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

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0-12-20 03:06:59

㈠ 急!!!!簡述兩漢經濟的發展

兩漢:漢承秦制,略有所改,實行的是郡國並行制。東漢時期,作為監察區域的州逐漸成為郡以上一級地方行政區域,州刺史的權力大大加重。
中國古代人口的遷移,促使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

①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古代對南方的開發比較早,但直到三國時期,都處於初步開發階段,從魏晉開始,北方處於戰亂狀態,南方相對安定,北方移民的湧入,統治者的重視,相對優越的地理環境,大大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南北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迅速,南北經濟趨向平衡。隋朝統一後,隨著北方經濟的恢復,北方仍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但北方的某些方面也依賴於南方的補充,大運河的開鑿就是這一形勢的體現。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開始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北宋滅亡之後,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南宋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展,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南方經濟領先北方的格局最終形成。當時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正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印證。

②經濟重心南移的三個明顯特徵: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或封建戰亂時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③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完成的標准:人口數、農產品的產量超過北方;南方持久、穩定地佔據優勢;新的經濟重心取代舊的經濟重心,成為新的財稅支柱來源。

㈡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經濟發展有利於政治的穩定,社會穩定又促進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是決定一切的因素。版兩漢時期,鐵權制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上的廣泛使用,標志著當時社會生產力有了較大發展,使我國封建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為中華民族兩千年遠遠高於世界同期水平的農業文明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㈢ 兩漢經濟發展主要表現方面

農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漢初,統治者總結了秦王朝橫征暴斂導致覆滅的教訓,在全國實行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促進了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和部分奴婢的解放,從而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湖南漢代墓葬中,發現有犁鏵、鐮、鏟等鐵制農具,說明湖南當時已普通運用鐵制農具和耕牛從事農業生產。到漢武帝初年,零陵的農業生產已比較發達,並成為全國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農業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西漢元始二年(公元前2),零陵郡為21092戶,139378人。當時,零陵郡的面積約占今湖南境內當時4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總戶數和總人數的比重分別為16.63%和19.43%,均排在4郡之末。到了東漢永和五年(140),湖南境內建制郡仍為4個,總人口為2813266人。其中,零陵郡人口增至1001578人,首次突破百萬大關,比元始二年增長6.19倍,占當時湖南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35.6%,排位升至第二,僅次於長沙郡的1059372人,分別為桂陽郡501403人的2倍和武陵郡250913人的4倍。在當時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還很低的農業社會里,人口的增減與農業的豐歉息息相關。零陵郡在漢代人口的大幅度增加,從一個方面表明當時零陵郡的農業已經有了很大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隨著農業的發展,漢代零陵的手工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目前,永州境內從漢代古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銅器、銅器、竹木器、鐵器,都表明了這一點。芝山區黃古山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批陶器,不僅形態古雅,製作技藝很高,而且通壁繪彩,花紋美觀,著有朱、褚、黃、褐等色。原零陵塑料廠發掘的東漢墓葬品中,有一面銅鏡特別引人注目。該鏡直徑16—18厘米,厚度僅幾毫米,背面縷龍鳳獸紋,栩栩如生,正面磨製得非常平滑光潔,逾1800年依然毫發可鑒。境內出土的漢代金珠、水晶珠、瑪瑙珠等飾物,其製作工世也非常精湛。瓦的發明,是古代建築史上一大創舉和偉大進步。泠道(今寧遠、新田一帶)古城出土的西漢筒瓦,表面印有繩紋,內壁殘留布紋痕,口徑8.5-11厘米,寬12-20厘米不等,瓦當上亦有印紋。南平古城出土的西漢繩紋筒瓦,寬15厘米。這些發現,充分證實漢代零陵郡一帶已能生產和使用粘土瓦,與史家所稱的「秦磚漢瓦」相一致。同時,這也說明,漢代零陵郡的手工業發展水平與中原地區大致相同。 商業的發展和交通的改善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漢代零陵郡商業的發展,商品交換進一步脫離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而代之以物——幣交換。道縣楊家鄉出土的西漢銀餅,說明永州境內至少在漢代已使用銀幣進行商品交換。在原零陵縣境內竟一次出土漢代貨幣——五銖錢50餘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漢代零陵的商業活動已具較大規模。今芝山、道江、甘棠、柏家坪、土市等地,是當時的郡治和縣治,已有人設鋪開店。每逢圩期,這些地方商販匯集,有的抱布而市,有的提籃挑擔沿街擺賣。 漢代零陵郡的交通也進一步改善。據道光《永州府志·事紀略》記載,東漢建初八年(83),零陵至桂陽的嶠道修通。這樣,加上秦代修築的五嶺嶠道和靈渠,零陵郡的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從此,零陵成為中原通往交州七郡(嶺南地區)的交通要沖,正如史家所說的「距水陸之沖,當楚粵之要」。這也是古代零陵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快,而且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重要原因。

㈣ 請舉實例說明漢朝經濟的發展

西漢初來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自不過由於實施黃老政策,對於商人的影響不大 。經過文景之治後,商業勢力大為篷勃發展,社會心理也隨之改變,當時俗諺流傳著「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雖然曾受到武帝「富國抑商」政策打擊,西漢後期,由於漢室政權中衰,商人勢力於是重新抬頭。到了東漢,政府並未制定限制商人獲利的法令,所以商業發展一向順利,但也造成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加深經濟矛盾,東漢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導致衰亡 。

㈤ 兩漢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漢朝時期的經濟發展,是由多種因素造成,也就是說與兩漢時期的政治,文化,民族回關系都有密切答聯系.
(1)兩漢初期,統治者都注意吸收秦朝滅亡的教訓,注意調整政策,減輕剝削,與民休息,所以出現了清明政治局面與經濟恢復的景象.
(2)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興修水利,工具改進,實現了經濟上的大一統.
(3)兩漢時期的民族關系的發展,使民族聯系加強,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邊疆各地,促進各民族經濟發展.

㈥ 漢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開通了絲綢之路,實現了兩漢對外交流,使漢朝成為當時一個多名族的大帝國。

閱讀全文

與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展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