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這對彌補我國資金短缺,技術相對落後等缺陷,迅速實現產業優化,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資金短缺是發展中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國也不例外.在全球性產業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正把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含一部分高新技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本的全球化為我們提供了吸引外資的機遇.同時,經濟全球化加快了新技術的交流與合作,而引進先進技術對我國加快發展至關重要.只要我們積極參加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合作,大量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就能盡快提高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第二,經濟全球化有利於中國提高國際競爭力.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國內經濟主體帶來了壓力,迫使它們不得不進行改革,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第三,經濟全球化將世界各國連成一個整體,經濟上的相互關聯與合作使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進一步增強,逐漸形成一個了相互間的衰榮共同體.由此,各國增強了全球意識,為相互妥協,相互協調,共同合作創造了條件,減少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和斗爭.從而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創造了相對緩和的外部環境.因此,中國經濟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從我國2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只有把本國經濟融入到全球經濟中去,才能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縮短走向現代化的時間,大大提高中國經濟的整體素質,從而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另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全球化在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無限機遇的同時,又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的挑戰.細致說來,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和挑戰:首先,經濟全球化增加了中國金融產業的風險.經濟全球化使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更加無序,為國際資本投機提供了興風作浪的機會,增加了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難度.另外,中國現行的金融運行體制方面存在的諸多弊病,容易造成中國金融機構在與國際金融大公司競爭時成為犧牲品.其次,經濟全球化對民族工業沖擊巨大.目前,中國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與國際大集團相比,無論是技術人才,管理,設備等方面,還是在品牌的知名度,市場佔有率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尤其是新興信息高科技產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再次,經濟全球化給中國的體制改革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主要是因為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性和同步性加強,中國的改革特別是體制改革,在時間和空間上均受到強烈的擠迫.中國今後的改革政策選收稿日期:2003—11—02作者簡介:王琳(1967一),女,天津市人,講師,研究方向為: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王琳:淺談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對策?13?擇將更加困難,尤其是對漸進改革與激進改革,平等主義與自由市場主義,國內保護與市場開放,短期後果與長期效應等一系列問題,處理起來都相當困難.最後,經濟全球化會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受到某種程度的削弱.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生產資本全球化的配置權掌握在跨國公司相對集中的經濟大國手中.它們把生產活動和就業帶給發展中國家的同時,也使這些國家在自己的宏觀經濟管理上處於被動地位.這是構成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總是處於相對虛弱地位的根本原因.同時,千百萬的投資者為了獲取收益的最大化,猛烈沖擊著主權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課稅,補貼,借貸,調整等等主權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我國的主權.總之,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利劍,它在為我國經濟大發展提供有利影響的同時,也對我國經濟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二,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對策面對全球化時代提出的種種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冷靜思考,沉著應付,積極尋找應對策略和措施,並獲取利益最大化.第一,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步伐,健全我國的法制環境為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必須加速我國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市場化規則,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我國只有加速社會主義市場化步伐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在此進程中,應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同時還應當高度重視與市場化的進程相適應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第二,適當調整對傳統國家主權觀念的認識,盡量化解與經濟全球化的矛盾.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時代,國家主權雖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是只要民族國家猶存,國家主權就不會消失,國家主權就仍然是國際關系變革與發展的基石.我們應堅持國家主權原則,同時也應充分注意防止將主權擴大化和絕對化,不能僵化地看待國家主權,更不能因噎廢食而拒全球化於國門之外.第三,處理好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的關系.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我國的對外開放必須始終建立在從本國實際出發的基礎上,始終立足於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力量搞建設,求發展.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雖然可以藉助外國
㈡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據統計,流入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改革開放之初(1979—1982年)累計為11.66億美元。以後逐年上升,進入20世紀90年代迅速增加。
到2002年底,累計達到4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額自1993年以來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發展中國家的第一位。在過去20年,中國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占所有發展中國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32.47%。
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事實上,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經營管理方面已經給了人們很多啟迪和借鑒。
2.有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根據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及出口商品結構,強化經濟競爭力。
3.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中國企業可以利用國外的技術或在外國產品的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挑戰: 經濟全球化帶來了很多機遇,但我們在抓緊利用這些機遇的同時,也要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給我們所帶來的諸多挑戰。
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中國在世界產業水平分工中的地位低,產品附加值不高,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由於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我國的對外貿易結構中核心技術含量低,難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主要從事加工組裝等附加值低的方面。
發達國家一些跨國公司,把一些污染程度高的行業(如塑料、橡膠等),產品、工藝和設備轉移到中國。使中國成了「世界的工廠」,給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隱患。
2.經濟全球化使中國面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首先,跨國公司削弱本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跨國公司吞食我國骨幹企業,形成市場壟斷,搶佔中國市場。這不僅在中國今後的發展中會造成生產力布局失衡、失控,產業結構畸形,而對作為國民經濟骨乾的國有企業來說,他們會陷入市場越來越狹小的窘境。
3.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現,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存在,這些對我國的經濟、政治、國家安全等均有所影響。
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在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還處於劣勢。然而某些西方大國控制著國際經濟組織,動輒以經濟制裁相威脅,給我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困難。
4.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達國家構築以其為中心的國際經貿基礎,它們會憑借其經濟與技術的強大優勢,使我們在產業發展上仍然處於被動地位。發達國家處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投入外資會優先集中於利潤率高和外向型的領域。
這樣,對於我們來說,引進外資雖然可以帶動少數產業或行業的發展,卻不能帶動整個國家產業的整體發展。在這方面,許多國家已有嚴重的教訓。
例如韓國,確有若干外向型為主的行業實現了"現代化",也有一些大企業進入了"世界五百強",但大量的以內需為主的行業和企業還是相當落後的,處於所謂"半現代化"狀態。同時,跨國公司的進入也可能會操縱和控制我們的支柱產業和市場,抑制了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
5.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發達國家的經濟周期、匯率、利率的變動會更多的傳導給我們,使我們的經濟出現不利波動。
西方國家的大量游資也可能不時沖擊我們的金融市場,甚至引發金融危機。像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雖然沒有給我國造成很大危害,但其正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6.經濟活動具有整體性。國際資本主義在輸出資本的同時,從來沒有忘記和放棄對社會主義國家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它們以經濟全球化推動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全球化來保障經濟全球化,就是國際資本主義主導經濟全球化的全部戰略。
(2)全球經濟發展的機遇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貿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圍的有機經濟整體的過程。
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資金、管理經驗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
㈢ 我國應怎樣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我們老師給的標准答案
機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積極利用國際分工深化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採取符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政策,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國內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挑戰:
(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㈣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下,我國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當前,世界經濟基本面良好,主要經濟體保持增長。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按年率計增長4.1%。日本經濟穩健增長,通貨緊縮狀況基本消除。歐盟經濟預計全年將增長2.1%,增速快於去年。發展中國家經濟繼續較快增長,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大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進一步顯現。國際貿易保持較快發展,新一輪跨國並購方興未艾,國際直接投資規模繼續擴大。據聯合國預測,全年世界經濟增速將達3.6%。但世界經濟運行也面臨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加劇、資源能源價格高位震盪、貿易壁壘增加、貨幣政策環境趨緊等問題和挑戰。地區熱點問題持續、恐怖主義活動、地震等自然災害頻仍也增加了世界經濟運行的成本和風險。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1)中國面臨的機遇。其—,世界形勢的緩和,為中國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其二,在世界格局出現多極化的形勢下,中國的國際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提高。(2)中國面臨的挑戰:其一,在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趨勢下,地區或集團的經濟貿易保護主義壁壘,使中國的對外經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其二,正面臨著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世界兩極格局瓦解以後,軍備競賽的作用相對下降,綜合國力的競爭提到了首位。各國都在調整國家戰略,把發展科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點。各國都把科技開發作為綜合國力一個關鍵因素。如何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並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迎接和戰勝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是當今時代向中國提出的新課題。第三,正面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挑戰。歷史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按國際經濟慣例辦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合作,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隨著世界經濟全球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任何國家已很難保持封閉的經濟模式,所以,中國的唯一選擇,是適應這一趨勢,爭取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第四,正面臨著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考驗。在兩極格局解體以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在推行強權政治時減少了前蘇聯的牽制,對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壓力也會相應增加。面對以上挑戰,只有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只有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只有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才能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增強綜合國力,迎接各種挑戰,盡快地實現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㈤ 中國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主要表現在:
1、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有利於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世界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實現管理的創新。由於經濟全球化實現了人才、資本、信息、知識和物質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中國能夠引進、吸收世界上的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並根據中國的國情進行管理創新。
2、全有利於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發揮本國現實和潛在的比較優勢,拓展海外市場。經濟全球化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在更廣泛的領域內積極參與國際競爭的機會,可以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場,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3、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既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4、可以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揮後發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各國科技人才、跨國公司、國家之間以及民間的全球性科技活動日趨活躍,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積極參與,就能有效地促進中國技術水平的提高。
5、利於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提升產業結構。經濟全球化使中國能更快地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將其技術相對先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或生產環節轉移過來,加速中國工業化進程。
(5)全球經濟發展的機遇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這是因為:
1、 新科技革命和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物質條件;
2、國際貿易的高度發展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現實基礎;
3、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
4、國際間相互投資的發展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㈥ 全球經濟復甦後,會迎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最簡單的就是5G機遇,5G將帶來一些咧的變化,涉及多個行業,賺錢的機會來了
㈦ 如何理解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第一:經濟全球化首先意味著一方面它會為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第二:通過開放經濟,各個國家可以加入到更廣泛的國際競爭中去,刺激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第三: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國際進程還可能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得到經濟發展所迫切需要得到的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正是經濟全球化的這種巨大機遇和潛力,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浪潮,席捲各個國家的經濟。
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發展國際貿易,引進資本的開放經濟會取得更高的經濟增長率,更高的資本回報,比較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因為如此,許多國家都參與到國際分工體系中,在發展國民經濟的同時,積極在國際市場上進行競爭。
然而,經濟全球化也意味著挑戰和風險。
在許多情況下,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甚至要求參與到國際經濟體系的國家讓渡和分享一部分國家主權。所以,經濟全球化的現實要求每一個國家在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的同時,必須慎重考慮參與經濟全球化過程會給本國宏觀經濟調節所帶來的影響,必須考慮在多大程度上讓渡其主權與其他國家共享。當作出這種讓步時,它所帶來的好處是否值得這種讓步。
㈧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經濟全球化發展是否依然
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其不得不面恰的一個重大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發展機遇。
二戰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國經濟。試圖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卻只有極少數,大多數國家依然貧窮落後。如何擺脫落後的面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拉大的經濟差距,依然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難以解決的難題。
(8)全球經濟發展的機遇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的意義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區域統一,使國際分工更加深化,各國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從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比較優勢的產品的生產,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效益。
經濟全球化可以促進產業的轉移和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加速流動;可以彌補各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不足,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迅速實現產業演進和制度創新,改進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積極開發新產品,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促進了經濟結構的合理優化和生產力的較大提高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實現了在全球化范圍內的科技研究和開發,並使現代科學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迅速傳播,現代科技創新是世界性的,任何國家的科學技術活動,都必須也只能以世界上現有的科技成果為前進的基礎。
㈨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下,我國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經濟全球化給我來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源戰;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有利於它們更多地獲得資金龍其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有利於它們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有利於它們獲得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揮後發優勢。但經濟全球化也有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容易引起貿易摩擦和金融危機,加劇了各國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發展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再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預時,問題就更嚴重。發展中國家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又要趨利避害。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