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珠三角有國企嗎珠三角國企發展的現狀如何
當然有國企啊,那裡沒有國企啊,我個人覺得國企有國家支撐,和不斷的改革,只會專越來越好,而不屬會衰退。
但也有缺點:全國國企基本上都是「大而不強」。為什麼這么說呢,首先:政策性負擔嚴重;其次:壟斷性行業缺乏競爭力。
所以國有企業要不斷的改革和選擇正確的戰略路線。
B. 求完成幾份調查問卷 「珠江三角洲地區矛盾的發展現狀與調查機制研究」調查問卷(老闆經理)填,到我空間填
1、企業規模有待擴大。珠江三角洲地區電子信息企業進入百強前10名的為TCL、華為和中興,2003年營業收入總和為795億元人民幣,尚不到海爾集團同年的805億元;若作國際比較,則僅為IBM(891億美元)的十分之一,要進軍財富全球500強任重而道遠。
2、經濟效益不容樂觀。2003年,6省市電子信息產業的銷售利稅率中,廣東省低於浙江和北京。與國際上跨國公司相比,2003年IBM、INTER、Microsoft的銷售利潤率分別為8.5%、18.7%和25.9%,而廣東省僅為3.6%,差距很大。若從勞動生產率來看,珠江三角洲的人均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利潤均低於長三角和環渤海灣地區。
3、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珠江三角地區產業快速發展,但結構性矛盾並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在結構上,產業、產品、企業、投資、技術、出口、人力等方面矛盾仍舊突出。
4、產業准入門檻過低。珠三角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雖已有了長足的發展,且在國內具有明顯規模優勢,但產業仍缺乏核心競爭力,這集中表現在進入產業的技術、資金、市場三個門檻都低,彩電、手機、視盤機等無一不是如此,導致不少企業熱衷於對新產品、熱銷產品的快速跟進,且很快就進入降價競銷和貼牌生產階段。
5、晶元軟體已成軟肋。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產品的核心,而軟體則是樞紐。我國生產的PC、彩電、視盤機、手機等產品的晶元一直為外國公司所壟斷,珠三角地區所需的集成電路90%依賴進口。
6、國際影響首當其沖。珠三角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力雖然領先於國內各省市,但在全球仍處於較低的水平,且競爭力優勢主要來自於外資企業。因此,珠三角地區受國際經濟、市場、金融、產業等風波的影響可能甚於其它地區。此外,珠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加工業組裝為主,產品70%以上外銷,其抗風險能力相對較低。
會議中,董雲庭還就如何提升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提供了思路,他認為,大珠三角還須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1、制度創新體系; 2、資源配置體系; 3、企業文化體系;4、人力資源體系; 5、發展戰略體系。
廣東省經貿委羅堅生副主任指出了大珠江三角洲的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
一、率先建成四大全球製造基地——電子計算機、通信設備、家用視聽設備、電子元器件;
二、致力建成國家兩大新興製造基地——汽車電子、娛樂玩具電子;
三、加快建成兩大產業配套體系——軟體、電子專用設備。
羅堅生就如何加快大珠江三角洲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提供了應對措施:
1、狠抓產業集群治理,完善產業鏈體系;
2、加速國際品牌本土化進程,增強產業根植性;
3、強化政府職能,增強政府對產業的調控能力;
4、加強產業發展規劃,統籌規劃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
5、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規體系,加強依法監管,規范市場秩序;
6、推動「官產學研用"相結合,組建技術研發聯盟,為突破核心技術和標准提供支持平台;
7、加強行業協會、中介組織建設,建立產業預警機制,為加快形成產業綜合服務體系提供基礎支撐;
8、抓住粵港澳進一步緊密合作的發展契機,推進區域協作整合,加快「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形成,為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市場腹地。
C. {「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現狀及進一步發展的政策研究},麻煩英文高手幫我譯成英文,謝謝啦
「泛來珠三角」區自域合作的現狀及進一步發展的政策研究
Study of the Status Quo of Cooperation and Polic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stablishments in "Greater Pearl River Delta"
D. 研究珠三角地區汽車維修行業現狀與發展對策有什麼意義
汽修行業也算是一個新興的行業吧,
每年的量也是很大的,
算是汽車的配套,
對於研究整個行業也是有參考意義。
E. 非珠三角的經濟現狀到底有多窮
呵呵 每個縣城都堵車 你說每個非珠三角的有多窮 現在工資低於1200 哪裡都難招回人答 三四線城市低於1800也難招人 沒有很大區別了 交通問題解決了 農業人口都轉移出去了 窮的是年紀大了的農民 靠農業收入的人 農村用工一般都在80元一天 有些地方超過120元 沿海和內蒙這些地方都到150以上了
F. 簡述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狀況
發展狀況如下:
中國電子商務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電子商務與互聯網之間是相輔相存的關系,由於中國互聯網用戶人數眾多,因而電子商務在中國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2008年,中國網路交易總額達到了1200多億。
在2008年,網路購物市場的增長趨勢明顯。目前的網路購物用戶人數已經達到7400萬人,年增長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距離,美國為71℅遠遠高於中國的使用率。
中國電子商務發展雖然很快,但在重點群體中所佔的比例卻很不均衡,大學生和辦公室職員兩個群體所佔的比例大大超過了中小學生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小學生由於自身年齡及經濟能力的原因暫不予考慮。
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所佔比例較低則說明了電子商務的發展的不平衡。因此在今後幾年裡,電子商務的發展應該向城市郊區及農村擴展。
(6)珠三角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規模擴展閱讀:
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
1、電子商務普及化
2、電子商務縱深化
3、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
3、企業電子商務主流化
5、電子商務國際化
電子商務的主要特點:
1、電子商務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
2014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增速(28.64%)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速(7.4%)的3.86倍;全年網路零售額增速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快37.7個百分點。2014年,與電子商務密切相關的互聯網行業收入增長50%;全國信息消費規模達到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
信息消費的拉動帶動了相關產業1.2萬億元的發展,對GDP貢獻約0.8個百分點。
2、移動電子商務呈現爆發性增長。
2014年,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8956.85億元,年增長率達234.3%;中國微信用戶數量已達5億,同比增長41%。
3、涉農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商務部和財政部聯合啟動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項目,在全國8個省56個縣開展了電子商務應用示範項目。商務部建設開通了全國農產品商務信息公共服務平台,累計促成農副產品銷售2300多萬噸、交易額達870多億元。
4、電子商務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2014年,中國兩家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先後登陸美國資本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反應熱烈。
G. 如何客觀的評價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現狀
中國重來心早就已經重新自回到長三角,而且長三角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對全國都有好處,對長江上游的沿線大城市都有好處。長三角的崛起是大勢所趨,歷史選擇,地理優勢,這個趨勢沒有人能阻止,因為這關繫到長江一片百姓的幸福。現在,長三角經濟總量是珠三角的兩倍,佔全國的20%,假如算進長江上游的武漢,重慶,成都等城市,估計占的比重還要大。將來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差距還會進一步拉大。(長三角中,上海,杭州,南京,寧波,蘇州,溫州,無錫都是舉足輕重的城市。)
H. 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在珠三角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
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是輕工行業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據統計,我省二輕系統現有塑料加工企業1,700多家,年工業總產值100多億元,年出口值約40億元,年塑料製品總產量超過100萬噸,年增長率超過30%,生產量連續幾年居全國第一位。由於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是跨系統的行業,除二輕系統外,尚有化工、一輕、機械、電子、建材等系統有高分子材料加工企業。如把其他系統的高分子材料加工企業的數字統計起來,數字還要大得多。雖然廣東省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發展很快,但是高分子材料加工專業的技術人才的嚴重短缺制約了它的發展。據調查,廣東省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急需下列人才:既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及模具,又懂產品造型設計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既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又懂模具設計和加工的高級復合型人才;既懂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藝,又懂得維修管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設備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由於廣東省高分子材料加工行業的蓬勃發展,對高層次、復合型、實施型的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
幾年來,本專業堅持教育創新,以市場需要為導向,深化教育改革。在教學體系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以技能培養為重點,以社會實用為突破口,基礎夠、技能強、素質高的人才培養模式,畢業生深受社會歡迎。近幾年本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為98%,2003年就業率達100%。
I. 滿意追加50分!珠三角空氣污染的現狀,成因和法律對策
AE和ACP上很多文章都在報道珠三角地區的報道
顆粒物 氣溶膠 VOCs等方面
對排放源以及輸送轉化特徵等內有比容較詳盡的研究
北京大學等很多機構近年來都在做珠三角項目
可以去檢索一下
ACP是全免費的
http://www.atmospheric-chemistry-and-physics.net/
關鍵詞可以搜索pearl river delta或者直接PRD
J. 珠三角產業結構的現狀
2009年,珠三角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4.2%、7.5%和11.8%。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上年的2.4:50.3:47.3調整為版2.3:47.8:49.9,其中第一權、二產業比重下降0.1個和2.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2.6個百分點。
分市看,珠三角九市第三產業比重比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東莞因工業受外需減少沖擊較大,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幅度最大,達52.5%,比上年提高5.6個百分點;廣州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六成,達60.9%;深圳、珠海第三產業比重分別為53.2%和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