態下。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湧入城市,導致了社會需求的比例失衡。由人口問題引發的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矛盾將長期存在,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將進一步加劇,流動人口增長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獨生子女隊伍的形成對整個社會心態的不良影響。此外,人口城市化、人口素質、人口結構等方面的問題也很嚴重,全社會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生態環境生產的外部性政府補貼在經濟增長與發展的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如果對於發達國家來說,環境問題是在經濟增長實現之後才出現的;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環境問題則是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就提出的,其中有著深刻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方面的原因。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砍樹後人遭殃。這個淺顯道理很多人都知道。經濟發展是以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是一種偏利耦合,經濟發展了,環境和生態就會退化。後來學者們部分修正了這種觀念,提出環境影響的倒U形曲線模型,認為當經濟處於低水平時,環境退化很少發生;當經濟高速發展時,環境退化加劇;當經濟達到高水平時,環境退化會逐步減少。大量的分析數據顯示,這種倒U形曲線模型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是部分成立的。環境退化不會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而自動消失。

Ⅳ 我國的環境問題和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什麼方式有關

近些年,在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能源消耗過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9%的高速度增長,但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增長方式相對粗放.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雖實現了產量的增長,但卻以消耗大量資源能源為代價,不但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而且也無益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2006年我國以佔世界總量15%能耗、30%鋼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僅產出了佔全球產值總量的5.5%的國內生產總值①.在過去的20年,能源需求彈性系數平均為0.5,「十五」期間卻超過1.0.我國「十五」計劃預測,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萬噸降到2005年的1796萬噸,結果反而增長了27%,達到了2549萬噸②.從我國與西方7個發達國家能源消耗的比較來看(表3一1),G一7國家平均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n.7*1O(6)焦,而中國每創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為:69*10(6)焦,是西方7個發達國家平均的5.9倍,是美國的4.3倍、德國和法國的7.7倍、日本的11.5倍.這說明了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③.
1.2環境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把環境污染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續了西方國家發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發展經濟,後對環境污染進行治理.工業排放廢氣、廢渣、廢水污染環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我國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斷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業經濟發展,大量消耗資源,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劇增,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環境.
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453億噸,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1348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萬噸,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多個城市中,有16個在中國.根據中國科學院2003年的估計,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所造成的損失佔GDP的巧%.①目前,我國關於環境保護的各項法律法規不夠完善,財政政策出台滯後,公共財政政策對循環經濟的扶持力度不夠.如:涉及環境保護的稅種太少,目前只有資源稅和所得稅涉及到環保問題,其他主體稅種對綜合利用「三廢」生產的項目沒有優惠政策,這樣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形成專門的用於環保的稅收收入來源,弱化了稅收在環保方面的作用;對排放污染項目缺乏制約作用,有些稅種對環保項目本身免稅,卻對排污項目沒有限製作用,同時,那些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無污染的產品和清潔生產,又沒有享受到優惠的稅收政策;就現有涉及環保的資源稅來說,稅率過低,各檔之間的差距過小,征稅范圍狹窄,對資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顯的調節作用,這與我國資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極不相稱,由於資源稅收入大部分歸地方,在執行過程中又因為是對使用煤、石油、天然氣、鹽等自然資源所獲得的收益征稅,往往起到了鼓勵地方對資源過度開發的作用,反而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
1.3投資消費關系不協調
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特別是靠高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消費長期不足.據統計,從2003年以來,我國每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都保持在25%左右,資本形成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0%②.但我國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消費率)卻從上世紀80年代超過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費率是80.1%(2002年),我國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①.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消費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大大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投資所佔比重卻過高,分別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見表3一2).從世界上一些經濟發達、開放度高的國家來看,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歐洲的幾個大國,推動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費,如美國是國際上進出口第一大國,但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只有百分之十幾,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遠排在國內消費之後.高投資低消費的後果是投資效率低下,部分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影響居民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最終會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4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傳統產業仍佔主導地位,高技術產業比重低.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
自2004年以來,我國鋼鐵、水泥和電解鋁3個行業的投資增長過快,不僅引發了這些產品的輪番上漲,加大了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還使得產業結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由於市場供需矛盾,導致鋼材價格上漲,致使鋼鐵產業盲目擴張,這樣的生產規模勢必造成高投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一產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基本持平,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大幅上升.三次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佔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調整為2007年的11.3:48.6:40.1.與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6.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大幅上升16.2個百分點.但從國際上看,我國第一、二產業尤其是物質資本密集的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高,而人力資本相對密集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仍然過低: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顯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見表3一3).
從三大產業對GDP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2003年以來,我國的GDP增長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都在0.8個百分點以下,第二產業在5.3個百分點以上,第三產業在4個百分點左右.第一和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過高20世紀80年代,我國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同時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大量引進外資,主要發展加工產業.90年代後期,中國更成為發達國家與地區加工產業轉移的主要對象,從而急劇擴展為世界的「加工車間」.第二產業的急劇拓展成為80年代以來促進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徵.
急劇的工業化發展進程也給社會帶來了諸如資源的極度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農業的相對落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足等一些後遺症.中國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服務業佔GDP比重較小,還不到40%,國際上比較發達的國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產業間的不協調,已經到了不僅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健康發展,也影響到第二產業本身持續發展的地步.
從第一、二、三次產業的就業比例(各產業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看,2007年為40.8:26.8:32.4.與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大幅下降了29.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比重上升了9.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比重顯著上升了20.2個百分點.但是,我國三次產業的增加值比例與其就業結構嚴重不相稱:第一產業增加值僅佔GDP的11%,卻集中了40%多的就業人數;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到GDP的近一半,卻只吸納了l/4多的就業人數;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與其就業比重雖然基本相稱,但同國際相比較,其就業比重不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許多發展中國家低得多(見3一4).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僅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充分就業這丫最大民生問題的主要途徑.
1.5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沿海的東部地區,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都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區域之間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產業結構類同、無序競爭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據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2005年,我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分別比2004年擴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時,各地區內部的「城鄉收入差」比上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
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差別已經十分明顯.我國甚至被國際上稱為不平等發展最快的國家,改革已經不能夠普遍提高各群體的「收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公布的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中就有對中國的地區差距、貧富差距的描述.據國家統計局披露,內地最富裕的10%人口佔有了全國財富的45%;而最貧窮的10%的人口所佔有的財富僅為1.4%;銀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戶手裡.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多年高速增長的成果未能被社會各階層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數人手裡.①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大量居民屬於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是我國GDP中居民消費所佔比重過低的根源.這同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等稅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直接相關.如: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分類所得稅制,沒有綜合考慮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計、健康狀況和教育支出等實際負擔,稅負分配不公.
1.6人力資本資源醫乏實現
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他們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體力量.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教育不僅要傳授科學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勞動態度和職業道德的教育,為經濟發展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國對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偏低,嚴重影響了科技水平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從而制約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例如:從教育事業看,2007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國僅為1.32%.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前後實現「財政性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達到4%」的目標.同樣是發展中人口大國印度,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我國(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2007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經達到了該目標,並雄心勃勃地向OECD國家平均為5%的目標努力.②因此,盡管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事業,在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高於財政支出的平均增長速度,但由於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也太低,這必然會制約教育事業的發展.同時,我國勞動力人口眾多,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高.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供的研究結果表明,生產率與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現高度的正相關關系.與文盲相比,小學畢業生可以提高生產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學生可以提高300%.
因此,我國人力資本資源是比較匾乏的,我國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水平急需提高.1.7自主創新能力低下
與創新型國家相比,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仍顯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現象嚴重,自主知識產權與主要工業化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將難以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支持,並會造成國家創新地位下滑.據央視報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國「全球競爭力」的排名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為第46位①.
造成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發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尚未確立、稅收政策在促進自主創新的應有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我國現行激勵自主創新稅收體系不健全,稅收政策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性,稅收優惠受益不均.如:在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的科技發展領域缺乏傾向性,在如何協調發展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發展高新技術和改革傳統技術等方面目標不清晰;現行優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讓者受益較多,而科研單位和科技工作者獲益較少.我國對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以事後優惠為主,缺乏事前的鼓勵和支持.如:我國現行的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激勵的重點在產業鏈的下游,對於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和規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於缺少了對產業鏈上游的政策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受到抑制.缺乏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相關稅收政策.在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著資金風險,而由於技術創新活動自身所具有的高風險性和收益的不穩定性,一般難以得到商業銀行的支持,而僅僅利用政府的直接財政支出來資助企業技術創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國具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高科技企業和擁有核心技術創新項目的個人,在技術創新的起步階段,都面臨著籌資難、利潤低的困難,而我國目前缺乏相關針對風險投融資的稅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創新方面受到影響.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中,對於高科技人才的收入並沒有明確的個人所得稅優惠,尤其是對高科技人才的創新發明所獲收入缺乏相應的稅收激勵,對高科技人才的技術入股、股票期權的個人所得稅徵收等問題也沒有得力的稅收措施.這些問題的存在既不利於調動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
1.8企業海外投資困難
國際投資有利於全球資本、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對外投資問題,部分企業也有對外投資的積極性.但是,由於受到諸因素的限制,我國企業在海外投資方面困難重重,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8.1海外投資法規與政策落後
我國涉外投資法律體系和結構不盡合理,現行涉外投資立法僅限於有關吸引外商來華投資方面,而有關企業海外投資方面的立法工作幾乎一片空白.長期以來,我國對海外投資企業發展缺乏總體規劃,海外投資處於企業自我發展狀態.
境外投資的政策依據主要是《海外投資項目審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內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內容要求而制定,政府並未制定《境外投資管理辦法》.
上述《要求》僅僅涉及國有及集體所有制的企業,沒有規定民營、「三資」企業的海外投資審批程序.
1.8.2.境外投資手續煩瑣
國家有關部門對境外投資項目進行審批的初衷是試圖從嚴把關,為對外投資項目的落實和實施後的經濟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參與審批的政府部門層次太多,范圍太廣,環節太多,加上各部門把握的尺度不同,為企業進行項目申請帶來許多困難.這不僅挫傷了企業對外投資的積極性,而且也會延誤商機.
1.8.3外匯管制的制約
我國迄今沒有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化,對境外投資所需外匯的匯出管制嚴格.盡管中央已經定下了促進海外投資的總體方針,但具體的外匯管理措施還沒有相應改變.這對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資本項目外匯管制過嚴,阻礙了境外投資的發展:利潤匯回保證金管理,對企業資金周轉不利;現行《境外投資外匯管理辦法》提高了企業的用匯成本,加大;海外中資企業融資的難度.
1.8.4境外投資缺乏資金支持
目前,我國金融保險業的發展還遠遠不能適應海外投資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海外企業獲得的資金支持力度不夠,企業能採用的融資方式不夠靈活,對國際商業融資的控制,阻礙了企業利用國際資金市場;對租賃業務認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賃業的經濟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賃立法,影響了企業依靠租賃業務增強資金實力並向海外擴展;投資咨詢業發展滯後.
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我國在對境外投資保護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學機制,利益比較和風險評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體系,甚至連承擔海外投資擔保的合適機構也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無疑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約和阻礙.
1.8.6信息服務欠缺,境外投資信息不暢
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資企業服務網路,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資尤其是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通常要求企業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研究.由於由於我國企業實力薄弱,難以獨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國際市場信息,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建立涵蓋廣泛市場空間的境外投資服務網路,為國內企業投資提供從考察、調研、注冊到辦公場所、經營、稅務、法律、會計等全面的咨詢服務.
1.8.7對企業海外投資保護力度不夠
進入海外市場投資,若遇到東道國經濟政策、政治形式、國際收支和匯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響,具有較大的風險,可能使企業遭受重大損失,因此發達國家對境外企業和境外投資行為都有比較完善的風險保障機制.而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不夠,至今還沒有海外投資保險機構為企業進行海外投資保險.
1.8.8企業境外投資實力不足
與國內經營相比,企業開展海外經營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較強的實力.與西方跨國公司相比,我國企業實力比較薄弱,中小企業尤其突出.從海外投資項目規模來看,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平均投資規模為600萬美元,發展中國家為260萬美元,而我國非貿易性企業平均投資額僅為120萬美元.①1.8.9缺乏跨國經營人才成功的跨國企業離不開優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跨國經營更需要高素質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人才匾乏的問題己經顯現,國際性、復合型經營人才更是奇缺,這使得我國企業外派人員素質不高.同時,我國跨國經營企業實力薄弱對人力資源的挖掘和培養也產生了制約作用.
1.8.10缺乏稅收支持
我國對企業「走出去」缺乏系統的稅收促進法律體系.國際上通用的做法是以低稅或免稅方式,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進行資源性開發.近些年,我國對境外投資企業開始實施稅收優惠,但優惠政策很少而且零散,原則性規定多,能真正落實到企業的很少,扶持政策范圍有限.另外,現行的對外投資所得稅政策是一種無投資導向性的無差異政策,對特定項目也沒有給予稅收優惠傾斜,結果導致對外投資地區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目前我國在稅收政策上對企業「走出去」的支持,既沒有體現在投資產業上的區別,也沒有體現在投資地區、投資形式上的政策導向.對特定項目和產業對外投資的稅收優惠幾乎空白,體現不出產業發展導向,也不利於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從稅收支持形式看,主要是減稅或免稅,形式比較單一.

Ⅳ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5)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Ⅵ 對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為什麼

進入21世紀,各國在面對傳統國家安全因素威脅的同時,又將面臨包括科技與信息、石油、生態與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等非傳統安全因素的挑戰.如何制定正確的應對之策以維護國家安全,已成為世界各國的當務之急.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通過地理位置、資源的佔有和民族、宗教文化等地理要素來分析地理環境與國家安全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地理環境是國家安全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洞悉我國地理環境對國家安全乃至安全戰略的影響與作用.

海洋作為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日益顯示出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應對21世紀來自海洋方向上的挑戰是維護國家安全必須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影響國家海上安全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海洋地理環境和海洋戰略環境。海洋地理環境是一種客觀存在,具有在較長歷史時期內相對穩定不變的特點,基本要素包括海區范圍位置、水文氣象要素、島嶼分布、海洋資源、遠洋航線等。海洋戰略環境是指海洋方向上帶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情況和條件,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國家的利益與安全。海洋戰略環境一方面與國家的整體實力有關,另一方面與世界格局的變化緊密相連。本文從國家海上安全的角度,分析我國海洋地理環境特點,海洋地理環境對國家海上安全產生的影響,探討實施正確海洋戰略的基本措施。

Ⅶ 經濟環境對會計發展的影響

會計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產生的一種管理活動,它作為一個經濟信息系統,在經濟發展和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近年來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非常嚴重,它直接影響了正常的經濟秩序,降低了會計職能的發揮,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本文從我國所處的國內外社會環境的變化入手,分析了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從新舊會計准則和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出發,分析社會環境和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相關性和今後會計信息質量的發展趨勢。

(7)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擴展閱讀:

工作內容:

1、每個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原始憑證登記記賬憑證(做記賬憑證時一定要有財務(經理)有簽字權的人簽字後再做賬),然後月末或定期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總賬(之所以月末登記是因為要通過科目匯總表試算平衡,保證記錄不出錯),每發生一筆業務就根據記賬憑證登記明細賬。

2、月末須注意提取折舊,待攤費用的攤銷等,若是新辦企業開辦費在第一個月全部轉入費用。計提折舊的分錄是借:管理費用或是製造費用,貸:累計折舊,這個折舊額是根據固定資產原值,凈值和使用年限計算出來的。月末還要提取稅金及附加(城建稅,教育費附加等)由當地稅務機關決定。

3、月末編制完科目匯總表之後,編制兩筆分錄。第一筆分錄:將損益類科目的總發生額轉入本年利潤,借:主營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其他業務收入等)貸:本年利潤。第二筆分錄:借:本年利潤貸: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成本等)。

Ⅷ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中國的資源、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等等特殊條件,都會影響中國的科技發展。在我與青年


1.A
2.C
3.D
4.B

Ⅸ 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現狀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什麼影響

我國已日益融入到了全球經濟體系中。新的經濟結構要求對全國土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和戰略性調整。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對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時空特徵及與社會、生態環境的相關關系進行宏觀規律性研究。

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等單位完成的《全國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分析》項目,以全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為出發點,從國家尺度上對全國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的宏觀規律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同國家政策響應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護、生態退耕等國土資源管理中的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其研究成果已得到廣泛應用。

進行全國范圍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研究不僅是當前國際土地科學領域的前沿問題,也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掌握全國土地資源利用/覆被變化的總體發展態勢,進行區域土地利用結構戰略性調整以及科學制定土地利用與國土資源整治政策最重要的基礎研究之一。

《全國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分析》正是這樣的研究項目。在新的形勢下,這項研究的成果將在全國土地資源戰略調整和優化配置工作中起到怎樣的作用?近日,記者采訪了該項目負責人、國土資源部土地整理中心鞠正山博士。

土地利用方式是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記者:為什麼把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放在一起進行研究?

鞠正山:土地利用方式是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與人類社會經濟活動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人類面臨的許多生態環境問題其深層次的原因都與土地資源利用有關,因此,生態環境狀況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土地資源利用的合理性。不同區域層次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態環境的影響要素,而生態環境建設往往通過改變土地利用方式來實現。

記者:這項研究旨在探討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鞠正山:我們的研究是以全國土地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關系為出發點,基於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及年度土地利用變更結果,著重分析全國土地資源利用現狀、土地資源利用的時空變化特徵以及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

記者:就是說,主要是對全國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的宏觀規律進行系統研究?

鞠正山:對。我們建立了土地資源利用時空變化同國家政策響應的初步框架,定量分析了耕地保護、生態退耕等國土資源管理中的重大問題。

土地資源利用變化呈現出與社會經濟差異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異相適應的區域分異特徵

記者:根據你們的研究,全國土地資源時空變化具有哪些特徵?

鞠正山:在經濟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龐大人口生存需求的多重壓力下,1991年~2001年我國土地資源時空變化的總體特徵是:總體土地利用結構好轉,質量相對下降,耕地結構性減少,牧草地退化嚴重。

具體表現在:建設用地和生態保護用地(林地、濕地)穩步擴大,生態退耕成效顯著,土地利用結構有所改善;新增林地和濕地主要是未成林造林地和坑塘等人工林地和濕地,同期減少的主要是天然林地和濕地,導致其總體生態服務功能相對下降;耕地減少的主要因素是生態退耕,其次是農業結構調整和建設佔用;牧草地退化為未利用土地是牧草地減少的主要原因。

記者:這些變化有什麼規律嗎?

鞠正山: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規律,即人們的社會生產活動對土地的擾動程度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自東向西呈現有規律的遞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最發達,人口也最多,對土地的干擾程度最大,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小。另外,環北京地區以及黃土高原部分地區,由於處於沙漠邊緣帶和農牧交錯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受多重因素的影響,該地區也成為對土地擾動較強的區域。

我們用單一土地利用類型的相對變化率(某一地類在特定省份的變化率占該地類土地在全國的變化率的比值)來表示某一地類的區域分異規律。其中,耕地變化劇烈的地區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長城沿線農牧交錯帶區和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區,林地變化重點分布在內蒙古長城沿線及環北京地區,體現了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和環北京風沙源治理的成果。牧草地變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以內蒙古最為劇烈。

我國沙地變化呈現南北兩大區域分異特徵。北方陝西部分地區變化最為劇烈,主要是由於沙地治理效果比較顯著,南方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由於洪澇災害等原因,造成耕地損毀沙化與治理並存。全國濕地變化主要分布在長江中游和珠江三角洲等湖泊廣布的地區,挖塘養魚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是其主要原因,反映了區域農村經濟結構的特點。

可以看出,我國土地資源利用變化在自然背景下呈現出與社會經濟差異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差異相適應的區域分異特徵。

記者:土地資源利用變化對生態環境建設有什麼影響?

鞠正山:這個影響可以用七句話來概括,即生態退耕對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沙地治理使局部生態環境改善,濕地面積呈增加趨勢,林地和濕地的總體生態服務功能相對下降,牧草地退化嚴重、耕地總量持續減少,新增耕地生態條件有待改善,生態退耕和沙地治理存在忽視植被自然地域分異規律的現象。

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有非常強的相關性

記者:我們知道,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相互影響,它們之間到底具有怎樣的關系?

鞠正山:我們採用典型多元相關分析法和二元相關分析法對我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相關性進行了分析,可以看出,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具有邏輯上的因果關系:土地利用結構的發展變化是受社會經濟結構變化驅動的,它是社會經濟結構發展變化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的反映形式之一。

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除第三產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外,其他均有所體現。其中人口密度、經濟密度和人均糧食在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中比較顯著。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響應指標是建設用地、耕地和牧草地,建設用地與耕地是互為消長的關系,形成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在社會經濟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眾多復雜的驅動力因素中,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比較效益是推動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主要因素。

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是,在社會經濟驅動力因素中,除了人口增加與經濟的比較效益外,國家政策在影響土地利用/覆被的變化將起到特殊作用,這是人口等一般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所無法實現的,這說明人類對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響應機制正在主動發揮作用。

記者:能不能具體說說國家政策在影響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起到的特殊作用?比如說,耕地保護政策對土地利用的影響如何?

鞠正山:我們知道,我國1999年實施佔一補一的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耕地保護政策後,耕地因建設佔用而過度流失的趨勢得到控制,在國家和省一級水平上基本實現了耕地佔補平衡,而且總量上占補有餘,耕地保護政策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中得到了體現。

控制東部、保證中部、保護西部,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結構宏觀調控

記者:研究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提出了哪些對策與建議?

鞠正山:第一,控制東部、保證中部、保護西部,進行全國土地利用結構宏觀調控。

東部地區水熱條件好,社會經濟較發達,人地矛盾突出,耕地減少主要由於建設佔用優質耕地。因此,控制東部就是實行嚴格土地利用用途管制措施,控制建設佔用耕地,尤其是優質耕地的佔用。

中部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對維護國家的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保證中部就是保證基本農田建設,穩定我國糧食生產,維護國家食物安全。中部的土地利用結構要服務於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建設。

西部地區大部分屬於生態脆弱區,西部的土地利用首先要服務於生態環境建設,按照植被的自然地域分異規律,因地制宜的進行生態環境建設。

第二,繼續嚴格執行耕地保護制度,並注重保護耕地質量及生態條件。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農業結構調整、社會經濟的發展都對耕地保護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保護耕地,尤其是保護優質耕地不能放鬆。同時應當認識到,在土地退化嚴重的條件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國際食品貿易要求日益嚴格的背景下,保護土地質量日趨重要,完整意義上的耕地保護絕不僅僅是保護一個區域的耕地面積,還要保護耕地的質量及生態條件,兩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第三,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積極防治土地退化。實踐證明,土地整理是綜合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保證土地規模經營、可持續利用的必由之路。國際上許多發達國家都經歷了這一過程,目前還在不同程度的延續。只是由於各國的國情不同,其發展模式有所差異。當前我國正處於由小農經濟向規模化經營的轉軌時期,規模化經營需要根據區域土地資源的宏觀特點,通過土地整理的系列措施來落實和保證。

第四,啟動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立預警系統。建議盡快啟動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立預警系統,與每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點面結合,定期監測和預報全國土地資源與生態環境狀況。這將為國家重大戰略措施的制定提供決策參考。

Ⅹ 資源環境對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

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且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發展階段,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較大。而且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不斷增加,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克服資源短缺的「瓶頸」制約,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問題,切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將有利於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有利於帶動環保和相關產業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增加就業;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道德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人均壽命;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為子孫後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我們一定要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根據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規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決杜絕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邊治理邊污染、邊恢復邊破環的現象。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把節約資源放在重要位置,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建設生態文明,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應進一步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不斷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切實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與資源環境問題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