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經濟發展歷史的書籍
到新華書店裡找《美國演義》裡面有介紹包括南北戰爭等一系列的美國的歷史發展從華盛頓總統開始。
2. 求一本關於近一百年來美國經濟發展史的書~~~
《劍橋美國經濟史》1-4卷買的話比較貴,可以去圖書館借。
3. 誰給介紹一本講述美國發展歷史的書,要近現代的,主要是看經濟發展
偉大的博弈——S 戈登
樓主真懶啊~~這本書主要講華爾街從美國建國,華爾街的建立一直寫到2000年,所有的歷史都在書里,影響華爾街和世界經濟的歷史大事都在裡面,絕對必讀
4. 請推薦一本關於美國歷史發展的書
《美國人》丹尼爾.J.布爾斯廷
《美國的歷程》上冊[美]布盧姆·摩根等
《美國的歷程》下冊第一分冊[美]布盧姆、摩根等
《美國的歷程》下冊第二分冊[美]布盧姆、摩根等
《1932-1972年美國實錄-光榮與夢想》第一冊[美]威廉·曼徹斯特
《1932-1972年美國實錄-光榮與夢想》第二冊[美]威廉·曼徹斯特
《1932-1972年美國實錄-光榮與夢想》第三冊[美]威廉·曼徹斯特
《1932-1972年美國實錄-光榮與夢想》第四冊[美]威廉·曼徹斯特
《美國黑人史》[美]約翰·霍普·富蘭克林
《美國歷史地理》上、下冊[美]拉爾夫·布朗
《潘恩選集》[英]托馬斯·潘恩
《華盛頓選集》[美]喬治·華盛頓
《林肯選集》[美]亞伯拉罕·林肯
《羅斯福選集》[美]富蘭克林·德·羅斯福
《論美國的民丨主》上、下卷 [法]托克維爾
《聯邦黨人文集》[美]漢密爾頓等
《美國憲法的經濟觀》[美]查爾斯·A·比爾德
《國會政體——美國政治研究》[美]威爾遜
《美國政治》[美]維爾
《美國政丨府與政治》上、下冊 [美]查爾斯·A·比爾德
《美國是如何治理的》[美]希爾斯曼
《美國經濟史》上卷[美]福克訥
《美國經濟史》下卷[美]福克訥
《富豪和超級富豪》[美]菲迪南德·倫德伯格
《美國的歷程》上冊[美]布盧姆·摩根等
5. 求幾本書籍 介紹歐洲或者美國(發達國家)「近代經濟史」書籍
《貨幣戰爭》復。網路一下簡介:制
《貨幣戰爭》宋鴻兵編著,中信出版社出版。該書立足於自英格蘭銀行成立以來300年間的西方近代史與金融發展史,通過揭示大量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再現了國際金融集團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雲覆雨的過程,通過分析統治世界的精英俱樂部如何通過煽動政治事件、誘發經濟危機,控制世界財富的流向與分配,旨在告誡逐步開放的中國金融市場警惕潛在的金融打擊,為迎接一場「不流血」的戰爭做好准備。
希望你會有興趣。
6. 誰能推薦幾本通俗介紹美國金融發展歷史的書
<偉大的博弈>
這是一本關於華爾街歷史的書,也是一本關於美國金融史內和經濟史的書。
在過去的容200多年中,華爾街推動了美國從一個原始而單一的經濟體成長為一個強大而復雜的經濟體。在美國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中,以華爾街為代表的美國資本市場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華爾街為美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而華爾街本身也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而成長為全球金融體系的中心。美國經濟的成功是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之間協同發展很好的例證。
本書講述的華爾街歷史就是一部資本市場發展過程的活教材。在這本書中,讀者將會讀到華爾街充滿魅力和睿智的歷史故事。華爾街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出現過形形色色的人物,也經歷過各種各樣的曲折。它提醒今天的資本市場的建設者他們所必然要面臨的現實和困境,也能為今天的投資者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和警示。
《偉大的博弈》或許可以向正在現代化道路上匆匆前行的中國提供一個歷史的參照。對於那些希望從華爾街的歷史中獲得借鑒的中國讀者來說,本書是一本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書。
7. 推薦一下介紹美國經濟發展史的書籍, 全面一點的
給你推薦一本,不是講訴美國經濟發展史,但是跟美國經濟有關,有點像評論美國經濟型的。希望你喜歡。
《美國實力的衰落》[美]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譚榮根 譯
8. 介紹本較通俗的美國近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書。
美國的本質(關於美國意識形態的思考,很有見底)
掃起落葉好過冬(筆者旅居美國,主要是寫美國司法)
美國自由的故事(作者方納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以自由為核心,主要講美國社會的變遷)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韋伯的傳世之作,對資本主義剖析很深,看看體會很多)
社會學(這是我看的一本社會學教材,寫得非常好,是李強翻譯,好像是人大出版社出版的吧,它裡面講了非常多關於美國社會的問題等)
至於電影嘛,
我看過《愛國者》、《美國往事》等等,其實好萊塢拍的電影,社會背景必然深深根植於美國社會,關鍵是看的時候注意一些思想的傳達,一些生活細節吧!
9. 了解美國經濟歷史看什麼書
http://wenku..com/view/a22086c758f5f61fb73666cf.html~
或者看<<美國經濟發展史>>,
埃克倫德、赫伯特:
《經濟理論和方法史》,人大出版社2002年
斯皮格爾;
《經濟思想的成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另外還建議你下載觀看一個CCTV2播放過的記錄片《大國崛起》
美國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均居世界首位。20世紀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蓬勃發展,受此推動,美經濟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增長期。2001年美經濟陷入短暫衰退,之後逐步復甦。2008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334萬億美元(2008年,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名)。人均GDP為47,025美元(世界國家和地區第6名)。
美國的經濟體系兼有資本主義和混合經濟的特徵。在這個體系內,企業和私營機構做主要的微觀經濟決策,政府在國內經濟生活中的角色較為次要;然而,各級政府的總和卻佔GDP的36%;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社會福利網相對較小,政府對商業的管制也低於其他發達國家。
在全國各地區,經濟活動重心不一。例如:紐約市是金融、出版、廣播和廣告等行業的中心;洛杉磯是電影和電視節目製作中心;舊金山灣區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區是技術開發中心;中西部是製造業和重工業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車城,芝加哥是該地區的金融和商業中心;東南部以醫葯研究、旅遊業和建材業為主要產業,並且由於其薪資成本低於其他地區,因此持續的吸引製造業的投資。
美國的服務業占最大比重,全國四分之三的勞力從事服務業。美國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了黃金、石油和鈾,然而許多能源的供應都依賴於外國進口。美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出口國之一,主要農產品包括了玉米、小麥、糖和煙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區驚人的農業產量使其被譽為「世界糧倉」。美國工業產品主要包括了汽車、飛機和電子產品。美國也有發達的旅遊業,排名世界第三。美國也是飛機、鋼鐵、軍火和電子器材的主要輸出國。
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毗鄰的加拿大(19%),中國(12%)、墨西哥(11%)和日本(8%)、德國、英國、韓國、法國、中國台灣和巴西緊隨其後[13],每天大約有價值高達11億美元的產品流經美加的國界。美國經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經濟體。美國經濟高度發達,全球多個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而美國的證券市場被認為是世界經濟的晴雨表。
自從1980年代隆納·里根的總統任期以來,美國增加了對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運用,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並減少福利制度的規模,拋棄了自經濟大恐慌以來長期實行的、偏向干涉主義的凱恩斯派經濟政策。也因此,美國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務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都要少,降低國內的稅賦,並更依賴於自由市場和私營的慈善機構上。
[編輯本段]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和特點 1.起訖時間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2.標志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1)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如過去從發明到大規模地運用,照相用了122年,電話用了56年,而現代的電視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從原子能的發現到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隨著科學實驗手段不斷進步,科研探索領域也不斷開闊。以往的技術革命,科學和技術是相對分離的,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導致生產過程的深刻變化,或者是在技術革新後的相當一段時間才能有科學理論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與技術相互滲透,科學、技術、生產形成了統一的革命過程。一般來說,二次大戰後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實現的,而重大的技術革命的成果,又進一步豐富、充實了自然科學的理論,二者相輔相成。
(3)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情況下,出現了兩種趨勢: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入;另一方面學科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生產三者之間的聯系大為加強。科學提供物化的可能,技術提供物化的現實,生產則成為物化的具體實現過程。對於科學來說,技術是科學的延伸;對技術而言,科學是技術的升華;對生產來說,科學技術是其實踐活動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以致出現了密不可分的趨勢。
5.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對於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徵: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初3歷史課本: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其次,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第三,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比例不斷上升. [編輯本段]三、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問題。
於德惠、趙一明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許多學科基礎和技術雛形雖然孕育於戰前的和平時期,但如果沒有戰爭和軍事需求的推動,它決不會急匆匆地降臨人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這次科技革命。陳本紅也持此觀點,認為二戰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鍾倫榮從科技與二戰的雙向邏輯關系出發,指出科技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觀動因之一,是決定戰爭演變的制衡力量;而二戰使許多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形態,成為戰爭的工具,同時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遠意義並揭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產婆。
彭樹智用「歷史交往」這一歷史哲學概念來說明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突出的意義之一在於它促進了始於4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個革命之所以發展勢頭持續不懈、發展速度有增無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交往無疑起著關鍵的作用。 [編輯本段]四、澄清幾個概念 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這幾個既相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學者們論述較多,且存在較大的分歧。
張象認為,科學技術革命包括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過程。它們在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逐漸聯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現,又在交錯中進行。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人類在對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中產生的飛躍被稱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是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關於製造和操作的系統知識的社會性和根本性的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
孫銜、劉迅等人認為,科學革命一般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上的重大飛躍,它常以科學理論突破的形式表現出來;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的重大變革,它往往以科學革命作為基礎,又常常作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的先導;工業革命僅指人類在工業化社會中生產領域里所產生的飛躍;產業革命是指由於科學技術的飛躍而在整個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引起的重大變革。工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所反映的是工業社會中生產領域內的進步,而後者反映的則是任何社會中主導產業形式的變化。〔16〕
曾邦哲(21世紀的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認為科技革命與產業革命是不同的概念,而且產業革命又是製造業或工業革命帶動其它產業變革,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動力機的發明及延續到內燃機、電動機等動力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自動化、計算機到互聯網的信息革命,從石油化工、有機化工與生物化學、分子生物技術到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應用的系統生物工程開發生物資源,可能導致細胞機器人、細胞制葯廠、生物柴油煉制產業而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 也就是生物工業革命。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可混為一談。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而產業革命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所以,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17〕 [編輯本段]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由於論述角度不同,因而結論各異,現將其歸納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