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發展質量不高嗎
有,發現質量不高。
很多行業屬於粗獷型的發展模式。已犧牲環境為代價過去經濟收益。
沒有關注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⑵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對策(共2篇)
第一篇
一、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
1、自然條件差,生態環境惡化。西北地域遼闊,但絕絕大多數地區屬於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降雨量少,土地沙化、鹽漬化嚴重。因為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導致了風災、旱災等自然災害持續,嚴重影響對土地開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農業經濟落後。
2、交通運輸落後,影響經濟發展。西北地區惡劣的生存環境和復雜的地質地貌,使交通發展嚴重滯後,貨運水平低,每年有很多物資運不出去,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3、城市化進程緩慢,經濟增長乏力。城市是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主要載體,是人類文明、社會進步的象徵。西北地廣人稀,城市分布稀疏。城市化進程緩慢,影響地區分工與協作,影響經濟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制約著西北區域整個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的自我發展水平,導致經濟增長乏力。
4、規模效益差,制約經濟發展。西北地區的一、二、三產業普遍集中度小,規模效益差。其中,農業生產是以家庭為經營單位小規模的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不利於農田基本建設和機械化操作;田間作業停留在手工勞動的低層次上,難以產生規模效益。在工業方面,西部礦產資源豐富,小型企業和「小煤窯」、「小采礦廠」在礦區隨處可見,數量多、但規模小,抑制了投資使用的集中化和分工化,還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污染。
5、投資體制落後,資金短缺。當地的鄉鎮企業、民營經濟占的比例小,國營經濟因為缺少非國有經濟的支持,自我發展水平脆弱。西北地方財力薄弱、交通不便、通訊不暢,投資環境比沿海差,吸收外資的魅力有限,農民貧苦、集資也困難,資金短缺是長期困擾西北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6、教育發展緩慢,科技發展滯後。西北地區「老、少、邊、山」地區多,經濟落後,導致兒童失學率高、文盲多,文化素質低,觀點陳舊,缺少市場意識。而現有的科技人才又持續流向東南沿海一帶,科技推廣受阻;現代企業管理人才匱乏,使東西部經濟差別越來越大。
二、加快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根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相對應採取以下措施:
(一)以交通運輸業為先導,增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西北地面遼闊,地貌復雜,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成為區域經濟產業開發條件欠佳,投資環境不良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增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優先發展交通運輸業,以增強與外界的經濟聯系。並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和東部地區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二)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促動經濟發展
要加速經濟發展,離不開發揮區域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礦產資源的優勢,發展的工業基地。西北的煤和石油均佔全國儲量的1/3左右,已探明有經濟價值的金屬礦產有27種,化學原料礦藏有20種,建材原料及其它非金屬礦有38種,這些礦產品位高、儲量大、質量好、易開采,宜建成工業基地。在開發礦產資源上,以本地產品為原料,積極發展優勢產業和產品,提升加工深度,增加附加值。
(2)大力開發水力、風力和太陽能資源。西北是長江、黃河的發源地,黃河上游水清谷深、落差大,多處峽谷可建水電站,現已建成或正在施工興建的有劉家峽、青銅峽、煙鍋峽、龍羊峽等。此外,還有涇河、渭河等河流的峽谷地段,均可建水電站。利用水力發電,無污染,能源廉價,一本萬利。西北雨量少,光照時間長,一些山口峽谷地區風力大,可大力發展風力和太陽能發電。
(3)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西北地面遼闊、地形復雜,有無數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多變的氣候造化出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色。那浩如煙海的大漠戈壁;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廣闊牧場;雄偉壯觀的祁連冰川;波濤洶涌的九曲黃河;奇峰險峻的西嶽華山;萬鳥棲息的青海湖等,大自然鬼斧神功造化的人間美景,使遊人流連忘返,心醉神迷。通過開發這些豐富的旅遊資源,完善旅遊設施,培養高素質的旅遊人才,搞好旅遊服務,使旅遊業成為西北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和支柱產業。
(4)大力發展農林牧業及其加工業。豐富的農牧業資源也是該地區的一大優勢,要以糧食生產為基礎,利用草原和糧食及其副產品特別是大量秸桿發展畜牧業和養殖業,同時,發展肉、禽、蛋、奶、皮毛等加工業、運銷業和服務業,形成貿工農(牧)一條龍的產業鏈,實現農牧產品多次增值的高效目標。
(三)加速城市化進程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大力發展城市建設,使其產生聚集和輻射效應,資源轉換效應、區域分工效應和區域合作效應,成為西北區域經濟增長極和經濟增長帶。
(四)發展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
改革開放後,東部地區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異軍突起,有力地支撐了東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所以,能夠借鑒該項加快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五)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人才
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未必就擁有優勢,只有掌握現代科學技術和擁有科學文化、素質高的人才,才能擁有真正的優勢。而人才培養,關鍵是辦好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增大教育經費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另一方面,學校要採取多種措施,提升教育質量,培養出高素質人才,以推動西北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
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
依據課本內容,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進入新常態,將重點依靠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來推動發展.②③④符合題意;①表述與實際不符;故選A.
⑷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特徵
新常態下九大趨勢性變化
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
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
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⑸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要求的是更高水平的社會的全面發展,此回時,集權體制這個落後經濟答基礎的產物就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障礙。首先在經濟領域,中國政治與經濟雙重集中的體製造成了嚴重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經濟發展在消除了絕對貧困的同時卻加深了相對貧困,造成了生產相對過剩,經濟難以持續發展。貧富懸殊還造成了「低收入,低價格,低質量」的三低惡性循環,社會製造了大量的價廉質劣的產品,造成人力物力環境資源的巨大浪費。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雙重集中形成了公司化的政府和部門化的公司,前者以各種稅費的方式直接佔有社會財富,後者以壟斷性經營的方式間接地佔有社會財富,在權力保護下,它們總是趨向於超額攫取社會財富,社會在這兩種力量的壓榨下產生了「勤勞而不富裕」的疲憊感,抑制了社會通過勞動創造財富的活力。不僅如此,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的集中使集權體制的力量更為強大,更容易扭曲市場機制,對市場公平的破壞更加厲害。當通過對權力的投機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時,通過創新創造財富也就變得無關緊要了,而通過各種惡劣手段迅速撈取財富也就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
⑹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形勢
(一)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為復雜
中國經濟發展處於國際經濟的大環境中,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對的外部環境更為復雜,中美貿易摩擦對經濟發展產生較為明顯的影響。由於國際領域的經濟發展處於逐步放緩的發展態勢,對中國經濟發展也產生諸多不確定因素[1]。根據國際多家專業機構對全球經濟發展形勢進行研究分析,確定全球經濟增速同比放緩,由於新興經濟增長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導致全球經濟發展仍將面臨貨幣貶值等壓力,中國經濟發展下行壓力持續增大。
(二)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社會領域面臨諸多風險
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重視國際社會的諸多影響,由於國際社會的發展環境,需要面對多方面風險因素:其一,國際貿易體系改革風險,國際貿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而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貿易組織,在中美雙邊合作方面具有明顯的排他性,維護美國利益容易導致中美貿易沖突;其二,政治風險,國際社會層出不窮的政治事件是經濟發展需要注意的政治風險;其三,市場動盪風險,國際領域存在部分國家債務規模不斷擴大、石油等期貨價格波動大、金融市場不確定因素多等諸多問題。以上風險都是中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社會領域需要面對的現實情況。
(三)經濟市場內部經營環境的變化
經濟市場環境是決定經濟量變化情況的關鍵,國家針對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導致生產製造性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民營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及發展壓力持續增大,部分產能過剩行業企業面臨倒閉風險,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動能持續減弱,還有部分強調產量而忽略產品質量的企業逐漸被市場淘汰[2]。產品製造行業存在的缺乏創新意識、市場積極性不足等問題逐漸體現其對於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
二、促進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堅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戰略
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要堅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通過戰略的深入推進,能夠有效提升國內市場對於各種產品的現實需求,從而進一步體現市場需求對於產品經濟實現的拉動作用。
(二)重視高質量產品及產業發展
工業領域的產品生產應當重視產品質量的提升,經濟發展推動社會民眾消費需求的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是決定產品價值的關鍵,工業產品生活需要重視產品創新、性能創新以及質量革新,通過產品質量發展改善工業生產的宏觀環境,提升產品在市場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利用質量發展促進生產經濟發展。
(三)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工業體系、農業體系、服務業體系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科學創新也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未來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需要重視經濟結構的優化,重視科學技術與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以及服務業發展的融合,利用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產能,通過經濟結構的優化,保證各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⑺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是什麼
我國經濟發展的優勢如下:
1、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好,調整適應能力強
經濟發展韌性好,是指經濟發展的調整適應能力強,並有較強的抵禦風險能力,遇到困難和風險時能夠及時採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較快地恢復正常狀態。
2、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有平穩增長的廣闊空間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足,是因為支撐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各項條件是充分有力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
一是市場資源空間廣闊。經過了新中國70年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洗禮,我國形成了其他國家無可比擬的龐大市場空間: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8億網民、1.7億受過高等教育和擁有技能的人才資源、1億多個市場主體,這些動輒數以億計的市場資源和空間,就是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重要競爭優勢。
二是內需潛力持續旺盛。消費方面,按世界銀行劃分標准,我國有4億多人處於中等收入階段,隨著消費環境的改善和優質供給的跟進,消費需求增長的潛力,特別是居民消費還有很大增長空間。
三是新的活力更加充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業創新活力。
3、中國經濟發展迴旋餘地大,具有戰略縱深
中國經濟迴旋餘地大,主要表現是經濟發展的梯度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的進退空間巨大。
一是發展空間大,我國幅員遼闊,國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地區發展梯度明顯。隨著一系列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深入推進,將不斷拓展發展空間,進一步釋放發展潛力,加快培育新的區域增長極。
二是產業門類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工業領域的持續努力,為改革開放後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攻堅克難,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工業大國、製造業大國,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22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且產業鏈條非常完備。
三是宏觀調控餘地大,市場經濟需要適時適度逆周期調節和相機抉擇,我國政府宏觀調控「工具箱」里尚有較多政策儲備,可供選擇的工具較多。既能夠打「組合拳」,也可定向施策。
(7)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發展擴展閱讀: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為了順應時代潮流和適應經濟發展面臨的新環境,中國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造性地規劃了未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增長方式。
新的發展理念為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塑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內外環境與因素的新變化,新形勢下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還需重點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一、准確把握經濟發展階段
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從大的歷史階段看,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從當前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看,中國已經進入中等偏上的發展階段。相比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正從注重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長向注重質量和效率的集約型增長轉型,經濟結構正從以增量擴能為主轉向化解過剩存量、提質增量並重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依託能源資源和勞動的傳統增長點向以創新為支撐的新的增長點轉變;
另一方面,發達經濟體對中國經濟崛起的防範力度不斷加大,在出口、技術轉讓、規則等方面對中國嚴加限制。因此,要准確分析判斷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提前布局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盡早規避「中等收入陷阱」。
二、培育技術競爭新優勢
在傳統技術領域,先進技術主要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發達國家同樣擁有技術開發與創新的優勢。要為經濟崛起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必須打破這種技術分配格局,跨越「技術鴻溝」,並在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為此,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加快技術的研發與運用進程:
一是加大對基礎性研究的支持,鼓勵普遍性的技術改進,為全社會的科技創新夯實牢固基礎;
二是為科研項目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三是高度重視高精尖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保護機制,激發科技人才的持久創新動力;
四是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合作,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五是推動在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開發,力爭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相對於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此外,還要創造機遇和條件繼續加強同歐美等發達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合作。
三、系統推進深化結構改革
在結構性因素持續壓制需求的情況下,僅靠短期政策刺激不僅難以持續維持較高經濟增速,而且還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因此,解決經濟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深化結構改革。
在人口結構上,不斷提高高素質人口的比例,加快人力資本積累。這包括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高精尖人才的培養,促進更多人口更高質量的就業;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在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和加強社會保障之間尋找更好的平衡;持續增加研發投入,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下促進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將創新作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動力。
在需求結構上,一方面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另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產業結構上,一方面逐步實現更多依靠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
四、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
為了破除不合時宜的舊體制機制的束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活力和動力,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具體來說,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反對壟斷,促進競爭。逐步打破部門分工的傳統格局,反對行業壟斷,促進各行業的自由競爭。
二是放鬆管制。在加強監管的基礎上放鬆管制,不斷完善現有宏觀經濟治理規則的設計,促進全社會要素的自由流動。
三是擴大開放。在加強宏觀審慎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推動開放不斷向廣度拓展和深度延伸。
五、深度參與全球經濟治理
為了給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必須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並在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理念上,中國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基本理念,彰顯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得到了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認同。
在行動上,中國需要重點做好以下三點:
一是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依託,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根據需要促進產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雙向流動;
二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推動建立反映新興經濟體發展利益的國際規則;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積極應對發達經濟體追求自身利益優先的政策調整,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符合時代潮流的方向繼續前行。
⑻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我國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
一、提高宏觀調控水平,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節奏、重點。要突出財政政策實施重點,加大對民生領域和社會事業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對「三農」、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節能環保等方面和中小企業、居民消費、欠發達地區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領域改革。要保持投資適度增長,重點用於完成在建項目,嚴格控制新上項目。要加強稅收征管和非稅收入管理,繼續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貨幣政策要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要密切跟蹤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把握好貨幣信貸增長速度,加大信貸政策對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就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轉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保證重點建設項目貸款需要,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著力提高信貸質量和效益。要積極擴大直接融資,引導和規范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以擴大內需特別是增加居民消費需求為重點,以穩步推進城鎮化為依託,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加大國民收入分配調整力度,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要保持政策連續性,進一步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工作,繼續實施家電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給,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購房需求,加大農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適應群眾生活多樣性、個性化的需要,引導消費結構升級。二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提升城鎮發展質量和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發揮好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壯大縣域經濟。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平。三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要抓緊研究提出培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抓緊落實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大力推進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推進節能減排,抑制過剩產能。要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加強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建設,堅決管住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五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扶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自主發展能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三、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擴大內需增長空間。
要堅持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增加涉農補貼規模,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擴大農村需求,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要鞏固農產品保障供給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農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高主要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格水平。要搞好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強對農民創業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培育農民收入新的增長點。要大力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加強水利特別是中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推進電網改造、飲水安全、農村道路等建設。要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改進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公共文化服務,強化鄉村正常運轉的財力保障,培育農村新型金融組織,解決好農村融資難問題。要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加快健全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體系,完善農業經營體制,引導家庭經營向生產集約化方向發展,鼓勵農戶運用現代科技和物質裝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堅定信心、銳意改革,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加強調查研究和戰略規劃,不失時機地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是進一步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深化資源價格和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扎實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是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對經濟服務功能。要加強金融監管機制建設,改善境外投資外匯管理和服務,繼續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三是進一步優化所有制結構,完善市場競爭機制。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壟斷性行業體制改革。要增強非公有制經濟和小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增加就業、發展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放寬市場准入,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
五、推動出口穩定增長,促進國際收支平衡。
要堅持開拓國際市場和擴大國內市場並舉,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一是努力促進出口穩步回升,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出口產品檔次、附加值、競爭力,繼續嚴格控制「兩高一資」產品出口,努力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資工作,提高引資質量。要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堅持以我為主、擇優選擇,積極穩妥推進服務業開放,促進「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引導外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和增加投資。三是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展經濟發展空間。要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加快完善境外投資促進體系。
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也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作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重點,堅定不移加以推進。要堅持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擴大就業。引導和促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企業、民營經濟、各種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鼓勵和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各級政府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的就業援助,鼓勵有實力的大企業創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業機會。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加大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提高城鄉低保標准,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部分優撫對象待遇水平,抓緊制訂實施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深入扎實地做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各項工作。加快落實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提高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加強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棚戶區改造。要優先發展教育,改善教育辦學條件。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提高教育質量,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要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領域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和產品創新,精心組織和辦好上海世博會和廣州亞運會。
措施: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對影響社會穩定因素的分析和把握,完善維護社會穩定的體制機制,高度重視和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源頭治理,依法按政策及時妥善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切實抓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工作,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在明年經濟工作中,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與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切實提高發展的可持續性;把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與穩定外需結合起來,著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均衡性;把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與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大力拓展發展空間;把推動自主創新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創新發展;把深化改革與促進發展結合起來,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