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辨析題 上層建築只要適合其經濟基礎就會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請先回答錯誤還是正確)謝謝!
錯誤。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交互作用中,從根源和派生的關繫上看,經濟基礎是原因,上層建築是結果。但從具體歷史過程的復雜因果鏈條看,並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
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要求上層建築同自己相適合,以利於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築必須符合經濟基礎及其發展的需要,否則就不能長期存在下去。
這就是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唯物史觀既反對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又反對否定上層建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這兩種觀點都是違背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的。
(1)促進經濟發展的建築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先於自己的經濟基礎而產生,並成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政治前提。這是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一般表現為人民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力量進行調整和克服,而不像在私有制社會那樣要根本改變社會制度才能解決。
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前提下,對自己的經濟基礎具有不同於以往社會的巨大反作用。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築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互作用,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能夠促進它的經濟基礎的迅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並向共產主義過渡。
㈡ 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就一定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嗎
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來說,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時,會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但是要實現社會社會進步與發展還需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
㈢ 辨析題 上層建築只要適合經濟基礎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錯誤 並不是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上層建築,都能推動和促進經濟基礎專的發展。上層建築對整個社會屬的作用性質,取決於上層建築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換言之,如果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如果上層建築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進而阻礙整個社會的發展。
㈣ 建築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建築業產值規模屢創新高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建築業迅速發展,產值規模不斷擴張,一次又一次突破歷史高點。1956年完成總產值146億元,突破百億大關;1988年完成總產值113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1998年完成總產值10062億元,突破萬億大關;2011年完成總產值11.6萬億元,突破十萬億大關;2017年完成總產值21.4萬億元,突破二十萬億大關。2019年上半年,全國建築業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0.2億元,同比增長7.2%。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智能建築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㈤ 怎麼理解 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結合例子
這就是說,統治階級的意志決定生產力,生產力反作用於上層建築。比如說,封建專製版主義制度適權應於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崛起後,封建制度變對新經濟產生了阻礙作用,所以要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就要推翻這種制度。明白了么?
㈥ 建築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生產部門,它與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密切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建築業作為我國重要的物質生產部門,也經歷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體現在產業規模,企業效益,技術裝備以及建造能力的不斷提高上,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一、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築業所完成的產值在社會總產值中佔有相當比重,所創造的價值也是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6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突破19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6年度國民經濟數據。其中,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同比增長6.7%;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為19356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1%;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同比增長8.1%;民間資本投資持續低迷,同比僅增長3.2%。我國建築業增加值增長率一直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工業增加值增長率。
由此可見,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建築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
它通過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活動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的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持續改善提供物質基礎。
直接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社會勞動就業狀況,直接關乎著社會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質量。
國民經濟各物質生產部門所需要的廠房、倉庫等建築物和道路、碼頭、堤壩等構築物都是建築業的產品;工業企業的機器設備也必須經過建築企業進行安裝才能形成最終的生產能力。
建築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繁榮,建築業能夠吸收國民經濟各部門大量的物質產品,建築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
建築業直接間接帶動最明顯的行業依次為金屬產品製造業、機械設備製造業、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物質製品業、採掘業、化學工業、運輸郵電業。
三、建築業通過吸收大量的物質產品帶動相關部門的生產和發展
建築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的影響較大,促進了建材、冶金、有色、化工、輕工、電子、森工,運輸等50多個相關產業的發展。
建築業物資消耗佔全國總消耗量的比例分別占鋼材的2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運輸量的28%,其容納的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勞動者人數的5%左右。
建築業能夠吸收國民經濟各部門大量的物質產品,建築生產可以帶動許多相關部門的生產建築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是物質資料的消費過程。
據統計,僅房屋工程所需要的建築材料就有76大類、2,500多個規格、1,800多個品種,包括建築材料、冶金。化工、森工、機械、儀表、紡織、輕工、糧等幾十個物質生產部門。
四、建築業能夠容納大量勞動力,是重要的勞動就業部門
我國建築業目前仍是勞動密集型部門,能容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員,成為主要的就業部門,在整個國民經濟就業人數的構成中佔有較大的比例。
尤其是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提供了一條簡單的就業途,為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做出了貢獻。
五、建築業可吸收大量消費資金,使經濟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建築業是社會閑余資金有一個很好的去處,就是把它吸引到住宅消費上來,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一方面為社會消費資金提供了良好的出路;另一方面也為建築業提供了大量生產資金,從而達到引導消費、調整結構、促進生產的效果。
而且人們在居住面積達到滿足之後,還會出現對居住環境即裝修不斷提高的需要。可見,住宅建築市場容納社會消費資金的能力是相當大的。
另外,建築業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帶動國內資金、技術、管理等與國際接軌。
201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244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6萬億元),同比增長16.2%,增速比上年提高6.6個百分點。
結合商務部統計數據,2016年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260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36%,在同期總額中佔比達51.6%,承擔起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的半壁江山,增長帶動作用明顯。
從我國企業對外承包工程的競爭力來看,根據ENR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排名,我國內地共有65家企業入選,數量與上年持平,其中27家企業排名有所提升,新進榜企業7家。
中國交建連續9年排名中國上榜企業首位,而且名次從上年的第5 位上升到第3 位。
承上所述,建築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6)促進經濟發展的建築擴展閱讀: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
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它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與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支配。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活動的總稱,是由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經濟環節、經濟層次、經濟部門和經濟地區構成的。
國民經濟這一概念突出強調經濟的整體性和聯系性。這個觀點突破了將國民經濟局限於國家各經濟部門的構成總稱的限制,在內涵上大大擴展社會經濟活動的領域。
包括了經濟環節即: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各環節;經濟層次即:宏觀經濟、中觀經濟、微觀經濟各層次;
經濟部門即:工業、農業、建築業、商業、通訊、文化、教育、科研等生產部門和非生產部門;
經濟地區即:國內不同經濟區域以及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區域和國際性區域,較為全面而翔實地闡述了國民經濟涵蓋的內容。
由此,我們來看國民經濟的定義,國民經濟學應從屬於應用(宏觀)經濟學,實證(宏觀)經濟學,是經濟學一般原理與行政管理學及社會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應用宏觀實證經濟學。
我國大學現在所講的國民經濟學,一般是經濟學科門類的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所屬的研究生專業。
建築業指國民經濟中從事建築安裝工程的勘察、設計、施工以及對原有建築物進行維修活動的物質生產部門。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目錄,作為國民經濟十三門之一的建築業,由以下三個大類組成:土木工程建築業; 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業、勘察設計業。
建築業的職能主要是對各種建築材料和構件、機器設備等進行建築安裝活動,為國民經濟建造生產性與非生產性固定資產。
建築業的發展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民經濟
網路-建築業
㈦ 上層建築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的性質取決於a.是否有效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經濟基礎是指:其實就是生產關系,只是相對於生產力,我們講生產關系,相對於上層專建築,我們講經濟基礎屬,也就是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一對,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是一對。
上層建築是指: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指社會的政治、法律、藝術、道德、宗教、哲學等觀念上層建築(無形的)和政治法律制度、軍隊、警察、法院、政府機關(有形的)等政治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一模一樣)
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表現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性質,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發展變化。
第二、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築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不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築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
第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由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不斷的矛盾運動著。
㈧ 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能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理由如下:
(1)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當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時,它就對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和服務作用.
(2)當舊的上層建築為舊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對新經濟基礎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消極的阻礙作用,就會抑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當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時,它就會推動經濟基礎的發展,反之就會抑制經濟基礎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時,就會起到促進的作用,反之則會起到抑制的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為基礎的,後者是整個社會的基本矛盾。前者的矛盾最終都會影響到後者,也就是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㈨ 怎樣理解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來築,上層建築自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