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國際地位,避免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加強交流合作,促進經濟發展。
(2)時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20世紀90年代(或1990年後)。形式:文字表述、表格、坐標圖、曲線圖、柱狀圖等。(任意答出一種即可)
(3)美國由於經濟危機的困擾,綜合國力迅速下降;西歐各國經濟卻迅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西歐各國外交上更加獨立自主。
(4)進行社會經濟改革;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速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④ 為什麼說戰後初期是美國發展的黃金階段
我不大清楚你的戰後是指什麼意思,二戰後還是海灣戰爭之後呢?那我就簡單分析下二戰和海灣戰爭給美國帶來了什麼吧。
首先說下二戰:
二戰美國從來沒有在本土發生過戰爭,所以它並沒有在戰爭中損失什麼,反而在二戰中獲得以下資源:
1,當然是財富,在二戰中美國大發戰爭財,售賣武器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也在戰爭中掠奪了別國的財富。積累了資本基礎。
2,因為歐洲在二戰損失重大,美國一舉成為西方的領袖,這個領袖地位為二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的實行,美國的真正強大奠定了政治基礎。
3,二戰中因為戰爭的需要,美國開發了大量的新的科技技術,這些科技技術之後轉為民用是美國飛躍的技術基礎。
4,第四個原因也是我個人覺得最最最重要的原因,因為戰亂,而美國和平民主的開放環境接納很多的科技管理人才,為美國的科技企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你只要看下愛恩斯坦,還有火箭衛星開發的人才基本都是來之德國就知道了,這是人才基礎。
那二戰之後美國利用這些基礎做了什麼呢?
1 第一個是影響至今的計劃,馬歇爾計劃的實施,這個計劃我就不詳細了,你可以自己查下資料,這個都是以戰時的政治和經濟為基礎的。而通過這個計劃,美金真正的成為了世界貨幣。以後美國啥不做通過發行貨幣都可以掠奪世界財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持有這么多美金外匯的原因啦,美元一貶值損失最大的就是我們啦。這就是成為世界貨幣的好處,他可以通過貨幣金融經濟影響世界。
2 戰後美國的科技公司突飛猛進,波音,IBM等都是來之於前身的軍工企業,這些積累的軍工科技之後就成為美國的飛機,電腦,這些都是都是二戰軍工技術帶來的。
3 利用這些人才開發除了超多影響世界的科技,你看下那些諾貝爾獲得者那個是土生的美國人就大概知道怎麼一回事啦。
資本,科技,人才是世界強國的體現,不過這些都是都是在文化和好的政治體制下才能實行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至今最佩服的人是華盛頓,華盛頓的離開為美國的美好發展做好了後來所有的制度憲法准備,而這個憲法和體制模式就是美國後來不管是戰後還是如今所有一切的基礎。他徹底讓美國成為一個法治國家而不是人治國家。 這些都為後來美國開放自由包容的移民文化的基礎。
至於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前美國面臨什麼問題? 歐洲日本快速發展,美元在世界的影響力下降,美國國內經濟面臨滯漲,新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出線,海灣戰爭為美國就為美國解決了這些問題。
1.增加了美國的影響力是肯定的,因為中東是石油基地,美國經濟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那是肯定的。哪怕今天有很多辯護,不過我認識的英國美國朋友都承認,this is just for money。 保證了石油的安全供應,就是保護美國經濟平穩發展的基礎。 你如果看下每屆美國總統競選辯論,主題都那麼幾個,稅收政策,醫療保障,教育制度,國防政策, 但是還有很重要的一個:能源安全。 而海灣戰爭無疑是能源安全的保障。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提升就是他們能源安全的保障。 伊拉克戰爭也是,這個其實沒變,因為伊拉克薩達姆影響了美國的能源供應的安全。而不是我們所說的打了戰,美國就可以無償獲得石油,而是確保能源供應的安全。
2 拉動國內經濟的需求,打戰需要供應很多戰備物資的,美國通過這樣的戰爭,可以為國內創造好多經濟需求和工作崗位,海灣戰爭中會增加很多國家采購訂單給軍工和民用企業。這個你可以查下資料。
3 解除了當時國內的經濟危機,排除了滯漲,又進入了美國高速發展的十幾年。
4 發布新的科技計劃,海灣戰爭前後他們又提供發布了新的科技計劃革命,互聯網就是那時候提出來的。有好幾個計劃的。。。具體我列不出來,你可以查下。
以上都是我個人的理解,一個字一個字碼出來的,不知道能否幫助你理解。
⑤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二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比例
(1)經濟抄超級大國(霸主或獲取襲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 (2)突出面向未來的投資,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環境凈化工程以及教育和科研機構。經濟高速增長,率先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3)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大力發展教育;重視對外貿易;加強國際經濟合作;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等。 |
⑥ 二戰後初期美國通過什麼手段干預經濟
二戰後初期,美國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經濟建設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內
一是不斷地容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
二是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
三是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
效果: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在世界上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⑦ 1.戰後初期美國是如何確立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的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第24講)
[日期:2002-08-30] 來源:《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 作者:黃安年 [字體:大 中 小]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第24講)
黃安年文 發表:《世界近代現代歷史專題30講》(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學術交流網》/中學歷史教材/2002年7月3日網上首發;2002年8月30日重發
24.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
當代國際關系格局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確立的以美蘇關系為重點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 以及八、九十年代之交美蘇冷戰結束和雅爾塔體制解體後出現的全球化聯系增強和世界多元化發展趨勢。
當代世界經濟秩序的確立和演變
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確立反映了當代資本主義的大發展,特別是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而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相對衰弱和蘇聯的解體, 則深刻影響著國際經濟秩序的演變, 但是並沒有改變當代資本主義佔主導的發展地位和經濟秩序。
1.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以及國際貨幣體系的解體
1944年7月1-22日,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有44個參加籌建聯合國國家的代表, 討論戰後國際貨幣金融合作計劃的國際經濟會議。會議通過了《聯合國家貨幣金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即《世界銀行》)兩個附件, 這兩項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規定了用黃金確定貨幣價值的固定比率原則, 由於美國擁有控制權, 從而美元便成了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1945年12月27日, 《布雷頓森林協定》正式簽字, 正式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布雷頓森林會議是當代世界經濟史上的一次劃時代的會議, 它奠定了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宰的世界國際經濟秩序的框架, 建立了美元的經濟霸主地位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自1960年10月起, 美國接連爆發了美元危機,迫使美元匯價下跌, 金價上漲。1971年, 美國出現了1893年以來的第一次外貿逆差。1971年12月19日, 西方十國集團達成重新調整匯率的協議, 美國同意把美元貶值7.89%, 黃金官價從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 這意味著西方貨幣體系面臨又一個危機。
1973年2月1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19日起, 西歐共同體六國對美國實行聯合浮動匯率,至此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體系實際上宣告瓦解, 美元已失去了國際貨幣制度中的中心貨幣地位。
1976年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了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條款的建議,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它正式承認了浮動匯率的合法化,降低了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至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隔離了黃金與貨幣的固定聯系。80年代以來,圍繞國際貨幣制度的改革,產生了多種方案,迄今圍繞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斗爭仍在進行。
2.巴黎統籌委員會的興衰
巴黎統籌委員會全稱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成立於1950年1月1日。它是西方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戰略物資禁運的、不公開對外的、沒有條約的非正式國際組織, 總部設在巴黎, 簡稱巴統。成員國最初有美、英、法、意、荷、比、盧七國,1950年上半年擴大到挪威、丹麥、加拿大和聯邦德國, 到1989年共17國。
根據美國1952年1月24日生效的《1952年共同防禦援助管製法》, 俗稱《禁運法案》,巴統成員國,凡向共產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者,均將被剝奪受美國軍援、經援和財援的權利。巴統的主要任務是制定禁止、控制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的戰略物資、高技術產品的標准和詳細的禁運清單。1952年時, 禁運項目幾占國際貿易商品項目的一半。
在50年代, 巴統主要集中在確定禁運的范圍和標准。在60年代巴統的限制主要集中在軍事項目及與軍事用途關系密切的民用項目上。1957年英國單方面宣布放棄中國差別待遇原則, 各國起而效法。1970年後, 尼克松總統也七次宣布放寬對中國的禁運,這表明了美國政府對華禁運的失敗。在這期間美國一方面熱衷於單邊和多邊的戰略禁運, 另一方面則逐步強調擴大貿易戰略, 開始允許出口經濟技術和產品, 以及有潛在軍事用途的項目。1972年我國被重新劃如了Y組, 表明和蘇東國家享有同等待遇。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決定給予中國優惠待遇。卡特宣布將中國從Y組劃出列為P組國家,可在逐項審查的基礎上向中國出售軍民兩用產品。
1981年裡根政府提出對華出口的「雙倍政策」即可出口為蘇聯兩倍的政策。1983年裡根政府又宣布將中國由P組,升為V組即由非敵對國家升為「友好的非盟國」。巴統對蘇聯採取了嚴厲的措施, 1989年蘇東劇變以來, 巴統政策發生大幅度調整。大幅度地放寬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出口管制,但1989年夏以後美中關系發生急劇變化, 迄今尚未完全恢復到1989年春的好時光。
由於冷戰後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1993年底巴統宣布結束自己的使命,其主要原因是:①西歐、日本反控制與美國控制的矛盾加深;②美國作繭自縛及國內不同利益集團與當權集團的矛盾加深;③中國廣闊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強大吸引力;④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解體,轉向自由市場經濟體制;⑤東亞等新興國家和地區的崛起,形成對發達國家市場的有力競爭力量。
3.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
關稅與貿易總協是由美國、包括中國在內的23國在1947年10月30日在日內瓦簽訂的一項政府間123項的多邊協定,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這一協定稱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由於1948年世界貿易和就業哈瓦那會議通過的《國際貿易組織憲章》,沒有被某些大國批准使憲章沒有生效。於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總協定的締約國到1992年共103個,另有29國在考慮加入與否時,為事實上的適用國。
總協定以三種方式運轉:1)管制政府貿易行為的多邊規則;
2)作為談判貿易的場所;
3)解決締約國間爭端與協調的機構。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規定1)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自由競爭為基本原則;
2)非歧視原則,主要表現在最惠國待遇條款和國民待遇條款。最惠國原則的特點是權利和義務的多邊性,待遇的普遍性,范圍的廣泛性減讓關稅的主動性和稅率的穩定性;
3)關稅保護原則,即締約國不能採取非關稅形式來保護貿易;
4)促進公平貿易允許締約國採取措施來抵消傾銷行為和出口補貼造成的危害;
5)一般禁止數量限制原則;
6)貿易政策透明原則。
關貿總協定先後歷經八輪回合的談判。1986年9.月15日起, 在烏拉圭舉行的第八輪會談,到1993年12月15日烏拉圭回合談判委員會會議在117個國家和地區貿易代表參加下正式結束,幾經修改的烏拉圭回合談判最後文件共450頁, 涉及關稅、農產品、紡織品、反傾銷、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21項內容的45個獨立文件, 及各類產品和服務業的減讓清單。根據最後文本,工業化國家將在6年之內, 減少農產品關稅36%,發展中國家則在10年內減少24%。1994年4月15日,包括中國在內的參加各方在摩洛哥的馬拉喀什正式簽署最後文本和世界貿易組織協定。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世界貿易組織它意味著世界經濟合作將跨入一個新時期。
中國的復關談判恢復自1987年6月起, 以在關貿總協定中的締約國地位,以減讓為承諾條件, 參加多邊貿易各項談判; 以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享有相應的待遇作為基本原則。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要價過高, 迄今我國仍未能恢復在關貿總協定中的合法席位和參加世界貿易組織。
4.蘇聯東歐國家經濟互組委員會的形成及其瓦解
蘇聯為抗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馬歇爾計劃、關貿總協定和巴統, 於1949年1月,策劃成立經濟互組委員會。1949年4月第一次經互會上, 明確它是社會主義國家間的國際經濟組織。1961年底前阿爾巴尼亞參加了經互會, 1950-1978年間民主德國、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後參加, 後來發展為世界性社會主義經濟組織。一些對蘇友好國家以觀察員身分參加。隨著蘇聯霸權擴張的發展, 經互會逐漸成為蘇聯推行霸權主義的工具。由於蘇聯經濟實力的削弱和蘇東危機的發展, 1991年6月經互會會議正式宣告解散, 社會主義市場不復存在。
主宰世界半個世紀的雅爾塔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出現了雅爾塔體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半個世紀中雅爾塔體制的興衰始終和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緊密相連, 並且成為影響當代國際關系格局變化的主線。
1.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雅爾塔體制的建立
戰後的國際政治秩序是雅爾塔體制所確立的美蘇兩強主宰世界大國霸權政治秩序, 它的核心是美蘇關系,隨著美蘇關系力量對比的消長,國際政治秩序發展相應的變化。雅爾塔體制是指1943年底—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至戰初期雅爾塔會議前後, 以美蘇為主的大國間所達成的一系列有關戰後國際政治秩序的協議。它包括:戰時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三次大國首腦會晤等國際會議的協議;戰後初期東歐地區版圖的變化,兩個德國的分治,聯合國初期的活動和以及大國有關遠東地區勢力范圍的安排等。
和1919--1930年中期的凡爾賽——華盛頓體制相比, 1945--1991年間的雅爾塔體制有著共同之處。它們都是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的國際關系新格局和新秩序; 都是大國間軍事和經濟實力對比和相互妥協的產物。然而, 它們的相異處更引人注目。主要是:
1)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同, 就時間之長和涉及范圍之廣而言雅爾塔體制的影響遠大於凡爾賽-華盛頓體制;
2)扮演的主角有變, 從前者的英法在歐洲、美日在遠東太平洋地區到美蘇在全球各個角落; 3)形成的過程有異, 前者是在大戰結束後的兩年內形成的, 後者則是在戰爭接近尾聲時到戰爭結束後不久形成的;
4)格局的性質有悖, 前者本質上是帝國主義間的爭奪, 後者由於戰爭的反法西斯性質和社會主義國家的介入而呈現具有反對法西斯, 實行民主政治, 和大國稱霸的雙重性質。
雅爾塔體制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發展的產物。它集中體現了在國際關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變化: 英、法、德、日、意等國退居二線, 美、蘇走上了前台。一方面美國走上了全球擴張的霸權主義道路,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蘇聯的力量壯大, 影響擴大, 與此同時, 蘇聯膨脹了老沙皇擴張主義的圖謀。
戰後初期正式形成時的雅爾塔體制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它有利於蘇聯和社會主義體系的發展,這表現為:
1) 有利於東歐各國走上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和蘇聯對東歐各國的控制;
2) 利於中國革命的勝利,也有利於蘇聯在中國, 朝鮮北部地區影響的擴大;
3) 加強了蘇聯在聯合國和國際聯合組織中的作用;
4) 擴大了蘇聯在世界事務中, 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其次它確立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 並有利於美國在全球的霸權擴張。
再次它有利於美蘇稱霸和爭霸。
可以說, 二戰後的一系列重大國際爭端和直接和間接地和這一體系的存在和活動相聯, 美蘇雙方都力圖保護和發展有利於自身的勢力范圍。
2.美蘇兩極格局和雅爾塔體制的演變
雅爾塔體制的演變是和美蘇兩極格局以及美蘇間的冷戰態勢分不開的。美國的全球擴張態勢, 和蘇聯力圖鞏固與擴大自己的安全帶企圖, 使雅爾塔體制從一開始就具有合作與緩和的氣氛成為不可能。
美蘇冷戰對立的標志是在政治上1947年3月12日的杜魯門主義的宣布, 1947年9月歐洲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的召開及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在經濟上1947年6月5日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和1949年1月經互會的成立。在軍事上,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1955年5月5日巴黎條約的生效和聯邦德國的加入,1955年5月14日華沙條約國組織的誕生。在德日戰敗國的處置上, 1949年9、10月兩個德國的分立, 和1951年9月舊金山片面對日和約。在朝鮮問題上, 1949年南北朝鮮的對立。
雅爾塔體制從本世紀40年代中到90年代初, 經歷了冷戰、冷戰與緩和的交錯; 美攻蘇守、美蘇對峙、美蘇互有攻守的演變過程。其中1945-1955年是雅爾塔體制的形成和戰後初期美蘇冷戰對峙局面的出現; 1955-1969年是美蘇冷戰中的局部緩和; 1969-1985年前後是美蘇緩和中的激列爭奪;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則是雅爾塔體制的瓦解。1945-60年代末, 美蘇兩極格局的主要表現形式為冷戰共處。美國處於戰略進攻態勢, 但攻中有守; 蘇聯則處於戰略防禦態勢, 但守中有攻。
美蘇的戰略重點一直在歐洲地區。因為在政治上, 誰控制歐洲就在一定意義上具備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在經濟上,美蘇兩家的最大經濟利益都在歐洲; 美國的傳統市場、主要盟國、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和對外文化援助都以歐洲尤其是西歐為主, 蘇聯則在東歐有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在戰略上, 西歐是美國通向歐亞非大陸的門戶和推進東歐的橋頭堡。東歐則是蘇聯的屏障和安全帶。
在亞洲, 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首先打破了雅爾塔體制在東方的安排, 從而使這一體制出現破綻。
1969-1985年前後的近20年時間里, 在雅爾塔體系下美蘇兩極進入了相互爭奪和緩和的新階段。前期美蘇緩和中有爭奪, 後期美蘇爭奪中有緩和。雖然這一階段無論是爭奪為主, 還是緩和為主, 或者兩者兼備; 是蘇攻美守還是美攻蘇首, 美蘇兩極格局仍未發生根本的轉折, 但是一場具有轉折意義的突變已在悄悄地醞釀著。雅爾塔體制演變有著自身的特點。它始終以美蘇關系為主線, 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和協調為中心; 冷戰共處貫串始終, 但戰略態勢互有變化; 美蘇間在多處熱點上出現全面對抗,但未從未面對面地爆發熱戰;美蘇爭奪重點一直在歐洲,不僅在政治上,而且擴及經濟、軍事、思想等領域;作為側翼的亞洲首先被突破。
3.雅爾塔體制的結束和美蘇兩極格局的解體
80年代中期特別是1989年以來, 蘇聯和東歐發生了自二戰以來有利於資本主義世界的最大歷史性變化。歐洲國際事務也發生了相應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
1) 東歐解體, 東歐共產黨被攆下台, 蘇聯的安全帶正在消失;
2) 德國完成了有利於聯邦德國的統一過程, 蘇東集團解體;
3)歐洲兩個不同社會制度軍事集團和經濟集團的對峙宣告結束; 經互會, 兩個平行市場消失, 歐洲共同體和歐洲聯盟加快開向蘇東集團開放的過程; 華約解體, 北約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美蘇在全球范圍的嚴重對峙正為夥伴和合作所取代; 蘇聯被迫退出了苦心經營45年的由雅爾塔體制劃定的勢力范圍和安全帶; 並且實際上結束了它的超級大國地位;
4)1991年蘇共解散, 蘇聯自行宣布解體, 組成鬆散了獨聯體。所有這些, 標志著雅爾塔體制的解體、美蘇兩極體制的結束。
雅爾塔體制的結束, 標志美蘇兩極世界格局的結束和現代國際關系史上一個時代的結束。它表明蘇聯超級大國地位的衰落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 也反應了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相對削弱。雅爾塔體制以有利於美蘇霸權開始, 而以一霸解體、一霸相對削弱而結束。
它啟示我們以興自霸權擴張、衰也自霸權擴張, 搞霸權的人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損人而最終損己。雅爾塔體制以有利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開始, 不利於蘇東國家而結束, 它對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人們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教訓和啟示。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因為期望西方國家改變對社會主義的敵對態度和和平演變策略是不可能的; 指望西方國家在危機中垮台或在失誤中自我削弱也是一廂情願的事。不要誇大外來說, 從自己方面找原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雅爾塔體制的興衰告訴我們國際力量對比的消長歸根到底, 取決於經濟和科技力量的變化; 指望靠意識形態的功能並誇大意識形態的作用, 將導致輕視和放鬆對發展經濟的重視, 並最終受到意識形態誤導的負面影響的懲罰。
雅爾塔體制結束後舊的國際關系格局被打破, 新的格局正在醞釀和形成的過程之中, 這是冷戰結束後90年代國際關系的基本形勢, 不可能在短期內形成並界線分明的格局, 它需要有一個過渡期
⑧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美國的工業產量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以上,黃金儲備更
(1)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實是美國是二戰後最富強的國家,二戰後美國經濟進入繁榮期。 (2)材料二說明美國在二戰後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加大了對新興工業的投入。 |
⑨ 二戰後初期美國政府在經濟上的哪些意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驟然增長,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佔有全面的優勢。在完成了由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轉變之後,美國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起在上述優勢地位的基礎上進一步持續增長。從1955至1968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雖然在同一時期西歐各國和日本的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趕上了美國(法國為5.7%、聯邦德國為5.1%、日本為7.2%、英國為2.8%),但是戰後美國經濟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中仍佔有優勢地位。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該時期美國經濟曾經出現連續106個月的持續增長,這一記錄直至9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經濟」之後才被打破。
美國戰後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優勢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是表現在採取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對資本主義的再生產進行干預。其主要特點是不斷地依靠增加國家預算中的財政支出,依靠軍事定貨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雖然美國沒有在戰後實行工業國有化,其經濟體制仍保持著較為典型的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美國聯邦政府在戰後對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重大科研項目、現代化公共設施進行大量的投資。比如美國政府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至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對宇航工業的投資,從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億美元。美國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戰後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對新科技產業部門的投資風險高,因此戰後美國政府就主動出面承擔起對這些部門的投資任務。美國政府在戰後對經濟的干預還表現在,為了維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一方面對某些美國產品的出口實行補貼。在「援外」項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國出口比重中,1949年佔46%,50年代佔30%左右,60年代佔20%左右。此外,美國政府還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推行社會保障政策等,在緩和國內階級矛盾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一系列新特點。首先,從50~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過「黃金時代」的發展從1961年的5 233億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億美元;1965~1970年美國的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美國擁有世界煤產量的25%,原油產量的21%,鋼產量的25%。1971年美國擁有汽車1.11億輛,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1970年美國農產品比1950年增長了2倍,一個農民能養活47.1個人。戰後美國經濟增長出現「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為:(1)上述已經提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對經濟加強了干預;(2)為應付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的增長;(3)戰後技術革命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4)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地位,擴大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充分利用國外的廉價資源,其中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極大地獲取高額利潤;(5)戰後美國的國內政治局面相當穩定。
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美國傳統的工業區在東北部,隨著戰後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沒有傳統工業負擔的美國西部和南部,由於擁有新興工業的原料——石油而特別適宜於諸如飛機製造業、石油工業和石油化工等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此同時,美國西部和南部的新財團也驟然興起,在經濟乃至政治上與傳統的東北部財團形成激烈的競爭。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的資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亞財團,控制了美國最大的銀行——美洲銀行;而南部的得克薩斯州由於戰時石油開采和軍事工業的擴建也形成了得克薩斯財團。加利福尼亞財團在50年代就已成為美國的第三大財團,其實力僅次於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得克薩斯財團的實力雖然差一些,但是它經常和其他財團結盟與東北部的老財團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財團展開對抗。美國西部和南部經濟實力的增長,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財團的興起,對美國的政治也產生巨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歷屆政府的大權主要由東北部的財團操縱,但是這種政治局面在戰後開始發生變化,西部和南部的財團逐漸在政治上與東北部的財團展開競爭。美國的政治權力不再由「多雪地帶」的東北部獨占,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開始分享政治權力。
再次,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跨國公司在20世紀上半期就已出現,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早期的跨國公司還是以局部地區為重點,其經濟實力和業務經營的多樣化也沒有達到現代跨國公司的地步。戰後,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空前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原因是:(1)美國在戰後憑借其經濟、政治和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掌握了世界經濟的領導權。美國的壟斷企業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擴張,充分地利用全球資源和世界市場,通過直接投資,以投資代替出口,擴大並保持在世界市場上的絕對份額,從而贏得高額利潤。(2)美國政府對待企業特別是對待大公司採取十分寬容的態度。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美國經歷了三次企業兼並的浪潮。第一次兼並浪潮發生於 19、20世紀之交,主要為同一產業部門的大企業吞並小企業。第二次兼並浪潮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其特點是從控制生產開始,到控制原料的供應和加工,直至最終控制銷售市場。第三次兼並浪潮就發生在二戰後,從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點為混合合並,即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上互不聯系的企業進行合並和吞並,從而形成混合聯合公司。這樣的混合聯合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僅以爭奪美國國內市場為主要目標,而是以世界市場為導向,為世界市場設計商品,根據全球資源(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的不同分布情況,同時在幾個國家生產,並把自己的金融和銷售戰略瞄準世界市場。由此,通過戰後混合兼並的美國大公司紛紛成為現代跨國公司。它們擁有巨額的資本、廣泛的經營范圍,並且其業務經營強調「全球戰略」,因此可以獲取龐大的利潤。例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原先的主業是製造汽車,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該公司除了製造汽車,還製造飛機發動機、洲際導彈、潛艇、宇宙飛船和家用電器等,並且在全球范圍內設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網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潤。美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在60年代合並了120個不同的工商企業,並將業務擴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個國家中建立150餘家子公司,經營范圍也擴大到麵包和食品、人造纖維和紡織、建築、旅遊、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險等行業和部門,當然電話和通訊業依然是該公司的主業。
⑩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美國的工業產量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一半以上,黃金儲備更是達到了3/4。
1、材料一是第一階段:戰後初期——60年代末,特點是經濟穩定發展。
材料二是第內二階段:70年代容——80年代,特點是因石油危機而出現經濟危機,繼而經濟滯漲,80年代,即里根時代經濟恢復發展。
材料三是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199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特點是經濟持續發展,信息技術成為支柱產業。
2、第一階段有: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即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擴大海外貿易,積極推進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階段有:里根政府的三減,減少稅收、減少政府開支、減少對企業的干涉。
第三階段有:柯林頓政府改革,鼓勵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
3、可借鑒的經驗有:擴大市場,既要擴大海外貿易,也要擴大內需,發展民生;重視科技和教育;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實現我國產業轉型;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搞活經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