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經濟發展史大概是怎樣的
1607到1753年是屬於殖民期,經濟很不發達;1754到1783年是美國的獨立運動時期,當時經過了波士頓茶事件、列剋星敦槍聲後,美國成為獨立國家,經濟開始獨立。
1850到1869年美國南北戰爭,此時美國北部屬於城市化進程中,經濟發展迅速,南部還是奴隸制庄園管理,經濟相對落後許多,統一全國後,經濟步入一體化。
1870到1929改革時期,其中一戰後經歷了柯立芝繁榮,1929到1932經濟危機,1933開始羅斯福新政,此後至二戰一直處於復甦階段。
二戰後美國經濟一躍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龍頭老大,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現在美國經濟地位不變,卻因西歐一體化和日本崛起,世界經濟開始有了多級分化。
(1)經濟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技術發展史擴展閱讀:
石油危機
美國和蘇聯的冷戰至這段時期仍未停止。其間美國和蘇聯展開了一連串的太空競賽,蘇聯派出了世界首個太空人加加林上太空,而美國則派太空人首次登陸月球。
七十年代越南爆發戰爭,北越與南越開戰,美國為阻止蘇聯和共產勢力擴張,毅
美國參與的越戰中的畫面。
然介入越戰。其間美軍傷亡人數不斷增加,最終北越統一了越南,美國的企圖未能實現。
70年代初期,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到70年代未期,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3年10月以色列與中東一系列國家關系惡化,觸發中東戰爭。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對手的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1974年美國還要派發汽油定量配給票。這就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在這段期間就下降了4.7%。
過了數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81年4月12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貳』 中國經濟發展史的上古及夏商西周時期
人類從使用棍棒、製造石器求得生存和發展時起,到發明和控制用火、發明弓箭、馴養家畜和製造陶器;從農業的產生及手工業的發展與分工,到商品的出現和城市經濟的萌芽;從陶器、骨器上的刻劃符號到甲骨文、青銅器銘文的出現;從茹毛飲血到錦衣玉食;從車輛、舟船的產生到天文、歷法的出現,每一種發明,每一個進步,都經歷了長期、曲折、艱苦的歷程,並付出極大的代價。這一切,都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自身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就是人類智慧發展的集中體現,是科學技術的結晶。
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主要是具有生產能力的人的發展,包括人口的增殖、人口素質的提高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此外,還有生產工具的發明與改進、勞動對象的發展與改變。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和中石器時代,雖然生產力的發展是極其緩慢的,但緩慢畢竟也在發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比早期的遺址分布更為廣泛,中石器時代遺址的分布則比舊石器時代更密集,這就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反映。 到了新石器時代,不僅氏族部落的定居營地已遍布整個中國大陸,在高山、草原、海島都有發現,而且黃河流域的不少地方遠古遺址的分布數量已與現代村落大致相同。生產工具的種類越來越多,數量十分豐富,每種工具的製作技術也不斷提高。新石器時代早期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如磨光石斧、石刀、石鏟,到了晚期發展成更為進步的石犁、有肩石鋤、有段石錛等,工具的改進無疑對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更多地得到開發,也有更多的野生動物被馴養成為家畜和家禽;礦產、森林、江河湖海成為人們索取財富、發展經濟的重要資源。在這種生產力逐步發展的情況下,社會經濟不斷取得進步。當黃河流域出現夏、商和西周三代文明古國之際,代表新的生產力的文字、青銅器和城市已經在北方的遼河流域、長江以南地區紛紛出現,從而使中國大陸的奴隸制王朝得以鞏固和發展,成為東方世界的經濟發展中心。
『叄』 會計的發展歷史
會計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發展並不斷得到完善。其中,會計的發展可劃分為古代會計、近代會計和現代會計三個階段。
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們就用符號、圖畫記錄狩獵的收獲。在我國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會計主要用來管理國家層次上的財政收入與支出,而民間所用的會計一直是比較簡單的,直到元朝時,會計在民間的應用才達到可觀的程度。
古代會計階段
古代會計,從時間上說,就是從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會末期的這段漫長的時期。從會計所運用的主要技術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計量記錄法,單式賬簿法和初創時期的復式記賬法等。這個期間的會計所進行的計量,記錄,分析等工作一開始是同其他計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後,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徵的方法體系,成為一種獨立的管理工作。
近代會計階段
近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標志一般認為應從1494年義大利數學家,會計學家盧卡*帕喬利所著《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公開出版開始,直至20世紀40年代末。此間在會計的方法技術與內容上有兩點重大發展,其一是復式記賬法的不斷完善和推廣,其二是成本會計的產生和迅速發展,繼而成為會計學中管理會計分支的重要基礎。
現代會計階段
現代會計的時間跨度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目前。此間會計方法技術和內容的發展有兩個重要標志, 一是會計核算手段方面質的飛躍,即現代電子技術與會計融合導致的「會計電算化」,二是會計伴隨著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而分化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兩個分支。1946年在美國誕生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953年便在會計中得到初步應用,其後迅速發展,至20世紀70年代,發達國家就已經出現了電子計算機軟體方面資料庫的應用,並建立了電子計算機的全面管理系統。從系統的財務會計中分離出來的「管理會計」這一術語在1952年的世界會計學會上獲得正式通過。
『肆』 中國建國以來的經濟史
一、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
二、1953年~1958年,這段時期主要是一五計劃。
三、嚴重失誤時期(1958~1976)。
四、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
(4)經濟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技術發展史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新中國從國民黨政府手裡接收過來的,是一個經濟瀕臨崩潰的爛攤子。1950年年初,在經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之後,市場發生很大變化,全國貿易系統的統一管理得以恢復。但與此同時,又出現了一種窘境,那就是市場陷入停頓,商業資本不足,各地工商業者都叫喊貨賣不出去,許多工廠不得不縮工或停產。
此外,由於多年戰爭使得舊的商業網被打亂,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再加上我們有的幹部「重任務輕政策」,對市場情況缺乏調查研究,致使農副土特產大都積壓在農民手中,出現谷賤傷農的困境,農民無力購買必需的工業品。
就連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中財委,作者注)主任陳雲也坦言:「我個人在這一件事情上沒有經驗。」
『伍』 求日本經濟的發展史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原料、燃料大量依賴進口。其國土面積37.2萬平方公里,與中國的雲南省基本相當。但就是這樣一個要素資源稟賦極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國的四分之一,美國的三分之一的國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卻已是英國的1.6倍,美國的1.1倍。日本經濟的發展史,特別是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的奇跡令人著迷,發人深思。在諸多研究日本經濟發展的書中,日本學者南進亮的《日本經濟發展史》一書算是一本代表作,其豐富的內容和翔實的資料向我們展示了日本的現代經濟增長之路。更為重要的是,書中對日本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總結,對於我們一個處於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和政府轉型的國家而言,相信也會有諸多借鑒與啟示。在此本人歸納了以下幾點,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很多人把日本經濟的起步歸因於明治時期政府所採取的開明政策,但在本書的研究中卻認為,從江戶時代繼承下來的優秀勞動力,對明治經濟及其以後的大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素質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達到12000-13000所,學生人數達到837000人,估計在維新時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佔43%,女子佔10%左右。根據R.P道爾的推測,維新時期日本的讀寫普及率比現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還高出很多。」「道爾還引用了1877年一個法國人所寫的話:日本的初等教育已達到使我們羞愧的程度。」,「日本早在1872年就實行了義務教育制度。」(第14-15頁)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達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質提高,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日本是格申克隆意義的相對後進性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稟賦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稟賦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德川時代的日本,日本處於幕府地方分權式的統治之下,全國經濟與市場處於完全分割的狀態。自明治維新後,隨著一系列舊制度的廢除和西歐先進制度及技術的引進,日本現代的政治、金融和財政體系逐步確立。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過程中日本民間資本的發展的歷史經驗。書中表明,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在日本民間投資活動都比政府的活躍,活躍的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相互補充,一方面通過資本增加提供了潛在的生產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消費和出口創造了有效需求結果。
3、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日本經濟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創新史,包括制度與技術創新。明治時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貨幣地租的實施為農村勞動力從落後的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創造了條件;造船獎勵法、航海獎勵法極大地促進了日本造船業和海運業的發展,並為以後工業化走鋼鐵國產化道路奠定了基礎;外資法的通過,使得國外先進技術潮水般涌進日本,學習效應與技術溢出極大地縮短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技術差距。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4、企業家精神是經濟的靈魂。企業是經濟的微觀主體,而企業家精神則是企業的靈魂。日本的企業家是熊比特意義的,具有創新思維,冒險精神。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創業史是日本經濟發展史的濃縮,日本企業的集團化和國際化的歷程是日本經濟巨變的真實寫照。
日本的發展史帶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質,防止兩極分化,自強不息。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需要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
日本擁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積和極為匱乏的自然資源,卻創造了17%的世界財富。筆者隨團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領略世界經濟大國的富裕、發達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切身感受到我們在許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學習。其中,最讓我們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點、快速度的發展史!
19世紀中葉之前,和中國一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沒有接觸到歐洲的新興文明。1853年,美國軍艦開進了日本港,日本國門從此被打開。日本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成為被壓迫的國家和民族。自此,國內矛盾觸發,幕府統治結束,明治維新開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國強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也將日本引上了與西方列強為伍、競相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1945年,日本戰敗,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邊緣。其後,在以美國為主的外力下,日本開始了國家改造和經濟復甦。1960年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今天,日本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我們不能否認,日本創造了一個奇跡。考察日本的發展史,結合在日本的見聞和感受,筆者認為以下幾點經驗對中國的發展應當有所啟示。
改革和創新是發展的靈魂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歷史上,日本曾為中華文明所折服,虛心向中國學習,推動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當國門被西方列強打開後,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虛心向西方學習。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餘人的考察團,赴歐美進行了歷時22個月的考察訪問,對西方各國的政治制度、司法機構、教育體系等進行了詳盡的調查研究。我們參觀日本參議院時,見到大廳里矗立著當年的考察團團長,後來的四任首相、三任樞密院議長的伊藤博文的銅像,日本人民至今沒有忘記他。西方取「經」後,日本開始了深層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發達的資本主義道路。二戰後,日本又開始向美國學習。20世紀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學,多數學生學成後回國。從當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已將東方和西方文化融為一體,善於兼收並蓄,勇於變革創新,虛心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為日本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使日本最終確立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質是發展的戰略選擇
日本是個非常重視人口素質的國家,總人口1.27億左右,人口密度是我們的2.5倍。在東京等大城市,購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隊。日本人無論在車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覺地排隊,這種意識體現了日本國民的素質。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日本的教育制度與我國相似,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初中以下為義務教育,入學率為100%,高中升學率為96%,大學升學率為50%。20世紀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終身教育的問題。1990年日本制定實施《終身教育法》,以促進形成學習型社會。日本教師的地位很高,公立學校的教師列入公務員行列,其工資高於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員。筆者認為,與日本相比,中國人口多確實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但不能把它看成一個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把一切問題都歸於此,怨天尤人;而應當在毫不鬆懈地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同時,下大力氣抓好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的義務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質。
防止兩極分化是日本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
有數據顯示,與美、英、德、法等國比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這與日本注重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關。日本戰後的飛速發展階段,雖然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但由於國家採取的措施得當,社會沒有形成兩極分化,並逐步消除了城鄉差別和區域差別。據有關機構調查,日本居民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別人比較處於中檔的比例,其滿意度1958年為72%,1979年為91%,1989年為87.3%。多數日本人認為,自己所處的是一個「平等社會」、「無階層社會」、「同質社會」。日本消除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維護社會公平是日本二戰後始終堅持的發展道路。日本戰後的發展史很注重社會成員收入差距的縮小。日本解決收入差距的途徑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較平等的工資體系,企業內部的管理層與普通員工的工資差距較小;二是對農戶、個體戶、中小私營企業的個人所得征稅率較低;三是個人所得稅遞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擁有1億日元,實際上只有3000萬可以支配。
自強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負重、自強不息,已經固化為日本民族的優良品格。許多日本人對軍國主義侵略史已經「淡化」,這已經引起國際公憤;但是,他們對自己戰敗時的慘狀卻記憶猶新。江戶東京博物館內,不僅存有當年東京等地被炸情況的圖片和錄相,還有專門製作的一些場景模型,他們教育後代不要忘記「悲慘的過去」。與日本人交談,提到日本歷史,他們總會滔滔不絕地講述被美軍轟炸的情景。可見,這些已經深深紮根於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成為激勵其奮發圖強的精神動力。翻開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這個國家變化發展的軌跡:閉關鎖國導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國強兵,富國強兵之後便對外侵略,對外侵略險些造成國家破碎,戰後的日本又在廢墟上再次騰飛。50多年來,日本因戰敗而迎來了和平,被佔領而實現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國際事務的發言權而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功。這些變化發展盡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其面向未來、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讓人贊嘆。
中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正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中國在積極發展自身的同時,需要積極借鑒日本發展中的有益經驗,我們要學會從日本的發展史中獲得重要啟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吸收日本發展模式中的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碩士研究生]
資料鏈接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陸』 日本經濟發展史對當下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啟示
日本主要在戰來後採取了許多正確措施自
1、教育是民族之本。
日本把國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質上,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體系。
事實證明,正是基於發展初等教育提高全民素質,才使得維新時期新發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後期技術引進得以快速而又圓滿的實施。
2、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
不斷改革和創新,為日本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在技術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視研發投入,50年代後期實際研究費用增加率就幾乎和技術引進率相等。事實證明,創新活動是日本經濟發展奇跡的重要源泉。
3、發展戰略與競爭環境是經濟實現追趕的關鍵。
日本是相對意義上落後的國家,工業化初期經濟存在緊張狀態,技術落後。但日本通過選擇符合自身要素的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以要素結構的升級帶動產業和技術升級,最終實現經濟追趕。同時,日本國經濟的奇跡是與競爭機制與環境密不可分的。
『柒』 近代日本的發展史
19世紀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後,明治天皇開始,自上而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改革運動。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迅速崛起,國力很快超過大清王朝。明治維新27年後,1895(甲午)中日海戰對決,大清北洋水師慘敗,日本海軍完勝,國威大振。
甲午戰爭9年後,1904日俄戰爭,日本獲勝,攫取了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舉侵華,1940之後佔領東南亞諸國,建立「大東亞共榮圈」,1941偷襲美國珍珠港大獲全勝,稱霸半個太平洋,1945日本戰敗,日本近代史結束。
(7)經濟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技術發展史擴展閱讀:
從甲午戰爭到上世紀40年代,日本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史、侵略史。十九世紀末後的日本,在這筆政治遺產的驅動下,迅速滑向軍國主義。
日本先後發動了日俄戰爭、侵華戰爭、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為世界近現代史上發動侵略戰爭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波及面最廣、危害度最深的國家。
日本侵略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造成巨大災難的同時,也使日本付出慘痛代價,明治維新後,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二戰中成為法西斯陣營的中堅力量,最終徹底覆滅。
『捌』 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 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再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實際的
歷史作業對吧,記住了,應試教育的答題套路都是統一的,解文化史的題記住「經濟決定文化,政治決定文化。」
說起宋朝,回憶一下高一上的經濟史課本吧:1.經濟上,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經濟上達到了一個高峰;2.宋的城市商業繁榮,出現了北宋東京、南宋臨安等大都市,其中清明上河圖可以作證,以及市坊界限打破,夜市興旺等等,這些都是城市商業繁榮的證據;3.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陶瓷出口交易,放映了對外貿易的興盛,與此同時,帶動了泉州等港口的興旺,政治上設置市舶司是作證;4.手工業上,宋代景德鎮成為瓷以及五大名窯都是一個手工業裡面制瓷業繁榮的例證(還有造船業、紡織業、冶鐵方面的,具體記不清了,自己查書吧);5.貨幣上,出現了最早的紙幣;6.農業上得到了發展,諺語:「蘇湖熟,天下足」是佐證(農業上的進步還有一些具體方面的,農具、品種改良、農書都有,記不清楚了,自己查書吧);7.交通上,大運河溝通了南北經濟;
政治上,我懶得想,學過選修的話扯扯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吧,象他設立的專業學校;沒學過的話就扯當時政治上處於割據狀態,戰爭頻繁,使得支撐軍隊戰鬥力的科技得到提升。
文化上,儒道釋的合流營造了開放的思想環境
『玖』 在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史上,工業革命是人類社會歷史的轉折點,工業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閱讀下列材料,結
(1)蒸汽機;汽船;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蒸汽機車等。(3分) (2)人類跨入電氣時代;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品;電力廣泛應用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使用的能源都是電力。(3分) (3)1879年美國人愛迪生研製成功耐用電燈泡;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製成飛機;1876年定居美國的貝爾發明了電話;1896年美國人福特製成四輪汽車;1902年美國匹茲堡KDKA台最早無線電廣播。(2分) (4)觀點: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但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化害為利,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愛護環境,保護我們的家園,絕不可以環境為代價發展科技。科技的積極作用:如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擴大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等;消極影響:如導致環境污染,戰爭爆發,亞非拉的貧窮等。(觀點1分,積極1分,消極1分,有理即可)(3分) 『拾』 美國近代經濟發展史
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 與經濟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技術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