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土壤中哪種成分易與鋅形成穩定化合物
Ca2- HPO4 - 0H- SIO32- 主要是Zn的絡合反應
『貳』 中國古代史的易考問題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關系
答案: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強盛。
2、春秋戰國時期,有利於結束分裂混亂局面。走向統一的因素。
諸侯國爭霸戰爭和兼並戰爭,使諸侯國數目減少。
華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觸頻繁,促進民族融合。
各國變法打擊了舊貴族勢力,促進舊制度瓦解崩潰和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建立,秦國實力的強大為統一準備條件。
法家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為以後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奠定了基礎,又為統一提供了思想武器。
各地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
長期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3、試簡述「漢承秦制」的表現、作用和實質
(1)兩漢基本上承襲秦朝制度,在廢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對秦制又有所損益變化。
政治方面:①刺史制度。漢武帝以後,漢朝實行了一套比秦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使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②察舉制度。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形成,對中央集權不利。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決了王國問題。東漢光武帝對諸侯控制也很嚴。
又如經濟上,兩漢實行編戶制度。
(2)這些措施有力鞏固了秦漢大一統局面。漢武帝在解決王國問題的同時,建立起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即察舉制等。兩漢選拔重用大批人才,加強了對地方官僚的控制,有利於兩漢強盛局面出現和社會歷史的發展。
(3)漢承秦制的實質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強化的表現,是兩漢統治者在吸取前朝滅亡教訓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轄,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剝削控制,強化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體現。
4、漢朝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開始走向世界,結合史實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說明上述結論,並簡析這一現象的原因。
(一)表現——實際是一道列舉題。
政治:與朝鮮、日本的使節外來;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來朝。
經濟:鐵制生產工具輸往朝鮮;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在越南推廣。
文化:中國先進科技文化傳播到歐亞等地。
(二)原因:——實際是提問外交頻繁的原因,根據一般的原理不難得出答案。
國力強盛,文化繁榮;
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政策。
張騫通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交通)。
5、東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經濟方面有哪些異同?在文化上各有哪些反映?這些反映又說明了什麼?
解析:注意第一問的時間限制;比較對象的限制;內容的限制(政治、經濟方面);政治一般包括政權、階級關系、治亂、分裂統一等;經濟主要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文化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意識形態等。第二問注意「各」字。
(一)不同點:
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穩定——北方出現描述戰亂的《木蘭辭》;南方詩歌多描寫愛情。
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出現總結北方勞動人民生產經驗的《齊民要術》。
江南經濟進一步開發——科技文化進一步發(王羲之、祖沖之)
東晉士族制度充分發展,政治黑暗——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表達對現實的強烈不滿。
(二)相同點:
南北方都出現政權更替頻繁的局面。
佛教廣泛流行——石窟藝術和宗教畫流行。
(一) 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6、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發展
(1)兩漢、魏晉時期察舉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導致世家大族政治特權地位的形成。
(2)隋唐時期實行科舉制度。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隋煬帝時期建進士科。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期增加錄取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制度。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
(3)北宋鄉、省、殿三級考試制度形成定製。考試科目減少,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錄取名額增加。
(4)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科舉制度走向極端。
(5)近代以來。戊戌變法廢除八股取士;1905年廢除科舉制。
。
10、北宋時期的科學技術有何突出特徵?其中三大發明得以獲得發展的社會條件是什麼?這些偉大發明未得以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解析:科技發展情況從動力、環境、機遇等方面考慮。
(一)特點:與有開創性、開放性;領先於世界
(二)條件:
(1)北宋時期封建經濟在隋唐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發展,其推動了我國傳統科技的發展,使偉大發明在當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2)北宋文化的繁榮對印刷術提出了新要求,促使了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唐以來海上貿易和造船業得到了很大發展,促使指南針在北宋時期用於航海。
(4)北宋時,民族政權並立,戰爭不斷,這促進了火器的發展。
(三)原因
這是由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後的經濟發展水平造成的。
11、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為什麼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必然逐漸漢化?
條件
(1)完成本民族的統一,建立政權,並盡可能使政權封建化。
(2)發展生產,增強實力,特別是增強軍力,乘中央政權力量虛弱之時發動進攻,入主中原甚至統治中國。
(3)入主中原後,必須廢棄本族落後的生產方式,採取漢族封建化的經濟政治制度。
(4)必須聯合漢族地主階級,聯合統治。
(5)必須打碎本民族的部落組織,使本族和漢族雜居相處,以消除民族隔閡,促進民族融合。
(6)必須採取措施恢復和發展生產。
原因: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方面考慮
18、康乾盛世出現的表現與原因。
答案:
首先,從康乾盛世的表現來看:
政治方面,國土遼闊,政治統一,社會穩定;經濟方面,農業生產恢復與發展,耕地面積增加,手工業更加發達,商業較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民族關系方面,各族人民聯系加強,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邊疆地區得到開發;對外關系方面,挫敗了沙俄的侵略企圖,捍衛了國家尊嚴和領土完整。這些與以往的歷史相比,具有一定的進步性,應該是值得頌揚的。
其次,深刻分析其出現的原因:
清初調整統治政策,改革賦役制度,廢除人頭稅,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了一定程度的寬松,有利於經濟恢復與發展;平定少數民族貴族的分裂與叛亂,打擊沙俄入侵,收回台灣主權,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三位皇帝注重個人政績,勵精圖治,成為盛世的開創者和維護者;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是盛世的真正創造者。
最後;從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這種盛世局面只能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迴光返照,暗含著衰落與危機。主要表現在: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沖擊並削弱了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為維護封建統治,對內採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對外實行消極防禦的閉關鎖國政策,這只是封建制度的強心劑;反對君主專制的民主思想也在康熙年間產生。這些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勢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加劇封建社會的統治危機。
34.隋庸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有什麼創新?各有哪些進步作用?
答案:
①隋朝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唐朝進一步完善。這一制度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它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加強丁中央的統治力量。
②隋朝甸立丁科舉制度.唐朝繼承和完善。這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抑制了門閥勢力,擴大了官吏來源,提高了官員文化索質.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③隋朝沿用並改革北魏以來的租調制.開始以庸代役,唐朝實行租庸調制,庸不再有年齡限制,這就保證了農民生產時間,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使國家得以富強起來。
唐朝中後期實行兩稅法,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馳.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農民負擔相對減輕。
35.簡述唐代中期我國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兵制的演變,分析它們各自演變的主要趨勢及其共同原因。
答案:
①演變:庄園製取代均田制;兩稅法取代租庸調制;募兵製取代府兵制。
②趨勢:從封建土地國有制為主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為主發展;征稅標准由人丁多少為主向土地、財產多少為主發展;兵源由國家徵兵向國家募兵發展,由均田戶按規定服役向自由應募發展。
③原因:由於封建經濟發展和土地買賣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的租庸調制和府兵制也無法推行。
36.簡要分析唐朝商業市場發展所出現的新情況,並指出當時的市場仍受到哪些限制?
答案:
(1)新情況:城市市場中行業眾多,出現了為商貿服務的邸店和櫃房;唐朝後期一些大城市出現了夜市;定期舉行的草市遍及廣大農村;來自波斯、大食等國的胡商雲集各大都市的市場。
(2)限制:市場仍固定在專門的商業區,與住宅區分開,面積也較小;市場里店鋪不能任意擴大鋪面、攤位;買賣時間有限定,仍有日中為市的古風。
37.絲綢之路曾經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紐帶,因此絲綢之路被稱為「文化運河」。請列舉漢唐時期的有關史實加以說明。並從社會環境、經濟重心的變化、技術條件三方面簡要分析陸上「絲綢之路」自宋代開始逐漸衰落的原因?
答案:
(1)中國文化西傳:①漢朝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後西傳。②唐朝:十進位記數法傳到天竺;③玄奘將《道德經》譯為梵文,介紹到天竺;④造紙術傳到大食。
西方文化東來:①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內地。②唐朝時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傳入中國。
(2)原因:①北方戰亂,社會動盪;②經濟重心南移。③羅盤針廣泛運用於航海,航海技術的進步。
38.英國學者威爾斯說:「當西方人的心靈為神學所纏迷而處於蒙昧黑暗之中時,中國人的思想即是開放的,兼收並蓄而好探求的。」這句話主要反映了中國唐朝的文化繁榮局面。請回答:(1)唐朝出現這種文化繁榮局面的客觀基礎是什麼? (2)唐朝的統治者為文化繁榮在政策和制度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
(1)制度先進、經濟發達、國家統一、地域遼闊是唐朝文化繁榮的客觀基礎;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以及周、秦以來歷史文化的積累,是唐朝文化繁榮的前提條件。
(2)唐朝實行科舉制度,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學校制度完備,興辦專業教育;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對外來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有利於唐朝文化的豐富多彩。
39.從古代到近代前期,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有一個隨著時間的延伸,在空間不斷得到拓展的曲折過程。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西周時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說十分流行,當時所說的「普天」主要是指哪一空間范圍?
(2)漢代時對外交往的空間進一步擴大,試概括其主要表現?
(3)宋代理學家石介的《中國論》中說:「天處乎上,地處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國內也。」此話說明了當時中國士大夫什麼思想觀念?形成這種觀念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4)近代前期,鄭觀應在《易言•公法》一文中說「夫地球圓體,既無東西,何有中邊。同居覆載之中,奚必強分夷夏。」「公法者,彼此自視其國為萬國之一,可相維系,而不可通屬之道也。」由此表明19世紀先進的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當時有何積極意義?
答案:
(1)范圍:西周時期「普天之下」指黃河流域地區(中原地區)。
(2)主要表現:絲綢之路;與周邊國家交往頻繁;與西亞、歐洲的友好往來;海上絲綢之路。
(3)觀念:以自我為中心(中國)。原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4)表明開始拋棄傳統的「天下」觀念,客觀地認識中國在世界的地位。體現了國與國之間平等的思想。有利於進一步了解世界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挽救民族危亡。
40.有人說宋代文學的主要基調是「愛國、憂國、悲憤」。試從疆域及民族關系方面簡要分析宋代文學具有這種基調的主要原因。
答案:
北宋統一,疆域縮小,如幽雲十六州仍歸於遼;南宋時,「規定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以北的土地歸金朝統治」,疆域更加縮小,與唐代相比,相形見絀,宋人內心抱有遺憾。所以宋人慨嘆國恥國難的作品差不多跟宋王朝同時出現。對遼、西夏和金的侵擾是無力抵抗的,宋的統治者對外政策變得越來越軟,採取給「歲幣」甚至「南宋皇帝向金稱臣」的辦法來換取苟安。宋詞里所表現的愛國憂國的情緒越來越沉痛、激切。特別是靖康之變後,悲憤的聲音幾乎成為南宋一百五十年文學的基調。
41.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領先於世界的主要成就有哪些?試分析宋元科技文化繁榮的主要原因。
答案: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比歐洲早四個多世紀;指南針和火葯廣泛使用,並傳入西亞和歐洲;沈括《夢溪筆談》在世界科技史上有著重要地位;郭守敬主編《授時歷》比西方早300年。
(2)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和元朝的大統一,使社會出現相對安定局面;宋元封建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的發達,為科技文化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為科技文化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42.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之一在於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的加強。簡要敘述北宋、元朝、明朝時期中央政府加強對地方統治的制度、措施。
答案:
北宋:地方分權(三個機構、軍隊);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加強對台灣、西藏地區的管轄;明朝:地方分權(三司)、設置機構管轄邊疆地區(奴爾干都司、加強對西藏地區管轄等)。
43.隋唐、明清(清鴉片戰爭前)時期,農業發展的特點有何異同?農業發展的相同條件有哪些?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哪些問題值得今天引以為鑒?
答案:
特點:相同點:①糧食產量大幅提高;②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不同點:隋唐時期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在耕地面積的擴大,水利的興修和工具的改進,南方開始成為經濟重心;明清時期農業的發展主要體現為經濟作物種類的增多和種植面積的擴大,南方的經濟重心地位更加穩固。相同條件: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統治者調整生產關系;③農業生產技術提高。問題:①開發土地資源破壞生態環境;②人口的過度增長影響經濟的發展。
44.概述隋唐和明清時期,城市商業經濟發展的情況和共同原因。
答案:
情況:隋唐時期:市場較前代發達,城市裡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和固定的交易時間,政府管理和商業設施完備。長安、洛陽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有很大發展,揚州和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揚州是當時江南物產主要集散地,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有「天下之最,揚為首」的說法。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國內市場廣大,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全國出現了一批較大的商貿城市。北京和南京則是當時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匯集了四面八方的物產。共同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②交通發達,南北經濟交流頻繁。③政府推行有利於商貿發展的政策。
45.簡述明清時期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及其成因。
答案:
主要特點:①封建經濟達到頂峰:邊疆地區獲得開發,經濟發展速度較快;農業生產結構發生顯著變化,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進步;商業繁榮。②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緩慢發展:明中後期,在江南一些地區,一些生產部門,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場規模擴大,部門和地區增多,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成因:①生產力的發展(技術、工具等)②生產關系調整(更名畝,一條鞭法、地丁銀等)③有利的社會環境(政治穩定,國家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
46.清初為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採取了哪些重大的舉措?與以往相比,其鞏固和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何突出特點?
答案:
舉措:平定了噶爾丹的分裂活動,控制了漠北蒙古。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派軍進入台灣,並設置台灣府,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海防。康熙帝令清軍兩次進攻侵佔雅克薩的沙俄軍隊,解決了中俄東段邊界問題。平定回部叛亂,加強對新疆地區控制。
特點:一是反擊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二是把平定少數民族叛亂的斗爭與加強民族聯系和軍事行政管理相結合。
49.明清時期最能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經濟形態是什麼?對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怎樣的影響?
答案:
經濟形態:商品經濟。
影響:政治上: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走上衰落階段。
經濟上: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一條鞭法改用銀兩收稅;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思想上:出現了以黃宗羲等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文化上:出現了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反映我國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小說。
50.簡述江南地區在南朝、唐朝和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概況。
答案:
概況:南朝:農業生產規模擴大;技術進步;得到初步開發。唐朝: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生產工具、技術改進;成為糧食重要產地;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明清時期:生產工具革新;出現地區、行業新的社會分工;出現了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51.唐朝時期的揚州和明清時期的蘇州,城市發展有什麼特點?試分別概述其原因。
特點:唐朝後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其經濟地位超過長安、洛陽,出現了夜市。
明清時期:蘇州絲織業發達(蘇州地區蠶桑業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原因:揚州——地處運河與長江的匯合處,水陸交通樞紐;江南物產的集散地;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埠等。
蘇州——農業、手工業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
52.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是中國古代史上並不鮮見的一種歷史現象。試從中舉出三個事例,並綜合分析這種歷史現象的形成原因和歷史影響。
答案:
①例略
②形成原因:少數民族經濟、政治發展較快,力量迅速強大;游牧地區環境較為惡劣,物質文化生活貧乏;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先進,對少數民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誘惑力;中原地區政權日益腐化,矛盾尖銳。
③歷史影響:促使少數民族漢化、封建化,促進少數民族進步;往往伴隨著戰爭,使生產遭到破壞,給中原地區和少數民族人民帶來災難;促進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54.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素以歷史悠久聞名於世,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傳統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請回答:
(1)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從開始形成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間經歷的三個歷史階段分別是什麼?
(2)簡要分析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鞏固和發展是由哪幾方面因素促成的。 (3)用學過的中國古代史相關內容解釋我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文化傳統延續至今未曾中斷的文明古國」。
答案:
(1)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和鞏固)、宋元(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
(2)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加強;封建經濟發展;各地區各民族經濟交流和聯系的加強;開明的民族政策;傑出人物的作用;中華民族凝聚力。
(3)漢字;傳統道德;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
58、清之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與歐洲啟蒙思想的比較。
答案:
(1)產生的社會條件:①政治條件,中國封建制度雖然衰落、封建專制卻空前強化,封建統治仍十分穩固,資產階級還未形成;而西歐已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強大。②經濟條件,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而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③文化條件,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占統治地位;歐洲的文藝復興使資產階級文化迅速傳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沖擊。
(2)內容差異:中國的思想家抨擊君主專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沒有提出建立新社會制度的主張,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歐洲啟蒙運動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教權主義,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構想,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3)影響: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對當時的封建專制起了一定的沖擊作用,但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歐洲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極大地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對亞洲等地革命運動也起了促進作用。
『叄』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作為商品交易處所,不是可以因為某地商品經濟的一定發展而能自發形成的,不是一個經
(1) 特點:「市」限制在一定的區域,政府對「市」的控制比較嚴格。(4分內)
結論:市場的設置是政治所需容,而不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4分) (2)信息:「草市」作為自然形成的鄉村集市,也逐漸演進為相對集中的地方商業中心,甚至演化成了城市。(6分) (3)含義:政府對市場控制過嚴會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2分) 扭轉:北宋時期。(2分) 表現: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到官方的直接監管等。(4分) 『肆』 寫出分子式c4h4o4的不飽和二元羧酸的各種異構體,如有幾何異構體,以ze標明,並指出哪種易形成酐
結構簡式只能是:HOOC-CH=CH-COOH 『伍』 現在什麼行業比較有前景 2019年互聯網襲行業有前景。 中國互聯網協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網路安全產業發展中心(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榜單、互聯網成長型企業20強榜單和《2019年中國互聯網企業100強發展報告》顯示: 2019年互聯網百強企業產業互聯網數量再創新高,以服務實體經濟客戶為主的產業互聯網領域企業數量達到60家,累計服務近4000萬家企業。 (5)內陸貿易和經濟的發展較易形成哪種文化擴展閱讀: 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實施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實踐生根階段,工業互聯網平台建設及應用推廣取得積極成效。 我國已培育了50餘傢具有一定區域和行業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台,重點工業互聯網平台平均設備連接數達到60萬台,以平台為支撐的新型生產製造服務體系建設有序推進,有力推動了工業經濟數字化轉型。 工信部將圍繞平台落地推廣,加強政策標准制定,遴選跨行業跨領域平台,聚焦挖掘典型應用場景、培育標桿解決方案、建設創新體驗培訓中心、打造先導示範區等深入開展試點示範,協同推進技術、產業和生態發展,推動工業互聯網平台落深落細落實。 『陸』 鯽魚 草魚 青魚 鮐魚哪種魚腐敗時易產生組胺 鮐魚腐敗時易產生組胺。 組胺是由組氨酸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的。當版組織受到損傷或權發生炎症和過敏反應時,都可釋放組胺。鮐魚是青皮紅肉魚,屬大洋洄遊性魚類,體內酶的活性強,為適應旺盛的新陳代謝需要,故組胺含量也就較白肉魚類為多。 (6)內陸貿易和經濟的發展較易形成哪種文化擴展閱讀: 鮐魚可導致過敏性食物中毒反應,食後30分鍾-3小時內,顏面及上半身潮紅,酒醉祥,心悸、頭痛或出現蕁麻疹,但體溫正常,無瀉下、腹痛反應。而非待異質所致。 對中毒原因物質多數認為紅肉內含組織胺所致。當魚體變質或不新鮮時,大量細菌增長繁殖,尤以莫爾根變型桿菌,可使魚體內組氨酸脫羧基而形成組胺。 『柒』 哪種肺癌易形成空洞 周圍型肺癌癌性空洞的形成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周圍型肺癌所形成的空洞的典內型容的x線徵象為洞壁較厚,形狀不規則,其外緣可有較清楚之分葉,內壁凹凸不平,有時還可見突出腔內之結節狀影。伴有腫瘤浸潤時,外緣可毛糙模糊。其大小為3~5cm,也有人報導最大可達12cm,其中內容物常不多。當合並感染時,空洞內可見較大氣液面。這樣的癌性空洞診斷並不困難。但是也有些不典型的癌性空洞,如薄壁空洞、膿腫樣空洞等,與肺結核或肺膿腫空洞較難鑒別。有些薄壁空洞在動態觀察中可見洞壁不規則增厚,對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如有條件,應作支氣管造影、體層攝影或照高電壓胸片,用以觀察空洞的形態、支氣管有無狹窄或截斷、縱隔及肺門淋巴結是否腫大。同時還應仔細詢問病史,了解病變發生發展過程,有無咳嗽、咯血、胸痛病史以及急性發病史。另外還可查痰找癌細胞。通過這些檢查一般可以得出正確診斷。 『捌』 根據下圖所給出的數據判斷,哪幾種原子最易形成固溶體
* 『玖』 港口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
港口經濟影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經濟學界對港口經濟影響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經濟學家很早就已經意識到交通、航海、港口、倉庫、公共事業與公共工程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拾』 長石和鎂橄欖石的熔體哪一種更易形成玻璃 長石。因為鎂橄欖石為島狀結構,不易形成大的陰離子團,熔體冷卻時粘度小,容易析 晶;而長石為架狀結構,容易形成大的陰離子團,熔體粘度大,冷卻時質點遷移受阻,故不 易析晶而容易形成玻璃。 與內陸貿易和經濟的發展較易形成哪種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