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如何通過總結元朝在歷史上的幾個第一來說明。
元朝結束了五代以來來長期的分裂局面,源實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元朝的統一有利於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促進了多民族國家歷史的發展,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元朝時期行省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我國行政區劃的基礎,西藏由宣政院管轄和澎湖巡檢司的設立不僅鞏同了祖國的邊疆,而且證明了這些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元朝統治者實行的民族分化政策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是這種政策沒有隔絕各族人民的相互聯系,後來成為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共同推翻元朝的催化劑。元朝作為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全國統一政權,盡管在統治方式上比較落後,但卻是古代中國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獲得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② 從宋代到元代我國歷史發展的趨勢
就是元朝逐漸強大,請打起來,最後滅掉了宋朝,大概就是這么意思,我不太表,不太明白你的意思
③ 元朝的歷史簡介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的,以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主的政權。蒙古族以其強大的武力,不僅征服了中原及長江以南地區,還將其控制范圍擴張至整個西亞地區。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疆域最大的王朝。
蒙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一直過著以游牧為主的生活。大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時,蒙古族出現了一位傑出的領袖--鐵木真。它作為部落首領,於公元1206年被各部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在鐵木真的領導下,蒙古族逐漸強大起來,成為中國北方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它於公元1227年消滅西夏、1234年消滅金朝,為統一全中國作好了准備。此時,成吉思汗已死,窩闊台、蒙哥、忽必烈先後繼任大汗。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建立起元王朝,從此,北京才逐漸成為中國此後近七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1276年,元朝發兵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統一了中國全境。
元世祖忽必烈在統一中國之後,並沒有停止對外的軍事行動。此後,元朝曾兩征日本、兩征安南(今越南北部)、兩征緬甸,先後使高麗、緬甸、台城、安南等地成為元的屬國。在國內,為了統治漢族人民,元朝統治者將國民分為四等,即蒙古人、色目人(西夏、回回、西域等地人口)、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在這種制度下,漢人的地位極底。成為了蒙古人與色目人驅使的對象。故而,在元朝統治初年,曾發生過多次漢族與南方各少數民族反抗蒙古暴政的起義,但都未能成功。
因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為主,生產力較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自忽必烈以來,歷代元朝統治者都以農業生產代替了畜牧生產,所以元朝的農業有了極大的發展。由於元朝的疆域擴展到了西亞地區,使得歐洲與中國的交往更加頻繁,技術交流更加迅速。經濟的起步帶動了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在元朝年間,中國南方的棉花種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紡織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出現了以黃道婆為首的一批手工業者,使當時的棉紡織技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此外,因漕運、海運的暢通及紙幣的流行,商業在元朝也極度繁榮起來,使其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國家之一。元世祖年間,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曾到過中國,在它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的記載了當時元朝大都的繁榮景象。
物質的豐富使元朝的統治者生活逐漸奢華起來,同時也使蒙古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勢的斗爭更加激化。在公元1308年至1333年的二十五年中,元朝先後歷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至元順帝共八代皇帝,由此可見當時元朝內部的斗爭之激烈。元朝後期,各皇帝都過起豪華的生活,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賦稅,尤其是漢族人民被壓迫尤為嚴重。於是漢族人民以各種形式起來反抗元朝暴虐的統治,早在泰定二年(1352年)河南趙丑廝、郭菩薩的起義就揭開了元朝滅亡的序幕。而後,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席捲了整個中國,在起義軍中,出現了一批優秀將領,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所領導的部隊實力最為強大。從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間,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並在六、七年的時間里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部,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他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人的協助下,於公元1368年攻陷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同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立了明王朝。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王朝,他存在了九十七年,先後歷十一帝(自世祖忽必烈始),是我國歷史上較強大的王朝之一。但由於元朝對漢族人民的歧視,使其過早滅亡,成為將來的清朝統治者的前車之鑒。此外,元朝的統治,為我國畫訂了以後的大致范圍,自元末直到清朝中後期,中國的疆土在此基礎上一直未發生太大變化,而蒙古族在此之後也成為了中華大家庭的一部分。
④ 元朝的歷史階段是什麼元朝為什麼那麼快的滅亡
元朝是我國古代史中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大一統王朝。定都於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朝歷史從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開始,到洪武元年(1368年)秋朱元璋北伐攻陷大都為止,前後共計98年。
一個朝代的滅亡,逃不開經濟的衰敗、統治階級內部的腐敗,導致百姓備受壓迫,民不聊生,最終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推翻統治這個過程。到元代中後期,這些弊病都出現了,那麼內憂外患,最終元朝只在歷史上存在了98年。
⑤ 元朝歷史簡介
元朝(1206年~1368年)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統一政權。公元1206年,蒙回古族領袖成吉思汗建立了答蒙古國,自此開始在黃河流域擴張發展勢力。從成吉思汗到蒙哥汗統治期間,蒙古陸續攻滅了當時與宋朝並立的西遼、西夏、金朝、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並在吐蕃建立行政機構,直接進行統治。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8年後滅南宋統一中國,建都大都(今北京)。元朝統治期間,實行殘酷的民族政策,將漢人壓至社會的最底層,蒙古貴族殘暴的統治引起了1351年的紅巾軍農民大起義。1368年,朱元璋的軍隊攻入大都,推翻到元朝的統治,建立了明朝。
元朝統治時間雖短,但元朝時中國疆域空前遼闊,當時採取的行省制度到今天仍存有影響。
⑥ 宋元時期,我國歷史發展是什麼趨勢
宋元時期(960—1368年)是中國封建社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時期。
政治版:由權分裂到局部統一、再到全國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經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經濟繁榮(打破市坊分區,夜市、瓦子、紙幣出現)海外貿易發展
民族關系:民族融合加強;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加快,少數民族政權與漢族政權並立
文化:三大發展劃時代發展
對外關系:以海路為主
⑦ 元朝的歷史尷尬
元朝的歷史比較復特殊,一來立制國時間很短,一百年不到,二來對於漢族來說,那是中國首度被游牧民族所統一,元朝的建立可以看作蒙古征服戰爭的一部分。但同樣是少數民族征服漢族,清朝除了辮子以外,很難看出少數民族統治的明顯特徵,而元朝卻不同,漢族被官方劃分為賤民,而皇帝則是一副征服者的姿態,而且元代皇帝大多沒有漢化,連漢語都不知曉。因此,元朝的歷史對於漢族人而言,沒有親切感,甚至更多的是恥辱感,被忽視也是情理之中。
⑧ 元朝歷史的元朝中期
忽必烈去世後,元朝逐漸走上了由盛到衰、最終覆亡的道路。這一過程僅僅走了70餘年。而自成宗死後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1307—1333年)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弒以後,帝位紛爭、自相殘殺的局面一幕接著一幕。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斗爭極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基礎和實力,對其統治秩序的惡化和崩潰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元朝統治階級長期以來推行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政策,到元末最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公開激化,在此基礎上爆發的紅巾軍大起義,敲響了元王朝的喪鍾 。 政治局勢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駕崩後,雖然太子真金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賜真金的三子鐵穆爾「皇太子寶」並且讓他鎮守和林。隨後鐵穆爾在庫里爾台大會中獲得重臣伯顏與玉昔帖木兒等支持,打敗真金的長子甘麻剌與次子答剌麻八剌等,鐵穆爾即皇帝位於上都,即元成宗 。 成為蒙古入元以來第一個繼位的皇帝 。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到了其晚年,由於蒙古政權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於太子德壽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擁護皇後卜魯罕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監國,並有意讓阿難答稱帝。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他們斬殺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勢,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 皇後與阿難答被元武宗斬殺,其回回部下退入西域吐魯番地區 。鐵穆爾在位13年(1294—1307年),先後改用元貞(1295—1297年)、大德(1297—1307年)兩個年號。鐵穆爾執政期間基本是屬恪守成憲 。 平定西北與宗主地位 西北地區方面,早在元世祖時期,由於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國的承認,使得當時窩闊台汗海都有意奪回蒙古汗位。海都統轄葉密立(今新疆額敏東南)一帶且與欽察汗國友好。元世祖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時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獲得察合台汗位以牽制海都。然而在中統九年(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以元世祖過度漢化、違背祖宗成法為由,在塔拉斯河招開庫里爾台大會結盟反元。他們以海都為盟主,共同瓜分中亞行省,聯合對抗元朝與伊兒汗國,史稱海都之亂。元世祖派伯顏北上平亂,海都與新任察合台汗篤哇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迴避決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海都聯軍夥同鎮守遼東的東道諸王乃顏與哈丹襲擊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元世祖親率大軍擊敗之,派伯顏、玉昔帖木兒與李庭平定東北乃顏,主持西北軍事。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後其勢力被驅出阿爾泰山以西。而哈丹於遼東高麗一帶游擊,至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敗亡 。
元成宗即位後,任命其侄海山(後繼位為元武宗)總領漠北諸軍。大德五年(1301年)海都聯軍被海山和晉王甘麻剌擊潰,史稱鐵堅古山之役。海都於戰後去世,其子察八兒繼位,窩闊台汗國被篤哇掌控。大德七年(1303年)由於篤哇被欽察汗脫脫蒙哥擊潰,就與察八兒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請和,脫脫蒙哥也向元廷請和,而伊兒汗本來就支持元廷,至此四大汗國皆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雙方廣設驛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後,窩闊台汗國被察合台汗篤哇與元朝元武宗先後攻滅而亡,察八兒投降元朝 。到了其晚年,由於蒙古政權格局的痼疾,政治弊端逐漸暴露出來 。 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成宗鐵穆耳死於玉德殿,年僅42歲 。鐵穆爾兄答剌麻八剌的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親答已於2月到達京師,並與中書省右丞相哈剌哈孫取得聯系。為搶在3月3日卜魯罕皇後稱制前舉事,他們於3月2日率兵入宮,發動政變。斬支持立世祖之孫阿難答為帝的左丞相阿忽台,擒阿難答,愛育黎拔力八達稱監國。此時,其兄海山正揮軍南下,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答已北迎海山,會於上都,決議擁海山為帝,並誅殺阿難答,廢卜魯罕皇後。21日,海山在大安閣即位,是為武宗 。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
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年僅31歲死於玉德殿,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 ,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他曾令王約將《大學衍義》譯為蒙文,賜臣下說「治天下,此一書足矣。」並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人與色目人誦習。
皇慶元年(1312年)元仁宗將其儒師王約特拜集賢大學士並將王約「興科舉」的建議「著為令甲」,至此恢復科舉制度。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史稱延祐復科,最後錄取護都答兒、張起岩等56人為進士 。
他還倚重漢人文臣,處死蒙丞相托克托等,排除朝中異己。財政方面,元仁宗取消元武宗的經濟措施,並且於延祐元年(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產,史稱延祐經理。任用床兀兒統軍,擊敗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以平定西北地區。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後答己干預朝政,也無力制裁備受太後重用的重臣鐵木迭兒貪贓枉法。在繼承問題方面,元仁宗以王約輔助皇太子碩德八剌,並且聽從鐵木迭兒的建議,廢除武仁之約。他將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外放鎮守雲南、次子圖帖睦爾放逐海南島。 仁宗即位之第五年,即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立嫡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兼中書令、樞密使 。同年冬天,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而擁護和世琜叛變,最後敗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國。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駕崩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 。 南坡之變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36歲的仁宗病死於大都光天宮。碩德八剌於三月登上皇帝寶座,是為英宗 。
元英宗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編成並頒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條,他還下令拔除權臣鐵木迭兒在朝廷的勢力。然而支持鐵木迭兒的蒙古與色目保守派厭惡元英宗的新政,有意發動政變。
至治三年(1323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趁元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殺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奪得皇位 。 天歷之變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海南島的武宗系圖帖睦爾為懷王。泰定帝於泰定五年(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與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 之後,兩都之爭由此展開。十月,上都陷落,天順帝被俘 。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歷,史稱天歷之變。 順帝時期 元文宗時期大興文治,天歷二年(1329年)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於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朝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然而丞相燕帖木兒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導致朝政更加腐敗。
元統元年(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後卜答失里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順帝 。
⑨ 元朝的統一有什麼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
①它結束了唐末以來(五代十國宋遼金夏)國內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國家長期統一的政治局面;
②它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③它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④元朝的統一,還加強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發展;
⑤從蒙古族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統一的過程就是蒙古族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過程。
(9)元朝的歷史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建立元朝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並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蒙古滅南宋後,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於蒙古需要大量財寶賞賜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
以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於是這個問題在朝中沒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員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形成一派,與阿合馬抗衡。結果阿合馬被刺殺,而真金也於其後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後任用漢人盧世榮、西藏人桑哥等理財派官員以之來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