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全球綠色經濟發展

全球綠色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0-12-18 06:41:31

① 綠色經濟是什麼

綠色經來濟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源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大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1)全球綠色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綠色發展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加大生態和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綠色發展指數年度報告的研究在國內尚屬首次,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使中國能夠有根據地參加關於這一問題的國際對話,有助於提高全民的綠色發展自覺,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② 為什麼綠色經濟的發展刻不容緩

我們倡導:轉變觀念和思路,加強引導,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要從政策層面上支持和引導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引導、支持社會樹立綠色發展和低碳發展的理念。以發展綠色低碳經濟實踐和探索為起點,尋求適合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為遏止氣候變化不斷惡化的勢頭,積極採取自主行動,從多種環節入手,節能減排降耗,減輕環境災害,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

我們希望:加強科技創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設生態環境。世界各國、全球企業應負擔起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對資源環境壓力。以已開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為榜樣,尋求經濟發展新模式,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大節能減排和低碳技術的研發,加快節能環保和裝備的推廣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發展低碳能源技術,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綠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和低碳社會生活消費模式

我們期待:開展低碳技術國際交流,發展碳排放權交易國際合作。加強政府間國際合作,進而推動企業合作,有序推進低碳生態產業轉移,促進低碳和生態經濟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發展。積極建立環境權益交易市場,探索清潔發展機制,推動全球統一碳交易市場形成,改善發展中國家的碳定價權

③ 什麼是綠色經濟

開始綠色革命主要針對的是綠色植物植的改進,隨後這場革命演變成一場全球的「綠色運動」,不僅涉及到資源與環境問題,還滲透到社會各方面。
綠色經濟的「綠色」,不是人們感知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象徵性用語。一般而言,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而產生並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綠色經濟」既是指具體的一個微觀單位經濟,又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甚至是全球范圍的經濟。
綠色經濟與傳統產業經濟的區別在於:傳統產業經濟是以破壞生態平衡、量消耗能源與資源、損害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損耗式經濟;綠色經濟則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有益於人體健康為特徵的經濟,是一種平衡式經濟。
綠色經濟一方面通過科技力量的巨大作用使人們在社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過程中不損害環境與人的健康,使高科技的綠色產品極大地佔有市場,成為經濟生活中的主導部分。另一方面,它又要在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范圍內,按照屬於人類的生活或生存方式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當前,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正積極進行一場以發展綠色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革命」,美國猶他州的生物技術谷、日本的築波生物產業區、德國的慕尼黑生物產業區、英國的劍橋生物產業區是綠色經濟群落發展的典型代表。
經濟學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分配、綠色技術此起彼伏,使綠色經濟成為經濟學界研究和討論的熱點命題。但直到目前對綠色經濟的內涵、外延以及特徵等方面都沒有達成統一的認識,相關理論正處於不斷探索和完善之中。

④ 綠色經濟的價值分析

自可持續發展概念被正式提出以後,廣泛應用於包括環境保護領域在內的許多領域之中,其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派生出經濟可持續發展、生產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是:人類在努力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時,應當承認環境承載能力的有限性,不能剝奪後代人所必需的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中國2l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的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可持續發展首先是發展,並且是持續不斷的良性循環,需要在改善和保護發展的源頭——自然環境的前提下,合理調整傳統的產業發展模式,協調經濟、社會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有鑒於此,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的綠色產業模式,就成為當今產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首先,綠色經濟模式強調經濟、社會和環境的一體化發展。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大量佔有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地促進經濟增長是其基本特徵,認為自然環境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之間彼此不能兼容,環境問題是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必然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所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它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礎,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導向,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符合生態系統規律的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引導、推動、保障社會產業活動各個環節的綠色化,從本上減少或消除污染。
其次,綠色經濟能夠體現出自然環境的價值。傳統經濟系統堅持封閉性、獨立性,認為只要系統本身不斷擴大,經濟就會得到永無止境的發展,不受其他任何條件的制約,導致全球環境危機的不斷加劇。綠色經濟系統堅持開放性和協調性,將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作為其經濟系統運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產、流通和消費各個領域實行綠色先導原則,盡可能地減少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抑或改善環境資源條件,並將自然環境代價與生產收益一並作為產業經濟核算的依據,確認和表現出經濟發展過程中自然環境的價值。事實上,經濟的發展與環境資源的消耗是並行的,在量化經濟發展的各項收益指標時,環境消耗價值理應據實計算並從中扣除。
再次,綠色經濟的自然資源利用具有公平性。公平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特性,失去公平性就等於失去可持續發展。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不斷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然而,傳統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經濟增長,是以自然資源系統遭受嚴重破壞和污染為代價獲得,僅僅滿足了當代人或少數區域人的物質利益需求,忽略後代人或其他欠發達區域人的生存需要,是將子孫後代或全人類的環境資源用以滿足少部分當代人的物質上的奢侈,這是極端不公平的。綠色經濟發展方式通過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自然環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理論上可以同時兼顧當代人和後代人的代際利益平衡和當代人之間的區域利益平衡。
第四,綠色經濟可以引導產業結構的優勝劣汰。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是動態的,優勝劣汰是客觀規律,正是基於產業結構的更新機制,才能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經濟,可以引起工業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一是生產領域中,工業社會以最大化地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為中心的「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生產方式將轉變為以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消除或減少環境污染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生產方式,加重了生產者的環境保護責任;二是在流通領域內改革工業社會所奉行的自由貿易原則,實行附加環境保護的義務的自由貿易,控制和禁止污染源的轉移;三是轉變消費觀念,引導和推動綠色消費。這一系列的制度性變革,必然引起工業社會向綠色社會的回歸,依據自然生態規律,建立起由不同生態系統所構成的綠色經濟系統。

⑤ 聯合國綠色經濟發展聯盟組織是個什麼東東

聯合國綠色經濟發展聯盟組織(United Nations Green Economy Development Alliance Organization)簡稱聯綠盟(UNGEDAO),是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專注全球輪穗綠色經濟發展,雀桐臘匯集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力量和智慧,服務於全球綠色經濟發展,造福世界和平、綠色文明的國際經濟環境。聯合國綠色經濟發展聯盟組織是綠色經濟理念的倡導者,重要資源要素的整合者,結構調整的促進者,發展轉型的推動者,在倡導綠色理念的同時與經濟模式相結合,推動全球綠色經濟發展,促進政府與非政府間的合作頃滑。

⑥ 綠色經濟的世界各國情況

綠色經濟對就業有巨大帶動作用,據國際勞工組織(ILO)測算,轉向綠色經專濟可以在未來為全球屬新增近6千萬個就業機會,目前各國政府都力圖通過推行「綠色新政」來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整體綠色經濟發展計劃,並將在2013年之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歐盟地區的「綠色經濟」;美國提出在未來的10年間,投入1500億美元促進清潔能源經濟的發展;日本政府實施了名為「經濟危機對策」的新經濟刺激計劃,主打綠色牌;韓國政府制定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和五年計劃,爭取在2020年前躋身全球七大「綠色大國」之列。

⑦ 綠色經濟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概念嗎

因此,健康的、正常的發展應是不間斷的、持續的、內在的、有後勁的,最早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人們對無節制經濟增長造成自然資源。經濟的發展必須與人口、環境。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1987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第一次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明確定義是「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同時、也有持續的,事物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系統工程,切實保護資源和環境,因此,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勢在必行。2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及哲學原理2。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關鍵在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植樹種草,在事物本身的內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則我寫有一篇文章如下:1引言可持續發展思想,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任何事物的健康的、正常的發展應當是不間斷的發展,事物才向前發展,制止和打擊破壞環境的行為;禁止盲目開發;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舊矛盾解決了,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標志著人類開始正視環境問題。1980年3月,聯合國大會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隨後這個概念逐漸被的官方文件使用.1人口增長與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及資源與環境的關系,發展也有快.1可持續發展觀的內涵可持續發展就是指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提高產品質量是群眾的需要,也是發展經濟的需要。實現速度和效益相統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方式,而是向前的、有全面的,有不平衡的、有均衡的、全面的,對自然一味索取甚至是掠奪性開發和利用,致使環境破壞、生態失衡、人口過剩等問題已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人與自然只有共存共榮才能實現社會的全面、持續、健康發展。這一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要採取有力的步驟,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後勁。」站在整個社會、自然界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一切問題,在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同時,還應維護自然的權益,尊重自然系統的內在規律,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保持全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4總結制定和實施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定要以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中國國情出發加以科學地設計和實踐,並在實踐中認真貫徹執行和檢驗。本文限於篇幅,沒有做深入的考證,關於這個課題,有待進一步嚴肅的研究和探討,因為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科技不發達,而且有利於贏得更高的速度。目前我國買方市場已基本形成,絕大多數群眾的需求重點已經從量的擴大轉移到質的提高上來。因此,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對於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具有積極作用,對於子孫後代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穩定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報告還強調。3中國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充分認清中國的國情.3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不但不會妨礙高速度,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控制人口增量,提高人口素質。可持續發展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研究了人類的代際關系,即這一代與後一代人的關系問題,科學的發展觀又是全面的,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不能把現有的貧困與各種社會不公現象繼續下去,只有消除貧困,事物辯證的發展應當是系統的、生產力水平低,這一切決定我們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各項工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中心來。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質量、效益相統一:實現速度和質量相統一,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進而遭受其制約的反思。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大會、底子薄、連續的發展、協調的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任何健康的發展,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協調的發展觀。辯證的發展觀、發生質的變化的;矛盾是事物客觀存在的特性,是客觀存在的、有協調的,有一時的;二是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三是形成有利於市場公平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市場機制;四是形成有利於實現集約化增長的宏觀調控機制。其次,靜止是相對的。發展就是事物的一種運動狀態,但它又不是一般的事物運動,有矛盾才發展,事物是以矛盾發展為動力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形成節約資源,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向上的。3,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可待續發展的核心思想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是要求不間斷的,就是使發展成為在今天是現實的、合理的,同時又能使明天的發展獲得可能的空間和條件,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不行的。而提高經濟效益,則是整個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經濟效益的好壞,是檢驗一切經濟工作的最終尺度,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觀被全球持不同發展理念的各類國家所普遍認同、不均衡的發展。所以,把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統一起來,減少和避免資源浪費。首先,新矛盾又產生了,實現真正的公平、保持一定速度的運動。保持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趕上並超過發達國家的重要條件,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既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更需要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從哲學辯證法意義上來講,也就是說,發展是特指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級向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由落後到先進的運動變化過程。當然,社會主義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是以實現公平分配、消除貧困,而不能是片面的。辯證的發展觀實質上是矛盾的發展觀。具體講,舊矛盾解決,新矛盾又出來了,往復循環,發展應當是辯證的發展,科學的發展觀應該是辯證的發展觀。什麼叫辯證的發展觀,這首先要從辯證法的根本規律的角度來認識。矛盾是辯證法的根本法則,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規律;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依法治理環境污染,實現速度和結構。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熱內盧宣言》和《21世紀議程》兩個綱領性文件,實現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會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大區別就是最終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因此,可持續發展也是為未來發展創造條件的發展。2.1可持續發展觀的哲學原理從哲學上講,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增加效益的企業經營機制;換言之。因此,在發展過程中要全面地兼顧到系統構成的各個要素,建立和完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運行機制:一是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降低消耗,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態環境,人口多、保持內在各要素均衡的、協調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才是連續的發展,都應當是全面的,才能保證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可持續發展應是公平性和可持續性的有機統一,當然只有保持內在的後發力的發展,如不重視社會文明程度和執政能力的提高就會阻礙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可持續發展要逐步消除貧困和實現公平、平等原則。辯證的發展觀,還要從「過程的集合體」、「系統的集合體」的角度認識。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的發展過程,還要從連續的、勻速的,保持一定後發力的角度來認識。辯證法講發展。3,科學的發展觀又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的協調發展、畸形的,有不協調的、自然環境的破壞,堅持計劃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資源統籌考慮,不僅要安排好當前的發展,還要為子孫後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可持續發展觀強調以未來的發展規范現在的行動、推陳出新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主張方式,盲目追求社會財富、有慢,有片面的、共同富裕為宗旨的社會進步過程。3.2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資源的關系,加快技術進步

⑧ 西方各國的綠色新政對我國發展綠色經濟有何借鑒意義

「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是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2008年12月11日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對環境友好型政策的統稱,主要涉及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節能減排、氣候變化等與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重大問題。潘基文呼籲全球領導人在投資方面,轉向能夠創造更多工作機會的環境項目,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進行投資,促進綠色經濟增長和就業,以修復支撐全球經濟的自然生態系統。面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潮流和世界競爭的新格局、新變化,中國必須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綠色」機遇,搶佔新一輪全球競爭的「制高點」,以迎戰決定未來國運的全球綠色競爭。
西方國家綠色新政對中國的啟示
今年全球主要國家紛紛出台重大「綠色新政」表明,全球「綠色競爭」的氣氛已日趨激烈。面對新一輪綠色經濟發展的先機,誰掌握了主動,誰就掌握了未來。對中國而言,發展綠色經濟既是大國競爭的新焦點,也是謀求大國地位的新起點。中國必須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綠色」機遇,搶佔新一輪大國「綠色」競爭的「制高點」。對此,西方各國的「綠色新政」對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無疑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一)國家力量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力量。在當前全球綠色競爭風起雲涌的背景下,綠色經濟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發展戰略問題。發展綠色經濟,不能僅僅在經濟或文化層面尋求解決之道,不能完全交給市場慢慢地發展,而必須進行國家整體力量的動員,在政治層面形成強大的國家意志。
(二)政策支持是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推動力。決策者應站在全球高度,制定一個長遠的、符合國情的、操作性強的「綠色發展規劃」,以迎戰決定未來國運的全球綠色競爭。通過確立發展規劃和目標來引導,促使各方形成統一預期,引導各方投資順利進入;通過利益補償等機制來激勵,加大政府投入,通過政府補貼、補助以及獎勵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投資流入。
(三)綠色技術是綠色經濟的重要支撐。英、美等西方國家在像碳捕獲、清潔煤、智能電網、低碳汽車等綠色技術上保持領先優勢。只有加強綠色技術的研發,才能使綠色經濟的發展有穩固的基礎,也能發揮綠色經濟在經濟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四)發揮本國優勢,確立發展重點。如法國的核能、德國的太陽能、巴西的生物等等都是本國綠色經濟的優勢所在,也均是各自國家綠色新政的重點發展方向。發展綠色經濟要結合本國的優勢,確立發展的重點。像中國,需求大,人口眾多,應將發展綠色以及推廣綠色生活方式作為發展的重點。
(五)積極參與全球綠色治理,爭取全球綠色政治「話語權」。對中國而言,發展綠色經濟既是大國競爭的新焦點,也是謀求大國地位的新起點。在人類同面臨的全球環境問題面前,中國不應僅僅是一個被動的相關者,更應是一個負責任的參與者和各種全球環境問題國際准則制定的主導者。只有在以氣候問題為代表的綠色戰略中積極應對,才能取得國際事務中經濟、技術、道義和文化上的全面優勢。

⑨ 綠色經濟的戰略意義

⑩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的發展歷史

2010年:
2010年1月,2010中國綠色經濟—企業戰略TIO會談 在京召開
2010年2月,IGEA出席「北京CBD建設低碳商務區研討會」
2010年3月,IGEA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駐華大使館研討「馬斯達爾城」中國綠色合作計劃
2010年4月22日保護地球—綠色行動 大型公益盛典成功舉辦
2010年4月27日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與世界著名建築師、美國夏威夷「環境傳媒公司」創始人與總裁David Greenberg共謀發展低碳建築合作
2010年5月20日
IGEA參加美國清潔能源商務發展會談---中美共商合作契機
2010年5月7-10日
國際綠色經濟協會應邀出席「2010上海世博世界屋頂綠化大會」
2010年7月29日 「首屆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圓滿閉幕
2010年11月22日,IGEA 「全球綠色智庫峰會」盛大召開
2011年:
2011年 1月19日,「第二屆中國綠色經濟TIO峰會」
2011年4月22日第四十二個「世界地球日」活動「保護地球—綠色行動」公益盛典,用「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行為規范,共建綠色家園。
2011年6月25日,IGEA生態農業德州行
2011年7月8日,國際綠色經濟協會率團考察同煤集團
2011年7月30日第二屆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隆重召開
2011年9月23日IGEA生態農業專家考察團雲南建水行
2011年10月25日IGEA新能源考察團赴保定考察調研城市
2011年11月20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助力聯合國南非德班大會—2011全球綠色智庫峰會隆重召開
2012年:
2012年4月22國際綠色經濟協會(IGEA)推出2012世界地球日主題倡議 為「里約+20」展示綠色中國
2012年11月16日IGEA共同主辦並參與「戈寶麻與人類健康---18萬畝戈寶麻拯救恢復工程」高峰論壇召 開
2012年8月4日內蒙古阿拉善盟【錢學森草業新村】生態治理項目專家咨商會議召開
2013年:
2013年4月22日第44個世界地球日「保護地球-綠色行動」公益盛典成功舉辦
2013年7月28日IGEA中國農業科技考察團以色列之旅開展
2013年8月24日第四屆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召開
2013年9月26日-28日IGEA受邀參加中國農產品交易會暨河北國際綠色農業周
2013年10月30日IGEA參與組織中國-印尼農業合作專題活動
2013年11月4日IGEA參與組織中國-加拿大經貿洽談會
2013年11月15日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參與組織中日韓綠色技術論壇
2013年12月會診霧霾,IGEA發起「大氣污染防治城市行」
2014年:
2014年3月20日IGEA在四川宜賓建設打造「綠色經濟國際合作示範基地」
2014年4月22日IGEA舉行第45個世界地球日公益活動
2014年8月3日IGEA舉行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綜合治理模式專家研討會
2014年9月8日-12日國際綠色經濟協會赴加拿大開展中加綠色經濟合作
2014年8月23日第五屆全球綠色經濟財富論壇成功召開

閱讀全文

與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