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鄉里要徵文,內容以歷史沿革、鄉土風情、紅色生態、經濟發展分這五部分,那麼主題叫什麼好呢
最美的家鄉或者改革開放新農場
B.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的歷史沿革
早在原始社會,巴彥淖爾市境內陰山以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使用的石器多為刮削器,過著以狩獵為主的生活。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獫狁等民族游牧於此。戰國時,趙國雲中郡管轄達到陰山南,林胡、樓煩等民族游牧於陰山北。秦時,秦九原郡范圍達到陰山南,匈奴民族活動在陰山以北地區。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設五原、朔方二郡。朔方郡領縣十(朔方、廣牧、沃野、臨河、臨戎、三封、窳渾、呼遒、渠搜、大城、修都),其中臨河縣、沃野縣在今臨河區境內,臨戎、三封、窳渾縣在今磴口縣境內。漢武帝下詔募民屯邊,始有一定規模的從事耕種的農業。元始二年(公元2年)朔方郡有戶34338戶,人口136628人。五原郡領縣十六(九原、臨戎、河陰、曼柏、武都、南輿、固陽、西安陽、河目、宜梁、成宜、廣牧),其中河目、西安陽、宜梁、成宜等縣在今烏拉特前旗境內;廣牧縣在今五原縣境內。
宋、遼、金、夏,巴彥淖爾地區東境迭次屬遼、金國,西境為西夏國屬地。元,陰山南屬大同路雲內州,陰山北屬德寧路,統歸中書省直轄。今磴口縣則屬甘肅行省寧夏路。明初分屬山西東勝衛和陝西寧夏衛轄境,未幾,皆入於北元。清,後套地區屬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鄂爾多斯左翼後旗、右翼後旗地。順治五年(1648年)設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今烏加河以北以東)。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五原廳。中華民國元年五原廳改縣。民國3年(1914年)設綏遠特別行政區,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14年(1925年)設置臨河、大佘太設治局,民國16年(1927年)設置磴口縣。民國17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設為綏遠省,當時境內設有五原縣、大佘太設治局(民國20年7月大佘太設治局更名安北設治局)、臨河設治局(民國18年10月臨河改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烏拉特後旗。民國31年(1942年)綏遠省在後套實行新縣制,增設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和陝壩市鎮籌備處。時境內設有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米倉縣、狼山縣、晏江縣、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和陝壩鎮籌備處。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1950年3月成立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轄五原、臨河、安北、狼山、米倉(1953年9月撤,改設杭錦後旗)、晏江縣(1953年10月撤,改設為達拉特後旗)及陝壩鎮。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時屬烏蘭察布盟。1952年10月,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合並,改設為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4年綏遠省撤銷,綏遠省陝壩專員公署改設為內蒙古自治區河套行政區。河套行政區人民政府設在陝壩鎮,轄五原縣、臨河縣、安北縣(1958年4月撤,劃入烏拉特前旗)、狼山縣(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達拉特後旗(1958年4月撤,劃入五原縣)、杭錦後旗、陝壩鎮(縣級,1958年4月撤,劃入杭錦後旗)。1956年,甘肅省所轄巴音浩特蒙古自治州和額濟納自治州劃回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巴彥淖爾盟,盟政府駐巴彥浩特市,轄阿拉善旗、額濟納旗、磴口縣和巴彥浩特市。1958年,河套行政區、巴彥淖爾盟合並,成立新的巴彥淖爾盟。巴彥淖爾盟行政公署遷至磴口縣巴彥高勒鎮,轄阿拉善旗(1961年撤,分設為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1960年7月~1963年12月間隸屬於包頭市)、烏拉特中後聯合旗(1958年由烏蘭察布盟劃歸)、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1960年7月~1964年7月間為巴彥高勒市)、烏達市(1961年7月設)。1969年7月,將阿拉善左旗劃出歸寧夏回族自治區,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劃出歸甘肅省。1970年巴彥淖爾盟革命委員會由磴口縣巴彥高勒鎮遷臨河,10月設置潮格旗,時巴彥淖爾盟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五原縣、臨河縣、磴口縣、烏達市(1975年8月劃出)。1982年烏拉特中後聯合旗、潮格旗分別更名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1984年12月,臨河縣改設為臨河市(縣級)。2003年12月1日,國務院批准撤消巴彥淖爾盟和縣級臨河市,設立巴彥淖爾市和臨河區。巴彥淖爾市人民政府駐臨河區,巴彥淖爾市轄杭錦後旗、烏拉特後旗、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前旗、五原縣、磴口縣和臨河區。
巴彥淖爾歷史悠久,燦爛的河套文化和多彩的草原文明承載著歷史的厚重。既有極具考古價值、馳名周際的巴音滿都呼恐龍化石區和陰山岩畫,也有塵封久遠的漢墓群、秦漢長城、雞鹿塞、高闕塞等古城池遺址及古廟宇,千百年來在河套大地上演繹了蒙恬修長城、屯墾戍邊,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昭君出塞、文姬歸漢、三國呂布故鄉、王同春開發河套水利、馮玉祥誓師、傅作義抗日等無數動人的史話。河套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從 2005 年開始,通過連續三年河套文化研討會及河套文化藝術節的召開,河套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河套文化已浮出水面,深入人心,成為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
巴彥淖爾不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還有極為為豐富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旅遊資源。滔滔黃河、巍巍陰山、遼闊的烏拉特草原、廣袤的烏蘭布和沙漠,構成了巴彥淖爾美麗雄奇的自然地貌;三盛公 黃河水利樞紐、烏梁素海、烏拉山國家森林公園、維信高爾夫度假村、希熱廟、阿貴廟、納林湖、鏡湖、奇石林、人根峰、河套田園風光引人入勝,吸引著中外遊客 。
河套賦
巍巍陰山 滔滔黃河 茫茫草原 獵獵大漠 曾經恐龍奔突 幾多大澤揚波 河套人斬石為器 狼圖騰驚魂懾魄 千里畫廊石可言 萬牲明滅日蹉跎 女媧補天煉石瑪瑙湖 鯤鵬逍遙 自在屠申澤 古長城邊 鷹擊長空 高闕塞外 罡風蕭瑟 有昭君出塞光祿 聆胡笳奏響親和 蘇武牧羊洞簫聲咽 蒙恬揮師 鐵馬金戈 農牧交融膏腴地 弓彎箭響金雕落 一代天驕由此西征 遺歐陸蒙語地名布拉格 二龍戲珠 小雞出殼 驚世駭俗戈壁石 千古絕唱敕勒歌 母門洞海納百川 人根峰沖天巨鍔 走西口 憧憬多 五原大捷 軍民御倭 天人合一 古今脈絡 和諧共生 山水婀娜 大河套 北方人類之源 乾坤轉 幾度興衰變革 河套文化 聲名遠播 熠熠生輝 昭示你我 (劉先普)
經濟發展: 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 經濟結構轉型步伐,大力推進三化進程,全市國民經濟繼續在高增長平台上運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更趨和諧, 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一、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結構轉型實現重大突破
到 2007 年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 355.15 億元,增長 17.3% 。經濟總量是 2000 年( 111.07 億元)的 3.2 倍。全市人均 GDP 超過 2600 美元。
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日漸趨於合理: 2000 年三次產業的比例為 39: 25.8 : 35.2 , 2004 年為 32 : 35 : 33 ,第二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產業。到 2007 年末,三次產業的比例約為 25.1 : 47.4 : 27.5 。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 89.01 億元,增長 4.4% 左右;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 168.51 億元,增長 24.5% 左右;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 97.63 億元,增長 18.9% 左右。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 36%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主導地位基本確立,農業主導型向工業主導型經濟轉變實現歷史性突破。
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經濟效益大幅提高
工業經濟在強勢增長的同時,效益水平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效益綜合指數連年攀升, 2007 年 達到 304.10 ,比上年提高 16.18% 。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財政增收大幅提高,市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到 2007 年末,財政收入達到 45.50 億元,增長 54.6% 。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 39.94 億元,增長 46.2% 。在財政支出中,地方財政支出為 45.12 億元,比上年增長 32.4% ,政府性基金支出 7.97 億元,比上年增長 2.5 倍。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步提高,到 2007 年末,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10360 元,增長 15% ;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435 元,增長 15.2% 。
三、「三化互動」穩步推進,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三化互動」,協調發展。 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由種植業為主向養殖業為主轉變,農業生產由普通大路產品向綠色特色產品轉變,農業經營方式由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 農牧業向規模化、標准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畜牧業產值佔大農業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30.4% 提高到 36.7% ;優質高效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達到 506 萬畝,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龍頭企業達到 260 戶, 60% 耕地成為龍頭企業「第一車間」。 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啟動,試點工作進展良好, 啟動了 56 個生態家園示範引領型村莊建設,基本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建成通村油路 1913 公里 。實施了六大林業生態工程,完成林業生態建設 440 萬畝,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實施退牧移民,累計轉移牧民 10173 人,占牧區總人口的 22.5% 。
工業向規模化、園區化方向發展, 經濟總量迅速擴張,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通過結構調整、項目帶動和水權置換等方式,在發展煤化工、電力工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四大支柱產業已經形成, 帶動作用日益強勁。 2007 年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 127.64 億元, 工業增加值約佔全市生產總值的 35.94% 。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壯大了全市的經濟總量,提高了財政收入。
城鎮道路、園林綠化、房地產開發、供水、供暖、排污、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 建成了一批標志性建築,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 城鎮化率由 2003 年的 37% 提高到 2007 年的 45% 。
著力推進商貿餐飲、金融保險、房地產、旅遊等服務業發展, 建成巴運物流園區、國際傢俱建材城等一批服務業項目,引進了包商銀行,與多家金融機構密切合作,融資 372.3 億元,實施了一批城鎮建設和農牧業產業化項目。完成了全市重點景區的旅遊發展規劃,烏梁素海旅遊景區進入實質性開發階段。
四、投資和消費拉動強勁,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到 2007 年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達到 271.78 億元左右,超計劃 12 億元,增長 29.3% 。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效益逐步顯現,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突顯,為今後我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攢足了後勁。
與此同時,消費結構持續升級,市場繁榮,消費活躍,貨流通暢,物盡其用。 2007 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 72.7 億元,增長 19.3% 。
五、推進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力度節能減排
按照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 要求,在資源綜合有效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節約集約用地等方面,嚴格把關,提高建設項目准入門檻。依託大企業、大項目,推進了礦產資源整合,使礦產資源逐步向優勢企業和冶煉加工企業集中。明確了全市水資源的功能區劃,禁止使用地下水,限量使用地表水,積極推進中水資源的開發與經營。嚴格土地管理,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使建設用地的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有了極大的改觀。
加強環境保護工作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淘汰落後產能,開展高載能和水泥行業集中整治,依法關停了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小冶煉、小礦山企業。 2007 年,全市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 2.59 噸標准煤,較上年下降 5.36% ;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 5.1 噸標准煤,較上年下降 6.78% ;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 1.5 萬噸,化學需氧量削減 1 萬噸,均控制在自治區要求之內。
六、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
農村牧區綜合改革不斷深化, 在全區率先完成了鄉鎮機構改革,積極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鼓勵農田草牧場在市域內依法合理流轉。進一步規范和完善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 初步建立了財政收入管理新體制, 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對非稅收入實行集中收繳、集中入庫。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整合大中專院校,提高了辦學層次和質量。積極推進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成立了河套水務公司。 順利完成了疾病控制與衛生監督體制改革,蘇木鎮衛生院實現縣辦縣管。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深化,經濟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對外開放步伐加快,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引進了西部礦業、甘肅建新、福建紫金、深圳飛尚、山東魯花、印尼 APP 、中糧、伊利、川化和聯邦制葯等一批知名企業, 一批重大項目特別是電力建設包括臨河熱電、烏拉山電廠、磴口金能熱電以及國電龍源、富匯、魯能等風電項目相繼落地建設,規模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大基地」的構建和「四大支柱產業」的打造與形成。園區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設立了烏拉特海關,甘其毛都口岸被國務院批准常年開關, 2007 年過貨量達到 200 多萬噸。合作開發蒙古國毗鄰地區礦產資源前期工作繼續推進,番茄、羊絨、脫水菜等特色產品出口旺盛。
名優產品: 天下第一瓜—河套蜜瓜
葵花之魁—河套向日葵
優質中片—河套黑瓜籽
中國丑梨—河套蘋果梨
優質瓜品—河套西瓜
白雪公主—二狼山白絨山羊
滋補佳品—河套枸杞
稀有駝種—戈壁比峰紅駝
戈壁雙峰紅駝主要分布在陰山以北和中蒙邊境線以南的戈壁地區。駝毛以紫紅色為主,故稱「紅駝」。戈壁紅駝生活在荒漠草原上,對惡劣環境有較強的適應力。它兼有毛、肉、皮、乳、役等多種用途,是經濟價值較高的牲畜。成年紅駝平均每隻年產毛量為4.2公斤,收絨量為3.57公斤,凈毛率達63%。因此,紅駝絨以其纖維長、絨絲細、產量高而蜚聲海內外,曾獲美國「安美橋第二次國際駝絨獎」。胴體重200公斤—— 450公斤,屠宰率為5.2%左右。駝掌、駝峰、駝筋是宴席上的高級美味佳餚。
中葯之王—甘草
巴彥淖爾市是內蒙古的主要甘草產地之一,生產歷史悠久,特別是磴口縣所產的王爺地甘草,因其質堅實、皮細色紅、口面光潔、粉性足、加工講究而馳名中外。巴彥淖爾盟甘草年銷量達11萬公斤,其中出口約3萬公斤。
高營養油科—河套胡麻
胡麻亦稱亞麻,是河套地區重要的油料經濟作物之一。胡麻籽含油率較其它油料作物高,一般為36.5%—— 49.5%。是生產胡麻油的佳品。胡麻油風味獨特,芳香濃郁,油質清澈,是一種高級食用油。此外,在油漆、顏料、皮革、橡膠工業等方面,也有著廣泛的用途。胡麻榨油後的油餅含蛋白質33.3%、脂肪8.6%,是家禽、牲畜的高營養調料。
沙漠人參—肉蓯蓉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使這里生長的肉蓯蓉個大、肉厚、味甜,被譽為「沙漠人參」。肉蓯蓉乾燥後的肉質莖的葯用價值很高,味甜、性溫,有補腎陰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能,對治療婦女不孕、腰膝發軟等症有良好的功效。主要分布在烏拉特後旗戈壁地區,每年外銷5萬公斤,其中2萬公斤用於出口。
優質高產油葵雜交種——F128(F4)
C. 論文題:商法在中國的起源及歷史沿革(包括古代、近代、現代)
商法的歷史發展與獨立成因
商法,又稱商事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中商事交易主體及商事行為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關於商法的起源,現代大多數民商法學者通常認為,近代商法實際上形成於中世紀地中海沿岸的一些自治城市,其最早的形成是商人習慣法,即商人法。
(一)中世紀的商法
商人習慣法是商法的最初形式,但這一制度的形成有著特定的社會根源④。中世紀的歐洲(約395—1500)處於封建專制統治之下,商品經濟極為潺弱,主要表現為自已自足的手工業經濟,同時也是農業社會。11世紀後期,以農為本的歐洲進入了發展時期,伴隨著十字軍東征的勝利,使歐洲大量的剩餘商品湧向東方市場,商品經濟開始迅速發展活躍。這種東西方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地中海海上貿易的發展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新興城市的商業貿易的繁榮,隨著地中海沿岸城市的成長,行業分工細化和商品交換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了調整商人內部經濟關系的自律組織——商會。此間,數個單一的商人基於共同的經濟利益關系已成為眾多階層中的一個獨立階層,他們迫切需要對其利益給以法律上的保護,以實現商業發展和商事交易的自由。然而,中世紀的歐洲大陸實際上仍是處在封建法和寺院法的支配之下,很多商業城市的貿易狀況與封建法制的實際狀況,極端的不協調,有關保護商業活動的一系列條件均缺少必要的法律反映,許多國家的法律甚至對商人還加以種種歧視。正是貿易發展與封建法制處於尖銳的矛盾斗爭之中,商會不得不另立規范以求發展。在商會自身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自治權和裁判權,有條件的利用商事生活習慣訂立自治規范,並實施於本商會內,於是該種規范經11世紀至14世紀實行數百年後,終於形成了中世紀商法,即商人習慣法。
(二)近代商法
近代商法是以中世紀商人習慣法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進入16世紀後,孕育已久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開始萌芽,並顯示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此相比,歐洲一些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日漸衰落,這促使統一的民族國家逐步形成。與此相適應,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寺院法開始被廢棄,這就形成了民族國家制定統一法律和商人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條件,新生資產階級必然首先要關心制定自己的法典,以保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在這一形勢下,歐洲的德國、法國率先開始了本國商事法律統一運動。與此同時,同處歐洲的英國和其他歐陸國家也制定了商事法,由此推動了國家公力干涉促使「商法國民化」的過程。
(三)現代商法
18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革命在歐洲如火如荼並逐個成功,封建專制的社會關系被徹底粉碎,整個社會隨之發生了根本變革。保護資本主義商品經濟關系,推動商事活動,促進統一完整的商品市場形成,成為許多新興國家的基本國策。19世紀初,歐洲大陸國家相繼開始了大規模的法典制定活動,至此以後,商法開始在大多數大陸法系國家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⑤。
可以看出,商法的產生,決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經濟、政治原因。
1、商法產生的根據原因是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掌握了一定經濟基礎、積累相當物質資料的商人形成一種勢力,他們要求脫離封建領主的司法管轄及宗教勢力的支配,對商品生產交換用一個統一的社會規則進行概括,以保護和發展自由貿易,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商品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使原來作為自治規范的商人法必然發展成為國家制定的統一的商事法律。
2、商法的產生是國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的結果。16、17世紀,由於新大陸的發現,世界市場突然擴大,地中海海上貿易隨之遍及世界角落,各國政府為了發展本國經濟,大力推行促使經濟發展的重商主義政策,這一政策導致了商人地位的特殊性和商業活動的特殊化。於是,商法作為獨立的法律部門出現,各國紛紛制定了商法。由此可見,商法只所以迅速在各國法典法,只不過是各國重商主義政策的法律化。
法國學者丹尼斯·特倫曾指出:商法的形成實際上來自於實踐,它們的系統化過程不是民法學者的傳播,而是由於推行者的努力⑥。
D. 流域往往是相對獨立的區域,流域內社會經濟和城市的發展有自己的演變規律。讀我國某流域城市歷史沿革和空
(1)B (2)特點:絕大部分城市沿河流的幹流或支流分布。作回用:供水和運輸 (3)秦答:主要沿漢江幹流的中上游和各大支流的上游分布 漢:主要沿漢江幹流和各大支流的中游分布 |
E. 石家莊經濟學院北校區的歷史沿革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歷史是川流不息的,世界是變化更新的。石家莊經濟學院在五十年的辦學歷程中,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存在一些不足,既有豐富的經驗,也有令人深思的教訓。沿著學院五十年建設與發展的歷史足跡,剖析問題,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揚長避短,為實現該校全面振興與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憶往昔,勤奮求實,團結創新,精心培育英才;
看今朝,繼往開來,走向世界,全力創建名校。
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時期
(1953——1971年)
宣化地質學校在18年的歷史中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為地質行業培養了大批中等專業技術人才與經濟管理人才。正是宣化地質學校卓有成效的建設與發展,為河北地質學院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宣化地質學校的光輝歷史照耀著我們新的征程。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河北地質學院時期
(1971——1996年4月)
河北地質學院的誕生與發展是該校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和里程碑,她為我國地質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培養了大批地質、水文、物探、探工、岩分、會計、統計、管理等專門的技術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為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從塞北美麗的古城宣化到具有現代化氣息的新型省會城市石家莊,凝結著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創業者的心血與汗水,凝聚著廣大教職工的青春、智慧與貢獻。歷史永遠記得他們,後人永遠感激他們。
1971年11月 1972年 1973年 1974年 1975年 1976年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石家莊經濟學院時期
(1996年5月——2003年7月)
變化是宇宙間普遍的規律,可謂滄海桑田。從河北地質學院到石家莊經濟學院的變更,正是世間變化的力量作用的結果,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石家莊經濟學院繼承了宣化地質學校、河北地質學院的光榮傳統與優秀的教風、學風、校風,並加以弘揚與創新,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文化。在新的時期,石家莊經濟學院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發展的需要,適應了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新時代的需要。如今,石家莊經濟學院正在以新的姿態,昂揚向上,與時俱進,一所工、管、經、法、文、理等多學科交融滲透的省內一流、國內知名,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大學正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1996年5月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F.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歷史沿革
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於一九八一年六月,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應運而生,是從事經濟與社會政策方面研究的決策咨詢機構,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直屬的正廳級單位。
一九九一年八月經省政府批准,恢復省政府商業研究中心,人員及編制從經研中心劃撥。經研中心編制減為65人,內部機構由11個處(室)減為9個,人事處並入辦公室,成立社會發展研究室;原商業經濟研究室、第三產業研究室隨商業研究中心劃出。重新調整後的9個內設機構有:辦公室(含老幹部、人事工作,為便於工作對外保留人事處的牌子)、科研組織處、編輯室(對外稱《遼寧經濟》雜志社)、情報資料室、經濟科技戰略室、對外經濟研究室、經濟管理研究室、經濟動態分析研究室、社會發展研究室;另設機關黨委。一九九二年四月三十日,新一屆黨委由5人組成。紀委由3人組成。
一九九四年在機構改革時,省委、省政府決定將省政府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並入省政府經研中心,更名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同年十一月省政府辦公廳以遼政辦[1994]108號印發了《遼寧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機構編制方案》。同時,省委先後對中心領導班子進行充實。一九九五年七月發展研究中心機關黨委、紀委進行換屆改選。經全體黨員選舉,並報中共遼寧省直屬機關工委批准,新的機關委員會由7人組成。機關紀委由3人組成。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經遼寧省直屬機關工會委員會批准,組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工會暨第一屆委員會。
二○○四年政府機構改革後,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4個輔助和行政管理部門。
二○○六年七月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參照公務員管理,並核定了新「三定」方案。
二○一一年根據省編委辦重新調整核準的編制方案,新的內設機構13個,為:辦公室、人事教育處(老幹部處)、科研信息處、區域經濟發展研究處、產業經濟發展研究處、社會發展研究處、國際合作研究處、農村發展研究處、財政金融研究處、技術經濟研究處、發展戰略研究處、服務業發展研究處、農村社會經濟調查辦公室。另設機關黨委。
G.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的歷史沿革
經濟學,一個歷經中華民族文明滄桑巨變的探索性學科;河南大學經濟學院,一個成立於新舊世紀之交的研究型學院。
1927年,在歷經了共和、復辟與再革命血與火的嘗試與探索之後,華夏精英們需要一片理性反思的凈土。在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與災難仍頻的黃河之濱,他們找到了河南大學。齊聚此地的既有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羅章龍為代表的社會領袖,也有寫出中國第一部《保險學》的王效文等專家。在他們的指導下,一批批以鄧拓為代表的優秀學子,潛心讀書,認真調研,立足現實,關注未來,在上大學期間就寫出了《中國救荒史》這樣具有學術里程碑價值的著作。
1978年,在歷經了新中國的建設、三年困難與文革風暴之後,經濟改革風起雲涌,學者精英們再一次獲得了反思與探索的機會。以周守正為代表的老一代學者,從研讀分析馬克思經典著作入手,來探索思考中國經濟的改革發展之路,並培養出一批活躍在中國學界、商界與政界的具有創新思維的研究型人才。
2000年以來,在對世界發展趨勢與現代大學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反復的研討推敲之後,學院提出了「崇尚學術,尊重學人,多元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短短十多年間,學院先後獲得了理論、應用、統計學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政治經濟學博士點、以及應用經濟學與統計學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並建立了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統計學博士後流動站,集河南省所有的經濟類高層次人才培養平台於一身。為了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學院還先後開始了工商管理碩士(MBA)、金融學碩士、保險學碩士的招生培養工作,為現代經濟的發展培養具有理性分析能力與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
作為一個面向未來、面向發展的研究型學院,學院致力於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的創新型人才、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為此,學院不拘一格地招聘致力於學術研究的各類賢才齊集一堂,治學論道。除了已經頗具學術聲望的許興亞、耿明齋與彭凱翔教授外,還有一批青年學者正在成長。學院近年來更先後從歐美招聘了邵亮博士、董保民博士、Makram El-shagi博士等十數位來自加拿大、德國、韓國與台灣地區的中外籍海外博士加盟,初步形成了潛心學術研究、關注國際前沿的氛圍。特別是,歷經一年多嘗試的雙周學術論壇、制度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在成為學院教師了解學術前沿、與國內外學者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
作為一個主要依賴河南省財政支持的省部共建大學的經濟學院,學院致力於引導學者關注中國、特別是中原地區經濟改革與發展過程出現的具體問題,突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宗旨。學院一方面與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河南省發改革委、政研室、住建廳等多家經濟管理部門合作,共同組建了新型城鎮化與中原經濟區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宏觀政策咨詢研究。另一方面,學院與各類企業合作,為創業型、實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實習基地、創業平台與獎學金支持,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直接有用的各類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級管理人才。
作為一個國際化的研究型學院,學院先後與英國的卡迪夫大學商學院、日本大學國際學院、加拿大溫莎大學商學院以及澳大利亞的莫納什大學建立了共同培養學生與進行學術研究的合作關系,此外,學院還從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士、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聘請了十多位定期與不定期前來講學與訪問研究的國際講座教授,並邀請了以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諾獎獲得者Heckman教授、美國西北大學的經濟學諾獎獲得者Mortensen教授以及經濟史學領域大師級學者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的 Hoffman教授、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 O』Brien教授做學院的榮譽指導教授。
經過近百年的辛勤努力,學院逐漸形成了將對文明的反思、對現實的關注與對理論的探索相結合的獨特傳統,正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人才培養與學術研究的頂級殿堂。我們期待著學院與中國的經濟一起,在不遠的將來能夠達到國際一流的水平。
1927年河南大學的前身國立第五中山大學設立經濟系;
1950年經濟系改建為財經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財經系整體並入湖北財經學院(即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部分教師並入校政治理論教研室;
1960年學校成立政治系,下設政治經濟學研究室;1979年政治系設立《資本論》研究室、人口研究室;1985年5月成立河南大學經濟研究所;1992年5月恢復設立財金系;1993年5月在經濟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經濟系,在馬列部經濟學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貿易系,同年12月成立經貿管理學院,經濟研究所、經濟系、貿易系、財金系歸入學院協調管理;1994年1月成立改革與發展研究院;
1996年12月撤銷經貿管理學院,成立經濟貿易學院,下設經濟系、貿易系、財政金融系、經濟研究所、改革與發展研究所;1999年4月管理學科從經濟貿易學院分離,另設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科所屬系、所重組新的經濟貿易學院;2002年4月經濟貿易學院更名經濟學院。
H. 中國統一與其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關系
專題一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變革
教學目標:
1.理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含義,了解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演變。
2.歸納從秦漢到明清中央和地方政治體制演變的基本史實,把握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
3.了解古代用人方式與選官制度的發展沿革。
4.認識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的重要政治制度。
5.了解古代官員監察制度的發展演變
學法指導:
注意抓點、線、面。抓住重要制度這個「點」,以「點」連「線」,即各類制度的沿革變化;拓展知識「點」和知識「線」,從而形成知識「面」,要分析理解這些制度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歷史影響;將不同類型和不同時期的典章制度進行歸納、比較、串聯;對一些較特殊的政治制度要理解其概念的內涵;要隊不同的官職和及其許可權進行歸納交接;要與當今的一些社會熱點聯系思考,拓展思維。
高考預測:
1.從政治文明的角度,考查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的概括和總結。
2.重視對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變化的考查,從中總結出制度更新的特點和規律,以借鑒對當今機構改革必要性和意義的認識和理解。
3.注意適當擴大視野,與近代現代政治民主化的歷史變遷相聯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變遷觀,要求關注時政熱點,從文科綜合的角度認識相關歷史問題。
考題回放:
(2005年上海歷史卷·29)明太祖與奏章
據中料記載,從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內,內外諸司送到皇宮的奏章共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理411件事。
問題:(6分)
(1)大量奏章送達皇宮,是因朱元璋對「內外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門)作了哪些改革?(4分)
(2)什麼人協助朱元璋處理如此多的奏章?(1分)
(3)這則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權的什麼特點?(1分)
參考答案:
(1)中央;廢承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2)殿閣大學士。
(3)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知識整合: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
1、內涵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制。
君主專制是指決策的方式,中央集權是指一種政治體制,兩者的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君主專制強調君主個人權力至高無上,國家大事由其人獨斷。中央集權是指全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權力集中於中央,地方受命於中央,地方長官只能在允許的范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力,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統治。
二者相輔相成,後者是前者的前提和基礎;前者是後者的必然產物。其目的都是從政治制度上保證中央政府的權威和群住個人的權威。皇權至高無上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特徵。
2、產生根源/兩大基礎
理論基礎:法家思想。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階級也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保護封建土地所有制,鎮壓人民的反抗。
經濟基礎:封建小農經濟。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既是封建國家鞏固統一的需要,也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需要。因為分散的自然經濟,要求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統一,以保證小農經濟生產的發展。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生產力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作為上層建築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就得到了鞏固
3、發展演變
戰國形成、秦朝確立、西漢鞏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強、元朝發展、明清強化並漸趨衰弱。
4、發展趨勢
一是不斷改革中央行政結構,不斷地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
二是不斷改革地方行政結構,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對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在元明清三朝,再沒有出現過國家大分裂。
三是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強,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獄就是典型的表現。
5、兩對矛盾
(1)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2)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的矛盾:中央權力加強,地方勢力削弱。
6、構成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軍事制度、選官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7、評價
(1)積極作用:①有利於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 和發展,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③在統一的社會環境下,有利於民族大融合,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了領先於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極影響:①君主專制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成為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獨尊一家箝制了人們的思想,出現了萬馬齊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時期,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 概括地說,在封建社會前期,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會後期,其消極作用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在中國邁向近代社會進程中的歷史危害尤為嚴重。評價這一歷史現象時,應該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辯證地分析和探討,不能一概而論,從而對君主專制制度做出科學地全面地認識和評價。
二、選官制度
選官制度是保證封建制度的重要舉措,歷代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選拔標准有家世、財產逐漸發展到才學,形式日益嚴密,選拔標准逐步趨向公平、客觀。
1、秦國
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
2、兩漢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其中,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察舉制,初期以「鄉舉里選」 為依據,注重鄉里輿論對某位士人德才評判的權威性,後期門第望族成為選舉的主要依據,世家地主因此而發展起來。
另外,西漢皇帝還徵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職。
3、魏晉: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
4、科舉制
(1)歷史沿革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考試地位,後成定製。
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展: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嚴格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禮部考試後須經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製;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實行糊名制,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學的觀點,不許發揮個人見解;答卷的文體,有嚴格的規定,分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2)評價
實質:科舉制的開創,是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動的產物。
①積極作用:
A.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前期世族門閥把持朝政的局面;
B.廣大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士做官,給封建政權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C.選拔官吏從此有了文化知識水平的客觀依據,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D.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系,把權、位與學識結合起來,營造了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傳統,刻苦勤奮讀書的氛圍;E.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以詩賦取士,促進唐詩繁榮。
②消極作用:
A.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B.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C.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近代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D.科舉制度不利於知識創新,更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E.明清八股取士為封建統治者培養的忠實奴僕,嚴重桎梏了人才的成長,是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皇權統治的重要手段。
三、中央官制
1、歷史沿革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三公以下設九卿,分掌朝廷和國家各項行政事務。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負責執行國家的政令。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宋太祖將宰相的職權一分為三,總攬中央行政權力。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元世祖設立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統治機構。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為最高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管理機關;御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另外,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並下令以後不許再設丞相這一職務。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 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1901年按《辛丑條約》規定,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2、三公九卿制與三省六部制的比較
(1)相同點
①都對古代社會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中央行政制度;
②都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加強的表現。
(2)不同點
①時代不同:前者確立於秦,盛行於漢;後者確立與隋,盛行於唐。
②內部結構不同:前者是綜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軍事、監察等權力融為一體,皇帝的家政、國政混為一談;後者則是集決策、審議、行政為一體的中央行政機構。
③丞相的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後者由於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使相權一分為三,從而加強了皇權。
(3)規律與技巧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明清廢丞相設內閣和軍機處,反映出古代相權削弱,皇權加強的發展趨勢。
四、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
從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權從制度上進一步明確。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明末清初,我國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針對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五、古代監察制度(歷史沿革)
中央設御史,監察百官,歷朝沿用,但地方監察制有一些變化。
秦:中央設御史大夫,地方設監御史。
西漢:漢武帝設州(13州)為監察區,設刺史進行監察,級別不高,可監察諸侯以及地方高官,後刺史演變為地方軍政長官。
東漢:加強監察制度。
北宋: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
明: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監察、司法;又增設廠衛特務機構,監視百官與平民。
六、軍事制度
1、歷史沿革
隋朝沿襲南北朝的府兵制;並加以改革。隋文帝時把軍人戶籍編人州縣,同樣分到田地,不再實行軍民異籍,使府兵制與均田制結合,「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唐太宗時,調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軍府的數量。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農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難以維持,加上軍隊中士兵的逃亡和府兵社會地位的下降,到唐玄宗時,府兵制度崩攢。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募兵制。由國家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天寶年間,地方節度使自行募兵,形成軍閥割據勢力。
北宋有禁軍與地方軍之分。禁軍是國家的正規軍,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都選人禁軍。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以達到「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所有禁軍要定期換防,而統兵的將領並不隨軍調動,以防止武將專權。為集中軍權,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又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不直接指揮軍隊;而統領軍隊的將帥無調兵之權,使其互相牽制。
明太祖仿照宋朝的樞密院制度,將大都督府改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約。遇有戰事,兵部奉旨調兵,由皇帝臨時任命將領、總兵統帥軍隊作戰。
2、府兵制與募兵制的比較
府兵制與募兵制都是重要的兵制。從南北朝到唐朝後期,我國主要實行府兵制;唐玄宗起募兵制是我國的主要兵制。
兩者的主要區別:一是士兵職業的性質。府兵制下的士兵是與農業緊密結合,「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府兵平時在家鄉從事農業生產,農閑受軍事訓練,輪番宿衛京師,戰時應征作戰並自備武器、糧食等,軍費由農民負擔。戰事結束,解甲歸田。募兵制下的士兵應國家招募當兵,當兵是他們的一種職業,完全脫離農業生產。他們由國家供給衣食,免徵賦役。二是兵將關系。府兵制的兵將平時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的局面。募兵制下,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系,導致軍閥的形成。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與此極有關系。
七、少數民族政權的制度
1、知識整合
(1)、藩漢分治制度(遼)
在契丹族、漢族地區實行不同的官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2)、猛安謀克制(金)
將女真族劃分為許多猛安謀克,其成員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是兵農合一的制度。
(3)、八旗制度(建州女真)
明朝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武力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編制按軍事組織形式,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
2、猛安謀克制與八旗制度的比較
猛安謀克制與八旗制度都是女真人兵農合一韻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都對各自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猛安謀克制由金朝皇帝阿骨打所創立。猛安謀克原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組織。八旗制度由明朝後期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所創。八旗是清代軍事力量的核心。
八、地方行政制度
1、歷史沿革
分封制(我國奴隸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室、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分封制瓦解。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他們雖然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的時候,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
郡縣制:戰國時期,商鞅「廢分封,行縣制」。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西漢初年的地方統治體制是「郡國並行制」,通過漢武帝的「推恩令」「附益之法」,「郡國並行」之制名存實亡,地方行政制度復歸為郡縣制;東漢的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轉變成州、郡、縣三級制。
猛安謀克制:金建立後,為加強統治力量,阿骨打推行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制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平時生產,戰時出征,是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它對金的社會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蕃漢分治制度:遼統治者實行蕃漢分治制度,在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用唐以來的官制,統治漢人和渤海人,權利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擔任,統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蕃漢分治制度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現實,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行省制:元朝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瑚,後來發展成為地方行政區的名稱,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區的規模,行省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設宣政院管轄藏族地區事務,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領土的一部分;設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與琉球(今台灣)。
僧官制度:明朝實行僧官制度,對西藏各教派首領酌情封賜,各級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實際上是最高的僧官。
金瓶掣簽制度:清朝確立了對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和班禪的冊封制度及其繼承人靈童「轉世」的金瓶掣簽制度,同時確立了駐藏大臣制度,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土司制度:明清時期,我國對西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和「改土歸流」政策。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區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允許其世襲。土司首領必須忠於朝廷,按時向朝廷交納貢賦。
「改土歸流」:明初西南地區的兩個宣慰司叛亂,明朝派兵平定後,開始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後設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成為省一級行政單位;清朝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大規模地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土司制度隨之逐漸消亡。
2、分封制、郡縣制與行省制的比較
相同點:
①都屬於統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鞏固統治;
③結果都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④對後世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不同點:
①時代:分封制產生與奴隸社會,盛行於西周;郡縣制與行省制都產生於封建社會,郡縣制幾乎盛行於整個封建社會,行省制確立並盛行於元朝。
②地方與中央的制約關系及其地方權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領地等都是世襲的。他們雖然對上承擔一定的義務,但獨立性很大,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在中央政權力量衰弱的時候,被分封者就稱霸一方,形成割據稱雄的局面。在郡縣制下,郡、縣長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隨時撤換或調動,郡、縣兩級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機構,權力集中於君主一人手中。郡、縣兩級的官員按能力選任,破了貴族制下的血緣聯系。對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劃分,進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殘余。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其行政長官直屬中書省。
③作用與影響: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破壞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郡縣制與行省制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而且經過後世的發展、完善,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九、法律制度(歷史沿革)
戰國時期,法家代表韓非子提出了「以法為本」和「法不阿貴」的治國思想。這對打擊奴隸主貴族特權是有積極意義的。
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治國依據,實行法治。秦始皇參照六國法令,制定並頒行秦律。秦律對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響。
《唐律疏議》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備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律文化的優秀代表。
明太祖時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經濟立法,主張按其罪行輕重量刑。
I. 馬欄鎮的歷史沿革
鄢陵縣馬欄鎮歷史悠久,因三國時期曹操在此屯兵牧馬而得名.北宋時期,馬欄是京畿四大重鎮之一,曾有過「商賈雲集,八方爭湊」的繁榮鼎盛.鎮域內有興國寺塔、曹操議事台、蠍子崗遺址、樂陵漢墓群等古跡,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
經濟社會情況
近年來,馬欄鎮以「十百千」示範工程為抓手,緊緊圍繞縣委「三上一突破」發展目標,結合鎮情,強力實施「黨建強鎮、工業富鎮、城建名鎮」發展戰略,發揮優勢,重點突破,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積極推進城鎮化進程,全鎮經濟建設、社會事業均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黨建工作良性發展.堅持以十百千示範工程創建統攬工作全局,著眼於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理出了「圍繞一個目標(實現農村三個文明),突出兩個重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狠抓三個關鍵(高素質的黨員幹部隊伍、高標準的農村基層黨組織、高效率的農村黨建工作運行機制)」的黨建工作思路。始終圍繞「第一要務」抓黨建,狠抓工作落實。在「十百千」創建工作中,我們做到了創有抓手,爭有動力,干有目標,建有成效,使基層黨建工作在推動工作大局中有所作為,形成了黨建和經濟發展良性互動雙促的工作局面。鎮黨委被省委命名為「五好鄉鎮黨委」,今年在全市「十百千」示範工程創建工作中被子市委評為「五好示範鎮」,議台村被評為「五好示範村」,八人被授予「農村小康建設功臣」稱號。
經濟發展突飛猛進。馬欄鎮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巳達1330個,其中限額以上企業28家,全鎮現巳形成以棉花深加工為主的棉花加工、棉短絨加工、油脂加工、棉紗加工四大支柱產業,培育發展了議台棉短絨、後紙油脂、崔馬兼布、楊庄板材四個非公有制經濟工業園區,現巳初具規模。2004年,完成GDP74094萬元,工業增加值45787萬元,上繳工商稅收2003萬元,財政收入9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950元,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市第九名,2003、2004年連續兩年獲得市、縣「小康杯」竟賽活動「建功立業杯」。今年元-6月份全鎮工業總產值完成11.9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87億元,上繳稅金135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1%、43.5%、45%,招商引資3200萬元,占縣分配年計劃的80%。
城鎮建設日新月異.按照小城鎮建設「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的要求,聘請省規劃設計院的專家,完成了2004-2020年城鎮建設規劃修編.把馬欄定性為以棉短絨、棉紗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為主的工業型城鎮」,實施「一體兩翼三中心」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投資100多萬元,拆遷14個單位和住戶、300多間房屋,建成了面積達10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廣場和鎮標廣場,並完成了綠化和美化工程;投資51萬元,對鎮機關大院及後院進行了高標准改造,完善了文化體育設施。加強了鎮區日常環境衛生管理與監督,建立了城鎮建設與環境治理的長效管理機制。鎮區基本上達到了「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管理規范、生活舒適」,改善了鎮容村貌,樹立了「中州名鎮」的良好形象。2004年被評為河南省村鎮建設規劃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