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漳州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招聘

漳州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招聘

發布時間:2020-12-19 02:18:02

⑴ 福建漳州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

很多人將一座城市是否知名歸結到了它的經濟方面,多數人認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省份,決定一個地區的知名度往往會和當地的經濟發展掛鉤,經濟發展越好,知名度越高。這個理論適合於絕大多數情況,但是也有例外,例如我國的福建省,在近些年來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盡管福建省也是屬於山多地少,但是福建占據著海洋優勢,又是三大經濟中心城市,發展潛力巨大。在去年全省的GDP總值更是達到了42395億元的好成績,創下了歷史新高,位居全國第八名。當然,能有這樣好的成績自然離不開省內各個城市的共同努力。

就比如福建的泉州,從周秦時期就開始開發,到了唐朝時期成為了世界四大口岸之一,現如今的經濟水平位居福建第一。

綜上所述,漳州的GDP總量雖然僅次於廈門,但是在知名度上卻遠低於廈門,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對此,你怎麼看呢?

⑵ 薌城區的經濟概述

2011年,薌城區實現生產總值173.3億元,增長18.29%。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5億元、108.45億元、59.35億元,三大產業依次增長持平、19.44%、18.18%。 唐代,境內農業已初具雛形。松、茶、油桐、柏樹、荔枝、龍眼、柑桔和甘蔗、木棉、花卉普遍栽植。宋代,已稻麥連作,一年三熟,重視對糧田深耕細作和適水宜肥,開始種植糯稻。明中葉,月港興起,商貿繁榮,促進農業發展,多數水田改種甘蔗,成為主蔗區。同時,甘薯、花生、煙草、安南稻等新作物及新品種也從國外引入,中原先進生產工具能得到應用,漁業發達。清朝,水果已極負盛名。民國時期戰亂頻繁,尤其在日軍侵華期間,農產品外銷受阻,農業、林業均遭破壞,田地荒毀,山地荒禿。戰後,農林業逐步恢復並置專業機構,引進台蔗,推廣化肥、施血清防畜疫病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並倡導推行農業生產合作社,還在浦南鄉的後山建官辦松林保護區,面積400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農業還很落後,1951年產值僅占工農業總產值10%。經過土地改革運動,農民實現「耕者有其田」,生產力獲得第一次解放。至1952年農業就增長23.02%,年均遞增7.2%。1953年—1957年,農業走上集體化道路,增長48.93%,年均遞增8.3%。林業開展造林綠化,興辦國營農、林場,隊辦林果場,林業綜合經營得到發展。1958年「大躍進」時期的浮誇風,加上1959年—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人為的破壞,生產混亂,多種經營被抑制,農、林業生產發展緩慢。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撥亂反正,農業生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力獲得第二次解放,農業增長28.93%,年均遞增4.33%,多種經營遍地開花。林業生產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每年植樹造林和重新開發天寶山,森林資源得到保護和增長。
1995年農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達3.1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7%。農民人均純收入2388.3元。糧食作物面積占總耕地面積降為29.8%;經濟作物面積升為51.6%。投入農業勞力由1985年的76.51%降為54.74%;投入工業勞力由6.54%升為10.03%;投入第三產業為主的其他勞力由16.95%升為35.23%。農業人口人均耕地由0.77畝降為0.50畝。1995年,有林地面積達91863畝,森林覆蓋率21.5%,四旁綠化植樹達442.32萬株,森林蓄積量達8.8萬立方米,林業總產值4300萬元。
2011年,薌城區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3.53億元,比2010年增長1.8%。 薌城區工業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手工生產農具的記載。宋代,漳州織布、造船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冶煉業也相當發達。元代,漳州已有鑄造業,現存南山寺內一口大洪鍾就是當時所鑄。漳州還設雜造局,專管手工業生產。明代,漳州城區內已是一個「百工鱗集,機杼爐錘,心手俱應」繁榮的手工業城市,手工藝品、紡織品品種繁多。八寶丹(片仔癀)、神曲茶餅等中成葯也已問世。清康熙至雍正年間(1662年—1735年),漳州手工業生產發展很快,銷路擴大,絲線、絲羅、天鵝絨、紙、傘、布匹、草席、磚瓦、松木板等產品,經廈門、廣州,大量運銷台灣、南洋等地。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漳州八寶印泥稱譽海內外。民國8年(1919年),漳州織布業改良舊式木織機為鐵織機,至民國19年,廠家增至70家。民國36年後,漳州已有電力、織布、印刷、煙絲、醬油、制葯、玻璃、鋸木、火柴、碾米等20多家工廠,但規模很小,設備落後。
1949年9月後,在人民政府扶持下,經過三年恢復生產時期,漳州工業得到發展。1953年—1956年,國家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有私營工業2780戶,資金294萬元,從業人員10756人,並相繼建立了國營、公私合營工廠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全市工業企業達到155家(全民所有制33家,集體所有制122家),工業總產值2400.89萬元,比1952年增長3.5倍,職工8636人。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革為公有制後,解放了生產力,生產力得到提高。
1958年「大躍進」,大辦工業,以鋼鐵為中心爭先上馬項目,漳州市先後籌建罐頭廠、麻紡織廠、香料廠等國營工業,國營工業企業猛增至83家,主要是食品、輕紡工業,職工17161人,年工業總產值4242.2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84.56%。1959年開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進入三年困難時期,1960年工業原料嚴重短缺,產量、質量下降,全市工業總產值降至3558.76萬元。為糾正「大躍進」帶來的問題,1962年貫徹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至1965年,使工業再現生機,全市工業總產值6925.59萬元,比1962年增長94.6%。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工廠大多停產「鬧革命」,工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破壞。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工業發生根本變化。1980年新建毛紡廠投產,以後還擴大香料、罐頭、塑料、片仔癀以及片仔癀系列化妝品生產規模,1984年全市工業總產值2.56億元。1985年地改市,原漳州市管轄的頗具規模的食品、輕工、機械、冶金、化工、醫葯、紡織、電子等行業全部劃歸市管,薌城區只剩下小弱散的街道工業和個別國營企業,年工業總產值只有5139萬元。1988年,市政府又把市二輕的服裝、五金行業等12家企業回歸區管。
1985年7月建區後,根據區情,區委、區政府提出二年打基礎,三年邁大步的方針,制訂「三輪齊轉」(國家、集體、個體一齊上)和「發展三小」(小商品生產、辦小型企業、上小技改項目)的工業發展戰略,人才靠招聘,技術靠聯合,資金靠群眾,材料靠市場,工業呈現強勁活力,街道工業成為主力軍。1990年,全區工業生產單位1130家,其中鄉鎮以上的企業176家、城鎮及農村合作經營企業255家、村辦企業203家、個體企業496家,工業總產值45190萬元,比1985年增長7.79倍;固定資產原值579.8萬元,比1985年的150.3萬元增長2.86倍;凈值426.4萬元,增長3.48倍。
1995年,全區工業企業單位共1906個。其中國有工業12家,集體聯營、合營工業887家,村辦工業221家,城鄉個體工業729家,私營工業57家。工業總產值330792萬元,年銷售收入266896.3萬元,上繳稅金6173.4萬元,實現利潤4622.9萬元,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值39567.9萬元,流動資產80086.4萬元,自有資金42216.3萬元,職工總數21084人。
1996年底,全區工業總產值達43.58億元。1997年,新增工業產值2.48億元。以科技求發展,新批技改項目10個,年可新增產值2445萬元。全年工業總產值53.9億元,比1996年增長23.36%。1998年,增創工業產值2.15億元,增創稅利732萬元。盡管服裝、食品罐頭、電子產品出口受東南亞金融風波的影響,但全區工業總產值仍達66.02億元,比1997年同期53.9億元增長22.46%。
2011年,薌城區實現工業總產值421.27億元,增長22%。 唐貞元二年(786年),薌城是州一級地方政權所在地,城內已有圩市、店肆和邸店,城區便逐漸成為閩南商業中心。宋代,漳州僻處東南,社會安定,人口逐漸繁衍;經濟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增多,加速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進程。其時,漳州城的商業貿易已具規模。元初,實行民族壓迫政策,商業受到摧殘。元貞二年(1296年),紡織機進行技術改革,紡織品的大量交易,帶動商業的發展。明代,統治者採取一系列緩和階級矛盾的措施,發展生產。商品繁多,集市興旺,商賈雲集於月港,私自出洋進行海外貿易,迫使明廷於隆慶年間開放海禁,通過月港,擴大對外貿易,商業更加繁榮,帶動城區經濟的發展,拉動整個閩南乃至閩西、潮汕商業的發展。明末,外有西方殖民者侵擾,海運不暢,內有官吏殘酷盤剝,社會動盪,商業貿易衰落。清初,漳州幾經戰亂,兵燹之後,清政府又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實行「遷海」政策,百業凋敝,商業發展受到損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社會已趨安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漳城逐漸成為粵東、贛南、閩西的工商業中心,商業又再興盛。鴉片戰爭以後,大量洋貨進入市場,漳城的商業受到沖擊。民國初,外國資本開始入侵,傾銷工業品,掠奪農副產品,商業出現畸形繁榮。此後,民族工業的興起,愛國僑胞、台胞來漳投資興辦企業,民族商業有所復興。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海上交通斷絕,商品暫告匱乏,各業因應市民之需,地產品取代外來商品,商業貿易略受影響。民國30年建立「交通船」後,成為內地與廈門淪陷區的貨物中轉站,貨暢其流,商業畸形發展。抗日戰爭勝利後,繼之內戰開始,通貨惡性膨脹,商戶倒閉者眾。
1949年10月,漳州貿易公司成立。1952年先後建立各專業公司,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制,對於集中力量打擊投機、繁榮市場、穩定物價起了重大作用。1953年社會商品銷售額149.13萬元,國營佔19.95%,合作社佔28.37%,私營仍居優勢,佔44.79%。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後,商業各種經濟成分銷售額急劇變化,國營由19.95%升至36.56%,私營由44.79%降至5.25%,國營和國家資本主義商業基本上控制了市場的領導權。
1958年開展「大躍進」運動,商業受到影響,盲目大購大銷,造成不適銷商品大量積壓。1959年以後,由於三年自然災害,日常生活必需品緊缺,某些品種只得憑票供應。隨後,商業體制進行較大變動,撤銷各專業公司,實行政企合一,大量並店撤點,禁止集市貿易,商業出現冷落蕭條。1963年商業系統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縮小憑票供應范圍,商業開始復甦。「文化大革命」期間,市區商業網點又進行一次大撤並,限制農民發展家庭副業生產,集市一度受到關閉,商業再次受挫。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商業體制改革為各種經濟成分並存、實行多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的商業體制。積極發展集體商業,大力扶持個體商業,建立各種商品專業市場、專業門市部,開放農貿市場,使商業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1995年,全區共有國營商業貿易批發點285個、從業人員1614人,國營零售點232個、從業人員1254人;私營(包括個體)批發點590個、從業人員943人,私營零售點6493個、從業人員16613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2.77億元,為1950年的92.62倍和1985年建區時的22.5倍。
2011年,薌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6.52億元,比上年增長18.44%。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29.74億元,增長43.82%;限額以下零售額77.02億元,增長11.09%。限額以上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3.03億元,增長19.30%;零售業零售額23.95億元,增長51.03%;住宿業零售額0.03億元,增長21.04%;餐飲業零售額2.73億元,增長20.42%。

⑶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前景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已進入快速發展期,在新一輪創業中,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努力建設成為一個集知識經濟、科學管理、可持續發展為一體的,環境優美、經濟繁榮、功能完善的宜居、宜業的濱海新城區,成為海峽西岸新的經濟增長點。

⑷ 漳州市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漳州市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於2002年6月7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回代答表人鄭水明,公司經營范圍包括依法經營漳州市規劃區內土地開發、房產及基礎設施建設(憑資質證書開展經營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鄭水明
成立時間:2002-06-07
注冊資本:50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60010001002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控股)
公司地址: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金山村龍池商業街15號龍池廣場

⑸ 為什麼漳州的經濟發展與廈門、泉州差一大截

JDL和6樓的朋友都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不錯。本人認為認識到歷史原因,知足常樂,也要承認到自己的諸多不足,別讓人太瞧不起了!!!

⑹ 龍岩經濟發展很快 聽說超越漳州 在福建省排第四了 這是真的嗎

什麼時候龍岩的經濟總量過萬億再說話!山區市要超過沿海市?!漳州排名第四已經很委屈了,讓泉州超過了,沒辦法!

看一看08年福建9地市積極總量排名,沒有查看到09年的數據。

⑺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優勢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港條件優越。擁有岸線28公里,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線長達13公里,可規劃建設萬噸級以上泊位33個,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中轉港。
區內現已建成並投入使用的萬噸級以上泊位和多用途泊位13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8個,2個15萬噸級集裝箱泊位是福建省最大的集裝箱泊位,年吞吐能力達到3000萬噸以上。這里是國家一類口岸和首批對台直航口岸之一,已開通至美國、日本、韓國等外貿貨運航線和香港、台灣、上海、大連、青島、深圳等集裝箱航線。與之相配套的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邊檢等口岸聯檢部門和報關行、外輪代理等管理、服務和中介機構齊全。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四通八達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機場、鐵路均在1小時圈內。快艇往返廈門實現公交化,與廈門僅15分鍾航程。區內疏港公路連接縱貫全國南北的324、319國道及沿海高速公路。連接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廈門的廈漳跨海大橋於2008年動工,工程已全線貫通並可管制性試通車(不對社會車輛開放),計劃2013年5月正式通車運營,正式通車運營後漳州灣南北兩岸將融為一體,行車僅需25分鍾,經貿往來更加密集,形成半個小時生活圈。連接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四區的漳州港尾鐵路於2009年底開工,建設工期3年。
貫穿全區的招銀疏港高速公路也於2009年底開工建設,預計2012年底完工,建成後將有效緩解港區快速集疏運問題。
同時,連接廈門島和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廈漳海底隧道作為「廈漳第二海上通道」也在加緊推進中,已列入海西建設規劃,將作為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的重點建設項目開工建設。
(圖冊資料來源 )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具有科學性、長遠性,配套高標准。全區分為臨港工業區、行政科教商住區、高科技產業園區、港口工業區等四個功能區。
首期開發的臨港工業區按照城市化標准建設的供水、供電、通信和道路系統已經形成。建成了佔地12萬平方米的具國際標準的高爾夫球場、國際四星級標準的商務酒店、中高檔現代海岸住宅風格的公寓、寫字樓、海濱度假村、商業娛樂中心和加走湖公園等設施;設有幼兒園、實驗小學和廈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可滿足區內企業員工子女學習教育的需要。海內外知名的廈門大學漳州校區也落戶於此,在校生2萬多人,並建立產、學、研一體的高校科技園區,由此可為入區企業在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國務院批準的中國首個生態型人工島——雙魚島項目也落戶於此,面積達2.2平方公里,造島工程總投資達30億元,已於2010年2月5日開工建設,三年完成造島工程。這種開發模式對周邊海域影響最小,最貼合自然,又極富廈門灣特色。它將成為未來海西的新地標,集自然生態、人文科技景觀為一體,旅遊度假、體育休閑、文化娛樂和生態居住的聖地。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體制與國際接軌,實行一個窗口對外的管理模式,按照國際慣例和准則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公平競爭機制。開發區管理者們以「投資者的成功才是我們的成功」為宗旨,為投資者提供從項目報批到開業投產的全方位、全天候優質服務,努力為投資者營造方便、快捷、仁愛、安全的生產和生活環境。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招商局漳州開發區有限公司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根據1992年福建省政府頒發的《招商局中銀漳州經濟開發區管理條例》,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在漳州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行使相當於一級地方政權組織職能,負責統一管理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行政事務,管委會與有限公司實行統一管理體制。
1993年省政府以閩政[1993]綜383號文,批准管委會在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范圍內行使地市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認真落實並履行《管理條例》,各職能部門按照條例精神對口職權已介面到位。漳州市先後派出公安、工商、國稅、地稅、國土、交警、消防、邊防等單位入區開展工作。中行、建行、保險、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也在區內設置機構,開展業務。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等口岸聯檢單位也相繼入駐開發區。
為開發區充分利用省、市政府賦予的管理許可權和職能,為加強軟環境建設奠定了基礎。為保障開發區長遠及可持續性發展,經漳州市政府和招商局集團批准,漳州開發區自2002年3月12日開始,全面實施「區地合一」體制。開發區的行政管轄權延伸至紅線范圍內所轄區域,規劃控制區達到56.17平方公里。
2010年4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給福建省人民政府、商務部下發了《關於漳州招商局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復函》,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漳州招商局經濟開發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

⑻ 漳州的經濟概況

2015年漳州全市生產總值2766.6億元,增長11.5%,增幅連續3年位居福建第一、經濟總量居全省前四;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34.8億元,增長16%;公共財政總收入274.75億元,增長4.14%;2013年漳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長11%;全市旅遊總收入165億元,增長16%,新增4A級景區1家。
2012年財政總收入205.48億元,全年財政支出220.93億元,增長21.1%,其中,教育支出41.12億元,科學技術支出3.01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3.41億元,醫療衛生支出18.66億元,農林水事務支出29.32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525.74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212.63億元。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86.9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投資,下同)1444.09億元,農戶投資42.82億元。全年在建項目投資完成1189.60億元。房地產開發投資254.49億元。全年竣工房屋建築面積203.01萬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建築面積164.3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351.2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196.87億元。投資超百億元項目5個,投資10億元以上生產性項目38個。在建高速公路里程348公里。 現狀
漳州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現代農業、花卉生產基地,2012年漳州市被國際蘑菇學會授予「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的稱號。 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獲此稱號的城市。
2012年全年,漳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58.85億元。全市糧食播種面積175.75萬畝,糧食產量70.26萬噸。水果產量272.66萬噸。花卉種植面積發展到10.81萬畝。林業產值16.86億元。全年完成植樹造林總面積46.95萬畝,其中,完成人工造林更新總面積17.7萬畝。全年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13萬畝(含非規劃林地造林8.23萬畝),其中:用材林面積7.82萬畝,防護林面積5.1萬畝;完成幼林撫育實際面積143.9萬畝;成林撫育面積35.8萬畝。人工跡地更新面積4.70萬畝。牧業產值60.71億元,肉類總產量27.92萬噸。年末生豬存欄211.08萬頭;生豬出欄315.88萬頭。禽蛋產量2.29萬噸。漁業產值185.51億元。全年水產品總量154.40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129.60萬噸,淡水產品產量24.80萬噸。
2012年新增產值10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綠標產品10個、有機產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28個。年末全市有拖拉機12692台,其中大中型234台,小型方向盤式853台。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07.31萬千瓦。其中,種植業機械動力64.92萬千瓦;漁業機械動力60.19萬千瓦;運輸機械動力36.09萬千瓦;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動力15.80萬千瓦。
發展歷史
唐代建州之初,刺史陳元光即提出「勸農重本」的方針,招徠流亡百姓,著力推廣中原先進農業生產技術,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唐軍在漳江上游修建一座可灌千餘畝良田的軍陂,推廣牛耕水耨,逐步改變土著居民刀耕火種的舊習。因氣候溫和,雨水充沛,一些地區實行水稻早晚兩季連作,出現「嘉禾兩度新」的景象。至天寶年間(742-756)已有5846戶,1.794萬人。唐貞元二年(786)州治移至龍溪縣後,漳州地域進一步開發。
入宋,漳州由於地處東南一隅,戰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人口增至2.4萬多;熙寧六年(1073)增至10萬多;淳祐間又增至16萬多。300年間,人口增加近6倍,正是「民生日繁,鳥獸避跡」。人口迅速發展,耕地擴大勢在必然。宋哲宗時,沿海平原地區興起圍墾辟荒之風,時龍溪縣都官謝伯宜在八、九都圍海成田,後陳太保(名香)引九十九坑水灌溉,使斥鹵之區成為良田。此後,開渠築陂接二連三,內地山區也大力營造梯田。水稻種植開始講究精耕細作,並引進耐貧瘠、早成熟的占城稻。
明代是漳州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耕地進一步擴大,山區繼續營造梯田,時人稱之「地無曠土,人無遺力」。當時沿海圍墾、興修水利受到當局重視。漳州多任知府多有建樹,其中姜諒任內就築、修水利工程186處。由於改善農田灌溉條件和改進農業生產技術,水稻兩熟制普遍推廣,洋田水稻年畝產可達七八百斤。同時還引進安南水稻良種,呂宋的甘薯和煙草也於此時傳入漳州。
清順治三年(1646)清軍入漳,鄭成功軍與之展開拉鋸戰,漳州成為主戰場。順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實行「遷海」政策,沿海三五十里內盡成棄土,以致漳州經濟衰落。至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復界之後,經濟才逐漸復甦。人民著力墾復和水利工程建設,並利用煙草梗埋在稻根下防治水稻病蟲害,開科學治蟲之先河。稻種有粳、秫、尖、香稻、白柳等。傳統經濟作物種類品系也有所增加,同時還引進檨仔(芒果)、波羅蜜、王梨(菠蘿)、番木瓜、莉茇(番石榴)等。
新中國成立後,全民大辦農業,大力興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東等灌溉萬畝以上的引水工程;以後逐步展開引水、蓄水、防汛、排澇等配套工程建設;90年代興修大型蓄水工程峰頭水庫和一些跨縣的大型引水工程,從而保證有效灌溉面積佔耕地的87%。與此同時,又大搞農田建設和品種改良。50年代抓低產田改造,推廣良種南特號、陸財號;60年代抓土地平整,辟荒圍墾和實施品種矮化;80年代興起噸糧田建設,推廣雜交水稻,糧食呈現高產、穩產態勢。1956年龍溪、海澄兩縣首先實現畝產千斤稻縣,1989年龍海縣又率先實現畝產噸糧縣。80年代全省建立13個商品糧基地縣,漳州佔有5個縣。
新中國成立後盡管圍海造田19萬多畝,相當於海岸正面寬度向海推進1公里,但由於人口的迅速增長,加上經濟建設和其他用地,至1990年人均耕地緊縮為0.62畝。為擺脫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須大力發展高優農業,加快種植結構調整。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果斷地實施「向山海進軍、發展『兩水』(水果、水產)」,農業由傳統單一型向綜合開發發展,由分散、零星經營向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科學化過渡。特別是1994年,國務院批准漳州為國家級外向型農業示範區之後,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市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形成了漳州蘆柑、天寶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以及漳州水仙花等名牌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間,漳州以占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灘塗,產出佔全省15%的糧食、47%的甘蔗、22%的油料、41%的水果和17%的水產品。
80年代,針對國際市場需求,東山、漳浦大面積種植蘆筍,各縣也種植反季節蔬菜和培植錯開登場季節的新品種水果。同時大力種植蘑菇、金針菇、鳳尾菇等食用菌,其產量佔全省三分之一,全國四分之一。水產養殖也日趨多樣化,漳 浦縣於1980年底成為全省最大的對蝦養殖基地。此外,還引進、馴養華貴櫛孔扇貝、鮑魚、西施舌(海蚌)等。199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157.2億元,糧食總產150萬噸,水果總產135萬噸,海、淡水養殖57萬畝,水產品總產96.2萬噸,種植蔬菜96萬畝,造林12.7萬畝。漳州水果、水產品人均擁有量居全國前列。蘑菇、蘆筍出口量居全國第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五大防禦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農村三大歷史任務基本完成,全市有9個縣(市、區)通過省級小康縣驗收,貧困人口脫貧率達85%以上,造福工程完成80%以上。特別是國家外向型農業示範區進展順利,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經國家三部委批准已掛牌運作。 現狀
漳州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 、國家級台商投資區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2012年全年漳州實現工業增加值825.07億元,其中,規模工業完成增加值750.21億元。規模工業產品銷售率98.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8.80億元。建築業增加值142.64億元。資質等級以上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完成產值247.88億元,其中建築工程產值204.22億元,安裝工程產值42.54億元,實現竣工產值156.75億元。
1、主要開發區
漳州市區及龍海:漳州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區 、漳州龍文工業開發區、漳州金峰經濟開發區
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漳州台商投資區(國家級) 、漳州高新技術開發區(國家級)
漳 浦縣: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大南坂工業園區、赤湖工業區、綏安工業區、舊鎮工業園區、金浦工業園區
雲霄縣:雲霄雲陵開發區 、常山華僑經濟開發區
東山縣:東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
詔安縣:閩粵邊界貿易加工區、金都工業集中區、詔安工業園區
平和縣;平和工業園區
南靖縣:金山開發區、靖城工業區、三卞開發區、豐田開發區、大房開發區
華安縣:華安經濟開發區
長泰縣:長泰經濟開發區
2、發展歷史
宋朝時,由於大量種植綠皮莢蔗,製糖業迅速發展,時漳州號稱「八州糖王」。紡織業發展也很快,陳洪進割據漳、泉時,年貢葛布2萬匹。此外漳州還能製造泛海大船和單一色彩的上釉瓷器。從景泰至萬曆間(1450-1619),海外航線發展到47個國家和地區。由此促進了漳州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紡織業的迅猛發展。「絲則取諸浙西」,「薴則取之江右,棉則取之上海」,加工成漳絨、漳紗、漳絹和土潞綢,以漳州名牌銷往海外。製糖業發明了榨車,提高榨蔗效率,並生產出白砂糖、冰糖、角糖等新產品。時糖以及瓷器、茶、果品、鐵器、葯材、紙等都是走俏商品,除遠銷東南亞外,內銷也很旺盛,有「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之繁榮景象。生產方式也突破家庭副業的格局,出現了作坊和工場,呈現資本主義萌芽狀態。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復界之後,經濟才逐漸復甦。紡織業恢復較快,相繼創辦了許多染坊,染色豐富多彩。「神州妙葯」片仔癀和「品重珍珠」的八寶印泥也相繼問世,並與水仙花一道成為漳州名產,暢銷海內外。
1949年漳州地區工業產值2.55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2%。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建立起食品、紡織、機械、冶金、化工、建材、電子、橡膠等產業,但由於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未能重點投資,故產業檔次不高。改革開放後,競爭日趨激烈,工業生產此起彼伏,呈波浪式涌進現象。進入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工業,振興漳州經濟」,實行傾斜政策,工業產值、銷售、利稅出現「二位數三同步」增長。產銷兩旺的產品有農用運輸車、關節軸承、內燃機等21種產品。工業內部結構由以往以全民所有制為主轉向三資企業、集體企業、國有企業三種類型企業的聯動發展。至1994年,「三資」、國有和集體工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44%、29%和27%。保持長盛不衰的除傳統產品片仔癀、八寶印泥外,新產品有萬利達家電、科華不間斷電源、市軸承廠的關節軸承及一些鄉鎮企業的食用產品。1997年,全市工業總產值567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6.9%,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步伐也日益加快。雙菱集團股票上市,龍溪軸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廠為核心的福建糖業集團掛牌運作,龍溪機器廠等一批企業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實施。同時,抓緊組織實施再就業工程,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經國家和省政府批准,漳州市設立12個重點開發區,開發35.72平方公里,引進項目900多個,合同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到資13億美元,開發區已成為漳州市利用外資的載體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鄉鎮企業在90年代發展最快,成效最大,實現了從「草根工業」到「半壁江山」的歷史性跨躍。全市鄉鎮企業總值1991年35.36億元,1994年為216.39億元,1997年達630.96億元。至1997年,全市企業總數達141372家,職工總人數為711771人。其中集體企業8515家、私有企業19380家、個體戶113477家。外向型鄉鎮企業也取得突破性進展。80年代全市幾乎沒有一家鄉鎮「三資」企業。1995年,全市已擁有鄉鎮「三資」企業713家,合同外資額12.57億美元,實際到資5.1億美元,其中已投產411家,年創產值55億元。1997年,全市鄉鎮三資企業產值達101.46億元。
2012年,漳州第三產業增加值729.64億元,增長10.0%。漳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21.06億元。其中限額以上零售額211.00億元,限額以下零售額410.06億元;城鎮零售額560.57億元,鄉村零售額60.49億元。海關統計進出口總值98.31億美元,其中出口69.91億美元,進口28.40億美元。新批利用外資項目129個,其中,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有60個(包括增資12個)。新批利用外資項目注冊合同外資14.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驗資口徑,下同)8.90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主要來自台灣和香港,其中,台資項目72個(包括第三地),驗資到資3.83億美元,香港項目34個,驗資到資3.38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中第二產業項目86個,驗資到資7.31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1869萬美元,完成營業額767萬美元,對外派出勞務人員999人。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121.59億元。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5161.27萬噸,集裝箱吞吐量49.58萬標箱。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2.23億元。其中,郵政業(包含速遞)業務總量4.22億元,電信業務總量48.01億元。全市郵政業(包含速遞)業務總收入4.73億元。年末城鄉固定電話用戶88.49萬戶,行動電話477.08萬戶,寬頻網用戶72.31萬戶。2012年全市共接待遊客1380.6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143.15億元,其中國內遊客1347.58萬人次,國內旅遊收入128.70億元,入境遊客33.07萬人次,旅遊外匯收入2.29億美元。攝制《市長帶你游》,積極參加全省旅遊促銷活動,引進北京首旅集團開發建設南靖土樓景區,靈通山獲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橋上書屋」入選全球八大環保建築。
(圖冊資料來源於政府官網 )

⑼ 漳州未來會怎樣

漳州的發展很有潛力。從她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來看,只要國家政策不變,市地區政府引導能力有所提高,那她的發展會如駿馬狂奔。她現在的綜合實力還沒完全的開發出來,如果全市人民找到了正確的發展路子,那麼新一輪的全國城市綜合實力的舞台將有著漳州的身影!
目前,漳州正面臨的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漳州又是台胞祖籍最多地區之一,現在漳浦台灣農民創業園區、雲霄節能光電產業園區、龍海市區的工業區大規模建設等,都說明了漳州正在增長的。還有漳州土樓申遺成功更證明了漳州的文化也正在得到世界的認可和認識,這對漳州的第三產業和投資有著很大影響。
我是漳州人,我能感受了漳州的近幾年一直在發展。但是,目前她和其他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還有著相當大的距離。交通是影響漳州發展的重要制約之一,幾年前只有一條鷹廈鐵路穿過境內,沒有以自己為起點的鐵路和國道。農業佔有漳州經濟很大比重,而漳州的農業大都是粗放型,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高科技的支持。科教,漳州目前只有一所本科院校--漳州師范學院,她只是師范級的,沒進入國家重點大學行列,難於為漳州提供更多行業的人才。其他的技術院校也很少,且沒什麼能力和名氣。創業和投資環境不是很好,雖然她是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但漳州的政府並沒有像泉州和廈門一樣,為本地區創造良好的創業和投資環境。地處沿海,有山有平原、大河,卻經濟發展落後於同地區的其他城市,甚至還低於內陸個別城市,讓人惋惜!
現在漳州開始著歷史性的改變。深廈高鐵、龍廈鐵路穿過境內改善了區內交通環境。但還是沒有建設以自己為終起點的鐵路,這還是有點可惜。各地區政府也開始了招商引資,特別是台資,這為地區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帶動增長,我覺得最主要是要吸收、消化和創建自己本土品牌,提高本地區的創造能力。和廈門開始了新一輪組合,計劃建設廈門灣一體經濟,這對漳州和廈門擴大城市和經濟發展是個很好的機遇。而且漳州有九龍江下游平原,有足夠城市的發展腹地。

閱讀全文

與漳州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招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