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內容是指:
1、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
2、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
4、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
5、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
6、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
7、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
8、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
9、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
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在經濟理論范疇中,經濟增長一般是指經濟活動單純的數量增加,經濟發展一般是指經濟總量增加與經濟結構優化同時出現。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了更加廣泛和深刻的含義。
但是也要看到,第一,經濟增長依然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或核心,離開經濟數量增加而談經濟結構優化是不可能的;第二,上述對各種經濟增長類型的劃分其實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表現,在不嚴格限制的場合,兩者概念是可以互換的。
(1)實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一些基本特徵:
1、經濟增長效率高,主要表現為綜合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及其貢獻率高;
2、國際競爭力強,主要表現為產品及服務的質量高而成本低;
3、通貨膨脹率低,即通貨膨脹低於經濟增長率,或經濟增長中通貨膨脹程度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2.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要實現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等方面的轉變。
A、依靠來投資、出口拉動向自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B、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C、依靠第一、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D、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選ABD
3.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政治
以下摘自高一政治課本:
①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內堅持擴大國內需求容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
②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④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⑤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4.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途徑,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個立足點」「四個著力」「五個更多依靠」:
第一,把提高質量和效益作為推動發展的立足點。必須克服重規模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的傾向,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真正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第二,做到「四個著力」。
1、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只有企業充滿活力,整個經濟才會有勃勃生機。
2、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只有形成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3、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現代產業體系猶如一個國民經濟有機體的軀乾和骨架,軀干骨架搭建合理,有機體才堅實有力、健康發展。
4、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有在競爭中不斷形成新優勢,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四個著力」指明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內容,明確了不斷增強我國長期發展後勁的路徑,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全方位的戰略選擇。
第三,「五個更多依靠」。
1、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由於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依靠投資或者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難以持續,必須依賴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的協同作用,特別是更多依靠和發揮內需,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內需持續擴大、民生不斷改善的基礎之上。
2、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不斷升級和優化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方向。要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是提升中國經濟質量和後勁的必然選擇。
3、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由於過度依賴生產要素數量投入,,各項要素的技術含量不高,科技進步和創新的貢獻有限。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逐步形成以科技進步和創新為核心的新的增長動力。
4、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壓力巨大,通過資源節約和循環經濟推動經濟發展成為必然要求。
5、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逐步改善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實現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5.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指什麼
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指: 經濟增長的方式由不可持續性向可持續性轉變; 由粗放型專向集約屬型轉變; 由出口拉動向出口、消費、投資協調發展轉變; 由結構失衡型向結構均衡型轉變; 由高碳經濟型向低碳經濟型轉變; 由投資拉動型向技術進步型轉變; 由技術引進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 由第二產業帶動向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轉變; 由忽略環境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 由「少數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轉變。 從經濟增長推動的方式區別,數量型增長方式一般都是由高投入、高消耗推動的,是一種消耗型增長方式;而質量型增長方式則是由勞動、經營管理效率提高、技術進步、資源轉移、規模經濟等因素形成的動力所推動,是一種效率型增長方式。
因此,從數量型增長方式向質量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同時也是由消耗型增長方式向效率型增長方式的轉變。從不同角度出發,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有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或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之說。
6. 簡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要實現的「三個轉變」和兩個堅持。 急需,,,。。。
兩個堅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堅持擴大內國需求特別是消版費需求
三個轉變:促進經權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7.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指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由外延增長向內涵增內長轉變.
(1)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調容整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
(2)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推進科技進步。一方面,科技進步既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標示了方向,同時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手段。
(3)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體制創新。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實現根本性轉變,關鍵在於導致增長方式不合理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
(4)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強化企業管理。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
(5)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國民素質。
(6)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到底要靠人。
8.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方針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
(一)經濟社會情況
1、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國的稀缺資源極不經濟地被耗費。根據新公布的普查結果,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這並未改變當前我國能耗過高、資源效率低的總體現狀。我國2004年調整後的GDP佔世界的份額只有4.4%,而當年我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佔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40%。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2、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加速
在我國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據有關方面報告,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5.8億噸上升到2000年的8.16億噸;日污水排放量在1.3億噸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1/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新增1.5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萬公頃;北方河流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30%—40%),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達60%,海河達9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據世界銀行1997年統計,我國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就相當於GDP的3%—8%。
3、重化工業發展,就業難度加大
我國農村有超過1.5億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鎮非農業中就業,城鎮每年還有1500萬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增加就業是關系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由於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大企業,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大量佔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萬失地農民。「近幾年我國每年建設佔用耕地250萬畝到300萬畝,如果按人均一畝地攤算,就意味著每年大致有250萬到300萬的農民失去土地。」所謂「失地農民」有相當數量的增加,這對於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產生了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