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主要表現有哪些
一、積極方面:
1、關稅同盟的第一個動態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外,特別是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大市場效應引發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關稅同盟的建立促進了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以前,許多部門已經形成了國內的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居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
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於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結果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的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一種濃烈的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於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二、消極方面
1、關稅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壟斷的形成,如果關稅同盟的對外排他性很大,那麼這種保護所形成的新壟斷又會成為技術進步的嚴重障礙。除非關稅同盟不斷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從而不斷有新的刺激,否則由此產生的技術進步緩慢現象就不容忽視。
2、關稅同盟的建立可能會拉大成員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關稅同盟建立以後,資本逐步向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的政策,一些國家中的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別將逐步拉大。
(1)關稅同盟的經濟影響有哪些擴展閱讀:
關稅同盟分類:
關稅同盟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發達國家間建立的,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關稅同盟,其目的在於確保西歐國家的市場,抵制美國產品的競爭,促進內部貿易的發展,積極推進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另一類是由發展中國家建立的關稅同盟,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本地區各國的民族利益,促進區內的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如中非關稅同盟與經濟聯盟,安第斯條約組織、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大湖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
Ⅱ 如何看待現代世界經濟中的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是指成員國之間徹底取消了在商品貿易中的關稅和數量限制,版使商品在權各成員國之間可以自由流動。另外,成員國之間還規定對來自非成員國的進口商品採取統一的限制政策,關稅同盟外的商品不論進入同盟內的哪個成員國,都將被徵收相同的關稅,如早期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東非共同體」。
關稅同盟的主要特徵是:成員國相互之間不僅取消了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還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也就是說,關稅同盟的成員除相互同意消除彼此的貿易障礙之外,還採取共同對外的關稅及貿易政策。GATT規定,關稅同盟如果不是立即成立,而是經過一段期間逐步完成,則應在合理期限內完成,這個期限一般不超過10年。供參考。
Ⅲ 關稅同盟的意義
1、它避免了自由貿易區需要以原產地原則作為補充,保持商品正常流版動的問題。在這權里,代替原產地原則的是築起共同的「對外壁壘」,從這個意義上看,關稅同盟比自由貿易區的排他性更強一些。
2、它使成員國的「國家主權」出讓給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程度更多一些,以致一旦一個國家加入了某個關稅同盟,它就失去了自主關稅的權利。現實中比較典型的關稅同盟是1958年建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
Ⅳ 經濟共同體和關稅同盟有什麼區別
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締結協定,建立統一的關境,在統一關境內締約國相互間減讓或取消關稅,對從關境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商品進口則實行共同的關稅稅率和外貿政策,這就是關稅同盟。關稅同盟一般具有很強的排他性質,因此同盟成員國的商品在統一關境內可以避免非同盟國商品的競爭,從而擴大銷售市場。關稅同盟的排他性保護措施主要有以下各項:1.減低直至取消同盟內部的關稅。為達到這一目的,同盟往往規定成員國在同盟內部必須在一定期限內分階段、逐步地從各自現行的對外關稅稅率,過渡到同盟所規定的統一關稅稅率,直至最後取消成員國彼此間的關稅。2.制定統一的對外貿易政策和對外關稅稅率。在對外方面,同盟國成員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分別調高或調低各自原有的對外關稅稅率,最終建立共同的對外關稅稅率;並且逐步統一各自的對外貿易政策,如對外歧視政策,進口數量限制等。3.對從同盟外進口的商品,根據商品的種類和提供國的不同,徵收共同的差別關稅,如特惠稅率、協定國稅率、最惠國稅率、普通優惠稅率、普通稅率。4.制定統一的保護性措施,如進口限額、衛生防疫標,等等。
關稅同盟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發達國家間建立的,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關稅同盟,其目的在於確保西歐國家的市場,抵制美國產品的競爭,促進內部貿易的發展,積極推進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另一類是由發展中國家建立的關稅同盟,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本地區各國的民族利益,促進區內的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如中非關稅同盟與經濟聯盟,安第斯條約組織、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大湖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
經濟共同體是經濟、政治一體化,並具有一定超國家機制和職能的國際組織。比關稅同盟的級別要高。在政治經濟中統一口徑。現在只有歐盟是運行的比較成功的經濟共同體。
Ⅳ 關稅同盟的內容和經濟作用
內容
1、降低和免除締約國之間的關稅,以至最終取消同盟內部各國的關境,實現締約國之間的商品自由流通;
2、協調各締約國的關稅稅率,實行統一的對外關稅,建立共同的關境,以加強同盟國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量。
3、協議的內容往往還涉及到那些對貿易有限製作用的費用和限額。
經濟作用
靜態效果
1、貿易創造效應;
2、貿易轉移效應;
3、貿易擴大效應;
4、建立關稅同盟後,可減少行政開支;
5、建立關稅同盟後,可減少走私;
6、建立關稅同盟後,可以增強集團的談判力量。
動態效果
關稅同盟的建立,在長期會對同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些長期的結構性影響稱為動態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配置更加優化。
2、有利於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
3、有利於投資的擴大。
4、有利於技術進步。
(5)關稅同盟的經濟影響有哪些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1834年建立並逐步發展擴大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是較早出現的關稅同盟組織,對促進當時德國經濟發展和政治統一起過一定作用。在19世紀70年代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各邦之間和各邦的內部,關卡林立,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
1818年,普魯士率先廢除了內地關稅;繼之於1826年建立了北德意志關稅同盟;事隔兩年,又分別建成了中德和南德各邦兩個關稅同盟。
1834年由18個邦聯合起來,組成了以普魯士為盟主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此後,這個同盟進一步擴大到所有德語地區,成為全德關稅同盟。同盟公約的內容包括:廢除內部關稅,統一對外稅則,提高進口稅率,關稅收入按比例分配給盟內各邦等等。此外,還有1865年建立的法國和摩納哥關稅同盟。
1924年瑞士和列支敦斯登公國建立的關稅同盟;1948年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建立的關稅同盟;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各國締結的關稅同盟;1960年一度建立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以及中非關稅及經濟聯盟和南部非洲關稅同盟,還有安第斯條約組織,包括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和秘魯。
當時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與歐洲經濟共同體關稅同盟有所不同,前者q內部的自由貿易僅限於工業品,對聯盟外的國家不實行統一關稅。
Ⅵ 關稅同盟的經濟效應
關稅同盟從歐洲開始,是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之一。對內產行減免關稅和貿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動;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關稅同盟有兩種經濟效應,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 有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產生由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向成本較低的貿易對象國生產,本國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產品所帶來的利益。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產品過去從生產成本較低的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從成本較高的成員國進口的損失。這是參加關稅同盟的代價。當貿易創造效應大於轉移效應時,參加關稅同盟給成員國帶來的綜合效應就是凈效應,意味著成員國的經濟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則為凈損失和經濟福利水平的下降。
1、貿易創造效應(Trade Creation Effect)是指關稅同盟內部取消關稅,實行自由貿易後,關稅同盟內某成員國國內成本高的產品被同盟內其它成員國成本低的產品所替代,從成員國進口產品,創造了過去不發生的那部分新的貿易。設A、B、C分別代表三個國家。縱軸P表示價格;橫軸Q表示數量;S和D分別表示A國國內的供應曲線和需求曲線。PT 表示A國的價格;PC表示A國進口C國產品的價格;PB表示A國進口B國產品的價格。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前,A國從C國進口商品,進口價格是PC,加上關稅PCPT,因而A國的國內價格是PT。A國在PT價格條件下,國內生產供應量S0,國內需求量D0,供需缺口為S0D0。A國通過向C國進口S0D0數量的商品來達到國內的供求平衡。現在,我們來看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所帶來的貿易創造效應。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意味著兩國間取消關稅,實行自由貿易,並實施共同的對外關稅。雖然C國的成本和價格比B國低,但是,如果共同對外關稅能達到這樣一種效果,即從C國進口的加上共同對外關稅後的實際價格比從B國進口的價格高,顯然,A國的貿易商就會從B國進口商品,而不會從C國進口。A、B兩國組成關稅同盟後,由於A國從B國進口的價格PB比同盟前的進口價格PT要低,導致國內價格下降至PB水平。在PB價格水平上,A國國內生產供應量縮減至S1,國內需求增加至D1,A國進口S1D1量的商品來滿足國內需求。把A國參加關稅同盟前的進口量與參加同盟後的進口量相比,我們可以看到A國增加進口量S1S0和D0D1。這部分增加的進口量就是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通常被視為一種正效應。因為,A國國內商品生產成本高於A國從B國進口的商品生產成本。關稅同盟使A國放棄了一部分商品的國內生產,改為由B國來生產這部分商品。從世界范圍來看,這種生產轉換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
2、貿易轉向效應(Trade Diversion Effect)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內取消關稅,對外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成員國把原來從同盟外非成員國低成本生產的產品進口轉為從同盟內成員國高成本生產的產品進口,從而使貿易方向發生了轉變。A國與B國組成關稅同盟後,由於PB低於PC與共同對外關稅之和,A國就不再從C國進口,而轉向從B國進口。S0D0的商品數量原由A國從C國進口,關稅同盟後改為A國從B國進口。這就是貿易轉向效應。
貿易轉向效應通常被視為一種負效應。因為,A國從C國進口的商品生產成本低於A國從B國進口的商品生產成本,貿易轉向導致低成本的商品生產不得不放棄,而高成本的商品生產得以擴大。從世界范圍來看,這種生產轉換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 關稅同盟不僅會給參加國會帶來靜態影響,還會給它們帶來某些動態影響。有時,這種動態效應比其靜態效應更為重要,對成員國的經濟增長有重要的影響。
關稅同盟的動態優勢:
1、關稅同盟的第一個動態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外,特別是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大市場效應引發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關稅同盟的建立促進了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以前,許多部門已經形成了國內的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居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於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結果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的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一種濃烈的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於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關稅同盟的動態劣勢:
1、關稅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壟斷的形成,如果關稅同盟的對外排他性很大,那麼這種保護所形成的新壟斷又會成為技術進步的嚴重障礙。除非關稅同盟不斷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從而不斷有新的刺激,否則由此產生的技術進步緩慢現象就不容忽視。
2、關稅同盟的建立可能會拉大成員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關稅同盟建立以後,資本逐步向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的政策,一些國家中的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別將逐步拉大。
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是經濟一體化的兩種形式,也是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現象。
關稅同盟與自由貿易區
根據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第8款(甲)項規定:關稅同盟應理解為以一個單獨的關稅領土代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因此①對同盟的組成領土之間的貿易,或至少對這些領土產品的實質上所有貿易,實質上已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②同盟的每個成員對於同盟以外領土的貿易,已實施實質上同樣的關稅或其他貿易規章。根據這個定義,關稅同盟有兩個基本特徵:
①同盟內取消一切內部關稅壁壘和晨關稅措施;
②同盟成員採取統一對外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
根據關貿總協定第二十四條第8款(乙)項規定:自由貿易區應理解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所組成的集團,對原產於這些組成領土的產品的貿易,已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的集團……。自由貿易區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在該集團內成員相互之間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另一方面,各個成員又各自獨立地保留自己的對外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政策,所以,有人把自由貿易區稱為半關稅同盟。
Ⅶ 試述關稅同盟的動態經濟效果。
動態效果關稅同盟的建立,在長期會對同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產生較大的影響,回這些長期的結答構性影響稱為動態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資源配置更加優化。2.有利於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3.有利於投資的擴大。4.有利於技術進步。
Ⅷ 什麼是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Customsunion)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締結協定,建立統一的關境,在統一關境內締約國相互間減讓或取消關稅,對從關境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商品進口則實行共同的關稅稅率和外貿政策。關稅同盟從歐洲開始,是經濟一體化的組織形式之一。對內產行減免關稅和貿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動;對外實行統一的關稅和對外貿易政策。關稅同盟有兩種經濟效應,靜態效應和動態效應。關稅同盟的主要特徵是:成員國相互之間不僅取消了貿易壁壘,實行自由貿易,還建立了共同對外關稅。也就是說,關稅同盟的成員除相互同意消除彼此的貿易障礙之外,還採取共同對外的關稅及貿易政策。GATT規定,關稅同盟如果不是立即成立,而是經過一段期間逐步完成,則應在合理期限內完成,這個期限一般不超過10年。關稅同盟大體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發達國家間建立的,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的關稅同盟,其目的在於確保西歐國家的市場,抵制美國產品的競爭,促進內部貿易的發展,積極推進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另一類是由發展中國家建立的關稅同盟,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維護本地區各國的民族利益,促進區內的經濟合作和共同發展。如中非關稅同盟與經濟聯盟,安第斯條約組織、加勒比共同體和共同市場、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大湖國家經濟共同體、中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等。靜態效應 有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產生由生產成本較高的國內生產轉向成本較低的貿易對象國生產,本國從其他成員國進口產品所帶來的利益。貿易轉移效慶是指產品過去從生產成本較低的非成員國進口轉向從成本較高的成員國進口的損失。這是參加關稅同盟的代價。當貿易創造效應大於轉移效應時,參加關稅同盟給成員國帶來的綜合效應就是凈效應,意味著成員國的經濟福利水平的提高;反之,則為凈損失和經濟福利水平的下降。 動態效應 關稅同盟不僅會給參加國會帶來靜態影響,還會給它們帶來某些動態影響。有時,這種動態效應比其靜態效應更為重要,對成員國的經濟增長有重要的影響。 關稅同盟的動態優勢: 1、關稅同盟的第一個動態效應就是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關稅同盟建立以後,為成員國之間產品的相互出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種市場范圍的擴大促進了企業生產的發展,使生產者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享受到規模經濟的利益,並且可進一步增強同盟內的企業對外,特別是對非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能力。因此關稅同盟所創造的大市場效應引發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 2、關稅同盟的建立促進了成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在各成員國組成關稅同盟以前,許多部門已經形成了國內的壟斷,幾家企業長期占居國內市場,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因而不利於各國的資源配置和技術進步。組成關稅同盟以後,由於各國市場的相互開放,各國企業面臨著來自於其他成員國同類企業的競爭。結果各企業為在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必然會紛紛改善生產經營效率,增加研究與開發投入,增強採用新技術的意識,不斷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同盟內營造一種濃烈的競爭氣氛,提高經濟效率,促進技術進步。 3、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於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意味著對來自非成員產品的排斥,同盟外的國家為了抵消這種不利影響,可能會將生產點轉移到關稅同盟內的一些國家,在當地直接生產並銷售,以便繞過統一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這樣客觀上便產生了一種伴隨生產轉移而生的資本流入,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關稅同盟的動態劣勢: 1、關稅同盟的建立促成了新的壟斷的形成,如果關稅同盟的對外排他性很大,那麼這種保護所形成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新壟斷又會成為技術進步的嚴重障礙。除非關稅同盟不斷有新的成員國加入,從而不斷有新的刺激,否則由此產生的技術進步緩慢現象就不容忽視。 2、關稅同盟的建立可能會拉大成員國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關稅同盟建立以後,資本逐步向投資環境比較好的地區流動,如果沒有促進地區平衡發展的政策,一些國家中的落後地區與先進地區的差別將逐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