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一方面,金融通過促進儲蓄和投資增長、優化資源配置、便利交換等活動,推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金融風險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金融發展又令經濟增長受阻。因此,合理發展金融不僅能促進經濟發展、更能抑制其副作用。
2. 論述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可表達為:二者緊密聯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
具體來說,(1)經濟發展對金融起決定作用,金融則居從屬地位,不能凌駕於經濟發展之上;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同時,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可能出現一些不良影響和副作用。經濟發展對金融的決定性作用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並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二是商品經濟的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決定了金融發展的結構、階段和層次。
(2)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①通過金融運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各種便利條件;②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③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來提高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效率;④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做貢獻。
在經濟發展中,金融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表現在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因金融運作不善使風險加大,一旦風險失控將導致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危機;因信用過度膨脹而產生金融泡沫,膨脹虛擬資本、刺激過度投機、破壞經濟發展三個方面上。
正確認識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充分重視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積極防範金融對經濟的不良影響。擺正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應有位置,使金融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自身的健康成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為經濟發展服務。
3. 金融機構存款余額與經濟發展有什麼關系
maybe 不對,你姑復且聽之。
存款制主要是存款機構(商銀,合作社之類)的,他們充當信用中介,將存款借貸給實體經濟資金需求方,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所以這類金融中介在資金有效配置中的作用很大。存款余額大,說明可貸資金多,經濟發展理論上會好。但金融創新導致「脫媒」,銀行資金來源受到影響(都轉到股票,貨幣基金,共同基金等eg,余額寶),資金成本變大,傳統的銀行信貸業務受到沖擊,這對於主要依靠銀行作為資金來源的小企業影響會比較大,實體經濟就會受到影響。當然各方面因素吧,很難確切說會好或會壞。企業也不是非要靠銀行,商業票據市場什麼的,看發展吧。
4.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1、金融能夠提高投融資水平和效率
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多兩方面的促進作用:
一是可以增加要素總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應;
二是通過提高要素生產率,比如資本的生產效率,投融資效率等來促進經濟發展。
2、金融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吸引優秀人才。
金融的本質是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通過將資金配置到生產效率最高的項目中去,可以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同時提高技術進步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一個有效的金融體系將可以更好地分配資金,提高進步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4)經濟發展金融擴展閱讀
金融發展規律
1、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上層結構的增長比國民產值及國民財富所表示的經濟基礎結構的增長更為迅速,因而金融相關比率(FIR)有提高的趨勢。
2、一國金融相關比率的提高並不是永無止境的。一旦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當FIR達到1~1.5之間時(西歐和北美20世紀初就達到了這一水平),該比率將趨於穩定。
3、經濟欠發達國家的FIR比歐洲和北美國家要低得多。欠發達國家目前(指20世紀60年代)的FIR多在1和2/3之間,相當於美國和西歐在19世紀後半期就達到並超過的水平。
4、決定一國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經濟單位和不同經濟集團之間儲蓄與投資功能的分離程度。
5、在多數國家中,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的發行額與持有額中所佔份額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大大提高了。即使一國的FIR已停止增長,該份額卻依然呈上升勢頭。
5. 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經濟的增長與金融的發展之間是否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受到了許多學者的研究與質疑。在二十世紀70年代前,許多學者認為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並不存在相關關系,金融體系的產生與發展只是經濟增長帶來的被動反應,並不存在實際的相關關系。在20世紀70年代後,人們逐漸對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的關系出現了新的認識。
第一,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金融市場的發達程度與經濟的發展與進行緊密相關,只有較為發達的金融市場才能為經濟提供開拓的市場。金融市場對貨幣資金的集中與運用具有較為良好的條件,在資金的集中運用下,許多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更容易開展,實現規模經濟的效益。金融市場的持續穩定對經濟活動所需要的資金提供了保障,加強了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了經濟的穩定持續的發展。金融市場的發展幫助人們對金融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人們的儲蓄比例會下降,更多的資金流入市場,資金的流動性加強,更有利於刺激經濟活動的產生,實現經濟的增長。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刺激了貨幣的流動與市場經濟的開展,只有相對穩定發達的金融發展最為基礎,我國的經濟才能持續穩定的實現增長的目標。
第二,經濟的增長對金融發展也產生了影響。經濟的增長實現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較為良好的生活水平下,人們的投機心理逐漸加重,對金融市場開始產生關注,促進了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與完善。經濟的增長推動了社會的則很難個體前進,金融市場也在社會的進步中進步,為人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與金融產品。面對金融市場的發展,越來越豐富的金融產品也為經濟活動的開展帶來了風險,只有合理的控制可能發生的風險才能保證經濟發展為金融市場帶來的積極影響。經濟的增長為我國的企業帶來了較為良好的企業盈利效果,促進了企業的投資,見解的實現了金融市場的發展。
6. 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與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當代金融創新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主要是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的:一是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首先,金融創新通過大量提供具有特定的內涵與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務、交易方式或融資技術等成果,從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同時提高需求者的滿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從而增強了金融機構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第三、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資產和盈利率。二是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場價格對信息反應的靈敏度;其次,增加了可供選擇的金融商品種類;第三,增強了剔除個別風險的能力;第四,降低了交易成本與平均成本,使投資收益相對上升,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和籌資者進入市場,提高了交易的活躍程度。三是增強了金融產業發展能力。四是金融作用力大為增強。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對整體經濟運作和經濟發展的作用能力,一般通過對總體經濟活動和經濟總量的影響及其作用程度體現出來。
(2)產生的新矛盾和挑戰:金融創新在繁榮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新的矛盾和問題,對金融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首先,金融創新使貨幣供求機制、總量和結構乃至特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對金融運作和宏觀調控影響重大。其次,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貨幣政策的決策、操作、傳導及其效果,對貨幣政策的實施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第三,金融風險有增無減,金融業的穩定性下降。第四,金融市場出現過度投機和泡沫膨脹的不良傾向。
綜上所述,當代金融創新雖然利弊作用皆存,利弊作用力都放大了,但從總體上看,金融創新的利遠遠大於弊,並且其利始終是主要和主流性的。正確認識和客觀評價金融創新對於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是有效利用和充分發揮其動力作用,主動駕馭並把握金融創新的內在規律,最大限度地推動金融、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前提。當然,當代金融創新的負作用亦不能忽視,必須加以有效的引導和監管進行防範和控制。對創新在不同方面存在的弊病可以採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予以克服或減輕。總之,只要改善宏觀調控,加強監管,正確引導,當代金融創新中的負作用應該可以減輕到最低限度,安全與效率並非不可兼得。
7. 金融深化理論是怎樣闡述金融與經濟發展關系的
一、金融業的產生對經濟的影響
金融業包括一切與貨幣有關的活動,它的產生和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產物,並且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古老的農業時代,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孕育了貨幣的產生,其作為媒介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降低了交易費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時間和空間上展開,讓社會財富能夠在區際、代際間的一傳播、延續和繼承,貨幣的產生也使得人們可以通過積累貨幣區實現自己財富的增值,激發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無限慾望。可以說,貨幣的出現時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從此,金融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開始發揮作用。
貨幣的產生和發展,使原先在同一過程中買賣緊密結合的物物交換,分割成買和賣兩個階段。如果賣者在出賣以後暫不去購買,或者給予購買的人自己的產品還沒有賣出,便產生了賒銷,預付和接待,這就出現了信用活動。中世紀城市商業經濟的興起以及重商主義的興盛,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借貸活動以及借貸工具的發展。同時,航海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商業的發展,繁榮了信用活動,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樣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社會資金轉移和生產者資金規模限制的問題,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從此金融市場就與商品市場、勞務市場一起成為支撐商品經濟大廈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於人們經濟活動區域狹小、分裂和不統一,導致貨幣不統一,為了適應商品跨區域流通的要求,貨幣兌換業產生了。隨著自信規模的擴大,又逐漸開辦保管現款業務,進而辦理借貸,最後發展成為私人銀行。這些商業銀行的產生旨在為順暢流通而健全通貨,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積極的條件。
可見,金融業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貨幣流通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要求。同時,金融業的產生和發展又保證了貨幣流通的正常進行,從而推動了經濟的順暢發展。
二、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
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標志著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正式確立,金融業也以此為標志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現代銀行制度的建立對經濟的主動性作用
在金融業產生的最初階段,在高利貸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沒有把吸收貨幣當作真正的業務來經營,這時的銀行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資本家的利潤很低甚至無利可圖,他們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匯集社會閑置資本的現代意義的銀行。從而,適應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銀行業在17世紀逐步建立起來。到19世紀後半葉,在英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以英格蘭銀行為中央銀行並輔之以商業銀行等不同種類的專業信用機構的金融體系。
英格蘭銀行把銀行券的發行擴展到用於為新興工商業提供貸款支持,並以經營獲利為目標,開辟了銀行向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使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由最初的「適應性」作用轉變為「主動性作用」,金融的地位發生了重要變化。隨後,各國都逐漸建立了現代化商業銀行。這些銀行的產生和發展,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2.銀行作為「萬能的壟斷者」對經濟產生了強大的滲透力和影響力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生產迅猛發展,造成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導致銀行的集中。銀行數目急劇減少,而銀行資本卻急劇增加,銀行所支配的資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銀行手中,大銀行分支機構迅速發展壯大。銀行壟斷組織的實力進一步增長和加強;金融機構呈現多樣化趨勢;對外擴張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國際意義的跨國銀行。銀行壟斷在世界范圍內變成了一種對經濟、政治等社會活動施加影響、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
由於信用的發展和銀行壟斷的形成,銀行和企業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銀行對企業的資金供應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銀行可以通過信用活動監督企業的活動,有的還通過購買企業的股票參與企業的活動。而壟斷的工業資本也用過購買銀行股票等多種渠道參與銀行的活動,這樣,壟斷的銀行資本和壟斷的工業資本融合起來,形成了金融寡頭。金融寡頭以銀行為中心不僅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而且主宰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
3.銀行券的產生為部隊換紙幣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人們更多地是關心貨幣是否能買到價值相當的商品,而不是或實體的價值量。流通中磨損的鑄幣依然被人們在流通中運用,說明貨幣可以用象徵性的貨幣符號來代替鑄幣執行其職能。
銀行券最初是兌換金銀貨幣的憑證。後來,和銀行以自己擁有的金銀貨幣為保證,發行自己的銀行券。從開始在一張空白的字句上臨時填寫金額,到後來發展成為事先印製好的具有不同面額的鈔票。這樣,銀行券就成為銀行發出的代替金銀貨幣流通的可隨時兌換的信用貨幣。銀行券的出現時貨幣幣材的一大轉折,為紙幣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二戰之前的30多年間,金本位體制解體,金鑄幣流通中介,部隊換信用貨幣廣泛流通,使經濟不再受各國黃金儲備數量的制約,信用貨幣可以在生產潛力允許的情況下先於生產而出現在經濟生活中,並帶動經濟的發展,這使得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由「主動性」轉變為「先導性」。
三、後工業經濟時代的金融與經濟
在後工業時代,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資源配置和資本流動的全球化成為其主要特徵,表明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隨著黃金和美元的徹底脫鉤,完全意義的信用貨幣制度建立起來。在此制度下,貨幣供給在技術上以無限制,也為金融最大幅度地為經濟服務解除了最後的障礙。
電子貨幣、網上銀行等電子、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在這一階得到了很大發展,在技術的依託下,國際金融快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速度大大加快。
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促進了國際貿易、交流的發展,有利於商品和資本的流動 ,給世界各國帶來了新的機遇,金融對經濟的先導性作用也越來越突出。
四、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分析
雖然現在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已基本明確,但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爭論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與經濟關系的幾種理論作一個簡要說明。
1.古典學派的貨幣中性理論
早期的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往往將與商品交換相關的價值決定理論和貨幣理論截然分開。他們認為,商品價格由商品的供求情況決定,商品之間的比價關系即山品的相對價格決定著商品的生產、分配、交換等關系,而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是由貨幣數量決定的,這樣就將絕對價格水平和商品市場的供求完全分開,將價值理論與價格理論(貨幣理論)完全分開。
根據貨幣中性理論,經濟活動本身是不受貨幣因素影響的。貨幣在經濟基礎中的作用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對經濟既不無正面影響,也無負面影響,是經濟中的中立因素,貨幣數量的變化只是引起商品價格水平成比例地變化,而不影響商品之間的比價關系。
貨幣中性論觀點只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不僅忽視了貨幣的價值貯藏作用,更無視貨幣在媒介資本轉移、實現儲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貨幣分析的這種局限性,在貨幣關系比較簡單的時期表現的還不太明顯,但隨著貨幣以及金融對實際經濟滲透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古典經濟學的貨幣理論難以對現實經濟作出合理解釋。
2.維克塞爾的累積過程理論
19世紀下半葉,貨幣量和物價水平反向變動的事實,引起了人們對貨幣中性論的懷疑。瑞典學派的先驅納特·維克塞爾(Knut Wicksell)通過對利率和物價及經濟變動的關系的研究,在肯定貨幣數量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積過程理論。
他認為,貨幣對經濟學的影響是通過貨幣利率與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離來實現的。根據維克塞爾的定義,貨幣利率即現行的市場借貸利率,自然利率實際上是指投資的預期利潤率。當貨幣數量增加時,貨幣利率小於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儲蓄受到抑制,消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貨幣利率相對偏低使企業的盈利機會增加,企業家覺得有利可圖,便會擴大投資,增加產出。然而,隨著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價上漲,就會出現累積性經濟擴張過程。相反,當貨幣數量減少,貨幣利率大於自然利率,則出現生產萎縮、收入減少、物價下跌等累積性經濟緊縮過程。只有當貨幣利率等於自然利率時,經濟才能實現均衡。
維克塞爾認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貨幣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離是絕對的,只要兩者有差距存在,累積過程就不會停止,物價水平的上漲和下跌也不會停止,社會經濟的均衡就會遭到破壞,此時,貨幣為非中性的。
3.凱恩斯學派的貨幣經濟理論關於貨幣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
1963年,凱恩斯《通論》的出版徹底結束了貨幣與經濟的「二分法」,將傳統實物經濟分析全部納入貨幣分析體系。凱恩斯認為,經濟中存在著資本邊際遞減規律,投資決定於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資本邊際效率即預期利潤率,是由資本資產的未來收益與其供給價格之比來決定的。對投資企業來說,利率和資本邊際效率分別代表其投資的投入和產出。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大於利息率,投資就顯得有利可圖,會擴大投資;如果資本邊際效率小於利息率,投資就無利可圖,會消減投資。
他認為,由中央銀行決定的貨幣供給量可以當作外在變數來對待,貨幣供求的均衡決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銀行能通過調節貨幣供應量進而調節利率對經濟產生的影響。
4.現代金融發展理論關於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發表了《金融理論中的貨幣》,通過建立基本模型來分析金融在經濟中的角色與作用。他們提出了以多種金融資產、多元化的金融機構和完整的金融政策為基本內容的廣義貨幣金融理論。通過建立以個比較完整的關於貨幣、站務以及經濟增長的理論模型,他們提出單位之間的儲蓄——投資差異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強調了離開經濟發展,金融發展是難以理解的基本論斷。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發表了《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通過相關比率指標對一國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進行了結合和數量分析。在異國經濟發展中,金融相關率的基本變動趨勢是上升的,但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穩定。隨著經濟和金融的發展,金融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金融機構發行的間接金融工具比重會逐漸下降,而非金融機構發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認為,金融上層結構能通過提高儲蓄和投資總水平和有效配置資金,促進經濟增長,改善經濟運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羅納德·麥金農(Ronald I.Mckinnon)分別發表了《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論,指出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促進關系。兩人詳細地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貨幣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發展中國家實行金融深化戰略的政策主張。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市場機制不完善、金融市場落後、經濟處於割裂狀態、政府對金融實行管制、匯率高估等金融壓抑的現象。金融壓抑使得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地利用閑置資金,難以有效地配置資源,這就形成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
隨後,在20實際90年代後出現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約束理論和金融協調理論等,都從金融到底該如何去促進經濟發展的角度闡述金融和經濟的關系。如何能夠合理的進行金融改革來促進而不是使經濟發生倒退或危機,仍然是一個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中解決的問題。
總之,不管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還是從理論研究發展的角度來看,金融與經濟大致有以下關系:
1.經濟發展決定金融發展。貨幣的產生、信用的出現、金融機構的出現、金融工具的創新、監管機構的完善等,都離不開經濟的發展。金融在於整體經濟的關系中處於從屬地位,金融是為整體經濟發展而服務的。
2.金融對經濟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而且經濟發展程度越高,金融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越大。
8. 金融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金融發展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
1、金融發展有助於實現資本的積聚與集中,可以幫助實現現代化的大規模生產經營,實現規模經濟的效益。
2、金融發展有助於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提高社會經濟效率。
3、金融發展有助於提高用金融資產進行儲蓄的比例,因而有助於提高社會的投資水平。
4、金融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吸引優秀人才。
(8)經濟發展金融擴展閱讀:
規律
1、在一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上層結構的增長比國民產值及國民財富所表示的經濟基礎結構的增長更為迅速,因而金融相關比率(FIR)有提高的趨勢。
2、一國金融相關比率的提高並不是永無止境的。一旦達到一定的發展階段,特別是當FIR達到1~1.5之間時(西歐和北美20世紀初就達到了這一水平),該比率將趨於穩定。
3、經濟欠發達國家的FIR比歐洲和北美國家要低得多。欠發達國家目前(指20世紀60年代)的FIR多在1和2/3之間,相當於美國和西歐在19世紀後半期就達到並超過的水平。
4、決定一國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經濟單位和不同經濟集團之間儲蓄與投資功能的分離程度。
5、在多數國家中,金融機構在金融資產的發行額與持有額中所佔份額隨著經濟的發展而大大提高了。即使一國的FIR已停止增長,該份額卻依然呈上升勢頭。
6、儲蓄與金融資產所有權的這一「機構化」趨勢對各種主要金融工具有著不同的影響。
(1)與股票相比,債權的機構化進展較快;(2)在債券之中,長期債券的機構化又比短期債券更為明顯;(3)公司股票大多直接掌握在個人股東手裡。
7、在任何地方,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發展都是從銀行體系發展開始,並且依賴於紙幣在經濟中的擴散程度。
8、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系統在金融機構資產總額中的比例會趨於下降,而與此同時,其他各種新型的金融機構的這一比率均有所上升。
結果,在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中,銀行系統(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資產已低於其他各種金融機構資產的總和,但在欠發達國家中,情況正好相反。
9、外國融資作為國內不足資金的補充或作為國內剩餘資金的出路,在大多數國家的某個發展階段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10、對於多數國家的金融發展來說,先進國家的示範作用大概同國際資本流動同樣重要。與其他許多領域相比,金融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傳播比較容易,整體性「移植」也更加成功。
11、在金融發達國家,包括利率和其他費用在內的融資成本要明顯低於欠發達國家,偶然出現的例外也主要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
12、在大多數國家,如果對近數十年間進行考察,就會發現經濟與金融的發展之間存在著大致平行的關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融發展
9. 如何理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一)經濟發展決定金融
(二)金融對現代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1、通過金融運內作為經濟發展提供容條件
2、通過金融的基本功能為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3、通過金融機構的經營運作節約交易成本,促進資金融通,便利經濟活動,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
4、通過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直接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三)金融對經濟發展可能出現的不良影響
1、因金融總量失控出現通貨膨脹、信用膨脹,導致社會總供求失衡,危害經濟發展。
2、一旦金融業經營不善風險失控不僅導致金融業的危機,而且將印發經濟危機。
3、因信用過度膨脹產生金融泡沫,剝離金融與實質經濟的血肉聯系。
4、資本流動國際化會促使金融危機在國際間迅速蔓延,不僅侵蝕世界經濟的基石,更使發展中國家備受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