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交通民俗如何促進旅遊業的發展
(一)發展民俗旅遊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旅遊業是關聯度高、市場擴張能力強,能夠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朝陽產業,尤其是在目前我國工業產品普遍過剩,民族地區工業產品不具備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先發展「無煙工業」—— 旅遊業,不失為明智之舉.當今旅遊業中,民俗旅遊項目被中外人土看好.前幾年,深圳建成「中國民俗文化村」,雲南滇池西山麓建成「雲南民俗村」.此後,相繼出現北京亞運村附近的「中華民族園」、河北灤水「野山坡民族村」、桂林灕江「民族風情園」、無錫「吳文化公園」、海南三亞「中國民族文化城」、西雙版納邊境 民族風情游、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等等.這些項目和景點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二)發展民俗旅遊有利於加快當地對外開放,促進觀念的轉變在四川民族貧困山區,由於受山區自然條件和區位條件的影響,在地域上表現出內陸性、邊緣性和封閉性特徵.造成經濟貧困與文化貧困相伴而行.所以,四川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是物質匱乏和觀念落後的「雙重貧困」.如涼山州貧困縣115萬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率達40% 以上.人們的生產方式落後,長期處在「自然經濟」狀態,習慣於從大自然中直接索取,生活方式傳統,思想觀念封閉,文化水平低下,進一步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旅遊業是一種顧客直接來到旅遊目的地的產業,旅遊開發打破了封閉的狀態,促進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文化、人才和物資的交流,擴大了貧困地區的對外開放,增強了貧困地區農牧民的商品意識,促進其價值觀念的轉變,帶動了貧困地區社會文明的進步.
旅遊產業將對貧困地區人口的脫貧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其他任何產業和「扶貧基金」所無法比擬的.
2. 民俗文化村與傳統旅遊景區區別對待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財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在中國旅遊業中,那些代表不同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都成為旅遊熱點。一般也說,每個地區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風尚習俗和風土人情,這些都是地區特質的重要表現形態,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在各地區的各個生活層面,最能顯示一個民風特點和文化風貌的當屬本地區或本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風尚習俗。民俗文化中強烈的地域性和民間性,體現了一個地區生活方式、心理素質的積淀,也是該地區特色最直接、最真實的表現。由於民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傳承行、集體性等特點,所以民俗旅遊可以說是探求傳統特色審美價值的最佳形式。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因而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士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館」通過仿照當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園組成的「移民村」,再現了幾百年前歐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勞動和風俗習慣;象牙海岸利用其獨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現其傳統文化,還舉辦了全國舞蹈節;突尼西亞根據西方遊客喜歡獵奇的心理,利用本國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跡、山洞住宅、民族服飾和車馬遊玩等民俗文化來發展旅遊業,已成為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的旅遊大國。在我國,也有許多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成功範例,比如,1991年,深圳就開發了民俗文化村,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雲南民俗旅遊的開發,也為雲南省成為旅遊大省立下了汗馬功勞;山西晉中民俗旅遊讓我們在游覽的同時了解了晉商發展的軌跡,……這些都體現出了在現代旅遊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在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過程中,除了對其本身文化價值的重視之外筆者認為,還應考慮以下的一些問題:一、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民俗文化的開發必將干擾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發展過程,使落後地區受到旅遊者外來文化的沖擊。當地居民思想行為的混亂和盲目仿效追隨將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徵,進而在長遠角度上破壞了旅遊資源特徵,從而影響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現象在我國的許多地區業已出現,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追求時尚的現代生活,大多數民俗文化形態逐漸淡出入們的生活,成了人們逐漸遺忘的角落,民俗發展後繼無人,青黃不接,許多已經面臨斷線的危險。還有一些民俗旅遊村落在外界的影響之下,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與外界趨同,掌握傳統的民俗技藝的人也逐漸減少。近期,河南大學做了一次暑期社會實踐調查,他們組織了一個民俗文化考察團,沿黃河流域先後走訪了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和商丘等地,在調查中他們發現,「沿黃」民俗文化的現狀十分令人擔憂。許多人認為,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傳統落後的東西,又由於民俗文化的經濟效益在許多地區未被發掘,所以在城市裡,除了有一些公園會定期組織一些民俗節目表演外,而像道情、皮影戲等民俗藝術,目前僅僅有少數老年藝人會表演,有些甚至已經完全滅絕。不難想像,長此以往,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將在我們的忽視之下消失殆盡。盡管我們知道,民俗是發展變化的,同時民俗文化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不健康、不科學的成分,但我們在旅遊開發工作中還是應當盡可能的做到,在認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同時,盡量真實地反映民俗文化,保持其原生態的一面。我們應當認清,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卻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更無法實現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二、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內容選擇民俗文化是一個涵蓋非常廣泛的社會文化構成,它以民間文化和風俗為主體,包括了生產與生活習俗、娛樂競技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禮儀制度習俗、民間文藝等,其內容非常龐雜聿富,在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做到對開發對象的了解,並精心選擇開發內容。當地民俗文化越有特色,與客源地文化習俗差異越大,越能夠產生吸引力,所以,在選擇開發項目時,應主重有特色的部分三、開發效益的問題作為一項產業的旅遊業,其開發的目的是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旅遊業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俗旅遊的開發又有它自身的復雜性,一方面他要追求經濟效益,要通過吃、住、行、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顧賺錢,使具有文化性的民俗旅遊因商業氣息過濃而影響文化內涵的體現,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才是我們進行旅遊開發的長遠之計。在民俗旅遊項目的開發過程中,首先應當選擇恰當的經營管理制度,其次應注重開發地區的區位特徵。民俗文化的旅遊開發應慎選區位,注重開發區域的可進入性和環境狀況,盡量依託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規模都比較大的城市,使景點構成產品組合,優化投資效果。四、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組合狀況首先,要處理好單一景點與成片的旅遊區之間的關系。一個孤立景點的市場吸引力不大,可進入性也不強,應盡量組合成旅遊線路進行開發。其次,要開發一個理想的民俗文化旅遊勝地,應做到文化、鄉情、景觀三者的和諧統一,這樣才能使遊客從景和物中真正了解文化和鄉情,使旅遊活動更豐富、更真實、更有意義。最後,旅遊購物也是旅遊開發過程中應當注意的一部分。旅遊購物是旅遊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尤其在民俗旅遊中,由於民俗旅遊商品能夠較好的滿足遊客求新求異的心理,又能很好的展現當地的民俗文化,因而其開發是大有可為的。大力發展具有紀念性、工藝性和實用性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濃厚的旅遊商品、食品、服飾和工藝品應當是民俗旅遊開發的一個重點項目。傳統產品要鞏固,新產品要大膽開發,這些必將為民俗旅遊開發的成功提供強大的支持。總之,民俗旅遊可以說是當代旅遊業發展中的一顆閃亮的明珠,它將以它那傳統、神秘、迷人的風姿為我們展現中華民族的深厚的又化內涵,作為一名旅遊工作者,我們應當使它歷久彌新,不斷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3. 民俗特產在旅遊中所起的作用是什麼
民俗特產在旅遊中所復起的作用是:制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
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由於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遊資源開發的靈魂,具有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因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民俗旅遊屬於高層次的旅遊。
旅遊者通過開展民俗旅遊活動,親身體驗當地民眾生活事項,實現自我完善的旅遊目的,從而達到良好的遊玩境界。民俗旅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口頭傳承文化、民間歌舞娛樂文化、節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3)經濟民俗與旅遊業的影響擴展閱讀:
民俗文化旅遊被權力政治資本發明為能夠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文化資本,意欲通過民俗文化的異文化震撼產生社會效益,帶動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地區經濟融入全球化市場體系。
在中國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文化資本也開始介入到許多地方的現代化建設運動之中。文化資本的某些特殊形式,如地方性的民俗文化、富有歷史韻味的傳統文化等等,從原先的民族國家現代化話語的邊緣開始上升為一種能夠轉化為經濟資本的文化資本。
4. 民俗文化對旅遊業發展的意義
旅遊業是一門兼具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新興經濟產業,在調整產業結內構、增加財容政收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擴大市場需求、增加勞動就業機會等方面發揮著重大的作用,並成為一些經濟發展緩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後地方脫貧致富的金鑰匙.旅遊活動是一種文化消費活動,因為旅遊活動大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從旅遊者來說,他們進行旅遊主要是為了體驗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參觀重要的歷史古跡,欣賞自然美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購買有特殊含義的紀念品、工藝品和禮物,品嘗精美的佳食,進行度假或有益於自身事業和學習的探訪等,這些大都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的消費,是一種文化旅遊.旅遊活動中的方方面面的內容都和旅遊資源的文化意義直接相關,可以說,旅遊資源對於旅遊者來說,主要是一種能夠滿足其心理需求的文化意義上的存在.
... ...
見<管理科學文摘>2005年03期
5. 民俗的旅遊價值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民俗的旅遊價值主復要體制現在旅遊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市場開發價值兩個方面。
附:
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法定批準的能代表某個群體或民族的獨特文化積淀和地域精神其自身蘊含豐富的價值
①歷史性基本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
②共時性基本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和諧價值、審美價值
③現實價值教育價值、經濟價值完全符合旅遊資源所應體現的價值特徵,其次從市場需求來看旅遊需求產生的根源在於差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旅遊者展現了一部活態的民族史,使其更直觀和深刻地了解某一文化空間的獨特精神內涵,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多數隨著現代化發展可能瀕臨滅絕的人類文化於人類學角度分析「越是瀕臨滅絕和消亡的東西越吸引當今的都市旅遊者」,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全存在旅遊開發的價值。
6. 民俗文化具備什麼價值才能被人們所利用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順應天時節氣,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原本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承載著人類情感與精神最深在的期許與渴望,在生生不息地傳遞過程中,積淀為一個地域、一個族群、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最恆久最穩定的共同記憶。隨著人類發展進程的演進、民族與國家的興替,許許多多鮮活的歷史與記憶消失在不可抗拒的變革與變遷中迅速消失,彷彿不曾存在過。然而不可思議的,許多消失的東西,在一些倖存下來的民俗中得以保存,像我們生命的基因密碼,證明著我們是誰,從哪裡來,也證明著這些民俗文化存在的魅力與價值
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經濟民俗學、消費民俗學、風物傳說的宣傳與旅遊業的興起等引起民俗學界的關注和重視,民俗文化的經濟價值亦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重視。當今文化學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經濟活動滲透了民俗文化的因素,經濟與民俗文化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現代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世界大趨勢和人類文化發展的推動下,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經濟的關系是值得關注的。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下,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培育文化產業,這是我們必須深思和解決的實際問題。那麼我們用經濟學觀點和原理來指導民俗文化建設實踐,抓住機遇,立足實際,面向市場,把民俗文化建設與發展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變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
文章分析了經濟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因素,揭示了民俗文化與經濟的密切關系,探討了民俗文化的經濟功能,民俗文化伴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產生、發展,同時,它如同其他文化、藝術、教育、法律等上層建築一樣,能反作用於經濟基礎,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各個經濟領域和生活領域里,不斷地影響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另外,民俗文化對消費傾向還具有影響作用,主要從對消費價值觀的影響,對消費審美心理的影響,民族性格傾向在消費行為中的反映,民風民俗導致消費偏好和消費禁忌四個方面體現出來;從民俗文化在經濟領域中的價值取向來看,民俗文化因素在經濟領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對經濟全球化產生重要的影響,民俗文化發揚光大可以促進全球經濟的繁榮,同時全球經濟的騰飛與發展帶動民俗文化的發揚光大,以民俗文化為導向平衡國民經濟的供求關系,是新形勢下民俗文化的價值取向,民俗文化的開發是西部大開發必然的憑借,在國際貿易的交往中,重視民俗文化,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導向作用,這樣才能充分了解國際市場,立足國際市場;在市場經濟中,民俗文化從不同方面實現其應用價值,【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對發展現代時裝產業具有借鑒意義】,【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在現代餐飲業中的開發與建設】,【中國傳統居住文化對現代住宅發展的啟示】以及【民俗旅遊的開發】,以上四個方面有力地說明了民俗文化對發展經濟的重要作用。
一、【民俗文化在旅遊中的價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漢族和各少數民族的服飾飲食、婚喪嫁娶、待客禮儀、節慶游樂、民族工藝、建築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觀。這些民俗文化現象,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遊客,構成我國民俗旅遊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遊價值。
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目前,無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民俗旅遊均已蓬勃發展。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多種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審美需求。我國各種民間建築、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朴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遊的開展,為旅遊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遊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娛樂需求。我國各地許多的民俗活動,如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蘆笙舞等等,都帶有濃厚的娛樂性質。在旅遊活動中,開展這些各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可以很好地滿足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夠滿足旅遊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為一種傳承文化代代相傳,保持著社會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維系著該民族成員的民族情感。通過參與、體驗民俗旅遊活動,對於國內遊客來說,可以深入了解偉大祖國不同的民族、地區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各異的民俗風情,感受到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風貌,在游覽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民俗文化的傳承對新農村建設的價值】
新農村建設是新的鄉村運動,它是相對農村城市化而言的。新農村的文化建設要建設與城市不同的文化空間、倫理價值觀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民俗文化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對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的記錄。比如,嘉興有個民俗「打蠶花」,就是把蠶蛹放到女孩的胸脯上揉搓,用體溫焐發蠶花,這在城市裡是不會發生的,舊時可是在農村裡的時髦姑娘間流傳;再比如,桐廬的剪紙,那可就是時尚了。姑娘們把紙花剪出來貼到鞋子上,剪紙的流行樣式一年一年都要換的,大家都要模仿。
另外,文化能提升幸福指數,中國的市場經濟是在缺少文化准備的情況下進入的。市場經濟對世態人心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新農村的倫理價值觀也需要新建,而舊的民俗中,就有很多的資源可以傳承,比如,磐安縣尚湖鎮成立了夕陽紅老人協會,就是把從前的宗族治村變成了現代法制條件下的「家長會」。
7. 旅遊給當地的經濟帶來了哪些影響
由於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遊景點經濟疲軟,旅遊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遊業與外界的市場旅遊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遊特色優勢。
對於民俗文化旅遊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旅遊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遊趨勢在向文化旅遊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遊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遊專項產品。民俗旅遊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遊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遊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於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遊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遊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遊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遊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遊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遊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遊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遊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遊業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遊者。而旅遊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遊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遊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於旅遊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遊乘數就是旅遊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遊對旅遊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8. 如何利用民俗促進經濟發展
請問你要簡單的還是詳細的啊?
我貼一個論文給你把,請自己去糙存精。
筆者認為發展民俗旅遊是民族地區經濟振興的首選。
民族地區發展民俗旅遊的意義
(一)發展民俗旅遊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旅遊業是關聯度高、市場擴張能力強,能夠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朝陽產業,尤其是在目前我國工業產品普遍過剩,民族地區工業產品不具備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先發展「無煙工業」—— 旅遊業,不失為明智之舉。當今旅遊業中,民俗旅遊項目被中外人土看好。前幾年,深圳建成「中國民俗文化村」,雲南滇池西山麓建成「雲南民俗村」。此後,相繼出現北京亞運村附近的「中華民族園」、河北灤水「野山坡民族村」、桂林灕江「民族風情園」、無錫「吳文化公園」、海南三亞「中國民族文化城」、西雙版納邊境 民族風情游、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等等。這些項目和景點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二)發展民俗旅遊有利於加快當地對外開放,促進觀念的轉變在四川民族貧困山區,由於受山區自然條件和區位條件的影響,在地域上表現出內陸性、邊緣性和封閉性特徵。造成經濟貧困與文化貧困相伴而行。所以,四川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是物質匱乏和觀念落後的「雙重貧困」。如涼山州貧困縣115萬農村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率達40% 以上。人們的生產方式落後,長期處在「自然經濟」狀態,習慣於從大自然中直接索取,生活方式傳統,思想觀念封閉,文化水平低下,進一步限制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旅遊業是一種顧客直接來到旅遊目的地的產業,旅遊開發打破了封閉的狀態,促進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文化、人才和物資的交流,擴大了貧困地區的對外開放,增強了貧困地區農牧民的商品意識,促進其價值觀念的轉變,帶動了貧困地區社會文明的進步。
旅遊產業將對貧困地區人口的脫貧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其他任何產業和「扶貧基金」所無法比擬的。
二、民族地區民俗旅遊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觀念落後旅遊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點子經濟」。發展旅遊業,觀念要先行。先進的觀念對旅遊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而落後的觀念則對旅遊經濟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目前,有些民族地區的居民與地方政府官員在發展地方民俗旅遊這個問題上持不同的態度。從地方政府的角度來看,政府官員們考慮更多的是經濟發展問題,因為經濟成績與地方官員的政績直接掛鉤。因此,一些官員想實現增加地方財政收人,同時大力改善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工作目標,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運用市場的手段來促進旅遊事業發展。從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角度來看,因語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殊性,長年累月已形成了與外界的心理隔閡,抵制外部各種思想文化,保護自己的傳統行為方式不被改變,形成一種自我封閉的文化之網。封閉是落後的根源,這就難以避免地會給當地的民俗風情旅遊發展帶來障礙。
(二)開發利用不足四川民族地區有全國最大的彝族、羌族聚居區,民俗文化多種多樣,構成了該區域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並且目前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如涼山彝族火把節和位於九寨溝環線的藏羌民俗文化旅遊。但總的來說,四川民族地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卻是剛剛興起。豐厚的民俗旅遊資源沒有得到足夠的開發利用,也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甚至有的還處於絕滅的邊緣。而鄰省的雲南、貴州同為少數民族聚居地,但他們每年的1000多個民族節日活動,使其民俗文化搞得多姿多彩,引人人勝。而深圳市,本身沒有任何民俗文化資源,卻靠一個克隆版的「民俗文化村」大賺其錢。我們民族地區有如此多的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資源,如科學地加以開發利用,其潛力是不可低估的。據《四川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中介紹,至今四川民族地區尚未開發的有關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有川西高原神秘的藏傳佛教文化、羌族彝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奇特保存至今的瀘沽湖摩梭族母系文化等等……。
(三)開發建設資金缺乏投資需求不足的問題,在少數民族地區比較突出,導致資源開發水平不高,形式單一,檔次低下,局部地區在盲目開發過程中出現遍地開花和重復建設的現象。缺乏資金也使得一些民俗旅遊資源「待字閨中」,得不到有效開發。
(四)交通不便少數民族地區由於區位的原因,遠離國內沿海地區的主要旅遊客源地,加上機場、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設施不發達,導致進入景區、景點的成本較高。一些品位和質量都很高的景點,沒有得到應有的開發和利用,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經濟優勢。
(五)旅遊人才匱乏旅遊業作為以服務為產業的主要構成因素的特種行業,其從業人員既要數量多又要素質高。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相對落後,旅遊人才培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導致經營管理效率低,服務質量不到位等問題。另外,受經濟利益影響,民族地區一些優秀的民俗人才流失到東部沿海或其它地區,使民俗旅遊的文化含量下降。
(六)部分民俗資源處境堪憂隨著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有不少民俗文化項目受到沖擊,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有的由於各種原因已沒有了存在的空間和賴以傳下去的藝術人才 J。同時隨著現代社會、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外來者的涌人,異族異地的文化、思想意識、生活習俗的引人,旅遊地傳統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逐漸被同化、沖淡以至消失,如民居建築、服飾、飲食、歌舞等方面。有不少少數民族地區即出現了漢化現象,逐漸失去了其原汁原味的異族風情韻味。而在一些古城鎮,由於未能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過度開發,大興土木,將現代建築材料滲人古街宅中,這就大大降低了民俗風情的古典純度。因此,如何拯救處境困難的民俗文化、如何處理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做到民俗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三、對民俗旅遊開發的幾點建議
(一)做好旅遊開發的統籌規劃工作在開發前期階段,政府要承擔起主導作用,對本地區民俗旅遊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方案。對四川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首先需要摸清家底,進行分類評價和統一的規劃、安排,使全省有一個統一的部署。既突出各地的特色,又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節目更具地區個性、更具鮮明的地方特色。這就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形成區域特色,既要搞好聯片開發,又要抓拳頭產品的開發,與其他旅遊項目一起,形成旅遊產品優勢。在規劃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一個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將旅遊與自然、民俗和人類的生存環境看作一個整體,旅遊開發不能打破自然、民俗和人類生存環境之間的平衡關系。使民族地區的自然與民俗資源不枯竭、不退化,並維護成一個可靠的資源,作為將來永續利用的基礎。
(二)拓寬多元化的投資渠道旅遊業是一個高投人、高產出、高創匯、高效益的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發展前期,在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資源開發、旅遊市場開拓等方面往往需要一定的先行資本投人。因此,必須堅持廣開財源、多方籌資,國家、地方、部門、集體、個人一起上,自力更生和利用外資相結合的原則,加大對旅遊業建設資金的投人。為了多渠道籌集資金,一是要把與旅遊業相關的建設項目,如交通、通訊、水電、城建、環保等建設納人經濟社會發展總規劃中,積極爭取國家各種專項資金的扶持。二是建立旅遊發展基金,以集中一定的財力統籌和解決旅遊開發中資金短缺的問題。三是要積極創造條,改善投資環境,提供優惠政策,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的投入。四是採用發行股票、債券及徵收專項基金等現代籌資方式,多渠道地籌集社會閑散資金,拓寬旅遊業建設的資金來源。
(三)加快少數民族旅遊人才培養要注意培養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的人才,既包括專業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員。民族地區旅遊人才的培養必須堅持旅遊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方向。利用高校、大專、中專、職校、旅遊培訓中心構建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地;通過崗位培訓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一些急需的專業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可採取從發達地區引進的辦法,以滿足生態旅遊業發展對人才的多種要求,為民族地區生態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對民俗旅遊商品進行深層次開發四川民族地區的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多彩,但目前對它們的開發、利用遠落後於旅遊業的發展,如四川著名的蜀錦、蜀綉、漆器、絹扇、竹編、年畫、剪紙、風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層次開發、利用的民俗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時,應滿足旅遊者的購物心理和動機,並突出獨有的民俗風情,還要有所創新,以此來打開民俗旅遊商品市場,創造盡可能多的收益性項目,增加旅遊收入。
(五)不斷控掘民俗文化的深厚內涵,努力創造旅遊產品的品牌知名度民俗旅遊的發展有待於各民族地區的政府部門和旅遊部門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宣傳,只有廣而告知,才能招來天下遊客,旅遊促銷要以政府為先導,藉助政府的權威和資信,提高對旅遊形象的整體宣傳效應。民俗文化是活的文化,其既是傳統,又活生生地存在於民間。因此,民俗作為文化性旅遊項目需要深入挖掘才能開發出既能真正體現民俗旅遊的民族味、親切度、樸素感,又能真正造成文化、經濟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以「新、奇、特、真、雅」來創造民俗旅遊產品的品牌知名度。
(六)對民俗文化進行揚棄,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一個鑒別過程、揚棄過程。要做到保留並繼承和發展民俗文化中的優勢成份、精華,摒棄和克服民俗文化中的落後成份、糟粕。保護民俗文化要做到原汁原味,防止偽民俗(隨意編造、拼湊、添加的)和民俗庸俗化(低格調、生搬硬套),開發民俗旅遊就是要把純真、文明、表現民族氣節的風情展示給旅客,要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盡力挖掘民俗深厚的文化內涵。對民俗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再認識並給予科學的揚棄,做到將少數民族地區最有特色、最精華的民俗文化包裝成旅遊產品供應給廣大旅遊者。
(七)開發與保護相結合民族地區能對旅遊者具有相當吸引力的重要原因,就是有層次豐富、形態多樣的少數民族特色民俗風情。如果這些民族習俗和生活方式走樣變形、淡化削弱,既可能是一種民族文化的消失,也可能是一種旅遊資源的消失。為此,應有相應的措施和對策:
其一,應把各地、各民族的各種民俗風情通過文字、音像、實物等手段進行分類整理保存,對即將消失的更需加以保護,並把其民風民俗轉變成旅遊資源的部份加以開發利用。
其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民俗文化,大力推進民族地區民俗旅遊業的發展。搶救和保護民俗文化不是將它放進博物館中藏起來,最有效的搶救和保護是開發和利用。通過多種形式把民俗文化轉變為旅遊資源,這是發展地方經濟,弘揚民族文化,實現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的較好方法。
其三,堅持當地居民參與旅遊開發與經營的全過程,使他們意識到本地傳統民俗文化的價值,促使他們自覺地去保留、傳承和弘揚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外來的文化。這樣,不僅可以增強他們的商品意識,調動當地居民發展旅遊業的積極性,而且也是一種抑制傳統民俗文化被弱化的有效方法。這種以保持本地民俗風情為主要目的,當地居民參加經營的相對封閉性措施,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弱化、庸俗化或商品化,體現民族地區民俗風情旅遊真正的民族味、鄉土性、朴實感,又能造成當地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刺激旅客旅遊動機的產生,帶來更多的客源,避免短期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實現民族地區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9. 民俗文化游的目前的困境
我國目前民俗文化旅遊的現狀。
民俗文化變遷總的現狀是:表層變化迅速,深層觀念盡管變遷緩慢,但很多傳統觀念也都面臨被打破的命運。傳統民俗文化發生變遷或變革或消失,這是民俗發展的一種正常趨勢,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變遷過程中,我們的確感受到了現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質層面還是觀念層面,民俗文化的變遷還有一些負面的效應。
1.傳統文化價值流失。
2.民俗文化旅遊開發中的不足。
雖然我國在民俗旅遊開發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應,我們採用「人創民俗文化村、實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館、節慶活動方式、民族生態博物館、民俗專題旅遊」等民俗旅遊開發模式,使民俗旅遊健康穩步發展。但在開發的過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樂觀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保護力度不夠,保護方式不完善。在保護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無法可依」,沒有培訓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界,大部分保護措施都據有「滯後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壞後才採取保護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當成「搖錢樹」。採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開發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經濟建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業化的趨勢。這種開發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於利,正如馮驥才所說「繼續拿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產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後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開發中偽造、破壞、同化嚴重。為了吸引廣大了旅客,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有的地方不斷模仿經典民俗文化創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遺毒未盡,把糟粕當精華,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動,損害地區民俗文化形象,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0. 簡析民俗在旅遊中的經濟效益
簡析民俗在旅遊中的經濟效益
由於經濟、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原因民俗文化資源一度被閑置和封閉,現有的一些旅遊景點經濟疲軟,旅遊品位低下,國內外旅客很少光顧,從而使當地旅遊業與外界的市場旅遊經濟嚴重脫節。面對這樣的現狀,應揚其所長,避其所短。民俗資源豐富則是自己所長,故應以開發民俗作為自己的旅遊特色優勢。對於民俗文化旅遊而言,其經濟效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二是通過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帶動地區經濟。前者一般只有在其經濟效益程度上的差別,後者則是旅遊業的決策關鍵。本文圍繞以上的兩點,進行論述。
(一)
民俗文化是以民間文化和民俗風情為主體的民族民間的物質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傳統,它包括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歲日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民間文學藝術等。當前,國際旅遊趨勢在向文化旅遊發展,以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展現民族地域特色的民俗旅遊越來越受到重視。民俗旅遊濃郁的文化氣息和可觀的經濟效益是其能夠得到大力發展的兩大優勢。
旅遊業是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產業。而民俗游則是其新興的旅遊專項產品。民俗旅遊開發是為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跨越式的貢獻。「民俗旅遊已成為當今旅遊業的一個亮點。發展民族旅遊業應做到:自覺地執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傳承原則;旅遊開發商應注意保護民俗文化;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原則。」(摘自《邊疆經濟與文化》2005年第7期)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民俗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已成為當代發展民族旅遊業的一項重要原則。
(二)
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應該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不能只滿足於風土人情的展示和民俗歌舞的表演, 還應充分結合獨特的自然旅遊資源和底蘊深厚的當地文化, 將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旅遊資源有機結合, 從而增強旅遊資源的吸引功能, 提高其觀賞價值, 豐富和增強民俗旅遊的內涵和生命力,以此帶動地區的各項經濟發展。
經濟效益是民俗旅遊首先考慮的重要因素,只有能夠獲取最大經濟效益的旅遊開發才是成功的。我國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經歷了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的過程,促進了遊客數量增長,增加了因旅遊帶來的各項經濟收入。其中因各地的民俗所拉動的地區其它產業經濟如飲食、住宿、購物、交通、就業、招商引資等都收獲不小。
新華社電訊中,曾有這樣一段話說,「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改革開發以來,旅遊業發展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旅遊資源優勢正在逐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廈門日報》1994年2月10日)這段話中的第二句話,「各級政府重視」,也得到了旅遊為經貿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的回報。既然旅遊搭台,經貿唱戲,已為實踐證明了的較好的活動方式,把民俗風情游盡量納入其中,也就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以它固有的、獨特的文化底蘊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從而構成了良性的循環體經濟。
民俗旅遊是國外了解我國地方的窗口,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方向世界的通道,近幾年,國際旅遊業出現了以民俗為主的態勢。民俗旅遊作為一種普遍模式的生活方式,具有很多優點,對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發展民俗旅遊業有利於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一個地域的民俗,其民俗品格越鮮明,原始風格越濃,歷史氛圍越重,地方差異越大,就越具有地方資源優勢,就越能吸引異國異域的旅遊者。而旅遊者的到來,不僅能是他們了解這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也給旅遊地帶來了極大的財富,同時,帶動了整個地區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直接帶來經濟效益,如充分利用頗具民俗風情的民間建築、飲食、游藝等建立民俗村、景區等;另一方面,利用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服務。旅遊業產出對經濟貢獻可表現於旅遊消費支出所產生的乘數效應上。所謂旅遊乘數就是旅遊業創造的總效益與其創造的直接效益之比。 這一比例越大,乘數效應越大,從而拉動的地區經濟效益也就越大。
由此可見發展民俗旅遊對旅遊的經濟影響是直接且重要的,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也是不可小視。
誰幫我改成加點分支···一(1)(2)(3) 二(1)(2)(3)
的格式,可以刪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