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四大板塊是什麼
東部率先、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
❷ 中國的崛起改變了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同時中國經濟地域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依據提供的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1)黔或貴;豫 (2)面積佔全國的近一半(49.8%)(或面積廣);人口只有全內國的4.0%(或人口少)容,人口密度遠遠小於全國平均水平(或地廣人稀);2003年,該地帶生產總量佔全國的3.4%,經濟較落後;人均生產總值僅為9168元,遠低於東北及東部沿海地帶,但略高於中部及近西部地區(或人均生產總值較低) (3)如下表 ![]() ❸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 我在香港看到一本書,講的就是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包括最近的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等等,裡面涉及一些政府政治的意識。遺憾的是沒有購買。如果樓主需要,我哪天去買了。 ❹ 分析中國當前區域經濟特點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將呈現9大特點或趨勢:第一,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有更多的政策措施緩解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但是,由於地區差距的擴大是多重因素導致的,地區差距在相當長時期內會繼續存在。第二,中國進入了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數量將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區競爭日益表現為地區城市間的競爭。第三,跨區域經濟交流與合作將進一步加強,今後10年到20年,全國由南到北有望形成由珠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京津——呼包銀經濟帶和大東北經濟區構成的「四帶一區」的經濟協作基本格局。第四,與計劃經濟時代不同,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集團將通過資產重組和市場擴張,推動地區間資源重新配置和分工與協作。第五,隨著沿海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不斷變化,沿海地區產業將向內地和中西部地區轉移;但是由於制約中西部發展的因素(包括客觀環境、體制、市場、配套產業等)短期難以弱化,中西部地區難以很快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第六,隨著「十五」計劃的進一步實施和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骨幹工程的相繼完成,全國各大區域之間的聯系將更為便利,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成本將進一步降低。第七,有不少城市群可望發展成為大城市圈,大城市圈將成為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力量。第八,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交通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阻礙產品和要素區域間流動的障礙將不斷被突破,國內市場一體化趨勢增強,但是地方保護主義仍然在相當程度上存在。第九,中央政府更加關注問題區域的協調發展,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將進一步加快中西部的發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和振興戰略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東北老工業基地有可能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極。 ❺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的介紹 中國區域經濟布局是指中國的經濟布局情況,由於社會的發展根據新的發展內觀的要求,國家重新調容整了區域發展的布局,目的是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體要求是: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的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鼓勵有條件的東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逐步形成東、中、西部經濟互聯互動、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❻ 23:關於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說法不正確的是( )。 單項選擇題 求解 答案D 解析 海西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范圍涵蓋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祝您成公上岸 ❼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基本經驗 ❽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發布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態勢有哪些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一些新動向,區域經濟呈現六大態勢: ❾ 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實行了重視沿海地區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沿海地區取得了先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國家開始重視區域發展的合理布局,並著手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20世紀末,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隱性的區域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如中部省份經濟地位日益邊緣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區的嚴重落後等[4]。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十一五」以來,國家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出發,協調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區域經濟增長戰略版圖日臻完美。 (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圖5-1)。 圖5-1 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示意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要求,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進而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發展重點、區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地區之間良性互動、地區間差距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5]。為此,2006年國務院啟動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2010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在國家層面上,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並明確了各自的范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1)國家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揮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 (2)國家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增強產業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逐步建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 (3)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農業主產區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 (4)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態系統、關系全國或較大范圍區域生態安全的國家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1300多處國家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二)區域發展前景 1.西部地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國家政治安定、環境安全、資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也符合西部發展的要求。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西部地區,包括西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區、市)。2008年,西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71.9%,人口佔全國的27.9%,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5%,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6.4%,原煤產量佔全國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會議確定,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居於優先地位,今後10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目標是: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台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大台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縮小;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台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會議明確了西部地區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西部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3)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兩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強西部大開發活力。 (4)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基礎,堅持開發和保護相互促進,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以重要經濟區為發展引擎,實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提高西部大開發的綜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綜合交通網路、信息基礎設施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發展,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陝甘寧等經濟區發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戰略新高地。 2.中部地區 中部崛起戰略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促進中部發展的重要舉措。中部地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個省。2008年,中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0.7%,人口佔全國的27.1%,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9.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8.7%,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1.0%,原煤產量佔全國的39.0%。 2009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規劃提出了2015年總體發展目標和2020年展望目標。規劃確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實現4項目標: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提高到48%;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優勢企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均超過9%。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規劃確定了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 (1)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把中部地區打造成為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基地。到2020年,力爭使中部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 (2)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步伐,加快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增加後備資源儲量。 (3)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 (4)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快構建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5)以「兩縱兩橫」經濟帶和六大城市群為核心,加快重點地區發展。加快構建沿長江、沿隴海、沿京廣和沿京九「兩縱兩橫」經濟帶,形成支撐中部崛起、促進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區域。大力發展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6)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中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綜合效益,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頭區、重點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嚴重區、自然保護區、調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態建設與保護;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綜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7)積極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8)以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 3.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南北方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10個省(市)。2008年,東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9.5%,人口佔全國的36.7%,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3.9%,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5.7%,原煤產量佔全國的9.7%。 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生長點。在「率先發展」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戰略,東部地區將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充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角色,發揮領跑作用。2008年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畫出東部地區的未來發展藍圖:《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等。 (1)珠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環境質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2)長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重要領域科技創新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內部發展更加協調,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間格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達到72%(核心區75%左右)。 (3)黃河三角洲地區: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4)海峽西岸經濟區: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4.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化工業的重要基地,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業副產品生產基地。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份。2008年,東北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8.2%,人口佔全國的8.3%,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8.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4.3%,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6.9%,原煤產量佔全國的7.2%。 2009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提出了東北地區的發展重點: (1)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潛力型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經濟區加快發展,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產業基地。 (2)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強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形成穩固的國家糧食戰略基地。開展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水、電、路、氣等為重點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能源結構。 (5)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由政府統籌部分准備金專項用於解決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等問題。在資源開采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試點。 (6)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切實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沙化土地治理和礦山環境整治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❿ 為什麼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西南的巴蜀之地必須成為一極 山川網:「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一句,最早見於明末歐陽直公的《蜀警錄》。原句本是針對明末農民軍領袖,荼毒四川甚劇的張獻忠而言,但卻為後世統治者奉為治國密寶。 首先,關於這一句中的「蜀」地范圍,小川需要在這里普及一下。對於現在很多人而言,一提起這個字,大家都能夠想到四川。但是在古代蜀地的范圍顯然不僅僅是當下四川省所轄范圍,還要加上現在的直轄市重慶和屬於陝西治下的漢中。 那麼「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後治」是否有歷史根據呢?小川舉例說明: 天下未亂蜀先亂:東漢末年,劉焉為避世亂而自請益州牧,後以米賊作亂阻斷交通為由中斷與中央聯系,呈半獨立狀態,甚至私做輿車千餘欲稱帝,成為三國時代最早的一批割據勢力。西晉末年雖有「八王之亂」在先,但在晉朝疆域內率先割據稱帝的卻是在蜀地自立的成漢政權。 天下已治蜀後治:光武平定中原而得隴望蜀,最終消滅公孫述政權實現統一,同樣,明太祖在南方殲滅陳友諒與張士誠後命徐達北伐,攻克元都,奪取中原,而後平定四川大夏政權基本完成全國統一。甚至新中國建立後也是平定大西南才使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徹底失去威脅。 而蜀地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就要數後漢三國年間,在蜀地建立的劉備蜀漢政權。劉備未成事前,曾三顧孔明於茅廬,最終得隆中對,知三分天下之策――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後來的事情,我想多數看過《三國演義》小說和電視劇的朋友,都是了解的,因為關羽大意失荊州,所以最後的蜀漢,僅守住了益州(蜀地)。但饒是如此,魏蜀吳三國中,勢力最小,實力最弱的蜀漢能夠與另外兩國周旋數十年。最大的依靠,就在於蜀地的地利優勢。 遠的不說,我們就說距離我們最近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的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大片土地,幾乎盡數陷於敵手。而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川渝之地,自然就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後方。 抗戰前,中國的首都是南京,重慶是行政院直轄市,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大舉侵略中國,直逼南京,形勢非常危急。1937年11月17日,國府主席林森率領大小官員撤離南京,並於三日後在武漢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宣布遷都重慶,重慶正式擔負起中國戰時首都的責任。 從1937年11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簡稱「國府」)發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到1946年5月5日發布《還都令》(還都南京)的八年半期間,重慶一直是中國的「戰時首都」。此外,在國府於1940年9月6日定重慶為「陪都」至解放軍於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的九年多期間,重慶也是中國的陪都。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2年1月21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負責指揮中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的同盟軍作戰。作戰期間,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外事機構,並建立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隨著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沿海及長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廠及大批商業,金融,文教,科研機構遷渝,加上戰時需要興建的大批工商企業及科教文衛單位,使重慶由一個地區性中等城市一躍成為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川軍,是對民國時期四川地方軍隊的稱謂。抗戰時期,加上出川抗戰的川軍,總計約350萬四川人走上了抗戰的戰場。也就是說,當年大約每15個四川人中就有1人上了抗日的前線;全國抗日軍人中,每5個中就有1個是四川人。整個抗日戰爭期間,僅有四川等少數幾個省份未遭受日本人的鐵蹄踐踏,但四川卻向全國提供了20%的兵源,和50%的錢糧。 新中國自1949年成立以來,中國已經數十年不曾經歷過大的戰爭。中國的經濟與民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尤其是從改革開放後的三十多年間,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這其中,中國的區域經濟格局,由分散的區縣經濟,逐步發展成為以大中型城市和城市群為主驅動力的發展模式。 我們縱觀目前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十座城市,大致可以分為幾類:第一是環渤海的北京、天津;第二是長三角的上海、蘇州、杭州;第三是珠三角的廣州、深圳;第四是中部地區的武漢;第五是西部地區的重慶、成都。 如果我們再整理一番就會發現,前三種全部位於中國的沿海地帶,尤其是中國的四大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無一例外位於沿海。沿海地利之便,非常適合發展經濟。但同樣,由於面朝大海,無險可守,從國家戰略的層面而言,如果國家的經濟中心城市,全部位於東部沿海,將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並不是中國和平穩定了數十年,就表明中國可以高枕無憂,未來永遠不會有戰事威脅。台灣問題、釣魚島問題、朝鮮問題、印度問題、新疆西藏問題,統統都是中國未來國家安全的隱患。沒有人能夠保證,未來的某個時候,因為某個因素,導致戰爭的發生。 而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毫無疑問,中國東部沿海經濟重鎮,必然會成為敵人首要攻擊的目標。而參考抗日戰爭時的經驗,中國的廣大中部、西部腹地,尤其是四面環山的西南腹地,將成為戰時最重要的國家壁壘。 從這個角度說,國家無論如何都應該重點扶持中國的西南區域,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成渝都市圈城市經濟發展。因為只有中國的大後方安定、繁榮,這樣一來,在遭遇危機與困難時,才可以有備無患,隨時切換國家臨時政治中心,應對局勢與變化。 更為難得是是,川渝之地,人口數量龐大,總數超過一億人,具備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未來,人口數量將直接決定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成都有四川盆地之優勢,重慶有長江貨運之便利,對於承接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的產業轉移,非常適合。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件事。從另一層面說,就是易守難攻的代名詞。 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