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世紀經濟制度發展

中世紀經濟制度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9 03:02:42

❶ 比較中古時代東亞與西歐在政治制度和宗教經濟發展方面的不同

政治制度:中國自夏商周奴隸社會開始,初步形成了政治結構框架,以血緣關內系為紐容帶建立了政治機構,神權和王權相結合。自秦朝開始,進入到封建社會,一直延續到辛亥革命的爆發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東亞諸國基本類似中國。西歐:前期主要是以地中海區域的雅典為典型,建立了早期奴隸社會的民主政治。中後期,西歐逐漸建立了封建社會,進行了歐洲大陸霸主的爭斗。
宗教經濟發展:在宗教方面,東亞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另外還有佛道思想的發展。西歐主要以天主教和羅馬教廷為代表的宗教勢力。在經濟方面,東亞在新航路開辟前一直領先於歐洲,居世界領先地位,自然經濟佔主體,但是在世界近代史後逐漸落後於西歐。西歐則是在近代開始著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資本主義發展,後來居上,超過了東亞。

❷ 急!請教有關"西歐中世紀的教育制度" 萬分感謝

歐洲西部地區。狹義的西歐指歐洲西部瀕臨大西洋的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面積9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41億多(1958)。地形以平原為主,次為高原;山地面積較小,主要分布於英國西北和法國東南。有世界最繁忙的海運通道英吉利流峽和多佛爾海峽,以及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泰晤士河等河流。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處西風帶內,氣候溫和濕潤,降水豐沛且均勻。是近代科學技術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發達的工業、農業和對外貿易。有煤、石油、天然氣、鐵、鉀鹽等礦產。重要海港有倫敦、利物浦(英),馬賽(法),布魯塞爾(比),鹿特丹、阿姆斯特丹(荷)等。有倫敦、巴黎、鹿特丹、安特衛普、布魯塞爾、馬賽等著名城市。除摩納哥外,其餘6國都是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廣義的西歐指歐洲所有資本主義國家。位於歐洲西部、中部和北部。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人口5億多(1988)。歐洲最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其主幹向東伸展為喀爾巴阡山脈,向東南延伸為狹那裡克阿爾卑斯山脈,向南延伸為亞平寧山脈,向西南延伸為比利牛斯山脈。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斯堪的納維亞山脈。中部主要分布平原。南部和冰島多火山地震。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夏干冬濕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濕潤氣候。有煤、鐵、石油等礦藏。大多數國家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農業、對外貿易和交通運輸均十分發達,形成以歐洲經濟共同體為中心的經濟體系。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有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愛爾蘭、盧森堡、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

1、自然環境
(1)位置范圍
歐洲西半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分為北歐、西歐、中歐、南歐四部分
(2)海岸線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干、亞平寧、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顛群島和冰島,主要內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3)地形
平原、山地為主,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
平原:北海、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波德平原、以西西歐平原
山地: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勃郎峰本區最高
深受冰川影響:湖泊多——「千湖之國」芬蘭 峽灣海岸——挪威沿海
平原呈波狀起伏——波德平原 阿爾卑斯山脈兩側散布的湖泊
(4)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徵:溫和濕潤,海洋性特徵顯著(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較小,全年降水季節分配均勻),自西向東逐漸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
成因

緯度位置 大部分地區位於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氣候
海陸分布 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內陸
地形 中部為平原,山脈東西走向利於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內陸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大氣環流 地處西風帶,盛行西風將大西洋暖濕氣流輸送到內陸
東西差異: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氣候與農業
①、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降水量季節分配均勻,空氣濕潤,雲量較大,陰雨天較多,日照較少——不利於農作物生長,但適於多汁牧草生長——發展畜牧業
②、地中海氣候——夏干冬雨(雨熱不同期)——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檸檬、無花果、葡萄、油橄欖
③、農業生產——耕地、勞力都不足——農業現代化對機械化和生物技術都很重視——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5)河湖
①、河流水文特徵:
氣候、地形-------決定本區水文特徵-------河流眾多,河網稠密,河流水量充沛,水位變化小,水流平穩,長河較少,通航里程長,有結冰期
②、主要河流:
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多 河:德、奧(維也納)、斯、匈(布達佩斯)、克、南(貝爾格萊德)、保、羅、烏——注入黑海——河口在北緯45度、東經30度左右
世界航運最繁忙的河流——萊茵河:瑞士、法、德(魯爾區、法蘭克福)、荷——注入北海——中下游流經工農業發達和人口稠密區,航運便利
法國塞納河——巴黎
英國泰晤士河——倫敦
德國易北河——漢堡(德國最大港口)
③、主要運河
多瑙河---萊茵河運河
基爾運河
④、英法海底隧道
2、國家和居民
(1)國家和地區:有世界最小的國家梵蒂岡
(2)居民:白色人種為主,人口稠密區沿著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型」,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匈牙利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
(3)經濟發達地區:對外貿易發達,其中德國居第一位。
特徵: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地區,對外貿易發達,畜牧業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歐盟是國際上的一個重要的經濟實體。英國是世界工業化最早的國家,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輕重工業並重。
法國是工業和農業都有發達的國家,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德國是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西部人口最多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工業分布:世界上著名的工業密集地帶,呈「十」字型分布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英國————————————————————波蘭

義大利
(4)發達的旅遊業
條件:自然條件多種多樣;歷史上燦爛文化;各地獨特風土人情
主要旅遊地:希臘雅典巴農台神廟;義大利羅馬古斗獸場和水城威尼斯;奧地利維也納「音樂之都」;挪威奧斯陸峽灣和午夜太陽;荷蘭鹿特丹花卉、風車、圍湖造田工程;瑞士日內瓦湖光山色、手錶作坊、登山滑雪;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沙灘風光、鬥牛比賽;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凱旋門、凡爾賽宮、時裝節;英國倫敦白金漢宮、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大英博物館、馬克思墓地
3、英國
(1)西歐的島國
全稱:「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聯合王國」
領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的東北部。大不列顛島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三部分,其中英格蘭是政治、經濟中心地區
(2)工業化最早的國家
第一次工業革命形成了曼徹斯特的紡織和伯明翰的鋼鐵工業(煤炭產地)。二戰後,出現的汽車、飛機、電子工業頒在倫敦周圍以及英格蘭中部、蘇格蘭南部、石油加工業在北海沿岸地區,原油自給有餘
(3)農業
西部——不適合種植糧食作物,乳畜業發達:降雨較多,日照較少,多汁牧草生長好。
東南部——種植業集中地區(小麥、大麥):降水較少一些,日照較多,氣溫較高,生長季節較長。
(4)首都倫敦
倫敦跨泰晤士河兩岸,最大城市和港口。曾是著名的霧都(河谷十陰雨天氣十燃煤粉塵),現在工廠大多將燃煤改為使用石油、煤氣或電能,霧已少見。
4、法國
(1)自然地理環境
歐洲西部面積最大的國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西部北部為丘陵平原、東部南部山地高原(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洛林高原),北部有著名的巴黎盆地,塞納河流經巴黎盆地,注入英吉利海峽,水量豐富航運便利
(2)工業、農業都發達的經濟
巴黎盆地是法國最重要的工業區、農業區。
農業有利條件:平原丘陵為主的地形、溫和濕潤的氣候、肥沃的土壤;政府鼓勵農業發展政策;高度機械化和現代化。
農作物分布:小麥分布在巴黎盆地和北部高平原;西南部和地中海沿岸園藝業發達,盛產葡萄;畜牧業主要在西南部丘陵地區。世界上重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
礦產:里爾煤礦區——北部;洛林鐵礦區——東北部
煤、石油不足,大力發展水電和核電,核電比重達70%
(3)重要城市
首都——巴黎——全國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金融中心,世界著名時裝和化妝品中心,世界著名旅遊勝地,塞納河流經。
地中海沿岸——馬賽(港口、福斯的東側)、福斯 敦刻爾克(臨海型鋼鐵工業、日本福山、義大利塔蘭托、中國寶山)
5、德國
(1)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氣溫較低,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
中部谷地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3)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有利:豐富的煤炭、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中心,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飛機、微電子
分布特點: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魯爾區的興衰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區位優勢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
衰落原因 術煉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為主。
綜合整治 ②調整工業布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墨尼黑:南部中心,啤酒之都

❸ 羅馬教廷的地位與權力對中世紀歐洲造成怎樣的消極影響

1.就是在西歐中世紀,皇權及神權是一對歡喜冤家,皇權需要借用神權確立自己的統治回地位,並且借用神權答轉移國內矛盾,而神權需要借用皇權普及信仰,鞏固宗教的政治及經濟地位,所以,他們是相互利用並相互爭奪的關系。皇權及神權在漫長的爭奪中互有上峰。
2.導致了西歐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緩慢.
3.影響: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凌駕於各國君主之上,在西歐的政治生活中,扮演著仲裁者的角色,任意干涉各國內政;教會佔有大量土地,控制了西歐的思想文化,居於西歐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

❹ 在歐洲騎士和騎士制度是什麼,騎士制度又是怎麼衰落的

在歐洲發展歷史長河中,有和平也有戰爭,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封建王朝戰爭時期,騎士就是統治者為保家衛國,治理內憂外患的集團組織。在安定和平時期,騎士就是賽馬、馬術表演等娛樂活動組織。

「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是有形世界不變的法則,騎士及其制度也一樣。在中世紀歐洲近1000年的時間里,它歷經了產生、發展,興盛和衰落的過程。它的衰落深受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從經濟因素看,騎士制度建立在中世紀歐洲封建政治經濟基礎之上,隨著中世紀晚期歐洲資本主義的形成、經濟的繁榮、城市的崛起,對封建制度下的騎士及其制度形成了巨大的影響。那麼,什麼是騎士和騎士制度?歐洲社會的發展又是如何影響騎士制度衰落的呢?

四:經濟發展帶來的歐洲戰爭對騎士制度的影響。

一戰時期歐洲各國都還有騎士制度,秉持著一定的騎士精神,畢竟在當時各國都有著政治經濟等千絲萬縷的關系,只不過因為利益紛爭而走向對立。

例如,每次德國海軍騎士的潛艇在擊沉英國的商船前總是先上浮,然後警告對方「我們將擊沉你的船」,並允許對方船員下船逃生,並提供一些淡水和食品,必要時還用軍用無線電告知英國人來救人,做完這些事後德國才開始用艦炮或者魚雷擊沉對方。

在印度洋上,德國一艘巡洋艦連續擊沉20多艘商船,但都會先讓船員下船逃生,並且在讓這些戰俘搬運煤和其他物資的時候還會付給他們工資。

就是這樣有著人道主義的的騎士制度和精神在今天看來還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人道主義卻讓英國人鑽了空子,並用德國的好心消磨著騎士制度。

一開始德國人還傻乎乎的遵循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但是卻遭遇英國的卑鄙偷襲,在經過一定損失之後,德國決定只要發現商船不再上浮警告,直接擊沉,所以英國國人為在戰役上奪取更多的勝利自私的將原有的公德給破壞。

就像現在有的人的對摔倒老人不扶一樣,不是別人不扶,而是扶有被訛詐的風險,所以當沒有法律約束僅憑道德約束的東西只有雙方共同執行才能維持,不然一旦一方單獨打破原有的規則,那麼所有後果就得自己承擔。

這樣,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新興的資本主義城市貴族憑借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取代了騎士在西歐洲封建社會中地位。盾牌錢的實施促使騎士向職業軍人轉化,這就直接宣告了封建制度下騎士的落寞,並促使騎士制度的衰落和全新軍事制度的形成。

❺ 造成中國古代和歐洲中世紀經濟制度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呃。。。這個。。。 中世紀不是騎士的天堂 地主的時代 歐洲那時候和中國分道揚鑣了么

❻ 歐洲騎士制度的起源

騎士大體生活於公元8世紀前半葉至世紀初葉左右,在近900年的時間里,騎士制度歷經了產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騎士制度的存在以騎士的生活過程為前提,騎士的生活過程不只是這段歷史過程中的橫向線索,還包括騎士生活中廣泛的縱向聯系。關於「騎士制度」,學術界仍未形成多數人的一致結論,我們依據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考察並總結認為:騎士制度是騎士在中世紀社會生活過程中,以軍事為核心所形成的經濟、相互關系、行為准則、思想觀念等內容的綜合體系。它涉及西歐中世紀社會的經濟、政治、軍事、司法、生活、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騎士制度是我們認識西歐中世紀社會的另一條途徑。
騎士的生活不僅包括他們的日常生活,還包括他們的軍事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等。騎士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軍事是其中的核心內容和最大特徵。生活關繫到騎士的行為,騎士的行為與社會廣泛地連在一起,騎士制度中的諸多方面以騎士的實際生活貫穿其中。騎士的生活方式對西歐中世紀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限定和影響作用。
騎士的生活離不開經濟,甚至騎士制度的興亡都與經濟密切相關。軍隊建設的需要,是中世紀采邑改革的主要原因,采邑是支撐騎士生活的主體經濟來源。采邑並非是騎士經濟來源的全部,領主的豢養、僱傭、自主地等也是一部分騎士存在的條件。騎士與經濟的關系決定了西歐中世紀經濟諸多方面的特徵。
采邑分封構建起騎士內部關系的框架,騎士集團內部由此結成軍事組織關系、行政司法關系、主從關系、私人關系等。騎士內部的人際關系,不僅是西歐中世紀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軍事、行政、司法體系的核心環節。西歐中世紀的政治由此具有濃厚的軍事特徵。
騎士形成了共同認可的行為准則,其中既有宗教信仰的規定,又有軍事義務的要求,還有道德行為的規范。軍事義務方面的要求是騎士行為准則的核心內容,而行為准則的各個方面無不帶有基督教思想特徵。騎士集團在中世紀具有移風易俗的能力,他們的行為准則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尚。
騎士擁有自己的文化,騎士文學是其中的主要方面,而騎士精神則充分反映在騎士文學當中,成為騎士思想觀念的精華。勇敢、忠誠是騎士精神的突出表現,騎士文化是騎士精神的載體,騎士精神對西方後來的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騎士制度使西歐中世紀社會具有明顯的軍事特徵和軍人氣質,這與我國古代士大夫文人政治社會形成鮮明對照,中、西方歷史發展途徑和文化內涵的諸多差異,能從騎士制度與士大夫政治的比較中得到許多解釋。

❼ 15 16世紀之交,隨著封建制度的解體,西歐社會在文化或是經濟等發面發生了重大變化。

中世紀的西歐是以個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歐洲各地的封建政權利用教會內勢力和宗容教壟斷社會文化,這一時期被史學家稱為「最黑暗的時期」。盡管人文思想遭到束縛,藝術品凝重肅穆成為宗教的產物,但並非無所成就。基督教的傳播使藝術與人的精神生活聯系更加緊密,與宗教直接相關的工藝美術得到了空前發展。

14世紀~17世紀的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為爭取政治權利,反對中世紀以來的封建專制,在藝術、哲學等領域發起變革。此時的藝術品力求恢復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藝術法則,宣傳人權反對神權,呈現出莊重、和諧的藝術情調。作品創作題材多樣化,不再局限於宗教內容,為生活服務的工藝美術普及到日常人們的生活之中。文藝復興及其之後的藝術為向近代歐洲藝術過渡奠定了人文基礎。
現代的民主制度都是出自於中世紀的時期。

❽ 上海高一歷史(華師大出版)知識點概要

你給我20懸賞分我給你復習提綱……好不好?求你了……
高中歷史第一分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東方
第1課 古代兩河流域
1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大標志:文字、國家、金屬工具
2 兩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流經的區域,基本上位於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國境內。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
3 蘇美爾人率先在兩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國家。隨後,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亞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繼在此建立過形式相似而規模不一的王國。其中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4 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發明者:蘇美爾人。
5《吉爾伽美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著名史詩,用楔形文字寫成。
6《漢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歷史上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維護統治集團的根本利益,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有財產,嚴格規定了各個階層的義務,嚴厲懲罰各種社會犯罪,比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倫王國歷史的第一手文獻。
7 促使大河流域國家產生的原因:大河灌溉農業的需要
第 2 課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羅河的贈禮
2 古代埃及國家實行高度集權的法老專制統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專制權力的象徵,是古代埃及人來世信仰的具體體現,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古埃及社會經濟和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具體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復雜難懂 (2)受到強勢的希臘文化的沖擊。
第 3 課 古代印度
1 古代印度位於恆河、印度河流域
2 公元前14世紀至約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歷史,一般被稱為「吠陀時代」,因這一時期最主要的歷史文獻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經典吠陀及解釋吠陀的梵書而得名。
3 種姓制度:
產生原因:雅利安人為了更好地統治被征服者
四大種姓:婆羅門 祭司階層
剎地利 軍事貴族 (國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農民、商人)
首陀羅 奴隸
特點:四大種姓職業世襲、內部聯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會權利與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響:種姓制度造成印度社會階層的隔離,阻礙了社會成員的流動,對印度社會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前6世紀,隨著剎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明顯上升,他們對婆羅門的宗教和種姓特權日益不滿,各種新教派、新學說廣為流傳,佛教是其中影響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創立者:悉達多 (釋迦牟尼、佛祖)
佛教經典:三藏經(大藏經):經藏、律藏、論藏
佛教倡導宗教領域內的眾生平等,因此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傳播迅速,公元前3世紀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5 梵文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史詩的內容雖然多為神話傳說,但也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的多個側面以及雅利安人擴張的情景。
第二單元 古代美洲與黑非洲
第 4 課 美洲印第安文明
1 美洲印第安文明三大中心:中美洲的瑪雅文化、阿茲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
2 瑪雅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包括玉米、馬鈴薯、西紅柿、可可、煙草在內的40多種農作物。(瑪雅人的金字塔是宗教建築,埃及的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
3 阿茲特克人是今墨西哥人的先祖。
4 印加人是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集大成者。(太陽之子,今烏拉圭、阿根廷)
第 5 課 古代黑非洲
1 古代黑非洲的文明:東北非:麥羅埃文明、阿克蘇姆文明;南非:大辛巴威文明
2麥羅埃文明代表了庫施文明鼎盛階段的成就。
3 阿克蘇姆文明是在多種文明因素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混合型文明。阿克蘇姆王國是當時的世界貿易大國。
4 大辛巴威文化是南部黑非洲文明的傑出代表:石頭城。
第三單元 古代希臘羅馬
第 6課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1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發祥地,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心之一
2 古代希臘城邦制度:
形成原因:古代希臘形成數以百計的城邦,是當時希臘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希臘地理環境影響與制約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氏族社會解體,以地域為基礎的國家應運而生,由於希臘的地理環境山地多,島嶼多等特點,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城邦。
時間: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古代希臘城邦制度開始形成,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是古希臘歷史上的「古典時代」,也是古代希臘城邦制度全盛的時期。
特點:以一座城市為中心,連帶周邊鄉村地區而形成的獨立國家,以小國寡民為基本特徵。
3 雅典民主政治
(1)雅典民主政治建立過程中的兩個里程碑:梭倫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礎;克利斯提尼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終確立。
(2)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盛時期:伯里克利時代
(3)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積極:有利於調動城邦公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消極: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權利,婦女、外邦人和奴隸則都被排除在外。
第 7 課 希臘古典文化
1 古代希臘史詩:《荷馬史詩》,其中穿插了許多希臘神話和傳說的內容,同時也反映出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之間古代希臘的社會狀況,還涉及邁錫尼時代的一些社會風尚。
2 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
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
3 雅典的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多利亞柱式建築。
4 三大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5 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 《歷史》(《希波戰爭史》)
6 實物史料:帕特農神廟 口傳史料:《荷馬史詩》 文獻史料:《歷史》
第 8 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1 羅馬政體的演變: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
2 羅馬人確立其在地中海地區霸權的三次戰爭:布匿戰爭、馬其頓戰爭、敘利亞戰爭
3 羅馬進入帝國時代的標志:屋大維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4 「羅馬和平」的標志:政治上:統一和穩定;經濟上:繁榮和發展;文化上:昌盛和發達;城市的涌現和繁榮。
5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為都城的「東羅馬帝國」和以羅馬為都城的「西羅馬帝國」。
6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一事件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標志,也是歐洲古代歷史終結的標志。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1 羅馬法系的形成:習慣法- 成文法-公民法 -萬民法
(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 (羅馬帝國)
2 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十二銅表法」:明文公示、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規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後來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成為羅馬法體系的淵源。
3 公民法:僅適用於羅馬公民內部
萬民法:適用於羅馬境內各民族。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頒布赦令授予帝國全體自由民以公民權,於是「公民法」和「萬民法」逐漸統一起來。
4 查士丁尼民法典的頒布,標志著羅馬法體系的形成。
5 羅馬法體系的影響:古代羅馬的法律體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後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代羅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後人樹立了榜樣。羅馬法的歷史局限性:將奴隸排斥在法律對象之外。
第四單元 古代伊斯蘭世界
1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創立者:穆罕默德 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 經典:《古蘭經》
2 阿拉伯帝國是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3 阿拉伯文學作品:《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4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具有溝通東西、承上啟下的作用。
阿拉伯人的足跡遍布亞、歐、非三大洲,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保存並傳播了許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如:中國的四大發明和印度的數字、十進位制等先進科學技術成果,都是經阿拉伯人傳入西方的。這不僅促進了中西方之間的交流,而且還在不同程度上推動了歐洲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由於阿拉伯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歐洲古代文化遺產,許多古代希臘典籍都是經阿拉伯文再轉譯為拉丁文,才為中世紀歐洲人所熟知的,這為他們學習和研究歐洲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條件。
啟示:科學知識源於生活,人們必須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堅持探究,敢於創新,才有可能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自己。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1 1299年,奧斯曼一世宣布獨立建國;1453年,遷都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後,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原因:
主觀上:(1)新生產方式的活力:立國前後,奧斯曼土耳其在周邊先進制度影響下,氏族制度解體,封建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軍事制度剛剛建立,具有一定的活力。(2)對外擴張的內驅力。內部分化帶來的矛盾,奧斯曼人熱衷對外擴張,擺脫困境。(3)正確的外交策略。對突厥和蒙古採取守勢,集中進攻拜占庭帝國。
客觀上:周邊國家的衰落,尤其是拜占庭帝國已日薄西山。
3 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五單元 中世紀歐洲
1 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基本特徵:庄園經濟、附庸采邑制、基督教信仰
法蘭克王國是西歐日耳曼國家中存在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國家。
2 歐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三大因素:日耳曼因素(氏族制)、羅馬因素(隸農制),基督教因素
3 封建經濟制度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
4 8世紀上半葉查理馬特「采邑改革」:查理馬特改革土地分配製度,變無條件賞賜為有條件分封。(接受土地的人必須對分封者服兵役;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關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展,但也導致王國處於分裂割據狀態。
5 西歐封建制度大體產生於6世紀下半葉,11世紀前後基本確立。
6 西歐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等級君主制
等級君主制是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並在一定程度商分享權力。
形成的原因:12世紀以後,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
英法等級君主制形成的標志:1265年召開的英國議會和1302年舉行的法國三級會議。
第13課 王權與教權
1 王權:世俗權利;教權:宗教權力
2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的例子:
8世紀時,教會仍受王權控制。教會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壯大,竭力與王室結成同盟,已獲得國家的大力扶植。王權則期望教會能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神聖的外衣,強化王權。於是雙方相互利用,互為依存,如:
加洛林王朝的建立——丕平篡位開創了教皇干預世俗君主廢立的先例。
丕平獻土(把羅馬周圍的土地交給教皇統治)——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並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
查理加冕稱帝——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
3 王權與教權相互斗爭的例子
從11世紀開始,由於教會權勢的膨脹和世俗權力的軟弱,一度攜手的王權和教權沖突時起。這一矛盾在德意志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如:
卡諾莎覲見——表明教皇當時已完全擺脫了世俗君主的控制,並具備了與之抗衡的能力。
13世紀末葉,十字軍運動以慘敗而告終,作為倡導者的天主教會威望驟降,教權開始走下坡路,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新興市民階層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則逐步得到加強。
阿維尼翁之囚是教權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第 14 課 庄園和城市
1 庄園是歐洲中世紀農村基本的經濟和社會組織。
特點:自給自足 勞動者:農奴
庄園衰敗的原因:14世紀以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商品貨幣關系的滲透,導致領主自營地大為縮減,庄園開始衰敗。
2 城市的復興與自治
城市復興的原因和時間:從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
城市復興的地點:義大利北部地區、法蘭西南部地區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區的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發展最快。
爭取自治(司法權、行政權)是城市反對封建領主斗爭的主要政治目的之一。金錢贖買和武裝斗爭是常用的兩種手段。
3 西歐封建制度的特點:
1 以農奴勞動和地租剝削為基本特徵的封建經濟制度。
2 封建等級制度和等級君主制
3 王權與教權相互依存和斗爭的狀況成為西歐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的重要特徵。
4 庄園制度。14世紀後,城市復興。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1 經院哲學
經院哲學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學。
經院哲學主張理性服從信仰,哲學服務神學,這是歷史的局限,應該揚棄;經院哲學用形式邏輯論證基督教神學信條,這種思維方式對西歐思想文化的發展,尤其是哲學思想的傳承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應該給予肯定。
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集大成者,代表作《神學大全》被奉為中世紀天主教神學的網路全書。
2 世俗文化
法國的《羅蘭之歌》是騎士文學的代表作之一
法國的《列那狐的故事》是市民文學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大學的興起:
原因:隨著城市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新興的市民階層出於經濟活動的需要,強烈要求開展世俗教育,大學由此而興起。教會為了在更大范圍內研究和傳播神學,也支持大學的創辦。
作用:大學的世俗教育性質有助於學術研究擺脫教會控制,有利於師生的自由探索,因此為日後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准備了條件。

二 列舉題
1 列舉世界上的古文字
埃及象形文字、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印度印章文字、中美洲瑪雅文字、中國甲骨文。
2 史詩
兩河流域:《吉爾伽美什》、印度:《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古希臘:《荷馬史詩》
3 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阿拉伯帝國
4 從秦始皇到漢武帝,中國的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
秦始皇的主流價值觀是法家,追功逐利;西漢初期是黃老學說,崇尚清靜無為;漢武帝時代獨尊儒學,通經致用。
5 列舉西漢的兩次盛世
文景之治、光武中興
6 列舉與「楚漢相爭」有關的成語
約法三章、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7 列舉在今南京建都的六個朝代
孫吳(建業)、東晉(建康)、宋(建康)、齊(建康)、梁(建康)、陳(建康)

❾ 毀掉羅馬的中世紀,是怎樣孕育出近代文明的呢

中世紀,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間段,是從西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的1453年,大約將近1000年。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人占據了歐洲大部分地區,形成了封建割據、教權至上的局面。由於日耳曼人的社會比希臘羅馬更加落後,因此中世紀往往被稱為是黑暗的。但實際上,中世紀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黑暗,日耳曼人建立了法蘭克帝國不久,歐洲的社會就迅速發展起來。在中世紀後期,歐洲已經開始醞釀改變世界的近代文明了。

一,封建制度盛行和近代民主制度的萌芽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小國,如西哥特、法蘭克、東哥特、汪達爾、勃艮第、蘇維匯、倫巴德、盎格魯撒克遜等。這些蠻族入侵暫時讓西歐的社會倒退了,戰亂頻繁、經濟凋敝、政局動盪。在入侵羅馬之前,日耳曼人還停留在氏族社會時代。當他們進入羅馬之後,落後的社會和先進的文明發生了巨大的碰撞。這種碰撞加速了日耳曼社會從氏族時代進入國家階段,加速了王權的形成。但是由於速度太快,也造成日耳曼國家內部血緣色彩、貴族色彩和軍事民主色彩嚴重,統一了中央集權國家還難以形成。7世紀初期,法蘭克查理馬特進行了改革,從制度上推行了采邑制,規定了各級諸侯和國王的權力和義務,這標志著西歐的封建制度(分封制)正式建立了。



結語

歐洲文明,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黑暗時代」。一次是多利亞人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一次是日耳曼人入侵毀滅了羅馬文明。兩次毀滅都一度造成了歐洲文明的倒退。但是正是由於這種前所未有的毀滅,使得許多根深蒂固的傳統遭到打擊,為許多新興的文明因素產生提供了條件。而在入侵過程中,過去的文化因素也能夠一定得到了傳承,這就是使得歐洲文明總是能夠保持一定傳統,也具備一定的活力,而不至於變成一潭絕望的死水。這可能就是歐洲文明能夠在世界占據優勢的原因吧。

閱讀全文

與中世紀經濟制度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