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偏遠山村適合發展什麼
農業,低成本的人工加天然的自然資源
2. 在農村發展什麼產業好。
搞一些新穎的、經濟效益高的、風險小的、技術難度低的養殖或種植業不錯啊。如有人養小蟲子專門供給養雞飼養場,賺了幾十萬呢,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
3. 山村地區如何發展經濟
兩個方面,復一個是輸出,一個制是引入。
輸一般指村裡的特產,無論是莊稼還是農產品還是手工藝品還是礦產石頭啥的,弄只要市場需求好,能弄出去就好。
另外就是引入,引入包括旅遊,農家樂等方面入手,吸引外面的人進來。
4. 我市某山村為更好地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山村經濟,擬請專家對本村土地利用情況作重新規劃。
1.自己動手,很簡單的
2.發展立體農業,生態農業,如魚塘,可塘里養魚,基本種桑樹、甘蔗,仿照『桑基魚塘』的模式
5. 如何發展景區農村經濟
鄉村旅遊不僅在國際旅遊中成為熱門,在宜昌也漸成時尚。近年來,宜昌加快了自然山水、民俗文化、休閑娛樂等要素的整合,以發展鄉村旅遊來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宜昌鄉村旅遊紅紅火火
宜昌鄉村旅遊起源於城郊「農家樂」,並以「農家樂」為主要形態逐漸擴展。宜昌城郊「農家樂」的興起,從而帶動了宜昌鄉村旅遊由城郊向縣市、由點到面的快速發展。「吃農家飯、看農家景、干農家活」等休閑活動成為「農家樂」的主要內容,「農家樂」已成為宜昌旅遊的亮點和特色品牌。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宜昌鄉村旅遊日漸成熟,並培育出車溪民俗風景區、三峽人家風景區、柴埠溪風景區等一批特色景區。「筆筆陡陡兩座山,中間只有丈把寬,出門就是單身漢,油鹽全靠雞蛋換」。位於點軍區土城鄉的車溪,過去是一個出了名的窮山村,旅遊業的發展使車溪舊貌換新顏,很多城裡或外鄉的女子主動嫁給村裡的小夥子。
目前,我市「農家樂」已達家,鄉村旅遊景點47處,其中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3個,省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處,從業人員共計1.8萬人,其中農民就業1.5萬人。今年上半年,全市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207萬人次,總收入突破6422萬元。
特色產業支撐鄉村旅遊
宜昌特色產業成為發展鄉村旅遊的有效支撐。春賞桃花、夏品仙桃的枝江安福寺萬畝桃花園、以種植梨樹為主的百里洲砂梨園、以清江奇石加工、展覽、銷售一條龍的長陽奇石村,長陽高家堰根雕盆景,都是依靠當地的資源優勢,不斷延長旅遊產業鏈條,發展成為鄉村旅遊的「特色板塊」。
漁峽口的椪柑節、火燒坪的高山蔬菜節、榔坪的木瓜節、都鎮灣的金梔節如火如荼;枝江桃花藝術節被評為省內十大桃花旅遊勝景之一;宜都青林寺謎語村開展「農家樂」特色菜評比活動;西陵區在城郊舉辦釣魚錦標賽。各地立足資源優勢,將旅遊與文化完美「嫁接」。
原始質朴的土家文化、源遠流長的峽江文化、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為宜昌發展鄉村旅遊的重要資源和載體。車溪、三峽人家、柴埠溪等景區,對地方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包裝,使歷史文化、民俗文化與旅遊相結合,成為宜昌鄉村旅遊的典範。
宜昌旅遊發展規劃中,還確定重點發展秭歸、長陽、五峰等3個鄉村旅遊特色縣,夷陵三斗坪鎮、興山高陽鎮、點軍土城鄉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鎮及猇亭區黃龍寺村、枝江市安福寺鎮秦家塝村、西陵區窯灣鄉黑虎山村等10個鄉村旅遊特色村。
旅遊開發助推新農村建設
據統計,宜昌現有23家3A級以上的旅遊景區,其中有18家分布在鄉村。在這些景區的帶動和輻射下,已呈現出發展一個景區,致富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的效應。
秭歸縣通過發展九畹溪漂流景區,將進出景區的兩個集鎮、10個村的38公里鄉村公路全部改成了柏油路面,景區所在地的周坪鄉移動通訊網路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三峽環壩旅遊集團爭取國債資金3600萬元,修通了從三斗坪鎮到黃牛岩頂的道路,使當地的老百姓告別了世世代代肩挑背扛的生活。
隨著遊客的大量進入,加強了村民與外界的交流,促進了他們思想觀念的轉變,村民的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在旅遊的熱潮中逐漸培養起來,過去不值錢的土特產變成旅遊商品,過去熟視無睹的河灘小卵石也擺上了攤位,過去與陌生人一說話就臉紅的農民也學會了討價還價,就連原來藏在深山的民間藝人,也紛紛出山找市場。
發展旅遊業,石牌村的農民蓋起了新樓房,購置了現代化的家電和交通工具,村民用上了沼氣和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村民們無不感慨地說:「沒想到我們會碰上今天的好日子,這多虧了景區的開發,為我們鋪就了一條致富路。」(記者 陳 芳 通訊員 張 琰)
6. 我家在寧夏一個偏遠的小山村,經濟發展比較落後。我家有六口人,爺爺奶奶年歲已高,每天生活靠葯物維持
有助學貸款。無抵押的。還有國家補助金。。在寧醫上的話可以申請在院兼職。或者隨便找個兼職
7. 如何分析村域經濟我帶領村民致富。不知道該如何科學的分析村域經濟狀況
案例
為了解村域經濟在新形勢下發展情況,2010年底,縣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員對村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共調查城關鎮、迎豐鎮、後柳鎮、曾溪鄉、長陽鄉等8鄉鎮15個村,其中調查點抽樣統計5個村,分別是沙河村、永紅村、瓦屋村、梧桐村、大溝村。現將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 現狀及特點
調查抽樣的5個村共有人口2963人,村兩委班子平均年齡42歲,
勞動力1701個,耕地6977.8畝。這次調查樣本分別為川道、低山丘陵和高山村,具有一定代表意義。根據調查統計,5個村2008、2009、2010年1-10月份經濟收入情況如下:
調查抽樣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經濟收入情況表-
時 間
農業總收入
農業實際收入
人均收入
與全縣農民平均收入相比
同比增幅
2008年
1509.4萬元
1078.2萬元
3638元
增加968元
5.5%
2009年
1878.8萬元
1139.6萬元
3846元
增加508元
5.1%
2010年
前10月
1878.1萬元
1039.3萬元
3507元
與上年同比
增加211元
與上年同比增加6.4%。
通過調查,發現我縣村域經濟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發展經濟意識不斷增強。各村能不斷拓寬思路,想方設法從實際出發,利用本地資源,積極引進資金,爭取項目,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產業大戶發展,促使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促進經濟發展的意識不斷增強。
二是農民增收規劃得到制定。在這次調查抽樣的所有鄉鎮中,鄉鎮都科學編制了石泉縣農民增收五年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和當年「升級晉檔」方案,各村制訂了村域經濟特色規劃,各戶有農民增收明白卡,在規劃的引領下,產業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
三是蠶桑、畜牧農村主導產業獲得長足發展。調查抽樣的5個村在2008、2009、2010三年中,蠶桑、畜牧產業獲得較快發展。具體數據見下表:
調查抽樣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蠶桑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時間
桑園面積
蠶種發放
桑枝食用菌產值
蠶桑總產值
同比增幅
2008年
1630畝
1378張
9萬元
68.3萬元
4.1%
2009年
1698畝
1386張
12萬元
84.6萬元
23.8%
2010年
前10月
1998畝
1496張
16萬元
110.62萬元
30.0%。
調查抽樣村2008、2009及2010年1-10月份畜牧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時 間
出欄生豬
畜牧業總產值
同比增幅
實現人均收入
2008年
2835頭
293萬元
6.5%
988.9元
2009年
3484頭
359萬元
22.0%
1211.6元
2010年
前10月
3139頭
320萬元
與上年同比
增加12.2%
1079.9元
四是勞務性收入成為農民收入的「半壁江山」。具體數據見統計表:
調查抽樣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勞務產業發展情況統計表
時 間
外出就業人數
勞務總收入
占總收入的比重
實現人均收入
2008年
1028人
556萬元
51.5%
1876元
2009年
1039人
612萬元
53.7%
2065元
2010年
前10月
1192人
615萬元
55.6%
2075元
調查抽樣村2008、2009、2010年1-10月勞動力人口變化情況統計表
時 間
總
人
口
勞
動
力
非勞動力
人 口
外出就業人 口
從事農業生產人數
外出就業人數占總人數的
比例
從事農業生
產人數占總
人數的比例
非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
2008年
2903
1701
1202
1028
673
35.4%
23.2%
41.4%
2009年
2903
1701
1202
1039
662
35.8%
22.8%
41.4%
2010年
前10月
2903
1701
1202
1192
509
41.1%
17.5%
41.4%
五是農業生產效益不斷提高。隨著農村主導產業和旅遊業發展,蠶桑大戶、畜牧專業戶及農家樂、個體運輸戶應運而生。這些產業大戶帶頭引進運用新科技,促進了農業新技術的普及和提高,使農業生產效益不斷提高,其中蠶桑和畜牧的人均純收入近兩年增長超過150元。
二、存在問題和困難
1、農業產業化的總體水平還不高。由於自然條件、歷史因素多方面的原因,我縣村域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抽樣村農民人均收入只有發達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四分之一,產業化發展水平低是主要內因。一是在五個村占農業主導地位的蠶桑和畜牧兩個產業的經濟總量偏小,經濟效益不高, 2008、2009、2010三年中蠶桑和畜牧業佔在總收入的比重都低於50%,農業主導產業規模小,經濟效益還遠低於勞務經濟的效益,村域經濟總量依賴於勞務經濟的增長。二是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五個村有的還未成立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專業合作組織的帶動能力不強,分散的農戶經營所佔比重大,相當一部分農民仍游離在產業化經營之外。三是農民的市場意識、效益意識還不夠強,致使農業生產呈現粗放經營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快速持續發展。
2、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由於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的限制,農業基礎設施底子薄,表現為:通村路缺乏項目和資金向組、戶延伸,村級水利設施缺乏管理維護、已經損毀的部分缺乏資金恢復,農業機械偏少,除蠶桑外農業很少引進農業新科技。加上調查抽樣村中有的由於不是新農村示範村和高效農業示範村,因此近幾年農業基礎設施沒有新的項目和資金投入,加上農民自身經濟基礎薄弱缺乏資金投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靠天吃飯的現象依然存在,嚴重影響到農業生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3、增收措施的落實不夠。雖然這次調查抽樣村的五個村都確定了發展目標,如沙河村確定為蠶桑村、永紅村確定為旅遊村、瓦屋村確定為畜牧村、梧桐村確定為蠶桑村,而且各村的「升級晉檔」方案和農民增收規劃已經制定,但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組織推動,產業發展在由抓示範點向抓示範片區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基礎差,項目少,在基礎設施配套、土地流轉、專業技術引進、規模化組織生產等方面都缺乏項目資金和人力進行進一步的落實,產業發展沒有實質性的突破,農民增收無明顯提高。
4、農業服務體系不夠完善。一是新型農技技術的普及不夠,農民掌握生產新技術不廣泛。二是產業發展資金不足,貸款或籌集資金比較難。部分農戶想創辦企業、擴大生產、規模發展的計劃受到資金的制約難以實現。三是市場服務不到位,「產供銷」各個產業鏈條之間缺乏科學的調控,工業企業沒有真正的「反哺」農業。
5、農戶的科技文化素質有待提高。在被調查的這5個村中,在家務農勞動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80%以上。目前在家專職務農人口中,多數是老人和婦女,缺乏青壯勞力,由於受教育的限制,加上年齡的關系,對科技、新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差,創業創新能力和知識更新能力也不足。農民的自身科技文化素質低,農業科技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貢獻率還不夠高,農產品的品種、質量、這已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瓶頸」。
三、建議和對策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爭取資金,整合中、省、縣對農村、農業、農民的各項投入,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要對邊遠山村,在項目等方面適當傾斜,在編制項目、安排資金時要在金融服務、技術推廣、用地用電用水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基地建設、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安排上給予優先支持,幫助邊遠山村農民降低生產生活成本,為邊遠山村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建議縣財政部門對村級經費進行「統籌」,即:對村級幹部經費直撥,並適當配套小數額的產業發展基金。
2進一步發展壯大主導產業。要在充分徵求群眾意願的基礎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等發展模式,以村為單位,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和產業傳統,因地制宜,選准產業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突破發展主導產業,實行集約化經營、標准化生產,多措並舉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生產效益,使產業既增產又增效,增加農民收入。建議產業發展要在「抓點」的同時加大「擴面」的力度,將產業發展「由點向面」擴展,逐步走向由示範點引入園區化,由園區化引入區域化發展的軌跡。
3、完善農業服務體系。要統籌城鄉市場建設,規范市場秩序,合理調控產業鏈條各個環節之間利益分配,形成城鄉一體的市場流通體系農業服務體系。要強化組織服務功能,組建農牧業科技服務公司、搭建鄉村旅遊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化合作社,建議目前要為我縣農村蠶桑產業合作社爭取收烘經營權,與收烘企業競爭,增加蠶農收入,真正為群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4、加大對農民科技和技能培訓。要改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外部環境,加強技能培訓,開辟輸出渠道,推動農村勞動力穩定轉移就業。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建議要加大在村級科技知識培訓力度,農林、蠶桑、畜牧部門在財政預算經費的基礎上,積極向上爭取專項培訓經費,抽調專人,落實專責,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各部門每年到村進行專業培訓達到3次以上,對產業大戶的入戶技術指導不低於大戶總數的90%。
2011年3月3日
8. 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經濟
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各村不同的經濟基礎、資源稟賦、農民素質,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合理有效地利用當地農村資源,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斷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要根據自身優勢和潛力來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突出地方特色,不能一哄而起,套用一個模式。
一是調整城鎮及郊區農村經濟結構,要突出發展二、三產業。城鎮及郊區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信息、人才資源豐富,興辦二、三產業的基礎條件較好。要通過建立農副產品商貿市場、發展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興辦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和各類服務實體等多種途徑,實現以場地生財、以區位聚財、以服務引財的目的,有效地增強村級經濟實力,帶動農民增收。
二是調整邊遠貧困山村經濟結構,要突出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就當前來說,一方面是開發和利用好一切可以開發的資源,發展新項目,開拓新產業。利用集體自然資源如山地、水資源等,發展一些集體統一經營的種養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或者通過招標承包等形式,達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管理和改造好現有村級集體的山林、茶園、果園、竹林、水域等,使村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進一步鞏固和壯大村集體經濟。針對農村經濟"分得過多,統的較少"的實際,可採取返租倒包、合股經營等形式,對村級集體資源和農戶個人資源重新規劃、整理和開發,實施規模和品牌戰略,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
9. 小山村的特色產業
小山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漁業,烤煙交售於煙站,漁業交售於冷庫。
2010年種植業專、種植業全屬村總收入515.61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34%。
小山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業、漁業等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煙後蔬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