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在經濟全球化面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在經濟全球化面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發布時間:2020-12-18 02:43:19

1. 如何看待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不同

世界上各個國家間經濟發展水平千差萬別。所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按照經濟實力的不同而劃分的兩種國家類型。

發達國家是與發展中國家相對而言的經濟上比較發達的國家。包括歐洲的絕大部分國家,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亞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這些國家經濟一般都比較發達,也較富裕。不過在它們之間經濟發展也是不平衡的,美國和蘇聯是其中最突出的兩個國家,它們資源豐富,經濟實力雄厚,技術水平高,在全世界的國民生產總值中美國占第一位,蘇聯居第二位(1979年美國約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近四分之一,蘇聯佔十分之一強)。除美蘇兩國外,其它發達國家經濟實力也很雄厚,它們的領土面積共佔世界有人定居的陸地面積的17%左右,人口約佔全界15%,但卻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二以上。不過這些國家大多數資源比較貧乏,原、燃料嚴重依賴進口,而工業產品又需依賴國際市場銷售。

發展中國家資源豐富,但在歷史上曾長時期淪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經濟不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紛紛獨立,經濟發展較快,但經濟實力還比較薄弱,國民生產總值只佔世界的五分之一強,因此被稱為發展中國家。當然,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也不盡相同,經濟發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別,既有高收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一萬美元以上)的石油輸出國;也有象羅馬尼亞、南斯拉夫、墨西哥、巴西以及新加坡等具有一定工業化水平的國家;還有居大多數的亞、非、拉和大洋洲中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
「最不發達國家」一詞最早出現在1967年「77國集團」通過的《阿爾及利亞憲章》中。聯合國大會1971年確定了最不發達國家的標准並列出24個國家為最不發達國家。
經濟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經濟利益的同時,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

代價之一:全球經濟的不穩定將成為一種常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空前加強。在這種環境下,經濟波動和危機的國際傳染便成為經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代價之二: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跨國企業常常是大規模貨幣投機的主要責任者,隨著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不斷下降。

代價之三:全球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正進一步擴大。作為資本和先進技術的主要擁有者,發達國家總是處於全球化的中心地位。競爭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經濟全球化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中國應主動參與

經濟全球化具體表現為生產和消費的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就是企業不只在本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資源,消費全球化則指消費者不只在本國市場而是在世界范圍內買東西。在全球范圍內從事生產和貿易,也就必然有統一的全球規則,WTO是一種多邊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多邊是優於雙邊的,至少有一個比較權威的仲裁機構解決反傾銷和貿易糾紛。

人們通常只看到加入WTO將給中國出口帶來的利益,但中國的貿易得利還應反映在進口上,進口可以使消費者買到更多優質的東西,以更少的錢購買一些商品,消費者所得應是衡量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更重要的是,貿易和投資還帶來許多外部效應,使中國的服務質量和態度大大改善,這在經濟學上叫做技術外溢,它不同於技術轉讓,是不用付費的所得。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需做四件事

第一,必須搞活市場經濟,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體制中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必須開放市場。只有開放市場,才能成為世界經濟的組成部分,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市場不能馬上無條件地全面開放,而是要有條件、有步驟地,在適應自身發展水平的情況下開放,這樣才能產生對貿易雙方都有利的效益。

第三,必須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因為市場經濟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法制經濟,所以中國必須遵守規則並參與規則的制定。

第四,必須發展資本市場。任何一個想要讓企業家大展宏圖的國家,都必須發展其資本市場。但中國雖然擁有高儲蓄率,卻只有很小一部分流進了私人企業,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儲蓄更是少之又少。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三組關系

第一是實行對外開放與參與全球化的關系。我們必須按國際上共同的規則來辦事,不能總把希望寄託在國家的保護措施上,盡早參與全球化貿易,就是要逼著我們的企業改革進取,只有這樣才能使其競爭力真正得到提高。

第二是縮小國內地區間差距與縮小國際間差距的關系。

第三是擴大內需與增加外貿出口的關系。中國是一個大國,國內市場很大,要將擴大內需作為根本,但不能因此而忽視外貿的重要性。

中國在制定經濟全球化戰略時,應考慮的新情況和新問題

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必須以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基礎。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世界貿易大國,中國理應積極參與國際多邊經濟組織的活動和國際多邊經濟規則的制定,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中發揮積極、穩定和建設性的作用。

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承認不同國家間的差異,注意處理好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利益關系。

科技的不斷創新和進步,是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中國將堅持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科技興貿,不斷提高中國對外經濟貿易的科技含量和國際競爭能力,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只有加速科技創新,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運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高傳統產業技術含量,才能不斷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中國技術發展的跨越。

只有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才能不斷從生產關系方面為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2.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何不同對發展中國家是利還是弊為什麼

對發達國家來說是利大於弊!
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趨勢!但是!當今的經濟全球化在哪裡能看到不是歐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
事實上就是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
例如美國在印度建立了棉花基地!(例如啊!只是我虛構的!)
印度你全國所有的土地給我美國種棉花!
可是如果某一天!美國突然說不要你印度的棉花了!除非你們把你印度的某一樣主權給我美國!
那麼印度只能夠屈服於美國!出賣主權!因為印度大量的棉花需要美國去購買!別國沒有那麼大的購買力!
雖然這只是我的虛構!但是在亞非許多國家真的傳在這種事情!
任何事都是有兩面性的!經濟全球化有利有弊!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當然是利大於弊!

3. 世界經濟全球化對整個世界,對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有那些影響

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給它們帶來的利益遠多於發展中國家。首先.國際通行的制度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規則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國內規則的特點,不存在與國外規則的嚴重沖突。其次因為主導著國際制度,發達國家可以使其他國家承擔更多的來自內外製度沖突的不確定性和成本,從而轉嫁成本,規避風險。再者發達國家通過國際制度、規則極大地發揮了其優勢和保護其劣勢。
最後世界經濟中的「集權」效應,由於他們所具有各種優勢,使得發達國家能夠從全球化中獲得遠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的利益。
對於反展中國家而言,就如同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經濟全球化比喻為「一柄雙刃劍」一樣,對於我們來說,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發展中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經濟開放程度的提高,使貿易投資自由化,獲得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實現經濟「趕超夢想」。特別是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大發展、產業大轉移、資本大流動和技術大外溢,對於發展中國家彌補國內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缺口,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整個經濟起飛都是非常有利的。經濟全球化促進了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因此,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4. 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使「地球村」變成現實。

但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推動全球生產力發展,加速世界經濟增長,為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國際競爭,並造成了諸如貧富懸殊,南北差距等一些列問題,迫使發展中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在新的環境下應如何對全球化帶來的巨大挑戰。由於歷史和自身原因,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從一開始就處於不利的地位,但面對全球化的浪潮,發展中國家只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行恰當的政策,採取有力的措施,揚長避短,迎接挑戰,才能變不利為有利,加快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詞最早是由T·萊維於1985年提出的,至今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全球化是指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一般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信息、技術、勞動力等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自由流動和配置,是經濟國際化和一體化達到一個新的更高層次的表現。經濟全球化於20世紀90年代形成高潮,這有其必然性。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經濟全球化生產的根本前提是全球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在全球市場分開的情況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地區之間的自由化貿易不等於經濟全球化,只有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歷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原計劃經濟國家相繼向市場經濟轉軌,完全意義的全球大市場才誕生。從生產力運動和發展的角度分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過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各國,各地區的經濟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成統一整體,即形成「全球統一市場」;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建立規范資本主義經濟行為的全球規則,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經濟運行的全球機制.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生產方式一統天下,各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經濟全球化浪潮發展迅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技術進不,尤其是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進步不僅使商品貿易和流通加快,同時使企業組織進一步走向國際化,生產走向全球化。更為突出的是,資本流通已成為瞬間的事,全球金融市場連成一片,資金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隨時流動。技術進步也使技術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並逐漸獨立出來形成了技術在國際間的轉移和流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和新科技革命為經濟的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技術支持,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潮流,成為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二、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即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是其不得不面恰的一個重大挑戰。

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難得發展機遇。二戰以後許多發展中國家努力發展國經濟。試圖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成功的發展中國家卻只有極少數,大多數國家依然貧窮落後。如何擺脫落後的面貌,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日益拉大的經濟差距,依然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難以解決的難題。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盡快擺脫落後的經濟狀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2000年聯合國發布的《千年報告》指出:「全球化的好處和機會仍然高度集中於少數民國家。在這些國家內的分配也不平衡。全球化對許多人已經意味著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無法預測的力量傷害,這些力量同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有的國家發展速度較快,而有的則遠遠落在了後面。

首先經濟全球化盡管促進了全球的經濟發展,但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並沒有受到公平待遇。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和資本優勢,以跨國公司為工具,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實施資源在全球范圍的不公平分配,使得南北差距繼續拉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同樣也在拉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總裁康德蘇曾評論說「貧困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速度是不能容緩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已成為爆炸性問題,從根本上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其次,它擴大了發展中國家內部社會成員之間的不平等,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以及加劇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在發展中國家,受過教育或擁有資源或壟斷權力成員,可以在發達國家之間自由流動或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受較少教育和社會地位低下的社會成員卻與此相反。隨著跨國公司的進入,一個高薪收入階層會涌現,由此會造成收入嚴重集中化使貧富差距拉大,而貧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條件損害著他們勤奮工作的意願和能力並可能陷入惡性循環之中。

因此,在經濟全球化這把「雙刃劍」面前,發展中國家要積極應對,未雨綢繆,扎住機遇,迎接挑戰。

三、發展中國家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潮流

當今世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開放是世界每個國家的必然選擇。發展中國家只有認清形勢,積極進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才能爭取主動,即克服「全球化」的弊端,規避「全球化」的風險,又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條件發展壯大自己。

首先,為了在「全球化」潮流中發展壯大自己,發展中國家必須結合自己的國情,利用本國的比較優勢,加快本國民族產業的發展,以適應全球化競爭的要求。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亞洲「四小龍」也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從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上起步的,其工業化水平在50年代初期仍我很低,資本和外匯十分稀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00美元左右。但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在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持續,快速增長,並且隨著資本,技術的積累,它們又逐步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成為新興工業化經濟,時入或接近發達經濟的行列。

其次,發展中國家要實現「後發優勢」,趕上或超過發達國家,必須走科技創新之路,從比較優勢走向競爭優勢。相對於比較優勢而言,競爭優勢不僅強調發展具有成本基礎優勢的產業和產品,更強調促進發展適銷對路的多樣化的產業和產品,建立本國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進而推動經濟全面增長。發展中國家或轉型中的國家,情況更是如此。因此,發展中國家要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包括經濟體制和科技制在內全面創新建設機制,以增強國家的國際競爭優勢。

第三、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同時推動對舊的不平等的國際規則和制度的改革,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在經濟全球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發展中國家選擇加強本地區經濟全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有著重要的意義。地區經濟合作即可以作為發展中國家逐步融入經濟全球貨攤一個初始或過渡階段,也可以用來抵禦發達國家的經濟沖擊。這就要求發展中國家切實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不斷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採取了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5. 在經濟全球化面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

答案D
本題實際上是考查經濟全球化對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的不同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由於經濟狀況的差別,享受的機遇和抵抗風險的能力、在貿易自由化問題上的具體主張肯定不會相同。

6. 經濟全球化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有什麼影響

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國際間的社會化分工, 歐美從事研發設計/發展中國家出人力,環境和原產料.
當發展中國家開始分工研發設計的時候, 全球化的進程就會進入逆轉.

閱讀全文

與在經濟全球化面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