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遵義紅花崗經濟開發區屬於播州區還是紅花崗區
我認為是屬於紅花崗區你可以再問問當地的政府
B. 西安經濟開發區的發展目標
「十一五」總體復發展制目標
西安經開區「十一五」發展總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三為主兩致力一促進」方針,重點發展商用汽車、電力電子、食品飲料、新材料等支柱產業,努力促進支柱產業向產業集群躍升,產業開發區向城市新區躍升,將西安經開區建設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經開區「十一五」發展目標是:完成支柱產業向產業集群的躍升,產業開發區向城市新區的躍升;依託四個功能園區,發展四大產業集群,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社會事業同步前進;確保區內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外貿出口、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引進資金等主要經濟指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500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1350億元,外貿出口10億美元,財政收入16億元,解決就業40萬人。
C. 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戰略
經過反復研究、集思廣益,重慶經開區科學制定了「十二五」期間的「12345」發展戰略。圍繞1個目標。圍繞將重慶經開區建設成為「西部領先、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體目標,到「十二五」末實現投產、在建和招商項目產值2000億元,其中實際投產項目產值1000億元。立足2大定位。立足「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內陸港口開放基地」兩大定位,打造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的高端產業集聚地。做強3大產業。做強高端裝備製造、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服務業三大主導產業。完成4大任務。到「十二五」末,拓展區可建設范圍內土地整治基本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趨於完善,招商引資取得顯著成效,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推進5區建設。1年打基礎、3年上台階、5年見成效,10年內把經開區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內陸開放高地的先導示範之區、高端產業之區、臨港生態之區、創業成才之區、安康幸福之區。
按照上述戰略,確定「十二五」主要發展目標為:5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350億元;GDP年均增長25%,達到550億元;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1%,達到1200億元,產能達到200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外資累計分別突破400億元、13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50%,達到7.3億美元。
D. 開發區發展的戰略原則是什麼
1.後發優勢原則。後發地區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出發點就是,努力把發回展的落後劣勢轉化答為發展的後發優勢。
2.超前原則。超前原則要求在制定開發區的發展戰略規劃時,必須杜絕短期行為,要有寬宏的大局觀和長遠的戰略眼光,科學地把握國際產業轉移的趨勢和開發區的發展方向,超前構思和創新未來開發區的戰略發展理念,讓戰略規劃適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3.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及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它是一種立足於環境和自然資源角度提出的關於人類長期發展的戰略和模式。
4.以人為本原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工業園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5.文化主導原則。一個開發區是否具有持續不斷的生機活力、凝聚力和競爭力,最關鍵的是能否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內核,是否具有學習創新型的文化機制、有利於人們發揮聰明才智的制度安排和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的內在要求。
6.系統協同原則。開發區是一個「企業生態系統」,其作為企業的一種空間積聚形式,不是說簡單地把若干企業集中在某一特定空間就行了。
E. 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何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實施創新抄驅動發展戰略。襲技術創新是一個戰略性的支持,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必須放在國家整體發展的心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以計劃和促進創新的全球視野,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更加註重協同創新。深化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建設。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的研究和技術,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和轉化能力,科技發展戰略,搶占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技術突破的瓶頸。新技術和產品,加快新技術,以提高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開發和應用。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准,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創新和綜合集成,智慧和全社會的創新和發展起來的實力。
F. 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歷程
1992年-1996年為高速增長時期,在這階段,經開區引進外資數量大幅度增加,引進項目的檔次也出現了跨國公司。其次是引進項目在技術含量和技術水平上明顯提升,填補了國家多領域空白,占據了國內同行業的技術制高點,促進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
1996年,首批14個經開區工業總產值達到1887.86億元,稅收為101.45億元,合同外資額達到57.88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48.04%、66.61%和48.04%。經開區也由最初的14個陸續增加到了32個,主要分布在沿海對外開放地區。 1997年-2004年為穩定發展時期,在這一階段,經開區生存和發展的總體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全社會在各方面、多層次對經開區提出了新的要求。經開區在自身前進過程中葉遇到了各種問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組織和商務部2004年對經開區提出要「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進行「二次創業」,更加使經開區面臨政策扶持弱化、體制改革創新、產業升級換代、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
政策環境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WTO組織的要求,原先給予經開區的財稅優惠政策等優勢受到新的挑戰;體制環境方面,隨著經開區與母城區聯動、輻射、帶動作用出現,部分經開區已經恢復到行政區的傳統體制之中,現行的管委會管理體制函待改革;在產業環境方面,經開區面臨提高產業關聯度,實現產業聚集的問題;在經濟環境方面,經開區與世界經濟的關聯度逐步增強,外向型經濟易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在社會環境方面,經開區城市化趨勢不可避免,這已以往得單純工業區的定位相矛盾。未來的經開區要積極完善各項社會功能,逐步實現城市化發展。 2004年至今是開發區增容擴區時期。2004年是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興辦20周年時機,各經開區已經成為新一輪國際經濟要素重組和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商務部指出未來經開區的發展要以「三為主,二致力,一促進」為方針,以城市化和工業化相結合為發展方向。這為新時期的經開區發展指明了要求,同時也使各經開區面臨著土地受限局面。
天津經開區首先在這一階段提出擴大規劃面積的要求,隨後福州、青島、蘭州等經開區紛紛調整擴大規劃面積范圍,實施增容擴區方案。增容擴區不僅是指空間上的延伸,也包括發展質量的提升,它是未來經開區綜合發展的基礎。
在這個階段中,經開區的數量和質量無疑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為社會創造的經濟效益也是有目共睹。這一階段也呈現了東部地區的經開區效益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經開區,但是中西部經開區發展速度要快於東部經開區這一現象。
G. 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
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牢牢抓住中央蘇區振興和吉泰走廊發展戰略機遇,按照省、市提出的「奮戰兩三年,躋身全省十強」、「昂起發展龍頭、決戰千億園區」目標要求,堅持加快發展、負責任發展、統籌發展、集約發展和綠色發展,開放創新,拼搏奮進,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抓手,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優勢產業聚集區上作表率;以東區開發為主引擎,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產城融合示範區上作表率;以創新驅動為主推力,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創新發展優強區上作表率;以惠民利民為落腳點,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全面小康先行區上作表率;以生態建養為引領,努力在打造吉泰走廊生態踐行區上作表率。努力打造產業集聚、功能現代、多業並興、生態宜居的新型工業城區。
「十二五」期間,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將按照吉安市委、市政府「昂起發展龍頭,決戰千億園區」的要求,堅定不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做大平台;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大總量;加強企業服務,做大企業;加速產業集聚,做大產業,繼續發揮好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把開發區建設成為土地集約程度較高、現代製造業集中、產業集聚效應突出的一流經濟技術開發區。預計到2015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稅收25億元,外貿出口10億美元。
H. 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經濟發展
自1993年建區以來,西安經開區已初步發展成為一個外向型的現代工業園區和城市新區;累計入區企業3600餘家,外資企業100餘家;29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英國BP、羅爾斯·羅伊斯,瑞士ABB,德國西門子、博世,法國阿爾斯通、瓦魯瑞克、達能,美國可口可樂,日本日立、三菱、朝日,荷蘭喜力等;15家大型中央企業——中國兵器集團、北車集團、中鋼集團、中航集團、中交集團等;60餘家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台灣頂新、香港金威、江蘇雨潤、陝重汽、西部超導、金風科技、西部鈦業、啟源機電等。 連續5年增長速度不僅高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而且高於東部發達地區同類開發區,成為全國范圍內發展速度最快、最具成長潛力的區域之一。
2010年經濟運行總體呈現發展加速、質量提高、持續向好的健康局面,主要指標連續保持了35%以上的高速增長,比「十五」末翻了兩番以上。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654.7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47.7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6.
2011年上半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16.2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598.4億元,同比增長30.9%;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13億元,同比增長27.2%,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4;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4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5;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8.76億美元,同比增長30.5%;實際引進外資2.57億美元;引進內資108.7億元,佔全市的19.5%。
I. 經濟開發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創舉。1984年5月,在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倡導並積極推動下,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大決策,此後相繼批准了大連、秦皇島、天津等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如今 全國已有122家國家級開發區以及1500多家各類開發區。
27年來,開發區始終堅持國務院確定的發展方針,艱苦創業、積極探索、銳意創新、大膽實踐,在體制創新、科技創新、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優化產業調整結構、加強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經驗,有效地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一是有力地深化了改革擴大了開放。27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排頭兵」,不斷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體制,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既為自身發展增添強大動力,又為國內相關改革提供有益借鑒。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成為我國吸收外資的重要載體、平台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2008年,出口總額2051億美元,佔全國14%;進口總額1804億美元,佔全國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95億美元,佔全國21%,連續多年比重超過20%。
二是有力地推動了國家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實施。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所在地最主要的經濟增長點,主要經濟指標在所在城市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額,已經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和戰略布局的重要平台和載體,成為著力打造城市圈和經濟帶強有力的支撐點。2008年,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5萬億元, 佔全國5%,增幅高於全國同期11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佔GDP比重72%;工業總產值近4.6萬億元,佔全國9%;稅收收入2481億元,佔全國5%。
三是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產業優化和結構調整。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開發區通過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帶動了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不斷優化投資結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斷提高自主創新水平,2008年,高新技術產值已佔開發區工業產值的一半;通過加強國際生態領域合作,著力推動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基地和核心集聚區,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的產業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提升了國際競爭力。
四是有力地推動了資源的集約節約利用。25年來,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注重集約經營和合理開發利用土地等各種資源,成為我國土地等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加快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成為全國科學發展的引領示範區。2008年,開發區創造了約佔全國5%的GDP、5%的稅收收入、16%的進出口總額,吸收了21%的外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