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儒家思想對日本和韓國的影響
儒家文化幫助日本經濟騰飛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60到90年代間,東亞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可謂是群星璀璨,其中最為耀眼的恐怕就是從一片廢墟到現代化經濟大國的日本了。日本之所以能在在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實現經濟騰飛,迅速崛起而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奇跡的背後有著很多因素,比如教育的發展,日本的大學數量幾乎相當於西歐各國大學數量之和;科技進步,日本人雖不善長或無心從事理論上的突破創新,但他們在吸收和改進外國先進技術方面似乎的確有某種天分,日本經濟高速增長也得益於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列車;高儲蓄率,世界上最高的儲蓄率促進了資本的迅速積累等等。但在這里,我主要想從文化方面來解釋。
當然支持日本經濟崛起的主要是日本優秀的企業文化:主要精神是團隊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其團隊合作精神所凝聚則是日本的民族的精神:在不利於民族生存、發展的外部自然環境中,把個人融入團體,憑借團體的智慧和力量來贏得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所以,團結、協作、同甘共苦、休戚與共,甘願為團隊、民族、國家不計個人得失,勇於奉獻和勇於犧牲,就是以民族精神為主導的企業精神。其創新精神也源自於民族精神:基於生存危機的憂患意識,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別善於學習和借鑒其它民族的成功經驗,吸收各民族之長,以創新求求生存,這樣的創新體現在管理上,將企業主的利益與僱傭者的利益統一起來,調動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支持日本企業文化的有三大民族心理。1、渴望成為強者的心理。基於傳統的生存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日本民族特別渴望成為強者、成功者、崇拜強者、能者,而鄙視弱者和無能者,這與他們骨子裡的恥感文化有關,即依附於群體的特性。2、務實心理。亦基於傳統生存的危機意識,日本人特別地務實。他們不喜歡幻夢式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傾向於事實、現象、經驗、實證的思維方式。3、「忠」的心理。「忠」:現代的日本人已把傳統的效忠天皇、效忠國家這一民族價值觀具體轉化成對關系個人生存的企業的效忠。每個成員都把企業當成自己的歸宿,為企業貢獻自己的青春才華,他們往往自願超時工作,任勞任怨,鞠躬盡瘁,回報企業對自己的知遇之恩。因此節儉觀念、重智意識、實用思想等也應運而生。然而這些並未形成理論體系,外來的儒家文化則恰好基本適應了這些思想,於是為日本人所接受並奉為真理。
⑵ 儒家文化對於韓國的影響等級制度屬於儒家文化嗎
中國文化對於東亞鄰國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封建時期的朝鮮王朝也非常推崇中國文內化!容
在中國的諸子百家之中,特別是對中國的儒家文化是推崇備至的。
因為他們認為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符合朝鮮王朝貴族的利益。
他們認為以儒家的仁義道德來約束臣民,才能保證他們的江山永固!
... ...
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制度在韓國已發展為他們特有的等級制度。
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架勢!
呵呵...
⑶ 儒學對韓國的影響
儒學思想對韓國現代化的積極作用李敦球自古以來,朝鮮的思想、文化同儒家專學說有著極屬其密切的親緣關系。經過兩千年的漫長歲月,儒學思想逐步影響到朝鮮社會的各個方面,與其傳統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已成為朝鮮民族思想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雖然隨著李朝的衰亡,儒學思想在朝鮮一時衰落,但它潛在的超凡智慧和博深的哲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現代化是傳統文化的延伸和發展的結晶,傳統的力量不管你承認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儒學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儒學文化圈諸國的政治、法律、制度,並通過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
⑷ 日本被儒家影響深嗎和韓國相比,哪個被儒家文化影響更深
對日本有一定影響,主要是唐朝時代的影響,之後就是日本本土自身的改良
,如武士道精神受和儒家忠君思想有關聯,近現代以來日本更加受西方思想影響,儒家影響並不深了
韓國作為屬國影響更久
⑸ 儒家哪些思想對當代韓國產生積極影響!!急!!
道家對東亞各國的影響公元2世紀至10世紀,越南一直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很大。對普通人來說,老子「柔弱勝剛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指導著他們的處世方法;對文人來說,年輕得志時學習孔孟,遇到亂世或未得到重視時就隱居起來研究老莊,是很自然的事情;此外,越南歷代統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無事取天下」的思想來治國安邦。但到了近代,這種影響力卻日益下降,不值得一提。與此相反,由於韓國古代統治者長期崇儒貶道,所以道家的影響乏善可陳,但到了20世紀,道家對韓國的影響力逐漸加強,不但研究道家思想的韓國學者層出不窮,而且道家思想開始對韓國社會產生實質上的影響。長期研究道家思想的學者金溶沃,2001年在韓國教育電視台連續做了56次的長篇演講,以老莊思想闡釋韓國當代社會問題,引起極大的轟動,被稱為「金容沃之風」。韓國外交家官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聯合國秘書長時,也曾引用老子的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來表達自己的工作理念。
比起越南和韓國,道家思想對日本的影響要大得多,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沈澱,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認為:「國學(指日本本國文化,非儒學)和老莊哲學具有共通性。」有資料表明,早在6世紀中葉,老莊思想就和漢譯的佛教經典一起傳入日本。7世紀中葉日本聖德太子制定的的「17條憲法」,就包括一些道家思想的成分。江戶時代道家思想開始在日本普及,不但產生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注釋及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關老莊思想的通俗讀物。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一些思想家如本居宣長、安藤昌益等人,已經將道家思想溶於自已理論體系之中,並以道家為理論依據,展開了對儒家及其傳統社會的批判。同時,隨著町人經濟的崛起,海保青陵和石田梅岩等人充分吸收道家思想,建立起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這為蘭學和其他西方思想的引進打下了基礎,維新變法以後,日本學者又大量借用道家術語翻譯西方著作,同時道家思想還成為西周、中江兆民、西田幾多郎 、夏目漱石、湯川秀樹、川端康成等學者思想靈感的來源之一,1935年,日本學者岡田茂吉還借鑒道家思想,提出了風靡全球的自然農法。如今的日本,對道家思想的熱情不減,許多日本學者對道家思想有精深的研究,日本企業家也把《道德經》作為必備讀物,並充分借鑒道家上善若水的思想,創立了獨具日本特色的柔性管理學說,而號稱日本當代「老子」的加島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不求人》中,用親切的語言,敘說自己對道家思想的親身感受,首發兩個月,各大書店紛紛脫銷,竟然成為同類專著的佼佼者。
⑹ 儒家思想對韓國的影響
在韓國,孔子的名字家喻戶曉。日前,記者到韓國儒教最權威的教育機構「成均館」進行采訪。「成均館」館長崔昌圭說:「孔子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韓國有將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過儒教思想的熏陶。」時至今日,儒教在韓國仍占據主導地位,孔子「為國盡忠,敬信節用,愛民如子,人倫之中,忠孝為本」的思想已融入韓國人的血液,成為國家發展和人生道路的精神能源。
在兩次「文化對決」中,儒教使韓國受益
在韓國歷史上,儒教曾與日本的「殖民文化」和近現代的「歐美文化」進行過兩次「對決」。1910年,朝鮮半島淪為日本的殖民地。在35年的殖民統治中,日本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要求當地人全體學日語、「改姓更名」、崇拜日本天皇,這反復沖擊著當地人的精神家園。為反抗「殖民文化」,有識之士舉起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大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馬上席捲了這個苦難深重的國家。正是在這一儒家思想的鼓舞下,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人民掀起了全國性的抗擊日本殖民統治的「三·一獨立運動」,它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為抗日斗爭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1945年以後,隨著美軍進駐朝鮮半島南部,儒教在韓國迎來了與「歐美文化」的尖銳對立。在這次「對決」中,韓國借鑒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多元化文化觀,在大力引進西方市場經濟和先進技術的同時,盡量摒棄西方文化中個人至上、金錢萬能、人情淡薄等弊病,倡導儒教的敬業樂群精神,創造了家庭和諧穩定、道德風氣良好的社會。韓國把孔子尊為「萬師之表」,並每年舉行紀念孔子的「釋典大祭」,正是緣於儒學對韓國作出的貢獻。
從小進行儒教道德教育和熏陶
不可否認,在現代韓國社會,昔日儒教的統治地位正在受到嚴峻挑戰。韓國為繼承傳統,傳承儒教,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從教育入手已成為其成功的根本。1960年以來,韓國為傳承儒教,正式把儒教的道德倫理列入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
韓國小學道德倫理教育的科目名為《正經的生活之道》。在這一科目中,設有「個人生活」、「社會生活」和「國家生活」三大部分。「個人生活」中,主要進行「端正、誠實、節制、創造、深思」的教育。「社會生活」中,主要對學生進行「寬容、愛家庭、和睦、親切、公益精神、責任意識、團結合作以及公正」教育。在「國家生活」中,向學生進行「三愛」教育,即愛國家———忠誠、愛民族———繼承傳統文化、愛人類。
中學道德倫理教育科目中,分初中「道德」科目和高中「國民倫理」科目。初中道德科目主要是關於「人際關系與各種禮節」:它以家庭內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為起點,提倡學生之間相敬互愛和協作精神,同時培養學生敬老孝親思想。在高中的「國民倫理」科目中,主要對學生進行尊重人的生命與價值,「誠」與「敬」的修養以及「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等教育。
大學里設「國民倫理」科目,過去是必修課,現改為選修課。科目中設有「韓國傳統思想的源流(儒學部分)」、「實學思想」、「近代化與開化思想」等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吸收近代科學技術與自立自主意識結合起來,奠定為國家發展作貢獻的精神基礎。
韓國著名儒教學者宋榮陪認為,當代多元價值社會面臨價值混亂的危機,使個人在做人處事上難以找到標準的生活規范,在傳統精神文化與現代物質文明的沖突中,傳統的儒家倫理仍然具有現代意義。韓國把儒家倫理與現代生活結合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儒家的性本善論,肯定了人存在的價值和道德意義。提醒人們不要為追求物質文明而忘掉人性的尊嚴。韓國最近有不少高官因涉嫌腐敗而跳江自殺,自殺後社會還為其舉行隆重葬禮。不少人覺得納悶,問其原因,原來是犯罪嫌疑人覺得自己失去了人性,沒有臉面再活在世上,自殺是對人性尊嚴的反思。二、儒家的「君子」與「推己及人」思想,明確地闡明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在利己主義叢生的現代社會里,兩者均不可偏廢。三、儒家的家庭倫理,如夫妻之間的相敬互愛,父子之間的仁慈孝順,兄弟之間的友愛恭敬,是社會穩定的基本要素。盡管現代家庭不可能像過去那樣同居共處,但和睦溫暖的家庭仍對整個社會的和諧極為重要。
「文化立國」與「孝子產業」
亞洲金融風暴過後,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國策。韓國認為,西方文明在鼎盛期過後,開始顯露出一系列弊端,為探索和創建新文化,不僅要挖掘儒教等傳統文化的精髓,而且要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1997年韓國設立了「文化產業基金」,1999年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隨後陸續對《演出法》、《唱片錄像及游戲製品法》進行修改,為文化產業的振興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巨大的發展空間。據統計,韓國僅在2002年就向文化產業提供了5000億韓元的資金(約4.5億美元)。
韓國在推行「文化立國」的國策中,最成功的經驗之一,是挖掘儒教的精髓,把傳統文化的背景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闖出了一條具有韓國特色的「韓流」新路。韓國電視劇以生動細膩地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系而見長,在有著相似文化背景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大批觀眾的喜愛。劇中的情節之所以讓人感動、產生共鳴,其靈魂所在便是儒教的八德核心:忠、孝、誠、信、禮、義、廉、恥。不久前,記者與一位韓國朋友聊天談起電視劇。他說,有一次到中國出差,看了一部關於愛情的電視劇,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劇中出現的第三者,不僅沒有破壞他人家庭的羞恥感,反而感到自豪。在書店裡的暢銷書排行榜上,一些描寫「一夜情」的書竟然排在前幾位。他說,在韓國也有反映第三者的作品,但這種人受到社會的鄙視,根本不敢囂張,「你們可要提高警惕,防止西方頹廢文化的入侵啊!」
以儒教文化為背景的韓國文化產業近幾年喜獲豐收。韓國電影異軍突起,《共同警備區》、《我的野蠻女友》、《實尾島》等作品,在韓國的上座率遠遠超過了歐美大片,甚至給亞洲電影市場也帶來了巨大沖擊。有人預計,韓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出口創匯很快將超過汽車產業。韓國的游戲產業在世界的佔有率節節上升,其「天堂」、「傳奇」、「千年」等游戲也處處可以看到儒教倫理的影子。有趣的是,韓國把這些出口創匯的文化產業均稱為「孝子產業」。儒教的「孝」在韓國已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目前,韓國已計劃到2007年,把文化產業產值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提高到5%,使韓國進入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的行列。
1.和衷共濟的團隊精神
儒家思想注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認為人類社會靠的是有社會組織的群體力量,認為個人的命運與群體息息相關,整體高於個人,個人應倡導「苟利國家,不求富貴;苟利社稷,則不顧其身」[2]的整體主義原則。在韓國企業文化中,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是一個道德原則,在強調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尊重個人利益的同時,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
儒家文化從人的群體性出發,主張和為貴,「愛人者人常愛之,敬人者人常敬之」,[3]它要求人們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外平成」[4]的「五典」維持企業成員之間的和諧,以「禮」和「仁」來協調公共人際關系,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5]以體現對他人的尊重和友善。因此韓國企業文化不強調個人主義,注重群體和諧、關心人、敬業樂群、勤奮和諧、互相合作、上下同心等等。
另外,韓國曾是以種植稻米為主的農業國,「稻耕文化」孕育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共同體意識。企業作為傳統家庭的變形與擴大,構成了新的共同體,這一點也對形成和衷共濟的團隊文化起到了一定影響。
2.家長權威的從屬關系
儒學強調「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並將其作為整個社會的道德標准和劃分社會等級的標准。「三綱五常」的核心是「君為臣綱」,即「忠君」,是封建傳統階級意識的「至理」,強調下級對上級絕對的忠誠和服從。因此,韓國企業中對經營業主的尊敬和對上司的服從被評價為美德,同時經營業主和上司以權威和慈愛帶動著員工和下屬。這些反映了儒教社會的兩面性存續要素即權威與和睦。同時,在君師父一體的傳統理念中,通過對君師父的人倫性禮儀和義務的忠實履行來達到三者間的均衡,但實際上人們在忠孝間更傾向於後者,將孝評價為優先價值,這在近代以後對韓國企業文化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另外,在韓國家庭里,父親作為家庭的長輩,要成為夫人和子女效仿的典範,並以其權威來治家。而韓國企業多為家族式管理,企業創始人非常重視家庭的血緣關系,認為具有血緣關系的親屬能夠幫助自己鞏固企業,所以在韓國企業主多為家長,企業管理者多為親屬。於是,家庭中家長式的權威管理被傳遞到企業中去,形成了下屬必須服從上級的垂直式從屬關系和服從意識。
3.務實勤勉的勞動意識
儒家教育思想推崇「名必有實,事必有功」[6]的務實作風和「克勤於邦,克儉於家」[7]的勤勉態度,主張要「謹於言而慎於行」。[8]在儒學基礎上形成的實學更是保留了這種思想,實學主張面向現實,不尚空談,在儒學和性理學的基礎上尋求更加切合現實的實際性,提出務實踏實和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和生活觀。20世紀70年代初韓國誕生了「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是改善農民生活和在農民中提倡新的勞動道德的全國性運動的一部分,其指導方針概括為『勤奮、自立和合作』這樣一個口號。」[9]不管是傳統思想還是現實運動都折射出韓國國民務實勤勉和經世致用的思想意識。
另外,韓國的企業多為私人創辦,成功的創業者大都經歷過白手起家、歷經磨難、頑強拼搏、創造巨額財富的實踐活動,而且由於韓國民族在歷史上一直背受欺壓,所以韓國人又有著振興本民族的民族志向。吃苦耐勞、勤勉敬業的傳統美德,與振興經濟、效忠祖國之志相結合,迸發出巨大的生產力,創業者的奮斗史深深地激勵著企業的後來人。於是,在韓國就形成了務實勤勉的勞動意識和工作風格。
4.重教尚賢的人才觀念
在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韓國民眾也具有重視教育和人才的傳統。中古以前的孔子在韓國更多地是作為教育聖人的形象,古代韓國人接受了儒家「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10]「學而優則仕」[11]等思想,主要在人性倫理上重視對人的教育,他們視受教育高低與否來論人的高下。儒家重視教育,更重視學習,把學習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直接聯系起來。在學習化時代的今天來理解儒家的這種思想,就是將學習放在首位,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觀念並付諸實踐。
新儒教倫理強調人的學習、修養和教育,強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教育賦予了極高的價值。接受過良好教育是通向較高社會地位的途徑,全社會都形成了尊師重教、崇尚人才的風氣,在企業也不例外。企業錄用新職員時,非常注重學歷,高學歷意味著良好的資質,能獲得較高職位。並且十分推崇終生學習的思想,十分重視員工的在職培訓,使企業擁有了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人才第一」的思想滲透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
正是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凝練成一種向上的企業精神,樹立起強大的精神支柱,才使員工有了一種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從而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思想,已成為韓國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⑺ 韓國為什麼受儒家學說影響
首先韓復國離中國比較近。中制國的文化在當時世界上是處於絕對領先地。而韓國當時的還沒有自己的文字語言。當中國的儒家文化進入韓國的時候,對韓國產生了絕對的影響力。中國的語言文字同時也傳到了韓國。所以說韓國受儒家學說影響。
⑻ 中國儒家文化為什麼隻影響了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小國呢
首先看四大文明古國的地理位置分布,中國、埃及、巴比倫、印度,一種文化是一種文明,文明像射線一樣向四周輻射。
中國的東邊是海,能傳播的只有韓國和日本,在封建時代,還沒有能力把文明傳到美洲去。
向北,有蒙古和沙俄,值得注意的是,儒家文化的基礎依賴於安居定業的農耕文明,而對於蒙古這樣的游牧文明他們想學習可是沒辦法用,所以有了歷史上北魏、遼、元、清等游牧民族的統治,其實那也是少數民族接受儒家文化的過程。
在現在的俄羅斯國土的北亞部分,曾經有150多玩平方公里的土地屬於中國,另外的是天寒地凍無法生存的無人區。所以不存在影響。
向南,曾經東南亞地區很多國家都是中國的附屬國,只是到了近代,由於中國的閉關鎖國和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東南亞地區的文化特徵就少了中國文化的色彩,更多的被臨近的印度文明籠罩。
向西,看中國的地圖,雄雞的尾巴很大很漂亮吧,這些都是儒家文化滲透的結果啊,你是說哈薩克那一邊的中東地區么?我有提及儒家文化不能缺失的基礎是農耕文明,在中東地區,由於乾旱少雨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條件的限制,他們的文明是遷徙的游牧文明,所以對他們不適用。
中國儒家文化最最強盛的時期其實不是現在,漢、唐、宋、元,你可以看看元朝中國的疆土,占亞歐大陸的3/5吧,近代由於清朝閉關鎖國,中國沒能更上時代的腳步,西方先進文化的殖民性後來居上,所以儒家文化之影響了韓國、日本這樣的小國。
⑼ 對韓國人影響最深的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
應該是儒家思想~來~
中國的自「天人合一」思想,不僅影響到各意識形態領域,而且還影響到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國家.韓國的「身土不二」觀念,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展開.「身土不二」是韓國醫學家許浚在1610年完成的醫學名著《東醫寶鑒》提出的.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分離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長出的東西,如果適應環境,就會身體健康.「身土不二」說明了人和環境互相依託的辯證關系,當環境遭受破壞以後,人類自身也會受到影響.上個世紀60年代,韓國民間組織「韓國農協」把它作為口號,號召國民消費本國的農產品,意為「韓國土地上生產的東西最適合韓國人的體質」,韓國人應該吃韓國土地上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當然,他們推而廣之,在對待其他商品上也要求做到「身土不二」,則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而韓國人「身土不二」的觀念中更為重視的是保護有限的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