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歷程

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0-12-18 12:08:46

A. 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過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體制在我國確立並非一朝一夕,它的建立與逐步完善是一個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

1979年,我國提出了「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以計劃調節為主」的方針,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思想。

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建立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經濟體制」的主張。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方針。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註:我國在計劃與市場問題上進行觀念更新的上述過程,是在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大長達14年的時間內逐步實現的。這一觀念更新的過程表明,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不斷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我國生產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又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而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具體化、系統化,這就引領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到2000年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已經確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這是進一步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質文件,必將進一步失去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與創新。

註: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十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與逐步完善的十年。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使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提高,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化,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B.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企業制度包括( ).

市場經濟的發展就是改革國有制企業,逐步實現「四自」法人,即:自主經營、自版負權盈虧、自我經營、自我約束的企業 法人,進而做到政企分開,產權明晰,否則,就不會有市場經濟的繁榮的發展。國家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核心任務也在於此。所以A是錯的。

C. 綜述市場經濟發展歷程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有哪些啟示

第一階段:突破來了完全排斥市自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希望能幫到你!

D.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4)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E. 誰能提供一點自由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歷程啊

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國富論》、、、
哈耶克自由主義《自由秩序原理》、、、
新保守主義。。。

F.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怎樣的

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1)「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階段。中國改革之初,首先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東歐,決心仿照其市場化改革。但由於傳統體制的影響根深蒂固,所以人們十分謹慎地對待市場問題。1979年3月,陳雲提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模式。這一思想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幾乎被引入這一時期的所有重要文獻。但兩者的結合被解釋為板塊狀的。(2)「有計劃商品經濟」階段。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理論,標志著我國對於社會主義市場問題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決定》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運用價值規律,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必要條件。」(3)「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在有計劃商品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市場機制問題進行了新的概括和說明。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4)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1992年春天,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做了精闢的論述。他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個精闢論斷,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使我們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的兼容問題上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標志著中國的經濟改革進入了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階段。

G.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經歷了3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大一統的計劃經濟概念,形成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思想。

第二階段: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商品經濟」的論斷,突破長期以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重新解釋了計劃經濟的內涵。

第三階段:從根本上破除了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看作屬於社會基本制度范疇的思想束縛,確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社會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體現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體制。

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把資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環節中去,並使企業實行優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靈敏的特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7)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徵:

1、以公有制為主體: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低,發展又很不平衡,客觀上要求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而且,非公有制經濟與市場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如產權清晰、機制靈活、適應性強,能在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有更大更健康的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以計劃為指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當在宏觀計劃的主導之下把宏觀計劃與市場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企業的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與國家的長遠的、整體的利益結合起來,並使前者服從於後者。

3、以達到共同富裕為目標: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的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必然形成生產無政府狀態,兩極分化,需求不足,周期性經濟危機。失業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伴侶和必要條件。

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所在和最基本的追求,因而也必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鄧小平同志提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4、以堅持黨的領導為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當前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在全國人民正在努力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領導經濟建設就是黨的中心任務。

H. 市場經濟的發展歷程

http://www.cqvip.com/qk/95786A/200704X/24200636.html

這里有一個切題的

I. 中國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的過程

1979年11月,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見美國《不列顛網路全書》副總編吉布尼時就說過:說市場經濟只限於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

1980年9月,五屆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商品經濟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現實和客觀的必然。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

1982年春節期間,陳雲和經濟學家談話時提出「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重要論斷。同年3月,國務院領導人在一次公開的講話中援引了陳雲的觀點:「我們的國家必須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對如何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作了更加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其中提出:「社會主義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屆七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社會主義的有計劃商品經濟,實行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努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在當時,這個論斷對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時提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從黨的十四大起,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取向確定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成為自覺、主動的歷史進程。

(9)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踐中低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

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

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

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基本原理.這種觀點的邏輯推理是:社會化大生產把國民經濟各部門連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客觀上要求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

閱讀全文

與市場經濟下的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