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試論述外部經濟影響(外在性)如何導致資源配置適當
外部經濟影響對經濟效率的影響在於它使得私人行為與社會需要的數專據量出現差異。這一點可以由屬私人成本加以說明。如果一項經濟產生負的外部經濟影響,社會成本大於私人成本,私人收益大於社會收益;反之在存在正的外部經濟影響的條件下,社會成本小於私人成本,私人收益小於社會收益。在存在負的外部經濟影響的情況下,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大於社會最優數量。 廠商隨其他經濟單位產生正的外部經濟影響,那麼,社會的邊際成本低於私人的邊際成本,從而私人廠商的最優產量小於社會的最優產量。
㈡ 什麼叫外部影響(外部性)【關於經濟學的簡答題】
「外部性」或「外部影響」定義:在市場經濟中,當某市場主體的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的或壞的影響,而又不能使市場主體自身得到相應的補償或給予其他社會成員賠償的時候,就會產生「外部性」或「外部影響」。
外部性通常有兩種情況: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受益,而他自己卻又不能由此得到補償,那麼這種行為所導致的外部結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例如,某個公司支付巨額費用對自己的雇員進行了長期的技術培訓後,受訓的雇員卻「跳槽」到其他單位而又不付給公司任何費用或只付給較低的費用。在此情況下,公司雇員的行為顯然會使為培訓雇員而支付了巨額費用的公司遭受經濟損失,但卻給其他公司或社會帶來好處。這表明,為培訓雇員支付了巨額費用的公司所獲得的私人收益一定會小於公司外部的社會收益,而由公司承擔的私人成本則會高於公司外部的社會成本,此即為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
②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當某一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使其他市場主體或社會成員的利益受損,而又並不為此進行相應的賠償,那麼這種活動所導致的外部影響就是「負外部性」,亦稱「外部不經濟」。例如,某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於排放大量的煙塵和污水,從而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又不為此付出任何代價或只付出很小的代價,這時,企業所獲得的私人收益就會高於社會收益,而私人成本則會低於社會成本,於是就會產生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
不僅廠商的生產活動會產生外部經濟或外部不經濟,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也會產生正的外部影響或負的外部影響。前者被稱為生產的外部性,後者被稱為消費的外部性。
(3)外部性對資源配置的影響
外部性的存在會對資源配置產生什麼影響呢?
①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低於社會所需要的最優水平。
②外部不經濟,通常會使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水平高於社會所需要的水平,並給其他經濟主體乃至整個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無論是外部經濟還是外部不經濟的存在,都表明資源沒有實現最優配置,帕累托標准未能實現。外部性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與產權不清晰有關,而對產權的明確界定,市場機制通常是無能為力的。顯然,市場機制在外部性面前失去了或部分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市場失靈就是難免的。
㈢ 某一經濟活動存在外部不經濟是指該活動的()
選A准沒錯
㈣ 在微觀經濟學中機會成本/外部性/激勵的名詞解釋分別是什麼拜託各位了 3Q
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內成的非市場化的影容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激勵指利用某種外部誘因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人有一股內在的動力,向所期望目標前進的心理過程。
㈤ 論述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
矯正外部經濟影響的政策由於外部性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的原因是由於私人部門用於
決策的成本與社會實際付出的成本之間出現偏差,因此矯正外部性影響的指導思想是:外部經濟影響內
在化,為決策者提供衡量其決策的外部性的動機。主要措施有稅收,補貼,企業合並以及明確產權。
稅收和補貼迫使廠商考慮外部成本或外部利益的手段之一,是政府採取稅收和補貼政策,即向
施加外部不經濟的廠商徵收恰好等於外部邊際成本的稅收,而給予提供外部經濟的廠商等於外部邊際來
收益的補貼,以便使得廠商的私人邊際成本與社會邊際成本相等,誘使廠商提供最優的產量。
但是這種方法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准確地以貨幣形式衡量外部性的成本收益,如污染環境所
造成的社會成本到底說有多大,所以有時政府只是近似地估計這些成本。
企業合並將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經濟單位合並是解決外部性的第二種手段,如果外部
性的影響是小范圍的,如一家小餐館對一家洗衣店造成了污染,則由政府出面,則適合的價格把洗衣機
賣給這家餐館,通過合並,外部成本內部化。
明確產權流行於西方的產權理論提出了解決外部性的影響的市場化思路。
科思定理的內容:只要產權定是明確的,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條件下,無論最初的產權賦於誰,
最終效果都是有效率的。
例:張三、李四同住一宿舍,張三喜歡安靜,而李四喜歡聽音樂,雖然,李四的行為對張三造
成了外部不經濟,方案一:假定了張三忍受,或者李四不聽音樂,他們都無法忍受,假設損失是100 元。
方案二:李四購買耳機,價格為10元,根據科斯定理,假如學校規定張三有權享受安靜,他可以向學校
有關部門的報告,要求李四不幹擾他,這時,李四為了能繼續聽音樂,只好花10元購買耳機。
進一步,最初權利的規定對最終結果並不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校規定,李四有權聽音樂,那
么張三在不堪忍受噪音的情況下,要麼忍受,要麼與李四談判,如果張三是理性的,他會選擇花費10元
錢給李四買一個耳機。
科思定理在解決外部經濟影響問題上的政策含義是:政府無須對外部經濟影響進行直接的調節,
只要明確施加和接受外部成本或利益的當事人雙方的產權,市場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其局限性是科思定理的隱含條件限制了科思定理在實踐中的應用,首先,談判必須是公並且無
成本的(交易成本=0)其次,外部性影響有關當事人只能是少數幾個人。
㈥ 外在不經濟名詞解釋
外來部性可以分為正外源部性(或稱外部經濟、正外部經濟效應)和負外部性(或稱外部不經濟、負外部經濟效應)。
外部不經濟是指生產或消費給其他人造成損失而其他人卻不能得到補償的情況。例如,鋼鐵廠排放的煙霧及含硫氣體損害當地人的財產和健康,但受害者並不能得到補償。
在外部不經濟的情況下:個人邊際成本(MCP)<社會邊際成本(MCS)。這時私人活動水平高於社會所要求的水平。
外部不經濟也可以視經濟活動主體的不同而分為「生產的外部不經濟」和「消費的外部不經濟」。
㈦ 宏觀經濟學名詞解釋
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總供給曲線函數即宏觀生產函數又稱為總量生產函數,是指整個國民經濟的生產函數,它表示總量投入和總量產出之部的關系. 均衡產出是和總需求相一致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於全體居民和企業想要有的支出. 邊際消費函數是指增加的消費與增加的收入之間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單位收入中用於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又稱為邊際消費傾向(MPC). 邊際消費傾向 (課文中有提到消費函數也稱為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MEC)是一種貼現率,這種貼現率正好使一項資本物品的使用期內各項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於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 再貼現率是中央銀行尋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放款利率. IS曲線說明市場均衡的條件.描述產品市場達到宏觀均衡,即i=s時,總產出與利率之間的關系;總產出和利率之間存在著反向變化的關系,即利率提高時總產出水平趨於減少,反之增加;處於IS曲線上的任何點位都表示i=s,偏離IS曲線的任何點位都表示沒有實現均衡;如果某一點位處於IS曲線右邊,表示i<s,即現行的利率水平過高,從而導致投資規模小於儲蓄規模,如果某一點位處於IS曲線的左邊,表示i>s,即現行的息率水平過低,從面導致投資規模大於儲蓄規模.謹慎動機或稱防預性動機,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右個人或企業為應付事故,失業,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 存貨投資 自然失業率為經濟社會在正常情況下的失業率,它是勞動市場處於供求穩定狀態進的失業率,這里的穩定狀態被認為是:既不會造成通貨膨脹也不會導致通貨緊縮的狀態. 菲爾普斯曲線:在以橫軸表示失業率,縱軸表示貨幣工資增長率的坐標系中,畫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線.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線是用物價上漲率替代貨幣工資增長率附加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也稱為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就是預期通貨膨脹率保持不變時,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在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中,不存在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換關系. 貨幣需求 貨幣創造乘數又稱貨幣乘數,一般是指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為基礎貨幣的倍數。 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在一個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政府支出增加會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資出現抵消性的減少:由於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場上購買產品和勞務的競爭會加劇物價就會上漲,在貨幣名義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實際貨幣供給量會因價格上漲而減少,進而使可用於投機目的貨幣量減少.結果,債券價格就下跌,利率上升,進而導致私人投資減少.投資減少了,人們的消費隨之減少.這就是說,政府支出增加"擠出"了私人投資和消費. 總需求 最終產品 自動穩定器亦稱內在穩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採取任何行動. 托賓q理論 補償性財政政策 周期性失業 流動偏好陷阱:人們不管有多少貨幣都願意持有手中, 這種情況稱為"凱恩斯陷阱"或"流動偏好陷阱" 投資乘數 LM曲線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總供給曲線 奧肯定律 通貨膨脹率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又稱超額需求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超過總供給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持續而顯著的上升。這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形成的原因在於總需求過度增長,總供給不足,即「太多的貨幣追逐較少的產品」,或者說「對商品和勞務的需求超過按現行價格所提供的供給」。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又稱供給型通貨膨脹,是指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
傾銷 同一價格定律 實際匯率 比較優勢
㈧ 什麼叫外部經濟影響
外部影響:指一抄個經濟活動的主體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的影響。外部性的影響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㈨ 經濟學中正的外部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的影響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和外部不經濟。
那些能為社會版和其他權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稱為外部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力的外部性;
(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性稱為外部不經濟,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
福利經濟學認為,除非社會上的外部經濟效果與外部不經濟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則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後狀態不可能達到,從而也不能達到個人和誰會得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論可以根據外部性的影響方向與影響的程度不同制定相應的經濟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對成本和收益差別的影響,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糾正的辦法:(1)使用稅收和津貼;(2)使用企業合並的方法;(3)規定財產權。
——經濟和考研——團隊,滿意請採納,不滿意請追問,謝謝~~
㈩ 財政學,名詞解釋1財政支出2政府收費3外部性4市場經濟5外債
財政支出:也稱公共財政支出,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滿足社會共回同需要而進行的財答政資金的支付。
政府收費:主要是使用費按世界銀行有關文件的說法,使用費是指「為交換公共部門所提供特殊商品和服務而進行的支付」。
外部性:一個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對另一個經濟主體所產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響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
外債,國家向外國商民或政府的借債,屬於國債的一部分;一般不包括個人或私商向外商所借的債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