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發布時間:2020-12-18 23:47:50

① 什麼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

經濟持續增長的根本動力就是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只有不斷的提高生產率,不斷的擴大消費市場,滿足人民消費需求,才能更好促進經濟持久健康發展。

② 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社來會發展的根本自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無數矛盾中,起著本源的總制動作用的那個矛盾,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

(2)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展閱讀: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社會的性質和基本結構,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社會基本矛盾是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新的重要范疇,它對人們從總體上考察社會歷史,全面地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線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③ 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高中政治

國務院指出,經濟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
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狀況;通過創新,推動科技發展,提高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舊提法是: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當然現在也提,新提法與舊提法並不矛盾)

④ 新常態下什麼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李佐軍談中國大勢·發展動力(24)
李佐軍
中國經濟正在尋求向新常態過渡的新動力。只要新動力找到,向新常態平穩過渡就基本無憂。長期以來,很多人根據宏觀經濟學特別是凱恩斯理論的基本原理,將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反復在增加出口和擴大內需上做文章。其實,「三駕馬車」只是GDP的三大組成部分,只是應對宏觀經濟波動的需求邊短期動力,只是經濟增長的結果而非原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三大發動機」是近年來筆者根據自己提出的人本發展理論(或「五人理論」,即滿足人、依靠人、制度引導人、資源裝備人、分工安置人),對經濟發展動力的新概括。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三大發動機」與新一屆中央領導強調的釋放改革紅利、推進結構調整、強化創新驅動(簡言之,改革、轉型、創新)是基本吻合的。
制度變革即制度改革,這里的制度包括法律法規、標准規則、政府等組織、市場機制、宏觀政策等有形制度、文化制度等無形制度,以及各種制度的實施機制。結構優化包括產業結構優化(新型工業化、產業轉型升級等)、區域結構優化(新型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消費結構優化(消費結構升級)等。要素升級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信息化等。要素升級與要素投入有區別,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投入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要素升級則是技術、人力資本等要素的質的提升。
為什麼「三大發動機」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制度變革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經濟發展依賴於企業、創業者、勞動力、地方政府等各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各個主體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依賴於好的制度設計,好的制度表現為權責清晰、責權利對稱、實施機制明確、各方共識度高。長期看,制度是各方反復博弈的結果,好的制度不會自動形成,需要通過社會主導群體良性博弈形成,特別是通過發揮執政者的長期理性和民眾的首創精神形成。現實中的制度常常是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或者是單純追求GDP增長而忽視科學發展的,因此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改革,以使其變成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制度。制度變革或制度改革可以通過三個方面釋放紅利或促進經濟發展:一是通過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釋放紅利;二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釋放紅利;三是通過改善或提升投資者和消費者的預期釋放紅利。
其次,結構優化是經濟發展的過程性動力。所謂「過程性動力」相當於經濟發展的「隨行加油器」,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賦予發展動力。結構優化的實質是分工深化,分工深化是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源泉。對此,亞當·斯密已有充分論證,簡單說就是發展取決於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取決於分工的深化,分工的深化取決於好的制度安排。在斯密看來,好的制度安排就是「看不見的手」,在我們現在看來,好的制度是「看不見的手」(市場)和「看得見的手」(政府)兩只手的有效配合,即一方面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結構優化是如何帶來經濟發展的呢?我們來看看工業化、城鎮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結構優化的表現。從分工角度看,工業化和產業轉型升級就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不斷從較低效率農業部門向較高效率工業部門轉移、從較低效率工業部門向較高效率工業部門轉移的過程,其結果是國民經濟效率的提高;城鎮化就是人口和生產要素不斷從較低效率農村向較高效率城鎮轉移、從較低效率城鎮向較高效率城鎮轉移的過程,其結果也是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是區域內不同地區分工協作的深化,進而共同提高效率、實現共同發展。
再次,要素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勞動力、資金、技術、資源等生產要素是經濟發展的基本手段。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產要素從兩個層面起作用:一個層面是增加生產要素投入帶來經濟發展,如大規模增加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帶來經濟發展,另一個層面是要素升級(或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或檔次)帶來經濟發展。要素升級比較典型的表現是前面已提到的技術進步、提升人力資本、信息化等。技術進步、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各種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顯著提高附加值,促進經濟發展。我們只要想想互聯網技術是如何極大地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等、如何顯著地增加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就可以感受到技術進步和信息化的威力。人力資本既包括一般勞動力的人力資本,也包括企業家才能,人力資本提升主要體現在勞動力和企業家綜合能力的提高上,能力的提高無疑會帶來生產率的提高,促進經濟發展。
上面分別對「三大發動機」為何是經濟發展根本動力進行了簡要分析,這還不夠,還需要從整體上進行分析。從最簡化的生產函數關系式Q=f(L、K)中,我們也能看到「三大發動機」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生產函數關系式左邊是產量Q或GDP,相當於衡量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右邊是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表面看,在這個關系式中找不到「三駕馬車」的影子,但細一想就會發現,產量中不能被勞動和資本投入解釋的部分就是全要素生產率,隱含在f中,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途徑就是「三大發動機」。而且,要素投入也受「三大發動機」制約,如資本既是經濟發展的原因,也是經濟發展的結果,作為結果必受制度變革、技術進步等的影響。
這里必須特別強調的是,「三大發動機」並非是完全並行的,其中制度變革是根源性發動機,因為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兩大發動機都要受其制約和影響。在好的制度下,工業化、城鎮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都能得到順利地推進,反之在不好的制度下,則不能得到順利地推進。因此,發動「三大發動機」的關鍵是抓住制度變革這個「牛鼻子」,綱舉則目張。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向新常態過渡的關鍵時期,尋找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是向新常態過渡的關鍵,如何找准新動力又是尋找新動力的關鍵。找准新動力不能想當然拍腦袋,或僅根據經驗進行判斷,還要將找新動力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分析基礎上。過去一段時期,我們囿於既有的部分理論,將視野局限在需求邊短期動力——「三駕馬車」上,外需不行了,就擴大內需,投資不行了,就擴大消費,結果是過度依賴貨幣政策、金融政策、財稅政策、投資政策等來拉動經濟增長,雖然帶來了短期立竿見影的增長,但也帶來了很大的副作用和後遺症,以至於現在不得不花較長的時間對前期刺激政策進行消化,不得不全力應對高房價、高負債、高產能過剩等經濟風險。鑒此,當前和今後我們要優先推進經濟發展動力結構的轉型,從主要依靠「三駕馬車」轉向主要依靠「三大發動機」,特別是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部署,緊緊抓住全面改革這個「牛鼻子」,推進經濟全面轉型,強化創新驅動,努力使中國經濟較快地進入到一個好的新常態中。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中國經濟時報社 作者:李佐軍 編輯:曹陽

⑤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是:以科學技術為先導的社會生產力。

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同樣,發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也是生產力,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的動力作用,就是表現在通過改革開放,破除或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更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5)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展閱讀:

以社會為主體,社會產出價值的能力就是社會生產力。先有了自然存在,再才有了本物種的存在,社會性動物來到世界的那一刻,世界性質里就分化出了社會。社會與自然的唯一區別就是自然里有了社會性動物。

在本物種的主導下社會產出的一切勞動成果,都是社會生產力的表現,本物種是社會生產力的主導者,本物種是社會里的自然,社會的一切都由本物種來掌控,生產力的發展與解放,最終也是由本物種來決定。

社會生產力是在自然生產力的基礎發展來的,自然生產本身可以不因本物種存在而進行,而社會生產卻不能不在自然生產的基礎上在本物種的作用里進行。

⑥ 國民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為了生活

⑦ 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發展的動力有: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2、階級斗爭是階級對立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革命是推動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動力。

4、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

5、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忠,對於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7)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展閱讀:

本原性動因:

1、需要作為社會發展的本原性動因,只是提供了社會發展的可能性,但尚未表現為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因為單純的需要既不能引起對象世界的改變,也不能引起人本身的變化。需要追求實現和滿足,但需要不能自我滿足。

2、人的需要的對象歸根到底存在於自然界中,人的需要必須通過物質生產活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變換而得到滿足。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付出了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和客體化,使自然人化,不斷創造著屬人的現實世界。

3、也在物質生產實踐中將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轉化為自身的體力和智力,內化為主體素質,從而改變著自身的自然,不斷實現主體的改造和重塑。人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對屬人世界的建構、變革和對自身的改造和重塑。

4、表明人類從盲目的自然力量、異己的社會力量的奴役下解放出來而獲得自由,這正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本質表現。物質生產是人的需要與自在自然的矛盾的解決方式,是人的本質力量形成、展現和提升的基本途徑,是人自身和整個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⑧ 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內根本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容
1、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首先,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尺度(生產力標准)。
其次,社會基本矛盾決定其他社會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更為基本。
再次,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方式(改革和革命)推動社會進步。
2、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
科學技術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有力杠桿)
社會改革是同一社會形態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革命是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環節。(歷史的火車頭)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⑨ 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兩對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成為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閱讀全文

與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